《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方法与结构

  • 格式:ppt
  • 大小:151.00 KB
  • 文档页数:31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资本论》的研究对象 =资本主义经济形态
•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将马克思关于《资本论》 研究对象的经典表述解读为:作为资本主义经济 形成的生产力基础的生产组织或劳动方式,以及 和它相适应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即 作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体的资本主义经济形 态。
• 这里的生产关系,是狭义的,即直接生产过程中形成 的关系。这种解读是与作为《资本论》的方法论原则 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一致的。 按照这个原理,研究任何社会经济形态,都必须首先 研究作为其根基的生产力。这里需强调的是,经济学 不是工程和工艺研究,也不是科学技术史考证。马克 思的政治经济学对生产力的研究的着眼点,在于体现 在新的生产资料上的技术进步导致的劳动组织的演化, 以及这种演化如何引致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
• 马克思将这个表述称为: “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
(2)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 形成的马克思的经济分析范式
• 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解释社会经济制度变迁 • 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确定整个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 • 在社会经济结构的整体制约中分析人的经济行为 • 依据经济关系来理解政治和法律的制度以及道德规范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二、《资本论》的研究方法
1、研究方法 =唯物辨证法
•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中引用
考夫曼的解说之后说:“这位先生把他称为我的 实际方法的东西描述得这样恰当,并且在谈到我 个人对这种方法的运用时又抱着这样的好感,那 他描述的方法不正是辩证法吗?”
• 马克思指出:“我的辩证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 和黑格尔的辩证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在 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 而现实事物是思维的外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 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3、理论思维的一般规律 和理论演绎的方法
(1)抽象与具体
• 具体到抽象的认识方法
• 抽象到具体的理论演绎方法

抽象法不是经济学特有的研究方法
(2)历史与逻辑
决定理论阐述中各种范畴出现顺序的 ,是这些 范畴所反映的 经济关系。这是理论演绎过程应当遵 循的 原则。
三、《资本论》的结构
1、马克思的经济学著作 写作计划和篇章结构的变化
• 《资本论》是围绕剩余价值这个核心来展开的。《资本论》 第一卷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重点在于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二卷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重点在于剩余价值的实现; 第三卷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研究资本的各种具体形 式(如商业资本、生息资本等)和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 式(如商业利润、利息、地租等),重点在于剩余价值如 何在剥削阶级内部进行分割。因此可以说,剩余价值是 《资本论》全书的核心范畴,剩余价值理论是全书的基础 和核心的理论。
2、唯物辩证法 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指南
(1)指导马克思经济学 研究的总的原则
•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 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 些生产关系的总合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 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 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 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便同他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 关系和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 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 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 生产力发挥出来之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 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 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已经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是在生成 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 《资本论》前三卷:“在第一册中,我们研究的是资本主 义生产过程本身作为直接生产过程考察时呈现的各种现象, 而撇开了这个过程以外的各种情况引起的次要影响。但是, 这个直接的生产过程并没有结束资本的生活过程。在现实 世界里,它还要由流通过程来补充,而流通过程则是第二 册研究的对象。在第二册中,特别是把流通过程作为社会 再生产过程的中介来考察的第三篇指出:资本主义生产过 程,就整体来看,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至于这 个第三册的内容,它不能是对于这个统一的一般的考察。 相反地,这一卷要揭示和说明资本运动过程作为整体考察 时所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
• 社会经济形态,即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生 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体。
(2)前述经典表述中的“生产方式” =狭义的生产关系 (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关系)
• 理由:如果是在第二种意义上使用这个范畴,可以将马克思的表述改 写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及和它相适应的 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很显然,无论从狭义还是广义的生产关系来 看,这样使用“生产方式”这个概念都是不合逻辑的。如果在第三种 意义上使用这个范畴,同样是说不通的。因为这样等于说要研究“资 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而 “经济形态”的外延大于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已经将它们包含了。 可见,马克思只能是在第一种意义上,即生产力的意义上使用“生产 方式”这个概念的。马克思在这个意义的“生产方式”前加上“资本 主义”这个定语,是要表明,他所要研究的是作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 系和交换关系形成的生产力基础的特定生产方式。我们不能因为“生 产方式”之前有“资本主义”这个定语,就把它理解为生产关系。
• “四卷设想”(19世纪50年代初):政治经济学
批判+政治经济学史+社会主义者+批判之外的东西 • “五篇计划”(《〈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1857-1858手稿) • “六册计划”(其中第二分册叫做《资本论》)
2、《资本论》的结构
• 完整的《资本论》 =前三卷+理论史(剩余价值学说史),共四卷
《资本论》 的研究对象、方法与结构
中国人民大学 林岗
一、《资本论》的研究对象
1、马克思的表述
《资本论》第一卷“序言”:“我要在本 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 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这句话 是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的经典表述。
2、“生产方式”的含义
(1)马克思大致在以下 三种含义上使用这个范畴
• 生产方法或劳动方式,即采用什么样的生产资料、 通过什么样的劳动组织进行生产。这是在生产力 的意义上使用“生产方式”这个范畴。
• 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关系又有广义和狭义之 分:狭义的生产关系特指直接的物质生产过程范 围内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例如资本主 义生产机构中资本家与雇佣劳动者的关系;广义 的生产关系则指包括生产、流通在内的整个社会 经济关系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