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精神疾病的基本知识
- 格式:ppt
- 大小:1.39 MB
- 文档页数:86
第一章绪论掌握精神科护理学的概念;精神科护理的工作内容与特点熟悉精神科护理学的主要任务;精神科相关的知情同意原则了解精神医学发展简史;精神科护理学发展简史;精神疾病与法律的关系、强制性医疗1.精神科护理学:是建立在护理学基础上,对精神疾病进行防治的一门护理学。
是精神医学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对精神疾病患者实施护理的一门科学,是护理学的一个分支,是建立在护理学基础上的一门专科护理学。
2.精神科护理工作的内容:A基础护理B危机状态的防范与护理(暴力行为、自杀、出走、噎食、木僵等)C异常精神、行为的护理D特殊治疗的护理(电抽搐治疗)E患者回归社区或家庭后长期的家庭护理3.精神科护理的特殊内容与特点(1)安全护理:是精神科护理的重要工作,尤其是症状活跃期的患者(2)心理护理(对精疾患者重点是:启发和帮助患者正确地认识疾病和对待疾病):A心理护理是“心”的呵护(支持性心护)B对精神病人,尤其恢复期和自知力无损害的患者甚为重要。
4.精神科护理的特殊内容及其重要性:(1)基础护理:加强基础护理(饮食、睡眠、个人卫生),对始动性缺乏或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病人来说尤其重要。
(2)保证医嘱的执行:是精神科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由病人自知力丧失和依从性差的特点决定)确保发药到手、看服吞下、服后检查(必要时)第二章精神疾病的基本知识掌握:1.精神病的概念及其与精神疾病概念的异同2.常见精神症状的表现形式以及一些重要精神障碍的概念:错觉、幻觉、感知综合障碍、思维散漫3.学会对常见精神症状进行正确的识别与正确的识别与评估熟悉:1.精神疾病的诊断分类2.感知觉障碍与思维障碍的常见表现形式及其各精神症状的临床特点及其意义了解:精神疾病的病因学1.精神病:是指在各种因素作用下造成大脑功能失调,出现以感知觉、思维、情感、意志行为等障碍为主的一类严重的精神疾病。
2.精神疾病:是比精神病更为广泛的概念,包括了精神病,也包括焦虑症、抑郁症等精神障碍。
第二章精神疾病的症状学[目的要求]掌握常见精神疾病症状的内容。
熟悉精神检查的主要内容。
了解精神疾病综合征[教学方法]授课[内容要点]第一节概述精神疾病是以心理(精神)活动异常,即感知觉、记忆、思维、情感以及意志活动的异常为主要表现的一大类疾病。
按照心理活动及心理过程的异常特征,应用医学概念将它们概括为感知障碍、记忆障碍、思维障碍、情感障碍和意志障碍等类别。
专门研究精神症状规律性的科学称之为临床精神病理学或精神疾病的症状学。
直到现在,临床精神病学的诊断还缺乏足够可靠、确切的客观检查手段和方法,精神疾病的临床诊断还是以精神疾病的症状表现为基础。
精神科医生在临床诊断中,首先要做症状学诊断,然后结合人格特征、病史、病因以及症状动态发展病程,从而进一步确定疾病分类学诊断。
很显然,精神症状是精神疾病诊断的基本依据之一,所以客观地判断精神症状,对精神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人类正常心理活动,可以按照心理学概念分为认知、情感和意志过程。
精神疾病的症状也按以上三个过程加以阐述。
第二节认知及认知障碍认知障碍包括感知觉障碍、思维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以及智能障碍。
(一)感知觉及其障碍感知觉障碍主要包括感觉障碍、知觉障碍和感知综合障碍。
需要了解的基本概念感觉:客观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从而在人脑中所产生的对该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如形状、颜色、重量、气味)。
知觉: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正常感觉按刺激来源分:(1)外部感觉(2)内部感觉(3)本体感觉。
1、感觉障碍(1)感觉过敏:对外界一般强度的刺激的感受性增加。
(2)感觉减退:对外界一般强度的刺激的感受性减低。
(3)感觉倒错:对外界刺激产生与正常人不同性质的或相反的异常感觉。
(4)内感性不适:身体内部产生各种不舒适的或难以忍受的异样感觉(挤压、虫爬样等)。
2、知觉障碍(1)错觉: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
如,错听、错视。
感受性错觉——外界刺激强度较弱,或周围感受器病变,或大脑感受器功能变化时产生。
精神病学知识点精神病学是研究和治疗精神疾病的学科,涉及到人类思维、情绪和行为等方面的问题。
以下是一些精神病学的常见知识点。
1. 精神病的定义和分类精神病是一种严重影响人的思维、情绪和行为的疾病。
根据国际疾病分类(ICD)和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精神病可以被分为多种类型,例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焦虑症等。
2. 精神病的症状和病程不同类型的精神病有着不同的症状和病程。
例如,抑郁症的症状包括情绪低落、失去兴趣和快乐感、睡眠问题等;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包括幻觉、妄想、语言和思维紊乱等。
病程指的是疾病的发展过程,可能是急性的、慢性的或间歇性的。
3. 精神病的病因精神病的病因复杂多样,可能包括遗传因素、生物学因素、环境因素以及心理社会因素等。
遗传因素在某些精神疾病中扮演重要角色,例如精神分裂症。
生物学因素涉及神经递质不平衡、脑结构异常等。
环境因素包括生活事件、创伤经历等。
心理社会因素指的是人们的心理和社会环境对精神健康的影响。
4. 精神病的诊断和评估精神病的诊断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病程和体征等进行综合评估。
此外,心理评估工具,如病史采集、临床访谈、心理测试等也是精神病诊断的重要手段。
专业医生通常采用标准化的诊断标准,例如DSM-5,来确定是否患有精神疾病。
5. 精神病的治疗方法精神病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和抗焦虑药物等来减轻症状。
心理治疗可以采用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动力学疗法、家庭疗法等,帮助患者理解和应对精神疾病。
6. 精神卫生政策和服务精神卫生政策涉及到精神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
许多国家都有建立精神卫生服务的机构和政策,致力于改善精神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融入度。
例如,精神卫生法的制定、精神卫生院的建设和社区康复服务的发展等。
7. 精神病的预防和促进精神健康预防精神疾病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包括教育、心理支持、提供健康的生活环境等。
此外,加强对精神病患者的关爱和支持,提高社会对精神健康的认知和知识,也对促进精神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精神病学基础知识精神病学是研究精神障碍的学科,旨在理解和识别精神疾病的原因、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介绍精神病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精神障碍的分类、症状和诊断标准、治疗方法等。
一、精神障碍的分类精神障碍是指影响个体思维、情感、行为和社会功能的临床症状。
根据国际疾病分类(ICD-10)和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的定义,精神障碍可分为以下几类:1. 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2. 心境障碍:如抑郁障碍、躁狂障碍等;3. 焦虑障碍:如恐慌障碍、强迫症等;4. 成瘾障碍:如酒精依赖症、药物滥用等;5. 儿童精神障碍: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等;6. 神经症状和功能障碍:如头痛、抽动障碍等;7. 睡眠障碍:如失眠、噩梦障碍等;8. 性功能障碍:如性欲低下、勃起障碍等;9. 人格障碍:如边缘型人格障碍、反社会人格障碍等;10. 生活期间的应激反应和适应障碍:如创伤后应激障碍、调整障碍等。
二、精神病症状精神病症状是指精神障碍患者所表现出的异常心理和行为表现。
根据症状的性质和特点,精神病症状可分为以下几类:1. 异常思维:如幻觉、妄想等;2. 感知异常:如幻听、视幻觉等;3. 意志异常:如意志缺失、意志疲乏等;4. 情感异常:如焦虑、抑郁、情感麻木等;5. 行为异常:如紧张不安、攻击性行为等。
三、精神病的诊断标准精神病的诊断主要依据症状和临床表现,并参考国际疾病分类和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的诊断标准。
通常,精神病的诊断需满足以下条件:1. 症状持续一定时间:根据不同精神病的特点,需要满足症状持续一定时间的要求;2. 症状严重程度:症状需严重到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交功能;3. 排除其他病因:需排除其他身体疾病、药物滥用或使用等原因导致的症状。
四、精神病的治疗方法精神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具体治疗方法取决于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
1.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诊断结果,常用的药物包括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
精神病培训资料第一部分:什么是精神病精神病是指一类心理障碍疾病,主要表现为思维、情感、行为方面的异常,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
精神病的症状多种多样,包括幻觉、妄想、情感淡漠、行为紊乱等。
这些症状会导致患者与正常人群的行为和思维方式产生差异。
精神病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因此在培训中对其进行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部分:精神病的常见类型1. 妄想症:患者经常产生错误或不合理的观念或信念,如被人追踪、有特殊身份等。
这些妄想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产生严重影响。
2. 分裂症:患者会出现幻听、幻觉等症状,导致他们与现实世界产生脱节。
他们的思维和情感也会受到干扰。
3. 抑郁症:这是一种常见的精神病,患者会出现沮丧、失眠、食欲不振等症状。
在严重情况下,患者可能会出现自杀倾向。
4. 癔症:患者会出现多种多样的身体症状,如失明、瘫痪等。
但这些症状没有明确的生理原因。
第三部分:精神病的成因和预防精神病的成因复杂多样,既包括遗传因素,也与环境、心理和生物学因素有关。
一般来说,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和规律的生活习惯对预防精神病很重要。
此外,及时接受心理咨询和治疗也可以减少精神病的发生。
第四部分:精神病的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药物是目前精神病治疗的主要手段,如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等。
患者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用药,并定期复诊以保持药物疗效。
2.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调整心理状态、认识和改变不合理的思维方式。
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家庭治疗等。
3. 社会康复:社会康复是指帮助患者重返社会、恢复工作和日常生活能力的过程。
这包括职业培训、社交技能训练等。
第五部分:精神病患者的护理精神病患者需要特殊的护理和关注。
护理的目标是帮助患者维持稳定的心理状态,减轻症状,并促进其恢复。
护理人员需要了解患者的病情和需要,提供适当的支持和关心,同时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计划的执行。
结语精神病是一种复杂而严重的心理障碍疾病,对患者的生活和社会功能产生深远影响。
精神病基本知识一、什么是精神病?精神病是由于人体大脑技能的紊乱,而导致患者在感知、思维、情感和行为等方面出现异常。
常见的精神病有多种类型,如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等。
不同类型的精神并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也各不相同。
精神病多在青壮年时期发病,有的间歇发作,有的持续进展,并且逐渐趋于慢性化,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如不积极治疗,可出现精神衰退和人格改变,不能适应社会生活,难以完成对家庭和社会应担负的责任。
但是,如果早期发现、及时治疗,患者也可以完全痊愈疾病,正常地生活、学习和工作。
二、为什么会得精神病?由于人的正常精神活动的机理还不清楚,因而精神病的病因问题至今未能得到根本解决。
尽管如此,大量的研究已经积累了许多有用的资料,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线索。
其中,遗传因素起了重要作用。
以精神分裂症为例,患者亲属中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而且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
当然,精神分裂症只是具有遗传倾向,并不是肯定遗传。
是否发病还要受环境因素、心理因素等多种影响。
另外,很多人认为,“得精神病的人都是受了刺激”,这种印象是受小说、电影等文学作品的渲染和加强,却没有充分的科学依据。
例如,战争会给人带来巨大的精神刺激,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并没有明显增加。
还有研究显示,只有少数患者发病前受到过强烈的精神刺激。
所以,多数专家认为,精神刺激与精神病并不是直接的因果关系,它可能只是促使有些患者发病的诱发因素之一。
再者,精神病的发生与患者的病前性格有很大关系。
有研究表明,50~6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病前具有孤僻、内向、敏感多疑、好幻想,胆小怕羞、思维缺乏逻辑性等性格特征,因此有人把这些性格特征称作“分裂型人格”,这是发生精神分裂症的重要内在因素。
具有上述性格缺陷的人不仅容易患病,治疗起来也相对比较困难,痊愈之后复发的危险性也比较大。
由此可以看出,培养青少年活泼、开朗、坚强的性格对预防精神病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精神病健康教育知识讲座精神病健康教育知识讲座第一章什么是精神病?1.1 精神病的定义精神病是一种严重影响患者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疾病,常常导致患者与现实世界脱离联系。
1.2 精神病的分类常见的精神病包括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等。
每种精神病都有其独特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1.3 精神病的症状精神病的症状包括情绪低落、幻觉、妄想、社交退缩、自杀倾向等。
不同的精神病症状各异,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诊断和治疗。
第二章精神病的危害及影响2.1 对患者的影响精神病给患者的生活、工作和人际关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患者常常出现自卑、焦虑、失眠等问题。
2.2 对家庭的影响精神病患者的家庭常常面临着重负担,需要承担照顾患者、协助治疗以及面对社会的压力等问题。
2.3 对社会的影响精神病患者由于病情影响,往往不能正常工作和社交,给社会经济发展和群体安全带来了不利影响。
第三章精神病的预防与治疗3.1 精神病的预防精神病的预防包括加强心理健康意识、合理安排生活、规律锻炼等。
定期进行心理健康评估可以及时发现和干预患者。
3.2 精神病的治疗精神病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可以缓解症状,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进行认知重建和情绪调节。
3.3 精神病的康复第四章精神病患者的家庭关爱4.1 理解和包容家庭成员要理解患者的困扰与症状,给予他们足够的理解和包容,共同面对困境。
4.2 提供支持和照顾家庭成员要给予患者充分的支持和照顾,帮助他们进行日常活动和社交。
4.3 寻求专业帮助如有需要,家庭成员应积极寻求专业的医疗和心理支持,共同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第五章精神病的社会支持5.1 精神病医疗资源的完善社会应加强对精神疾病的重视,提供充足的精神病医疗资源,确保患者能够及时获得诊断和治疗。
5.2 精神病患者的社会融入和康复社会应关心患者的康复需求,提供适当的职业培训和工作机会,帮助患者恢复工作能力,增加自信心。
5.3 提供心理支持和宣传教育社会应开展针对精神病的心理支持和宣传教育活动,增加公众对精神病的了解,减少对患者的歧视和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