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精神疾病的基本知识
- 格式:ppt
- 大小:1.39 MB
- 文档页数:86
第一章绪论掌握精神科护理学的概念;精神科护理的工作内容与特点熟悉精神科护理学的主要任务;精神科相关的知情同意原则了解精神医学发展简史;精神科护理学发展简史;精神疾病与法律的关系、强制性医疗1.精神科护理学:是建立在护理学基础上,对精神疾病进行防治的一门护理学。
是精神医学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对精神疾病患者实施护理的一门科学,是护理学的一个分支,是建立在护理学基础上的一门专科护理学。
2.精神科护理工作的内容:A基础护理B危机状态的防范与护理(暴力行为、自杀、出走、噎食、木僵等)C异常精神、行为的护理D特殊治疗的护理(电抽搐治疗)E患者回归社区或家庭后长期的家庭护理3.精神科护理的特殊内容与特点(1)安全护理:是精神科护理的重要工作,尤其是症状活跃期的患者(2)心理护理(对精疾患者重点是:启发和帮助患者正确地认识疾病和对待疾病):A心理护理是“心”的呵护(支持性心护)B对精神病人,尤其恢复期和自知力无损害的患者甚为重要。
4.精神科护理的特殊内容及其重要性:(1)基础护理:加强基础护理(饮食、睡眠、个人卫生),对始动性缺乏或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病人来说尤其重要。
(2)保证医嘱的执行:是精神科护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由病人自知力丧失和依从性差的特点决定)确保发药到手、看服吞下、服后检查(必要时)第二章精神疾病的基本知识掌握:1.精神病的概念及其与精神疾病概念的异同2.常见精神症状的表现形式以及一些重要精神障碍的概念:错觉、幻觉、感知综合障碍、思维散漫3.学会对常见精神症状进行正确的识别与正确的识别与评估熟悉:1.精神疾病的诊断分类2.感知觉障碍与思维障碍的常见表现形式及其各精神症状的临床特点及其意义了解:精神疾病的病因学1.精神病:是指在各种因素作用下造成大脑功能失调,出现以感知觉、思维、情感、意志行为等障碍为主的一类严重的精神疾病。
2.精神疾病:是比精神病更为广泛的概念,包括了精神病,也包括焦虑症、抑郁症等精神障碍。
第二章精神疾病的症状学[目的要求]掌握常见精神疾病症状的内容。
熟悉精神检查的主要内容。
了解精神疾病综合征[教学方法]授课[内容要点]第一节概述精神疾病是以心理(精神)活动异常,即感知觉、记忆、思维、情感以及意志活动的异常为主要表现的一大类疾病。
按照心理活动及心理过程的异常特征,应用医学概念将它们概括为感知障碍、记忆障碍、思维障碍、情感障碍和意志障碍等类别。
专门研究精神症状规律性的科学称之为临床精神病理学或精神疾病的症状学。
直到现在,临床精神病学的诊断还缺乏足够可靠、确切的客观检查手段和方法,精神疾病的临床诊断还是以精神疾病的症状表现为基础。
精神科医生在临床诊断中,首先要做症状学诊断,然后结合人格特征、病史、病因以及症状动态发展病程,从而进一步确定疾病分类学诊断。
很显然,精神症状是精神疾病诊断的基本依据之一,所以客观地判断精神症状,对精神科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人类正常心理活动,可以按照心理学概念分为认知、情感和意志过程。
精神疾病的症状也按以上三个过程加以阐述。
第二节认知及认知障碍认知障碍包括感知觉障碍、思维障碍、注意障碍、记忆障碍以及智能障碍。
(一)感知觉及其障碍感知觉障碍主要包括感觉障碍、知觉障碍和感知综合障碍。
需要了解的基本概念感觉:客观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从而在人脑中所产生的对该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如形状、颜色、重量、气味)。
知觉: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正常感觉按刺激来源分:(1)外部感觉(2)内部感觉(3)本体感觉。
1、感觉障碍(1)感觉过敏:对外界一般强度的刺激的感受性增加。
(2)感觉减退:对外界一般强度的刺激的感受性减低。
(3)感觉倒错:对外界刺激产生与正常人不同性质的或相反的异常感觉。
(4)内感性不适:身体内部产生各种不舒适的或难以忍受的异样感觉(挤压、虫爬样等)。
2、知觉障碍(1)错觉: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
如,错听、错视。
感受性错觉——外界刺激强度较弱,或周围感受器病变,或大脑感受器功能变化时产生。
精神病学知识点精神病学是研究和治疗精神疾病的学科,涉及到人类思维、情绪和行为等方面的问题。
以下是一些精神病学的常见知识点。
1. 精神病的定义和分类精神病是一种严重影响人的思维、情绪和行为的疾病。
根据国际疾病分类(ICD)和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DSM),精神病可以被分为多种类型,例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焦虑症等。
2. 精神病的症状和病程不同类型的精神病有着不同的症状和病程。
例如,抑郁症的症状包括情绪低落、失去兴趣和快乐感、睡眠问题等;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包括幻觉、妄想、语言和思维紊乱等。
病程指的是疾病的发展过程,可能是急性的、慢性的或间歇性的。
3. 精神病的病因精神病的病因复杂多样,可能包括遗传因素、生物学因素、环境因素以及心理社会因素等。
遗传因素在某些精神疾病中扮演重要角色,例如精神分裂症。
生物学因素涉及神经递质不平衡、脑结构异常等。
环境因素包括生活事件、创伤经历等。
心理社会因素指的是人们的心理和社会环境对精神健康的影响。
4. 精神病的诊断和评估精神病的诊断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病程和体征等进行综合评估。
此外,心理评估工具,如病史采集、临床访谈、心理测试等也是精神病诊断的重要手段。
专业医生通常采用标准化的诊断标准,例如DSM-5,来确定是否患有精神疾病。
5. 精神病的治疗方法精神病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抗抑郁药物和抗焦虑药物等来减轻症状。
心理治疗可以采用认知行为疗法、精神动力学疗法、家庭疗法等,帮助患者理解和应对精神疾病。
6. 精神卫生政策和服务精神卫生政策涉及到精神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
许多国家都有建立精神卫生服务的机构和政策,致力于改善精神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融入度。
例如,精神卫生法的制定、精神卫生院的建设和社区康复服务的发展等。
7. 精神病的预防和促进精神健康预防精神疾病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包括教育、心理支持、提供健康的生活环境等。
此外,加强对精神病患者的关爱和支持,提高社会对精神健康的认知和知识,也对促进精神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精神病学基础知识精神病学是研究精神障碍的学科,旨在理解和识别精神疾病的原因、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
本文将介绍精神病学的基础知识,包括精神障碍的分类、症状和诊断标准、治疗方法等。
一、精神障碍的分类精神障碍是指影响个体思维、情感、行为和社会功能的临床症状。
根据国际疾病分类(ICD-10)和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的定义,精神障碍可分为以下几类:1. 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等;2. 心境障碍:如抑郁障碍、躁狂障碍等;3. 焦虑障碍:如恐慌障碍、强迫症等;4. 成瘾障碍:如酒精依赖症、药物滥用等;5. 儿童精神障碍: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孤独症谱系障碍等;6. 神经症状和功能障碍:如头痛、抽动障碍等;7. 睡眠障碍:如失眠、噩梦障碍等;8. 性功能障碍:如性欲低下、勃起障碍等;9. 人格障碍:如边缘型人格障碍、反社会人格障碍等;10. 生活期间的应激反应和适应障碍:如创伤后应激障碍、调整障碍等。
二、精神病症状精神病症状是指精神障碍患者所表现出的异常心理和行为表现。
根据症状的性质和特点,精神病症状可分为以下几类:1. 异常思维:如幻觉、妄想等;2. 感知异常:如幻听、视幻觉等;3. 意志异常:如意志缺失、意志疲乏等;4. 情感异常:如焦虑、抑郁、情感麻木等;5. 行为异常:如紧张不安、攻击性行为等。
三、精神病的诊断标准精神病的诊断主要依据症状和临床表现,并参考国际疾病分类和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的诊断标准。
通常,精神病的诊断需满足以下条件:1. 症状持续一定时间:根据不同精神病的特点,需要满足症状持续一定时间的要求;2. 症状严重程度:症状需严重到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交功能;3. 排除其他病因:需排除其他身体疾病、药物滥用或使用等原因导致的症状。
四、精神病的治疗方法精神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具体治疗方法取决于患者的病情和个体差异。
1.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诊断结果,常用的药物包括抗精神病药、抗抑郁药、抗焦虑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