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德的意象主义与中国唐诗探析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4
美国现代诗人庞德与中国古代诗歌摘要: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是美国著名的现代派诗人。
由他创立的“意象派诗歌”开辟了英美现代诗歌的先河。
时值本世纪初,人们对诗坛上从维多利亚时期以来的伤感情调和无病呻吟普遍感到不满。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庞德以其独特清新的诗歌风格引起了诗坛的广泛瞩目。
中国古典文学对庞德的影响是巨大的,并且始终贯穿于他的诗歌创作的始终。
关键词:意象;庞德;中国文化;影响中图分类号:i2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5-0003-02美国现代诗歌始自埃兹拉·庞德,但这位以勇于创新而闻名遐迩的现代诗人却与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化传统之一——中国古代诗歌结下了不解之缘。
1912年他在伦敦率先提出了意象主义这个诗歌概念,兴起了意象主义运动。
1914年他又编辑了《意象派诗集》,扩大了意象主义的影响。
此后,他的创作一直走着一条崭新的道路——为现代英语诗歌开辟的一条崭新的道路。
庞德曾把“意象”定义为“一刹那间思想和感情的复合体”。
据他自述他这种创作方法正式受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影响。
在他的一生中,中国古典文学始终对他的创作起着重大的影响。
庞德最早接触到中国文学是在本世纪初,当时瞿理斯(herbert giles)的《中国文学史》(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就引起了他很大兴趣,他对书中所录的刘彻的《落叶哀蝉曲》大为赞赏,不久就出现在他的诗集中。
对此,可以加以比较:刘彻:罗袂兮无声,玉樨兮尘生。
/虚房冷而寂寞,落叶依于重肩。
/望彼美之女兮安得,感余心之未宁。
庞德:绸裙的,瑟再不复闻,灰尘飘落在宫苑里,听不到脚步声,乱叶飞旋着,静静地堆积,她,我心中的欢乐,睡在下面。
一片潮湿的树叶粘在门槛上。
the rusting of silk is discontinued/ dust drifts over the courtyard/ there is no sound of footfall,and the leaves,/ scurry into heaps and lie still;/ and she the rejoicer of the heart is beneath’em,/ a wet leaf that clings to the thresold.庞德改作的前两句是对原文的忠实翻译。
浅谈庞德意象派诗歌的现代性内涵(一)论文关键词:庞德意象派现代性论文摘要:庞德虽然从中国古典诗歌中汲取了重要的经验,但是,其诗歌更有着跟中国古典诗歌截然不同的现代性内涵。
庞德诗歌跟中国古典诗歌有相近的技巧,但更有着其独特的现代性想象和深切的现代性焦虑。
作为一个对诗歌现代性和无限可能性有着种种探索的诗人,庞德诗歌和中国古典诗歌的渊源关系并不能被简化地理解,也不能被简单地贴上意象派的标签。
众所周知,意象派代表人物庞德的诗歌跟中国古典诗歌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庞德作为意象派的首领人物,他对中国古典诗歌的认识得益于东方学家、诗人费诺罗萨(ErnestFenolosa)。
费诺罗萨将大量的日译汉诗译成了英语,但还没来得及整理出版就去世了。
当庞德得到费诺罗萨的遗稿时,他惊奇于中国人的伟大创举,宣称在中国文学里发现了“新希腊”。
庞德发现中国古典诗歌与以他为首的意象派的诗学原则十分吻合,于是,意象派诗人们掀起了一场翻译、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热潮。
中国诗歌强调含蓄、简约、朦胧、暗示等特征,跟意象派所主张的用“具体的意象来表达、简约、浓缩是诗歌最重要的特征”的观点非常契合。
中国诗歌几百年的艺术实践使庞德仿佛看到了一座大宝藏。
在他们被过度抒情的浪漫主义诗歌折磨得极其不堪的时候,意象叠加等中国诗歌艺术原则使他们看到了诗歌的新可能。
但是,如果一味强调这种继承关系,而忽略了意象派本身所具有的文化立场的话,可能是不得要领的。
所以,我们在理解庞德意象派诗歌和中国古典诗歌的关系时,既要承认渊源关系的存在,更有必要阐明庞德意象派诗歌独特的现代性内涵。
本文将从诗歌的技巧、内涵和诗人身份几个方面来比较庞德意象派诗歌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创造性转化,从而凸显庞德意象派诗歌的现代性特征。
技巧:现代性的想象由于对中国古典诗歌的服膺,庞德诗歌中有着大量跟中国诗歌相似的意象,这让一些人以为庞德是中国诗歌的西方传人。
殊不知,即使是跟中国诗歌有着相同的意象、相近的技巧,庞德诗歌所呈现出来的现代性想象跟中国古典诗歌也是大异其趣的。
从《地铁站台》看中国古典诗歌对庞德的意象主义的影响摘要:美国诗人庞德,意象派诗歌的代表人物,意象派运动主要发起人。
其《地铁站台》充分体现了意象派的创作原则,被看作意象派诗歌的典范。
本文通过对《地铁站台》的分析,着重讨论了中国古典诗歌对庞德的意象主义的影响。
关键词:意象主义;意象派诗歌;中国古典诗歌;庞德艾兹拉·庞德(Ezra Pound)(1885-1972),美国诗人,意象派诗歌的代表人物,意象派运动主要发起人。
庞德还是一个热衷于介绍中国古典诗歌和哲学的翻译家,经他改编并翻译了《神州集》、《诗经》等儒家经典,其误译常被作为翻译界研究的话题。
庞德终生不懈地推崇中国诗学,1915年,他曾在《诗刊》上撰文说,中国诗“是一个宝库,今后一个世纪将从中寻找推动力,正如文艺复兴从希腊人那里找推动力”。
无论是他用意象派风格翻译的李白的《长干行》(The River-Merchant‘s Wife: A Letter),还是他本人的意象派诗歌作品都反映了中国古典诗歌对其意象主义的影响。
一、意象主义与意象派诗歌1908年前后,受法国象征主义诗歌影响,以庞德为首的西方诗人们,发起了一场旨在改变英国维多利亚王朝颓靡诗风的意象主义诗歌运动,推动了英美两国诗歌向现代诗的转变。
1908年,在英国伦敦,庞德与英国评论家托马斯·休姆(T.E.Hulme)一起创立了意象派诗歌,目的是使诗歌摆脱浪漫主义的伤感情调和无病呻吟,力求使诗具有艺术的凝练和客观性;文字要简洁,感情要含蓄,意象要鲜明具体;整个诗给人以雕塑感,线条明晰有力,坚实优美,同时又要兼有油画的浓郁色彩。
1912年,庞德与希尔顿·道利特尔和奥尔丁顿讨论了意象派诗歌的原则,并在1913年第6期的《诗刊》上发表了意象派的纲领,主要有三条:1.直接处理无论是主观的或客观的“事物”;2.决不使用任何对表达没有作用的字;3.在韵律方面,按照富有音乐性的词句的先后关联,而不是按照一架节拍器的节拍来写诗。
试论中国古典诗歌对庞德诗歌创作的影响摘要: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是20世纪美国意象派诗歌运动的先驱,是英美现代诗坛上最具有影响力的诗豪。
中国古典诗歌不仅赋予了庞氏诗歌创作的灵感,拓宽了其诗歌创作的视野,而且还丰富了其诗歌创作的理论。
因此,本文从以上三个方面进行探讨,意图发掘中国古典诗歌对庞德诗歌产生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古典诗歌;庞德;诗歌创作;影响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1-00-02一、中国古典诗歌赋予庞氏诗歌创作的灵感(一)“意象理论”赋予庞氏诗歌创作的灵感“意象”一词最早见于《易经》,《易经》中有“圣人立象以尽意”之说。
此处的“象”,本指《易经》中的卦象,是外在表象的呈现态,即客观物质世界;“意”本指《易经》所涵盖的“道”,是内在意义的体现,即人的主观思想观念。
通过“象”去表达“意”,从而达到两方面的和谐一致,这是一种关于世界的认识观。
刘勰首次将“意象”这一概念运用于诗歌创作中,力主“寻声律而定墨,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此后,“意象”一词逐渐运用于诗歌创作与批评中,并不断丰富深化其蕴含之意。
古诗注重意象的创造,意境辽远,意象丰富,代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
其中的“意象”在于含蓄而形象地表达“人生微妙的刹那”(叶绪民等,2004:291)。
中国古诗惯于将多个意象同时并置,呈现在读者面前,颇有利用蒙太奇手法产生的效果。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古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将十二个意象并置叠加,呈现出一幅带有悲凉色彩的画面,刻画出一个在黄昏时分漂泊于西风古道上的游子形象。
庞氏诗歌创作之中大量意象的并置,就是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理论”赋予其诗歌创作的灵感的。
(二)中国古典诗风赋予西方意象派诗歌创作的灵感西方意象派的产生最初是对当时诗坛文风的一种反驳。
摘要:中国文字和中国人的思维决非像西方曾经认为的那样仅仅处于低级的感性水平上,基于对言、象、意关系的独特领悟,中国诗歌把意象营构当成了自己的一大任务。
庞德从反浪漫主义的期待视野出发,在中国古诗中挖掘出了异常丰富的思想养料,借以掀起了意象派诗歌运动,为西方现当代文学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尽管庞德的意象诗歌并不具备中国古诗背后所依托的哲学美学底蕴,避免不了肤浅而短命的可悲结局,但东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的这一次伟大碰撞却是值得我们永远纪念的,文化相对于现实而言的超越性质在其中得到了卓越的证明。
本文采用先进的比较文学研究方法,着眼于广博的知识展示和谨严的理论思辩,主要探讨了三个问题:中国古典美学的诸多特性;庞德对中国古诗的误读式理解;中国诗歌的好坏分类与庞德的是非得失。
关键词:中国古诗;庞德;意象主义;理解似乎确如今道友信所言,现代东西方的艺术发展具有一种逆现象:“一方在发现着他方的过去,他方也在自律性地发现一方的过去。
”(1)本文就是为了从理论上考察这种逆现象在意象派诗歌运动的领袖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身上的发生过程而作的:首先,我们必须搞清楚中国古典美学的特征;其次,我们要介绍庞德对中国古诗的误读式理解;最后,我们将结合中国诗歌的地位问题分析庞德等人的得失。
一作为常识,谁都知道汉字属于表意文字(ideogram)。
不过尤其在西方,表意文字又经常被与象形文字(hieroglyph)混为一谈,人们因而以讹传讹地认为汉字是幅简洁的图画。
固然这二者是有一定联系的,造字六书之中即有象形;而且从起源上讲,象形大约还是汉字发展的第一个阶段。
许慎写道:“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
及神龙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
黄帝之史苍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
”但事情也仅仅如此。
浅议庞德的意象主义诗论与中国古典诗词的关系作者:马思钰来源:《文艺生活·中旬刊》2016年第06期摘要:埃兹·庞德在20世纪的英美文坛中举足轻重,他倡导的意象派诗歌运动大开英美现代诗歌的先河。
他通过大量翻译中国古典诗歌,将中国传统诗歌引入西方现代派文化当中,对美国新诗运动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意象主义的思想跨越时间与空间的距离,与中国古典诗歌之“意象”契合,两者既有学习与借鉴,也存在着某些曲解。
关键词:意象派;中国古典诗词;文化异质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7-0265-01庞德是意象派诗歌运动的领袖和理论家,针对占据英国诗坛极具感伤意味的浪漫主义诗歌,发起了“意象主义诗歌运动”。
庞德及意象派诗人奉行“诗歌创作三原则”,一致要求诗歌的意象应该是硬朗、清晰,着重用视觉意象引起联想,表达瞬间的真实感受,强调描述的意象要能表现瞬息间错综复杂的思想感情,以获得超越时间与空间界限的自由之感。
一、庞德与意象主义诗论意象的基本结构是主与客、情与景的内在统一,结合形式侧重客观性,类似中国古代诗论的“兴象”。
而对事物瞬间、直接、完整的审美直觉则是其生成机制,并由此产生了诗歌意象多义、简约和永不重复的独创性。
意象主义诗派十分重视诗歌的音乐性以及情感性,对诗歌的要求是诗歌必须凝缩、简练、含蓄,不必过多追求形式与韵律。
从希伯来圣诗到希腊诗歌再到中国的古典诗歌,意象派具有广阔的研究视野。
基于此,意象派从众多的诗歌流派中总结出来他们认为正统的创作原则。
意象主义的出现使西方诗歌体现出一种全新的诗歌理念和美学趣味。
二、中西方意象观念的契合20世纪初,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战争的残酷彻底摧毁了文人对西方文明的信心,陷入发展的困惑。
庞德作为极有时代使命感的知识分子,积极寻求新的文学表达方式帮助人们走出文化的困境,时代大背景给予了庞德特定的审美期待。
庞德发现中国诗人重视对个人理想抱负的表达和人生主题的宏大表现,诗歌大都反映远大的经时济世抱负,这对于摆脱维多利亚式的无病呻吟、含混不清的诗风,改变时代文学风气,进而推动英美诗歌的发展有极大的帮助。
庞德的意象主义与中国唐诗探析作者:关文义来源:《青年时代》2017年第33期摘要:庞德是一战前后美国社会中深入接触中国文化的美国学者和诗人。
他在整理和译介唐诗的过程中对中国文化,尤其是对唐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他构建意象主义的理论和进行创作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虽然庞德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多有偏颇之处,然而并不影响他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关键词:庞德;意象主义;唐诗庞德(Ezra Pound)1885年出生于美国的爱达荷州,曾就读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后来到汉密尔顿大学,在那里获得了硕士学位,之后迁居到欧洲,并定居于伦敦。
庞德求学时期正是欧美浪漫主义走向尾声的阶段,此时无论是美国社会还是美国文学,都是一副暮气沉沉的模样,缺乏生机和新鲜的气息,冗长的说理充斥在诗行之间。
作家和诗人的创作置读者的感受于不顾,完全沉浸在自娱自乐中。
维多利亚式的毫无道理的作品矫揉造作,再也没有了文学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深切的关怀。
好在每个时代都不会缺乏深思的智者,一大批逆势而起的思想家和文学家就在这个时刻成长了起来。
首先关注读者的感受,强调以读者反应为作品的评价主体的接受美学就在这个时候应运而生。
姚斯认为,文学史应该是一部文学的接受史。
而读者的上述行为并非是自然生成的,这些行为都基于一种被文学理论家称之为“期待视野”的心理基础上。
读者由于个人的独特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形成了独特的个人的审美能力、生活经验、价值取向等认知体系,他们对一部文学作品有独特的期待。
一战前后,欧美国家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的变化,如工业革命、经济动荡、战争威胁等,文学也进入了一个低潮期。
一种新的文学气象因之成为整个社会的期待。
那么,新的文学思潮之源又在哪里呢?一切存在都不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对现有的文学现象的失望和批判,必然要落脚在对另一种与之相比焕然一新的理论及现象之上。
现在大家公认的,意象主义的一个重要来源是博格森的直觉主义。
庞德在论及意象主义时曾强调这种文学意象的生成是完全不经过预设的,理性和感性的瞬间结合,而读者在理解意象主义的作品时,也需要一种直觉,而非理性或抽象的分析,更不能将作品中的意象和某种抽象的哲理结合起来。
除此之外,意象主义还有另一个重要的来源,那就是中国古的文学传统。
从词源学的角度来看,意象一词初见于《周易·系辞上》。
其中有这么一句:“圣人立象以尽意”。
象,就是客观的物象存在;意,则是圣人所要表达的意义。
此后王弼在对周易的解读中也讲了意象的内涵,将客观的物象和主观的、抽象的意的关系表达为物质和精神、源和流的关系。
不过,直到刘勰这里,意象才作为文学的一个术语为大家所知。
他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说:“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渝五藏,澡雪精神。
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怪辞,然后使元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这里的“窥意象而运斤”指的是文学创作者先有了某种立意,并将这种意寄托在某种物象之上。
意象一词,于此方才统一为不可分割的一体。
后世虽有诸多文论涉及意象一词,作为主观审美意识和价值取向与客观存在统一的文学表达的这个意义,却越来越广泛地为大众所接受。
中国传统文学的意象元素对文学构成的影响对西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据可考的文献来看,西方人对中国文学的关注就是在意象主义形成之前。
《诗刊》的副主编尤妮思·迪金斯、汉学家费诺罗萨都曾关注中国文学中的意象元素。
庞德也深受影响,他曾经翻译过费诺罗萨的笔记,形成《神州集》,其中收录的中国诗有19首。
这一盛举被艾略特大加褒扬,他盛赞庞德是伟大的中国诗作者,庞德对中国诗歌的关注由此可见一斑。
我们可以认为,庞德于此已经深悟了中国诗歌的意象精粹。
这种认识在他的诗歌创作中不无体现,以他的著名的《在地铁车站》为例: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 Petals on a wet,black bough.在这首诗中一共有两种物象,人群中浮动的脸和树枝上的花。
在没有被诗人采撷入诗之前,这两种物象是各自独立的,并不具有任何审美意义,当然也不能表达某种情感和情绪。
一经入诗,二者成为一副画面中对比鲜明、相映成美的意象。
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中国诗相比,这首诗短小却有着隽永、优美的含义,同样是诗中的画,画中的诗。
庞德接触到《长干行》一诗,却是偶然。
1913年,庞德在已故东方学家费诺罗萨的遗孀处得到了他的笔记,其中有为数不少的中国古诗的原文,用日语来注音,用英文来注释。
这些诗歌与庞德一直以来心仪的意象主义不谋而合,他决心把这些作品翻译成英文,终成十九首,收集在他的诗集Cathay中。
Cathay,是英語根据中文“契丹”的发音,经突厥语和阿拉伯语的传递和演变而创的词汇。
在翻译的过程中,庞德本人深受语言的困扰,因为他身边没有精通汉语的助手。
庞德依靠一些日本学者的帮助,通过查阅汉英词典,来理解这些作品。
虽然困难重重,庞德却获得了惊人的成就,这和他秉持的意象主义和中国文学天然相通不无关系。
当然,庞德对这首诗的理解在某些方面不乏偏颇之处。
如“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一句。
此处的不可触,乃是因为五月的长江受连阴雨的影响,江水上涨,滟滪堆被江水淹没,因此不可触,并非是And you have been gone for five months。
即便如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庞德对此诗精髓的深刻把握。
诗中有一些非常重要的意象,来表现这位年轻的水上行商者的妻子对丈夫的思念,如苔藓、落叶、蝴蝶和西园的草。
庞德在处理这些内容时,带着极高的重视和娴熟的处理技巧。
他这样译道:By the gate now, the moss is grown, the different mosses!Too deep to clear them away,The leaves fall early this autumn, in wind.The paired butterflies are already yellow with AugustOver the grass in the West Garden.通过押韵和重复,这几句读起来一咏三叹,把一位年少妻子的哀怨形神兼备地烘托出来。
“迟行迹”三字未免抽象,对于西方读者而言,可能难以把握其意义,故而庞德在此处略去不译,只去讲Moss。
Moss是荒凉孤寂的意象,长到too deep,以致于难以清除,正是原诗中的“苔深不能扫”。
“落叶秋风早”本是静态的意象元素的安放,庞德在此处将这样的静态动化,如同秋风吹过,将看得见的落叶和看不见的秋风浑然一体地表现出来。
With August一处更是如神,从此句英文转回中文,则是“八月染黄了那对蝴蝶,流连在西园草丛上”。
庞德通过with一词,给没有生命的八月以造化的力量,静的意象由此而成为动的意象。
通过翻译以《长干行》为代表的唐诗,庞德的意象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行为都得到了极大丰富。
庞德提出自己的意象主义理念,在初衷上就有反对当时文坛沉闷、乏味并且抽象的风气。
他在译诗之际,领会到了中国诗意象化的特点,那就是提倡生动鲜明的画面感,反对冗长的说教,作家只以某种方式布置意象于画面,把想象的空间、审美的愉悦以及评价的机会留给读者。
他有很多作品出自这样的理念,如Cantos第一章的第一节:Rain, empty river, a voyageFire from frozen cloud, heavy rain in the twilightUnder the cabin roof was one lanternThe reeds are heavy bentAnd the bamboos speak as weeping笔者尝试翻译这几句为:雨、长河寂寥,舟行冻云如火,黄昏时雨孤舟,灯火芦苇垂垂竹林如泣如诉如果仅看译文,很难想象这首诗是一位美国诗人所作,这正是因为作者把这些物象意象化,又把这些意象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向读者展现了一副中国画中的暮雨江天孤舟行旅的画面。
全诗风格极為洗练,完全没有诗人个人的评论或者感慨,把这些全部留给读者。
这几句诗作堪称庞德意象主义的代表作。
庞德在学习中国文化,翻译中国唐诗的过程中,一方面将中国文化的魅力传译到西方,一方面汲取中国文化的精髓之处,将自身的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结合起来,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现象。
我们今天学习和研究庞德现象,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在他那个时代中国文化对欧美社会文化思潮的影响,更有助于我们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互相可借鉴之处,对我们秉承“求同存异”的思想进行文化交流更有巨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1]卢巧丹.三向对比:庞德《胡关饶风沙》英译诗中的创造性叛逆[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4).[2]李正栓,孙蔚.庞德对中国诗歌与思想的借鉴[J].当代外国文学,2011(1).[3]朱谷强,刘筱华.埃兹拉·庞德对李白诗歌的西化[J].外国语文,2010(6).[4]黄运特.庞德是新历史主义者吗?——全球化时代的诗歌与诗学(英文)[J].外国文学研究,2006(6).[5]董洪川.庞德与英美现代主义诗歌的形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5).[6]王贵明.论庞德的翻译观及其中国古典诗歌的创意英译[J].中国翻译,2005(6).[7]王文.庞德与中国文化[D].苏州:苏州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