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
- 格式:ppt
- 大小:1.47 MB
- 文档页数:23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什么是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指哪两个皇帝导语:文景之治是指中国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出现的治世,并奠定了其后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将大汉盛世推上顶峰的基础。
治是指文景之治是指中国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出现的治世,并奠定了其后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将大汉盛世推上顶峰的基础。
治是指治理,文景之治就是说汉文帝与汉景帝的治理,一般指盛世。
通常认为文景之治的主角是汉文帝与汉景帝。
实际上,窦太后在文景之治时代所起的作用也是举足轻重的。
文帝二年(前178年)和十二年(前168年)分别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是租率最终减为三十税一。
文帝十三年,还全免田租。
同时,对周边敌对国家也不轻易出兵,维持和平,以免耗损国力。
这就是轻徭薄赋的政策。
文帝生活也十分节俭,宫室内车骑衣服没有增添,衣不曳地,帷帐不施文绣,更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
因此,国家的开支有所节制,贵族官僚不敢奢侈无度,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这就是休养生息的政策。
汉文帝重视农业,曾多次下令劝课农桑,根据户口比例设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人员,并给予他们赏赐,以鼓励农民生产。
汉文帝去世,汉景帝即位,初期平定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以后,景帝开始专心打理朝政,据说景帝十分朴素,仁厚爱民。
除了平定七国之乱以外,从来没有大规模用过兵,和匈奴的战争始终控制在一定的规模内,依然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汉文帝之皇后窦太后尊崇道家,因此汉景帝与窦氏宗族都必须学习道家学说。
景帝崇尚黄老之说,减少刑罚,减少赋税,兴修水利,提倡农业,要求人心不服的案子进行重审,以免冤狱发生。
百姓在和平生活常识分享。
“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快速提问(10分钟)①楚汉战争的性质?结果?(刘邦、项羽为了争夺帝位,进行的战争;刘邦战胜了项羽)②刘邦建国。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③何为“布衣将相”?(布衣原指麻布衣服,古时老百姓只能穿麻布衣服,因此代指平民百姓。
刘邦在打天下的过程中,网罗各方面的人才,包括许多社会下层人士。
刘邦称帝后对其下属论功定封,形成了“布衣将相”的局面。
高祖曾为亭长,萧何为县政府小吏,陈平是游士,樊哙是屠夫,周勃为吹鼓手,灌婴为小贩,娄敬是拉车的。
韩信曾为乞丐,英布、彭越曾为盗贼。
)④“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⑴这句话是谁说的?(陆贾)⑵他向谁说的?(汉高祖刘邦)⑶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的大意是:夺取政权、建立国家可以采用战争的手段,而治理国家,维持统治难道能用战争的方法吗?陆贾认为打江山与坐江山不能采用同样的方法)⑷据此言论写的书叫什么?(《新论》)⑸书中提出了什么主张?(行仁义、重教化、力求给老百姓一个安静稳定的环境)⑹它给汉初的政治和社会带来哪些积极影响?(成为汉初施政的重要依据)⑤汉高祖“休养生息”政策具体措施包括哪几个方面?(即解甲归田、劝民还乡、释奴为民和十五税一)⑥文帝、景帝在位时,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奉行的方针是什么?(安民为本)⑦文帝、景帝实行的措施可以概括为哪两点?(轻徭薄赋和减轻刑罚)⑧请辨别下列问题:⑴减轻田租,定税率为十五税一的是谁?(汉高祖)⑵减轻田租,把田租改成三十税一的是谁?(汉文帝)⑶慎用民力,把服役由一年一次减为三年一次的是谁?(汉文帝)⑷废除连坐法和残损肢体的肉刑的是谁?(汉文帝)⑸减了轻刑的是谁?(汉景帝)⑨文帝、景帝在位时,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效果如何?(统治者“躬修俭节,思安百姓”,形成一个“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环境。
史称“文景之治”。
指导学生看课本第56页“解释”。
“贯朽不可校”:古代的铜钱是用绳子穿的,每一千钱为一贯。
文景之治的内容文景之治采用哪家学说文景之治的内容文景之治是指西汉王朝时期汉文帝刘恒和汉景帝刘启统治时期。
西汉初年的时候,国家的经济衰弱,于是朝廷就推行黄老之治,改革当时的社会生产背景,采取了“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给予百姓生产发展的时间。
汉文帝在位期间十分重视农业的生产,因此在他做皇帝之后他就多次下诏劝课家桑,并且他还按照户口的比例来设置三老、孝悌、力田等荣誉善长的获得者若干名,时常给予他们奖励,以此来鼓励农业、手工业和养殖业的发展。
此外,汉文帝还十分注意减轻人民负担,多次减免农民税赋,徭役也从每年一次改为每三年服役一次,并且还提高了服役的年龄。
他下诏“弛山泽之禁”,开放国家的山林川泽给百姓使用,增加了农业的收入,促进了农业和商业的发民。
汉文帝的种种举措,使得原本衰弱的社会经济逐渐恢复了原气,并且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在刑法方面,文帝也做出了许多改革,比如废除了诽谤妖言法,连坐法等等,一改春秋时期“苛政猛于虎”的情景。
汉景帝沿袭了文帝的这一些举措,并且增加有益于百姓的政策。
因为汉文帝和汉景帝的生活十分的节俭,对于国家的开支十分有节制,这也使得贵族官僚们不敢太过奢侈,使得“休养生息”的政策得到了很好的实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在文帝和景帝的治理下,百姓生活安居乐业,民心稳定,社会经济获得了显著的发展,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太平盛世,因此后来的史学家称其为“文景之治”。
以上便是文景之治的内容。
文景之治采用哪家学说先秦之期,诸子百家,各个学说自成一派。
一个国家要统一发展,则必然要有一个统一的文化。
文景之治为西汉未来的大一统和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那么文景之治采用哪家学说呢?文景之治采用了黄老之学。
黄老之学是属于先秦时期的道家学派,创始人是黄帝和老子,他们主张无为而治。
西汉初年,国家刚刚经历过一场战争,社会生产力遭到了严重的破坏,整个国家的经济体制很脆弱,百废待兴。
而且秦朝实行的严苛峻法仍余威善存,民间百姓人心惶惶,综合这两方面的原因,统治者要想管理好这个国家,则必须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统一的局面。
简介文帝二年(前178年)和十二年(前168年)分别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是租率最终减为三十税一。
文帝十三年,还全免田租。
同时,对周边敌对国家也不轻易出兵,维持和平,以免耗损国力。
这就是轻徭薄赋的政策。
文帝生活也十分节俭,宫室内车骑衣服没有增添,衣不曳地,帷帐不施文绣,更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
因此,国家的开支有所节制,贵族官僚不敢奢侈无度,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这就是休养生息的政策。
汉文帝重视农业,曾多次下令劝课农桑,根据户口比例设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人员,并给予他们赏赐,以鼓励农民生产。
随着生产日渐得到恢复并且迅速发展,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
史称:“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汉书·食货志》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同时汉王朝的物质基础大大增强,是中国皇权专制社会的第一个盛世。
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最高的盛世。
文景之治也为后来汉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当时社会比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来。
到景帝后期时,国家的粮仓丰满起来了,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了舱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以至于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了。
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文帝、景帝奖励努力耕作农民,劝解百官关心农桑。
每年春耕时,他们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做榜样。
他们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
文帝在位二十多年,宫室、园林没有什么增加。
他修建自己的陵墓,要求从简,不许用金银等装饰,只能用陶瓦。
背景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都是一片荒凉的景象。
汉高祖及其后的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灭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和劳役等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文景时期,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发展。
历来被视为封建社会的“盛世”,史称“文景之治”。
汉文帝刘恒(前180年~前157年),汉高祖刘邦中子,母为薄姬。
第11课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学科素养目标历史解释:了解楚汉之争及其过程,对比认识刘邦和项羽在秦末领导的农民起义与楚汉之争的性质是否相同。
史料实证:.通过识读图文信息等理解休养生息政策,了解“文景之治”的基本史实。
唯物史观:.通过对休养生息政策的学习,认识该政策是汉初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也体现了汉初统治者善于以史为鉴的政治智慧。
家国情怀.通过对比秦始皇和汉文帝治国政策,理解关注民生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教学难点】休养生息政策。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图片:教师:公元前196年,汉高祖刘邦在击破英布军回长安时,途径故乡(沛县)。
他邀集父老乡亲饮酒,唱了这首《大风歌》,诗句体现了刘邦当上皇帝后的志得意满,以及对严峻现实的担忧。
那刘邦是怎么当上皇帝的?他面临怎样的统治局面?又有哪些担忧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讲授新课】一、楚汉之争与西汉的建立1.楚汉之争展示图片教师:秦朝灭亡后,拥有重兵的项羽分封诸候,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
双方为争夺国家统治权展开争战,史称“楚汉之争”。
楚汉战争历时四年之久,最终,通过垓下之战,刘邦取得了最终胜利。
同学们知道有哪些与楚汉之争相关的故事吗?学生回答略教师:是的,像鸿门宴、四面楚歌、霸王别姬这些都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有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下搜集一些典故跟伙伴们一起分享。
展示图片和教材教师:项羽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孙,秦贵族后代,拥有军队40万,而刘邦出身农家,早年只任亭长小官,拥有军队不足10万。
为什么他能打败项羽呢?同学们根据材料能得出哪些信息?学生回答略教师:刘邦率军到咸阳后,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余悉除去秦法。
”而项羽却项羽引兵西屠咸阳,火三月不灭。
一个得民心,一个却失了民心。
刘邦善用张良、韩信等,而项羽猜疑多忌,刚愎自用,所以刘邦能得天下是必然的,这也说明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合作探究:刘邦和项羽在秦末领导的农民起义与此次战争的性质是否相同?2.西汉建立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说一说西汉是什么时候由谁建立的?都城在哪里?展示图片学生回答:(1)时间:公元前202年;(2)建立者:汉高祖刘邦;(3)都城:长安展示图片:瓦当是古代中国建筑中覆盖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
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是指中国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
在秦朝被灭,汉高祖建立了西汉汉文帝生活十分节俭,宫室内衣服没有增添,衣不曳地,车类也没有添,帷帐不施纹绣,更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
因此,国家的开支有所节制,贵族官僚不敢奢侈无度,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这就是休养生息的政策。
文帝、景帝奖励努力耕作农民,劝解百官关心农桑。
每年春耕时,他们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做榜样。
他们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
西汉文帝、景帝两代四十年左右的时间,政治稳定,经济生产得到显著发展,呈现“盛世”之象。
史称“文景之治”。
汉文帝在位期间,继续执行汉初与民休息和轻徭薄赋的政策。
他多次下诏劝课农桑,又“弛山泽之禁”,鼓励农民发展生产。
同时又减轻税率,曾两次将田租减为三十税一,及后更全部免去田租。
此后,三十税一成为汉代定制。
文帝十二年,废除了过关用传的制度,有利于商品流通和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
律令方面也有重大改革,文帝下诏废除黥、劓、刖,改用笞刑代替,因而狱事简省,减轻人民所受的压迫。
文帝自身又躬自俭约,不允许贵族官僚滥事搜刮,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由是西汉王朝统治渐趋稳定,社会富庶繁荣。
文帝死后,其子景帝即位。
他继续推行文帝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即位后节俭爱民,与民休息,田赋三十税一,人民负担减轻。
他还大力兴办水利事业,以促进农业生产。
又省刑减罚,减轻了笞刑,官吏断狱,但责大指,不求细苛。
任内又平定七国之乱,并将诸侯王任免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打击割据势力,巩固中央集权。
文景二帝统治时期,百姓安居,人民乐足。
加上文、景二帝少启边衅,对少数民族注意怀柔,不轻易动兵,尽力维持相安的关系。
由是社会繁荣,政局稳定,历史上称这段时期为“文景之治”。
文帝名刘恒(公元前202年——公元前157年),是汉高祖刘邦的儿子,在位二十三年(公元前179——前157年);景帝名刘启(公元前188年——前141年),是文帝的儿子,在位十六年(公元前156——前141年)。
初一历史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第9-15课)第9课秦统一中国一、秦灭六国条件:1、商鞅变法后,实力超过六国。
2、嬴政即位后,招募人才,听取建议,谋划统一。
时间: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
秦朝建立:公元前221年,嬴政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秦的统一(秦朝建立)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战争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目的: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最高统治者: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
中央机构:皇帝之下,设有丞相(掌管行政)、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理监察事物),最后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地方:建立郡县制。
管辖:由中央直接管辖。
数量:全国36郡,后增至40多郡。
行政长官:郡守。
下设:郡下设县。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文字: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全国通用文字。
文字统一可以使政令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货币:废除六国的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
改变了币制混乱的状况,有利于国家对经济的管理,促进各地经济的交流。
度量衡:秦始皇以秦制为基础,统一度量衡,所有度量衡用器必须由国家统一监制。
度量衡统一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交通:1、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
2、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
3、开凿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便利了南北的水运交通。
防御匈奴:1、派蒙恬北击匈奴。
2、修筑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长城,防御匈奴。
秦朝疆域: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达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本课重点识记内容1、公元前221年,嬴政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2、中央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是皇帝。
中央机构设有丞相(掌管行政)、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理监察事物),最后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地方建立郡县制。
3、巩固统一的措施:统一文字,小篆作为全国通用文字。
统一货币,以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
统一度量衡。
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
文景之治名词解释文景之治是指中国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
汉初,社会经济薄弱,朝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
文帝二年(前年)和十二年(前年)分别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是租率最终减为三十税一。
文帝十三年,还全免田租。
同时,对周边敌对国家也不轻易出兵,维持和平,以免耗损国力。
这就是轻徭薄赋的政策。
文帝生活也十分简朴,宫室内车骑衣服没平添,衣不曳地,帷帐不施文绣,更下诏严禁郡国贡献奇珍异物。
因此,国家的支出有所无为,贵族官僚不敢奢华无度,从而减低了人民的经济负担。
这就是休养生息的政策。
汉文帝重视农业,曾多次下令劝课农桑,根据户口比例设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人员,并给予他们赏赐,以鼓励农民生产。
汉文帝去世,汉景帝继位,初期讨平七国之乱。
七国之乱以后,景帝已经开始专心照看朝政,据传景帝十分朴素,仁厚爱民。
除了讨平七国之乱以外,从来没大规模用过兵,和匈奴的战争始终掌控在一定的.规模内,依然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
景帝崇尚黄老之说,减少刑罚,减少赋税,兴修水利,提倡农业,要求人心不服的案子进行重审,以免冤狱发生。
百姓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下创造了大量财富,其间百姓富裕,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天下太平安乐,一派盛世景象。
随着生产日渐获得恢复正常和发展,发生了多年未的平衡富足的景象。
史称:“京师之钱辛苦巨万,贯隠而不容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饱含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容甲壳类。
”《汉书·食货志》人民的生活水平获得了非常大程度的提高,同时汉王朝的物质基础大大进一步增强,就是中国皇权专制社会的第一个盛世。
文景之治也为后来汉武帝征讨匈奴打下了稳固的物质基础。
《“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问题导学”学案 主编: 审核: 编号: 班级: 姓名: 一、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在课本上标出知识点并完成下列问题: 1、秦王之后, 自称“西楚霸王”,封 为“汉王”。他们为了 ,进行了长达4年战争,史称“楚汉之争”。 2、公元前202年, 建立汉朝,设都城于 ,史称“ ”。 3、汉初,一批有识之士研究秦亡教训,经常对汉高祖提出忠告,其中 的主张成为汉初施政的重要依据。 4、休养生息(是指在国家大动荡或大变革以后,减轻人民负担、安定生活、发展生产、回复元气) 客观原因是: 。 主观原因是: 。 5、汉初休养生息的措施: ; ; ; 。 6、文帝、景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具体措施 、 。 7、西汉时期,把田租定为十五税一的皇帝的是 。 8、最早提出废除“连坐法”和“肉刑”的是 。
二、合作探究: 1、试一试完成P51页思考与讨论 2、阅读P54—55,讨论、思考下列问题 “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 1)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2)汉高祖刘邦为什么会接受陆贾的建议? 3)刘邦接受陆贾的建议后,采取了哪些措施? 4)汉高祖之后又有谁采取了类似的措施?具体措施有哪些? 5)你知道休养生息的含义吗? 6)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有何作用?
三、巩固练习: 1、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客观原因是( ) A、长期战乱,经济萧条 B、土地兼并严重 C、政治腐败,灾荒连年 D、总结秦亡教训 2、下列与项羽无关的成语是( ) A、四面楚歌 B、霸王别姬 C、完璧归赵 D、破釜沉舟 3、象棋棋盘上都写着“楚河汉界”,与此有关的战争是( ) A、牧野之战 B、长平之战 C、巨鹿之战 D、楚汉战争 4、“文景之治”局面出现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刘邦善于网罗各方面的人才 B、吸取了秦朝二世而亡的教训 C、长期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 D、长期以来,社会局面比较安定 5、毛泽东写过“宜将胜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诗中的“霸王”指 。 6、“楚汉之争”的根本目的:( ) 7、西汉末年,统治者实行轻徭薄税,发展生产的统治政策,其主观原因是( ) A.经济萧条 B.土地兼并严重 C.政治腐败,灾荒连年 D.吸取秦亡的教训 巩固提升: 1、西汉王朝的第一位皇帝是( ) 2、西汉时期在位皇帝的先后顺序是( ) ①汉武帝 ②汉景帝 ③汉高祖 ④汉文帝 3、文景之治是指( ) A. 西汉初年的清明政治统治局面 B. 西汉文帝、景帝时期的清明统治 C. 文帝、景帝时期社会安定局面 D. 文帝、景帝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 4.下列与“文景之治”相关的表述不准确是的: ( )
文景之治
提起历史,谁人不知汉唐,提起汉朝,谁人不知汉武帝。
汉武帝开疆扩土,建立了不世之功,可是谁又能知道,这不
世之功需要多少人的努力?又有哪位皇帝为其奠定了坚实
的基础?
汉高祖刘邦创立了汉朝,是最基本的前提,可真正对于
汉武帝建功立业有最实际的帮助的,当属汉文帝和汉景帝开
创的“文景之治”了。
建功立业,开疆扩土,最需要的就是坚实的经济基础,
而无可否认,这个治世,是最有效的积累财富的途径了。
“文景之治”第一个皇帝,是汉文帝刘恒,他在任期间,
轻徭薄赋,鼓励农桑,躬身节俭,减轻刑罚,等等,极大
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国家的经济逐渐恢复起来。
第二个皇帝汉景帝刘恒,他继续文帝时期的政策,并
且平定了“七国之乱”,稳定了国家的政局,加强了中央
集权。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继续和发展,使中国出现了第一
个治世。“文景之治”本质不是对农民战争的让步,而是鉴
于秦亡于政所做的积极有为的调整,实施较为开明的政
治,以达到巩固专政的目的,它是地主阶级求长治久安的
意志表现,为汉武帝的大一统奠定了政治和物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