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 格式:docx
- 大小:37.28 KB
- 文档页数:2
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知识点解读一、政治格局的变化: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趋势发展1、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1)原因:①根本:国家实力的变化(美苏实力大增,欧日实力下降)②主要:矛盾的变化③其他:外交政策的变化(2)过程:①冷战:②局部热战:(3)冷战的影响:①②③④冷战状态下,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不同程度的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并用于内部的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整体的发展。
面对两极对峙局势,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组成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2、多极化趋势出现:(1)欧共体:(原因、组成、发展、影响)(2)日本:(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崛起的原因、发展状况、影响)(3)不结盟运动:(原因、标志、意义)(4)中国:3、两极格局的瓦解:(1)标志:(直接原因、根本原因)(2)影响:①世界局势:②社会主义力量受重创4、多极化趋势加强:(1)根本原因:世界经济格局的多极化(2)影响:①三个有利于②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5、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规律性的认识: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和中心舞台转移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的变化。
国际政治格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格局中主角力量的消长以及力量对比的变化。
世界政治格局变化的直接动因是主角对自己国家利益的考虑以及其对外政策的调整。
世界政治格局变化都和主要国家社会制度之间的斗争和改变相联系。
二、经济发展趋势:1、全球化趋势的加强:2、区域集团化趋势:(1)欧盟:(背景、过程:1951——1967——1993——1999、影响)(2)北美自由贸易区:(原因、过程:1992——1994、影响)(3)亚太经合组织:(背景、过程:1989——1991、影响)(4)东盟:(背景、过程:影响)单元检测1、“阻止共产党人的可能是面包和选票,而不是子弹”。
此观点说明了二战后美国在西欧实施的重要政策是:A、进行反苏反共的舆论宣传B、实施军事援助C、实施马歇尔计划D、建立北约2、1947年,苏联在参加马歇尔计划的讨论时,指责该计划使“欧洲各国必将落入被监督国家的地位”,因而拒绝接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冷战”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一、“冷战”兴起1、历史背景(1)反法西斯任务完成,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2)西欧遭削弱,美国是世界头号强国,苏联成为唯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
(3)美国企图称霸世界,但遭到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遏制。
(4)二战刚结束,人们厌恶战争,美、苏不敢贸然发动战争。
2、美国的目的: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称霸世界。
3、过程(1)“冷战”的公开信号:1946年丘吉尔的“铁幕”演说。
(2)三大表现①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政治):1947年,标志“冷战”正式开始。
②马歇尔计划的实施(经济):1947年,又称“欧洲复兴计划”。
目的:用经济手段为美国控制西欧铺平道路。
实质:是“冷战”政策在经济上的表现。
③北约组织的建立(军事):1949年,性质:军事集团。
4、苏联作出的反应(1)政治:成立欧洲共产党和工人情报局,1948;(2)经济:成立经互会,1949;(3)军事:成立华约组织,1955;(标志两极对峙的格局正式形成)。
5、“冷战”的影响政治上:严重恶化了国际关系,使战后世界分裂为两个敌对的阵营。
经济上:严重妨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被人为地划分为几个封闭的经济体系。
军事上:由于两个军事政治集团扩军备战,局部战争不断。
又由于双方势均力敌,从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发生。
二、两极格局的特点:(1)形成阵线分明的两大对立阵营——资本主义阵营与社会主义阵营。
(2)美国、苏联起主导作用。
(3)“冷战”是斗争的主要方式。
由此表现为政治上的对抗、军事上的对峙、意识形态的对立和经济上的割据。
(4)国际关系:全面“冷战”,局部“热战”。
三、“冷战”中的“热战”(1)朝鲜战争:1950---1953年,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政策,“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2)越南战争:1961-1973年,耗费了美国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导致美国的霸权地位相对衰落,而苏联此时在军事实力上大体赶上了美国。
①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一)雅尔塔体制雅尔塔体制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三个反法西斯同盟的大国苏、美、英出于各自的利益,就如何结束战争、处理战后遗留事务和维护世界和平等问题,主要通过德黑兰会议(1943年11月)、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4-11日)、波茨坦会议(1945年7-8月)所确定的战后世界政治的基本蓝图。
雅尔塔体制的确立,对于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战后和平、协调大国关系发挥了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和平与民主的原则,表明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国家只要相互尊重、愿意合作,是可以和平共处的。
但雅尔塔体制的实质是美苏两国根据各自的实力和利益划分了各自在欧洲和远东的势力范围,它明显具有大国强权政治的色彩,损害了一些国家的主权和利益。
雅尔塔体制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政治格局的基础,也促使随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冷战状态的产生。
(二)两极政治格局两极格局的特点是以美苏为中心的两大集团的全面对抗,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治上表现为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2.经济上表现为封锁与反封锁的斗争3.军事上表现为全面“冷战”和局部的侵略与反侵略战争4.在意识形态上表现为“和平演变”与反“和平演变”的斗争总体而言,两极对峙的基本状态是“冷战”,即“不战不和”或“非战非和”,没有直接诉诸大规模战争。
(三)美苏争夺世界霸权1.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2.国际力量的分化与改组:(1)战后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和第三世界的崛起;(2)社会主义阵营分裂;(3)资本主义阵营分化。
(四)两极格局终结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各国先后发生剧变,1990年两德统一,标志着雅尔塔体制的终结。
1991年12月底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最终瓦解。
(五)世界进入格局转换的新时期新旧格局的演变,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平衡,世界经济的发展打破了旧的力量之间的对比,推动着新的世界格局的形成。
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是在雅尔塔体制的基础上形成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削弱了英法,使之成为二等国家,使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格局被美苏两极格局所取代。
雅尔塔体系是建立在美苏两极格局基础上的,美苏凭借其军事,经济实力在世界划分势力范围。
美国在二战后其军事经济实力膨胀,意欲领导整个世界,而苏联的军力也得到扩大,也想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
于是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国家利益的冲突,两大国由战时的盟友变为战后的对手,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具体表现为:第一阶段,20世纪50年代国际政治的主要特点是两大政治力量的对抗。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及北约的建立等,是形成帝国主义阵营的主要标志,欧洲九国共产党工人情报局成立,华沙条约组织成立,是社会主义阵营形成的主要标志,两大阵营形成后在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较量。
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末,国际政治力量出现分化,改组。
第一,苏联走上了霸权主义道路,社会主义阵营解体,第二,西欧,日本独立倾向发展,帝国主义阵营分化,20世纪60年代随着美国经济走向衰落,西欧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实力增强,他们强烈要求摆脱美国控制,独立自主倾向发展,第三,民族独立运动高涨,第三世界崛起,20世纪60年代,民族独立运动不断取得胜利的基础上,亚非拉国家加强了团结合作。
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世界多种力量不断发展壮大,美苏由激烈争霸转向关系缓和,世界多种力量不断发展壮大表现在第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增强,第二20世纪70年代,发展中国国家反帝反殖民,反霸的斗争进入了发展民族经济,并以经济的发展维护政治独立的新阶段,提出了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纲领,并开始推进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第三,西欧日本独立自主倾向进一步发展,第四,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经济继续以高于美国和西欧的速度增长。
第四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剧变两极格局崩溃。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1、历史背景①二战后期,美、英、苏三国首脑在雅尔塔等国际会议上,就结束战争、处理战争遗留问题和战后和平等问题达到了若干协议,确立了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
②二战后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普遍衰落,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企图称霸世界。
③战后苏联实力的不断增强及在世界上影响的日益增大,引起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的敌视。
④二战结束后,美苏反法西斯联盟的政治基础不复存在,同盟关系破裂。
2、“冷战”的兴起(1)含义: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稳定资本主义。
(2)表现政治: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着美苏“冷战”的开始。
1948年的柏林危机是美苏“冷战”的第一次高潮。
经济:国务卿马歇尔提出的对欧洲援助计划,把西欧纳入美国对苏联“冷战”的战略轨道。
1949年初苏联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进行反击。
军事:为进一步加强对西欧政治军事控制,1949年美英法等十二国在华盛顿签定了北大西洋公约,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为对抗北约,1955年苏联和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等八国政府首脑在波兰首都华沙签署《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
至此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3、历史影响①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
②两强势均力敌不敢轻易动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③客观上两强竞争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总之,世界在近半个世纪大局稳定小波浪不断。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1、欧洲共同体的形成(1)背景①共同的地域使欧洲国家一直拥有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心理认同感,这是欧洲走向联合的基础。
②二战使欧洲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美苏两极格局下,西欧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为了提高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就必须密切联系,加强合作,实现欧洲的统一②在战后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战后的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演变对于世界政治格局的含义,就是国际政治舞台上各种力量(主要是主权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一种结构,它是一定历史时期内国际关系比较集中而概括的表现形式。
决定世界政治格局构成与变化的主要因素,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⑴国际关系利益和资源的分配和再分配;⑵国际关系行为主体力量对比变化,特别是旧霸权衰弱、新霸权崛起;⑶霸权国家的国际战略的影响;⑷国家关系尤其是大国关系的调整、重新组合;⑸具有全球影响的重大国际事件的发生和国际形势的重大演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在美、英、苏三大国的酝酿之中逐渐形成。
一.雅尔塔体制的主要内容雅尔塔体制是美、苏、英三大国首脑主要通过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
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的前后,反法西斯同盟的主要国家美国、英国、苏联等三国首脑,就如何结束战争、处理战后遗留事务和维护世界和平问题,举行了三次重要会晤,即1943年11月德黑兰会议,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和1945年7月波茨坦会议。
其中最重要的是雅尔塔会议。
三次会议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最终达成一系列的协议或协定,内容包括三大类:一是协调盟国最后战胜法西斯的战略步骤;二是确定对战败国处理的原则问题;三是战后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与国际安全问题。
这些协议协定及其实施就构成了雅尔塔体制。
雅尔塔体制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国际力量对比的状况。
美洲的美国和西欧之外的苏联,占据了国际政治的中心位置,欧洲在世界政治中的中心地位丧失了、改变了。
雅尔塔体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表现在它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实现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合作与和平相处。
在近半个世纪里,雅尔塔体制对于防止德、日军国主义和法西斯势力的复活,维持欧洲各国的相对稳定,保障欧洲与世界的和平、避免世界战争的爆发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联合国的建立也是雅尔塔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各国合作的一个重要标志。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场战争中,各个国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破坏和伤亡,同时也带来了全球范围的政治和经济重组。
本文将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进行探讨。
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是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重要一环。
战后,联合国作为一个国际组织应运而生,取代了曾经的国际联盟。
联合国拥有更强的权力和更广泛的成员国覆盖范围,其目标是维护全球和平与安全,并协调各国间的合作。
此外,盟国还成立了一系列的区域和经济组织,例如北约、欧洲联盟和世界贸易组织,这些组织进一步巩固了战后国际秩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在欧洲发生了重大变化。
战后,东欧国家被苏联占领,并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
苏联成为了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之一,世界列强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西欧国家则迅速恢复和重建,并且在全球范围内发展起繁荣的市场经济。
欧洲经济共同体(现在的欧盟)的建立,为欧洲国家之间提供了更多的经济合作机会,并加强了欧洲在世界政治格局中的地位。
在亚洲,战后日本经历了迅速的重建和现代化进程。
经过重新组织和重建,日本经济开始崛起,并成为全球重要的经济大国之一。
同时,战后中国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动荡,国共内战结束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转向社会主义道路。
冷战的阴影下,中国与苏联结盟,成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重要一员。
在南亚和中东地区,以色列的建立成为了世界格局演变的关键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犹太人在国际上获得了更多的支持,并在巴勒斯坦建立了以色列国。
同时,印度和巴基斯坦分别独立,并成为了独立国家。
这些变化重新定义了中东和南亚地区的政治格局,也为今后的地区冲突埋下了伏笔。
冷战的爆发将战后世界格局划分为东西对抗的两个大国阵营。
美国和苏联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意识形态和军事对抗。
在这场竞争中,美国成为了世界上另一个超级大国,并主导了资本主义阵营。
这种竞争不仅在军事上存在,还在科技、文化和经济领域上进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经历了巨大的演变和
转变。
本文将就这个主题展开讨论,探究战后世界政治的发展与变迁。
一、战后国际秩序的确立
战后,联合国的成立成为战后国际秩序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联合国
旨在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并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其安全理事
会在维护国际和平方面具有重要的决策权力。
此外,国际货币基金组
织和世界银行的成立也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了机制和支持。
二、超级大国的崛起与冷战局势
二战后,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崛起,成为世界政治的核心。
冷
战的爆发导致了两个大国之间的矛盾和对抗,将世界分为两个阵营。
美国领导的西方阵营与苏联领导的社会主义阵营在政治、军事和经济
等领域展开角力,形成了世界政治格局的新面貌。
三、非洲、亚洲、拉美国家的解放运动
战后,亚洲、非洲和拉美国家纷纷进行解放运动,寻求独立和发展。
这些国家对殖民主义的抵抗,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关注和支持。
这一
时期,亚非国家集团和不结盟运动的形成,将世界政治格局推向多极
化的方向。
四、苏联解体与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
苏联解体成为20世纪末世界政治格局中的一大重大事件。
苏联崩溃后,美国成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其在经济、军事和科技等领域的强大实力使其在世界政治中占据主导地位。
全球化的发展也进一步加强了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
五、全球化与新兴大国的崛起
全球化的进程促使新兴大国如中国、印度等在世界政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这些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增长和政治实力,在重塑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全球治理结构的逐渐调整成为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新特征。
六、地区冲突与恐怖主义的威胁
近年来,一些地区冲突和恐怖主义的威胁给世界政治格局带来了新的挑战。
中东地区的冲突、东亚地区的紧张局势以及全球范围内的恐怖主义活动对国际和平与稳定造成了威胁,世界政治局势愈发复杂和紧张。
结语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现在,世界政治格局经历了许多转变和演变。
从联合国的成立到超级大国的崛起,再到新兴大国的崛起和地区冲突的爆发,这些事件都在塑造着当今世界的面貌。
面对复杂多变的世界政治格局,国际社会需要共同努力,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