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上的时间
- 格式:doc
- 大小:112.50 KB
- 文档页数:4
《民法》必记“时间”点(汇编)第一篇:《民法》必记“时间”点1、法院指定监护:被指定人接到通知不服次日起30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逾期起诉的,按变更监护关系处理。
2、宣告失踪:公民离开最后居住地的次日起满2年的,战争期间从战争结束之日起,公告期3个月;宣告死亡:①下落不明满4年;②因意外事故下落不明,从事故发生之日起满2年;③战争期间从战争结束之日起意外,有关机关证明不能生还的,0,公告期①②为1年;④为3个月。
3、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撤销期间1年,《民通意见73》自行为成立时起超过1年,《合同法55》自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1年内。
4、“狭义无权代理”、“限制行为人的民事行为”相对人的催告权1个月内予以追认,未作答复,视为否认,善意相对人在合同被追认之前,有撤销的权利,“通知”。
5、诉讼时效:①普通诉讼时效,2年,自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侵害时起算②1年四种人身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延付或拒付租金的,寄存财物被毁损或被丢失的。
③3年,环境污染损害赔偿请求权④ 4年,国际货物买卖和技术进出口合同。
6、预告登记后,债权消灭或者能够进行不动产登记之日起3个月内未申请登记,预告登记失效。
登记机构予以异议登记的,申请人在异议登记之日起15内不起诉,异议登记失效。
7、留置权人指定的宽限期不少于2个月,无约定。
8、占有人返还原物请求权,自侵占发生之日起1年内未行使,该请求权消灭。
9、遗失物的公告期6个月。
10、可撤销婚姻的撤销期间1年(登记之日,恢复自由之日)。
11、继承权诉讼时效2年,自有人否认他的继承权之日起,最长保护期20年自继承开始之日。
12、所有人向受让人主张返还遗失物,自知道或应当知道受让人之日起2年内主张。
13、保证期间6个月、2年。
14、代位权,诉讼时效2年;撤销权,诉讼时效1年(自债权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除斥期间5年(自债务人行为发生之日起)15、买受人在合理期间内未通知或自标的物收到之日起2年内未通知出卖人的,视为标的物的数量或质量符合约定,有质量保证期的不适用2年的规定。
刑法中关于时间的总结
刑法的时间适用范围,也称刑法的时间效力,所解决的问题是刑法从何时起至何时止具有适用效力,其内容包括生效时间、失效时间、溯及力与限时法效力。
根据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定罪量刑应以行为时有刑法的明文规定为限。
不溯及既往是罪刑法定原则的派生内容之一,故刑法的时间效力是与罪刑法定原则密切联系的问题。
以下是刑法中关于时间的规定:
1. 管制的期限,为三个月以上二年以下。
2. 拘役的期限,为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
3. 有期徒刑的期限,除本法第五十条、第六十九条规定的以外,为六个月以上十五年以下。
4. 如果确有重大立功表现,二年期满以后,减为二十五年有期徒刑。
此外,刑法的时间效力还包括生效时间和失效时间。
生效时间方面,刑法的生效时间分为两种情形:一是自公布之日起生效;二是公布后间隔一段时间才生效。
失效时间方面,我国刑法典中没有明确规定刑法的失效时间,但根据法律适用的原则,如果新法取代旧法,则旧法失效。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具体的信息,建议查阅《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或咨询专业律师。
(一)诉讼时效:1,普通诉讼时效:2年。
自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侵害时起算2,特殊诉讼时效:(1)1年。
(一)身体受到伤害要求赔偿的;(二)出售质量不合格的商品未声明的;(三)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四)寄存财物被丢失或者损毁的。
(2)3年.环境污染损害赔偿(3)4年.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和技术进出口合同3,最长诉讼时效:20年。
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算,不中止不中断,可以延长4,中止:法定事由发生在诉讼时效期间的最后6个月内5,继承权纠纷提起诉讼的期限为二年,自继承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犯之日起计算。
但是,自继承开始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不得再提起诉讼。
继承法第8条6,合同违约责任诉讼时效:2年(二)除斥期间:1,合同撤销权:1年。
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没有行使撤销权,该撤销权消灭。
2,提存领取权:从提存之日起5年。
债权人领取提存物的权利,自提存之日起五年内不行使而消灭,提存物扣除提存费用收归国有。
3,债的保全之撤销权:1年,5年。
债权人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撤销事由之日起一年内行使,自债务行为发生之日起五年内不行使,该撤销权消灭。
4,保证期间:一般保证的保证人与债权人未约定保证期间的,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六个月。
保证合同约定的保证期间早于或者等于主债务履行期限的,视为没有约定,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六个月。
保证合同约定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直至主债务本息还清时为止等类似内容的,视为约定不明,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二年5,担保物权的存续期间:主债权诉讼时效届满后的2年。
6,占有物返还请求权:1年。
占有人返还原物的请求权,自侵占发生之日起一年内未行使的,该请求权消灭。
7,可撤销婚姻之撤销权:胁迫。
自登记之日起1年内提出。
被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自恢复人身自由之日起1年内提出8,催告权:催告法定代理人在1个月内予以追认。
无权代理的相对人可以催告被代理人,以及限制行为能力人订立合同的相对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在一个月内追认。
各种法律、法规中的时间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1、受处分的期间为:警告,6个月;记过,12个月;记大过,18个月;降级、撤职,24个月。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1、继续盘问的时限:12(派出所负责人批)+12(县级公安机关值班负责人批)+24(县级公安机关负责人批)=48小时。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机会游行示威法》1、一般审批程序:(1)、负责人在举行的5日前申请;(2)、公安机关在举行的2日前答复(可推迟5日决定)。
2、举行集会、游行、示威的时间仅限于早6时至晚10时。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现行刑法生效时间是1997年10月1日。
2、刑事责任年龄:不满14:不负;14-16:相对负(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毒、爆炸、放火、投毒);16以上:完全负。
3、刑罚的种类:拘役、管制、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拘役:1-6个月;管制:3个月-2年;有期徒刑:6个月-15年;死刑: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缓期2年执行。
4、累犯:后罪发生在前罪所判处的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的5年之内。
5、犯罪的追溯时效:(1)法定最高刑为不满5年有期徒刑的,经过5年;(2)法定最高刑为5年以上不满10年有期徒刑的,经过10年;(3)法定最高刑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经过15年;(4)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20年。
如果20年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1、对于涉及国家秘密的案件,犯罪嫌疑人或者其亲属提出聘请律师的,县级以上公安机关应当在收到申请后3日内做出答复。
2、律师会见在押的犯罪嫌疑人:公安机关应当在48小时内安排会见,重大复杂的共同犯罪案件,在5日内安排会见。
3、刑事强制措施:据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刑事拘留、逮捕(1)拘传:不得超过12小时,不得连续拘传;(2)取保候审:最长不超过12个月;(没收保证金在7日内宣读,5日内可以复核一次)(3)监视居住:最长不超过6个月;(4)刑事拘留:最短为10日(3日+7日);通常为14日(7日+7日)公安机关对被拘留的人,认为需要逮捕的,应当在拘留后的3日以内,提请人民检察院审查批准。
公基法律时间知识点总结一、法律时间的含义时间是法律关系的重要要素之一,它规定了法律关系所存在的期限、时间点等内容。
法律时间的含义包括:1.法定时间:法律规定的时间,包括法定期限、法定时间点等。
2.事实时间:实际上存在的时间,对于发生在特定时间的法律事实具有重要意义。
3.法定期限:法律规定的完成某一法律行为或采取某一法律措施的期限。
4.法定时间点:法律规定的某一具体时间点,对于法律关系的生效、失效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法定时间的种类法律规定的时间分为绝对时间和相对时间两种。
1.绝对时间:指法律规定的确定时间,如年、月、日、时、分、秒等。
2.相对时间:指法律规定的相对时间,如某一具体时间点之后、某一期限之内等。
三、法定期限的计算法定期限的计算,一般按照民法通则、行政诉讼法等有关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1.自然日:按照日历上的天数计算,无论是工作日还是节假日。
2.工作日:法定期限内除法定节假日外的日子。
3.公休日:法定期限内法定节假日和法定休息日。
4.不满一天:包括实际工作的小时数(如工作日的上班时间)和不计一日或不满一日的法定期限。
四、法定时间点的计算法定时间点的计算,一般按照《民法》、《刑法》等有关法律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1.在…之前/之内:指某一具体时间点之前或之内完成某一法律行为或采取某一法律措施。
2.至…止:指某一具体时间点完全终结。
3.截止/届满日:指某一期限的最后一天,此后即届满或截止。
4.凌晨/午夜:指24小时制中的00:00和12:00。
五、法律时间的作用1.法定期限:对于完成某一法律行为或采取某一法律措施,规定了必须在一定的期限内完成。
2.法定时间点:对于法律关系的生效、失效等具有直接的法律效力。
3.规范行为:法律时间的规定可以有效规范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行为,促进其按照法定时间执行法律义务和权利。
4.保护权益:法律时间的规定可以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确保其享有法定时间内的权利和履行义务。
法规中有关时间和数字的总结1. 引言时间和数字是法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它们在法律文本中的使用旨在明确、准确地界定法律义务和权利,确保法律的公正性和可操作性。
本文将对法规中有关时间和数字的常见规定进行总结和解读。
2. 时间2.1 日期和期限在法规中,常常会涉及到日期和期限的规定。
日期通常用来确定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点,而期限是在日期的基础上规定的一段时间。
例如,合同生效日期、告诉送达日期等都是常见的日期规定,而合同履行期限、申诉期限、诉讼时效等则是期限的例子。
2.2 时间计算法规中对于时间计算也有一些具体规定。
例如,常见的规定是以自然日、工作日或日历日为计算单位。
自然日是指连续的24小时,工作日一般是指除了法定休息日之外的工作日,而日历日则是指从日期起算的连续天数,包括法定休息日。
2.3 时间格式在法规中,时间通常要以特定的格式进行表示。
常见的格式包括年月日(YYYY-MM-DD)和时分秒(HH:MM:SS)。
这样的规定有助于消除歧义,确保法律的明确性和适用性。
3. 数字3.1 数字精度在法规中,数字的精度非常重要。
因为数字的精度直接影响到法律规范的执行和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通常情况下,法规会明确规定数字的精确位数或者进位规则,以防止模糊和误解。
3.2 数字单位法规中有时会涉及到数字单位的问题。
例如,货币单位、度量单位等。
在这种情况下,法规通常会明确规定使用的单位,并且要求在使用数字时必须与其相匹配,以确保准确性和一致性。
3.3 数字表示在法规中,数字的表示方式也是至关重要的。
例如,百分数、分数、小数等都是常见的数字表示方式。
法规通常会规定特定的表示方式,以确保法律文件的可读性和解释性。
4. 例子和实践为了更好地理解法规中有关时间和数字的规定,以下是一些示例和实践经验:4.1 合同生效日期在合同法中,合同的生效日期通常是指合同签署当天,除非合同另有规定。
这个日期的确定对于合同履行和争议解决具有重要意义。
法定行政时效、期限汇总一、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 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六十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
(但是法律规定的申请期限超过六十日的除外)二、被告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十日内向人民法院提交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有关材料, 并提出答辩状。
三、当事人提出管辖异议, 应当在接到人民法院应诉通知之日起10日内以书面形式提出。
四、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特殊情况耽误法定期限的, 在障碍消除后的十日内, 可以申请延长期限, 由人民法院决定。
五、当事人不服人民法院第一审裁定的, 有权在裁定书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六、当事人不服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 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七、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行政机关履行法定职责, 行政机关在接到申请之日起60日内不履行的,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紧急情况下请求行政机关履行保护其人身权、财产权的法定职责, 行政机关不履行的起诉期间不受限制)八、原告死亡, 须等待其近亲属表明是否参加诉讼的;原告丧失诉讼行为能力, 尚未确定法定代理人的;作为一方当事人的行政机关、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 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的情况下中止诉讼满90日仍无人继续诉讼的, 裁定终结诉讼。
九、行政机关根据法律的授权对平等主体之间民事争议作出裁决后, 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起诉又不履行, 作出裁决的行政机关在申请执行的期限内未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 生效具体行政行为确定的权利人或者其继承人、权利承受人在90日内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十、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其具体行政行为, 应当自被执行人的法定起诉期限届满之日起180日内提出。
逾期申请的, 除有正当理由外, 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十一、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 应当在知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三个月内提出。
第1篇一、时效的定义时效,是指法律规定的权利行使或义务履行的时间限制。
在法律上,时效分为诉讼时效和时效期间两种。
1. 诉讼时效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导致权利丧失法律保护的时间限制。
诉讼时效的目的是督促权利人及时行使权利,防止诉讼长期拖延,维护法律的稳定性。
2. 时效期间时效期间,是指法律规定的权利行使或义务履行的时间长度。
时效期间分为一般时效期间和特殊时效期间。
二、诉讼时效的法律规定我国《民法典》对诉讼时效作出了明确规定,具体如下:1. 一般诉讼时效一般诉讼时效为三年。
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计算。
2. 特殊诉讼时效特殊诉讼时效包括以下几种:(1)短期诉讼时效:诉讼时效期间为六个月。
适用于以下情况:- 债权人要求债务人履行债务;- 被侵权人要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 被继承人的继承人要求分割遗产。
(2)长期诉讼时效: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十年。
适用于以下情况:- 不动产物权纠纷;- 知识产权侵权纠纷;- 破产债权。
3. 诉讼时效的中止、中断和延长(1)诉讼时效的中止:在诉讼时效期间,权利人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诉讼时效中止。
(2)诉讼时效的中断:在诉讼时效期间,权利人向义务人提出履行请求的,诉讼时效中断。
(3)诉讼时效的延长:在诉讼时效期间,权利人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碍,不能行使请求权的,经人民法院审查确认,可以延长诉讼时效。
三、时效期间的法律规定我国《民法典》对时效期间作出了明确规定,具体如下:1. 一般时效期间一般时效期间为两年。
自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计算。
2. 特殊时效期间特殊时效期间包括以下几种:(1)短期时效期间:时效期间为六个月。
适用于以下情况:- 债权人要求债务人履行债务;- 被侵权人要求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 被继承人的继承人要求分割遗产。
(2)长期时效期间:时效期间为二十年。
适用于以下情况:- 不动产物权纠纷;- 知识产权侵权纠纷;- 破产债权。
法律条文的生效时间列表摘要法律条文的生效时间是指法律规定的具体日期或发生特定事件后开始实施的时间。
它是保障公民、企业和国家权益的重要手段。
本文旨在探讨法律条文的生效时间,并介绍常见的生效时间规定及其适用情况。
文中还将结合案例,解析生效时间规定的具体实施效果和重要价值。
关键词法律条文,生效时间,规定,适用情况,案例,价值。
正文法律条文的生效时间一般由立法机关在法律中明确规定。
它可以是具体的日期,如《物权法》第一百五十七条规定:“本法自2018年10月1日起施行”,也可以是发生特定事件后,如国务院发布行政令,下达命令等。
此外,生效时间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设定不同的规定方式,例如利益受益人可以自行决定生效时间等。
生效时间规定的适用情况相当广泛。
如果法律规定了生效时间,那么这个法律就从这个时间开始对于相应的行为、交易和权利产生法律效力。
生效时间的规定还可以保障公民和权益人的利益安全,防止权利被侵犯,避免造成社会混乱和不良后果。
此外,生效时间还对于法律的适用范围、方式、程序等具有重要意义。
生效时间规定的具体实施效果和重要价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析:1. 稳定法律秩序。
生效时间规定可以确立一个明确的时间节点,防止行为主体越权、滥用权利等,保障社会秩序稳定。
2. 保障公民权利。
生效时间规定能够保障公民、企业和国家的权益安全,减少法律风险和无序竞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3. 强制执行法律。
生效时间规定可以强制执行法律,降低法律的理论和实际风险,保护法律威信和公信力。
案例案例一:2008年3月14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劳动合同法》。
不过法律规定,这部法律将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
这意味着,法律实际上是先于批准日期施行的,即生效时间是建立在立法过程之前规定的。
案例二:2019年9月23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文件规定:“自2019年9月23日起施行。
”这一规定满足了公众对于时间节点的需要,更加具有操作性与权威性。
法的时间效力名词解释
法的时间效力是指法律规定的生效时间和适用时间。
它包括法
律的生效时间、法律的追溯力、法律的失效时间和法律的适用时间。
首先,法律的生效时间是指法律规定的开始生效的时间点。
一
般来说,法律的生效时间由立法机关在法律文本中明确规定,可以
是立即生效,也可以是规定了具体的日期或时间。
其次,法律的追溯力是指法律规定的法律效力可以追溯到何时。
追溯力可以分为溯及力和溯及力禁止。
溯及力是指法律可以追溯到
过去某个时间点,对该时间点之前发生的事实产生法律效力;溯及
力禁止则是指法律不得追溯到过去某个时间点,以避免对过去已经
形成的权益进行干扰。
第三,法律的失效时间是指法律规定的法律效力结束的时间点。
法律的失效时间可以是立即失效,也可以是规定了具体的日期或时间。
在失效之后,法律不再具有法律效力。
最后,法律的适用时间是指法律规定的适用范围和时间段。
法
律可以规定适用于全国范围还是特定地区,可以规定适用于特定时
间段或者长期适用。
总之,法的时间效力是指法律规定的生效时间、追溯力、失效时间和适用时间。
这些规定旨在确保法律的有效实施和适用,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
法中的法定期限在法律领域,法定期限是指法律规定的特定时间段,用于履行法律义务、行使权利或进行法律程序。
法定期限在维护法律秩序、保障公平正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法中的法定期限,包括其定义、分类、要求、计算方法以及违反法定期限的后果等内容。
一、法定期限的定义法定期限是指法律明确规定的某项行为必须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或者必须在一定时间后开始进行的时间限制。
它是法律对特定行为采取的一种时间控制手段,旨在维持社会秩序和促进法律事务的正常运行。
二、法定期限的分类根据不同的法律规定,法定期限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强制性期限:法律明确规定必须在一定期限内履行的行为,例如法院对司法案件的审理期限,或是支付税费的期限等。
2. 相对性期限:法律规定某一行为的期限,但允许当事人在期限内双方协商延长或缩短。
例如合同中约定的履行期限,当事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3. 告知期限:法律规定在一定期限内必须通知或告知某方面的事项,例如法律对行政许可申请的答复期限等。
三、法定期限的要求法定期限在规定上应具备以下要求:1. 明确性:法定期限的规定必须明确且具体,任何相关当事人都能够准确理解何时期限开始及何时截止。
2. 合理性:法定期限的设置应符合实际情况,合理平衡各方利益,确保各方有足够的时间和条件履行义务或行使权利。
3. 公平性:法定期限应公平对待各方当事人,不偏袒一方或有利于某一方。
4. 外在性:法定期限的设置应明确表明某一何时的具体时间范围,而非与某一具体事件发生或被知晓等条件相联系。
四、法定期限的计算方法对于法定期限的计算,应根据法律规定或司法解释中的具体规定进行操作。
一般来说,法定期限的计算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期限的起算日期:应明确规定何时开始计算期限,例如某一行为完成后的第二天开始计算。
2. 期限的截止日期:应明确规定期限何时到期,例如某一行为完成后的第十五天到期。
3. 法定节假日和休息日的计算:法定期限中一般会将法定节假日和休息日排除在计算范围之外,这样可以保证期限的合理性。
民法上期限的名词解释民法上的期限是指法律规定的将来发生某一法律效果的时间点或者时间段。
期限作为民法中一项重要的法律概念,它涵盖了多种法律关系,在保障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的权益和义务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民法上期限的概念、种类和适用原则进行解释和探讨。
一、期限的概念期限是民事法律关系中时间维度的重要标志,它体现了时间对于权益的限制和约束。
在民法中,期限主要分为法定期限和约定期限两种。
法定期限是法律对于特定法律行为所规定的时间限制,而约定期限则是合同各方在合同中约定的履行行为的时间限制。
期限作为法律上的时间限制,对于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的行为和权益具有约束性。
二、期限的种类民法上的期限可以分为绝对期限和相对期限。
绝对期限是指法律明确规定的不可延续和变更的时间限制,一旦期限到期,法律效果自动发生。
相对期限则是可以经过合理的延期或者适当的调整的时间限制。
相对期限又可以分为可延续期限和不可延续期限。
可延续期限是指经过一定手续或者程序,可以经过一定延期后再次履行的时间限制;不可延续期限则是一经到期即不得变更和延期的时间限制。
三、期限的适用原则在法定期限的适用上,我国民法中普遍适用"最后期限优先原则"。
即当一个法律行为被规定了多个期限时,较后到期的期限是起作用的,其他期限不再适用。
而在约定期限的适用上,则需要遵守"自由意思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
根据自由意思原则,当事人在合同中能够自由约定合同的履行期限,但是约定不得违背法律、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而诚实信用原则则要求当事人在履行合同期限时必须遵守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不得滥用期限权利损害对方的合法权益。
四、期限的权利义务关系期限作为民法中一项重要的法律概念,不仅对于权利的确立与消灭有着直接的影响,还是权利义务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期限权利和期限义务的履行,国家依法进行了相应的保护和约束。
法对期限的规定在法律中,期限是指法律文书规定的完成某项法定行为的时间限制。
期限的规定是法律对一定行为所要求的时限,是为了保障法律的权威性、实施性、目标性。
法律中对期限的规定主要包括起始时间、计算方式、延期、中止和失效等方面的内容。
一、起始时间的规定法律对于期限的起始时间进行了明确规定。
通常,期限的起始时间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立即生效:某些行为要求在法律文书生效之日起立即履行,这种情况下期限的起始时间可以视为法律文书生效之日。
2.确定日期:有些法律规定了明确的日期作为期限的起始时间,例如某个合同生效后的第三天。
3.事后确定:也有一些情况下期限的起始时间需要事后确定,例如某项工作完成后的下一个工作日。
二、计算方式的规定期限的计算方式一般分为自然日和工作日两种:1.自然日:自然日是指从期限起始日开始计算,不论是否是工作日,连续计算的日子就是期限的履行时间,包括公历中的周末和节假日。
2.工作日:工作日是指法定工作日(一般是指除了法定休息日,例如周末和法定节假日之外的日子)。
在使用工作日计算期限时,不计算法定休息日,如果期限届满的最后一天是休息日,期限顺延到下一个工作日。
三、延期、中止和失效的规定1.延期: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当事人可以根据法律规定申请期限的延长。
一般情况下,延期需要经过特定的程序和条件,例如向有关机关提出书面申请并得到批准,并且在原始期限届满前提出。
2.中止:当事人在期限履行过程中,因不可抗力或其他合法原因导致无法继续履行期限要求时,可以向有关机关提出中止申请。
中止的期限会暂停计算,待解除中止原因后继续计算。
3.失效:当事人未在期限内履行法定行为,期限将失效。
失效可能会导致法律后果的产生,例如违约责任的承担等。
总结起来,法律对期限的规定涉及到起始时间、计算方式、延期、中止和失效等方面的内容。
期限的规定是为了保障法律的权威性和实施性,确保当事人按照法律要求及时履行法定行为。
当事人在处理与期限相关的事务时,应当准确理解和遵守法律对期限的规定,以免因期限未履行而导致的法律后果。
法定行政时效、期限汇总
一、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六十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
(但是法律规定的申请期限超过六十日的除外)
二、被告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十日内向人民法院提交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有关材料,并提出答辩状。
三、当事人提出管辖异议,应当在接到人民法院应诉通知之日起10日内以书面形式提出。
四、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特殊情况耽误法定期限的,在障碍消除后的十日内,可以申请延长期限,由人民法院决定。
五、当事人不服人民法院第一审裁定的,有权在裁定书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六、当事人不服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七、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行政机关履行法定职责,行政机关在接到申请之日起60日内不履行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受理。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在紧急情况下请求行政机关履行保护其人身权、财产权的法定职责,行政机关不履行的起诉期间不受限制)
八、原告死亡,须等待其近亲属表明是否参加诉讼的;原告丧失诉讼行为能力,尚未确定法定代理人的;作为一方当事人的行政机关、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终止,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的情况下中止诉讼满90日仍无人继续诉讼的,裁定终结诉讼。
九、行政机关根据法律的授权对平等主体之间民事争议作出裁决后,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起诉又不履行,作出裁决的行政机关在申请执行的期限内未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生效具体行政行为确定的权利人或者其继承人、权利承受人在90日内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十、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其具体行政行为,应当自被执行人的法定起诉期限届满之日起180日内提出。
逾期申请的,除有正当理由外,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十一、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在知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三个月内提出。
十二、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作出第一审判决。
(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高级人民法院批准)
十三、单独受理的第一审行政赔偿案件的审理期限为三个月。
(第二审为两个月)
十四、申请人是公民的,申请执行生效的行政判决书、行政裁定书、行政赔偿判决书和行政赔偿调解书的期限为1年。
(申请人是行政机关、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为180日)
十五、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具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起诉期限最长不得超过2年。
十六、当事人申请再审,应当在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2年内提出。
十七、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行政赔偿调解书,提出证据证明调解违反自愿原则或者调解协议的内容违反法律规定的,可以在2年内申请再审。
十八、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涉及除不动产外的其他具体行政行为的起诉期限从作出之日起超过5年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对涉及不动产的具体行政行为从作出之日起超过20年)
刑事诉讼中的期限汇总
有关当事人诉讼权利的期限
三大诉讼法中的强制措施不同
行诉:训诫、责令具结悔过、罚款、拘留(诉法49条)
刑诉: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逮逋(刑诉法50、61条)
民诉:拘传、训诫、责令退出法庭、罚款、拘留(民诉法100、101条)
刑事诉讼法161条:“在法庭审判过程中,如果诉讼参与人或者旁听人员违反法庭秩序,审判长应当警告制止。
对不听制止的,可以强行带出法庭;情节严重的,处以一千元以下的罚款或者十五日以下的拘留。
”这是刑事诉讼中的司法拘留,不是刑事拘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