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主题
- 格式:docx
- 大小:13.38 KB
- 文档页数:2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笔记梳理一、文学常识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下》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人。
二、用原文答題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作者承第一部分(第一段)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孟子认为人オ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历一番磨练(成才的客观条件):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成才的主观条件):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衛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作者由个人作为(个人成才)(造就人才)上升到国家治乱(国家治理)(治理国家),提出了什么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人恒过,然后能改。
8.面对客观环境的激发,人的主观世界又是怎样做出反应的(成才的主观条件):人恒过,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9.在总结了大量亡国史实的基础上,作者针对国君提出了怎样的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三、问答题1.“生于优患,死于安乐”的含义是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
2.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论述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答:造就人才,治理国家;正反对比论证。
3.文中“举”“发”有何异同?答:同:即表现人物由低微向显贵的转换过程,又暗示了人物身份。
异:“发”是“起”的意思,指被任用;“举”是被选拔的意思,指被举用,被选拔之意。
舜,为君,是圣人,他的成功,主要是靠自身才干和努力,故用发;傅说等人,他们的成功除自身努力外,主要是明主知遇,故用举。
4.第1段用了什么修辞?作用是什么答:排比。
增强气势,有力地论证了患难出人才的道理,也引出下文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议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议论文优秀7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篇一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课文下面注释:1、选自《孟子?告子下》。
2、舜发于畎()亩之中:舜原来在历山耕田,30岁时被尧起用,后来成了尧的继承人。
发,起,指被任用。
畎亩,田间、田地。
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傅说原在傅岩为人筑墙,因以傅为姓,殷王武丁用他为相。
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
4、任:责任,使命。
5、也:语气助词,用在前半句末,表示停顿,后半句将加以申说。
6、饿其体肤:意思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
7、空乏:资财缺乏。
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
8、行拂乱其所为:使他做事不顺。
拂,违背。
乱,扰乱。
9、动心忍性: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
10、曾益:增加。
曾,通“增”。
11、恒过:常常犯错误。
12、衡于虑:思虑堵塞。
衡,通“横”,梗塞,不顺。
13、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14、征于色:表现于脸色。
意思则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
15、发于声:意思是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
16、而后喻:(看到他的脸色,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
17、入:指在国内。
18、法家拂()士:法家,守法度的大臣。
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
拂,通“弼”,辅佐。
19、出:指在国外。
20、敌国: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
21、生于忧患: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
22、死于安乐:因沉迷安乐而死亡。
文后练习: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思。
1、子墨子九距之2、寡助之至,亲戚畔之3、……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附加练习1、阅读理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议论文优秀4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资料、求职资料、报告大全、方案大全、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教案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s, such as work materials, job search materials, report encyclopedia, scheme encyclopedia,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plan design,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other model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议论文优秀4篇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训练我们运用理论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的能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知识点梳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文章思想内容本文通过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和有关道理,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2.重点字词舜(shùn)畎(quǎn)亩胶鬲(gé)曾益(zēng)拂士(bì)【通假字】(1)所以动心忍性忍,通“韧”,坚韧(2)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3)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古今异义词】(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2)富贵不能淫古义;使……惑乱、迷惑;今义:淫乱(3)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古义,捣土用的杵;今义,建筑,修建(4)管夷吾举于士古义:狱官;今义:军人(5)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古义:征验,表现;今义:走远路(多指军队);讨伐(6)征于色,发于声,面后喻古义:了解,明白;今义:比方【词类活用】(1)使动用法:必先苦其心志(苦:使……痛苦)劳其筋骨(劳:使……劳累)饿其体肤(饿:使……饥饿)空乏其身(空乏:使……经受贫困之苦)动心忍性(忍:使……坚韧)行拂乱其所为(乱:使……受到阻扰)(2)动作状: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在国内)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在国外)(3)名作动:人恒过(过:犯错误)【一词多义】(1)发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被起用)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发,显露)(2)于舜发于畎亩之中(于:介词,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于:介词,给)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于:介词,在)(3)拂行拂乱其所为(fú,违背)入则无法家拂士(bì,同“弼”,辅佐)(4)士管夷吾举于士(名词,狱官)入则无法家拂士(名词,贤士)【其他重点词语解释】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任:责任,担子2.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逆,不顺3.而后作作,奋起,指有所作为4.征于色征:征验5.而后喻喻:明白,了解6.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在里面,指国内法家:守法度的大臣拂士:辅佐君主的贤士7.国恒亡恒:常3.重点语句翻译: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议论文优秀7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短文不但立论高远,见解卓越,道常人所不能道,而且论证明晰,逻辑严谨,有不容置辩的说服力。
的精心为您带来了7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议论文》,在大家参考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给您的好友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篇一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告诉我们艰苦的环境有利于我们成长,而处在安逸的生活中会使我们堕落。
人就像一把剑,只有常去磨砺它,才会变得更加锋利。
生活虽然千辛万苦,但选择坚持不懈迎难而上终有所成。
以名人为鉴,他们也是因处于忧患中才成大器。
苏轼一生十分坎坷,屡次被贬,在这样的逆境中,他的心变得更坚韧,并有着何妨吟啸且徐行的乐观态度;鲁迅先生在中国旧社会中发现自己的民族正处于危机中,决定弃医从文,为拯救民族而战,写出许多唤醒人们心灵的作品;王庭德,上天给了他残破的家庭和残疾的身体,身高不足1。
2米的他不向命运低头,在人世间跌跌撞撞谋生,传奇的诗篇由此诞生。
诸多名人生于忧患之中,越是被挫败,越是不肯低头,他们也因此使自己的人生更加光彩照人,成为后人口中传颂的佳话。
在今年的疫情中,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让国人立马警觉起来,原来对于各种流感疫病不太放在心上,现在却是人人关心。
身体一有状况就去医院查看,常戴口罩作文,勤换口罩,人人都在尽心尽力做防疫工作。
若是下一次病毒卷土重来,我相信,有了这一次的经验,我们一定能够应付得来,再次将病毒击退。
亲人的安危也同样体现这一点。
犹记得外公健在的时候,一家子其乐融融,但外公爱抽烟和喝酒,他经常咳嗽,虽然妈妈提醒过很多次,但他也很少改正。
直到外公去世,全家这才发现身体健康有多么重要。
妈妈现在每天都要和外婆打视频电话,并将老家改善得更好,这样她还是不放心,一直想让外婆搬上来住。
自此,家里人对健康一词更为重视。
对手,这个词大家都不陌生,在考试中与对手竞争更高的名次,在运动比赛中与对手角逐,在学习中与对手比学赶超。
对手也在推着你前进,因为被超越,不甘落后,才会奋力一搏,使自己的潜能被激发,从而遇见更好的自己。
2023年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一)一内容解读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论点。
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以六位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人物的事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二技法总结1.据事论理,层层推进。
文章列举同类事例,揭示出“成就大业”与“艰苦磨炼”之间的关系。
接着文章将论证由个别事例转向一般事例,由个人身世浮沉的角度上升到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自然地得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点,催人奋进。
2.语言精练,精用修辞。
文章文辞简短,但理据充足,说理透彻,文中多处运用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说理的气势。
排比句如“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对偶句如“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论证多样,逻辑严密。
这篇短文采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
如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再如罗列六位在逆境中成才的名人事例等。
短文开头用排比句式举出事例,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炼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承接这些事实,得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的结论,让人信服。
在此基础上,作者又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炼的好处,最终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充分体现出孟子的文章逻辑严密而有文采的特点。
三主题概括《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先以六位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人物为例,说明人只有经过艰苦的磨炼,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成就大业,并由此引申,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经受磨炼的益处,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散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于逆境中焕发光彩姚嘉宁 开封市求实高中“高山之巅无美树,多伤于阳。
”在高山的顶端,阳光充沛,本应该是树木喜爱生长的地方,但只要人们登上山顶,便会发现目光所及之处仅是光秃秃的岩石,半山腰上那些令人流连忘返的花草树木往往不复存在。
山顶上的阳光虽然充足,但几日的“阳光浴”之后,树木的水分也就缺乏了,水是生命的源泉,没有了水分,生命也就必将走向了终结。
言外之意是指太过优越的环境往往使人精神涣散,而逆境往往才是人走向成功的跳板。
此时的阳光对于树木,好比优越的环境之余人,看似春风化雨,令人艳羡,殊不知此刻的享受宛如“温水煮青蛙”,长久以往,使人忘却了其具有与生俱来的顽强生命力。
正如亚圣孟子所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可见,从古至今,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天才的铸就往往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逆境往往是天才的进身之阶,是智者的成才之路,但它对于弱者而言,却会是绊脚石,甚至是无底深渊。
因此只有把握住时机,懂得将绊脚石转化为垫脚石,将逆境转化为顺境,才能摘取成功的硕果,品尝到最甘甜的冰泉。
回望党的百年发展史,自1921年7月在上海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到北伐战争、长征会师、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再到三大改造的完成、改革开放的重大国策的制定,以及新世纪以来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带一路”的伟大经济、政治、文化战略。
中国共产党无疑不用史实向中华儿女乃至世界人民诉说了,党的百年历史,不仅是一部国家的建设发展史,更是一部不屈不挠,在逆境与挑战中不断抗争、奋勇争先的成长史。
它传递出的民族精神,对于我们新世纪的高中生来说,确实起到了指导与鼓励的作用,使得我们的成才之路也可以饱经风霜而不衰,倍经折磨而更强,在逆境中不断磨砺自己,焕发出璀璨的光芒。
在逆境中成才,首先要具有远大的理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字译】舜发.(被举用)于.(在)畎亩..(田间,田地)之.(的)中,傅说yuè(殷武丁时人,曾为刑徒,在傅险筑墙,后为相)举.(被举用)于.(在)版筑..(筑墙,在两块木板中,填入泥土夯实)之.(的)间,胶鬲(殷纣王时人,曾以贩卖鱼、盐为生,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后辅佐周武王)举.(被举用)于.(在)鱼盐之(的)中,管夷吾(管仲)举.(被举用)于.(在)士.(狱官),孙叔敖(春秋时楚国的隐士,隐居海边,被楚王发现后任为令尹——宰相)举.(被举用)于.(在)海(海滨),百里奚(春秋时的贤人百里奚,流落在楚国,秦穆公用五张羊皮的价格把他买回,任为宰相)举.(被举用)于.(在)市.(集市)。
故.(所以)天.(上天)将.(将要)降.(降下)大.(重大的)任.(责任)于.(给)是.(这)人也.(语气助词,不译),必.(一定)先苦.(使……痛苦)其.(他的)心志..(内心),劳.(使……劳累)其.(他的)筋骨,饿.(使……经受饥饿)其.(他的)体.(身体)肤.(肌肤),空乏..(使……资财缺乏)其.(他的)身.(身体),行.(行为)拂.(使……相违反)乱.(使……颠倒错乱)其.(他)所.(……的)为.(做),所以..(用来……)动.(使……警觉)心.(内心)忍.(使……坚韧)性(性情),曾.(曾同“增,增加)益.(更,更加)其.(他)所(……的)不能.(会)。
人.(人们)恒.(经常)过.(犯错误),然.(这样)后.(以后)能.(能够)改.(改正);困.(受困)于.(在)心.(内心),衡.(通“横”,指阻塞)于.(在)虑.(思虑),而.(表并列,不译)后.(然后)作.(有所作为);征.(表征,表现)于.(从)色.(脸色),发.(表达)于.(从)声.(声音),而.(表顺承,不译)后.(然后)喻.(被了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讲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孟子,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省邹县东南)人。
生于公元前372年,卒于公元前289年,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散文家。
他本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曾受学于孔子的孙子子思,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一位大师,被后世尊为“亚圣”。
在政治上,他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术上,他推崇孔子,攻击杨朱、墨翟。
后世常“孔孟”并称。
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当时具有进步意义,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也有积极的影响。
《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记录了孟子的言论、活动,是儒家经典之一,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七篇,计261章,约3.5万字,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
《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文章气势磅礴,语句流畅,持论说理,善于雄辩,用辞精辟,比喻精当,富有说服力,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
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
当时,各大国之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统治者是“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人民是“仰不足事父母,俯不足蓄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面对这样一个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主张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以推翻他,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
孟子向往着历史上尧舜的功绩,他到处游说,宣扬他的“仁政”“王道”主张,孟子的这些思想、言论及政治主张被记录成书,即《孟子》。
知识积累重点实词1.城:内城。
(三里之城.)2.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3.环:围。
4.池:护城河。
5.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6.委:放弃。
7.去:离开。
8.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9.至:极点。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意思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意思是指一个人在面临困难、压力、挑战时能够勇往直前,但一旦获得安定、舒适、安乐的生活环境后,就变得懒散、骄纵、不思进取,最终导致自身的衰败和失败。
这句话出自中国古代文学名著《庄子》中的一则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鸟儿因为生活在安乐的笼子里,不再努力飞翔,最终失去了自由、能力和活力。
这句话的含义是警示人们在追求舒适、安逸的同时,应保持警惕和进取心,不要沉溺于安逸的环境中,而应保持对困难和挑战的积极态度,才能保持个人的成长和进步。
关于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故事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出自孟子儒家经典著作《孟子》,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安逸的生活是不会有进步的,只有危机才能让我们生存、向上。
以下是两个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故事:
故事一:越王勾践对吴国屈服求和,却牢记大仇,睡于薪草,尝其苦胆,受尽了屈辱与磨难,终于转弱为强,起兵伐吴国而胜,成为一代霸主。
就是忧患改变他性格的成果。
故事二:在秦朝末年,农民陈胜以满腔热血,首举义旗,对抗暴秦后称王。
富贵后的他没有之前的努力、坚强,还忘记了年轻时的承诺,变成了一个贪图享乐的人,最终兵败被杀。
这些故事都说明了忧患可以激励人们不断进步,而安乐则可能导致失败。
只有在忧患中成长,在困难中坚持,才会让我们的人生有质的飞跃,成就一番大事业。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主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表明全文主旨的一句话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语义:这样以后,才明白因忧患而得以生存发展,而贪图安逸享乐会使人萎靡死亡。
这句话出自《孟子·告子下》:“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
这是说一个人要成就大事,一定要经历许多艰难困苦的磨炼,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经风雨,见世面,才能锻炼意志,增长才干,担当大任。
安逸享乐,在温室里成长,则不能养成克服困难,摆脱逆境的能力,会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遇挫折、逆境则消沉绝望,往往导致灭亡。
所以他得出结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典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我见》咱们都知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么个理儿,这可不是空穴来风,古往今来的事儿可都在给咱印证着呢。
就说那舜吧,他本是在田野之中,被家人各种刁难,日子过得苦哈哈的。
可就是这样的忧患环境,像是一把磨刀石,把舜磨砺得坚韧无比。
他得应对家里人的各种使坏,还得努力生存,这种经历就像一场场暴风雨,把他身上那些软弱的枝叶都打掉了,只剩下强壮的树干。
他在忧患中不断成长,最后成了受人敬仰的舜帝。
这要是舜一开始就处在安乐窝里头,每天不愁吃不愁穿,啥难事都没有,他能有后来的成就吗?那肯定不能啊。
就好比温室里的花朵,看着娇艳欲滴,可一旦把它搬到外面,经历点风雨,立马就蔫儿了。
人要是一直安乐着,就像那花朵,禁不起生活的一点波折。
还有那傅说,他本是个筑墙的奴隶,那活儿又累又苦,吃尽了苦头。
可这苦日子却让他懂得了生活的不易,也让他有了更多思考的机会。
他就像一颗被埋在泥土深处的种子,泥土的压力,黑暗的环境,看似是磨难,实则是在催促他成长。
要是他当时在安乐的环境里,每天吃喝玩乐,他能成为一代名相吗?我看够呛。
这就跟那些富家子弟似的,整天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啥也不用操心,慢慢地就失去了奋斗的动力,就像没有了燃料的汽车,只能停在原地,最后被时代所淘汰。
再看看咱们现在的生活。
有好多人一有点小成就,就开始享受安乐了。
比如说那些中了彩票大奖的人,一下子有了好多钱,就觉得可以高枕无忧了。
于是开始各种挥霍,买豪车、住豪宅,整天无所事事。
刚开始可能还觉得挺美,可时间一长呢?他们发现自己的生活变得空虚无聊,钱也越来越少,最后甚至过得还不如以前。
这就是死于安乐啊。
他们就像那些冬天里只知道躲在暖和的窝里,不去储备食物的小动物,等天气一变冷,食物一短缺,就只能饿肚子了。
相反,那些一直在忧患中奋斗的人,他们就像逆流而上的鱼。
生活的河流里充满了礁石和险滩,可他们就是不放弃,一路顶着水流游上去。
他们可能学历不高,起点很低,就像那在小池塘里出生的小鱼,可他们心中有梦,知道只有不断努力才能到更广阔的天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演讲稿5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演讲稿1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要有忧患意识,常言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你是否还在学习日的晚上刷好友动态,你是否心中还惦记着那本没看完的小说,你是否还挂念着没有刷经验的游戏?反正我是这样的,虽然每次听老师说完关于分班和考大学的事情时,都会有一种要好好学习的冲动,但是这种冲动却维持不了多久,短则一节课,长则一天。
回到家照样还是吃吃零食,刷刷空间,看看小说,追追韩剧。
我承认我是一个没有毅力,喜欢拖延的人。
每次在公交车上我都会想回家要把当天所教的数学物理的辅导书看完,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回到家后的时间可谓是光阴似箭,别说是做课外作业了,连老师布置的作业能完成就谢天谢地了。
不知不觉,我们所谓的“适应高中”的快乐混沌生活已经过完一个学期了,分班近在眼前,我们是不是应该放下手机,电脑,想想接下来要干什么,要放手一搏,还是坐以待毙。
你们可能会说,我的排名在年级前150名,学校的本科率在百分之五十以上,本科是肯定有希望的,所以我可以慢慢来,也不需要再投入更多的注意力在学习上。
但是我想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明你的想法是错误的。
以前刚进宁波七中的时候,校长很自豪的说,在我们学校排在前240名就有希望冲刺重点,宁波七中当时有800多名学生。
当时的我没有什么忧患意识,天真地认为只要在300名左右,好一点的学校是肯定没问题的,所以也是自以为是,迷迷糊糊地过了三年。
直到中考我才发现,我有多么的愚蠢,终于明白所谓的有希望冲刺重点是什么意思了。
所以我想说,学校的录取率虽然是真实的,但是我们不能完完全全相信自己一定会在那些人中间,所以,我们要时刻拥有忧患意识。
第一个学期我们在安乐中“死去”,但这个学期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去拼搏的,我们应在忧患中“重生”,在这个学期中好好学习,迎接接下来对分班起着重要作用的四次考试。
时刻拥有忧患意识,那么你的眼光就会比别人长远,忧患会让你在学习中保持紧绷状态,激励你去弥补之前的学习漏洞,有一句话说的好:“不逼自己一把,你永远都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证方法及其他主要采用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文章采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相结合的方法,层层深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全文共四段,可分为二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至二段):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的事例,有力论证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的道理。
第二部分(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受艰苦磨炼的必要性,说明人才在困难中造就,安逸享乐能使人(国家)死亡(灭亡)。
扩展资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
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
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
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全文采用列举历史事例和讲道理相结合的写法,逐层推论,使文章紧凑,论证缜密;此外,文章多用排比句和对仗句,即使语气错落有致,又造成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有力地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
孟子作为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的学说,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国君实行“仁政”,要与民“同乐”。
孟子的思想学说就是著作《孟子》。
《孟子》记载了孟子的言行,是一部对话体著作。
其显著特点一是气势充沛,雄辩而色彩鲜明;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事理。
此文选自《孟子·告子下》。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纷争,一个国家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奋发图强,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这篇文章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写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近年来,江泽民同志在阐述党风廉政建设问题时,多次引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警示全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古训,是对沧桑人生富有哲理的深刻认识,是对历朝历代兴盛衰败的经验总结.古为今用,引为借鉴,又是对全党语重心长的谆谆告诫,是对某些昏昏欲醉的人的一记警钟.它对于增强全党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忧患意识,抵御各种腐蚀和诱惑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孟子告子下》,意思是艰苦的生活环境能够锻炼人们坚强意志,激励人们不断进取;安乐的生活条件容易腐蚀人,沉湎其中会走向颓废乃至灭亡.这是古往今来从无数正反两方面经验中总结、提炼出来的警世良言,是一部人才成败史、国家兴亡史所证实的客观规律.翻开中国的历史长卷,各朝各代的亡国之君,大多与居安忘危、堕落丧志、贪淫奢靡有关.秦王嬴政,叱咤风云,统一中国,自号始皇帝,幻想帝业永传,但不出两代,他的儿子胡亥就沉湎安乐,昏庸透顶,失信于民,使千古一帝留下的政权毁于一旦.隋王朝也只是维持了两朝,便朝政腐败、奢华无度而迅速垮台.而唐太宗李世民所以能开创贞观之治的业绩,与他安不忘危,治不忘乱.虽知今日无事,也须思其始终的忧患意识不无关系.他常常提醒自己:不敢恃天下之安,每思危亡以自戒惧.当然,由于阶级的历史的局限性,他们是不可能将这种思想贯彻始终,他们的政权是注定要失败的.但唐太宗这种居安思危、严谨临政的精神,确实显示出难得的清醒和深邃,至今仍具有深刻的警示意义和教育意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种辩证思维,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说的是这条规律;孙中山先生十五岁以前穿不起鞋子,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幼年以棺板当床,大作家曹雪芹寒冬噎酸菜,雪夜围破毡,是对这条规律的验证.生与死,忧与乐,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两者相互依存,又依一定的条件而转化.艰苦、忧患可以使人自强不息,奋斗不已;安逸享受容易叫人满足现状,颓废丧志,从而各自走向自己的反面.对一个人是这样,对一个阶级、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来说,也是这样.井冈山的艰苦斗争,使我们党更加坚定成熟,点燃了中国革命的燎原烈火;长征路上的雪山草地,锤炼了一支无坚不摧的人民军队,使我们能够战胜国内外强敌,建立人民政权.苏东剧变,固然有复杂的社会历史根源,但执政党安而忘危,不思进取,脱离群众,也是不容忽视的内在原因.牢记古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当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我们党是执政党,党的各级干部都握有大大小小的权力,人民需要我们用权力去尽责任、尽义务;居心不良者也试图利用我们手中的权力达到他们的卑鄙目的.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人民由衷地感谢我们,居心险恶的人也会吹捧我们,拉拢我们.我们处在极为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西方敌对势力一刻也没有放松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如果我们丧失警惕,追求安逸、贪图享受、骄傲自满、昏昏欲睡,就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走到反面.走向毁灭的陈希同、王宝森、胡长清、成克杰等,就是这方面活生生的典型.他们开始并非坏蛋一个,就是因为一味追求安乐,当然过不去权力关、金钱关、美色关抵不住各种诱惑,从量变到质变,最后,由高级干部变成阶下囚.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腐败现象虽然发生在极少数败类身上,但切不可放松这方面的斗争.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训,不断增强自己的忧患意识,居安思危,严以律己,防微杜渐,永葆共产党人的本色,永葆我们事业的万古长青.(《我爱这土地》《乡愁》)学案自主预习(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5)概括本诗的主旨.乡愁自主预习2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③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拓展延伸1、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2.语言运用.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乡愁是;乡愁是;乡愁是;乡愁是;3、小结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王湾《次北固山下》:“”崔颢《黄鹤楼》:“”余光中的首这《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吟诵这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教学后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主题思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侧重于“生于忧患”的论述。
目的是为了让人们明白人处困境方能激发斗志,成就功业,而国如无忧患则易遭灭亡的道理或为了让人们明白人接受艰难磨练的必要。
“生于忧患,生死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
作者先列举六位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炼而终于担当大任的人的事例,证明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磨难可以促使人有新成就。
接着,作者从一个人的发展和一个国家的兴亡两个不同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忧患则生、安乐则亡的道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主题思想
中心论点是:恶劣的环境能激发人的潜能,使人取得生存和发展:优裕的环境能消磨人的意志,导致人的颓废和堕落。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
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他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这样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主题思想
是如果我们长期处在一个比较安乐的环境中,不知道寻求发展同时努力去提升自己,再加上对于忧患意识的缺乏,就会在这贪图
享乐之中逐渐走上灭亡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