擂茶的由来
- 格式:docx
- 大小:15.20 KB
- 文档页数:1
客家擂茶客家擂茶,是我国湘赣闽粤和台湾一带客家人最普通,也是最隆重的待客礼节。
是祖国茶文化中一枝独秀的奇葩,它以古朴醇厚见奇趣,以保健疗效见奇功,闻名遐迩,蜚声中外,她不同于日本的茶道,也区别于我国南方各地少数民族的饮茶习俗。
一、何为擂茶?擂茶,为客家人招待贵客的一种茶艺,流行在闽、粤、赣、桂、台及湘中的客家人聚居地区(湖南一些非客家地区也存在),即将茶和一些配料放进擂钵里研磨、擂碎,冲沸水而成,此法据说取法于药饮,最原始的药饮,也是将某些药置于钵内捣烂,注入沸水饮用,此后人们发现茶叶有清热、解署、生津的功效,茶便成了药饮必用之物,再后来有人在药饮中添加了一些食物,遂成为风味独特的饮料。
二、擂茶的历史客家擂茶,源远流长,有着上千年的历史。
相传伏波将军马援奉汉武帝之命,远征边关,途经湘粤边界,由于南方气候多变,时而炎热酷暑,时而阴雨绵绵,北方将士,不服水土,病疫缠身,个个头晕身重,燥热烦漏,上吐下泻,浑身无力,行军停滞不前,马援无奈派人四方求医,正在焦虑万分之际有一白发苍苍客家老妪,向马援献上祖传秘方,以生姜、生米、生茶叶组成“三生饮”擂汁,沸水冲泡后服用。
三军将士服用“三生饮”后非常效验,有病者迅速康复,无病者不再感染。
以三味组成“三生饮”,具有消热、祛暑,解毒、提神、健胃、醒脾、润肺、止呕之功。
此后,“三生饮”沿袭下来,代代相传,成为客家防病健身之保健饮料—擂荼。
对于客家擂茶,还有很多不同版本的传说。
闽有“居建阳县的畲族雷大爷创始擂茶”的传说;湘有“诸葛亮麾下进军湘中遭遇瘟疫,一老妪制擂茶祛疾”的故事。
有关的文学记载也散见在一些古籍中,如黄升《玉林诗话》所载《肝胎族舍》一诗曰:“道旁草屋两三家,见客擂麻旋足茶。
渐近中原语音好,不知淮水是天涯”。
足证研麻,泡茶款客,是当时江南的一种风俗。
此外,汪增棋先生引《都城纪胜,茶坊》“冬天兼卖擂茶”、“冬月添卖七宝擂茶”,又引“杭州人一天吃三十文木头”这一古语,说明历史上南宋偏安,人口众多,擂茶相当普及,甚至日耗大量木质枣擂杵。
调查报告关于擂茶的内容引言擂茶是一种深受广东、香港和澳门等地民众喜爱的传统饮品,也是广东传统早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擂茶的制作原料丰富多样,独特的制作方式使得擂茶成为一道深受人们喜爱的健康饮品。
本次调查旨在了解擂茶的历史渊源、制作过程、口味特点以及消费者对擂茶的喜爱程度。
一、擂茶的历史背景和渊源擂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当时广东地区的茶叶磨制方法非常普遍,人们将茶叶与多种其他食材一起研磨成泥状。
这种饮品以其独特的制作方式和丰富的口感深受人们喜爱,并逐渐发展成为一道代表广东饮食文化的经典饮品。
二、擂茶的制作过程1. 准备原料:- 绿茶叶- 杏仁- 芝麻- 瓜子- 薏米- 红豆- 糯米- 花生- 芡实- 桂圆- 菜瓜子- 莲子- 葛根粉2. 研磨制作:- 将所有原料放入提前烘干处理过的石臼中,并用木杵慢慢砸打擂臼中的材料,磨制出茶叶和其他食材的混合泥状物。
3. 调制饮品:- 将擂制好的茶叶泥放入茶杯中,加入适量的清水搅拌均匀,即可享用。
三、擂茶的口味特点擂茶以其浓郁的茶香、独特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成分深受人们欢迎。
它融合了茶叶、坚果、米类、豆类等多种食材的特点,口感丰富多样。
擂茶的味道淳厚,略带苦涩,但平衡度的调控能够降低苦涩的感受,给人一种非常愉悦的味觉享受。
此外,擂茶还具有一定的保健功效,其中茶叶富含儿茶素和维生素C 等有益物质,坚果类食材则提供了丰富的蛋白质和脂肪,对人体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
四、消费者对擂茶的喜爱程度调查发现,广东地区的消费者对擂茶非常喜爱,绝大多数被调查者表示每周都会饮用擂茶。
在他们看来,擂茶不仅味道独特,各种食材的丰富口感也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满足感。
此外,饮用擂茶还被认为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提高体质和增强免疫力。
消费者调查还显示,现代人对快餐食品的消费需求日益增加,然而,面对忙碌的生活和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擂茶作为一种既方便又健康的饮品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结论擂茶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口感的传统饮品,其制作过程繁琐而精细,口味特点丰富多样。
擂茶的历史故事
擂茶起源于福建,是一种将茶叶、芝麻、花生、糯米、桂花、玫
瑰等多种食材搭配在一起制作的传统饮品。
相传,在宋朝,有一位名
叫赵先生的茶农,他家的茶叶品质一直非常优良,备受人们的好评。
但有一年雨水过多,茶叶受到了严重侵害,赵先生心急如焚,不知道
该如何处理这些受损的茶叶。
他试图用沸水冲泡,但却发现味道非常苦涩,无法喝下。
赵先生
急中生智,开始尝试将不同的食材搭配在一起,从而改变茶叶的味道。
他试图将芝麻、花生、糯米等材料研磨成粉,再将茶叶与这些粉末混
合在一起搅拌,制成了一种新的饮品——擂茶。
擂茶一开始只是在农村地区流行,后来逐渐传到了福建、广东等地。
到了明清时期,擂茶已经成为福建地区的一种传统茶饮,并逐渐
发扬光大。
现在,擂茶已经成为了福建特色文化的一部分,每年的清
明节还有一项“擂茶比赛”,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和品尝。
关于擂茶的文案
擂茶是一种传统的客家特色饮品,以绿茶、芝麻、花生、糯米及其他材料为原料,制作出来后色香味俱佳,深受广大客家人的喜爱。
据传擂茶起源于清朝,当时客家人在山区耕作,为了方便携带,将茶叶、芝麻、花生、糯米等食材一起磨成粉末,加入水中调制成饮品。
擂茶的制作过程繁琐,需要多道工序,但是做好的擂茶口感醇香浓郁,营养丰富。
擂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是一种营养健康的饮品。
除了营养价值高,擂茶还有独特的文化价值。
擂茶是客家人的传统饮品,代表着客家人的习俗和文化,其制作过程也蕴含着客家人的智慧和勤劳精神。
在客家人的生活中,擂茶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方式,人们在一起搭档制作擂茶,共享美食的同时也增进了感情。
擂茶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客家人的骄傲。
在现代社会中,擂茶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传承的代表。
作为客家文化中的重要元素,我们应该传承和发扬擂茶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和品尝这种美味的饮品。
- 1 -。
擂茶茶艺“擂茶”,是我国闽、粤、台客家人最普通、也是最隆重的一种待客礼仪。
同时还是居住湘、川、黔、鄂四省交界的武陵山区土家族人所最珍爱的保健饮料。
擂茶也称为“三生汤”,此名的由来有三种说法。
说法之一是:因为擂茶在初创时所用的主要原料是生叶(嫩茶叶)、生姜、生米混合研捣成糊状物,然后加水煮沸或用沸水冲熟而成的,三种主要原料都是生的,故名“三生汤”。
说法之二是;传说早在汉朝伏波将军马援受汉武帝之命远征交趾,途经湘、粤边界,因南方气候炎热、潮湿、多变,北方将士多染疫病倒,大军只好安营扎寨,求医问药。
马援将军正焦虑无奈之际,有一白发苍苍的客家老妪向他献上家传秘方,马将军依方以生米、生姜、生茶叶擂捣冲泡成“三生汤”给将士们饮用,果然治好了大家的病,且身体精神都倍加健旺,此后这种配方代代相传。
说法之三是:在三国时,张飞曾带兵进攻武陵壶头山(今湖南省常德县境内),当时正值炎夏酷暑,加上那一带瘟疫蔓延,使得张飞的军队多数人都染疾病倒,连张飞本人也未能幸免。
正在危难之时,附近乌头村的一位老中医有感于张飞部属军纪严明,对老百姓秋毫无犯,所以献上擂茶的祖传秘方并为张飞和他的部下治好了病,张飞感激万分,称老汉为“神医下凡”井说能得到他的帮助“实是三生有幸!”从此以后,人们也就把擂茶称为“三生汤”。
擂茶的制法和饮用习俗,随着客家人的南迁,逐步传到了闽、粤、赣、台等地区井得到改进和发展,形成了不同的风格。
一、将乐擂茶(客家擂茶)(一)用具擂钵一个(内壁有辐射波纹,直径约45cm的厚壁陶盆),油茶树或山苍子木制的2尺长的擂棍一根。
竹篾编制的“捞瓢”一把,以上称为“擂茶三宝”。
另配小桶、铜壶、青花碗、开水壶等。
(二)配方及功效将乐擂茶的基本配方由将乐县旅游局摩毓辉局长提供,主料为芝麻,井辅以茶叶、甘草、桔皮等。
其中桔皮可理气调中,止咳化痰。
甘草味甜,有润肺止咳和解毒作用。
芝麻含有大量的维生素E、不饱和脂肪酸、优质植物蛋白,《神农本草》记载:“服食芝麻可助五内、益气力、长肌肉、填髓脑。
擂茶是一种传统的茶饮,在中国南方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
关于擂茶的传说故事有很多,以下是其中一个比较著名的传说:
相传三国时期,刘备率领军队驻扎在江南,由于天气炎热,许多士兵都出现了中暑的症状。
当地的百姓得知后,便为士兵们送上了一种用茶叶、芝麻、花生等材料制作的茶饮,以帮助他们解暑。
这种茶饮就是后来的擂茶。
擂茶的制作方法比较独特,需要将茶叶、芝麻、花生等材料放入擂钵中,用木棒擂成细末,然后加入开水冲泡而成。
擂茶的口感浓郁,香气四溢,具有消暑解渴、提神醒脑等功效。
随着时间的推移,擂茶逐渐成为了南方地区的一种传统茶饮,深受人们的喜爱。
如今,擂茶已经成为了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国内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还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叫茶又称为擂茶这个习俗在光泽县已经流传千百年了。
据说叫茶的由来是根据这么一个故事,从前有个童养媳被公婆虐待,一肚子的苦水没有地方述说,有天恰好公婆外出,于是便在家中擂了茶叫来了同村的几个一样是童养媳的姐妹。
一起述说多年的苦楚。
再喝上擂茶感觉心情舒适很多。
后来便定期以这样的擂茶名为叫茶的习俗慢慢流传下来。
现如今叫茶是农家妇女聚会喝擂茶的时候的特有习俗。
也是农村妇女联谊的一种形式。
哪家主妇有事或者想要邀请其他人来玩时候,要先擂好茶用一大吐钵装好放于正厅桌上。
而且家中的一般男人都会主动的回避。
如果你此时更好想亲临下光泽农家的风采。
只要到了此地,运气好你会听到:来我家喝擂茶啰!这么一句带着本土乡音的喊声。
摘自于:夏庄田园论坛。
谷雨为什么要喝擂茶谷雨有“雨生百谷”的意思,因这个时期的降水明显增加,田间农作物可以得到更多的雨水滋润。
在南方也有谷雨采茶、品茶做擂茶的习俗,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谷雨为什么要喝擂茶,欢迎大家阅读。
谷雨为什么吃擂茶“黑茶之乡”安化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吃了谷雨的擂茶,气死郎中的爷。
谷雨时节正是春茶采摘的好时节,而在谷雨这一天,大家都会采一些新茶回来做擂茶喝,以求健康。
擂茶是什么1.擂茶一种历史悠久的地方风味饮料,又叫三生汤,起源于汉朝,明清时期兴盛起来,主要流传于益阳安化、桃江、常德、广东汕尾等地。
2.擂茶一般用五谷杂粮:大米、芝麻、大豆、花生、绿豆,食盐,新茶叶,山苍籽,生姜等原材料,再用擂钵将其捣烂成糊状,冲开水和匀或者倒入锅中煮成糊状,佐以炒米,清香可口,口感清脆。
3.目前公认的擂茶起源说法是广东省揭西县河婆镇南关城老妇人何婆在街边卖小吃,当时南关镇又是潮汕和惠州经商的必经之地,何婆卖的擂茶解决了往来客商的疲劳,因而声名远播。
到今天为止,擂茶还是那一带的主食。
谷雨打擂茶,世代流传下来的茶俗,谷雨为什么吃擂茶,不仅是传统习俗的传承,也是在外游子对家乡,对亲人的一种思念。
谷雨是什么意思谷雨,乃雨生百谷之意。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载:“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盖谷以此时播种。
”这里从雨水开始的“雨”到补雨的“雨”,同是一字却有了很大的变化,雨水是由寒冷的冬天转暖后的初春雨,气温低,水雾细绵绵,随春风飘落,有I寸落地后过夜即冻成冰。
从雨水到谷雨已历时两个月,春季也已过半,气温也稳定了下来,很少出现忽冷忽热的现象了,这时节,空气湿润雨量充沛,极适宜农作物的播种及生长,这时的雨是“雨生百爷”的意思。
不过这谷雨的谷字可不是指补子这一种庄稼,而是粮食作物的总称,通指我们日常所说的“五谷杂粮”,即庄稼、农作物。
谷雨节分三候谷雨节分三候。
“初候萍始生”,“萍”指的是水面卜的水生植物浮萍,这说明此时水温升高,已可满足浮萍生长的需要了。
少儿擂茶演讲
擂茶起源于中华三始祖之一蚩尤帝,传说中,蚩尤能够撒豆成兵,也正是这位战神,把剩下的黄豆、芝麻、米粒、花生,驱动日月风雷,奏出了一曲擂茶的交响乐章,调和出了最纯正最古老的擂茶,梅山擂茶就这样弥漫于古今,在安化,有炊烟的地方就有擂茶,有山歌的村落就有茶香,谷雨时节,安化家家户户打制擂茶,期盼丰收。
制作方法是用泡白了的白米、芝麻、花生、生姜和茶叶一起,放在陶制的“擂钵”中,用特制的山楂木木檑杵檑烂。
吃的时候将茶浆放碗中冲泡。
冲泡技术非常讲究,水的温度必须恰到好处,冲入茶碗必须敏捷熟练,使冲出的茶水白中泛绿,喝后清香挂齿,回味无穷。
益阳擂茶起源于古代中原,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茶道,被誉为茶文化中的“出土文物”。
它是以生茶叶、生姜和生米仁为主要原料,经混和研碎,加水后烹煮而成的汤。
关于益阳擂茶的来历,有一个古老的传说。
相传在三国时期,刘备领兵驻扎江南,时正酷暑,将士们不服水土,一个个又吐又泻,军营皆成了病房。
这样的情况急坏了刘备,到处求医寻药并不济事。
有位客家老婆婆听说了此事,大发善心,走家串户动员众客家乡亲动用“擂茶三宝”,制出大量擂茶,使刘备的将士们饮后病情大减。
客家擂茶从此声名远播。
摘要:擂茶是客家人智慧的结晶,是客家文化的瑰宝。
本文先简要的介绍擂茶,包括擂茶的起源和制作方式。
赣南是客家人最集中的地区之一,并且有着深厚的擂茶文化基础。
本文的第二部分主要讲赣南地区的擂茶,包括擂茶在赣南地区存在的原因,有多山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原因,还有经济和饮食习惯的原因,接着简要的叙述了赣南擂茶体现的客家人的特性。
本文的第三部分阐述了擂茶的传承价值。
关键词:擂茶;赣南;客家文化一、客家擂茶起源茶起源于中国,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始终贯穿在中国文化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擂茶”擂,《玉篇》:“研磨,研物也。
”①即把茶叶研磨成茶末,辅之以大米、花生、芝麻等原料,用擂钵捣烂成糊状,冲开水和匀。
关于擂茶的起源有个传说。
据说东汉时期,有一位叫伏波的将军,奉命进击武陵壶头山,路过乌头村(今桃花源一带)。
正当盛夏,炎热难耐,而且瘟疫流行,士兵们都病倒了。
将军自己也染上了瘟疫。
他没办法只好让手下的手下去寻医问药。
于是,一位老婆婆献出了自己的祖传秘方:用生姜、生茶叶、生米擂成浆糊状,最后冲上沸水,让士兵们每日饮用,于是士兵们渐渐恢复了健康。
我们可以看出擂茶最开始是起源于药用,然后开始深受百姓的喜爱。
二、客家擂茶的制作方式制作擂茶需要两种工具:擂钵和擂棰。
擂钵是一种内壁有纹理的陶制的钵体。
这种钵体呈碗状,内壁的纹理呈网状。
擂棰是由树木制成的,大多是由山茶树干制成的,也有人使用樟树树干、枫树树干等可食木种。
擂棰直径约一寸半至两寸,长度约两尺。
擂茶的过程中,人们将晒干的茶叶和炒熟的芝麻、花生等干果放入擂钵,操作之人坐下,将擂钵置于双腿之间,双手紧握擂棰,沿着擂钵的纹理不断地研磨,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均可,直至碾成糊状。
接着,倒入开水或放入锅里煮开,这时候人们就能开怀畅饮。
可以加入擂茶的原料丰富多样。
如艾叶、橘皮、黄豆,还有煮好的菜丁、肉丁、油炸的米粉等等,可甜可咸,可荤可素。
福建的客家擂茶,还有一种习俗,在擂茶的过程中,人们可以轮流动手,都可以参与其中,其乐融融。
擂茶的由来
时间:2018-03-16 11:23:58 | 作者:学霸
Hi!大家好!你听说过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吗?你知道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在哪儿吗?它就在我没美丽的家乡——湖南桃源。
如果你来到了我的家乡桃源,可一定要品一品我们家乡的特产——擂茶。
滚烫的擂茶,色香味俱全的压桌,一定会让你流连忘返。
关于擂茶的由来,还有一段传奇故事呢?据说擂茶最开始的名字叫“三生汤”,为什么会叫做“三生汤”呢?还是听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吧。
相传,东汉时期,伏波将军马援带兵南征五溪蛮,路过我的家乡桃源的乌头村时,当时正是盛夏时节,暑气蒸人。
马援的部队里大都是北方人,由于水土不服,一多半的士兵上吐下泻,染上了瘟疫。
马援将军自己也染病卧了床,只好在乌头村扎营休息,并派士兵去找医生。
士兵找来当地的一位老婆婆,听说她说能治好这种病。
马援让老婆婆赶紧开药治病。
谁知老婆婆并没有开药,而是吩咐士兵找来生姜、生米、生茶叶;砍来山楂树,把山楂树削成长两尺、粗两寸的棒;再找来用岩石打造的石钵。
老婆婆把生姜、生米、生茶叶放到石钵里,让士兵用山楂棒擂成糊糊,再把糊糊倒进滚烫的开水里用棒和匀。
一锅又黄又黑的汤就做好了。
老婆婆让马援和染上瘟疫的士兵每人喝上一大碗,蒙头蒙脑盖上被子睡一觉。
没想到士兵们出了一身大汗,打了些许喷嚏,瘟疫就全好了。
由于这汤是用生姜、生米、生茶叶这三种材料制作而成,士兵们就把这神奇的汤叫做“三生汤”。
后来,人们又在汤里加入了花生、芝麻、黄豆等原料,喝汤时还配上了各种好吃的压桌,天长日久,就演变成了今日的擂茶文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