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教版四年级上册新的生命单元
- 格式:doc
- 大小:64.50 KB
- 文档页数:19
第二单元新的生命﹙附:单元学习指导﹚一、单元教学意义本单元是在三上《植物》、《动物》单元对一些动植物外部特征进行观察,并初步掌握了一定观察方法,又在三下经历了《植物的生长变化》、《动物的生命周期》对动植物的生命周期进行观察的基础上来学习的。
本单元主要是围绕植物的“新生命”诞生来指导学生认识新生命产生的相应器官及相对较长的、微细的新生命诞生的变化过程,从中知道新生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繁殖是本单元的核心概念。
本单元包括两部分:第1—5课是第一部分,是帮助学生认识开花植物的繁殖方式。
这部分的学习是从引导学生观察一棵油菜到一朵油菜花再到一棵油菜花开始,即《油菜花开了》,从对一种花的观察,发展到对《各种各样的花》的观察,在观察中也许学生会产生一个问题:颜色、形状、大小、构造千差万别,人们是根据什么把它们统称为花的呢?于是就产生《花、果实和种子》一课,随着活动的展开,探究重点便转移到了果实和种子上了。
如果种子都落在旁边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活动自然推进到《把种子散播到远处》,那么一粒种子在自然环境下又是怎样生长的呢?学生势必进入《萌发的种子》的研究课题,植物是这样,动物呢?第6—7课是第二部分,是帮助学生认识动物的繁殖方式。
通过认识动物的卵、卵的孵化过程及哺乳动物的繁殖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繁殖也是动物的共同特征,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繁殖方式”的科学概念。
二、单元教学目标:A、科学概念:1、繁殖是生物的基本特征。
动物和植物都需要通过繁殖延续物种。
2、许多动植物在繁殖方式上具有相似性,植物的花和动物的卵都要经过受精后才能产生新的生命。
3、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花的特殊构造使它能够承担生产种子、繁殖新生命的任务。
4、植物种子和动物卵的构造是与它们发育新的生命的作用相适应的。
5、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与植物的果实和种子的结构是有联系的。
B、过程与方法:1、用解剖的方法观察花和种子的内部构造。
四年级科学《新的生命》单元教学设计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动物的卵》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很多动物都要产卵,卵有相似的构造,卵可以发育成动物。
2、卵孵化成动物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条件。
3、像青蛙、鸡这样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卵生;靠卵繁殖后代的动物叫卵生动物。
2.过程与方法目标:、用图片与实物相结合的方法观察研究动物卵的结构特点。
2、观察青蛙卵孵化的过程;用查阅资料的办法了解小鸡孵化的过程。
3.情感目标培养乐于探究动物繁殖奥秘的兴趣,感受自然界生命的多样性和延续性。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观察动物卵的构造。
教学难点:经历一个饲养动物、观察孵化的过程。
三、材料准备演示:各种动物的卵,不同孵化阶段的鸡蛋。
放在透明水槽内的青蛙卵和水草。
分组:一个新鲜鸡蛋和纵切开的半个熟鸡蛋,鲫鱼卵,蚕卵,放大镜。
四、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行为学生行为设计意图一、导入.春天是一个繁殖的季节,许多动物是靠卵繁殖的。
2.出示各种动物的卵。
3.板书课题:动物的卵观察不同动物的卵。
二、观察动物的卵.出示各种各样的卵:它们有哪些不同的地方?2.蛋白供给养料和水分;蛋黄提供营养;胚能发育成小鸡;气室提供氧气;蛋壳有保护作用。
.小组观察鸡蛋、鲫鱼卵、蚕卵:有什么发现?它们有相同的地方吗?2.观察鸡蛋外形:画一个鸡蛋;用放大镜观察鸡蛋外壳:你有什么发现?表面很粗糙;外壳有很多小孔;壳很脆容易破。
这些小孔有什么用?(透气)3.观察鸡蛋的内部观察:打在盘中的鸡蛋:蛋清﹙蛋白﹚、蛋黄、胚﹙蛋黄上的小白点﹚、壳。
纵切开的半个熟鸡蛋。
汇报:鸡蛋里面有一头是空的;蛋壳上有膜。
指出蛋白、蛋黄、气室。
推测:它们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起什么作用呢?三、青蛙卵的孵化.观察指导你知道青蛙卵是怎么孵化成小青蛙的吗?.讨论观察方法,设计观察记录表。
2.2.学习饲养方法及注意事项。
3.领取材料:透明水槽。
水草。
四、小鸡的孵化小结:小鸡孵化的条件:种蛋、温度、湿度、通风等。
教科版科学四上《我们的身体》全单元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我们的身体》这一单元主要围绕人体的结构、功能和健康展开,内容涉及人体各个系统,如运动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插图、有趣的实验和实际操作,引导学生探索人体的奥秘,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生理知识,对人体的结构有初步的了解。
他们好奇心强,乐于探索,善于观察,但同时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此外,学生在生活中对一些生理现象可能有误解,需要在教学中进行纠正。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人体各个系统的结构和功能;2.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和分析人体现象;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4.增强学生关爱自己身体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人体各个系统的结构和功能;2.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观察和分析人体现象。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2.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3.采用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4.利用实验探究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人体模型、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2.准备实验器材,如显微镜、解剖工具等;3.设计好每一个环节的教学活动;4.准备评价,以便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监测。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张婴儿出生的照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婴儿出生时哭闹?学生可能回答因为婴儿要呼吸。
教师追问:为什么呼吸对我们这么重要?从而引出本单元的主题——我们的身体。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人体的八大系统,让学生初步了解人体的结构。
同时,教师提问:你们认为哪个系统最重要?为什么?学生可能回答心脏、大脑等。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系统是如何相互配合,共同维持我们的生命活动的?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分析各个系统的功能。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第1课《感受我们的呼吸》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感受我们的呼吸》是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的第一课。
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呼吸的概念、过程以及呼吸与生命活动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呼吸的基本知识,提高对生命科学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
但是,对于呼吸这一抽象的生命现象,他们可能还缺乏深入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引导他们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深入了解呼吸的奥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理解呼吸的概念,了解呼吸的过程,知道呼吸与生命活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养成珍惜生命、关注健康的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呼吸的概念、过程以及呼吸与生命活动的关系。
2.难点:呼吸过程的微观解释,以及如何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中发现呼吸的重要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呼吸过程图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运动员跑步时的呼吸,引发学生对呼吸的好奇心,导入新课。
2.探究: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呼吸过程中的现象,如呼吸频率、呼吸深度等。
3.讲解: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讲解呼吸的概念、过程以及呼吸与生命活动的关系。
4.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呼吸的重要性,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5.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呼吸对生命的重要性。
6.拓展: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不同动物的呼吸方式,进行课堂拓展。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呼吸的概念呼吸的过程呼吸与生命活动的关系呼吸频率吸气呼气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呼吸深度氧气吸入二氧化碳排出生命活动的维持八. 说教学评价1.学生能准确地描述呼吸的概念和过程。
2024年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多样的生物第1课:生物与非生物第2课:认识生物第3课:生物的分类2. 第二单元:人与自然第4课:我们的身体第5课:健康的生活第6课:人与环境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了解生物的分类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健康生活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人与自然的关系。
2. 教学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健康的生活、环保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2. 学具:观察记录表、实验器材、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实物、图片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1)第一单元:多样的生物1) 第1课:生物与非生物a. 讲解生物与非生物的特征。
b. 举例说明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2) 第2课:认识生物a. 介绍生物的分类。
b. 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生物,了解它们的特征。
3) 第3课:生物的分类a. 讲解生物分类的方法。
b. 指导学生进行生物分类实践。
(2)第二单元:人与自然1) 第4课:我们的身体a. 介绍人体的基本结构。
b. 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身体,了解身体的变化。
2) 第5课:健康的生活a. 讲解健康生活的重要性。
3) 第6课:人与环境a. 讲解人与环境的关系。
b. 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培养环保意识。
3. 例题讲解:针对课程内容,设计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进行讲解和示范。
4. 随堂练习: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2024年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2. 板书内容:第一单元:多样的生物第二单元:人与自然3. 板书形式:采用提纲式、结构式或图文结合式,清晰展示课程内容。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范本一、教材分析本册教科书有四个单元:“电”“新的生命”“食物”和“岩石和矿物”。
“电”单元是从“什么是电”开始的。
学生对静电有比较丰富的生活体验,让他们适当地了解一点有关电荷的知识,可以使后续课中电流、电路的学习更有基础。
这一单元将通过与电相关内容的实验、交流、预测、检验、测量和推理、解释等活动,使学生形成关于电的初步概念,同时获得一些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新的生命”单元是从“观察油菜花”引入的。
由植物的花、果实和种子的系列观察活动,过渡到动物的卵、繁殖的观察和研究,从而使学生获得植物和动物如何繁殖新生命的认识,并形成关于生命的一系列发展性概念。
教科书中的观察实验,特别是一些探究性的实验,都是在支撑有关生命概念的建立,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对生命的理解。
“食物”单元通过对一天中所吃食物的回忆和分类,引起学生对饮食的关注,发现自己在饮食中的不良习惯,并在以后的生活中,能科学、合理、均衡地饮食。
食物的变化和获取食物信息方法的研究也是在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岩石和矿物”单元是学生初次对构成地球固体物质的探究。
通过对岩石、矿物的观察、分类和描述,使学生形成关于地球物质的一般性概念,并对保护、开发和利用地球资源的重要意义有进一步的了解。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2020秋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包括第1课《物质的世界》、第2课《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第3课《物质的分类与转化》。
2. 第二单元:地球与宇宙,包括第4课《地球的结构》、第5课《地球的运动》、第6课《宇宙的奥秘》。
3. 第三单元:生命科学,包括第7课《生物的特征》、第8课《植物的生长》、第9课《动物的生活》。
4. 第四单元:技术与工程,包括第10课《简单的机械》、第11课《力的作用》、第12课《简单的电路》。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认识和理解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变化规律。
2. 学生能够掌握地球的基本结构,了解地球的运动和宇宙的奥秘。
3. 学生能够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理解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和生活习性。
4. 学生能够运用简单的机械和电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地球与宇宙,生命科学,技术与工程的相关概念和知识。
2.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掌握地球的基本结构,了解地球的运动和宇宙的奥秘;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理解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和生活习性;运用简单的机械和电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教材、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如显微镜、望远镜等)、挂图、模型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笔记本、彩色笔、教科书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实验现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教师通过讲解教材内容,阐述相关概念和知识。
3. 例题讲解:教师通过举例讲解,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知识点的应用。
4. 随堂练习:学生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板书设计物质的世界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物质的分类与转化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第1课《物质的世界》:列举三种物质,说明它们的性质和变化。
新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目录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2)教学进度安排 (6)第一单元声音 (7)1 听听声音 (7)2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1)3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16)4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21)5 声音的强与弱 (25)6 声音的高与低 (29)7 让弦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34)8 制作我们的小乐器 (37)《制作我的小乐器》学习单 (40)第二单元呼吸消化 (42)1 感受我们的呼吸 (42)2 呼吸和健康生活 (47)3 测量肺活量 (53)4 一天的食物 (58)5 食物中的营养 (63)6 营养要均衡 (68)7 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 (71)8 食物在体内的旅行 (76)第三单元运动和力 (81)1 让小车运动起来 (81)2 用气球驱动小车 (86)3 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91)4 弹簧测力计 (97)5 运动与摩擦力 (103)6 运动的小车 (110)7 设计制作小车(一) (117)8 设计制作小车(二) (123)单元复习资料 (127)第一单元声音 (127)第二单元呼吸和消化 (131)第三单元运动和力 (137)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2020-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教学进度安排第一单元声音1 听听声音【教材简析】《听听声音》是《声音》单元的起始课,声音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
教科书通过“听听周围的声音”和“描述你听到的声音”这两个活动展开,引导学生关注声音,关注身边的声音世界。
“听听周围的声音”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认真倾听,感受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我们虽然看不到它,但能感受到它。
“描述你听到的声音”板块,通过用科学的词汇将听到的声音描述出来,并能对声音进行简单分类。
通过对声音的描述,可以了解学生对声音原有的认识,激发学生想要更多的了解声音的问题,为后面声音问题的研究做好铺垫。
【学情分析】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声音对学生来说非常熟悉。
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生命世界生物的特征与分类植物的生长与变化动物的生长与变化2. 物质科学物质的性质与变化简单机械电的奥秘3. 地球与宇宙地球上的水天气与气候宇宙探索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生物的基本特征与分类方法,了解植物和动物的生长与变化过程。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观察、实验、探究物质性质与变化的能力,认识简单机械和电的奥秘。
3. 培养学生关注地球与宇宙环境,了解水循环、天气气候及宇宙探索的相关知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分类、物质性质与变化、地球与宇宙环境。
2. 教学重点:生物特征、简单机械、电的奥秘、水循环、天气气候。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生物标本、显微镜、实验器材、地球仪、天文望远镜等。
2. 学具:学习手册、画图工具、实验报告、科普书籍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校园内的生物,引入生物的特征与分类。
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现象,引入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通过天气预报,引入地球上的水、天气与气候。
通过天文观测活动,引入宇宙探索。
2. 例题讲解讲解生物分类的方法,举例说明。
讲解物质性质与变化,通过实验演示。
讲解简单机械原理,结合实际应用。
讲解电的奥秘,进行电路实验。
讲解水循环、天气气候,分析实例。
讲解宇宙探索,展示天文观测成果。
3. 随堂练习学生分组进行生物分类练习。
学生进行物质性质与变化的实验操作。
学生制作简单机械模型。
学生设计电路图并进行实验。
学生分析天气气候数据。
学生观测星空并记录。
4. 课堂小结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互相交流。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特征与分类2.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3. 简单机械4. 电的奥秘5. 地球上的水6. 天气与气候7. 宇宙探索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生物分类练习题。
物质性质与变化实验报告。
简单机械设计作业。
电的奥秘实验报告。
地球上的水、天气气候观察日记。
宇宙探索观后感。
答案:见教材及课堂讲解。
第二单元新的生命﹙附:单元学习指导﹚一、单元教学意义本单元是在三上《植物》、《动物》单元对一些动植物外部特征进行观察,并初步掌握了一定观察方法,又在三下经历了《植物的生长变化》、《动物的生命周期》对动植物的生命周期进行观察的基础上来学习的。
本单元主要是围绕植物的“新生命”诞生来指导学生认识新生命产生的相应器官及相对较长的、微细的新生命诞生的变化过程,从中知道新生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征,繁殖是本单元的核心概念。
本单元包括两部分:第1—5课是第一部分,是帮助学生认识开花植物的繁殖方式。
这部分的学习是从引导学生观察一棵油菜到一朵油菜花再到一棵油菜花开始,即《油菜花开了》,从对一种花的观察,发展到对《各种各样的花》的观察,在观察中也许学生会产生一个问题:颜色、形状、大小、构造千差万别,人们是根据什么把它们统称为花的呢?于是就产生《花、果实和种子》一课,随着活动的展开,探究重点便转移到了果实和种子上了。
如果种子都落在旁边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活动自然推进到《把种子散播到远处》,那么一粒种子在自然环境下又是怎样生长的呢?学生势必进入《萌发的种子》的研究课题,植物是这样,动物呢?第6—7课是第二部分,是帮助学生认识动物的繁殖方式。
通过认识动物的卵、卵的孵化过程及哺乳动物的繁殖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繁殖也是动物的共同特征,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繁殖方式”的科学概念。
二、单元教学目标:A、科学概念:1、繁殖是生物的基本特征。
动物和植物都需要通过繁殖延续物种。
2、许多动植物在繁殖方式上具有相似性,植物的花和动物的卵都要经过受精后才能产生新的生命。
3、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花的特殊构造使它能够承担生产种子、繁殖新生命的任务。
4、植物种子和动物卵的构造是与它们发育新的生命的作用相适应的。
5、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与植物的果实和种子的结构是有联系的。
B、过程与方法:1、用解剖的方法观察花和种子的内部构造。
2、用适当的形式记录花的变化过程和果实的生长过程。
3、按一定顺序对雄蕊、雌蕊这样细小的结构进行观察。
4、持续观察种子发芽的变化过程。
5、经历观察卵的构造和动物卵的孵化的过程。
C、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保持探究新生命产生的奥秘的好奇心。
2、养成认真细致、坚持观察的科学态度。
3、认识到自然界的生命是生生不息的,繁殖对于每个物种的延续都至关重要。
三、教学准备器材:镊子、放大镜、剪刀、烧杯、培养皿、小刀材料:开花的油菜植株、南瓜的雄花和雌花、油菜果实、栗子果实、蒲公英果实、蚕豆种子、黄豆种子、各种动物的卵、棉花、棉签、白纸、胶带1、油菜花开了【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绿色开花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构成。
它们能够帮助植物满足自身的需要。
2、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植物的花在形成果实的过程中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1、解剖油菜花并观察油菜花的各部分的特征;2、观察一株油菜上花的变化过程并用画图的方式记录油菜花变成油菜荚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获得亲近自然的情感体验,产生探究各种各样的花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学习使用解剖的方法观察油菜花的各部分特征。
【教学难点】花到形成果实的变化过程。
【教学准备】演示:油菜花变化过程的图片,课件。
分组:开花的油菜植株,镊子、放大镜、胶带、剪刀,白纸、观察记录表。
【教学过程】一、引入单元概述:从今天开始,我们进入非常有趣的《新的生命》单元。
本单元共有7课,我们要一起来研究植物和动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
请一位同学朗读单元导语:“春天……”出示开花的油菜植株。
这是什么植物?同学们平时认真地观察过花吗?让我们一起进入花的世界吧!板书课题:油菜花开了二、探究过程1、观察一棵油菜。
(1)请同学们说说油菜长得怎么样?区分油菜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2)油菜和凤仙花都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这样的植物叫绿色开花植物﹙板书﹚,它们都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构成。
(3)请同学再说出几种绿色开花植物。
2、观察一朵油菜花。
(1) 观察:从油菜上摘一朵油菜花。
用放大镜观察一朵油菜花。
在小组里描述所观察到的这朵油菜花。
注意萼、瓣、蕊的读音。
(2)解剖:学习使用镊子解剖一朵油菜花。
示范:镊子的使用和解剖的顺序;解剖的油菜花。
将萼片、花瓣、雄蕊、雌蕊用胶带贴在观察记录表上。
观察解剖后的油菜花的各个部分。
填写“油菜花的观察记录表”。
(3)交流。
(4)小结:油菜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个部分组成的。
油菜花有四片花瓣。
3、观察一棵油菜的花。
(1) 一棵油菜上的花是同时开放的吗?(2) 数数一棵油菜上有几朵花?几个花蕾?(3) 除了花和花蕾外,油菜花谢了以后留下的部分是什么?(4)观察一个花蕾;推测这个花蕾未来的变化。
画油菜花变成油菜荚的变化顺序图。
三、小结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植物的花在形成果实的过程中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四、布置课外活动作业:采集各种各样的花,下节课带来。
五、板书设计油菜花开了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萼片、花瓣、雄蕊、雌蕊教学后记:2、各种各样的花【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在花的各部分构造中,雄蕊和雌蕊与形成果实和种子有关。
2、根据花的构造可以把花分成完全花和不完全花,有些花同时具有雄蕊和雌蕊,有些花只有雌蕊或只有雄蕊。
过程与方法:1、根据提示完成花的专题研究,能区分花的相同和不同,能将研究结果以表格形式呈现出来。
2、以报告会的形式表述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形成自觉珍爱生命、保护花草树木的意识,有继续探究花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花的专题研究。
【教学难点】分辨完全花和不完全花。
【教学准备】演示:分组:完全花和不完全花、雌花和雄花、单性花和两性花、放大镜。
【教学过程】一、引入回顾: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油菜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个部分组成的。
问题:其他的花和油菜花一样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各种各样的花。
板书课题:各种各样的花二、探究过程1、花的专题观察。
(1)小组讨论,确定研究专题,制定研究方案。
(2)交流:准备研究的内容;怎样研究;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
(3)供参考的研究专题:校园里花的种类;各种花的花瓣数量;各种花的萼片研究;花的大小;雄蕊和雌蕊;统计花的颜色;花的香臭等。
(4)研究的方法:数一数、统计、测量等。
(5)成果展现:表格、图示、文字小结等。
(6)讨论观察研究的注意事项:不采摘,不损伤花朵。
2、“花的观察”报告会。
(1)分组汇报。
(2)将研究成果进行分类,由学生自己制定标准。
(3)讨论研究中发现的问题。
3、认识完全花与不完全花(1)观察比较完全花和不完全花,说说他们在构造上由哪些不同?不完全花有的少萼片,有的少花瓣(如马蹄莲),有的少雄蕊或雌蕊。
(2)阅读课文,了解不完全花与完全花、雌花与雄花、单性花与两性花。
(3)判断:观察南瓜的两种花有什么不同,分别属于哪一类?观察其他的花,判断属于哪一类?(4)推测:南瓜的雄花和雌花会怎样变化呢?4、交流与小结(1)通过学习,知道了花的哪些秘密?(2)在生活中寻找完全花和不完全花,观察花的变化过程。
三、质疑拓展还有哪些关于花的问题?四、布置课外活动作业:观察更多的花五、板书设计各种各样的花不完全花与完全花单性花与两性花教学后记:3、花、果实和种子【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果实和种子是植物开花传粉受精以后形成的。
2、雄蕊和雌蕊在形成果实和种子的过程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雄蕊和雌蕊有特殊的构造,使胚珠可以受精长成果实和种子。
过程与方法:1、进一步发展比较事物相同点和不同点的能力。
2、按一定顺序对雄蕊和雌蕊这样更细小的结构进行专题观察。
情感、态度、价值观:1、保持探究花的奥秘的欲望。
乐于尝试应用学到的科学知识。
2、培养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意识,发展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观察花的雄蕊和雌蕊。
【教学难点】花与果实和种子的关系。
【教学准备】演示:植物传粉、受精的课件或挂图。
分组:放大镜、镊子、白纸、油菜果实、油菜花和其他植物的花。
【教学过程】一、导入我们已经观察了油菜花,还认识了各种各样的花,知道许多植物会开花、结果。
开花与结果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学生提出自己的猜测。
(出示:油菜花的雄蕊和雌蕊)我们还是仔细地观察一下油菜花的雄蕊和雌蕊吧!二、探究过程1、观察花的雄蕊和雌蕊。
(1)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更好地观察雄蕊和雌蕊呢?放大镜。
(2)教师在展示台上演示观察过程,学生归纳研究方法。
a用放大镜观察雄蕊的各部分——花丝和花药。
b把花药上的花粉抖落在白纸上进行观察。
c再用放大镜观察雌蕊的各部分——子房、花柱和柱头。
d用手轻触柱头,观察柱头是否有粘性。
再将白纸上的花粉抖落在柱头上,看看柱头是否很容易将花粉粘住。
思考:雄蕊和雌蕊的这些构造特点与它繁殖后代的功能有什么联系?(3)学生分组观察、轻声讨论。
(4)全班交流汇报。
(5)教师根据学生发言,适时展示蜜蜂传播花粉图和花的受精示意图或有关课件。
(6)指导阅读课文P28:雄蕊产生的花粉传播到雌蕊柱头上,会使雌蕊子房里的胚珠受精。
胚珠受精以后,果实和种子开始成长,花朵开始凋谢。
提问:你还看到过其他昆虫传播花粉的现象吗?植物还依靠哪些力量传播花粉?2、观察油菜的果实和种子(1)发放油菜的果实。
观察油菜的果实并按生长变化的顺序排列。
(2)小心剥开一个快要成熟的油菜的果实,观察油菜种子是怎样排列的?数数果荚里有多少粒种子?(3)全班交流汇报。
比较各组的数据与发现。
三、总结拓展雄蕊和雌蕊的结构。
雄蕊产生的花粉传播到雌蕊柱头上,会使雌蕊子房里的胚珠受精。
胚珠受精以后,果实和种子开始成长,花朵开始凋谢。
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四、布置课外活动作业:查找资料,了解植物还有哪些传播花粉的方法。
五、板书设计花、果实和种子雄蕊(花丝和花药)雌蕊(子房、花柱和柱头)受精结果教学后记:4、把种子散播到远处【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植物传播种子有不同的方式,都是为了能将种子散布得更广,有利于繁殖后代。
2、种子和果实的外部形态、结构与种子传播方式之间是有联系的。
过程与方法:1、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假设。
2、利用测量、实验等方式寻找证据验证推测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1、有探究植物种子传播方式的欲望。
2、培养亲近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意识,发展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
【教学重点】观察种子传播的方式。
【教学难点】种子和果实的外部形态、结构与种子传播方式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演示:椰果,水槽分组:油菜、鬼针草、蒲公英、番茄的果实和种子【教学过程】一、引入回忆:在种植凤仙花的过程中,你发现凤仙花果实成熟后,种子怎样传播出去的?板书课题:把种子散播到远处二、探究过程1、观察油菜散播种子的方式(分组观察)(1)观察成熟的油菜果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