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外奇穴
- 格式:ppt
- 大小:3.12 MB
- 文档页数:24
【经络大全】47个经外奇穴功效及穴位图详解穴位详细图解1、里内庭穴里内庭穴的位置里内庭穴位于脚底部,在第二趾根部,脚趾弯曲时趾尖碰到处,约第二趾趾根下约三厘米处。
【取穴方法】在足底,当足掌面第2与第3趾的夹缝之中,(即:第二、三跖趾关节前方凹陷中),与足背胃经内庭穴相对处,俯卧或仰卧、跷足的姿势取之。
里内庭穴位的作用功效1、缓解治疗牙痛、齿龈炎、扁桃体炎、去除口臭等;2、抑制食欲、缓解治疗泻胃火、胃痉挛、急慢性肠炎、小儿消化不良、胃痛等;3、缓解治疗小儿惊风、抽搦、癫痫等;4、缓解治疗食物中毒、三叉神经痛、荨麻疹、五趾疼痛等。
【作用功效】镇惊安神,消食导滞。
【穴位疗法及注意事项】【按摩手法】里内庭穴在第二和第三脚趾趾缝的位置,躲在趾缝当中,最好拿一个小圆钝头的东西来按摩,这样刺激得比较到位一些。
【针灸疗法】直刺里内庭穴0.3~0.5寸,可灸。
2、印堂穴印堂穴的准确位置:两眉头连线的中点(就像印度妇女点吉祥痣的地方)【印堂穴位的作用功效】1、治疗头痛、头晕、前头痛、目眩、目赤肿痛、三叉神经痛、眼部疾病等2、治疗鼻塞、流鼻水、鼻炎、鼻部疾病等3、治疗高血压、失眠、精神乏力等【作用功效】清头明目,通鼻开窍。
【印堂穴位配伍】印堂穴配攒竹穴、丝竹空穴、四白穴、太阳穴治疗目痛;印堂穴配迎香穴、合谷穴、风府穴、鱼际穴治鼻塞;印堂穴配上星穴、曲差穴、风门穴、合谷穴治鼻渊;印堂穴配太阳穴、风池穴治头痛;印堂穴配攒竹穴治头重;印堂穴配丝竹空穴、头维穴治眩晕;印堂穴配中冲穴、百会穴、大敦穴、合谷穴治中风不省人事;印堂穴配支沟穴、足三里穴治产后血晕。
角弓反张痧:印堂穴配百会穴、天庭穴、唇中央穴、中脘穴、天拜骨穴(《痧惊合璧》)。
两眉角痛不已:印堂穴配后溪穴、攒竹穴、阳白穴、合谷穴、头维穴(《针灸大全》)。
舌尖生疔:印堂穴配中指尖穴、颈百劳穴、承浆穴、少冲穴、少府穴(《刺疗捷法》)3、俞府穴【俞府穴的准确位置图】【俞府穴的位置】位于人体的胸部,当锁骨下缘,前正中线旁开2寸。
经外奇穴名词解释
经外奇穴是中医中对于一些位于经络以外、经络以外的穴位的称呼。
它不属于经络的一部分,在经脉图上也没有明确的标注。
经外奇穴有一些特殊的作用和疗效,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常用于治疗一些疾病。
经外奇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经外奇穴,如太冲、曲池、外关等,这些穴位虽然位于经络之外,但与某一个特定经络有密切的联系,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节对应经络的气血运行,起到治疗与调理的作用。
另一类是经外奇穴,如百会、长强、丰隆等,这些穴位与经络无直接联系,但位于身体的特定部位,并有特殊的功能和效果。
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节全身的阴阳平衡,活血化瘀,舒筋活络,具有综合疗效。
经外奇穴的刺激方法多样,可以通过按摩、拍打、灸热等方式来进行治疗。
在实际应用中,医生会根据病情和患者个体差异来选择适合的穴位和刺激方法进行治疗。
经外奇穴名词解释
经外奇穴通常是指不归属于十四经,但有名称、固定位置、主治作用的腧穴。
经外奇穴一般是在阿是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所以可推论奇穴是经穴发展的来源,经外奇穴有时并不指某一个部位,而是由多穴位组合成,如四缝、十宣、华佗夹脊穴等。
而且经外奇穴分布较为分散,可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也可不在十四经循行路线上,但经外奇穴与经络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临床治疗上主要针对性也比较强。
经外奇穴的应用主要在两个方面,首先是用于治疗所在部位的病变,如四缝穴用于治疗小儿疳积、百劳穴用于治疗瘰疬、十二井穴用于治疗高热昏迷等。
其次治疗远隔部位的疾患,如大小骨空用于治疗目疾、二白用于治疗痔疮等。
在按摩或针灸经外奇穴的操作过程中,若有不适症状应及时停止操作并做相应处理。
在进行小儿按摩时,还要根据病情、体质来决定力的大小,按摩治疗后应安静休息15~20分钟,避免吹风受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