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广东省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古代西方文明)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7
2016年广东省名校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中国现代文明)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题4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2016·广东湛江一模)20世纪50年代美国政府以“反对共产主义威胁”为借口,在全世界,特别在亚太地区煽动反华,指责中国“输出革命”。
中国政府最能戳穿这一言论的是( )A.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B.组织志愿军进行“抗美援朝”C.提出并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以大国身份出席日内瓦会议【考点】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解析】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体现了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倒向社会主义阵营,故A项错误;组织志愿军进行“抗美援朝”,抗击美国入侵社会主义的朝鲜,故B项错误;提出并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尤其是“互不干涉内政”,足以表明中国并未“输出革命”,故C项正确;以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不涉及意识形态问题,故D项错误。
【答案】C2.(2016·广东东莞一模)1947年4月23日至5月3日,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在乌兰浩特召开。
会议通过了《内蒙古自治政府施政纲领》、《内蒙古自治政府暂行组织大纲》等重要文件。
内蒙古自治政府是( )A.中国国民党领导的少数民族自治政府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少数民族自治政府C.蒙古民族完全独立自主的自治政府D.蒙古民族与众多少数民族联合的自治政府【考点】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解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不是“国民党领导”,故A项错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故B项正确;民族区域自治,就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设立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不是“完全独立自主”,故C项错误;在蒙古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蒙古民族的区域自治,而不是蒙古族“与众多少数民族联合”,故D项错误。
2016年全国名校历史试题重组测试系列05(通用版)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山东省青岛市2016届高三第一次自评考试文综试题)“古代世界的三个相隔很远的地区,在大约同一时候都开展着高度的哲学活动。
当希腊人正在探讨物质世界的性质、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灵魂和神的关系时,中国的圣人正试图去发现人类社会和贤明政治的根本原则。
”古代希腊和中国的哲学思想相通的是A.以人为本,关注社会B.反对迷信,蔑视神权C.民主权利,渊远流长D.思想一统,法律至上2.(湖北孝感高中2016届高三9月调考历史)宋代曾规定,御史有“闻风弹人”之权,每月必须向上奏事一次,称“月课”;上任后百日必须弹人,否则就要罢黜为外官或受罚俸处分,名为“辱台钱”。
该规定A.可能导致御史滥用职权B.使御史具备了类似唐朝中书省的职能C.标志皇权专制达到顶峰D.可能导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空前激化【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闻风弹人”是指听到些风催草动,民间传闻,市井闲谈旧可以当为事实依据,上奏或是揭发.不追究检举人的责任。
因此可能导致御史滥用职权,制造冤假错案。
B不对,唐朝中书省负责决策;C不对,标志皇权专制达到顶峰的是清朝军机处的设立;D 的说法夸大其辞。
3.(浙江嘉兴一中2016届一模文综历史)《南京条约》第五条规定:“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这一规定A.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 B.事实上宣告了闭关政策的破产C.便利了列强控制中国海关 D.有利于广州成为全国贸易中心【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可知,这一规定是要求英商可在通商口岸自由贸易,清政府不得横加干涉,实际上宣告了闭关政策的破产。
A不对,这不是协定关税的规定;C与此规定没有直接关系;D在题干更无法体现。
4.(2016年广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1906年2月,清政府拟定了一项决议:凡派去日本留学的,只限于那些擅长中文并精通儒家经典的学生。
广东省2016届高三第二次学科质量监测考试文科综合试卷2015.10.23第I卷(选择题共140分)一、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西周频繁举行朝聘、盟会、享宴、祭祀等活动,各诸侯未必都娴于礼仪,但又不能闹笑话,这就得有一个熟悉礼仪的人在旁边帮助指点,这个人就叫“相礼”。
春秋时,。
相礼,,演变为。
上层人物的高级助手”之意,也就有了后来“丞相”的雏形。
这反映出八丞相制度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 B.丞相的主要职责是防止诸侯失仪C.西周时期的礼仪制度已相对完善 D.丞相自出现就可能拥有较高权力25.北宋真宗在位期间,宰相王旦曾言,都城开封“资产百万者至多,十万而上比比皆是”。
南宋高宗在位时,临安府有“珠子行人姓任者”,“其珠铺珠子,约十余万缗”。
这在—定程度上反映了宋代A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B.已不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商业经济成为主流 D-政府重商政策已初见成效26.当代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作出如下结论:“倘若没有中国古代科技的优越贡献,我们西方文明的整个过程,将不可能实现。
试问若无火药、纸、印刷术和罗盘,我们将无法想象,如何能消灭欧洲的封建主义,而产生资本主义。
”材料认为四大发明A是西欧社会转型的决定性力量 B改变了西欧社会发展的趋势C在西欧才开始发挥其应有价值 D.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最大贡献27.明朝张居正实施考成法以后,内阁开始全面侵夺六部职权,尤其是人事权和兵权,百官进退亦基本由内阁操控,当时六部对阁权扩张极为不满,彼此攻讦不断。
这反映出A设置内阁不利于政局稳定 B阁部争权造成了社会动荡C当时的权力运作比较混乱. D.皇权日渐受到内阁的威胁28.有学者针对中国近代某条约的一个条款指出,“他们只要交纳5%的关税,就能通过条约口岸中的任何一个口岸,运进洋货或输出土产;他们只要再交纳进口税额的一半,作为子口税,就能把洋货运至内地和由内地运出土货”。
2016年湖南省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古代西方文明)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题5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2016·湖南永州二模)美国史学家霍夫斯塔德认为,在西方古代,有为知识而知识者,有为真理而献身者,有为理想、信念而奋斗不息者,中国没有。
在中国,知识分子之出路与归宿似乎只有一条,就是投身政治,就是逐于仕途。
产生以上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洋文明与大河文明的不同B.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的区别C.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的差异D.人文主义与儒家思想的对立【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解析】A项是产生以上差异的影响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B项是产生以上差异的影响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民主政治能够激发人的民主自由精神,而君主专制下知识分子被统治者严格思想控制,因此民主政治与君主专制的差异是产生以上差异的主要原因,故C项正确;D项是产生以上差异的影响因素,但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答案】C2.(2016·湖南永州二模)在古希腊的斯巴达城邦,贵族子弟从7岁到18岁,要送入国家的教育机构接受严酷的军事训练和道德灌输,使他们养成健康的体魄、顽强的意志,以及勇敢、顺从、爱国等品质。
女孩同样也要接受体操和军事训练。
其主要目的是( ) A.提高国民素质B.捍卫政权稳定C.争夺希腊霸权D.抗击波斯侵略【考点】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解析】古希腊斯巴达城邦培养的是贵族子弟,而非整个国民的素质,故A项错误;培养贵族的军事素质,目的是在对外军事斗争中取胜,捍卫政权稳定,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争夺希腊霸权,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抗击波斯侵略,故D项错误。
【答案】B3.(2016·湖南郴州一模)有学者在评述梭伦改革的某项措施时说:“(它)使正在萎缩中的公民集体日益壮大,为雅典民主政体的发展提供了最主要的政治保证。
2016年湖北省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01(西方古代文明)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题4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2016·湖北七市(州)教科研协作体高三3月联考·31)苏格拉底曾鼓励柏拉图的叔父积极投身政治活动,当后者表示在公众面前演讲感到害羞和紧张时,苏格拉底说道:“你究竟怕谁啊?是那些洗染工、鞋匠、木匠、铁匠,还是那些农民、商人,抑或是那些在市场上低价买进、高价卖出的小商贩?是这些人组成了公民大会啊。
”这表明苏格拉底主张( ) A.精英政治 B.代议制民主C.直接民主 D.贵族政治2.(2016·湖北孝感高三六校联盟期末·24)《十二铜表法》规定:“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的债务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
”这一规定旨在( )A.保护私有财产 B.保障平民利益C.促进社会公平 D.维护法律尊严3.(2016·湖北荆门高一上学期期末·17)“一人把洗衣人告上法庭,要求他赔偿自己被老鼠咬破的衣服的损失。
原告说:‘按照约定,衣服洗好后你应该妥善保管,事先考虑到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
你应使用鼠夹和鼠药来预防鼠害,可是在你的店里甚至连一只猫都没有’。
最后法官判定洗衣人要承担责任。
”这一案例直接体现了罗马法的原则是( ) A.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B.公平和公正C.谨慎履行契约 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4.(2016·湖北江汉平原部分重点高中教研协作体高三1月联考·17)下图漫画所蕴含的法理起源于古代罗马法。
这一法理主要说明罗马法( )A.重视获取证据的合法性 B.否定了大量的习惯旧俗C.目的在于维护社会公平 D.否定了贵族的阶级压迫5.(2016·湖北武昌高三元月调研·31)20世纪30年代日本某法学家在研究中国古代法律后说:“耶林说过,‘罗马曾经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用武力,第二次是用宗教,第三次是用法律。
2016届广东省五校协作体高三第一次联考文综历史试卷(解析版)一、单选题1、王家范先生认为,西周是中国真正进入“文明时代”的关键,后世的中国文明,其深基正是从这里扎下了根。
西周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A、等级分明的礼乐制度B、“封建”式的地方管理方式C、世代公卿的选官制度D、“四方”臣服中央的国家观念2、俞森的《荒政丛书》卷5中记载:“一妇每日纺棉三两,月可得布二匹,数月之织,可供数口之用,其余或换钱易粟,或纳税完官。
”材料表明古代中国()A、重农抑商政策已有所改变B、农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C、已显露近代化的曙光D、小农经济并非完全封闭的3、清初学者颜元对当时某一现象评论道:“宋元来儒者,却习成妇女态,甚可羞。
无事袖手谈心性,临危一死报君王,即为上品也。
”由此可以推断()A、理学地位已经动摇B、妇女重视儒学C、空谈心性的理学受到批判D、儒者忠君报国值得称道4、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控诉不敬城邦认可的神灵而判处死刑;哲学家普罗塔哥拉因在《论神》中说“不能断定神是否存在”,其著作被公焚;悲剧家欧里庇得斯也因“不敬神”被起诉,被迫离开雅典,客死异乡。
对此表述最准确的是()A、神在雅典人心中地位提高B、人文精神并非是雅典主流思想C、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繁荣D、统治阶级利用神权来巩固统治5、武昌起义以后,各省代表通过了《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明确规定实行总统制,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就是按照这一法案运作的。
1912年3月8日,参议院全体议员表决,正式通过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对总统的权力作了严格限制。
下列哪一观点对此变化作了较为理性的解读()A、体现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成熟B、参议院认为责任内阁制比总统制更优越C、参议院因人设法违背了宪政原则D、《临时约法》防止了专制维护了共和6、下图“滑稽魂”漫画,为民国初年画家周慕桥所绘。
画中人物手拿一杆旱烟枪在楼梯口对着电灯泡,仿佛在说:“取个火吧。
广东省七校联合体2016届高三第二次联考试卷文科综合历史参加学校:宝安中学潮阳一中桂城中学南海中学普宁二中中山一中仲元中学24.中国古代的姓氏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其中最早的一批姓氏包括姬、姜、赢、姒、妊、妘、娮、姚等。
这些姓氏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封建礼制对女性的压迫 B.受西周宗法制的影响C.政治上分封制的实施 D.血缘关系最初以母系来确定25.随着反腐力度的不断加大,中央巡视组巡视地方工作已全面展开。
下列古代官职与其职能相似的是A.秦御史大夫B.西汉刺史C.宋同平章事D.明布政使26.商周“工商食官”,春秋战国自由商人崛起,秦汉国内外贸易的发展,隋唐柜坊与飞钱的出现,宋元坊市界限的打破与营业时间限制的突破、纸币的产生,明清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
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商业A.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B.发展过程极为艰难C.发展阶段特征明显 D.抑商政策制约发展27.战国时期,在治国方略上主张“名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的著名思想家是A.孟子 B.韩非子C.墨子 D.荀子28. 近代学者梁漱溟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中写道:“数千年以来使吾人不能从种种在上的威权解放出来而得自由;个性不得伸展,社会亦不得发达,这是我们人生上一个最大的不及西洋之处。
”对此观点评述合理的是A.梁漱溟猛烈批判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制度B.梁漱溟认识到中西方社会在本质上的差别C.梁漱溟认为中国的落后根源于个性被束缚D.梁漱溟提出这一观点的背景是新文化运动29.1912年颁布的《临时约法》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里程碑,但却为后人诟病。
“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对此后北洋军阀视宪法为儿戏起到了不好的示例作用。
这种评价主要基于《临时约法》A.强烈的排满色彩 B.缺乏明确反帝要求C.明显的限袁倾向 D.最终成为一纸空文30.蒋介石在国民党南京市党部党员大会上,要求全国人民“此刻必须上下一致,先以公理对强权,以和平对野蛮,忍痛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断。
2016届广东省广州市高三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文综历史一、单选题1.在中国古代,朝廷根据帝王、大臣等人的生平事迹为其拟定谥号,从战国时期起,“辨行迹、明善恶、寓褒贬”逐渐成为拟定谥号的规范。
这一规范主要是为了A.尊崇和颂扬先人B.缓和君臣关系C.惩恶劝善维护统治D.巩固儒学地位2.据记载,徐元庆之父被县尉所杀,后徐元庆杀县尉报父仇。
审案时武则天主张无罪释放徐元庆,而大臣陈子昂建议,宜正国之法,置之以刑,然后旌其闾墓,嘉其徽烈。
在激烈的争论后,依陈子昂的意见做出最后的判决。
《新唐书》记载了8个类似的案件与争论。
这反映了当时A.专制皇权弱化B.宗法观念受到冲击C.地方吏治废弛D.注重礼法矛盾的调和3.王阳明认为:“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李贽则认为:“盖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
”据此可知A.王阳明挑战孔子的权威B.李贽反对孔子的思想C.两者都是对现实政治的叛逆D.两者的主张具有共性4.苏州城外黄家巷,在明代“尚系近城旷地,烟户甚稀”,到了清代前期,“生齿日繁,人物殷富,闾阎(泛指门户、人家)且千,鳞次栉比”。
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小农经济发展推动人口增长B.商品经济发展带动市镇繁荣C.政府鼓励垦荒,城郊得到开发D.对外贸易繁荣,社会财富增加5.鸦片战争后,松江府所属州县“均栽种棉花,禾稻仅占十中之二”,原来不种棉花的华亭县也开始“改禾种花”。
由于扩种经济作物,原来是余粮区的浙江余姚成了缺粮区:广东则靠越南、缅甸每年输入百万石大米维持。
这反映了当时中国A.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传统手工业的发展C.自然经济统治地位的丧失D.重农抑商政策的改变6.有学者指出,纪年的改革是“皇帝倒了”的结果,但对中华大地上远离革命风暴中心的人们来说,正是纪年的改革才使他们相信皇帝已经倒了。
2016年广东省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中国古代经济)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题4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2016·广东高考适应性考试)根据北魏的均田制,大部分国有土地授出后要求受田者年老身死时交还国家再分配,但这种“还”和“受”大多在户内进行。
这说明均田制客观上() A.抑制了土地兼并 B.加剧了皇权的衰落C.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D.造成了国有土地的私有化【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解析】土地兼并是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必然产物,均田制虽然在实施过程中具有限制兼并的作用,但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出抑制兼并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皇权的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得出促进经济发展的结论,故C项错误;按照材料意思,均田制理论上的规定在实际操作中异化为户内田产的世代继承,名义上的国有土地变成了事实上的私产,故D项正确。
【答案】D2.(2016·清远一模)钱穆《国史大纲》记载:“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
”下列有关该制度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促进了自然经济的发展B.有利于社会稳定C.所分配之土地不准买卖,只准使用D.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解析】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属于土地国有制,特征是“计口授田”把无主的荒地分配给农民,使农民成为国家控制下的编户,有利于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利于保证小农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
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均田制有利于社会稳定,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均田制分配的土地大体分为桑田和露田,其中桑田可作为世业田,拥有所有权,但限制买卖,露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且不可买卖,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均田制分配的是无主荒地,并没有触动地主的土地,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C3.(2016·深圳一模)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之后,除了王室,中国的民间社会基本采取“分户析产制”,即父母将家庭财产(尤其是土地)平均分配给每个儿子。
2016年广东省名校高三历史模拟试题重组测试(中国现代文明)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题4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2016·广东佛山一模)1955年的万隆会议、1970年联人通过的《关于各国依联合国宪章建立友好关系及合作的国际法原则宣言》、1974年第六届特别联大《关于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等国际关系文件,都确认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这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是和平与发展潮流的产物 B.获得国际社会的全面认同响应C.概述了国际新秩序的核心内容 D.已成为国际关系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考点】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诞生于1953年周恩来同印度代表团谈判之中,当时处于冷战之中,并非“和平与发展”,故A项错误;只有三则材料,无法说明“全面认同响应”,故B 项错误;1974年第六届特别联大《关于建立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宣言》确认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一点无法说明国际新秩序的核心内容就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故C项错误;三则材料共同出现,说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关系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故D项正确。
【答案】D2.(2016·广东惠州二模)195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达到783.9亿元,超过原定计划21%,比1952年增长128.3%,平均每年增长18%。
其中,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35.5%提高到45%。
这种变化反映了()A.三大改造已经完成 B.我国国民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C.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D.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考点】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解析】三大改造1956年已经完成,与材料无关,故A项错误;我国国民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是在1952年底,故B项错误;1953—1957年是一五计划实施时间,故C项正确;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是在1956年,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
2016年广东省名校高三历史试题重组测试(古代西方文明)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4题,每题5分,共计7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2016·广东佛山一模)据史书记载,公元前432年的斯巴达公民大会上,首先是外邦使节发言,然后是斯巴达内部的辩论,发言者为国王阿基达马斯和主持会议的监察官,结果国王的主张遭到失败。
这说明斯巴达城邦()A.监察官拥有实权 B.国王阿基达马斯与监察官矛盾尖锐C.公民大会有否决权 D.公民大会辩论的结果受外邦使节影响【考点】古代希腊的政治制度【解析】材料只是说明监察官主持会议,至于他是否有实权,无法从材料中得出判断,故A 项错误;材料中的辩论是国王与监察官围绕某一主题发言,并不能说明他们之间的个人矛盾,故B项错误;公元前432年的斯巴达公民大会上,经过辩论,国王的主张遭到失败,说明公民大会有否决权,故C项正确;从材料中无法看出外邦使节说了什么,更无法得出他决定辩论结果的结论,故D项错误。
【答案】C2.(2016·广东肇庆二模)“(雅典)城邦的范围内……尽管社会生活具体而言对公民都很不利,但从政治层面上说,公民还是被视为体制内部可进行互换的单一体,法律在这个体制内起到了平衡的作用,它是平等的准则。
”据此可知()A.城邦社会生活损害了公民利益 B.法律保障了公民政治的运行C.城邦公民的政治权利不受保护D.公民在法律面前实现了真正的平等【考点】雅典民主政治【解析】题目的材料中说明了雅典的政治有法律保障,并不是说城邦生活损害了公民的利益,故A项错误;法律的平衡作用就是对公民政治的保障,故B项正确;法律就是要保护公民的权利,故C项错误;公民在法律面前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平等,因为法律体现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故D项错误。
【答案】B3.(2016·广东惠州三模)公元前六世纪后,雅典公民大会通过的决议一经颁布,立刻成为法律,并马上执行。
公元前399年开始,雅典公民大会每年对所有法律进行审核并组成一个专业的立法委员会裁决有争议的法律。
这表明雅典()A.民主政治更加理性 B.民主政治已被破坏C.人文主义思想产生 D.法律体系逐步形成【考点】雅典民主政治【解析】后来的法律都要每年通过公民大会的审核,并有立法委员会裁决有争议的法律,使不适应实际的法律被修改和废除,说明雅典的民主政治走向理性,故A项正确;材料说明民主政治完善了而不是破坏,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人文主义,故C项错误;雅典有法律,但材料中未体现法律体系的形成,故D项错误。
【答案】A4.(2016·广东清远一模)每年一度的不满意测试……目的就是要阻止任何人成为太受欢迎的人,阻止像庇西特拉图(公元前五世纪中期的雅典独裁者)这样的人,企图利用公民大会作为成为僭主的台阶。
这是一种预防犯罪的处罚。
由此可见古代雅典监督制度的特点不包括()A.公民监督 B.定期投票 C.监督依据规范D.预防为主【考点】雅典民主政治【解析】根据题目中“目的是……企图利用公民大会……”,公民大会是古雅典公民参政的重要机构,通过公民大会的投票即体现公民监督,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题目中“每年一度……”,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题目中并未提到公民大会上公民的投票方式以及每年一度的不满意测试按什么规则进行,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根据题目中“……这是一种预防犯罪的处罚……”,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C5.(2016·广东湛江一模)公元前5世纪末,亚西比德煽动性演说误导公民大会批准远征西西里。
而反对派利用公民的弱点,让公民大会通过亚西比德渎神等决议,结果导致远征军的覆灭。
这反映了雅典存在()A.坐庄式的轮番而治 B.间接民主的随意性C.独裁统治的武断性 D.国家决策的非理性【考点】雅典民主政治【解析】轮番而治就是轮流统治与被统治,材料未体现,故A项错误;根据所学,雅典采取的是直接民主,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反对派利用公民的弱点,让公民大会通过……决议”,不能体现独裁统治武断性,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煽动性演说”和“利用公民的弱点”,结合所学,雅典民主的滥用,可知国家决策非理性,故D项正确。
【答案】D6.(2016·广东韶关一模)“在古雅典时代演说术特别发达,尤其是在民众法庭和公民大会里全得需要辩论,一场演说就能抓住人心,大获成功。
”对该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演说术的兴盛源于雅典民主政治环境的内在需求B.演说的功用在于蛊惑公民大会和民众法庭的判决C.智者学派的形成奠定了雅典民主制度的基础D.全体城邦居民具备表决权彰显“人民主权”【考点】雅典民主政治【解析】根据材料观点演说术的发达是与当时古希腊民主民主政治的发展有关,故A项正确;演说的功用并不在于蛊惑公民大会和民众法庭的判决,故B项错误;材料与智者学派无关,故C项错误;具备“人民主权”的仅是雅典公民而不是居民,故D项错误。
【答案】A7.(2016·广东深圳一模)在古代雅典,当选高级公职人员如执政官、司库官、公买官,其任职资格在议事会初审后交陪审法庭终审。
这说明当时的陪审法庭()A.拥有执行监督的权力 B.管理城邦各项的事务C.代表了公民大会意志D.奉行私法公正的原则【考点】雅典民主政治【解析】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与材料中“在议事会初审后交陪审法庭终审”相符,故A项正确;陪审法庭是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并不管理城邦各项的事务,故B项错误;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商定城邦重大事务,而陪审法庭是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故C项错误;材料中“当选高级公职人员……任职资格”是公共事务而非私法,故D 项错误。
【答案】A8.(2016·广东高考适应性考试)一位古罗马政治家说:“未经考验的人们,完全没有经验的人们,支持了有害的战争,让那些制造麻烦的人负责公共事务,从城邦中驱逐最能为它服务的公民。
”由此可知,这位政治家()A.反对罗马法 B.赞同君主制C.批评了民主制 D.主张扩大公民权【考点】雅典民主政治【解析】材料没有表明罗马法的信息,无从判断是否反对罗马法,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君主制,更没有信息表明赞同君主制,故B项错误;材料强调人们欠缺管理国家的经验,导致了危害国家利益情况的发生,实质上是指出了直接民主制的弊端,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公民权,也没有主张扩大的问题,故D项错误。
【答案】C9.(2016·广西柳州一模)平民通过斗争,所有罗马公民在法律面前已经完全平等,由于平民和贵族可以通婚,相互融合的贵族家族和平民家族逐渐形成新的元老院贵族,他们主导着政府。
但是,“罗马共和国并没有成为民主政体”,这是因为()A.民主与共和不能同时并存B.罗马法徒有其表而无其实C.平民无法成为元老院贵族 D.贵族是共和国政府的主导【考点】罗马法【解析】民主与共和不能同时并存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题干中提到“平民通过斗争,所有罗马公民在法律面前已经完全平等”说明罗马法并不是徒有其表,故B项错误;题干中提到“相互融合的贵族家族和平民家族逐渐形成新的元老院贵族”说明平民可以成为元老院贵族,故C项错误;题干中提到“新的元老院贵族,他们主导着政府”说明罗马共和国依然是贵族掌握政权,故D项正确。
【答案】D10.(2016·广东茂名一模)《十二铜表法》第六表规定:“出卖的物品纵经交付,非在买受人付清价款或提供担保以满足出卖人的要求后,其所有权并不转移。
”这一规定表明《十二铜表法》()A.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B.重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C.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 D.限制罗马贵族的特权【考点】罗马法【解析】题干中提到的相关人物并不全部都是奴隶主贵族,故A项错误;题干中提到“非在买受人付清价款或提供担保以满足出卖人的要求后,其所有权并不转移。
”说明私人财产受到法律保护,故B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审判程序,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罗马贵族特权,故D项错误。
【答案】B11.(2016·广东珠海一模)西塞罗说:“人类法律受自然指导,惩罚邪恶者,保障和维护高尚者”,“罗马法的发展主要是凭裁判官审判实践和法学理论,在改造和继承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
这表明()A.公平、正义、开放、灵活是罗马法的价值追求B.自然法为罗马法注入了血液和灵魂C.罗马法充分体现了法律公平和正义的原则D.罗马法维系帝国,影响深远,缓和了矛盾【考点】罗马法【解析】从“人类法律受自然指导,惩罚邪恶者,保障和维护高尚者”,可知法律原则是维护正义、公平,从罗马法“主要是凭裁判官审判实践和法学理论,在改造和继承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可知罗马法具有开放、灵活的特点,公平、正义、开放、灵活是罗马法的价值追求符合材料,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自然法与罗马法的相互关系,故B项错误;罗马法充分体现了法律公平和正义的原则,与“人类法律受自然指导,惩罚邪恶者,保障和维护高尚者”相符,但体现不出“罗马法的发展主要是凭裁判官审判实践和法学理论,在改造和继承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的内容,故C项错误;D项是罗马法的历史意义,与材料反映的罗马法特点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12.(2016·广东广州一模)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在《国家论》中提出以德性为基础的宪政理论,认为国家是履行德性、根据有关法律与权利的协议而结合的多民族共同体。
这一理论的提出反映了()A.西塞罗主张以德治国 B.西塞罗最早提出社会契约论C.罗马法体系的形成 D.罗马由共和国向帝国过渡【考点】罗马法【解析】以德性为基础的宪政理论并不是以德治国,故A项错误;社会契约论的提出是近代卢梭,故B项错误;公元6世纪,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编纂完成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形成,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国家是履行德性、根据有关法律与权利的协议而结合的多民族共同体”体现了当时罗马扩张,由共和国时期过渡到罗马帝国时期,伴随着疆域的扩大国家理论的一种发展,故D项正确。
【答案】D13.(2016·广东肇庆二模)柏拉图说:“事物都存在着正反两面,美的事物身上有丑的成分;好人有时候也会做坏事。
”以下观点与之相似的是()A.“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B.“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C.“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D.“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考点】孔子和老子;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柏拉图【解析】题目中的材料“事物都存在着正反两面,美的事物身上有丑的成分;好人有时候也会做坏事”,是一种辩证法思想,“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是一种无为的思想,故A项错误;“为人由己,而由人乎哉”是说要自己主管自己,故B项错误;“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是老子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故C项正确;“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说的是文化环境和氛围对人的影响,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