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内科疾病种类临床技能操作
- 格式:xls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2
一、要求掌握的基本临床技能操作内科:病例书写、体格检查、心肺复苏(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等)、胸腔穿刺、腹腔穿刺、骨髓穿刺、腰椎穿刺、心电图检查操作。
外科:心肺复苏(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等)、术前无菌操作(洗手、戴无菌手套、消毒铺巾等) 以及手术基本技能(皮肤切开、止血、打结、缝合等)、腰椎穿刺术、腹腔穿刺术、导尿术、石膏绷带及小夹板固定术;拆线术、换药术。
妇产科:产科四步触诊、测量宫高腹围、胎心听诊、骨盆外测量、窥阴器检查、双合诊(必要时三合诊)、拆线、换药、术野消毒、穿手术衣、戴手套。
儿科:吸痰、胸腔穿刺、腹腔穿刺、骨髓穿刺、腰椎穿刺、心肺复苏(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鼻导管给氧。
二、各项临床技能操作的具体内容内科胸膜腔穿刺术【适应证】1、诊断性穿刺,确定积液性质。
2、穿刺抽液或抽气,减轻对肺脏的压迫或抽吸脓液治疗脓胸。
3、胸腔内注射药物。
【禁忌症】出血性疾病及体质衰弱、病情危重,难以耐受操作者应慎用。
【准备工作】1、向患者说明穿刺目的。
2、有药物过敏史者,必要时做普鲁卡因皮肤试验。
3、器械准备:胸腔穿剌包、无菌手套、治疗盘(碘酒、乙醇、棉签、胶布、局部麻醉药等)、椅子,盛放胸水的容器、试管、需做细菌培养者准备培养瓶。
如需胸腔内给药,应准备好所需药品。
【操作方法】1、体位:嘱患者取坐位面向椅背,两前臂置于椅背,前额伏于前臂上。
重症患者可取半卧位,患侧前臂上举置于枕部。
2、穿刺点定位:可用甲紫在皮肤做标记。
(1)胸腔穿刺抽液:胸部叩诊实音最明显部位,常选:①肩胛下角线7~ 9肋间;②腋后线7-8肋间;③腋中线6~ 7肋间;④腋前线5~ 6肋间。
(2)包裹性胸腔积液,可结合X线及超声波定位进行穿刺。
(3)气胸抽气减压:患侧锁骨中线2~ 3肋间或腋前线4~ 5肋间。
3、消毒:分别用碘油、乙醇在穿刺部位自内向外进行皮肤消毒,消毒范围直径约15cm。
打开穿刺包,戴无菌手套,检查穿刺包内器械,注意穿刺针是否通畅。
呼吸内科诊断治疗导则及操作规章
目标
本文档旨在提供呼吸内科诊断、治疗导则及操作规章,以帮助
医生进行疾病的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
诊断导则
1. 详细收集患者病史,包括症状、既往疾病、药物使用等信息。
2. 进行体格检查,包括听诊、触诊、视诊等,以寻找可能的体征。
3. 根据患者的病史和体格检查结果,结合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
检查等辅助手段,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初步诊断。
4. 如初步诊断不明确或需要进一步确诊,可考虑进行进一步检查,如肺功能测试、支气管镜检查、胸部CT等。
5. 根据详细的诊断结果,确定最终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治疗导则
1. 针对不同疾病,制定具体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康复训练等。
2. 遵循循证医学原则,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法,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
3. 监测患者病情的变化,根据需要进行疗效评估,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 对于患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患者,应进行长期随访和管理,以控制病情发展。
操作规章
1. 医生在进行呼吸内科诊断和治疗时,应遵守医疗伦理规范,尊重患者的隐私和决策权。
2. 在进行各种医疗操作时,应严格按照相关的操作规章和流程进行,确保操作的安全和准确性。
3. 医生应不断和更新呼吸内科领域的最新知识和技术,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诊疗能力。
4. 医生应与患者和其他医疗团队成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以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
以上是关于呼吸内科诊断治疗导则及操作规章的简要介绍,希望对医生们在实际工作中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内科临床技能操作具体内容一、体格检查:体格检查是诊断和评估患者病情的重要方法之一,包括以下内容:1.视诊:观察患者的面色、体型、活动能力等。
2.听诊:运用听诊器检查患者心脏、肺部、腹部等器官的听诊音。
3.叩诊:用手指轻敲身体部位,听取声音判断内部器官的状态。
4.触诊:用手触摸患者身体的部位,观察体温、湿度、硬度等。
二、基础生命支持:包括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等。
1.心肺复苏:如发生突发心脏骤停,需要进行心肺复苏。
操作包括胸外按压、人工呼吸等,以维持血液循环和供氧。
2.气管插管:将气管插管导入患者气道,通过控制呼吸机来维持患者呼吸。
三、静脉输液和静脉采血:静脉输液是通过静脉通路将药物或液体输送到患者体内。
静脉采血则是通过静脉通路采集患者的血样进行化验。
1.静脉置管:包括选择静脉通路、消毒穿刺点、插入针管等步骤。
2.静脉输液:为患者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液体,调节输液速度和时间。
3.静脉采血:选择合适的静脉采血点,进行采血操作,并将血样送至实验室化验。
四、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是记录心脏电活动的图形,能反映心脏的节律、传导和肌肉运动情况。
1.心电图的放置:准备好心电图仪器,将导联电极粘贴在患者胸部和四肢等部位。
2.心电图的记录:启动心电图仪器,并得到心脏的电活动记录。
五、基本镇痛:内科患者常常伴有疼痛,需要进行基本镇痛操作。
1.了解患者的疼痛情况,并选择合适的镇痛方法。
2.选择镇痛药物,并按照给药方案进行给药。
3.观察患者的镇痛效果和药物不良反应。
六、导尿:导尿是通过导尿管将尿液从膀胱中引流出来,检查尿液情况或治疗膀胱尿潴留等。
1.准备导尿器材和消毒液。
2.给患者做好解释和准备,取得同意。
3.洗手、戴手套,进行导尿。
七、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房颤是心律失常的一种常见类型,抗凝治疗是预防房颤患者血栓形成的重要治疗方法。
1.选择合适的抗凝药物,并根据患者情况进行剂量调整。
2.监测抗凝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调整治疗方案。
呼吸内科诊疗实务和操作规定1. 引言呼吸内科是专门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医学科目。
为了确保医务人员在呼吸内科诊疗工作中能够高效、准确地进行操作,制定本规定。
2. 诊疗实务规定2.1 患者接待与评估- 接待患者时,应仔细询问病史、主诉,并记录相关信息。
- 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包括体格检查、肺功能检查等,以确定疾病类型和严重程度。
2.2 检查与诊断- 根据患者的症状和检查结果,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如胸部X光、CT扫描等。
- 根据患者的病情,做出准确的诊断,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2.3 治疗与护理-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诊断结果,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如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
- 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其日常护理和生活方式的调整。
3. 操作规定3.1 药物使用- 根据患者的诊断结果和病情,合理选择药物,并按照规定剂量和使用方法进行给药。
- 在使用药物时,要仔细阅读药物说明书,了解药物的适应症、禁忌症和不良反应等信息。
3.2 治疗器械使用- 使用治疗器械前,应仔细检查其完整性和功能性,确保器械的正常使用。
- 在使用治疗器械时,要遵循相关操作规程,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3 治疗措施监测- 在进行治疗措施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
- 根据患者的反应和监测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4. 结论本文档总结了呼吸内科诊疗实务和操作规定,包括患者接待与评估、检查与诊断、治疗与护理以及操作规定等方面的内容。
医务人员应严格按照规定操作,提高诊疗效果,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呼吸内科检查操作常规1.病史采集病史采集是呼吸内科检查的首要步骤,包括患者的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和个人史等方面。
对于呼吸系统疾病,应详细询问患者症状的出现方式、持续时间、性质和加重因素等。
还应询问患者有无气喘、咳嗽、咳痰、咯血等症状,并记录既往是否有过相似的症状。
2.体格检查呼吸内科的体格检查主要包括一般情况、肺部检查和器官系统检查。
一般情况包括血压、心率、体温和呼吸频率等的测量。
还要注意患者的神志、面色和体位等,初步判断患者是否有休克、呼吸困难等临床问题。
肺部检查包括观察胸廓的形态、活动度和呼吸节律。
通过听诊胸部,观察呼吸音的强弱、音质、音响范围和呼吸音的特殊性质,侧重检查呼吸音和啰音。
常用的听诊方式包括胸前、背后、侧面听诊和比较听诊。
器官系统检查主要是观察颈部和上肢的情况,如颈静脉怒张、肺性骨干指等征象,以及腹部检查、心脏检查等。
还可以通过辅助检查(如心电图、血流动力学监测等)获取更多的信息。
3.辅助检查辅助检查对于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起着重要的作用。
常用的辅助检查项目包括胸部X线片、CT扫描、肺功能检查、血气分析、支气管镜检查等。
胸部X线片是最常用的辅助检查项目之一,可以观察胸廓、肺野及肺门、纵隔的情况。
CT扫描是较为敏感的检查手段,可以显示更细微的异常情况,并做三维重建。
肺功能检查可以评估患者的呼吸功能情况,包括肺活量、用力呼气容积、最大通气量等指标。
血气分析可以评估患者的氧合情况和酸碱平衡状况。
支气管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气道内情况,包括支气管黏膜的变化、异物以及病变部位等。
4.诊断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做出临床诊断。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也可以选择其他检查手段,如肺灌洗、肺活检等。
总之,呼吸内科检查操作常规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和诊断。
通过系统、全面的检查,可以尽量提高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准确性,为患者的治疗和管理提供有针对性的措施。
呼吸科医疗诊疗标准与操作规范一、前言为了规范呼吸科医疗诊疗行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确保患者安全,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医疗标准,制定本诊疗标准与操作规范。
本规范适用于呼吸科全体医护人员,旨在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规范的医疗服务。
二、诊疗标准1. 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 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包括症状发生时间、性质、程度及伴随症状,既往史、家族史等。
- 全面进行体格检查,重点关注肺部听诊、心脏听诊、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回流征等。
2. 辅助检查- 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适当的辅助检查,如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心电图、胸部X线片、CT等。
- 对疑似感染性疾病患者,需进行病原学检查,明确感染病原体。
3. 诊断与评估- 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作出明确诊断。
- 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包括疾病严重程度、病情进展速度、并发症风险等。
4. 治疗方案制定- 根据诊断结果和患者病情,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氧疗、机械通气等。
- 对于慢性疾病患者,需制定长期管理计划,包括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定期随访等。
5. 疗效评估与调整- 定期评估治疗效果,根据评估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 对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及时处理,确保患者安全。
三、操作规范1. 氧疗操作- 遵照医嘱为患者提供氧疗,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适当的氧疗方式,如鼻导管、面罩、文丘里面罩等。
- 确保氧气管道通畅,观察患者氧疗效果,如呼吸困难、发绀等症状的改善。
2. 机械通气操作- 在医生指导下为患者进行机械通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 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呼吸状况等,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确保患者安全。
3. 静脉输液操作- 遵医嘱为患者进行静脉输液,选择适当的输液通道,如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等。
- 观察输液过程,确保液体通畅,及时处理输液相关并发症。
4. 标本采集操作- 按照规范操作进行标本采集,确保标本质量,避免交叉感染。
医学呼吸生理学实验室技能项操作医学呼吸生理学实验室是医学专业中的一个重要实验室,主要用于研究呼吸系统的生理特性和疾病,掌握医学呼吸生理学实验室技能操作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医学呼吸生理学实验室中的常用技能项操作。
一、肺体积测定肺体积测定是常规的呼吸生理学实验室技能项操作之一,主要用于评估呼吸系统的功能和疾病。
常用的肺体积测定方法包括肺活量测定、呼气峰流量测定、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测定等。
在进行肺体积测定操作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肺体积测定前需要将测试者的身高、体重、年龄和性别等因素记录下来,以便计算肺活量指数和其他相关指标。
2. 测试者需要保持放松状态,将呼吸系统恢复到正常呼吸状态。
3. 在进行测定的过程中,需要严格按照测定方法操作,确保测定结果的准确性。
二、呼吸道阻力测定呼吸道阻力测定是常用的呼吸生理学实验室技能项操作之一,主要用于评估呼吸系统的阻力和疾病。
常用的呼吸道阻力测定方法包括气道阻力测定、最大通气量测定、气道压力流速曲线测定等。
在进行呼吸道阻力测定操作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需要确保测试者处于稳定状态,避免干扰测定结果。
2. 在进行测定的过程中,需要细致观察测试者的呼吸状况,并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操作。
3. 在测定完成后,需要对测定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并根据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三、血氧饱和度测定血氧饱和度测定是常用的呼吸生理学实验室技能项操作之一,主要用于评估测试者的血氧饱和度及其变化。
常用的血氧饱和度测定方法包括血氧饱和度仪测定、血液分析仪测定等。
在进行血氧饱和度测定操作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需要确保测试者处于稳定状态,避免干扰测定结果。
2. 在进行测定的过程中,需要细致观察测试者的呼吸状况,并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操作。
3. 在测定完成后,需要对测定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并根据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综上所述,医学呼吸生理学实验室技能项操作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必须掌握的技能,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呼吸生理学实验室中的基本操作,还能提高学生对呼吸系统的认识和理解,为学生今后从事医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内科常见病的操作项目有哪些(一)引言概述:内科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与人体内部器官、系统的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相关。
在内科临床实践中,常见病是指一些疾病发病率高,诊断和治疗相对简单的常见疾病。
本文将介绍内科常见病的操作项目,旨在帮助医护人员更好地诊断和治疗这些疾病。
一、消化系统常见病操作项目:1. 腹部触诊:通过触摸腹部,检查腹部肿块、脏器肿大等情况。
2. 胃镜检查:通过镜子插入食管、胃等消化器官,观察和诊断胃炎、溃疡等疾病。
3. 检查大便样本:通过化验大便样本,发现潜血、寄生虫等指标,进行消化道疾病的诊断。
4. 肠镜检查:通过镜子插入直肠、结肠等部位,观察和诊断结肠炎、息肉等疾病。
5. 肝功能检查:通过化验血样,评估肝脏功能,判断肝炎、肝硬化等疾病的严重程度。
二、心血管系统常见病操作项目:1. 心电图检查: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判断心律失常、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
2. 血压测量:通过测量血压,评估高血压、低血压等疾病的严重程度。
3. 超声心动图检查:通过超声技术,观察和诊断心脏瓣膜异常、心室肥厚等疾病。
4. 心脏磁共振成像:通过磁共振技术,了解心脏结构和功能,评估心肌梗塞、心肌炎等情况。
5. 索芬坦试验:通过不同姿势下血压的变化,判断立位性低血压等疾病。
三、呼吸系统常见病操作项目:1. 肺功能检查:通过呼气流量、肺活量等指标,评估肺部功能,判断哮喘、肺气肿等疾病。
2. 支气管镜检查:通过插入支气管镜,观察和诊断支气管炎、肺结核等疾病。
3. 胸部X光检查:通过X光技术,观察肺部结构、阴影等情况,评估肺炎、肺癌等疾病。
4. 动脉血氧饱和度测量:通过探针测量氧气饱和度,评估呼吸衰竭、间歇性低氧血症等疾病。
5. 痰液培养:通过培养痰液样本,检测细菌和真菌感染,帮助治疗肺炎、支气管扩张等疾病。
四、泌尿系统常见病操作项目:1. 尿常规检查:通过化验尿液,评估肾脏功能,判断尿路感染、肾小球肾炎等疾病。
2. 肾功能检查:通过检测血清肌酐、尿素氮等指标,评估肾脏的排泄功能。
呼吸内科的操作项目
呼吸内科的操作项目主要包括体位引流、吸痰术、皮试液的配置、心肺复苏、引流管的护理、鼻饲法、导尿术、胃肠减压术、肌肉注射、皮内注射、皮下注射、口腔护理、吸氧、雾化吸入等。
体位引流是呼吸内科的重要操作之一,主要用于分泌物的引流,通常配合使用胸部手法治疗,如拍背、振颤等,以促进分泌物的排出。
具体操作方法包括根据病变部位采取不同姿势进行引流,如病变在下叶、舌叶、或中叶者取头低足高略向健侧卧位;病变在上叶者则采取坐位或其它适当姿势,以利引流。
引流时,病人应间歇作深呼吸后用力咳嗽,护理人员用手轻拍患者胸或背部,自背下部向上进行,直到痰液排尽。
吸痰术也是呼吸内科常用的操作之一,主要用于清除呼吸道的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具体操作方法包括将吸痰管插入咽喉部,左右旋转,向下引导吸出痰液;吸引器连接导管接通电源,打开开关,将吸引器负压调整到需要值,用生理盐水试吸,检查导管是否通畅。
其他操作项目如皮试液的配置、心肺复苏、引流管的护理、鼻饲法、导尿术、胃肠减压术、肌肉注射、皮内注射、皮下注射、口腔护理、吸氧、雾化吸入等也是呼吸内科的常见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