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大学教学资源跨边界建设策略设计
- 格式:pdf
- 大小:734.56 KB
- 文档页数:3
大学片区规划方案1. 概述大学片区是一个特殊的城市片区,由教育机构、学生宿舍、商业街区、娱乐设施等设施组成。
对于大学生而言,这个区域意味着家的感觉和生活的便利。
因此,在大学片区建设过程中,必须重视学生的需求,让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校园生活。
本文着重讨论大学片区规划,旨在通过制定详细的规划方案,使大学片区更加美丽、便利和宜居。
2. 基本原则制定大学片区规划方案时,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2.1 生态环保原则大学片区规划必须符合环保要求,我们需要在建设过程中采用可持续性的方式,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2 人本原则大学片区规划要以人为本,考虑学生的需求和生活习惯,为他们提供更优质的生活和学习环境。
2.3 历史文化保护原则大学片区规划需要尊重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保护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景观,并在新建筑中融入历史元素。
2.4 经济可行原则大学片区规划应依据经济可行原则,避免建设过多无用的设施,节约开支,并且制定规划目标需要符合当前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力。
3. 规划内容制定大学片区规划方案时,我们需要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3.1 绿地和景观设计大学附近的环境应该尽可能地保持清新、绿色。
可以在大学片区布置花坛、草坪和树木,让学生在空闲时间可以赏花、晒太阳。
同时,应根据地形地貌和环境特点,采用科学、合理的造景手法,创造出整洁、实用、美观的景观环境。
3.2 学生宿舍规划学生宿舍是大学片区的核心部分。
宿舍区应设计得宜,保证学生的生活质量和安全。
我们需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一个舒适、安全、宽敞的住宿环境。
每个宿舍应配有宿管人员,确保学生高品质的居住体验。
3.3 交通设施规划大学场地需要完善的道路、公共交通系统以及自行车道等交通设施。
合理的交通规划将提高大学片区的居住性和交通流畅性,保证学生可迅速通过便利地铁、公交、自行车等交通方式到达任何目的地。
3.4 商业、休闲娱乐区规划大学片区规划还需要包含商业区、书店、图书馆、浴室、健身房、咖啡馆等休闲娱乐设施。
一、项目背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校园的教学区域面临着空间紧张、功能单一、设备老化等问题。
为满足新时代教育教学需求,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满意度,本方案旨在对大学教学区域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打造一个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科技感十足的教学空间。
二、设计原则1. 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师生需求,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营造舒适、便捷的学习环境。
2. 功能分区:合理划分教学区域,实现教学、实验、休闲、交流等功能的有效融合。
3. 绿色环保:采用环保材料,注重节能降耗,打造绿色校园。
4. 科技融合:引入先进教学设备,实现教学信息化,提高教学效率。
三、设计方案1. 教学区域规划(1)教学楼:新建或改造现有教学楼,增加教室数量,满足不同学科的教学需求。
教室设计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支持无线网络接入,实现互动式教学。
(2)实验室:根据不同学科特点,设置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等实验室,配备先进实验设备,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3)多功能教室:设置容纳百人以上的多功能教室,用于举办讲座、学术报告等活动。
(4)自习室:设立独立、安静的自习区域,提供舒适的阅读环境,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求。
2. 教学设施配置(1)教学设备:配备投影仪、电子白板、智能黑板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实现多媒体教学。
(2)网络设施:建设高速校园网络,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方便师生在线学习、交流。
(3)智能监控系统:安装高清摄像头,实现校园安全监控,确保师生人身财产安全。
3. 环境设计(1)室内设计:采用简约、明亮的色调,营造舒适的学习氛围。
(2)室外环境:绿化校园,设置休闲座椅、景观小品等,为学生提供优美的休闲空间。
(3)公共艺术:设置公共艺术作品,丰富校园文化,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四、实施计划1. 前期准备:进行实地调研,收集师生意见,确定设计方案。
2. 施工阶段:严格按照设计方案进行施工,确保工程质量。
3. 后期验收:对教学区域进行验收,确保设施完善、功能齐全。
一校两区实施方案为了更好地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校决定实施“一校两区”方案。
具体方案如下:一、方案背景。
随着我校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加,学校教学资源的供给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我校决定实施“一校两区”方案,将原有的教学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和利用,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方案内容。
1. 主校区建设。
主校区将继续保持原有的教学规模和资源配置,继续承担学校的日常教学任务。
主校区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2. 分校区建设。
为了分担主校区的教学压力,我校将在城市的另一个地区建设分校区。
分校区将拥有独立的教学楼、实验室、图书馆等教学资源,可以承担一部分学生的教学任务。
同时,分校区将加强与主校区的教学协作,共享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益。
三、方案实施。
1. 教学资源整合。
为了保证主校区和分校区的教学质量,我校将对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合理配置教师和教学设备,保证教学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2. 师资力量保障。
为了保证分校区的教学质量,我校将加大对分校区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确保分校区拥有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3. 教学管理协调。
为了保证主校区和分校区的教学管理协调一致,我校将建立跨校区的教学管理机制,确保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
四、方案效果。
1. 缓解教学压力。
通过“一校两区”方案的实施,可以有效缓解主校区的教学压力,提高教学效率,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
2. 提高教学质量。
通过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
3. 促进学校发展。
“一校两区”方案的实施将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空间和机遇,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五、方案总结。
“一校两区”方案的实施将为学校的教学改革和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
我校将按照方案内容,积极推进“一校两区”方案的实施,为学校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背景与目标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远程教育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
跨地域课堂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打破地域限制,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化的学习体验。
本设计方案旨在通过跨地域课堂教学,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课程设置1. 课程内容:根据学生需求,设置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等,涵盖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等科目。
2. 课程形式:采用线上直播、录播、互动讨论、作业布置、考试评估等多种形式,确保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和实用性。
三、教学平台与工具1. 平台选择:选用功能完善、操作简便的在线教育平台,如钉钉、腾讯课堂、网易云课堂等。
2. 工具使用:利用PPT、白板、在线考试系统、在线讨论区等工具,实现课堂互动、资源共享、作业批改等功能。
四、教学流程1. 预备课:教师根据课程内容,提前准备教学课件、教学视频、互动话题等教学资源。
2. 开课:教师通过线上直播或录播形式进行授课,学生可实时观看或回放。
3. 互动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4.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课后作业,学生通过平台提交作业,教师进行批改。
5. 课后辅导:教师针对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或集体讲解。
6. 评价反馈:教师定期收集学生对课程的评价,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评价:通过在线调查、访谈等形式,了解学生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
2. 教师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3. 平台数据分析:利用教学平台的数据分析功能,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学习效果等,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六、实施保障1. 师资力量:选拔具备丰富教学经验、熟悉远程教学技术的教师,确保教学质量。
2. 技术支持:与专业技术团队合作,保障网络稳定、平台运行顺畅。
3. 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跨地域课堂教学管理制度,确保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
跨区域发展的建设方案设计思路引言跨区域发展是指在不同地区之间进行经济、社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
在现代社会,跨区域发展已经成为了推动经济增长和促进地区间平衡发展的重要手段。
然而,由于地理、经济和社会等因素的差异,跨区域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本文将探讨跨区域发展的建设方案设计思路,以期为实现跨区域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制定明确的发展目标在跨区域发展的建设方案设计中,首先要制定明确的发展目标。
这些目标应该是具体、可衡量和可实现的。
例如,可以设定经济增长率、就业率、人均收入等指标作为发展目标,并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同时,还要考虑到环境保护、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等因素,确保跨区域发展能够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协调跨区域发展需要不同地区之间的合作与协调。
在建设方案设计中,应该加强区域间的合作机制,促进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
例如,可以建立跨区域发展的合作平台,促进经济、文化和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此外,还可以制定政策和措施,鼓励企业在不同地区之间进行投资和合作,促进产业链的延伸和优化。
三、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跨区域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建设方案设计中,应该优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通信和能源等基础设施的水平。
例如,可以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资,修建高速公路、铁路和机场等交通设施,提高地区间的交通便利性。
同时,还要加强对通信和能源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地区间的信息流通和能源供应能力。
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跨区域发展需要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
在建设方案设计中,应该根据不同地区的产业基础和优势,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和措施。
例如,可以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绿色产业,提高地区的产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还要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地区的人力资源水平,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五、加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跨区域发展需要加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在建设方案设计中,应该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作为发展的重要内容,并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加以保护和建设。
教学资源库建设跨校合作与资源共享在当前教育领域中,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共享已经成为一项必不可少的任务。
由于各校之间资源的分散和浪费,导致了许多重复劳动和资源的闲置,因此建设一个统一的教学资源库,跨校进行合作与资源共享成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意义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指将各校的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建立数据库,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存储、管理和共享。
这样的建设意义重大。
首先,可以避免资源的重复建设和浪费;其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再次,可以推动教育公平和共享;最后,还可以促进师资队伍的合作与发展。
2. 跨校合作的必要性和优势跨校合作是指不同学校之间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的一种形式。
这种合作有其必要性和优势,首先,可以充分利用各校的优势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其次,可以节约劳动力和资源,避免资源的闲置;再次,可以促进师资队伍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最后,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
3. 教学资源共享的平台与方式为了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建立一个合适的平台是非常重要的。
在当前的科技发展环境下,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建立一个在线的教学资源共享平台,通过该平台,教师和学生可以自由地上传、下载和共享各种教学资源。
同时,为了保证资源的质量和可靠性,可以通过专业的审核机制和评估标准来筛选优质的教学资源,确保资源的可靠和有效性。
4. 资源共享的问题与挑战在资源共享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各校之间可能存在信任问题,导致资源的共享不顺利;其次,资源的版权问题也需要得到妥善解决;再次,如何保证资源的有效性和适应性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最后,还需要解决资源分类和管理的问题,确保资源的易用性和可搜索性。
5. 教育部门政策的支持与合作为了推动教学资源库建设和跨校合作,教育部门应该给予政策的支持和鼓励,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
同时,可以组织各校之间的合作交流活动,促进资源的共享和合作。
学校跨区域交流合作工作计划英文回答:As a school administrator, I believe that promoting cross-region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among schools is crucial for enriching the educational experience of students. By collaborating with schools from different regions, students can gain a broader perspective, learn about different cultures, and develop important skills such as communication and teamwork.One way to facilitate cross-regional cooperation is through student exchange programs. For example, my school could partner with a school in another region to organize short-term exchanges where students from both schools can visit each other and participate in cultural activities and academic classes. This not only allows students to experience a new environment but also helps them build friendships and networks with peers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s.Another way to promote cross-regional cooperation is through joint projects and research initiatives. For instance, my school could collaborate with a school in a different region on a science project or a communityservice initiative. By working together, students can learn from each other's strengths and perspectives, andcontribute to a common goal. This kind of collaboration not only enhances academic learning but also fosters a sense of global citizenship and cooperation.In addition to student exchanges and joint projects, schools can also benefit from sharing best practices and resources with each other. For example, my school could partner with a school in another region to exchangeteaching materials, lesson plans, and assessment strategies. This kind of collaboration can help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in both schools and provide teachers with new ideas and approaches to enhance their teaching.Overall, promoting cross-regional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among schools is essential for preparingstudents for the globalized world. By exposing students to different cultures, perspectives, and ways of thinking, schools can help them develop the skills and attitudes needed to thrive in an interconnected and diverse society.中文回答:作为一名学校管理者,我认为促进学校之间的跨区域交流与合作对于丰富学生的教育经验至关重要。
开展跨校合作的计划本次工作计划介绍:为实现区域内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优势互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我们计划开展跨校合作项目。
该项目由我校与周边三所同等学历的学校共同参与,合作内容主要包括教师交流、学生互访、资源共享及联合教研活动。
在教师交流方面,组织定期的校际教学研讨活动,通过主题讲座、课堂观摩、教学经验分享等形式,促进教师之间的专业成长。
每年选拔一批优秀教师进行跨校授课,以此拓宽教师视野,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学生互访计划每年组织两次,每次为期一周。
互访期间,学生将参加对方学校的课程,并参与各类社团活动,以此增进学生间的友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资源共享方面,建立校际图书馆资源共享平台,实现书籍借阅、电子资源互访。
利用网络平台,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促进教育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联合教研活动将围绕当前教育教学的热点问题展开,通过共同研讨、课题合作等形式,提升各校教研能力,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为实现以上目标,分阶段推进项目实施。
第一阶段,成立跨校合作项目组,明确各校职责与任务;第二阶段,制定详细的合作方案与活动计划;第三阶段,组织实施,确保各项活动顺利进行;第四阶段,对项目进行总结与评估,为今后工作的开展借鉴。
跨校合作项目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携手前行。
我们相信,通过这项举措,必将为我校及合作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以下是详细内容:一、工作背景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学校间的竞争愈发激烈。
为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提高自身教育教学质量,我校决定开展跨校合作项目。
通过与其他学校共享教育资源、开展教师和学生交流,我校将借鉴优秀学校的经验,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跨校合作也有助于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工作内容1.教师交流:组织定期的校际教学研讨活动,开展主题讲座、课堂观摩、教学经验分享等形式的交流。
选拔优秀教师进行跨校授课,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
2.学生互访:每年组织两次学生互访活动,每次为期一周。
一、方案背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课程资源的丰富与共享成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为推动高校之间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特制定本跨校共享课程建设方案。
二、方案目标1.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课程资源共享;2. 拓展课程内容,丰富课程体系;3. 增强高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教育公平;4. 培养高素质人才,满足社会需求。
三、方案内容1. 课程选择与规划(1)根据社会需求,选择具有前瞻性、实用性和广泛性的课程;(2)结合各高校学科优势,确定跨校共享课程范围;(3)规划课程设置,明确课程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
2. 课程建设与实施(1)组建跨校课程团队,负责课程设计、教学实施和资源建设;(2)制定教学大纲,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3)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效果;(4)建立课程评价体系,对课程教学质量进行持续监控和改进。
3. 资源共享与推广(1)建立课程资源库,实现跨校课程资源的共享;(2)开展课程推广活动,提高跨校共享课程的知名度和影响力;(3)建立跨校课程联盟,加强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 保障措施(1)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各部门职责;(2)加大资金投入,确保课程建设顺利进行;(3)完善管理制度,规范课程建设与实施过程;(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四、方案实施步骤1. 准备阶段:明确课程建设目标,组建跨校课程团队,开展课程调研;2. 设计阶段:制定教学大纲,确定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3. 实施阶段: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进行课程资源建设;4. 监控与评价阶段:对课程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持续改进课程建设。
五、预期效果1.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2. 促进高校之间资源共享,提升教育教学水平;3. 增强高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教育公平;4. 丰富课程体系,拓展课程内容。
中国成人教育CHINA ADULT EDUCATION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正日益受到组织外部的环境影响和冲击,其资源获取和发展都必然受组织内外多种因素制约。
因此,大学在建设教学资源过程中,有必要仔细考虑组织内外的各种因素,运用SWOT战略分析法解析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考察外部环境中的各种机遇与威胁,与大学外的政府、企业等机构,构建跨边界建设模式,从而使大学教学资源建设获得突破性进展。
一、区域大学教学资源建设内外环境分析区域大学的发展离不开区域社会的发展和所能够提供的资源支持,对区域教学资源建设的各种内外条件因素进行仔细解读,可以让我们制定更有针对性的建设策略,更好地抢抓机遇,实现区域大学资源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一)优势1.地方经济发展中重要的智力资源基地。
区域大学是伴随区域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建立并发展起来的,它们大多都依据地方发展的需要设立了许多相关的专业、科研机构和人才培养标准,区域大学优质的教师资源和丰富的学生资源既是学校得天独厚的优势,又可成为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丰富的人力资源基础。
在多年的发展中,区域大学与地方社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横向科研合作、协助企业技术攻关和地方社会产业升级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地方社会资源建设与开发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撑,成为了地方发展中重要的智力资源基地和科技“孵化器”。
2.已初步形成跨越组织边界的教学资源共建模式。
近些年,很多区域大学广泛吸纳教学资源,主动出击,通过与企业、地方政府、公共事业机构等的合作,建立实习、实践基地,聘请地方社会的各类人才担任客座教授、以科研合作获得企业资源支持等方式,初步形成跨越边界的教学资源建设模式。
(二)弱势1.自身发展薄弱,教学资源来源单一。
就目前而言,大多数区域大学本科办学历史短,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科研能力、文化建设的影响作用以及内部资源管理和建设能力等方面还比较薄弱,学科布局、专业设置、课程体系等方面缺乏更多特色和竞争力,发展压力巨大。
在科研向应用成果的转化方面,尚未获得突破性进展,还没有形成当地企事业对大学智力支持依赖的局面,因此地方社会缺乏主动输入资源的“内驱力”,学校教学资源主要依靠财政投入和学校事业性收入,未能形成多渠道教学资源支撑局面。
2.缺乏互动双赢的组织文化支撑。
近年来,区域大学生源较稳定,教育投入也基本能保障学校的基本生存,因此在资源获取和建设方面缺乏一定的紧迫性和危机感,在与地方社会的互动、互享及获得支持方面尚未形成有效的系统机制和动力模型。
此外,保持自我独立与自治的价值诉求,使得整个学校未能形成强大的谋求与地方社会互动双赢的组织文化支撑。
(三)机遇1.城市经济结构调整急需与大学形成资源双赢。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成为很多区域社会发展面临的急迫问题,在人才需求、技术提升、科技发展等方面将对大学产生更高的期待与依赖,这既为区域大学的教学资源建设提供了可能,同时又为大学实现与地方社会资源共享、互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资源条件。
2.亟待开发的丰富的外部资源环境。
我国的很多区域都有着独特的资源优势和环境,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些丰富的资源迫切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的转化、挖掘和利用,同时也为区域大学的教学资源建设,如大量形式多样的实习实践基地、丰富的本地教学资区域大学教学资源跨边界建设策略设计○沈霞谢昌炜[摘要]大学作为社会发展中重要的组织机构,其资源输入要受其组织内外环境的共同影响。
区域大学在多年发展中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与区域社会的“同生共长”关系,通过分析和解读区域大学内外资源环境的优势、劣势、战略机遇,结合大学自身优势,充分容纳区域社会资源,以跨越组织边界的视野和方式,设计出更有针对性的教学资源建设策略:抢抓外部机遇,改进自身劣势;发挥资源优势,吸纳外部资源。
[关键词]区域大学;教学资源;跨边界建设[作者简介]沈霞(1974-),女,硕士,宜宾学院政府管理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谢昌炜(1972-),男,硕士,宜宾学院档案馆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档案管理,教育管理。
(四川宜宾644000)[课题来源]宜宾学院青年基金课题《跨越边界———区域大学教学资源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09Q03),四川省教育厅青年基金课题《适应大学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无边界管理研究》(项目编号:09SB118)管理探索GUANLI TANSUO44中国成人教育CHINA ADULT EDUCATION源和案例、多样化的人力资源供给、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用等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四)威胁1.观念与意识束缚成为资源建设的“藩篱”。
由于教育结果具有天然的滞后性、模糊性,大学更多的是通过人才培养来实现其对社会的贡献,但人才,尤其是一般的应用性人才,对经济的贡献率显然很难像工业生产那样进行清楚明白的计算,因此地方政府在权衡其收益利弊的情况下,往往难以积极主动地将资源用于大学的建设和发展。
而大学方面则因其大学组织的独特性和自治性等特点,长期以来更多是依靠系统内部的资源输入,与地方社会形成了较严苛的组织边界“藩篱”。
2.存在教学资源共建的体制障碍。
区域大学,尤其是公立区域大学,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投入,与政府是一种特殊的举办者与经营者关系,在实现资源共建、共享方面就存在“大学资源的产权归属”“资源的利益分配”“投入者的效益保障”等体制性问题,导致外部组织在将其资源投入到大学建设中时总是顾虑重重。
二、区域大学教学资源跨边界建设策略设计(一)抢抓外部机遇,改进自身劣势1.树立“同生共长”意识,构建资源双赢机制。
改变组织的外部装饰(如果愿意的话,我们可以称它为组织结构)是很容易的,而要改变人们通过组织表达出来的深刻的认识和目的却是很难的。
我们必须看到,“组织结构的‘固有’问题不是‘结构’本身而是用以支持结构的人的认识和目的。
”通过多年的发展,区域大学已与区域社会政府、企业、公共组织等逐渐建立起了一种积极、双向的“共生关系”,但学校还必须进一步摈弃仅考虑自身利益的某些观念,应以地方发展为己任,在学校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调整和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充分考虑地方社会发展的需求,加强引导全校师生树立广泛的社会专业服务意识,同时,积极构建利于学校与地方共同发展的资源建设双赢机制。
学校应该在激励资源输入、资源建设、资源利用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政策导向、激励、评价、分配、管理等系统支撑,并建立长效机制予以保障。
2.结合地方资源特色,提升自身资源优势。
我国大多区域资源类型多,但缺乏整合和系统利用;资源数量多,但利用质量亟待提升和进一步挖掘;而大学教学资源输入渠道单一,存量不足,二者间刚好形成一种资源互动、互补的空间。
一方面学校要大量利用地方社会的各种资源特色,将其融入到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方式改进、教学内容多元化等教学活动中。
例如,鼓励社会各界精英到校开设讲座或演讲,以充实大学师资不足和弥补教师实践经验薄弱的问题;建立宽领域的社会实践、实训、实习和就业基地,充分提升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就业竞争力;鼓励所有教职员工主动拓展资源,开展与地方各界的横向科研合作,提升学校科研能力等。
另一方面,借助地方资源特色和发展需求,学校可努力培育自身的资源优势。
如,①学校可构建跨专业、跨学院、跨组织边界的科研团队,充分发挥学校高素质人才的科研能力,与其他高校、地方社会各界科研精英组成广泛的横向合作,利用当地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资源,为区域发展服务的同时,提升大学科研人员的能力,培育科研资源优势。
②利用城市发展机会,借助现有专业设置,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向,以更好地适应区域社会未来经济结构调整中对大量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基层管理人员、社区工作人员、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人才的需求,努力打造结合地方发展的特色专业,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培育学校人才资源优势。
③充分发挥学校信息来源丰富、多元化、途径广泛、信息加工能力较地方社会强的优势,开展与地方各社区、街道、区县、乡镇的大力合作,培育学校的教学资源和信息资源优势。
(二)依靠内部优势,吸纳外部资源区域大学在资源占有、资源独有性等方面都有一定的优势,学校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尽快弥补教学资源的不足,就必须充分依靠和利用内部的资源优势,拓宽思路,积极主动地以服务地方为己任,更多地吸纳外部资源。
1.加强科研合作,构建跨边界资源交流联盟。
组织理论家认为,现代组织正在向官僚和等级结构程度越来越低的方向发展,在现代组织里,组织内和组织间的联盟将越来越普遍。
要迅速提升区域大学科研力量,拓展资源空间,我们就应进一步利用和整合大学现有科研力量,加强与地方各界的合作以吸引更多优质科研资源融入。
因此,①学校应充分发挥科研机构的力量,打破学校系科结构的管理体制,将学校现有的科研力量进行资源整合,以专业、学科和研究方向为基础,构建跨越各二级学院边界的科研团队联盟,并鼓励这些科研机构深入实践,解决实际问题;②发挥“学生课外创新团队”和导生制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结合地方现状开展科学研究,将教学与研究形成整体,培养学生核心竞争力;③发挥大学科技处、校长办公室的公关作用,关注地方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人才等发展需求,为学校教师和科研团队争取和设立各种横向研究项目;④与地方政府、企业的高级技术人才建立跨越学校边界的科研队伍,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深入到区域各企业、区县、乡镇等开展科学技术研究,着力解决当地经济发展中的各种技术难题、产业转型障碍、体制机制瓶颈等问题。
2.发挥教学优势,整合内外教学资源价值。
大量管理探索GUANLI TANSUO45中国成人教育CHINA ADULT EDUCATION的教师资源和能够提供的各种教学服务,是大学的核心优势,为了更广泛地吸收地方资源为大学教学服务,我们需要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服务,深入挖掘学校教学资源的潜能,同时通过为地方发展提供教学服务,吸纳更多的外部教育资源,提升学校教学资源的质量。
①可大力发挥继续教育学院和其他师范类专业的功能,通过他们加强与地方劳动力转移培训机构、职业培训机构等的合作,开展学历教育和非学历培训;建立大量的实习、实训基地,与当地中小学共同进行教学实践改革与探索,帮助提升中小学教师质量、教学质量,开展教学研究,为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提供更多的现实材料,丰富教学内容,发挥大学教学服务功能。
②组织学生和老师开展社区教育,帮助地方社会解决社区中的各种现实问题。
③加强与当地图书馆、博物馆、媒体及其他文化机构间的合作,为其提供教学、人才和资源服务的同时,也可大量吸收这些机构的各种教育资源,提升学校教学资源的质量和利用价值。
3.提升人才质量,拓展外部资源输入途径。
提供优质、实用的人才是区域大学服务地方的中心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