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培训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447.00 KB
- 文档页数:114
劳动法培训课件一、引言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保障劳动者权益、规范用人单位行为的重要法律体系。
为了提高劳动者对劳动法的认识和了解,提高用人单位的法律意识,加强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特制定本培训课件。
二、劳动法的基本原则1.平等原则: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劳动关系中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双方应当平等地参与劳动关系的建立、运行和终止。
2.自愿原则:劳动关系的建立、运行和终止应当基于双方自愿的原则,任何一方不得强迫对方接受或者解除劳动关系。
3.公平原则: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劳动关系的建立、运行和终止过程中应当公平对待,不得有歧视行为。
4.诚信原则: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劳动关系的建立、运行和终止过程中应当遵循诚信原则,遵守法律法规和合同约定。
三、劳动关系的建立1.招聘:用人单位应当依法进行招聘,不得有歧视行为,应当公开、公平、公正地选拔劳动者。
2.面试:用人单位在面试过程中应当尊重劳动者的权益,不得侵犯劳动者的隐私和个人信息。
3.签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时,应当依法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四、劳动合同的履行1.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安排劳动者的工作,保障劳动者的休息权益。
2.工资支付: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工资支付制度及时足额支付劳动者的工资,不得拖欠或者克扣工资。
3.劳动保护:用人单位应当为劳动者提供安全、卫生的劳动条件,保障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4.社会保险: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费用,保障劳动者的社会保险权益。
五、劳动关系的终止1.劳动合同的解除: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可以依法解除劳动合同,但应当遵守法律法规和合同约定。
2.经济补偿:用人单位在解除劳动合同时,应当按照国家规定支付经济补偿。
3.离职手续:劳动者离职时,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办理离职手续,支付劳动者的工资和补偿。
六、劳动争议的处理1.协商解决:劳动争议发生后,双方可以通过协商解决争议。
2023劳动法培训课件•劳动法概述•劳动合同法律制度•工资、工时与福利法律制度•劳动安全与卫生法律制度•劳动争议处理法律制度•违反劳动法的法律责任•劳动法案例分析目录01劳动法概述0102劳动法的定义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劳动法以劳动关系为主要调整对象,兼及对与劳动关系密切相关的其他社会关系进行调整。
劳动法的特点劳动法具有以下特点1. 调整对象的特殊性劳动法调整的对象是劳动关系,包括狭义和广义的劳动关系2. 法律规范的双重性劳动法既具有强制性的法律规范,又具有任意性的法律规范3. 保障劳动者权益的…劳动法以保障劳动者权益为宗旨,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具有倾斜性的特点。
例如,在劳动关系中,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劳动法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倾斜。
劳动法的定义与特点030405•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包括•劳动报酬权保障原则:劳动者享有按照国家法律规定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包括工资、奖金、津贴等货币形式的报酬。
•休息休假权保障原则:劳动者享有按照国家法律规定休息和休假的权利,包括工作日间的休息时间和法定节假日的休息时间。
•社会保险权保障原则:劳动者享有国家法律规定的社会保险权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
•劳动安全卫生保障原则:劳动者享有国家法律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保障权利,包括安全的工作环境、必要的劳动保护用品等。
•结社自由与集体谈判权保障原则:劳动者享有结社自由和集体谈判的权利,可以通过工会或其他组织形式与雇主进行集体谈判,维护自己的权益。
•禁止强迫劳动和歧视原则: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强迫劳动者从事非法的劳动活动,同时禁止对劳动者进行歧视和不公正待遇。
新中国成立后的劳动法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1949年至1956年: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等法律法规,初步建立了劳动法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