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母三迁
❖
❖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
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墓,躄(bi)踊痛哭之事。母曰:“ 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 杀之事。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继而迁于学宫之旁 。每月朔(shuo,夏历每月初一)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 拜,揖(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之,一一习记。孟子曰: “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 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 天下之民至焉。”
❖
❖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 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 也?”
❖
❖ “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 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泰山以超 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孔子“仁”的思想
孔子的仁的思想几乎包含了一切优秀的道德品质。孝与德 也包括在仁之中。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 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朝闻道, 夕死可矣!——《论语》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仁是指一种美好的品德。在孔 子看来,仁是礼的精神支柱;就个人修养而言,恭、宽、信、 敏、惠等是实现仁的具体要求;从血缘关系上看,孝悌(朱熹 注: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孝悌”也作“孝弟”) 是为仁之本;从人我关系上看,忠恕是为仁之道。“克己复礼 为仁”,就是主张按周礼的等级制度处理人与人的关系。
一、先秦儒家人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