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太史公自序》高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22.44 KB
- 文档页数:4
报任安书(节选)1.【解析】选C。
比:并列,这里是“相提并论”的意思。
2.【解析】选A。
均为助词,的。
B项,副词,于是、就;副词,却、竟然。
C项,介词,在;介词,引出对象。
D项,介词,用、凭借;连词,表目的。
3.【解析】选C。
A项,“失”同“佚”;B项,“罔”同“网”;D项,“责”同“债”。
4.【解析】选D。
A项,名词作动词,受膑刑;B项,名词作状语,像牛马一样;C项,形容词作名词,固执鄙陋的意见。
5.【解析】选B。
B项与例句均为被动句。
A项,判断句;C项,省略句;D项,定语后置句。
6.【解析】选A。
倜傥:古今意义相同,指卓越不凡。
B项,意气:古义指情意;今义指a.意志和气概,b.志趣和性格,c.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
C项,下流:古义为身处下流,指地位卑微,名声不佳;今义指a.下游,b.卑下的地位,c.卑鄙龌龊。
D项,口语:古义指言语,文中指替李陵辩护;今义指谈话时使用的语言(区别于“书面语”)。
7.答案:(1)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轻,这是因为(他们)在为什么而死上有区别。
(2)《诗经》三百篇,大都是圣人贤者抒发悲愤之情的作品。
(3)起草尚未定稿,就正好遭遇这场灾祸,书还没有写成,我十分惋惜,因此受了最重的刑罚却没有恼怒之色。
8.【解析】选B。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
辱:谦辞,承蒙。
和《报任安书》中的“曩者辱赐书”中的“辱”词义一致。
9.【解析】选A。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项,两个“以”均是介词,表原因,译为“因为”。
B项,前一个“而”是连词,表顺承;后一个“而”是连词,表转折,译为“却”。
C项,前一个“其”为代词,代自己;后一个“其”是副词,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译为“还是”。
D项,前一个“所”表被动,译为“被”;后一个“所”用在动词之前,与后面的动词组成名词性词组。
10.【解析】选C。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报任安书(节选)》阅读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
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
余以所闻,由、光①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②。
”“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
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
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伯夷曰:“父命也。
”遂逃去。
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
国人立其中子。
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③,号为文王,东伐纣。
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④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
太公曰:“此义人也。
”扶而去.之。
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⑤兮,命之衰矣。
”遂饿死于首阳山。
由此观之,怨邪非邪?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
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
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事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
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亦各从其志也。
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举世混浊,清士乃见。
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节选自《史记·伯夷列传第一》) [注] ①由、光:人名,指许由、务光。
②希:稀少。
③木主:死人的牌位。
④爰:于是,就。
高三语文报任安书节选练习及答案高三语文报任安书节选练习及答案不断努力学习,及时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才能让自己的知识更加丰富,下面是店铺整理的高三语文报任安书节选练习及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写出下面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关木索、被箠楚受辱2.其次剔毛发3.见狱吏则头枪地4.及罪至罔加5.古者富贵而名摩灭6.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7.思垂空文以自见8.则仆偿前辱之责二.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古今意义有无不同,请具体解释:1.意气勤勤恳恳古义:今义:2.素所自树立使然古义:今义:3.念父母,顾妻子古义:今义:4.恨私心有所不尽古义:今义:5.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古义:今义:6.下流多谤议古义:今义:7.仆以口语遭遇此祸古义:今义:三.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1.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 ( )A.若望仆不相师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或师焉,或否焉D.吾从而师之2.比肩接踵 ( )A.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B.夫知效一方,行比一官C.天涯若比邻D.比及三年,可使足民3.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 )A.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B.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C.重为乡党所笑D.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4.思厥先祖父 ( )A.左丘失明,厥有《国语》B.遭世罔极兮,乃陨厥身C.率时农夫,播厥百种D.禹厥之三仞5.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 )A.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C.家祭无忘告乃翁D.臣乃市井鼓刀屠者6.谈谐终日夕,觞至则倾杯 ( )A.见客但倾酒,为官不爱钱B.汉皇重色思倾国,玉宇多年求不得C.对此欲倒东南倾D.权倾五伯四.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A.倡优畜之B.太上不辱先C.衣赭衣D.且勇者不必死节五.对下面句子的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无兄弟之亲②盖文王拘而演《周易》③虽万被戮,岂有悔哉④下流多谤议⑤安在其不辱也? ⑥无乃与仆私心刺谬乎?⑦重为乡党所笑⑧屈原放逐,乃赋《离骚》A.①⑤/②⑦⑧/③④⑥B.①/②③④⑦⑧/⑤/⑥C.①⑥/②⑧/③④⑦/⑤D.①/②③④⑥/⑤/⑦⑧六、翻译下列句子: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太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报任安书》《与韩愈论史官书》高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一)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4-18题。
(18分)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所畜,流俗之所轻也。
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节选,有删改) 且退之以为纪录者有刑祸,避不肯就,尤非也。
史以名为褒贬,犹且恐惧不敢为;设使退之为御史中丞大夫,其褒贬成败人愈益显,其宜恐惧尤大也,则又扬扬入台府,美食安坐,行呼唱于朝廷而已耶?在御史犹尔,设使退之为宰相,生杀出入升黜天下士,其敌益众,则又将扬扬入政事堂,美食安坐,行呼唱于内庭外衢而已耶?何以异不为史而荣其号、利其禄也?又言“不有人祸,则有天刑”。
若以罪夫前古之为史者,然亦甚惑。
凡居其位,思直其道。
道苟直,虽死不可回也;如回之,莫若亟去其位。
孔子之困于鲁、卫、陈、宋、蔡、齐、楚者,其时暗,诸侯不能以也。
其不遇而死,不以作《春秋》故也。
当其时,虽不作《春秋》,孔子犹不遇而死也。
若周公、史佚,虽纪言书事,犹遇且显也。
又不得以《春秋》为孔子累。
是退之宜守中道不忘其直无以他事自恐退之之恐唯在不直不得中道刑祸非所恐也。
(柳宗元《与韩愈论史官书》①节选,有删改) 注:①唐宪宗元和八年(813)夏,韩愈在长安任史官修撰。
期间他曾写信给柳宗元,表示自己担心招致刑祸而不愿意担任史官。
《报任安书》《太史公自序》高考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8题。
(共15分,其中选择题每题2分)甲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
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书不能悉意,故略陈固陋。
(选自xx《报xx书》)乙xx且卒,执迁手而泣曰:“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
自获麟以来四百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
余为太史而弗论载,甚惧焉,汝其念哉!”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弗敢阙。
”①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史记石室金匮之书,始论次其文。
七年而遭李陵之祸,幽于缧绁。
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选自xx《xx自序》)【注】①?:缀集。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虽累百世,垢弥甚耳垢:耻辱B.以通其狂惑通:抒发C.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xxxx:遗漏D.于是论次其文次:次序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仆以口语遇遭此祸曼辞以自饰B.重为乡党所笑此人皆意有所郁结C.退而深惟曰孙子膑脚,而论兵法D.然后是非乃定乃喟然而叹曰1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A.甲文融叙事和抒情于一体,当情浓事切之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第19课《报任安书》一、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古者富贵而名摩灭“摩”通“磨”,释义磨灭、消失(2)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底”通“抵”,释义大都(3)思垂空文以自见“见”通“现”,释义表现(4)则仆偿前辱之责“责”通“债”,释义债务(5) 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失”通“佚”,释义散失的(6) 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纪”通“记”,释义规律二、解释下列加点的字1.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再: 两次2.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曩:从前辱:委屈\承蒙书:书信3.若望.仆不相师.望:怨恨师:学习、效法4.推贤.进士为务.贤:贤能的人务:责任5.思垂空文以自见垂:使动,使……流传。
6.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表:显扬7.下至于兹.兹:此,现在8.虽累.百世,垢.弥甚耳累:经历垢:污垢,比喻耻辱9.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厥:才,副词10.虽万被戮,岂有悔哉虽:即使戮:羞辱岂:难道11.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倜傥:卓异超群,洒脱不拘。
称:被称道12.何至自沉溺累绁之辱哉缧绁:大绳小绳,泛指束缚囚犯的刑具。
13.仲尼厄而作《春秋》厄:困窘14.恨私心有所不尽恨:痛惜。
15.仆窃不逊窃:私下里16.犹能引决引决:自杀17.亦欲以究天人之际究:探究;际:关系18.盖文王拘而演《周易》盖:发语词;拘:被拘留;演:推演19.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幽:被拘禁;辞:推辞20.成一家之言成:成就;言:见解21.至激于义理者不然至:至于;然:这样22.无乃与仆私心剌谬乎无乃:恐怕;剌谬:违背23.稽其成败兴坏之纪稽:考订,考查三、一词多义,指出用法和意义1、通通古今之变(通晓)通邑大都(四通八达)2、道不得通其道(主张)然此可为智者道(说)3、思故述往事,思来者(期望)思垂空文以自见(想要)4、传世传《吕览》(流传)列传七十(传记)5、成成一家之言(成就)稽其成败兴坏之纪(成功)6、言成一家之言(见解、学说)难为俗人言也(说)7、虽虽万被戮,岂有悔哉(即使)虽累百世,垢弥甚耳(即使)8、重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层)重为乡党所笑(更加)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加重)重章叠句(重复)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加上)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层)(虚词,指出下列虚词的用法和意义)9、【若】若望仆不相师(如果)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好像)10、【乃】1、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竟然)2、公子于是乃置酒大会宾客(就)3、今其智乃反不能及(竟然)4、家祭无忘告乃翁(你的)5、臣乃市井鼓刀屠者(是)6、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才)7、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刘表治水军,蒙冲斗舰乃以千数(竟然)8、当春乃发生(才)【而】1、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连词表转折,但,却)2、奉厚而无劳(连词表转折,却)3、盖文王拘而演周易(连词表转折)4、吾尝终日而思矣(连词表修饰)11、【以】1、教以慎于接物(介词,把)2、思垂空文以自见(连词,来)3、亦欲以究天人之际(介词,用)4、以舒其愤(连词,来)5、仆诚以著此书(介词,凭借)6、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连词,以致)7、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连词,来)8、曼辞以自饰(介词,用)9、仆以口语遇遭此祸(介词,因为)【之】1、无兄弟之亲(助词,取独)2、况仆之不得已乎?(助词,无义)3、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报任安书》练习一、填空:1.司马迁,字__________,西汉著名__________、文学家和思想家,有“”之誉。
《史记》是中国第一部通史。
全书篇,包括本纪12篇, 30篇,列传70篇,书8篇,表10篇。
2.将下列名句补充完整。
①亦欲以究天人之际,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可胜记,。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左丘失明,;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诗》三百篇,。
③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箠.楚()圜.墙()囹圄..()()强.颜()槛.()缧绁..()()愠.色()赭.衣()臧.获()阙.然()剌.谬()膑.脚()倜傥..()()二、选择题: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有错的一项是()A.文中列举了“四不辱”和“六受辱”,运用铺排把“六受辱”按程度由浅到深依次排开,最后点出自己遭受的是“最下”之辱。
渲染出作者遭受不公平待遇的悲惨处境和由此产生的巨大精神痛苦,感人至深。
B.作者一口气列举了古代周文王、李斯等著名人物,意在说明“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连这些“王侯将相”也不得不受尽羞辱这一古今一样的道理。
这是作者蓄积已久的对现实的深刻认识和内心的强烈感受。
C.文中作者拿“猛虎一旦落入槛阱之中也不得不摇尾乞食”作对比,渲染下狱受辱之恐怖,反衬自己忍辱受刑、忍痛著书的坚忍意志。
D.文章先说一般人都怕死,但激于义理者不怕死,这是一层曲折。
接着又说自己并非贪生恶死之辈,但又何至于受辱呢?这又是一层曲折。
最后才揭开自己“不得已”而苟活的原因。
这充分体现了本文在情感的表达上“曲折起伏、欲言又止”的特点。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为迎接全国十运会的召开,今年以来,南京市下大力气整顿市容,画地为牢,分区管理,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B.据《扬子晚报》11月8日报道,经过历史学家近段时间的考证,扑朔迷离一千多年的唐代书法家、政治家、军事家颜真卿的墓葬竟然藏之名山,埋葬于江南小城句容境内的龙山。
文言文《报任安书》阅读答案(精选14篇)文言文《报任安书》阅读答案篇1文言文阅读是语文阅读当中的重难点内容,如何快速把握文章内容,提高理解力量和解题速度,需要我们在反复完成阅读习题中积累和磨练。
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文言文《报任安书》阅读答案,盼望能够关心到大家!《报任安书》仆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奉薄技,出入周卫之中。
仆以为戴盆何以望天,故绝来宾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务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
而事乃有大谬不然者。
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相善也,趣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欢。
然仆观其为人自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
其素所蓄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
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
今举事一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仆诚私伤心之。
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横挑强胡,仰亿万之师,与单于连战十余日,所杀过当。
虏救死扶伤不给,旃裘之君长咸震怖,乃悉征左右贤王,举引弓之民,一国共攻而围之,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
然李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流涕沫血饮泣张空弓冒白刃北首争死敌。
陵未没时,使有来报,汉公卿王侯皆奉觞上寿。
后数日,陵败书闻,主上为之食不甘味,听朝不怡。
大臣忧惧,不知所出。
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见主上惨悽怛悼,诚欲效其款款之愚。
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报任安书》练习及答案一、选择1.下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 曩者(rǎng) 剖符(pōu) 系狱(xì) 剌(là)谬(miù)衣B. 阙然(què) 愠色(wèn) 卜祝(bǔ) 圜(yuán)墙C. 桎梏(gù) 倜傥(tǎnɡ) 强颜(qiánɡ) 怯夫慕义(qiè)D. 囹圄(yǔ) 沉溺(nì) 赭衣(zhě) 贪生恶死(wù)2.选出有错别字的一项( )A.滔滔不绝 惊心动魄 络绎不绝B.言而有信 入土为安 魂不附体C.兴高采烈 闲情逸志 五大三粗D.仓皇失措 浑身冰凉 卿卿我我3.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曩者辱赐书 曩:从前;辱:污辱。
B.其次关木索 关:贯,这里指戴上。
C.亦颇识去就之分也 去就:舍生就死。
D.虽累百世,垢弥甚耳 累:积累,经历;垢:污垢,这里指所受的污辱。
4.句式与“文王拘而演《周易》”相同的一项是( ) A.若望仆不相师 B.洎牧以谗诛C.权倾五伯,囚于请室 D.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5.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称:称道。
B.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赋:铺述,这里指创作。
C.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责:责任。
D.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诚:确实,实在。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②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 B.①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②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C.①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 ②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D.①近自托于无能之辞 ②亦欲以究天人之际二、默写填空1.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_________;左丘失明,_________;_________,《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能相善也,趣舍异路。
然仆观其为人: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
殉国家之急,其素所蓄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
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
今举事一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煤孽其短。
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横挑强胡,仰亿万之师,与单于连战十有余日,所杀过当。
虏救死扶伤不给,旃裘之君长成震怖,乃悉征其左、右贤王,举引弓之民,一国共攻而围之。
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
然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沫血饮泣,更张空弮,冒白刃,北首争死敌者。
陵未没时,使有来报,汉公卿王候皆奉觞上寿。
后数日,陵败书闻,主上为之食不甘味,听朝不怡。
大臣忧惧,不知所出。
仆窃不自料其卑贱,见主上惨凄怛悼,诚欲效其款款之愚,以为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之名将,不能过也。
身虽陷败,彼观其意,且欲得其当而报于汉。
事已无可奈何,其功亦足以暴于天下矣。
仆怀欲陈之,而未有路,适会召问,推言陵之功。
未能尽明,明主不晓,以为仆沮贰师①,而为李陵游说,遂下于理。
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
因为诬上,卒从吏议。
家贫,货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
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愬者!李陵既生降,聩②其家声,而仆又饵之蚕室,重为天下观笑。
悲夫!悲夫!事未易一二为俗人言也。
(选自《报任安书》,有删改)【注】①贰师:贰师将军李广利,汉武帝宠妃李夫人之兄。
李陵被围时,李广利未率主力救援,致使李陵兵败。
②聩:坠毁。
5.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趣舍异路趣:趣味B. 足历王庭历:经过C. 陵未没时没:覆没D. 卒从吏议议:议罪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司马迁和李陵关系其实很普通,但他对李陵评价非常高,认为李陵为了国家的危难,能够出生入死,有国士之风。
【高中课内阅读】高中高二课内语段阅读《报任安书》有答案鉴于大家对阅读答案中高二课内语段阅读《报任安书》有答案7.如果以下句子都含有常见的假词,则为(3分)①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②不能自免,卒就死耳③网罗天下放失旧闻④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⑤则仆偿前辱之责⑥古者富贵而名摩灭⑦居则忽忽若有所亡⑧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3分)A.①②④⑧B②④⑥⑧C①③⑤⑦D③④⑤⑥8.下列加点词的古今义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a、 B.什么人是唯一一个非常随意和英俊的人c.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d.仆以口语遇遭此祸9.在下面的句子中加一个点来解释错误的句子是(3分)a.下至于兹(此)仆窃不逊(谦虚)b、生活就像死亡(失去),也要研究天人之际(探索)c.垢弥甚耳(更加)若望仆不相师(希望)d、虽然它已经积累了数百年(积累、经验),但其成功或失败的原因(调查)10.古人在对话或交流中,常使用尊称或谦称,以表示礼貌或谦虚,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3分)a、太师贡牛和马戈,司马迁再次向B.少清的脚步致敬c.仆非敢如此也d.臣虽下愚,知其不可11.下列句子之一未准确翻译成现代汉语为(3分)a.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如果我受到法律的惩罚并被杀,那就像从九头牛身上剥下一根牛毛。
杀死鼹鼠和蚂蚁有什么区别?b.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
因此,如果你在地上画一个圆圈作为监狱,一个正直的人一定会拒绝进去;把木头砍成狱吏,威严的人们也认为他们不能被它审问,决定在被羞辱之前自杀。
c.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虽然我很胆小,想活着,想偷走生命,但我也知道如果我放弃生命,我会死。
我怎么能沉溺于监狱的侮辱?d.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
今天,即使我想打扮一下,用傲慢的话语来解救自己也无济于事。
大多数人不会相信,但会侮辱我自己。
文言文阅读训练:《报任安书》(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仆闻之:修身者,智之符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表也;耻辱者,勇之决也;立名者,行之极也。
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列于君子之林矣。
故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
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
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夫中材之人,事有关于宦竖,莫不伤气,而况于慷慨之士乎!如今朝廷虽乏人奈何令刀锯之余荐天下之豪俊哉仆赖先人绪业得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矣。
所以自惟:上之,不能纳忠效信,有奇策材力之誉,自结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招贤进能,显岩穴之士;外之,不能备行伍,攻城野战,有斩将搴.旗之功;下之,不能积日累劳,取尊官厚禄,以为宗族交游光宠。
四者无一遂,苟合取容,无所短长之效,可见于此矣。
乡者,仆亦尝厕下大夫之列,陪奉外廷末议。
不以此时引纲维,尽思虑,今已亏形为扫除之隶,在阘茸之中,乃欲卬首伸眉,论列是非,不亦轻朝廷、羞当世之士邪?嗟乎!嗟乎!如仆尚何言哉!尚何言哉!夫仆与李陵俱居门下,素非能相善也。
趣舍..异路,未尝衔杯酒,接殷勤之余欢。
然仆观其为人,自守奇士,事亲孝,与士信,临财廉,取予义,分别有让,恭俭下人,常思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
其素所蓄积..也,仆以为有国士之风。
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赴公家之难,斯已奇矣。
今举事一不当,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孽其短,仆诚私心痛之。
且李陵提步卒不满五千,深践戎马之地,足历王庭,垂饵虎口,横挑强胡,仰亿万之师,与单于连战十有余日,所杀过当。
虏救死扶伤不给,旃裘之君长咸震怖,乃悉征其左、右贤王,举引弓之民,一国共攻而围之。
转斗千里,矢尽道穷,救兵不至,士卒死伤如积。
然陵一呼劳军,士无不起,躬自流涕,沫自饮泣,更张空弮,冒白刃,北首争死敌者。
陵未没时,使有来报,汉公卿王侯皆奉觞上寿。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报任安书司马迁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流俗之所轻也。
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为自免,卒就死耳。
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不辱理色,其次不辱辞令,其次诎体受辱,其次易服受辱,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其次毁肌肤、断肢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传曰“刑不上大夫。
”此言士节不可不勉励也。
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
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
今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箠,幽于圜墙之中。
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枪地,视徒隶则心惕息。
何者?积威约之势也。
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且西伯,伯也,拘于羑里;李斯,相也,具于五刑;淮阴,王也,受械于陈;彭越、张敖,南面称孤,系狱抵罪;绛侯诛诸吕,权倾五伯,囚于请室;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季布为朱家钳奴;灌夫受辱于居室。
此人皆身至王侯将相,声闻邻国,及罪至罔加,不能引决自裁,在尘埃之中。
古今一体,安在其不辱也?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审矣,何足怪乎?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高中课内阅读】高中高二课内语段阅读《报任安书》有答案鉴于大家对阅读答案中低二课内语段阅读《报任安书》存有答案7.下列句中全部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①其次剔毛发、婴金铁羞愧②无法自免,卒就死去耳③网罗天下放失旧闻④当此之时,见到狱吏则头枪地⑤则仆偿前辱之责⑥古者风流而名摩灭⑦居则忽忽若有所亡⑧大底圣贤发奋之所为并作也(3分后)a.①②④⑧b.②④⑥⑧c.①③⑤⑦d.③④⑤⑥8.以下加点词的古今义都相同的一项就是(3分后)a.意气勤勤恳恳b.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c.且负下未易居,粗俗多谤议d.仆以口语突遇遭此祸9.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a.之下至于兹(此)仆窃不逊于(谦逊)b.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失)亦欲究天人之际(探究)c.垢弥甚耳(更加)若望仆不相师(期望)d.虽累百世(积累,经历)稽其成败兴坏之理(考察)10.古人在对话或交流中,常采用称呼或胡少安,以则表示礼貌或谦逊,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与其他相同的一项就是(3分后)a.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b.少卿足下c.仆非敢如此也d.臣虽下愚,知其不可11.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a.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译:假如我受到法律的制裁被杀,就像在九头牛身上去掉一根牛毛,与杀死一只蝼蚁有什么区别呢?b.故士存有画地为牢,势不容进;削木为吏,议不容对,定计于鲜也。
译:所以,在地上划圈为牢,气节之士势必不肯进去;用木头削成狱吏,气节之士也认为不可受它审讯,拿定主意在受辱之前自杀。
c.仆虽多疑,欲势单力薄,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迷缧绁之辱哉!译:我虽然怯弱,想苟活偷生,但也知道舍生就死,怎么会自甘沉溺于牢狱的侮辱之中呢?d.今虽欲自打磨,曼辞以自饰,无益于谓之,不信,超额取辱耳。
译:时至今日,我即使想要修饰打扮,用傲慢的言辞为自己解脱也无济于事,一般人不会相信,只不过自取侮辱罢了。
参考答案:7答案:d(①“剔”通“剃”;③“失”通“佚”;④“枪”通“抢”;⑤“责”通“债”;⑥“摩”通“磨”;⑧“底”通“抵”。
《报任安书》阅读原文及答案《报任安书》阅读原文及答案上学的时候,许多人都对一些经典的文言文非常熟悉吧?文言文是指用文章语言,而不是日常语言写的文章。
为了帮助更多人学习文言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报任安书》阅读原文及答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报任安书司马迁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若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且负下未易居,下流多谤议。
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
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身直为闺阁之臣,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故且从俗浮沉,与时俯仰,以通其狂惑。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今虽欲自雕琢,曼辞以自饰,无益,于俗不信,适足取辱耳。
《太史公自序》阅读附答案《太史公自序》(节选)司马迁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
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论,欲以何明?”太史公曰:“唯唯,否否,不然。
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
尧舜之盛,尚书载之,礼乐作焉。
汤武之隆,诗人歌之。
春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襃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
’汉兴以来,至明天子,获符瑞,封禅,改正朔,易服色,受命于穆清,泽流罔极,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
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
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耻;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
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
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于是论次其文。
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縲绁。
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身毁不用矣。
”退而深惟曰:“①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戹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②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于是卒述陶唐以来,至于麟止,自黄帝始。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垂空文以断礼义垂:流传。
B.于是论次其文论次:论述文章的次序。
C.泽流罔极罔极:无边,无极。
D堕先人所言堕:同“隳”,毁坏。
7.选出句式不同的一项(3分)A.且士贤能而不用。
B.是余之罪也夫!C.韩非囚秦,说难、孤愤;D.身毁不用矣。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①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
②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9.请概括本节选语段的内容。
(4分)参考答案:6、B论次:整理、编排7、B(B句是判断句;其余各句是被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