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自制蒸腾计探究植物的蒸腾作用》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
- 格式:docx
- 大小:15.83 KB
- 文档页数:3
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教案一等奖《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教案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教案一等奖作为一名老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教材分析蒸腾作用是绿色植物的一项重要的生理活动,教材对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知识的构建,从实验观察植物的蒸腾现象入手,使学生确信植物具有蒸腾现象,接着引导学生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叶片的结构及蒸腾作用的意义等。
叶片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掌握叶片的结构,学生才能透彻理解蒸腾作用的知识,同时为讲解光合作用打下基础。
而叶片的结构又是与其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充分体现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植物散失大量的水分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本教材强调指出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的意义,同时也为学习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作用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1、描述植物的蒸腾概念,部位,意义,知道叶片的结构特点;说出气孔的分作用;了解徒手切片的制作方法2、渗透生物与环境相适应以及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义。
教学重点蒸腾作用的概念、意义及叶片的结构、气孔的开闭和分布教学难点叶片结构的观察、叶片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以及气孔开闭的原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边梳理边反馈学习方法学生自学,讨论,合作,交流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提问两个问题:1、植物体是怎样度过炎热的夏季的呢?2、为什么人们喜欢在树荫下凉快呢?在学生的回答中导入并板书课题: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教师的活动学生活动备注教学过程老师指导学生回忆这节课的内容,并要求学生复习不要平均用力,要有侧重,确实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提示学生快速浏览课本,把遗忘的知识恢复过来课件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出蒸腾作用的概念,部位?主要部位是主要器官是。
《植物的蒸腾作用》说课稿(全国实验说课大赛获奖案例)《植物的蒸腾作用》说课稿一、使用教材本节课位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2011),初中七年级上册《生物学》,第三单元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之第二课时——植物的蒸腾作用。
二、实验器材(一)蒸腾作用演示实验:三个锥形瓶(A、B、C)、雪铁芋植物(无叶、少叶、多叶)、水、植物油、凡士林、塑料袋(二)观察叶片结构:大叶黄杨叶、非洲茉莉、绿萝、雪铁芋、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三联刀片、小号毛笔、(三)观察气孔结构:鸭跖草、孔雀竹芋、绿萝、雪铁芋、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镊子、彩泥黏土、气球、喷雾(四)探究气孔分布:大叶黄杨叶、绿萝、女贞、雪铁芋、芦荟、水榕、皇冠草、金鱼藻烧杯、热水、指甲油、透明胶、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
三、实验创新要点/改进要点(一)实验装置创新——严谨科学,激发兴趣。
1、蒸腾作用演示实验增加为三组实验“探究植物蒸腾作用的主要部位”的实验设计传统一般采用两组实验(一组对照没有叶子,另一组有很多叶子),本实验设计在此基础上增设第三组实验。
分别为:对照组A锥形瓶放入无叶子的枝条。
实验组B放入少量叶子的枝条。
实验组C放入很多叶子的枝条,此目的在于使实验条件更加细化,对结果更有说服力。
2、由传统的“定性实验”变为“定量实验”实验结果不仅仅是笼统的观察水分减少,更精准的根据刻度算出究竟水分散失了多少。
让学生学会用数据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3、由“教师演示”变为“学生演示”录制微课发挥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由学生演示实验,提前录制微课,课上成果展示,加深学生理解,并刺激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实验材料创新——新颖丰富、效果显著1.观察叶片结构:教材中用菠菜做实验材料,但菠菜较软,叶肉组织易破坏,很难看到完整的叶片结构,叶片面积相对较大,也不易切割。
经过反复尝试,除菠菜外,我为学生提供四种植物叶片:大叶黄杨叶、非洲茉莉、绿萝、雪铁芋。
初中生物《蒸腾作用》说课稿一、说教材如果把设计一堂课比作一次美味佳肴,那么教材就是材料之源,因此我们一定要对它有深刻的理解,接下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选自冀少版初中生物学八年级下册第四章第二节。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蒸腾作用的过程和意义,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后面学习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进行良好的铺垫,因此本节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说学情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有清晰明了的掌握,下面我来谈谈我所面对的学生情况。
我所面临的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阅历浅,但是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强,喜欢新鲜的事物,喜欢直观的教学方式。
蒸腾作用的现象学生较常见,所以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较容易,但对气孔的结构、保卫细胞的吸失水、蒸腾作用的过程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运用图片和多媒体手段,给学生直观认识。
针对学生的情况,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观察思考、探究合作、表达交流的机会。
三、说教学目标结合教材以及学生情况,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及蒸腾作用的概念。
2.运用植物的蒸腾作用原理指导植树造林。
3.举例说明蒸腾作用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蒸腾作用的过程和意义。
难点:气孔对蒸腾作用的调节。
五、说教法学法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出本节课重难点。
本节课我将采用小组讨论法、问答法、讲授法展开教学。
六、说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首先我会利用多媒体播放这样一个视频:在炎热的夏日,走在树荫下,马上就有凉爽的感觉。
之后提问:这说明绿色植物有何作用?学生可能有多种不同的回答,我找到降温多的切入点,引入课题——《蒸腾作用》。
在导入环节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是想通过生活中的现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帮助学生建立起生物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二)新课教学1.蒸腾作用首先我会展示植物蒸腾作用实验,并通过多媒体展示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以下问题:每个塑料袋内各有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什么叫蒸腾作用?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什么?通过这样一系列引导性提问帮助学生理解蒸腾作用的现象并初步了解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
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课题一植物的蒸腾作用说课稿各位老师:你们好!我是2011级生物教育王丹,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植物的蒸腾作用》。
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设计、说板书设计5个方面进行。
第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植物的蒸腾作用》选自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一课时的内容。
在学习本课时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并了解了植物体内的水分是通过蒸腾作用散失的。
在此基础上学习“植物的蒸腾作用”,为以后学习“绿色植物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作出铺垫和引导作用。
根据对教材内容的分析和新课改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二)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分三个方面进行。
首先,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什么是蒸腾作用及蒸腾作用的意义;2、了解叶片的基本结构;3、解释气孔控制水分和二氧化碳进出叶片的机制。
第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讲解和讨论说明蒸腾作用的意义;2、通过图片展示和绘制简图说明叶片的结构;3、通过课件展示和讨论说明气孔的作用机制。
第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让学生理解蒸腾作用的重要性;2、形成保护森林,保护植被的意识。
当我们队教材进行分析并了解了教学目标后,就不难理解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
(三)教学重难点其中,重点是:1、什么是蒸腾作用以及蒸腾作用的意义;2、叶片的结构。
难点是气孔控制水分和二氧化碳进出叶片的机制。
其次,说教法。
教法上主要通过讲授法讲解蒸腾作用的概念以及蒸腾作用的意义;通过讨论法讨论气孔控制水和无机盐进出叶片的作用机制;通过图片展示和课件演示叶片的结构,通过归纳总结法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
第三,说学法。
通过启发讲授让学生思考“移栽树木为什么要剪掉部分树叶”,引起学生兴趣;通过知识对比让学生将气孔白天和晚上的不同状态进行对比,得出气孔作用机制原理;通过课件演示使学生了解叶片结构和蒸腾作用的意义,通过归纳总结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
第四,说教学设计。
《叶会蒸腾水分吗》说课稿一、使用教材粤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4课《叶会蒸腾水分吗》二、实验器材温度湿度探头、补光灯、LED显示屏、植物、自动补水花盆、电脑、纳米无痕双面胶、透明塑料纸三、实验创新要求/改进要点原实验不足:1.户外实验受天气影响大,现象等待时间长;2.学生难以用肉眼区别水珠的多与少;3.无法通过实验直观感知蒸腾意义。
改进要点:1.使蒸腾的过程可视化,通过数据呈现蒸腾的动态变化过程;2.在室内可进行并大大缩短实验时间;3.实时数据对比图更直观,更有说服力;4.补充说明了茎也存在少量的蒸腾;5.通过实验直观的验证蒸腾能降低植物温度的意义。
四、实验原理/实验设计思路本创新教具“探究叶会蒸腾水分装置”是通过两个密闭的小温室,内置仿太阳灯、温度湿度探头、示数外接LED显示屏,连接电脑呈现通过湿度温度数据和对比图去定量探究植物蒸腾的动态变化过程。
通过运用控制变量法,选取合适的植株便可在室内完成书本的户外实验。
五、实验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知道叶片能蒸腾水分;了解蒸腾的意义;2.知道其他因素也能影响蒸腾的快慢。
科学探究:1.学会自主设计对比探究实验;2.会科学描述实验现象和分析简单的数据。
科学态度:1.体验科学的乐趣,善于观察生活,勤思考。
六、实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深入探究叶的蒸腾作用,活动1小水珠从哪里来,通过探究植物蒸腾的部位。
活动2,蒸腾的意义,目的让学生理解植物蒸腾具有调节生理的作用。
活动3探究影响植物蒸腾快慢的因素。
七、实验教学过程利用创新教具设计进行三个环节的教学过程:1.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展示袋子有水珠的现象,让学生引发提问:为什么袋子里有水珠呢?猜想植物能发生蒸腾,那么是哪个部分发生蒸腾呢,又有什么因素影响?2.设计实验,开展探究:先向学生简单介绍我的教具功能和展示提前准备的植株,让学生小组讨论如何用控制变量的方法,选择合适的植株设计对比这几个对比实验。
3.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绿色植物蒸腾作用》说课稿范文《绿色植物蒸腾作用》说课稿范文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绿色植物蒸腾作用》。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设计思路、教学程序、教学反思等六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绿色植物蒸腾作用》是《生物课程标准》二级主题“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的重要内容,要求是“描述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
本节是本章的第二节。
重点描述了绿色植物的蒸腾现象和蒸腾作用的意义。
是植物的三大生理活动之一,并对维持生物圈中的水循环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学情分析:初一学生活泼好动,对形象生动的内容,形式多样的学习很有兴趣。
因此要充分挖掘教材,找出适合本节课中学生观察、探究的内容,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本节课既有正适合学生探究的内容:蒸腾作用主要器官,又有适合学生观察的内容:制作徒手切片观察叶片的结构这一技能性实验(既包含了显微镜的使用,又有临时装片的制作等),但此实验对于初一新同学来说熟练程度要求较高,一节课同时进行,课堂容量太大,很难完成,所以我选择《课标》中,贯穿于其它九大主题的一级主题“科学探究”为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这样既可使学生更充分的认识蒸腾作用,又保证了本节内容的完整性。
为此确定本节教学目标如下: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2、探究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3、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让学生探究叶的蒸腾现象,培养学生实验设计以及对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实际应用能力。
情感目标:渗透生物与环境相适应以及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引导合作意识,初步形成保护森林的意识。
重点: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的意义。
难点:实验探究植物的蒸腾作用主要器官;认同绿色植物进行蒸腾作用意义。
四、设计思路在教学过程中,每个环节设置都是以通过让学生看到实际现象,引发学生思考,最终解决问题为指导思想。
《利用自制蒸腾计探究植物的蒸腾作用》说课稿
一、使用教材
济南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
二、实验器材
长势相同的5根带叶枝条;5只移液管;5段长约10cm的胶皮管;大水槽一个;大注射器一个;防水胶带;凡士林;毛刷两个;改制铁架台2个
三、实验创新要求/改进要点
实验不足1:常规实验利用的装置是锥形瓶,实验时间长且效果不明显。
改进1:利用1毫升的移液管自制蒸腾计代替锥形瓶,管内液面变化明显,放大观察效果,缩短实验时间。
实验不足2:常规实验只设计了一组对照实验仅探究植物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
改进2: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拓展,设计多组对照实验,不仅探究叶是植物蒸腾作用的器官,而且探究叶片面积与植物蒸腾作用的关系,对蒸腾作用有完整的认识。
四、实验原理/实验设计思路
1.利用移液管代替锥形瓶,通过蒸腾计上移液管初始刻度和实验结束时刻度的差值表示蒸腾作用的强弱;
2.将叶片做不同的处理,形成对照,直观的展示出植物蒸腾作用与叶片面积的关系及气孔分布的特点。
五、实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理解叶片是植物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且蒸腾作用的强弱与叶片面积有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探究叶的蒸腾现象,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及对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实际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生物与环境相适应以及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引导合作意识,体验探究带来的乐趣。
六、实验教学内容
本实验是探究植物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植物的蒸腾作用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利用自制蒸腾计进行探究,液面变化较明显,放大了观察效果,缩短了实验时间;同时将教材原有2组实验材料扩展到5组,达到一次实验多组结论的效果。
不仅探究叶是植物蒸腾作用的器官,而且探究了叶片面积与植物蒸腾作用的关系,同时对蒸腾作用也有完整的认识。
七、实验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出示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定期浇水,花盆里的水去哪了?”接着出示材料“一株玉米从出苗到结实一生所需的水分约200千克,其中作为植物组成成分的水分为1.827千克,维持植株生理过程的水分为0.25千克,两者的水量加起来约为
2.077千克,仅占植物吸入体内水分总量的1%,那其余的99%的水分到哪里去了呢?”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欲望。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作出假设:植物蒸腾作用的主要器官是什么?
植物蒸腾作用的强弱与叶片面积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
3.演示自制蒸腾计的使用方法;
4.以小组为单位制定并实施计划;
5.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八、实验效果评价
1.实验现象的提升:用自制蒸腾计代替锥形瓶,液面变化较明显,放大了观察效果,缩短了实验时间。
2.思维方式的提升:通过对教材原有实验材料的拓展,达到一次实验多组结论的效果。
不仅探究叶是植物蒸腾作用的器官,而且探究了叶片面积与植物蒸腾作用的关系,同时对蒸腾作用也有完整的认识:把植物组织结构的特点和蒸腾作用的进行联系起来。
3.创新能力的提升:通过对常规实验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及对实验装置和实验方案的改进,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体现了多学科知识之间的融合,也实现了课外实践与课内教学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