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钱江新城核心区城市设计案例分析(城市规划).28页PPT
- 格式:ppt
- 大小:3.38 MB
- 文档页数:28
精品文档杭州市钱江新城核心区规划建设管理导则(土地使用建筑管理)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用地性质分类、使用兼容性和地块出让第三章建筑容量控制指标第四章建筑边界控制第五章建筑设计和景观控制第六章基地绿化和交通组织第七章特定区域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杭州市钱江新城核心区开发建设管理,保证城市规划的实施,指导地块出让与建筑设计,促进新城建设协调有序进行,根据有关法规,结合钱江新城实际制定本导则。
第二条本导则适用于钱江新城核心区(4.02平方公里)范围内各项新建及改(扩)建、临时建设工程。
本导则第七章的规定适用于特定区域内的建设工程。
第三条各项建设工程的功能性质、建筑密度、容积率、建筑高度、绿地率和景观特征,应当根据批准的所在地段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确定,其中城市景观还应满足计算机虚拟现实模拟系统仿真效果要求。
第四条依据:1、《杭州市钱江新城核心区块控制性详细规划》2、《杭州市钱江新城核心区块城市设计》3、《杭州市钱江新城核心区块地下空间控制性详细规划》*4、《杭州市钱江新城核心区块步行系统控制性详细规划》*5、《杭州市钱江新城核心区块景观系统控制性详细规划》6、市委[2019]20号文件(2019年10月22日)“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钱江新城建设的若干意见”7、《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8、《杭州市城市规划建筑管理技术规定》(试行)等相关规范、标准注:*为正在编制中第二章土地使用和地块出让第五条核心区建设用地,按主要用途和功能分区的基本原则,除参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进行明确划分外,根据中心区土地开发功能的混合性和城市景观特征,为增强规划弹性与可操作性,增加如下用地性质代码:用地性质代码及适用范围注:地块内标有两种用地代码,为综合建设用地,可容许两种用地性质的兼容。
第六条土地使用相容性各类建设用地的划分应遵循土地使用相容性的原则,按经批准的详细规划执行。
凡须改变规划用地性质的,应先提出调整规划,按规划调整的有关规定程序和权限批准后执行。
一、规划演变过程杭州市钱江新城核心区的规划从90年代初开始酝酿到现在的10多年时间里,经历了从设想到逐渐成熟的各个阶段,其中的几轮规划和无数次的论证都为本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具体来说:第一阶段:定性与功能探讨虽然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有许多规划界专家学者提出城市向钱塘江边发展的思路,但最终以法律的形式确认是在1996年对杭州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中,明确提出了在钱塘江边的原江滨二、三号区块建设杭州未来的商务中心区(CBD)。
以此为契机,由杭州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该地区的功能定位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建设为城市内部服务并兼顾中央商务职能的城市新中心的概念。
第二阶段:规划雏形初现99年杭州市规划局组织编制了《杭州市钱塘江两岸城市景观设计》,对该地区与城市的联系,空间形态、功能区块的划分进行了概念方案的设计,并由杭州市规划院进行了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的编制。
以此为基础,2000年底开始由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为主进行了《杭州市江滨城市新中心城市设计》,规划中对区域与外围城市交通的衔接、与城市形态、功能结构的关系等内容提出了大量建设性意见,并通过借鉴国内外CBD的开发建设经验对杭州城市新中心(现称钱江新城核心区)的开发容量提出明确的建议,规划中提出的交通保护核、办公园区(OFFICE PARK)等概念都为此后的规划所贯彻和采纳。
上海院《杭州市江滨城市新中心城市设计》第三阶段深化完善阶段在上两个阶段规划、论证基础上,伴随杭州市政府要求设立15平方公里钱江新城这一重大决策的提出,和以杭州大剧院为代表的一些重要市级公共建筑在核心区块的启动,杭州从“西湖时代”转向“钱塘江时代”不再是纸上谈兵,已经跨出了坚实的一步。
为了更好地建设杭州新城市中心地区,杭州市规划局邀请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对整个钱江新城地区进行了概念规划;与此同时,钱江新城建设指挥部邀请德国欧博迈亚公司对核心区进行了城市设计方案咨询,杭州市规划局组织了《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战略规划》等规划,为核心区的建设提供了大量好的设计理念,在综合上述规划后最终形成了由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钱江新城概念性规划设计》,成为本规划的主要编制依据。
杭州钱江新城核心区块城市设计
佚名
【期刊名称】《世界建筑导报》
【年(卷),期】2003(000)005
【摘要】无
【总页数】6页(P96-10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空间句法在规划实施空间评价中的运用初探——以杭州钱江新城核心区为例 [J], 张佶
2.杭州市钱江新城核心区城园路(解放东路-新业路)正式开通 [J], 丁瑾;
3.杭州市钱江新城区块某深基坑支护方案数值分析 [J], 朱学仁
4.城市绿地避灾功能的改造对策--以杭州钱江新城CBD核心区为例 [J], 张力
5.生态格局下城市新区核心生成手法初探——以杭州余杭创新基地核心区块城市设计为例 [J], 朱骏;黄卫东;游俊霞;杨晓楷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杭州市钱江新城核心区地下空间规划设计(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地下09-2班何鹏鹏)1总体说明1.1钱江新城核心区基本情况]1[由于基地大部分地区位于老海塘——钱江路和航海路以外,曾是杭州的城郊结合过渡地带,因此现状主要以居住用地、村镇用地和村办工业、仓储用地为主;沿江地区大部分为水塘和农田,且地势低洼,平均地面标高在7米左右。
目前规划范围内有保留建筑(含在建项目)约2879万平方米,在建、待建项目约7.项(意向性项目未计),可开发地块面积约41173万平方米。
具体开发建设情况如下:.(1)保留现状采荷东区和观音塘地区8530公顷住宅及配套公建用地。
.(2)保留杭州第二长途电信枢纽大楼、江干区政府、邵逸夫医院等公共建筑用地24公顷。
91.(3)在建、待建项目:包括市民中心,杭州大剧院和其对应的“日月同辉”建筑——国际会议中心,宋都房产开发公司二处住宅用地等;(4)此外在清江路、之江路、新安江路和钱江路围合的范围内已有部分土地有招商意向。
规划区域四周围合道路除庆春东路延伸段未形成外,其余已基本按照规划红线要求建设,现状道路主要有快速路秋涛路,主干道庆春东路(西段)、清江路、钱江路、之江路和灵江路,新安江路和富春江路也在建设之中,钱江新城核心区的道路骨架已基本形成。
过江通道:现状西兴大桥和规划庆春东路过江大桥(或隧道)。
市政基础设施主要有KV220城南变电站及其高压走廊、杭州煤气储配站用地,它们对城市景观特别是城市新中心视觉景观产生了不利影响。
1.2地下空间规划指导思想]2[1.2.1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将核心区地下空间作为城市的一种重要资源,核心区地下空间坚持保护性开发,为城市以后地下空间留有余地。
将核心区绿核、楔形绿地等有效地加以保护,对中轴线、富春江路等地块尽量一次开发到位。
1.2.2地上与地下相协调将地上空间和地下空间作为一个整体,充分发挥地上空间和地下空间各自的优势,共同为营造城市环境、增强城市功能服务。
前言在世纪之交,杭州市以行政区划调整为契机,开始实施跨江、沿江发展新战略,城市空间从围绕西湖建设发展的“西湖时代”正式跨入以钱塘江沿岸为依托,两岸夹江联动发展的“钱塘江时代”。
作为这一转折的标志,在钱塘江北岸滨江地带建设15平方公里的钱江新城成为新世纪杭州城市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本次规划区域位于钱江新城的核心地段,经过几轮规划和一系列分析论证后,其规划面积由原来的2.56平方公里扩大到4.01平方公里,目前杭州大剧院和部分区域性基础设施已先期启动,钱江新城核心区的建设已进入实质性阶段。
2021年初由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杭州市江滨城市新中心城市设计》,又邀请德国欧博.迈亚公司编制了“钱江新城核心区城市规划国际咨询”方案等,为有利于将上述方案中好的设计理念得以贯彻实施,并指导下一步各具体区块的城市设计、详细规划和建筑设计,特编制本规划。
2021年1月30日,由杭州市政府组织,在钱江新城建设指挥部召开了由各职能部门参加的规划审查会,提出很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本规划文件以该会议纪要(见附件)为依据,对相关内容进行调整并形成该正式文本。
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二○○三年三月第一部分回顾与总结回顾与总结一、规划演变过程杭州市钱江新城核心区的规划从90年代初开始酝酿到现在的10多年时间里,经历了从设想到逐渐成熟的各个阶段,其中的几轮规划和无数次的论证都为本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具体来说:第一阶段:定性与功能探讨虽然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有许多规划界专家学者提出城市向钱塘江边发展的思路,但最终以法律的形式确认是在1996年对杭州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中,明确提出了在钱塘江边的原江滨二、三号区块建设杭州未来的商务中心区(CBD)。
以此为契机,由杭州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该地区的功能定位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建设为城市内部服务并兼顾中央商务职能的城市新中心的概念。
第二阶段:规划雏形初现99年杭州市规划局组织编制了《杭州市钱塘江两岸城市景观设计》,对该地区与城市的你们,空间形态、功能区块的划分进行了概念方案的设计,并由杭州市规划院进行了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的编制。
城市道桥与防洪2005年3月第2期收稿日期:2005202205作者简介:杨书林(19702),男,湖北潜江人,硕士,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副总建筑师,从事建筑工程设计工作。
杭州市钱江新城两翼“城市阳台”设计杨书林,茹 文,应冬冬(杭州市城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杭州 310001)摘 要:该文介绍钱江新城两翼———“城市阳台”、城市阳台的组成及其定位、之江路下穿、管廊、地下停车库及地面休闲区的规划设计。
关键词:城市阳台;城市界面;过渡空间;规划设计;杭州市中图分类号:TU984.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7716(2005)022*******1 工程概况杭州素有“天堂”的美誉,正所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随着城市的发展,杭州又将钱江新城这块得天独厚的风水宝地作为城市发展的新方向。
“城市阳台”位于城东侧,濒临钱塘江。
两翼“城市阳台”位于钱江新城核心区主轴线两侧。
作为展现未来钱江新城的多元化窗口之一,要求突出清晰的景观秩序与视觉联系,保证空间界面的连续与变化;注意新城与钱塘江之间的交流和渗透等;同时考虑城市景观的时间因素,标志、节点、界面、区域和视觉走廊等综合要素。
方案在设计中充分体现大气、生态、以人为本的新城风貌,将之塑造体现生态景观特征的有机整体。
该项目是一个大型的城市综合体,地下车库约10万m 2,上面绿化休闲区面积为25hm 2,16m 宽的之江路下穿;以及浙江省内最长的2.1km 的共同沟。
2 设计理念2.1 有机统一、整体协调、自然衍生的过渡空间“城市阳台”作为钱江新城与钱塘江的过渡空间,立意为阳台,则应使人能从市民广场直达钱塘江而无需与机动车交汇和担心安全问题。
两翼“阳台”服务于市民广场,服从于主“阳台”,不追求花哨,不挑出钱塘江江堤,将停车、服务用房及之江路全部置于地下,上面则以休闲绿化为主。
这是方案能够成功的关键。
2.2 自然、和谐、生态的城市界面“阳台”上覆土2m 以上,作为沿江的大型休闲绿地,提供人们回归自然的自由空间,同时满足城市的生态需求;设计中,以林地景观为主,硬质景观为辅,为市民真正创造一个感受清晰自然,亲近自然的休息空间。
钱江新城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文本前言在世纪之交,杭州市以行政区划调整为契机,开始实施跨江、沿江发展新战略,城市空间从围绕西湖建设发展的“西湖时代”正式跨入以钱塘江沿岸为依托,两岸夹江联动发展的“钱塘江时代”。
作为这一转折的标志,在钱塘江北岸滨江地带建设15平方公里的钱江新城成为新世纪杭州城市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本次规划区域位于钱江新城的核心地段,经过几轮规划和一系列分析论证后,其规划面积由原来的2.56平方公里扩大到4.01平方公里,目前杭州大剧院和部分区域性基础设施已先期启动,钱江新城核心区的建设已进入实质性阶段。
2001年初由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杭州市江滨城市新中心城市设计》,又邀请德国欧博.迈亚公司编制了“钱江新城核心区城市规划国际咨询”方案等,为有利于将上述方案中好的设计理念得以贯彻实施,并指导下一步各具体区块的城市设计、详细规划和建筑设计,特编制本规划。
2003年1月30日,由杭州市政府组织,在钱江新城建设指挥部召开了由各职能部门参加的规划审查会,提出很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本规划文件以该会议纪要(见附件)为依据,对相关内容进行调整并形成该正式文本。
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二○○三年三月第一部分回顾与总结回顾与总结一、规划演变过程杭州市钱江新城核心区的规划从90年代初开始酝酿到现在的10多年时间里,经历了从设想到逐渐成熟的各个阶段,其中的几轮规划和无数次的论证都为本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具体来说:第一阶段:定性与功能探讨虽然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有许多规划界专家学者提出城市向钱塘江边发展的思路,但最终以法律的形式确认是在1996年对杭州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中,明确提出了在钱塘江边的原江滨二、三号区块建设杭州未来的商务中心区(CBD)。
以此为契机,由杭州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该地区的功能定位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建设为城市内部服务并兼顾中央商务职能的城市新中心的概念。
前言在世纪之交,杭州市以行政区划调整为契机,开始实施跨江、沿江发展新战略,城市空间从围绕西湖建设发展的“西湖时代”正式跨入以钱塘江沿岸为依托,两岸夹江联动发展的“钱塘江时代”。
作为这一转折的标志,在钱塘江北岸滨江地带建设15平方公里的钱江新城成为新世纪杭州城市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本次规划区域位于钱江新城的核心地段,经过几轮规划和一系列分析论证后,其规划面积由原来的2.56平方公里扩大到4.01平方公里,目前杭州大剧院和部分区域性基础设施已先期启动,钱江新城核心区的建设已进入实质性阶段。
2021年初由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杭州市江滨城市新中心城市设计》,又邀请德国欧博.迈亚公司编制了“钱江新城核心区城市规划国际咨询”方案等,为有利于将上述方案中好的设计理念得以贯彻实施,并指导下一步各具体区块的城市设计、详细规划和建筑设计,特编制本规划。
2021年1月30日,由杭州市政府组织,在钱江新城建设指挥部召开了由各职能部门参加的规划审查会,提出很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本规划文件以该会议纪要(见附件)为依据,对相关内容进行调整并形成该正式文本。
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二○○三年三月第一部分回顾与总结回顾与总结一、规划演变过程杭州市钱江新城核心区的规划从90年代初开始酝酿到现在的10多年时间里,经历了从设想到逐渐成熟的各个阶段,其中的几轮规划和无数次的论证都为本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具体来说:第一阶段:定性与功能探讨虽然在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有许多规划界专家学者提出城市向钱塘江边发展的思路,但最终以法律的形式确认是在1996年对杭州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修编中,明确提出了在钱塘江边的原江滨二、三号区块建设杭州未来的商务中心区(CBD)。
以此为契机,由杭州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对该地区的功能定位进行了探讨,并提出建设为城市内部服务并兼顾中央商务职能的城市新中心的概念。
第二阶段:规划雏形初现99年杭州市规划局组织编制了《杭州市钱塘江两岸城市景观设计》,对该地区与城市的你们,空间形态、功能区块的划分进行了概念方案的设计,并由杭州市规划院进行了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的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