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同课异构市级比赛《第四章一次函数》一等奖教案 (2)
- 格式:doc
- 大小:194.00 KB
- 文档页数:7
本课在整个单元中,属于比较重要的环节。除了起到承接上个课时、转接下课时的作用之外,还有一些重点的计算知识和转化相应的课时。本单元在学科核心素养中,具体体现出非常重要的一环,就是在高效课堂的设计和转化过程中,注意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和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学习兴趣之于学生,是非常重要而且更加有意义的教学活动。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讲,环节上的应用更加大了不同学生之间互相弥合的意义。
一次函数回顾与思考教学设计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在七年级下册已经学过了第四章《变量之间的关系》,对用表格、关系式及图象表示变量间关系有所了解并初步掌握。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已经经历了从生活中去抽象出函数、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等概念,从数与形两个角度去认识一次函数的三种表示方式及图像的性质.感受到了表格—关系式—图象的转化过程并掌握了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的方法,能灵活运用一次函数及其图象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任务分析
教科书上通过六个问题的形式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章内容,梳理知识结构。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一次函数图象的特征及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学生举例建立函数模型,关注学生对一次函数的性质与图像的理解水平与应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主动意识和能力.
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熟练掌握本章的知识网络结构
2.经历函数、一次函数等概念的抽象概括过程,体会函数的模型思想,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经历一次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的归纳总结过程,在合作与交流中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4.经历利用一次函数及其图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经历函数图象信息的识别与应用过程,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5、能根据所给信息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会作一次函数的图象,并利用它们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一环节 课前准备
活动内容:本章重点内容的归纳与知识结构图的建立(提前一天布置)
以6人合作小组为单位,开展自我归纳与总结活动:
(1)各尽所能从课本、笔记本、教辅资料进行本章重点内容的归纳与知识结构图的建立;
(2)根据课本97页回顾与思考提出的五个问题,每一小组准备一个同学就一个问题进行成果汇报.(在必要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对学生选择的问题方面给予一定的规定与指导,使合作交流更有实效性).
活动目的:通过第1个活动,希望学生能自主复习,学会归纳重点内容,通过知识结构图的建立理清本章内容的逻辑关系。培养学生善于总结、乐于探索研究的学习品质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而在第2个活动中,学生通过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并在
此过程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团结协作的精神.在课堂中用源于学生真实总结归纳展开教学,必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活动实际效果: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知识结构图,通过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展开深入研究,进一步感悟了函数模型.这些都充分展现了学生走进生活感受数学的高涨热情和小组团结合作的精神.
第二环节 合作交流
内容:各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课前所归纳的本章重点内容与建立的知识结构图。并针对课本97页回顾与思考提出的五个问题中的一个问题进行成果汇报.(教师选1—3个小组进行点评并形成完整的知识要点知识与结构图)
目的:经历一次函数的图象及其性质的归纳总结过程,在合作与交流中发展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效果:学生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下展示、讲解亲自所归纳的本章重点内容与建立的知识结构图。并针对课本97页回顾与思考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成果,感受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被认可的喜悦。而且讲解中小组之间互相补充、互相竞争,气氛热烈,使知识获取更加全面.
第三环节 典型例题讲解
内容:例1.已知y是x的一次函数
(1)根据下表写出函数表达式;
(2)补全下表
x 1 3 4 9 31
y 1 5 7
(3)作出函数的图象,并回答下列问题.
①随着x值的增加,y值的变化情况是________;
②图象与图象与y的交点坐标有_______,与x轴的交点坐标是__________;
③当x__________时,y≥0.
例2: 甲、乙两人同时从相距90 km的A地前往B地,甲乘汽车,乙骑摩托车,甲到达B地停留半个小时后返回A地,如图是他们离A地的距离y(km)与x(h)之间的函数关系图像.
(1)求甲从B地返回A地的过程中,y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2)若乙出发后2 h和甲相遇,求乙从A地到B地用了多长时间?
解析:(1)由图象可知y与x之间是一次函数关系式,选择图象上两点代入ykxb即可;
(2)将x=2代人到甲返回时距离和时间的关系中求出离开A地的距离,计算出乙的速度,从而算出时间.
解(1)设bkxy,根据题意得905.103bkbk,
解得18060bk
60180(1.53).yxx
(2)当2x时,60218060y
∴骑摩托车的速度为60230(km/h)
∴乙从A地到B地用时为90303(h)
目的:能根据所给信息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会作一次函数的图象,并利用它们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效果:学生理会三种表示方法的内在联系较好
第四环节 练习巩固
1.直线1yx的图象经过的象限是( )
A、第一、二、三象限 B、第一、二、四象限
C、第二、三、四象限 D、第一、三、四象限
2.时钟在正常运行时,分针每分钟转动6°,时针每分钟转动0.5°.在运行过程中,时针与分针的夹角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设时针与分针的夹角为y(度),运行时间为t(分),当时间从12:00开始到12:30止,y与t之间的函数图象是 ( )
30 O 180 y(度)
t(分) 165
A. 30 O 180 y(度)
t(分) B. 30 O 180 y(度)
t(分) 195 C. 30 O 180 y(度)
t(分) D.
【答案】A.
3.如图,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为(2,0),则下列说法:
①y随x的增大而减小;
②b>0;
③关于x的方程kx+b=0的解为x=2.
其中说法正确的有 (把你认为说法正确的序号都填上)
4.如图,一次函数y=kx+b的图象与正比例函数y=2x的图象平行且经过点A(1,﹣2),求k与b的值.
第五环节 课堂小结
(1)函数的概念.
(2)一次函数的概念
一次函数与正比例函数的关系.
(3)一次函数的不同表示方式.
(4)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图象各有什么特征.
①一次函数bkxy的图象是一条直线,经过点(0,b)和(kb,0), 正比例函数kxy的图象是经过原点的一条直线.
②在一次函数bkxy中,
当k>0时,y的值随着x值的增大而增大;
当k<0时,y的值随着x值的增大而减小.
③.直线bkxy的位置与k、b的关系:
当k>0时经过一、三象限,当k<0时,经过二、四象限
当b>0时经过一、二象限,当b<0时,经过三、四象限
(5)确定一次函数表达式.
(6)一次函数图象的应用.
(7)两直线平行则K相等;两直线垂直则K互为负倒数;
第六环节 布置作业
四、教学设计反思
教材只是为教师提供最基本的教学素材,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教材只给出五个问题引导学生我总结与归纳,教师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收集与探究.
通过课前小组合作归纳总结、课堂展示讲解的过程,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聪明才智的机会,并且在此过程中更利于教师发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独到见解,以及思维的误区,以便指导今后的教学。
[教学反思]
学生对展开图通过各种途径有了一些了解,但仍不能把平面与立体很好的结合;在遇到问题时,多数学生不愿意自己探索,都要寻求帮助。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的钻研探索,使我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以引导为起点,以问题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遵照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通过师生双边活动,通过对单元的复习,使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系统化,重点知识突出化,能力培养阶梯化;在选择题目时注意了以基本题为主,少量思考性较强的题目为辅,兼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熟悉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以及图形折叠后的形状。教学时,我让每个学生带长方体或正方体的纸盒,每个学生都剪一剪,并展示所剪图形的形状。由于剪的方法不同,展开图的形状也可能是不同的。学生在剪、拆盒子过程中,很容易把盒子拆散了,无法形成完整的展开图,就要求适当进行指导。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集体交流,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而且在情感上每位学生都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接着,我利用可操作材料,体会展开图与长方体、正方体的联系;通过立体与平面的有机结合,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这样由浅入深、由表及
里地使学生逐步达教学目标的要求:闭上眼睛想象展开或折叠的过程,促进学生建立表象,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发展空间观念。
本节课,课堂情境的创设,不仅存在于课堂的开始,而是充满课堂的整个时空,努力使之与生活、社会沟通.同时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营造活泼、热烈的气氛,辅以教师富有激情的语言穿插,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进行讨论,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使整个课堂完成了由感性到理性的知识升华过程.教师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激发了学生智慧的火花,用自己的激情和精心创设的情景为学生合作探究蓄势;又以清晰的头脑理清讨论的主线,呵护学生富有个性的创新,使学生享受了成功的快乐,体验了学习的乐趣. 这是本节课的成功所在.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以引导为起点,以问题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遵照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通过师生双边活动,通过对单元的复习,使学生对本单元的知识系统化,重点知识突出化,能力培养阶梯化;在选择题目时注意了以基本题为主,少量思考性较强的题目为辅,兼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