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永玉简介及作品赏析
- 格式:ppt
- 大小:3.37 MB
- 文档页数:11
黄永玉给常德河街题词的错别字
黄永玉,原名黄永裕,是我国著名画家、书法家、诗人,被誉为“东方毕加索”。
他的作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特别是他的书法,融合了古今名家之长,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近日,黄永玉为常德河街题词,却因错别字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常德河街位于湖南省常德市,是一条充满历史和文化底蕴的街道。
近年来,当地政府对其进行了修缮和改造,希望将其打造成一个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景点。
为了增添文化氛围,有关部门邀请黄永玉为河街题词。
黄永玉欣然应允,题写了“常德河街”四个大字。
然而,这四个字中,“常”字却写成了错别字,引发了热议。
事件曝光后,社会各界对此反响不一。
有人认为,黄永玉作为一代书法大家,出现这样的错误实在不应该。
但也有人表示,艺术家也有犯错的时候,不能因此全盘否定其艺术成就。
事实上,黄永玉本人也接受了错误,并表示将更加严谨对待书法创作。
正确对待错别字,首先要认识到其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
尽管黄永玉此次题词出现了一个错别字,但这并不影响其整体的书法价值和艺术地位。
同时,我们也应该借此机会加强汉字书写的教育,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
此次事件也给人们带来了一些启示:在艺术创作中,即使是大师级人物也要严谨对待每一个细节;而在面对他人的错误时,应保持宽容和理解的态度,不要过于苛责。
同时,我们还需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为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贡献力量。
总之,黄永玉的书法成就不容置疑,而此次题词事件也让我们看到了艺术家面对错误时的谦逊和自省。
黄永玉:世界长大了,我他妈也老了▲黄永玉九十岁自画像如果黄永玉开微博或发朋友圈,哈哈党们可以转发到手软。
对于这点,萧乾这么形容:“浮漾在他粗犷的线条间的正是童稚、喜悦和奔放。
”俗一点,有网友看过他的画展得出一个结论,“简直是用绳命在搞笑啊!”▲黄永玉“我的感情生活非常糟糕,我最后一次进入一个女人的身体是参观自由女神像。
”“人们对我最大的两个误解是:第一,他们仅仅因为我戴眼镜,就认为我是知识分子;第二,我的电影不赚钱,所以他们就认为我是艺术家。
”▲鸟是好鸟,就是话多比如画一只鹦鹉,图说是这样写的:“鸟是好鸟,就是话多。
”关于鹦鹉的段子,他一口气可以说好几个,比如这个:有人丢了一只鹦鹉,很焦急,怕鹦鹉把他曾花了时间教给它的东西说出来,左思右想后,决定在报上发表声明:本人的政治观点与丢失的鹦鹉完全不同。
▲蛇到哪去了?他还画过一个蛇年趣图。
没有蛇,只有两个没有肚脐眼儿的光屁股洋人在苹果树下对话。
蛇上哪儿了?“夏娃问亚当蛇到哪里去了,亚当说让广东佬偷去泡了酒。
”▲忘经看照片,就知道这个老头是个很难对付的小孩。
记者们跟黄永玉对话,统一变成神回复收集器。
▲桃之夭夭,纳之牢牢记者:“为什么不用电脑画画?”黄永玉:“电器里,我用得最熟练的就是手电筒。
”▲妈妈!瞧!小天使记者:“黄老,如果您把自己比喻成一道家乡菜,会是哪道菜?”黄永玉:“青辣椒炒红辣椒。
”记者:“为什么?”黄永玉:“因为不好回答,只好这么回答。
根本也没有这道菜。
”▲猪记者:“在您绘画创作的生涯中,您对哪件作品最满意?”黄永玉:“一只母鸡生了蛋,你问母鸡,它生下的第一个蛋和第三个蛋好在哪里?母鸡会告诉你吗?我的作品虽然像母鸡下的蛋,但我和母鸡又有不同之处啊!”记者:“有什么不同?”黄永玉:“母鸡下了蛋总要叫几声,而我不会叫!”▲也不想一想他为什么对你这么好记者:“黄老我还有个问题。
”黄永玉:“吃完饭你再采访我吧。
”记者:“怕您饭后要午睡。
”黄永玉:“我不午睡,我又不是老头。
高中作文素材:黄永玉书中烧红的往事【人物名片】黄永玉,笔名黄杏槟、黄牛、牛夫子。
1924年7月9日出生在湖南省常德县(今常德市鼎城区),祖籍为湖南省的凤凰县城。
土家族人。
曾任瓷场小工、小学教员、中学教员、家众教育馆员、剧团见习美术队员、报社编辑、电影编剧及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协副主席。
黄永玉书中烧红的往事到湘西凤凰的时候,买过黄永玉的一本书。
一篇追忆沈从文(黄永玉表叔)的文章里讲道:永玉小时候,跟镇上一个老铁匠是忘年交,喜欢坐在铺子里看他打铁。
铁块在炉膛里烧红以后,七十多岁的老铁匠会用手伸进炉膛拿出铁块。
永玉提醒他应该用铁钳,老铁匠就立即甩掉烙铁,责怪他不该提醒他,害得他烫着了。
否则,就算捏着烧红的钢管,本来他也是不会痛的。
永玉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不提醒就不会痛呢?他后来知道,有些事情真的是不能提醒的。
那书里说:“从文表叔仿佛从未有过弟弟妹妹……他不提,我们也不敢提,眼见他捏着三个烧红的故事,哼也不哼一声。
”沈从文有一个三弟,生得英俊潇洒,智勇双全,抗日战争中屡建战功,曾做到国民党的中将。
抗战结束后,三表叔不愿打内战,毅然解甲归田,携妻带子回到凤凰隐居。
新中国成立后,三表叔在被押往怀化(据说是去培训改造)途中被枪杀在河滩上。
沈从文有一个妹妹,聪明美丽,能诗会文,自幼跟着他到北京,后因情感挫折精神失常,回凤凰后走失,就此不知去向。
那么多年里,沈从文默默地做他的学问,写他的文章,这些骨肉的故事,他提都不提一句。
那就是永玉说的三个烧红的故事。
忘是忘不了的,哼是不能哼的,只好自己承受着,钝化心灵那一块区域的感知。
然而,千万别去提醒他们,那是没有栅栏、没有围墙的一种极为脆弱的保护,只靠自己的意识将它置于模糊、似有似无的状态,一旦提醒,强行截断就失效了,尖锐的疼痛就长驱直入。
别让他们痛,那些捏着故事的人,那些烧红的往事。
【名师解读】每个人都有自己心底最柔弱的地方,我们所应该做的是,隐忍着不去触痛他们。
每个人都要历经挫折,只有超越了自我,才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李斐然写的黄永玉的荷花文章理解小时候到外婆家去,外婆那个城门外就是一个荷塘,小黄永玉出了什么事了、调皮了,外婆要找他算账的时候,他就把一个高大的脚盆滚到荷塘,自己躲在里头。
小时候个儿不高,看着荷花像房顶那么高,一动不动地呆两三个钟头之后,青蛙过来了,水蛇过来了,他仔细地观察它们。
荷花底下有很多的苔、草,那种光的反映、色彩的关系,非常丰富。
后来他开始画荷花,大部分都是从根底下这个角度来看荷花,画的就是当年外婆家池塘里头给他的那种感觉。
黄永玉被称为“荷痴”,不单是缘于他画的荷花多,还在于他画的荷花独树一帜,神韵盎然。
国画传统讲究“计白当黑”,他偏偏来个“以黑显白”,这种反向继承不但使画面看上去主体突出,色彩斑斓,而且显得非常厚重,有力度。
有的人认为中国画的精髓在于水墨山水,一种很清雅的、表现文人出世的气质,但黄永玉的画却大多数是浓墨重彩的,所以也曾经有人说他的国画不正宗。
对此,黄永玉说,谁再说我是中国画我就告他。
当然这只是一种玩笑话。
黄永玉与荷花结缘于十年动乱那些恶梦般的日子。
傲然展蕊的荷花显得分外高洁清逸,不仅超凡脱俗、临风亭立的仙骨神韵给他以绝妙的美感享受,那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气节品性,更成为他逆境中启迪心智的精神支撑。
黄永玉一有闲暇就去荷塘赏荷,从用心灵捕捉到用画笔描绘,仅速写就画了八千多张。
荷花的千般姿态被他描摹殆尽,荷花的万种风情被他展现无遗,蕴涵了他无限的情思。
在他的绘画题材里,荷花是一个非常具有风格的主题,但是荷花中国的文人也画了上千年了,各种流派的,比如说像明末清初的朱耷画的那种残荷就有一种孤傲于世的感觉。
但是黄永玉画的荷花,没有给人那种非常清高、出世的感觉,而是一种很绚丽、很灿烂的气质。
黄永玉开玩笑说荷花从哪儿长的,从污泥里面长的,什么是污泥呢?就是土地掺了水的那个叫做污泥,是充满养料的那种土。
从土地母亲那里长出来的,回头再来骂它是污泥,这叫忘本。
周敦颐说“出污泥而不染”,这是一种说法,某一种情况底下的一种说法。
黄永玉:你他妈又吹!
黄永玉创作的自成一派的水墨漫画
每每读来,看似玩笑却有深意
余五十岁前,从不游山玩水
至今老了,才觉得十分好笑
▼
小屋一间,坐也由我,睡也由我老婆一个,左看是她,右看是她▼
鸟是好鸟,就是话多
▼
左看右睡
▼
我从景阳冈捡回来的听说他名叫武松
▼
你她妈又吹▼
我丑我妈喜欢▼
猫给老鼠喂奶
真是爱的没有原则▼
也不想一想
她为什么对你这么好▼
大口喝酒,大口吃肉才是豪爽生活
▼
在他90岁的时候
还给自己画了一幅孩子气的自画像
有媒体曾用了一个90后的词“酷炫狂霸拽”来形容他骨子里的顽皮幽默
让人怀疑你到底是90岁,还是90后
▼
他还喜爱画荷花,已画了8000多张
他笔下的荷花,用色大胆却又高节淡雅▼
虽然年纪越来越大
但他画画速度却越来越快
只要灵感来了就像玩游戏似的吃饭的一会功夫就是一幅大作▼
当记者问他:“在您绘画创作的生涯中,您对哪件作品最满意?”
黄永玉说:“一只母鸡生了蛋,你问母鸡,它生下的第一个蛋和第三个蛋好在哪里?母鸡会告诉你吗?”
本文作者:美术世界。
绘画是文学的梦读后感(原创实用版)目录1.引言:介绍《绘画是文学的梦》这本书的作者和主题2.主体:分析书中关于绘画与文学的讨论1) 绘画与文学的相互影响2) 绘画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3) 绘画对文学的启示3.结论:总结《绘画是文学的梦》的主要观点和价值正文《绘画是文学的梦》是一本由著名作家、画家黄永玉所著的文学随笔集。
这本书主要探讨了绘画与文学之间的关系,以及绘画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和价值。
在书中,黄永玉首先阐述了绘画与文学之间的相互影响。
他认为,绘画和文学都是人类创造力的表现,两者在创作过程中相互启发、相互借鉴。
绘画可以通过具象的形象表达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和场景,而文学则可以通过文字描绘出绘画所无法表现的抽象情感。
这种相互影响使得绘画和文学在创作过程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其次,黄永玉在书中详细探讨了绘画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他认为,绘画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可以通过具象的形象将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场景和情感表达得更加生动具体。
这种具象的表现方式使得文学作品更加容易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同时,绘画也可以为文学创作提供素材和灵感。
许多文学作品中的情节和构思都源于画家的绘画作品,这使得文学作品在创作过程中更加丰富多元。
此外,黄永玉还在书中通过自己的绘画经历,探讨了绘画对文学的启示。
他认为,绘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可以让人们从更深层次上理解和体验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绘画,人们可以从视觉的角度去感受文学作品中的美与丑、善与恶,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
同时,绘画也可以让人们从更广泛的角度去审视文学作品,使得文学作品在创作和阅读过程中更加具有趣味性和艺术性。
总之,《绘画是文学的梦》这本书通过对绘画与文学的深入探讨,揭示了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
黄永玉从绘画与文学的相互影响、绘画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以及绘画对文学的启示等方面,为我们展示了绘画与文学之间的美妙互动。
黄永玉与弘一法师的奇缘:黄永玉因偷花与其相识黄永玉,1924年出生在湖南省常德县(今常德市鼎城区),祖籍为湖南省的凤凰县城。
土家族人。
因家境贫苦,12岁就外出谋生,流落到安徽、福建山区小瓷作坊做童工,后来辗转到上海、台湾和香港。
14岁开始发表作品,以后一段时间主攻版画。
16岁开始以画画及木刻谋生。
曾任瓷场小工、小学教员、中学教员、家众教育馆员、剧团见习美术队员、报社编辑、电影编剧及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协副主席。
偷花而识弘一法师黄永玉16岁那年流浪到福建德化,在一家瓷器作坊做小工。
一边打工糊口,一边潜心研习版画。
他随身携带一个寒碜的小包袱,里面装着木刻刀、木刻板,也装着高尔基、鲁迅和沈从文。
在泉州开元寺,黄永玉与弘一法师李叔同结下一段奇缘。
在他的长篇散文《蜜泪》中有过精彩的回忆。
在开元寺的院落里,初生牛犊般的黄永玉爬到玉兰树上去摘玉兰花,遇到一位“头顶秃了几十年”,“还留着稀疏胡子”的老和尚,问他:“喂!你摘花干什么呀?”他回答:“老子高兴,要摘就摘!”“你瞧,它在树上长得好好的……”“老子摘下来也是长得好好的!”“你已经来了两次了。
”“是的,老子还要来第三次。
”老和尚不动声色,招呼他到房间里坐坐。
后来,他看到房间里的桌子上摆有丰子恺、夏丏尊的信件,方才知道遇到了高人。
丰子恺是老和尚的学生,夏丏尊是他的熟人……相处时间不长,弘一法师跟黄永玉谈过一些美术知识,拉斐尔、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圆寂前四天,弘一法师还给黄永玉写过一张条幅:“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世人得离苦。
”在弘一法师面前称“老子”这种事,黄永玉恐怕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上个世纪90年代末在北京通州修建万荷堂,内主厅就称“老子居”,还曾请吕正操将军题写过牌匾。
对于“老子居”的含义,许多人都没有去细研究它。
黄永玉一生钟爱荷花黄永玉被称为“荷痴”,不单是缘于他画的荷花多,还在于他画的荷花独树一帜,神韵盎然。
有的人认为中国画的精髓在于水墨山水,一种很清雅的、表现文人出世的气质,但黄永玉的画却大多数是浓墨重彩的,所以也曾经有人说他的国画不正宗。
黄永玉写作素材
黄永玉是一位杰出的作家、诗人、艺术家、历史学家和文学评论家。
他以其独特的写作素材受到中国文学界的瞩目。
他拥有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写作能力,能够以一种朴素而无比内敛的方式将其素材运用得淋漓尽致。
黄永玉经常将感悟的真理写在自己的作品中,他的文章里充满了象征性的内容,这使他的作品显得独特而深刻。
他一次又一次地利用令人难以想象的故事情节,描述现实生活中遭遇的故事,这些故事大多来自他自己的经历。
他善于表达,也善于运用象征性的元素,来阐述自己的话题。
黄永玉大多使用平凡的素材,但通常伴随着深刻的留白,留白使他的文章有感染力,也使他的读者有一种深层洞察的能力。
他的作品中也有物欲的象征,比如他的《曲折的花朵》、《恋爱的鸟》等作品,表达出从复杂的感情到生活的真实历程。
此外,黄永玉还使用大量的自然元素,比如水、树木、山脉等,来表达他对生活的强烈热情。
黄永玉的作品常常揭示了人类的心灵,他表达出一种可以深刻洞察到狭隘思想和欲望的思想。
他使用自然环境来表达不同的人在某些重要时刻的情感,同时也表达出对时代更深层次的思考。
在《河流》这篇文章中,以水的流动为主线,展示了人们受激励、渐渐凝聚成团队的故事。
黄永玉的作品因其精彩的写作素材而受到众多评论家的赞誉。
他擅长描述日常生活、象征性元素和自然元素,这些素材将自然和文学
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他的文学作品充满温情。
他的作品深刻地总结出了人生的意义,并且给了我们一种成长、挑战和成功的启示,使得他的作品在许多读者心中深入不已。
人物传记专题练习 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黄永玉:大师之境 黄永玉,中国艺术史上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一个罕见的本质意义上的真正艺术人。 十多年前,一位画家在聊天中向黄老倾诉心中的苦楚:年轻貌美的妻子和别人好了,他戴了“绿帽子”,眼含热泪,一脸的无辜无奈和委屈。黄老叼着烟斗听着,从丝丝青烟中飘出两个字:“揍他!”太有性格、太有意思的一位老人家! 黄永玉嗜烟,尤其对烟斗情有独钟。无论是挥毫题字,还是泼墨作画,无论是登台演讲,或是闲庭信步,他的烟斗总是须臾不离手。也许这总在他身侧飘绕着的缕缕青烟,也是他灵感与睿智的来源吧! 黄永玉小的时候姑公(黄永玉的姑公即大文学家沈从文的父亲)非常喜欢他。少年黄永玉整日和姑公泡在一起,练拳,举石锁,练就了一身好功夫。12岁那年,黄永玉独身一人离开了故乡湘西凤凰,从此这位土家族汉子就开始了游侠式的生活„„ 倚仗着健壮的身体和一身过人的好功夫,他在追求艺术的同时,行侠仗义,广交天下朋友。在福建泉州,他结交了学木刻的两位穷朋友。不久,两位朋友都惨遭保长的迫害:一位的老婆被保长凌辱了,一位被抓了壮丁。黄永玉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连夜干掉了保长,替朋友报了仇,此后又浪迹天涯了。 文化的渊源和自身的素质加之良好的天赋对黄老的艺术起了决定的作用,而上天赐予他特有的“缘分”更为他的艺术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且不谈他和沈从文、张乐平、齐白石等艺术大家的缘分,单说他和一位出家人的奇遇就让他在其艺术生涯中受益匪浅了。 那是在60多年前的福建,年轻气盛的黄永玉在一座山庙前盛开着的玉兰树上摘花,树下站着一位老和尚,老和尚和少年黄永玉聊了起来,谈美术知识、拉斐尔、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四天后,老和尚侧身躺在破旧的木床上,如平常睡觉姿态一般,仙逝了。他给黄永玉留下了一幅书法条幅:“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世人得离苦。”这位老和尚就是弘一法师李叔同,一代宗师去了,留下黄永玉在庙里嚎啕大哭„„ 曾经有好友问黄老,在他那么多专长里,他最喜欢哪个?黄老说,我最喜欢的是文学,第二是雕刻,第三是木刻,第四是绘画。但前三项爱好都全靠绘画养着,因为它们稿费太低了。 所有的味道都尝遍了才知道淡的精彩,才知道,淡这个味道在生命中弥足珍贵,所以苏东坡写过一首名诗曰:“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黄永玉淡名淡利淡一切,唯有情义不能淡,且重情重义,对于帮助过他的前辈更是没齿难忘。为了怀念,几年前他出版一本书,名为《比我老的老头》,生动细微地记述了张乐平、沈从文、聂绀弩等十几位早年帮助过他的前辈。此书一版再版在读者中引起巨大反响。 去年春天,中国慈善总会授予他“慈善家”称号。而此时黄老却因为多年好友黄苗子夫人郁风大姐的去世而沉浸在深深的怀念之中,根本没有心情去参加颁奖晚会。 去年,黄老将一大幅书法作品挂在客厅里,“人活了八十岁了,如果再不承认老奸巨猾就太不谦虚了!”观其洒脱飘逸的字体不禁怦然心动:言出真心,莫过于此了。 贡布里希说过这样一句话:“没有艺术这回事,只有艺术家。”黄永玉便是实打实地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家了。 (有删节) 1.简析黄永玉是“一个罕见的本质意义上的真正艺术人”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答: 2.结合全文,回答哪些因素使黄永玉达到了“大师之境”。(4分) 答:
幽默大家黄永玉作者:刘骁纯来源:《艺术评论》 2013年第12期刘骁纯90高龄的黄永玉,是近百年来中国的文学大家、雕塑大家、重彩写意画的开拓者、新兴版画的奠基人。
其艺有庄有谐,庄谐一身,本文主要从美术方面谈他尚未充分论述的幽默、诙谐、寓庄于谐。
知天命,从心欲黄永玉说:“‘文革’中我也曾哭过一次,忍不住地热泪滂沱,那是读到巴尔蒙特诗句‘为了太阳,我才来到这世界’时,头埋在被子里,哭得像小孩子。
”黄永玉本是个有泪不轻弹的刚强汉子,少年时代浪迹江湖,青年时代为朋友打抱不平犯过事,后来为民主和抗日投入了新兴木刻运动,再后来当了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并主持黄永玉版画工作室教学,官至中国美协副主席和全国政协委员。
如此强人怎会如此大哭?从心理上分析,这应是半辈子追求光明却被“光明”踏在脚下的巨大委屈的彻底宣泄。
“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
”(屈原《九章·哀郢》)他爱画《楚辞》,反复地画醉酒,也都是一种怨忿心结的精神释放。
这次宣泄极为重要。
由此,他在知天命前后彻悟了天命,故有印章:“五十以后”;儿时的顽皮天性再次被唤醒,故又有印章:“老夫聊发少年狂”。
从而,黄永玉杜绝了老舍悲剧在自己身上发生,并一步步开始了他的幽默人生。
所谓“老夫聊发少年狂”,主要是指在“少年”和“老夫”之间,他的人生和艺术一直以严肃或寓谐于庄的面目为世人所知。
他14岁加入“东南木刻协会”,15岁在《大众木刻》首次发表木刻作品《下场》,19岁首次自印木刻集《春山春水》,从此一步步踏上左翼木刻运动。
23岁加入中华全国木刻协会,参加反饥饿反内战学生游行。
由于为沈从文等许多知名青年文人的作品作木刻插图,黄永玉名声鹊起。
解放前创作了《马雅可夫斯基像》(1944)《拜伦像》(1944)等代表作,解放后创作了《阿诗玛》(1955)《饮》(1957)《小鹿你好》(1957)《春潮》(1961)等代表作。
“文革”后转攻水墨彩墨,开创了排笔扫墨,彩绘花鸟人物的重彩写意画,创作了《白描水仙长卷》(1976)《省墩》(小鸟天堂,1978)《松下童子论》(2003)《白玉兰》(1974)《红荷图》(1976)《荷花》(2000)《今宵月色》(2010)等代表作……但如果从这一段激情燃烧的历史岁月,追溯到他的童年少年时代,他却是个喜欢幽默的调皮顽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