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浆岩的结构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3
第三章岩浆岩的结构构造岩浆岩的结构(Texture) :是指组成岩石的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晶体形态,自形程度和矿物间( 包括玻璃)相互关系。
岩浆岩的构造(Structure) :是指岩石中不同矿物集合体之间或矿物集合体与其它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充填方式等。
一、岩浆岩的结构:(一) 、岩浆岩的结晶程度1、全晶质结构岩石全部由已结晶的矿物组成。
多见于深成侵入岩中,说明岩石结晶条件好,缓慢结晶的产物。
2、玻璃质结构岩石几乎全部由未结晶的火山玻璃所组成。
多见于火山岩中,是快速冷凝结晶的产物。
3、半晶质结构岩石由部分晶体和部分玻璃质组成。
多见于浅成岩和火山岩中。
雏晶结构:玻璃质是一种未结晶的、不稳定状态下的固态物质,随着地质时代的增长,玻璃质将逐渐脱玻化,转化为结晶物质,在脱玻化初期,形成一些颗粒极细的结晶物质,称为雏晶。
如果岩石主要由雏晶组成,则其结构称雏晶结构。
霏细结构:脱玻化达到一定程度时,可形成极细的、它形的长英质矿物颗粒的隐晶质集合体,但颗粒间界线模糊,形状不规则,称霏细结构。
球粒结构:脱玻化可形成球粒,它由中心向外呈放射状生长的长英质纤维构成的球状生成物,也可呈扇状、束状等。
岩石中有球粒组成时,则其结构称为球粒结构。
如果外形似球状,但其成分不是长英质,而是辉石和斜长石,则称球颗结构。
前者多见于中酸性、酸性岩石中,后者则出现在基性火山岩中。
(二) 、岩石中矿物的颗粒大小1、显晶质结构肉眼观察时基本上能分辨矿物颗粒者;显晶质结构按矿物颗粒绝对大小又分为:(1) 、粗粒结构:矿物直径>5mm(2) 、中粒结构:晶粒直径在2〜5mm 之间(3) 、细粒结构:2〜0.2mm(4) 、微粒结构:<0.2mm2 、隐晶质结构矿物颗粒很细,肉眼无法分辨出矿物颗粒者。
如果在显微镜下可以看清矿物颗粒者,称显微晶质结构;如果镜下只有偏光反映,而无法分辨矿物颗粒者,称显微隐晶质结构。
根据矿物颗粒的相对大小可划分为三种结构类型:(1) 、等粒结构:岩石中不同种主要矿物颗粒大小大致相等。
岩浆岩常见的结构类型岩浆岩的结构是指岩石中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形态特征以及组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所反映的岩石特征。
一、结晶程度:是指岩石中结晶物质和非结晶玻璃物质的含量比例。
据其可将岩浆岩结构分成如下三类:1、全晶质结构:即全部由结晶矿物所组成的岩石结构。
这种结构多见于深成岩中,如花岗岩。
2、半晶质结构:即既有结晶矿物又有非晶质玻璃所组成的岩石结构。
这种结构也主要见于火山岩中,如流纹岩。
3、玻璃质结构:即全部由玻璃物质所组成的岩石结构。
这种结构常见于火山岩中,如黑曜岩(见图1)。
玻璃质是一种不稳定物质,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物化条件的改变,常常会发生脱玻璃化作用,形成一些细小的雏晶。
雏晶是一些形态多种多样的晶芽。
这些晶芽一般无明显的光性特征,当它们进一步转化,就会形成骨架状的骸晶或细小的微晶。
所以,除了时代较新的火山岩中可见玻璃质结构之外,那些较老的前新生代的岩浆岩中很少有玻璃质结构存在。
当火山玻璃中有微晶发育时,它们就可转变成微晶结构或晶体轮廓不清的隐晶质集合体,而组成霏细结构;和霏细结构伴存的还常有一些由放射状纤维组成的球粒,当球粒特别发育时即称为球粒结构(见图2)。
雏晶结构→ 骸晶结构→ 霏细结构球粒结构图2 玻璃质脱玻化后形成的结构类型二、矿物颗粒大小(粒度大小):包括绝对大小和相对大小两个方面。
(一)按照矿物颗粒的绝对大小(粒度)和肉眼下可辨别的程度,可将岩浆岩的结构划分为:1、显晶质结构:矿物颗粒在肉眼或放大镜下可以分辨者。
按岩石中主要矿物颗粒的平均直径又可分为:粗粒结构,颗粒直径>5mm;中粒结构,颗粒直径5~1mm;细粒结构,颗粒直径1~0.1mm;微粒结构,颗粒直径<0.1mm。
2、隐晶质结构:是指颗粒非常细小,肉眼或放大镜下不可分辨,但在显微镜下可以分辨矿物晶粒者。
这是浅成侵入岩和熔岩中常有的一种结构,这种结构很致密,有时和玻璃物质不易区分,但是它们的手标本一般无玻璃光泽和贝壳状断口,也不像玻璃那样脆,常有瓷状断面(见图3)。
三大岩类的结构构造
1. 岩浆岩的结构组成岩浆岩的物质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颗粒形态、颗粒取向以及颗粒之间的相互关系。
2.岩浆岩的构造火山岩中不矿物集合体之间,或者矿物集合体与其他组分之间的排列方式及充填方式所表现出来的特点。
注:纹层是层理中可划分出来的最小单位,具有明显的上下边界,内部颜色、成分、粒度比较均一,不可再分。
同条件下同时或者几乎同时形成。
层系有一组相同或者相似的纹层叠置而成,也可以不含纹层只显示粒度的渐变特征。
同一层系是基本相同条件下一段时间形成。
层理面相邻层系间的界面称为层理面。
层理沉积物以层状形式堆叠而在岩层内部形成的层状形迹,它是由沉积物的颜色、成分或形状、大小等显示。
为变晶结构。
岩石受到变形作用将形成变形结构。
6.变质岩的构造。
三大岩类的结构构造1. 岩浆岩的结构组成岩浆岩的物质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颗粒形态、颗粒取向以及颗粒之间的相互关系。
分类依据结构特点结晶程度全晶质结构岩石完全由结晶的矿物组成。
半晶质结构岩石中既有结晶矿物也有玻璃质隐晶质结构岩石几乎全部由火山玻璃组成颗粒大小等粒细粒0.2~2mm中粒2~5mm粗粒5~25mm伟晶>25mm不等粒连续组成岩石的矿物大小不一,但是不同粒度的都有斑状明显大小不同的两群,大的斑晶和小的基质,基质为隐晶质或者玻璃质似斑状基质为显晶质颗粒形态自形多数矿物为自形晶体半自形主要由半自形晶体组成他形主要由他形晶体组成颗粒取向粗面结构长石微晶近平行定向排列似粗面结构喷出岩中长石以外的晶体或者侵入岩中任意矿物近平行排列交织结构微晶杂乱无章,无明显定向性或者只有弱定向性相互关系交生条纹钾长石和钠长石有规律地交生,形成的条纹(条纹长石,正条纹与反条纹)蠕虫许多细小的,形似蠕虫的石英穿插交生在长石中,石英嵌晶的消光位一致文象石英呈一定的外形(尖棱形、象形文字等)有规律地镶嵌在钾长石中。
石英嵌晶同时消光套幔反应边早生成的矿物或者捕虏晶,与熔浆反应,当反应不彻底时,在早生成的矿物周围,形成另一种成分完全不同的新矿物,新矿物完全或局部包围这原矿物。
环斑似斑状岩石中,碱性长石斑晶多呈卵球形,外面包裹着更长石—中长石的包壳环带结构发育于一些固溶体系列的矿物中,从晶体颗粒中心向边缘呈换带状分布,但显示不同的消光位。
斜长石的环带结构:正环带(基—酸)、反环带(酸—基)包含结构在较大的矿物中包嵌着许多较小的矿物颗粒填隙间粒充填物质均为粒状矿物间隐充填物为隐晶质—玻璃质,二者的过渡类型为间粒—间隐结构2. 岩浆岩的构造 火山岩中不矿物集合体之间,或者矿物集合体与其他组分之间的排列方式及充填方式所表现出来的特点。
火山碎屑岩结构集块结构 粒度>64mm 的火山碎屑含量一般>50% 火山角砾结构 粒度介于2~64mm 的火山碎屑物含量一般>50% 凝灰结构 粒度介于2~0.065mm 的火山碎屑物含量一般>50% 尘屑结构 粒度<0.065mm 的火山碎屑物含量一般>50%特殊结构 霏细结构 仅由微晶斜长石和石英组成的结构 球粒结构 主要有球粒组成的岩石结构 碎斑结构 矿物从该文变体转变为低温变体时,体积收缩,是的斑晶产生裂缝,在次火山作用下,挥发分由于压力减小而膨胀,但又不能直接逸出地表,所以造成涡流,在滚动中使得碎裂的斑晶进一步分裂,但是不离散,形成碎斑结构 花岗结构 在花岗岩中,往往暗色矿物为自形晶,长石为半自形晶,石英为他形,发育典型的半自形粒状结构 辉长结构中深成基性侵入岩的典型结构,表现为基性斜长石和辉石的自形程度相似,均呈半自形—他形的粒状结构辉绿结构 浅成镁铁质侵入岩的典型结构,也可以出现在玄武岩中,斜长石和辉石的颗粒大小相似,单个他形辉石颗粒充填在较自形板条状斜长石形成的近三角形空隙中。
岩浆岩的结构和构造特征
岩浆岩是由岩浆在地壳或地幔中凝固而成的岩石,具有以下结构和构造特征:
1. 结晶结构:岩浆岩由于形成时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导致成分和结构的不同,因此呈现出多种结晶结构。
最常见的是同质结构和斑晶结构,同时也有玻璃状和母岩状结构等。
2. 组成成分:岩浆岩主要由硅酸盐类的矿物质组成,如长石、石英、黑云母等,同时也包含钙、镁、铁、钾等多种元素。
3. 变化性:岩浆岩的成分和结构在形成后会受到地质变化的影响,导致发生改变。
比如,岩浆岩中的成分可以发生溶解、迁移、再结晶等现象,从而形成多种同质异像和斑晶岩的变异。
4. 产状特征:岩浆岩形成时介质一般为高温高压的气液体系,其流动状态不同于固体岩石,因此岩浆岩在产状上呈现为火山喷发或侵入地层等形式。
5. 蚀变特征:由于岩浆岩中包含大量的氧化物、碳酸盐和硫酸盐等易受到氧化和腐蚀的物质,因此岩浆岩在长期地水侵蚀和化学侵蚀下会出现差异大的变化,形成多样的风化层和耐侵蚀岩。
总之,岩浆岩具有种类丰富、变化多样的结构和构造特征,其属性和变异性有助
于对地壳演化过程的认知。
1.等轴粒状结构:岩石中主要由比较自形的橄榄石和辉石紧密镶嵌组成(岩石主要由自行状橄榄石和辉石镶嵌组成)2.海绵陨铁结构:半自行的橄榄石与辉石晶体之间,为他形的金属矿物(磁铁矿等)所填充,是他形的金属矿物成网状或海绵乳状,似为橄榄石,辉石,斜充填在长石颗粒的胶结物(橄榄岩中它形的磁铁矿(黑色)充填在粒状蛇纹石化的橄榄石晶体间似胶结物状)3.包橄结构:岩石中大的辉石、斜长石、角闪石晶体中包裹有小的呈圆形或卵形的橄榄石晶体(大颗粒的辉石(主晶)中包裹有一些较小的浑圆粒状的橄榄石(容晶))4.5.蠕虫结构:是石英与斜长石的交生,在酸性斜长石中,许多细小的形似虫状或指状石英穿插生长在长石中(花岗岩中石英呈蠕虫状穿插生长于斜长石、钾长石接触处)6.嵌晶含长结构:岩石中自行的斜长石晶体,呈不规则细条状被包裹在较大的它形辉石或橄榄石晶体中,且二者的晶粒相差很大,前者大后者小(岩石中粗粒它形辉石晶体包裹小的自形条状基性斜长石)7.辉长结构:岩石中基性斜长石和橄榄石、单斜辉石等矿物呈近似等轴粒状自形程度大致相同,互相不规则排列(岩石中基性斜长石和单斜辉石的颗粒大小,自形程度均大致相等)8.辉长辉绿结构:介于辉长结构和辉绿结构之间的过渡类型,板状或短柱状斜长石晶体比等轴或短柱状辉石的自形程度稍高一些9.辉绿结构:岩石中大部分矿物为自形晶,斜长石自形程度高于辉石,较自形和斜长石柱状晶体构成不规则的空隙,在每个空隙中充填一个它形的辉石颗粒,在正交偏光下相当面积中,辉石是同时消光(岩石中柱状斜长石的空隙中充填了一个它形辉石,在正交镜下相当面积中,辉石是同时消光)10.反应边结构:岩石中早期析出的矿物由于结晶条件的改变与周围熔岩蒸发发生反应生成新的矿物,将新生成的矿物在原矿物的周围形成反应边(辉长岩中先晶出的橄榄石与岩浆反应,在四周生成了辉石的镶边)11.环带结构:在单偏光下为一个晶体外形,正交偏光下明显看出,干涉色和消光不一致的环带。
岩浆岩的主要结构岩浆岩结构的特征和差异主要表现在结晶的完全程度、颗粒的相对大小和绝对大小、结晶自形程度和形态特征、岩石中各矿物间的相互关系等。
一、超基性岩(代表岩石:橄榄岩)二者均是一种矿物被其它矿物包围。
(1)反应边结构该结构见于全晶质的侵入岩中;可见全包围也可为部分镶边;包围矿物成分单一晶体较大,可清楚鉴定,可出现二次反应变,系由先形成矿物与岩浆反应的结果。
(2)暗化边结构该结构见于半晶质的喷出岩(或超浅成侵入岩)中,一般均为全包围,暗化边为极细小的磁铁矿、透长石、辉石等矿物组成,成分极其复杂且细小,系由氧化作用形成。
二、基性岩辉长岩:二者均为基性斜长石和辉石等暗色矿物组成的全晶质结构,均见于基性侵入岩。
(1)辉长结构基性斜长石与辉石等暗色矿物都呈近似等轴粒状,大小相当,均为半自形—他形,互相随机排列,表明二者是几乎同时结晶形成的,主要见于深成侵入的辉长岩中。
(2)辉绿结构基性斜长石与辉石颗粒大小相当,但斜长石自形程度明显高于辉石,数量较多的板条状斜长石随机分布,其三角孔中被单粒辉石填充,主要见于浅成侵入的辉绿岩中。
玄武岩:二者均是自形程度较高的板条状基性斜长石随机或半定向分布,结晶更细,长石粒间为多粒更细小的暗色矿物,均见于基性喷出岩。
(3)间粒结构长石粒间被数粒辉石、橄榄石及磁铁矿的细小晶体充填。
(4)间隐结构长石粒间被细小的玻璃质或隐晶质所充填。
(5)间粒--间隐结构长石粒间既有辉石、磁铁矿的细小物质,又有玻璃质存在。
三、中性岩都具有斑状结构。
闪长岩:(1)交织结构中性斜长石的板条状微晶呈平行—半平行排列,遇斑晶环绕而过,辉石、磁铁矿等细小晶体夹杂其间,玻璃质及隐晶质几乎没有,表明岩浆冷却时具有一定的流动方向。
安山岩:(2)安山结构中性斜长石微晶杂乱排列、无一定方向,遇斑晶环绕而过,粒间被玻璃质及隐晶质充填。
四、酸性岩花岗岩:(1)花岗结构岩石为全晶质等粒,大部分矿物为半自形,其中暗色矿物自形程度稍高,浅色矿物中斜长石自形程度较钾长石稍高,钾长石又较石英自形程度稍高,总体上石英(>20%)和钾长石呈不规则他形晶充填于斜长石和暗色矿物粒间。
岩浆岩的结构一、根据结晶程度全晶质、玻璃质、半晶质、隐晶质结构;霏细结构、球粒结构全晶质结构:岩石全部由结晶矿物组成。
玻璃质结构:岩石全部由火山玻璃组成。
半晶质结构:岩石中既有结晶矿物又有玻璃质。
隐晶质结构:颗粒小于0.02mm,肉眼不能辨认,包括微晶结构、霏细结构和球粒结构等。
霏细结构:脱玻化作用形成的,由极细他形的长英质矿物颗粒集合体构成,颗粒间的界线模糊。
球粒结构:长英质矿物形成放射状的球形集合体,正交偏光镜下呈十字消光。
二、根据矿物颗粒的大小(一)矿物颗粒的绝对大小1.显晶质结构:肉眼能够分辨矿物颗粒伟晶:d>3cm 巨晶:d=1~3cm粗晶结构:d=10 ~ 5mm中晶结构:d=2 ~ 5mm细晶结构:d =0.2 ~ 2mm微晶结构:d =0.02 ~ 0.2mm2.隐晶质结构:d <0.02mm,肉眼不能够分辨矿物颗粒(二)矿物颗粒的相对大小等粒结构;不等粒结构;斑状结构;似斑状结构(基质中、粗粒)等粒结构与不等粒结构斑状结构与似斑状结构斑状结构:斑晶(先形成)和基质为两个世代似斑状结构:斑晶和基质为同一世代的产物三、根据矿物的自形程度1.自形粒状结构:岩石主要由自形晶矿物组成。
2.它形粒状结构:组成岩石的矿物颗粒,多呈不规则的形态——它形晶。
3.半自形粒状结构:组成岩石的矿物颗粒,按结晶习性发育一部分规则的晶面,而其它的晶面发育不好呈不规则的形态,称为半自形晶。
四、矿物颗粒间的相互关系包括矿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矿物与隐晶质之间的关系1.条纹结构:钾长石和钠(奥)长石有规律地交生称为条纹结构。
具条纹结构的长石叫条纹长石。
正条纹结构(钾长石主晶);反条纹结构(钠长石主晶)。
2.文象结构:石英晶体呈似象形文字状(尖棱状)等形态有规律地镶嵌在钾长石晶体中。
在正交偏光镜下,在同一钾长石中或相当大的范围内石英的晶体同时消光。
3.蠕虫结构:许多细小的形似蠕虫状石英(蠕英石)穿插生长在长石中,并且石英的消光位多是一致的,称为蠕虫结构。
岩浆岩的结构
岩浆岩的结构构造:是指组成岩浆岩的矿物等的形态、外貌和相互关系。
一般并不包括岩体构造(火山机构等),也不包括矿物本身晶体格架方面的特征。
岩浆岩的结构:是指组成岩石的矿物的结晶程度、颗粒大小、晶体形态、自形程度和矿物间相互关系。
岩浆岩的构造:是指岩石中不同矿物集合体之间或矿物集合体与其它组成部分之间的排列、充填方式等。
岩浆岩的结构构造成不仅是岩石分类命名的重要依据,也是岩石形成时地质、物理化学条件的反映,还是岩浆性质、成分变化的真实记录。
一、岩浆岩的结晶程度
依据岩石中结晶质部分和非结晶质部分(玻璃)的比例,可将岩浆岩结构分为三大类:
1、全晶质结构:岩石全部由已结晶的矿物组成。
这是岩浆在温度下较缓慢的条件下(如地壳深处)从容结晶而形成的,所以多见于较深的侵入岩中。
2、玻璃质结构:岩石几乎全部由未结晶的火山玻璃所组成。
这是岩浆在温度快速下降条件下(如喷出地表),岩浆中的各种组份来不及作有规律的排列即已冷即,因而形成玻璃质。
玻璃质主要出现在酸性喷出岩中,或浅成、超浅成侵入体的边部。
3、半晶质结构:岩石由部分昌体和部分玻璃质组成。
多见于喷出岩中及部分浅成、超浅成侵入体边部。
玻璃质是一种未结晶(即其中的原子排列是无规律的)的,处于十分不稳定状态的固态物质。
它很少无色,常由于含少量过渡性无素(如铁等),在手标本上呈现不同的颜色。
随着地质时代的增长,玻璃质将逐渐转化为结晶质,叫去玻化作用。
一般来说,中生代火山岩已部分脱玻化,中人有新生代火山岩玻璃质保存较好。
当有一定的挥发份及温度、压力较高时,转化则相对迅速。
所以古老的熔岩中或遭受区域变质的熔岩中很少有玻璃质,多已转变为呈微晶质的集合体。
霏细结构:脱玻化作用可形成极细的、它形的长英质矿物颗粒的隐晶质集合体,叫霏细结构。
脱玻化产生的霏细结构,颗粒之间的界线模糊,且形状很不规则,粒度较小。
霏细结构也有原生的,原生霏细结构是在岩浆过冷却条件下形成的,也是由极细的,他形的长英质矿物颗粒组成,但不同于前者的在于:颗粒之间的界线较清晰,颗粒外形比较规则,粒度较大。
霏细结构在较酸性熔岩及浅成、超浅成脉岩中常见。
二、岩石中矿物的颗粒大小
根据肉眼观察,首先区分出显晶质结构和隐晶质结构两大类。
显晶质结构:是指在肉眼观察时,基本上能分辨矿物颗粒者。
隐晶质结构:则指矿物颗粒很细,肉眼无法分辨出颗粒者。
隐晶质结构的岩石外貌致密,肉眼下有时不易与玻璃质岩区别,但隐晶质没有玻璃质的玻璃光泽及贝壳状断口,而常以瓷状断口为特征。
1、显晶质结构
按矿物颗粒绝对大小,又分为:
1)粗粒结构:晶粒直径>5mm;
2)中粒结构:晶粒直径在2~5mm之间;
3)细粒结构:晶粒直径<2mm;
4)微粒结构:晶粒直径<0.2mm;
5)伟晶结构:晶粒直径>1cm;
2、隐晶质结构
根据矿物颗粒的相对大小,还可分为以下四种结构:
1)等粒结构:岩石中同种主要矿物颗粒,大小大致相等。
2)不等粒结构:岩石中同种主要矿物,颗粒大小不等。
3)斑状结构:岩石中矿物颗粒分为大小截然不同的两群,大的称为斑晶,小的及不结晶的玻璃质称为基质。
其间没有中等大小的颗粒,可与不等粒结构相区别。
斑状结构是浅成岩和喷出岩的重要特征。
斑晶和基质多形成于不同的世代。
斑晶多在深处或上升过程中晶出,结晶时间早,经历的时间长,因而生长得比较大;随后,携有斑晶的岩浆上升到地表或较浅处,除了晶体以外的未凝固的液态岩浆处于过冷状态下,快速凝结,形成细中的晶体,如微晶及隐晶质,甚至来不及结晶而成玻璃质。
即为基质。
因此,就成为大小不同,世代不同的两群,这就是斑状结构。
4)似斑状结构:岩石也是由两群大小不同的矿物颗粒组成,但斑晶和基质基本上是同一世代的产物,是在相同或接近的物理化学条件下结晶的,因此基质是显晶质的。
斑状结构和似斑状结构的区别,除了基质结晶程度的差异外,很重要的一点是,斑状结构中主席晶和基质是不同世代的产物;而似斑状结构,斑晶和基质基本是同世代的产物。
同一世代的斑晶和基质,其鉴别标志有:二者的矿物在结构状态和成分上都接近或一致;斑晶的周围一般看不到熔蚀或暗化边;由于斑晶的继续生长,和基质的结晶同时进行,基质的颗粒往往从边缘插到斑晶中,因而斑晶虽具有结晶外形但都没有平整的晶面。
三、岩石中矿物的自形程度
自形程度:是指组成岩石的矿物的形态特点。
它主要取决于矿物的结晶习性,岩浆结晶的物理化学条件、结晶的时间、空间等。
根据全晶质、岩石中矿物的自形程度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的结构。
1、自形粒状结构:组成岩石的矿物颗粒,基本上能按照自己的结晶习性,发育成被规则的晶面所包围的晶体——自形晶。
岩石主要由自形晶组成的结构,称为自形粒状结构。
这种结构说明矿物结晶中心少,时间长,有足够的空间,或者矿物结晶能力强。
它在岩石中很少见。
2、它形粒状结构:组成岩石的矿物颗粒,多呈不规则的形态——它形晶,找不到矿物完整规则的晶面,也反遇在不出矿物的结晶习性。
岩石主要由他形晶组成的结构,称为他形粒状结构。
这种结构一般是结晶中心比较多,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的条件下形成的。
它反映了各种矿物颗粒几乎同时,结晶较快,互相妨碍的结果。
3、半自形粒状结构:组成岩石的矿物颗粒,按结晶习性发育一部分规则的晶面,而其它的晶面发育不好而呈不规则的形态,称为半自形晶。
若岩石主要由半自形晶构成,则称半自形粒状结构。
半自形粒状结构中不排除有少数的自形晶和他形晶颗粒。
这种结构的形成条件介于自形和他形之间,也是中深成岩中最多见的一种结构。
四、岩石中矿物颗粒间的相互关系
1、交生结构
交生结构:两种矿物互相穿插,有规律地生长在一起,称交生结构。
根据矿物交生的形态还可以分成:
1)文象结构:其特征是许多石英往往呈一定的外形有规律的镶嵌在钾长石中。
这种结构主要是相当于长石、石英二组分体系共结比的岩浆,当温度下降至共结点时同时结晶形成。
2)条纹结构:钾长石和钠长石有规律地交生称为条纹结构。
具条纹结构和长石叫条纹长石。
条纹结构小至X射线才能确定,大到肉眼也能见到。
常见的是钾长石晶体中包含有很多小的钠长石条纹,条纹多具定向性,常沿一定结晶方向均匀分,消光一致,无定向者少见。
3)蠕虫结构:常见于花岗岩类岩石中,许多细小的形似蠕虫状的石英,穿插在长石中,并且石英的消光位一致,称为蠕虫结构。
2、反应边结构:早生成的矿物或捕虏晶,与熔浆发生反应,当这种反应不彻底时,在早生成的矿物外围,形成另一种成分完全不同的新矿物,完全或局部包围着早结晶的矿物,这种结构称反应边结构。
常见的有橄榄石具顽火辉石反应边;单斜辉石外围的角闪石反应边。
3、环带结构:与反应边结构有些类似,不同的是,反应生成矿物与被反应矿物,同属一类矿物,仅端元成分及光性方位上在差异,因而呈现为环带状的特征。
如斜长石常具环带结构,尤其是中长石,环带结构最岩发育。
当斜长石核部较基性,向边缘依次变为较酸性时,称为正环带;反之,称为反环带;还有,成分上周期性重复变化的,称为韵律环带。
4、包含结构:在较大的矿物颗粒中包嵌有许多较小的矿物颗粒,称为包含结构或嵌晶结构。
此结构表明被包矿物早于包含它的矿物结晶。
例如,橄榄辉石岩中,常常见到大的辉石晶体内,包含有许多被熔蚀的浑圆状的小橄榄石颗粒,称为包橄结构。
5、填隙结构:在斜长石微晶所组成的间隙内,充填有辉石等暗色矿物,以及隐晶质、玻璃质等。
有时也把填隙结构看成是斜长石微晶之间充填了沸石、绿泥石等非粒状矿物的一种结构。
五、岩浆岩的结构与岩浆冷凝条件的关系
岩石的结构特征,直接取决于晶体的成核速率,即结晶中心形成速度、成核密度、晶体的生长速度这三者合称晶体的结晶能力。
一般来说,不同成分的岩浆,结晶出来的矿物成分不同;不同的矿物,具有不同的结晶能力;岩浆的粘度越大,同种矿物的结晶能力则越小。
硅酸盐熔浆在结晶时,首先形成结晶中心,其次是围绕结晶中心生长晶体。
在岩浆过冷却过程中,结晶中心形成速度和晶体生长速度从低到高达到最大值后再逐渐减弱来。
一般来讲,矿物都是在过冷区域(低于其熔点若干度)内结晶的。
如果冷即缓慢,有充分的结晶时间,则结晶较好;如果冷却迅速,来不及结晶,则结晶不好或形成玻璃质。
1、岩浆在地壳深部,冷却缓慢情况下
晶体生长速度大,而结晶中心却较少。
因此,围绕少数结晶中心,晶体迅速生长,形成较大的晶体,构成粗粒结构。
2、岩浆在地壳浅部,冷却较快的情况下
形成结晶中心很多,而晶体生长速度相对较慢,围绕大量结晶中心形成大量的细小晶体,构成细粒结构。
3、岩浆喷出地表或很近,在冷却很快条件下
结晶中心及晶体生速度均已在为减弱,但结晶中心仍较多,而晶体生长速度接近于零,所以,结晶能力很弱,形成微晶结构、隐晶、霏细结构或半晶质结构。
4、冷却极快的情况下
几乎不形成结晶中心,因而形成玻璃质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