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多俊 经济法课件-经济法的价值 功能和基本原则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3
漆多俊经济法课件经济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一、引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企业竞争日趋激烈。
在人力资源领域,薪酬制度的合理性对企业的竞争力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为了解当前企业的薪酬状况,我们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薪酬调研分析。
本报告将就调研结果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一些针对薪酬制度的改进建议。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进行。
问卷调查覆盖了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以收集广泛的薪酬数据。
访谈则主要针对企业高管和人力资源专家,以获取他们对薪酬制度的看法和建议。
三、调研结果1、行业差异:不同行业的薪酬水平存在明显差异。
例如,科技行业的薪酬普遍较高,而传统制造业的薪酬水平则相对较低。
2、企业规模:企业规模对薪酬水平也有影响。
大型企业的薪酬水平普遍较高,而中小型企业的薪酬水平则相对较低。
3、职位等级:职位等级越高,薪酬水平也越高。
管理岗位和高级技术岗位的薪酬普遍较高。
4、绩效表现:绩效表现对薪酬也有影响。
表现优秀的员工通常能获得更高的奖金和晋升机会。
四、问题分析根据调研结果,我们发现以下几个问题:1、薪酬制度缺乏公平性:一些企业的薪酬制度没有充分考虑员工的岗位职责、技能水平和市场行情,导致员工对薪酬制度的公平性产生质疑。
2、激励机制不足:部分企业的薪酬制度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无法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3、薪酬调整机制不灵活:一些企业的薪酬调整机制过于僵化,无法适应市场变化和公司业绩的变化。
五、改进建议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改进建议:1、建立公平的薪酬制度:企业应充分考虑员工的岗位职责、技能水平和市场行情,制定公平、合理的薪酬制度。
2、加强激励机制:企业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奖金、晋升等方式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3、建立灵活的薪酬调整机制:企业应建立灵活的薪酬调整机制,以适应市场变化和公司业绩的变化。
4、提高员工参与度:企业应提高员工对薪酬制度的参与度,让员工了解薪酬制度的制定过程,增强其对薪酬制度的认同感。
第一编总论第二章经济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第一节经济法的概念一、经济法的本质和定义(一)“国家调节”是经济法的本质属性●经济法是同国家调节社会经济有关的人们行为的规范;●经济法通过调整国家经济调节过程中人们的行为规范,调整在国家调节中有关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国家调节经济的作用和目的是调整、影响社会经济的结构和运行。
这决定了经济法的任务、作用和宗旨。
国家调节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二)经济法的定义●经济法是调整在国家调节社会经济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促进社会经济实现国家意志所预期目标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也可以简化为:经济法是调整国家经济调节关系,实现国家经济调节意志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该定义的特征有:●第一,定义由两部分构成:前面揭示经济法的调整对象,后面揭示其任务与作用。
第二,这是经济法最一般性的、较为宽泛的定义,只揭示经济法最基本的属性,适用于各个国家各个不同发展阶段的经济法。
二、国内外经济法概念诸说(一)早期的经济法概念●摩莱里1755 年出版的《自然法典》。
最早出现“经济法”一词。
其意为:在作者所设想的未来理想的公有制社会,用以“调整自然产品或人工产品的分配”的法律规定。
●德萨米1842 年出版的《公有法典》。
其经济法含义与摩莱里的大致相同,也是分配法。
●蒲鲁东1865 年出版的《工人阶级的政治能力》经济法是政治法和民法的补充和必然产物”,是未来社会实现“普遍和解”的法律基础。
(二)现代经济法概念诸说●德国●现代经济法概念的形成,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德国。
当时德国颁布了一系列国家干预、调节经济的法规,有些法规直接以“经济法”命名。
一开始,有些学者将其称为“战时经济统制法”。
●后来学者们认识到,这类法规的出现并不只同当时的战争相关联,而有着更为深刻的社会经济根源,战争结束以后,国家对经济的许多干预、调节措施仍不可缺少。
于是许多学者把这类法规统一称为“经济法”。
继“战时经济统制法”之后,又出现集成说、对象说、机能说、世界观说和方法论说等。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解析'法的基本原则解析一、引言经济法作为一个基本的部门法之一,是国家从宏观角度,对一些公共经济活动进行调整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作为指导经济法相关法律规范的立法活动、司法活动的准则之一,在近些年来,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讨论。
关于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学术界存在以下几种观点。
李昌麒认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规定于或者寓意于经济法律之中的对经济立法、经济守法、经济司法和经济研究具有指导和适用价值的根本指导思想或规则。
①漆多俊认为经济法调整原则一般是指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即经济法作为部门法其所有的法律规范及从其制定到实施的全过程都必须贯彻的原则。
②史际春认为,经济法基本原则是经济法宗旨的具体体现,是经济法的规范和法律文件所应贯彻的指导性准则。
③这些观点在表述上存在不同,但都一致认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应当反映经济法的核心和精髓,成为贯穿于本文由联盟收集整理经济法立法和司法活动的指导性原则。
二、经济法基本原则的确立标准经济法的基本原则作为经济法的核心和精髓,在确立上应当遵循一些标准。
首先,普遍性标准。
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应当具有普遍指导性,既能够对所有的具体经济法律法规起到宏观上的补充和指导作用,又能够在执法、司法、守法活动中得到具体普遍地遵循,贯穿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活动的始终。
经济法下面的一些具体法律法规有着不同的原则,例如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的自由竞争的原则,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补偿性与惩罚性相结合的原则,这些原则都反映着不同法律所具有的独特性,不能成为经济法的基本原则,经济法的基本原则需要能够超越其下属不同法律原则的独特性,能够形成一些原则,对经济法下面的所有法律法规起到一个宏观上的指导作用。
其次,特殊性标准。
经济法作为一个单独的部门法,表现出与刑法、民法、诉讼法等其他部门法不同的特点。
因此,相较于其他部门法而言,经济法的基本原则应当具有特殊性,能够反映经济法独特的价值追求和精神本质。
第一编总论第四章经济法的立法体系第一节经济法法律规范的分类和结构一、经济法在立法内容上的分类和结构按国家调节经济采取的三种基本方式分:市场规制法,主要含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产品责任法;国家投资经营法,主要含国家投资法、国有企业法;国家引导调控法,主要含计划法、各种经济政策法及关于各种调节手段运用的法律规定。
第一节经济法法律规范的分类和结构按国家调节的侧重的目标和任务分:经济运行调节法与经济结构调节法按国家调节的范围和层次分:宏观经济调节的法律规范与同其相关的微观经济管理的法律规范。
按国家经济调节实施过程各环节分:关于经济调节的决策、组织实施、监督与纠纷和违法调处等方面立法。
按国民经济部门及职能分:关于国民经济各职能方面的经济法与关于各行业部门的经济法按经济成分分:关于国有经济的经济法规范与关于非国有经济的经济法规范。
其他分类:国内经济的经济法规范与关于涉外经济的经济法规范;平常时期经济法规范与非常时期经济法规范。
二、经济法在形式上的分类和结构(一)宪法如我国《宪法》第6-11条关于国家基本经济制度和关于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规定。
(二)法律如各国的反垄断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国家投资和国有企业方面的法律,国家计划、产业政策、财税政策、金融政策等方面的法律(三)行政法规(四)地方性法规(五)国际条约此外,经济法形式上的渊源还包括判例法和习惯等。
第二节经济法体系中的基本法律一、经济法基本法律的认定(一)实证分析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以来,国家调节经济运用了三种基本方式:(1)强制干预,即国家对市场进行规制;(2)直接参与,即国家直接从事投资经营活动;(3)引导调控,即国家从宏观上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指导、鼓励、帮助和提供各种适宜条件及必要服务,或进行必要约束控制。
经济法体系便有三个基本方面的法律:(1)市场规制法;(2)国家投资经营法;(3)国家引导调控法(或称宏观调控法)。
经济法基础理论(第四版)漆多俊著漆多俊教授该书在结构上大致根据总则、分则的划分展开。
第一章至第八章分别阐述了经济法产生的社会根源、学科历史沿革、概念、调整对象、法律关系、价值理念和原则、调整方法与责任制度等;第九章到第十二章论述了市场规制法、国家投资经营法和宏观调控法等具体法体系。
最后漆多俊教授还谈到了立法与实践,及经济法学科建设等相关问题。
可以说漆教授是根据经典的实在法体系在讲述经济法。
漆多俊教授在该书中提出了很多观点,他以为经济法是调整在国家调节社会经济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以促进社会经济实现国家意志预期目标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学生以为该书最亮丽的三点之处是:一、指出经济法产生的逻辑。
全书也是按照“市场缺陷——国家调节——经济法”这样的逻辑展开的;二、指出国家对经济的调节是国家职能一部分。
这样的观点指出了现代国家主动介入经济生活的状态,点名了经济法成为独立部分法和发达的原因;三、经济法包括国家投资经营法。
该具体法对应市场的“唯利性”缺陷,是指有些领域市场不愿进入,但是对于国计民生和经济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那么这些领域需要国家力量的介入。
对于学生而言,看完此书,收获颇多,但还是有很多困惑的地方。
比如经济法的概念为何,其调整对象是“市场与国家的关系”还是“经济与国家的关系”,其是否是独立部门法与行政法有和异同,等等。
还需要多加看书思考和理解。
学生以为,该书最精彩的部分当属第一和第二部分,所以主要摘抄聚集在这两章。
导论第一节经济法基础理论与经济法学一、经济法基础理论的研究对象P1经济法基础理论,是经济法最基本、最一般的原理,是关于各种经济法现象内在和普遍性的规律的理论概括。
经济法基础理论问题主要包括:经济法产生和形成独立法律部门的社会根源;经济法的沿革和地位;经济法的本质和概念;调整对象;经济法法律关系;价值、理念与原则;调整方法与责任制度;法律渊源与体系;总则与分则;立法、实施;学科建设问题。
第一编总论第三章经济法的价值、功能和基本原则第一节经济法的价值、功能和理念一、经济法的价值(一)经济法价值的概念●经济法的价值是指经济法在客观上所具有的能供人们利用的某种性能和功效。
●(二)经济法价值的内容●经济法价值的内容包括自由、安全、秩序、效率、公平、正义等,但其内涵具有特殊性。
●秩序:指经济领域和经济生活的秩序,重在维护社会经济总体结构和运行的秩序。
●效率:主要是指经济效率(经济效益),尤其是社会总体经济效率公平:是指经济生活的公平,注重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公平。
二、经济法的功能(一)法的利益分配功能法律具有这种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功能,通过法律的实施能实现法律内在价值,实现预定的秩序、自由、安全、效率和公平等相结合的价值目标,即理念目标。
(二)经济法的功能经济法在民商法等法律所作的权利分配的基础上,对原有权利安排作出适当调整和再分配,这就弥补了市场机制的不足和民商法的局限,使经济法具有的特殊价值—社会总体效率、社会(实质)公平、符合正义要求的秩序、自由等价值目标和理念目标得以实现三、经济法的理念(一)经济法理念的概念●经济法理念是人们对于通过经济法的制定和实施以实现人们预想的经济和社会理想目标的信念。
经济法理念的理想目标模式,是国家调节的预定目的,即影响社会经济的结构和运行,实现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和发展。
其实现途径便是通过经济法的制定和实施,规范国家调节活动。
(二)法律理念同法律价值的关系●区别:●价值是客观的,需要实际利用才能释放;●理念是主观的,须借助事物的价值和功能,才能变成客观存在●联系:●法律理念中的理想目标模式的实现,需要凭借法律固有价值的释放和实现;理念也可以反作用于事物的价值。
(三)经济法价值、功能与理念的关系●人们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经济法的固有价值(体系和特点),在经济法的固有价值体系基础上形成人们关于经济法的价值取向(人们头脑中的价值目标模式)以及经济法理念(理想目标模式);借助于经济法的再分配功能,调整有关人们间的利益和权利关系,使经济法的固有价值释放,实现人们关于经济法的价值目标和理念目标,从而最终实现经济法理念。
第三讲经济法的价值、理念和原则上篇经济法的价值一、法律价值的解释法律价值是法学领域最为古老的命题之一。
美国著名法学家庞德指出,“在法律史的各个经典时期,无论在古代和近代世界里,对价值准则的论证、批判或合乎逻辑的适用,都曾经是法学家们的主要活动。
”(《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55页。
)(一)价值的含义讨论法律价值,首先必须准确把握价值的含义。
应当说,自古以来,对价值的解释也是多种多样。
其中,有唯心主义的解释,也有唯物主义的解释。
马克思主义对价值的认识: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它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
”这个论断包含了以下两方面的意思:(1)价值这个概念的基础是人与外界事物的关系;(2)价值的核心内容是对于人们需要的满足。
从这里我们可以引申出价值的两方面性质:第一,“价值”是表示关系的范畴,它反映的是人(主体)与外界事物(客体)的关系。
外界事物既包括自然事物,也包括社会事物。
外界物不仅仅是被感知,被作用的对象,也是满足人们需要的对象。
人们对于外界物的认识、改造,并不是只为了认识和改造,终极目的是为了利用他们,满足人们的需要。
人和客体的这种需要与满足的关系就是价值关系。
在价值关系中,人是价值主体,外界物是价值客体。
第二,“价值”也是一个表示意义的范畴,它被用来表示外界物具有对人存在意义、可以满足人的需要的功能和属性。
也即表示外界物对于人具有使用价值。
事物的价值性表示客体对于主体的生存、幸福和发展的肯定与否定关系。
凡是对人有用、有利,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有助于实现人的目标的东西,就是有价值的,否则就是无价值的。
自由、正义、财富、知识等对人是有用的东西,因此成为价值的存在形态,而专制、暴力、欺诈、邪恶等则被视为无价值的东西。
(二)法律价值的含义对应于价值的含义,法律价值应具有两方面的性质:1.法律价值反映的是一种价值关系,即法律价值关系,是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法之间的需要与满足关系。
第三章经济法的价值、功能和基本原则3.1复习笔记一、经济法的价值、功能和理念1.经济法的价值(1)经济法价值的概念经济法价值是指经济法在客观上所具有的能供人们利用的某种性能和功效。
经济法的价值也包含自由、安全、秩序、效率、公平、正义等方面,但其具体内涵有所不同。
(2)经济法价值的特殊性经济法价值的特殊性是由经济法在法体系中的特殊本质属性决定的。
经济法的价值重在社会性。
经济性和社会性是经济法的显著特点。
经济法价值体系中各项价值都鲜明地体现着这样的特点。
①经济法价值中的秩序这是关于经济领域和经济生活的秩序;这是重在维护社会经济总体结构和运行的秩序:a.在这种经济法秩序下,个体虽然仍是自由的,享有充分的权利,但不得妨害和损害他人和其他公众的自由和权利,不得损害社会经济的运行和发展。
b.经济法是侧重于从社会整体角度来协调和处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的,即以社会为本位。
②经济法价值中的效率经济法中的效率主要是指经济效率(经济效益),包括劳动生产效率、经营效率、资源利用效率、利润率等;并且这主要是指社会总体经济效率。
③经济法价值中的公平a.这里首先是指经济生活的公平;并且所注重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公平。
社会总体公平要求绝大多数个体和团体间必需公平,但不要求所有个体和团体间都绝对公平。
为了总体公平,有时需要允许某些个体和团体间存在某种“不公平”。
b.经济法虽然并不笼统地反对“形式公平”,但它注重的是一种“实质公平”,是符合社会正义的公平。
2.经济法的功能经济法的功能其实是对利益和权利的一种再分配,经济法是利益资源和权利的一种再分配法。
(1)对于经济上的垄断、不正当竞争及其他不公平交易行为,经济法通过规范,让国家调节采取市场规制方式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及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其他特殊保护,在垄断企业、其他经营者、广大消费者等之间调整利益和权利关系,以实现社会效率、社会公平正义等价值目标,实现经济法理念。
(2)对于经济部门、行业、地区等之间的投资和经济发展不平衡,或对于公共产品供给不足等情形,经济法规范国家调节采取国家直接投资经营方式;而当民间投资乐于进入上述领域投资时,国家投资适时退出。
第四编宏观引导调控法第十九章金融法第一节金融法概述一、金融与金融市场(一)金融金融,就是货币资金的融通。
金融法意义上的金融,是指以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中介的货币资金的信用融通活动。
(二)金融市场金融市场是货币资金供应者和需求者双方以信用为基础、以金融机构为中介进行资金融通的场所。
二、金融法(一)金融法的概念与调整对象金融法是调整金融活动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金融关系通常分为两大类型:作为平等主体之间的金融交易关系和不平等主体之间的国家金融监管与调控关系。
●金融交易关系:是指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其他非金融机构主体之间因金融活动(业务)而产生的各种经济关系。
●金融监管关系:是指国家及其授权的金融监管机关对金融机构、金融业务及金融市场实施监管而产生的关系。
●金融调控关系:是指国家及其授权的金融主管机关以稳定币值、促进经济增长为目的,对金融市场实施调节和控制而产生的关系●(二)金融法的基本原则金融法的基本原则是指金融法在调整金融关系时所应普遍遵循的行为准则。
●金融交易关系:是指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其他非金融机构主体之间因金融活动(业务)而产生的各种经济关系。
●金融监管关系:是指国家及其授权的金融监管机关对金融机构、金融业务及金融市场实施监管而产生的关系。
●金融调控关系:是指国家及其授权的金融主管机关以稳定币值、促进经济增长为目的,对金融市场实施调节和控制而产生的关系●(二)金融法的基本原则●金融法的基本原则是指金融法在调整金融关系时所应普遍遵循的行为准则。
●保持货币币值稳定,促进经济增长原则。
●维护金融稳定原则: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原则是由金融业本身的高风险性质和在现代经济中所具有的重大影响所决定的。
●(三)金融法的渊源及体系●金融法的渊源●宪法●金融法律●金融行政法规和规章●地方性金融法规、规章●自律性规章●国际条约与国际惯例●金融法的立法体系:由调整不同领域金融关系的法律、法规、规章等法律规范组成的有机联系、层次分明的统一整体。
第一编总论
第三章经济法的价值、功能和基本原则
第一节经济法的价值、功能和理念
一、经济法的价值
(一)经济法价值的概念
●经济法的价值是指经济法在客观上所具有的能供人们利用的某种性能
和功效。
●(二)经济法价值的内容
●经济法价值的内容包括自由、安全、秩序、效率、公平、正义等,但
其内涵具有特殊性。
●秩序:指经济领域和经济生活的秩序,重在维护社会经济总体结构和运行的
秩序。
●效率:主要是指经济效率(经济效益),尤其是社会总体经济效率
公平:是指经济生活的公平,注重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公平。
二、经济法的功能
(一)法的利益分配功能
法律具有这种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功能,通过法律的实施能实现法律内在价值,实现预定的秩序、自由、安全、效率和公平等相结合的价值目标,即理念目
标。
(二)经济法的功能
经济法在民商法等法律所作的权利分配的基础上,对原有权利安排作出适当调整和再分配,这就弥补了市场机制的不足和民商法的局限,使经济法具有的
特殊价值—社会总体效率、社会(实质)公平、符合正义要求的秩序、自由等价
值目标和理念目标得以实现
三、经济法的理念
(一)经济法理念的概念
●经济法理念是人们对于通过经济法的制定和实施以实现人们预想的经济和社
会理想目标的信念。
经济法理念的理想目标模式,是国家调节的预定目的,即影响社会经济的结构和
运行,实现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和发展。
其实现途径便是通过经济法的制定和实
施,规范国家调节活动。
(二)法律理念同法律价值的关系
●区别:
●价值是客观的,需要实际利用才能释放;
●理念是主观的,须借助事物的价值和功能,才能变成客观存在
●联系:
●法律理念中的理想目标模式的实现,需要凭借法律固有价值的释放和实现;
理念也可以反作用于事物的价值。
(三)经济法价值、功能与理念的关系
●人们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经济法的固有价值(体系和特点),在经济法的固有
价值体系基础上形成人们关于经济法的价值取向(人们头脑中的价值目标模
式)以及经济法理念(理想目标模式);
借助于经济法的再分配功能,调整有关人们间的利益和权利关系,使经济法的固
有价值释放,实现人们关于经济法的价值目标和理念目标,从而最终实现经济法
理念。
第二节经济法的基本原则
一、经济法原则的基本特征和确立依据
(一)经济法原则的概念与特征
●经济法的原则,是指由经济法所确立的,在其调整特定的社会关系时所遵循
的准则。
●经济法原则的特征:
●法律约束力;
●一定的抽象性和可操作性;
特定性。
(二)经济法原则分类
●基本原则与局部性原则
●基本原则涵盖整个经济法部门,是该部门所有法律规范及从其制定到实施
全过程都需贯彻的;局部性原则,则仅贯彻于该部门法中某个或某些种类(经
济法的分支)的法律规范。
●普遍性原则与特有原则
●各国和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法原则有其共性,是为普遍性原则;但各国和
不同时期经济法原则也有不同特点,形成各种特有的原则。
●公理性原则与政策性原则
公理性原则对于各国来说应当是基本一致的,而政策性原则却可能有较大差异。
(三)经济法原则的确立依据
经济法原则的确立既受到经济法的应有价值、功能及经济法的应有理念的制约,也受到现实中人们对于经济法价值、功能的把握及人们实际形成的理念等
的影响。
二、经济法基本原则的内容和要求
(一)基本内容
维护和促进社会经济总体效率和社会公平。
(二)经济法基本原则的内容与要求
●贯彻经济法基本原则的核心:衡平社会经济总体效率和社会公平与个
体效率与公平。
●第一,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体的经济权利和自由,维护个体的经济效率和公平,
不随意侵害各个体正当的经济效率和公平。
●第二,个体经济效率妨害或可能妨害社会公众、社会总体经济效率,个体间
公平(形式公平)妨害或可能妨害社会实质公平,且市场和民间社会自身无
法排除和解决,才能予以国家调节。
思考题
1. 试述经济法价值的主要特点。
2. 何谓经济法理念?经济法理念同经济法价值之间是什么关系?
3. 如何理解经济法的权利再分配功能?
4. 经济法应有的基本原则是什么?贯彻经济法基本原则需要注意
什么问题?
幻灯片13
建议阅读文献
一、著作及教材
1、漆多俊:《经济法基础理论》(第四版),第六章,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2、漆多俊:《转变中的法律》,法律出版社2007年。
3、【美】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第二部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
4、【日】金泽良雄著,满达人译:《经济法概论》,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5年。
幻灯片14
建议阅读文献
二、论文
1. 漆多俊:“经济法价值、理念与原则”,载漆多俊主编《经济法论丛》(第2卷),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年。
2. 漆丹、漆多俊:“科学发展观:当代中国经济法良法观之核心”,《法学评论》2006年第6期。
3. 徐孟洲:“经济法的理念和价值范畴探讨”,《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4. 李国海:“经济民主:反垄断法的宪政价值”,载漆多俊主编《经济法论丛》(第20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
6. 邱本:“论经济法的共识”《现代法学》2013年第2期。
7. 刘水林:“经济法基本原则的经济学及法哲学解释”,《法商研
究》1998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