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之粮食生产模型
- 格式:doc
- 大小:87.50 KB
- 文档页数:7
第二章古典贸易理论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一种资源投入某一特定用途之后,所放弃的在其他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大利益,这里专指在一国资源达到充分利用时,要增加某一产品的生产,必须放弃另一种产品生产的数量。
比较优势(comparative advantage):如果一国生产某种产品的机会成本(用另一种商品表示)低于另一国生产这种产品的机会成本,就说该国在这种产品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提供曲线(offer curve):又称相互需求曲线,表示在一系列的国际价格或贸易条件下,一国为了进口其需要的某一数量的商品而愿意出口的商品。
1.简述绝对优势理论的评价。
意义:①主张自由经济,为自由贸易奠定了基础②解释了贸易产生的部分原因③首次论证了贸易双方都可获利缺陷:不具有普遍性2.比较优势模型下,均衡的相对价格是如何确定的?3.如何分析比较优势下自由贸易的贸易利得?94.对比较优势理论有哪些误解?(1) 劳动生产率和竞争优势(productivity and competitiveness)只有当一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到达足以在国际竞争中立足的水平,它才能从自由贸易中获利。
(2) 贫民劳动论(the pauper labor argument)如果来自外国的竞争是建立在低工资的基础上的,那么这种竞争就是不公平的,而且会损害其他参与竞争的国家。
(3) 剥削(exploitation)若一个国家的工人比其他国家工人的工资低,那么贸易就会使得这个国家受到剥削,使其福利恶化。
5.多种产品的比较优势模型相对工资是如何确定的?(不考)6.专业分工会进行的那么彻底吗,为什么?--不会原因:①多种要素的存在会减弱分工的趋势②国家保护民族产业③运输费用的存在(导致一些非贸易品)7.论述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的局限性。
①预测了极端的专业化分工,而现实中不存在②忽略了国际贸易对国内收入分配的影响,并据此认为一个国家始终能从国际贸易中获利③忽略了各国资源不同也是产生国际贸易的重要原因④忽略了规模经济也可能是国际贸易的原因*意义:更全面的解释了国贸基础,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参与国贸提供了理论依据8.简述穆勒的相互需求原理。
粮食地理知识点总结一、粮食概念及分类粮食是人类主要的食物来源之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食品,也是农业生产的主要产品。
粮食包括谷类、豆类、薯类、油料作物及其他作物等。
在这些作物中,主要的粮食作物包括稻谷、小麦、玉米、大米、大麦、高粱、谷子、黑米等。
根据粮食作物的种类和用途,粮食可以分为谷物、豆类、薯类、油料作物及其他作物。
1. 谷物:主要包括小麦、稻谷、玉米、大麦、高粱、谷子、黑米等。
谷物是人类主要的膳食能源来源,其中以小麦、稻谷、玉米为主要粮食作物。
2. 豆类:主要包括大豆、绿豆、花豆、红豆等。
豆类是人类重要的植物蛋白质来源,也是农作物轮作的重要作物。
3. 薯类:主要包括马铃薯、甘薯等。
薯类是人类主要的蔬菜类作物,也是人类的主要食物来源之一。
4. 油料作物:主要包括花生、菜籽、蓖麻、大豆等。
油料作物是人类的主要膳食脂肪来源,也是工业生产的原料。
5. 其他作物:主要包括红薯、棉花、烟草、茶叶等。
这些作物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也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粮食地理的研究领域粮食地理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粮食作物的分布、生产、消费和国际贸易等问题。
粮食地理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粮食生产地理:研究粮食作物的适宜生长环境、土地利用、农作物轮作以及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规律等问题。
主要包括气候环境、土壤环境、地表水资源、土地资源及植被资源等。
2. 粮食消费地理:研究粮食作物的消费结构、膳食习惯、人口分布、城乡差异以及粮食供应体系等问题。
主要包括人口数量及结构、城乡分布、膳食习惯、饮食结构及对粮食作物的需求等。
3. 粮食贸易地理:研究粮食作物的国际贸易模式、贸易地理、国际价格波动、地区间的贸易关系以及市场需求等问题。
主要包括国际贸易、国际市场、国际价格、国际分工、经济地理以及国际关系等。
4. 粮食安全地理:研究粮食作物的供应保障、粮食安全保障、粮食生产增产、产地保障、产能保障以及市场供求关系等问题。
选择题(单选题1-10 每题1 分,多选题11-15 每题2 分,共20 分)1、在多元线性回归中,判定系数R2随着解释变量数目的增加而 BA.减少 B.增加C.不变 D.变化不定2、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若某个解释变量对其余解释变量的判定系数接近1,则表明模型中存在 CA.异方差性 B.序列相关C.多重共线性 D.拟合优度低3、经济计量模型是指 DA.投入产出模型B.数学规划模C.模糊数学模型D.包含随机方程的经济数学模型4、当质的因素引进经济计量模型时,需要使用 DA.外生变量B.前定变量C.内生变量D.虚拟变量5、将内生变量的前期值作解释变量,这样的变量称为 DA.虚拟变量B.控制变量C.政策变量D.滞后变量6、根据样本资料已估计得出人均消费支出Y对人均收入X的回归模型Ln Y=5+0.75LnX,这表明人均收入每增加1%,人均消费支出将预期增加 BA.0.2% B.0.75%C.5% D.7.5%7、对样本相关系数r,以下结论中错误的是 DA.越接近于1,Y与X之间线性相关程度越高 B.越接近于0,Y与X之间线性相关程度越弱C.-1≤r≤1D.若r=0,则X与Y独立8、当DW>4-d L,则认为随机误差项εiA.不存在一阶负自相关 B.无一阶序列相关C.存在一阶正自相关D.存在一阶负自相关9、如果回归模型包含二个质的因素,且每个因素有两种特征,则回归模型中需要引入A.一个虚拟变量B.两个虚拟变量C.三个虚拟变量 D.四个虚拟变量10、线性回归模型中,检验H0:=0(i=1,2,…,k)i时,所用的统计量t ˆi 服从var(ˆ)iA.t(n-k+1)B.t(n-k-2)C.t(n-k-1)D.t(n-k+2)11、对于经典的线性回归模型,各回归系数的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量具有的优良特性有ABCA.无偏性 B.有效性C.一致性 D.确定性 E.线性特性12、经济计量模型主要应用于ABCDA.经济预测 B.经济结构分析C.评价经济政策 D.政策模拟13、常用的检验异方差性的方法有ABC、A.戈里瑟检验 B.戈德菲尔德-匡特检验C.怀特检验 D.DW检验 E.方差膨胀因子检测14、对分布滞后模型直接采用普通最小二乘法估计参数时,会遇到的困难有BCEA.不能有效提高模型的拟合优度 B.难以客观确定滞后期的长度C.滞后期长而样本小时缺乏足够自由度 D.滞后的解释变量存在序列相关问题 E.解释变量间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15、常用的检验自相关性的方法有BCDA.特征值检验 B.偏相关系数检验C.布罗斯-戈弗雷检验 D.DW检验 E.怀特检验二、判断正误(正确打√,错误打×,每题1 分,共10 分,答案填入下表)1、在存异方差情况下采用的普通最小二乘回归估计是有偏估计2、DW统计量的值接近于2,则样本回归模型残差的一阶自相关系数ˆ 近似等于03、方差膨胀因子检测法可以检测模型的多重共线性4、设有样本回归直线Yˆ ˆˆ1X, X、Y 为均值。
稻谷最低收购价格用西方经济学最低限价理论论述2022年,国家继续在稻谷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
综合考虑粮食生产成本、市场供求、国内外市场价格和产业发展等因素,经国务院批准,2022年生产的早籼稻(三等,下同)、中晚籼稻和粳稻最低收购价分别为每50公斤124元、129元和131元。
最低限价又称“保护价”,是指一国政府对某种进口商品规定的最低价格界限,即当进口货物的价格低于规定的最低价格时,则对其征收进口附加税或禁止进口。
政府制定最低价格(又称最低限价)阻止价格下降到某一水平,可能出于以下原因:
(1)保护生产者的收入。
如果某行业的供给波动性较大,或者行业的需求缺乏弹性,那么供给的变动很可能造成价格严重波动,从而影响生产者的收入。
最低价格政策会阻止低价格造成的生产者收入下降。
例如,许多国家制定农产品保护价格。
(2)避免产品的短缺。
对于某些特殊的商品,如粮食,为了避免出现短缺,往往需要储存一定的数量。
借助于最低限价,政府可以存储这些商品,以防备未来可能出现的短缺。
(3)保护、扶植某些行业的发展。
例如政府在实施农产品最低价限价政策时,通过收购市场上过剩的农产品,以达到扶植农业发展的目的。
此外,对于工资制定最低价格可以防止工人收入降到某一特定水平,从而保护该行业的收入。
第一章导论1、农业的概念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部门,在现代社会中被称为第一产业。
农业作为一种生产经济活动,其本质是人类利用生物机体的生命力,把外界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人类所需的生物产品并为人类创造良好生态环境的过程。
2、农业的特性1)自然再生产:是指生物的自然生长发育过程,即生物有机体同自然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化的过程。
2)经济再生产:是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人们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利用动植物的生理机能和改造环境条件所反复进行的社会生产过程。
3)根本特性是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相交织。
3、农业的地位1)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一般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从农产品对人的重要性来看,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看,农业是国民经济其它部门得以独立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2)农业在不同国民经济发展阶段中的地位:农业支持国民经济发展阶段国家对农业实行保护(以工哺农)阶段。
(补充:以工哺农的经济特征:工业化程度较高;就业结构优化;城市化程度高;生产力水平较高)4、农业的作用1)农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贡献:产品贡献:指农业部门所生产的粮食及其他农产品对增加国民生产总值所产生的作用。
(包括食品和轻工业原料)。
要素贡献:指农业部门的生产要素转移到非农产业部门,从而推动非农产业部门的发展。
(包括劳动力、资本和土地)。
市场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农业是国内工业品的主要市场;另一方面,农业为市场提供各种农产品。
外汇贡献:是指通过出口农产品,农业为国家经济建设赚取外汇。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贡献,即通过农产品及其加工制品的出口,直接创汇;二是间接贡献,即扩大农产品进口替代品的生产,减少外汇支出。
2)农业的多功能性:环境功能:农业不仅能为自身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自然条件,还能为社会不断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社会功能:是指农业不仅为农村居民提供谋生手段和就业机会,还为他们提供生活和社交场所,具有减少农村人口盲目向城市流动、保持社会稳定、形成社会资本的功能。
农业概念特性地位与作用人们利用太阳能依靠生物的生长发育来获取产品的社会物生产部门就是农业农业本质是人类利用生物机体的生命力,把外界环境中的物质能量转化为生物产品,以满足社会需要的一种生产经济活动农业生产是一种自然再生产过程,也是一种经济再生产,更是一种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互交织的过程。
农业的地位,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支持国民经济发展阶段,国家对农业实行保护阶段农业的作用,西蒙库滋涅茨:产品贡献,要素贡献,市场贡献,外汇贡献农业的多功能性,20世纪80年代,提供食物和纤维多种商品的功能外,还同时具有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非商品产出功能。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思想农本说,春秋战国时期,墨瞿第一次把生财与固本联系起来,李悝称农业衣食之源,经济发展因素,《管子》农本学说,衣食之源,财政之源,国防之备农地管理思想,生产关系的角度论述封建土地制度的优越性,缓和社会矛盾提出调整土地关系的主张,热衷对理想中的土地方案进行阐述讨论。
管仲“相地而衰征”,孟子“井地制”,董仲舒“均田制”,李悝“尽地力之教”。
农业劳动力管理思想,论述投入农业部门劳动力总量及其素质的确定和培养,重点在于讨论劳动力的选择和报酬管理。
粮食价格思想,春秋末年计然提出“谷贱伤农”概念,战国时期李悝“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西汉耿寿提出常平仓制度,货币购买力。
历代帝王的农业政策思想---安置流民,减免租税,兴修水利,鼓励垦荒,颁行田制指导生产,组织屯田,储粮赈灾,平时调剂粮食价格,灾荒年赈济贫民。
中国近代农业经济思想农本论的发展演变,重农抑商,商战论说,实业救国改良土地制度的主张,土地问题是近代中国农村经济问题的核心,也是民主改革的中心问题。
西方农业经济学科的产生与发展,前资本主义时期的农业经济思想,古希腊罗马农业经济思想,西欧中世纪的农业经济思想(维护封建秩序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正统思想,主张财产公有并消灭等级特权的异端思想,强调公平忽视效益的重农抑商思想,优化结构改进管理的农业经营思想)。
农业经济学整理1.自然经济自然经济是建立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以自然分工为基础的、生产仅仅是为了满足劳动者和劳动者单位生存需要的经济形式,也叫自给自足经济。
2、市场农业市场农业是指在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农业,即由市场对农业经济活动进行调剂和对农业资源进行配置的农业。
3、剪刀差剪刀差是指在工农产品交换中,工业品的价格高于其价值,农产品的价格低于其价值,二者的差额呈剪刀状的变化趋势。
4、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确实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是现代集约化农业和高度商品化农业相统一的进展过程。
包括和谐进展的工农业关系、经济体制和组织治理的现代化,以及人的现代化。
5、农业产业结构、农村产业结构农业产业结构,强调的是产业结构中的行业构成,要紧指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
农村产业结构,强调的是产业在农村那个地域的分布,是个区域性的概念,一样包括三大产业。
6、农业生产社会化农业社会化是指农业由孤立的、封闭的生产方式,转变为分工细密、协作广泛、开放型的生产方式的过程。
7、价格需求弹性、价格供给弹性价格〔农产品〕需求弹性,是指某种农产品的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的灵敏度,即指农产品需求量变动率对其价格变动率的比率,其大小用需求弹性系数来表示。
价格〔农产品〕供给弹性,是指某种农产品的供给量对其价格变动反应的灵敏度,即指农产品供给量变动率对其价格变动率的比率,其大小用供给弹性系数来表示。
8、中性农业技术中性农业技术是指劳动力节约型技术和资源节约型技术紧密结合,取长补短,综合运用的技术。
9、农业集约经营、农业粗放经营●粗放经营:在较低的技术水平下,在单位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少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实行广种薄收,要紧靠扩大土地面积来增加总产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
●集约经营与粗放经营相反,它是通过采纳先进的农业技术措施和装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并改善经营方法,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总产量的农业经营方式。
10、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是指某种农产品需求量对其价格变化反应的灵敏程度,即指农产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率对其价格变动百分率的比率。
农业经济学(知识点整理)1.农业经济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农业经济学是经济科学的一个分支,是一门专门研究农业领域中各类经济问题的的部门经济学。
研究对象是农业生产方式的运动规律,包括农业生产的运动规律,农业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以及两者相互之间的运动规律。
2.农业的概念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部门,在现代社会中成为第一产业。
从本质上看,农业是人类利用生物机体和自然力,通过自身的劳动强化和控制生物的生命过程,以取得人类所需要的物质产品的生产部门。
3.农业再生产得基本特征自然再生产---指生物的自然生长发育过程,即生物有机体同自然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转化的过程经济再生产---指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中,人们通过有目的的活动,利用与改造动植物的生理机能和自然环境条件所反复进行的社会再生产过程4.如何理解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以及农业的多功能性一,从农产品对人的重要性来看,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
二,从人类社会的发展汗青看,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独立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三,农业是工业发展的条件。
农业的多功能性是指农业在向人类提供粮食和工业原料的同时,还具有其他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非商品性产出功能,这些功能所产生的价值无法通过市场交易和产品价格来体现。
包括生态环保功能,社会稳定功能,文化传承和教育功能。
5.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业的发展阶段主要特征恢复和“一五”时期(1949~1957年1949-1952年间,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恢复和提高,1954-1956,XXX提出的“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农业生产力发展思路,到1957年,全面完成了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
“大跃进”和恢复时期(1958~1965年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方法,可概括为“十分指标,十二分措施,二十四分干劲”。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8年以“农业学大寨”运动方式、扣政治帽子、行政压制、方式主义等手段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带领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1979~2000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生产责任制、市场化改革、农业技术进步、增大农业投入新世纪以来(2000 ~农业生产组织开始社会化6.三农问题的根本涵义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农业问题的总称7.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发展现代农业,晋升二三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发生活条件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提高农夫福利程度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完善村落治理机制深化农村体制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8.经济制度的功能一,降低交易成本。
判断1.从本质上讲,农业生产是自然界中物质和能量的转化过程。
T2.一般来说,狭义的农业包括植物栽培业和动物饲养业。
X3.农业在国民经济产值中的比重逐渐下降是普遍和必然的现象。
T4.农产品供给就是指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愿意并能够出售某种农产品的数量。
X5.在一定时期内,农产品的供给量除本期生产的产品外,还应包括以前的存货。
T6.如果某些因素导致在农产品既定价格水平下的需求量发生了变化,其变化表现为点在需求曲线上的移动。
X7.农产品市场流通就是农产品从批发市场向零售市场运输的过程。
X8.信息流是导向,商流是前提,物流是基础。
T9.消费者凭知觉感受农产品的品质,如颜色、大小、新鲜度等。
T10.远期交易实现了签订合约与货物交割的时间上的分离。
T11.所有的商品都适合在期货市场上交易。
X12.没有期货市场的经济称不上是市场经济。
T13.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制度的本质就是在社会分工协作体中不同集团、阶层和阶级之间的利益关系。
T14.制度不包括宗教信仰、惯例、习俗等。
X15.制度是用来降低交易费用。
X16.我国农村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X17.农村土地的使用权、流转权、抵押担保权属于农村土地的承包权。
X18.土地资源是一种特殊的经济资源,具有稀缺性。
T19.只要合理利用,土壤肥力不仅不会耗竭,反而会不断提高。
T20.土地生产农产品的能力是具有差异性的。
T21.土地是自然形成的,人类无法通过活动改变其数量。
T22.杜能模型更适用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大城市周围地区,而辛克莱尔模型则更适应于落后地区。
X23.杜能模型是对辛克莱尔模型的发展和修正。
X24.恰亚诺夫认为,农民在农业生产上投入的劳动量取决于家庭需求满足程度和劳动辛苦程度二者的均衡,而不是按照“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理来做决策。
T25.不变制度工资水平是由市场机制的竞争力量决定的。
X26.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特别强调农业发展对经济结构转换和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出路问题的重要意义。
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第8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5章标准贸易模型5.1复习笔记1.开放经济的标准模型标准贸易模型建立在四个重要关系的基础之上:生产可能性边界和相对供给曲线之间的关系;相对价格和相对需求之间的关系;贸易条件(一个国家出口产品的价格除以进口产品的价格)对国家福利的影响;确定世界均衡的世界相对供给与相对需求之间的关系。
以下将逐一进行介绍。
(1)生产可能性边界和相对供给如图5-1所示,曲线TT 为一国的生产可能性边界。
点Q 是生产点,位于生产可能性边界所能接触到的最高的一条等价值线上。
图5-1产品相对价格确定社会产出可以在图5-1上用一系列等价值线来表示市场的产出价值,离原点越远的等价值线对应的产出价值就越高。
假定/C F P P 上升,则等价值线会变陡。
如图5-2所示,当棉布的相对价格从()1/C F P P 上升到()2/C F P P (从1VV 移动到2VV )时,等价值线变陡。
这时,社会将生产更多的棉布和更少的粮食,均衡产出点将从点1Q 移动到点2Q 。
图5-2棉布相对价格的上升如何影响相对供给(2)相对价格和相对需求如图5-3所示,点Q 是生产点,点D 是消费点。
该国生产的棉布比消费的棉布多,因而出口棉布;相应的,消费的粮食比生产的粮食多,因而进口粮食。
图5-3标准模型中的生产、消费和贸易图5-4说明了相对价格/C F P P 上升所产生的影响。
当相对价格/C F P P 上升时,所有的等价值曲线变得更陡,最大价值线会从1VV 移到2VV ;生产点会从点1Q 移动到点2Q ;消费点会从点1D 移动到点2D 。
图5-4棉布相对价格上升产生的影响从点1D 到点2D 的移动反映了/C F P P 上升所产生的两个影响:①消费移动到了一条更高的无差异曲线上,社会福利改善了——收入效应。
②相对价格的变动会使得消费点随无差异曲线向靠近粮食、背离棉布的方向移动——替代效应。
(3)贸易条件改变对福利的影响贸易条件对国家福利的影响可以在图5-4中得到说明。
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分析摘要:本文针对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的基本国情,选取我国1978-2011年的相关数据,对我国粮食产量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检验,并对各因素的影响程度的大小进行比较,最终建立合适的回归模型,对其做统计和经济意义上的分析,并根据结果提出建议。
关键词:农业粮食产量有效灌溉面积受灾面积一、问题的提出我国是传统意义上的农业大国,农业生产一直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建国后,在经历人民公社运动、大跃进以及文革的浩劫后,农业发展严重滞后,无法满足人民的需要。
1978年改革开放也首先在农村地区开展,实行家庭生产承包责任制,农业有了快速的发展。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粮食产量也不断上升。
可是农村人口和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也制约着粮食产量的进一步增加。
到底是哪些因素制约着粮食产量呢?针对这个问题,本文选取了我国1978年到2011年的相关数据,通过建立回归模型,对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并且在通过分析知道影响粮食产量的因素后,提出了提高粮食产量的有效途径。
二、数据收集本文选取了1978年至2011年的34组数据,从数据个数来看完全满足多元回归模型的设定需要。
选取1978年以后的数据主要是因为1978年之前,由于人民公社化运动期间农业数据的浮夸形象,以及文革期间农业生产的停滞等非正常社会现象会影响模型的分析,故从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之后开始选取数据。
1978年-2011年我国粮食生产与相关投入的数据表年份粮食产量(万吨) 农业机械总动力(万千瓦)有效灌溉面积(千公顷)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万吨)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千公顷)受灾面积(千公顷)Y X1 X2 X3 X4 X5 1978 30476.50 11749.90 44965.00 884.00 120587.20 50807 1979 33211.50 13379.50 45003.13 1086.30 119262.70 39367 1980 32055.50 14745.75 44888.07 1269.40 117234.27 50025 1981 32502.00 15680.10 44573.80 1334.90 114957.67 39786 1982 35450.00 16614.21 44176.87 1513.40 113462.40 33133 1983 38727.50 18021.90 44644.07 1659.80 114047.20 347131984 40730.50 19497.22 44453.00 1739.80 112883.93 31887 1985 37910.80 20912.55 44035.93 1775.80 108845.13 44365 1986 39151.20 22950.00 44225.80 1930.60 110932.60 471351987 40297.70 24836.0044403.00 1999.30 111267.77420861988 39408.10 26575.00 44375.91 2141.50 110122.60 50874 1989 40754.90 28067.00 44917.20 2357.10 112204.67 46991 1990 44624.30 28707.70 47403.07 2590.30 113465.87 38474 1991 43529.30 29388.60 47822.07 2805.10 112313.60 55472 1992 44265.80 30308.40 48590.10 2930.20 110559.70 51332 1993 45648.80 31816.60 48727.90 3151.80 110508.70 48827 1994 44510.10 33802.50 48759.10 3317.90 109543.70 55046 1995 46661.80 36118.05 49281.60 3593.70 110060.40 45824 1996 50453.50 38546.90 50381.60 3827.90 112547.92 46991 1997 49417.10 42015.60 51238.50 3980.70 112912.10 53427 1998 51229.53 45207.71 52295.60 4083.69 113787.40 50145 1999 50838.58 48996.12 53158.41 4124.32 113160.98 49980 2000 46217.52 52573.61 53820.33 4146.41 108462.54 54688 2001 45263.67 55172.10 54249.39 4253.76 106080.03 52215 2002 45705.75 57929.85 54354.85 4339.39 103890.83 46946 2003 43069.53 60386.54 54014.23 4411.56 99410.37 54506 2004 46946.95 64027.91 54478.42 4636.58 101606.03 37106 2005 48402.19 68397.85 55029.34 4766.22 104278.38 38818 2006 49804.23 72522.12 55750.50 4927.69 104957.70 41091 2007 50160.28 76589.56 56518.34 5107.83 105638.36 48992 2008 52870.92 82190.41 58471.68 5239.02 106792.65 39990 2009 53082.08 87496.10 59261.45 5404.35 108985.75 47214 2010 54647.71 92780.48 60347.70 5561.68 109876.09 37426 2011 57120.85 97734.66 61681.56 5704.24 110573.02 32471三、模型设定1、分别做被解释变量(Y)与解释变量(X1、X2、X3、X4、X5)的散点图,结果如下:由散点图可知,解释变量与别解释变量间的线性关系并不明确,故对原方程两边同时取对数,建立新的回归方程3、为了方便计算,对变量进行重新定义,在eviews对话框中输入genr y=log(y)genr x1=log(x1)genr x2=log(x2)genr x3=log(x3)genr x4=log(x4)genr x5=log(x5)建立新的回归模型,结果如下图由上图可知新的多元回归模型为54321128441.0461565.1401626.0603457.0078124.0408078.2X X X X X Y -++-+-=四、模型的检验与调整(一)经济意义检验由经济分析可知,粮食产量(Y )与农业机械总动力(X1)、有效灌溉面积(X2)、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X3)、粮食作物播种面积(X4)应成正相关关系,与受灾面积(X5)应成负相关关系。
谷贱伤农的经济学解释及其对策
谷贱伤农是指粮食价格过低,不足以支撑农民的生产费用和生活成本,从而导致农民收入减少甚至亏损。
其经济学解释是市场竞争的结果,由于粮食生产具有规模经济,大规模经营的企业能够降低生产成本并提高效率,导致农民无法与之竞争,从而使粮食价格低于成本。
此外,政府的粮食补贴政策也会导致粮食价格低于市场均衡价。
对于谷贱伤农的对策可以从政府和农民两个层面考虑。
政府可以通过取消或减少粮食补贴,提高粮食的市场价格,从而改善农民的收入状况。
此外,政府还可以制定相关的扶持政策,如提供技术支持、减免税费等,帮助农民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增加收入。
农民方面可以通过改变种植结构,选择更适合市场需求和生长环境的作物,提高单产效益,实现增收。
同时,农民还可以采取集体经营、合作社等方式,实现规模经济效益,降低生产成本。
此外,农民也可以通过品牌建设、电商销售等方式,增强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并提高利润空间。
《计量经济学》教学大纲授课专业:统计学 学时:64 学分:4课程性质计量经济学是统计学专业本科必修重点专业课程。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的有机结合,是经济学科体系中最为重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研究带有随机影响的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关系为对象,通过对搜集的样本数据进行模型设计、参数估计和检验,确定所研究对象的计量经济模型,实现对社会经济现象的规律性认识,为决策者提供良好的备择方案。
目前计量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到社会经济生活等不同领域。
教学目的本课程教学目标为:1、了解现代经济学的特征,了解经济数量分析课程在经济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了解经济数量分析在经济学科的发展和实际经济工作中的作用。
2、掌握基本的经典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并对计量经济学理论与方法的扩展和新发展有概念性了解。
3、能够建立并应用简单的计量经济模型,对现实经济现象中的数量关系进行实际分析。
4、具有进一步学习和应用计量经济学理论、方法与模型的基础和能力。
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单方程计量经济模型理论与方法、扩展的单方程计量经济模型理论与方法、联立方程计量经济模型理论与方法、单方程计量经济应用模型、宏观计量经济模型等。
教学时数分配理论教学48学时,课时分配如下:第一章 绪论 理论4学时第二章单方程计量经济模型理论与方法 理论10学时第三章 扩展的单方程计量经济模型理论与方法 理论12学时第四章 联立方程计量经济模型理论与方法 理论8学时第五章 单方程计量经济应用模型 理论8学时第六章宏观计量经济模型 理论6学时实践实验教学18学时,课时分配如下序列实验名称内容提要实验类型实验时数实验对象实验地点一Eviews软件的基本操作1. 了解Eviews软件2. 编写自己的第一个程序验证性实验208统计计算机机房二一元回归模型1. 基本输入数据的使用2. 利用SPSS得到模型验证性实验208统计计算机机房三多元回归模型1.给出数据得到多元回归模型验证性实验208统计计算机机房四异方差性1. 掌握异方差性的诊断验证性实验208统计计算机机房五自相关性1.用数组实现起泡排序、求最大值、最小值等算法验证性实验208统计计算机机房六多重共线性1掌握多重共线性的判定原则验证性实验208统计计算机机房七非线性普通最小二乘1. 掌握非线性普通最小二乘原理验证性实验208统计计算机机房八逻辑增长曲线模型1. 掌握逻辑增长曲线模型的特点验证性实验208统计计算机机房九时间序列分析模型1.会建立时间序列模型验证性实验208统计计算机机房实验考核方式与评分标准:根据实验操作结果、实验报告和实验考勤等方面,给出该课程的实验成绩,计入该课程的总成绩中。
一、粮食生产模型1、选择变量和模型的关系形式研究目的:研究我国近十年粮食产量与主要影响因素之间的定量关系。
(1)确定模型应包含的变量被解释变量:粮食总产量(万吨),y解释变量:X1农用化肥施用量(万公斤)X2粮食播种面积(千公顷)X3成灾面积(千公顷)X4农业机械劳动力(万千瓦)X5农业劳力(万人)变量选择依据:国家粮食政策对粮食生产的积极扶持作用,在样本区间内具有一致性;我国粮食统一平价收购,,农民面临的是“无限的需求”。
因此,影响粮食产量的主要因素是:资本和劳动力农业生产的特点决定了资本主要是:土地和化肥考虑到我国的传统农业耕作方式有一定的变革,一方面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增加;另一方面,农业机械化水平有所提高,表示劳动力的变量为:农机动力和农业劳动力。
(2)确定模型的数学形式和参数范围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之间的关系是投入产出关系,因此选用C-D生产函数,设定模型为:lnY=a0+a1lnX1+a2lnX2++++u解释变量的个数从2~5个,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有结果;偏回归系数为相应变量的产出弹性,理论值应介于0~1之间;截距a0为常熟虚拟变量,包含政策、气候等难以量化的影响因素;u为随即扰动项,描述模型之外的因素对模型的干扰。
2、采集样本数据本模型使用时间序列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农村统计年鉴》(1984——1996)(见表2.10.1)其中:由于统计数据没有粮食生产的专用数据,农用化肥施用量(万公斤)、成灾面积(千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万千瓦)、农业劳力(万人)均为农业总体数据,尤其是农业劳力(万人)为农林牧副渔也总劳动力,只有几个年份有种植业、农业劳力数据,占农林牧副渔也劳力的比重为0.8~0.85之间。
表2.10.1obs Y粮食总产量(万吨)X1农用化肥施用量(万公斤)X2粮食播种面积(千公顷)X3成灾面积(千公顷)X4农业机械劳动力(万千瓦)X5农业劳力(万人)1983387281659.811404716209.31802231645.1 1984407311739.8112884152641949731685 1985379111775.810884522705.32091330351.5 1986391511930.6110933236562295030467 1987402981999.311126820393.72483630870 1988394082141.511012323944.72657531455.7 1989407552357.111220524448.72806732440.5 1990446242590.311346617819.32870833330.4 1991435292805.1112314278142938934186.3 1992442662930.211056025894.73030834037 1993456493151.9110509231333181733258.2 1994445103317.9109544313833380232690.3 1995466623593.7110060222673611832334.5 1996504543827.91125482123438546.932260.4将原始数据格式转换为文本文件格式,并保存为:f:\sq\lzn2101.txt(记住样本区间、各列对应的变量名称)38728 1659.8 114047 16209.3 18022 31645.140731 1739.8 112884 15264 19497 3168537911 1775.8 108845 22705.3 20913 30351.539151 1930.6 110933 23656 22950 3046740298 1999.3 111268 20393.7 24836 3087039408 2141.5 110123 23944.7 26575 31455.740755 2357.1 112205 24448.7 28067 32440.544624 2590.3 113466 17819.3 28708 33330.443529 2805.1 112314 27814 29389 34186.344266 2930.2 110560 25894.7 30308 3403745649 3151.9 110509 23133 31817 33258.244510 3317.9 109544 31383 33802 32690.346662 3593.7 110060 22267 36118 32334.550454 3827.9 112548 21234 38546.9 32260.4进入TSP窗口,进行如下操作:Create a 1983 1996Read(o) F:\sq\ lzn2101.txt y x1 x2 x3 x4 x5write(o) F:\sq\ lzn2101.txt y x1 x2 x3 x4 x5save F:\sq\ lzn2101.txtload F:\sq\ lzn2101.txt3、参数估计结果及统计检验(1)ls lny c lnx23 lnx5 lnx123 lnx423把化肥施用量改为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农机劳力改为单位面积农机劳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可能的多重共线性。
用OLS法估计,得到如下回归方程:Create a 1983 1996Read(o) F:\sq\ lzn2101.txt y x1 x2 x3 x4 x5write(o) F:\sq\ lzn2101.txt y x1 x2 x3 x4 x5save F:\sq\ lzn2101.txtload F:\sq\ lzn2101.txtgenr lny=log(y)genr lnx23=log(x2-x3)(不受灾的面积)genr lnx5=log(x5)genr lnx123=log(x1/(x2-x3)) (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genr lnx423=log(x4/(x2-x3)) (单位面积农机劳力)smpl 1983 1995K=4,n=13,查t\F\DW等统计量的临界值,进行统计检验;根据经济意义和t检验结果,依次分别剔除变量LNX5、LNX423,用OLS法估计,得到如下回归方程:(2)ls lny c lnx23 lnx5 lnx123经济意义检验:LNX23 、LNX5、 LNX423的回归系数之和为1.112,约等于1,符合理论和经验期望值,模型可以通过经济意义检验。
(?)K=3,n=13,查t\F\DW等统计量的临界值,进行统计检验;LNX5不能通过显著项检验,其原因可能是数据代表性差,用农林牧渔总劳力代替粮食生产劳力会产生很大的偏差。
若能得到较准确的样本数据,LNX5应该能够通过显著性检验。
因此,在比较粗略的情况下,该模型可以使用。
模型的经济意义可解释如下:?(3)ls lny c lnx23 lnx123 lnx423经济意义检验:LNX23 、LNX123、 LNX423的回归系数之和为0.950,约等于1,符合理论和经验期望值;但LNX423的回归系数为负数,经济含义上不成立。
模型不能通过经济意义检验。
(?)K=3,n=13,查t\F\DW等统计量的临界值,进行统计检验;LNX423不能通过显著项检验,其原因可能是由于新增添的农机动力多数不用于农业生产,因此与产量的相关性不搞.因此,该模型不可以使用。
为何?(4)ls lny c lnx23 lnx123论和经验期望值,模型可以通过经济意义检验。
(?)K=2,n=13,查t\F\DW等统计量的临界值,进行统计检验;均能够通过显著性检验。
型具有相当好的统计性质,拟和优度高,该模型可以使用。
模型的经济意义可解释如下:?(5) 模型ls lny c lnx23 lnx123的拟和检验fit flnygenr fy=exp(flny)genr ycjy=(y-fy)/y(相对误差)4、预测及分析查得1996年数据,并输入。
Smpl 1996 1996Forcst fflnygenr ffy=exp(fflny)genr ycjy1=(y-ffy)/y(相对误差)预测的相对误差为2.61%,在容许的范围内(一般为5%)因此,模型ls lny c lnx23 lnx123是可以应用的。
考虑:为何没有进行异方差检验、异常值检验、多重共线性检验?模型稳定性检验?怎样检验?5、批处理程序(1):在TSP状态下编辑输入:edit F:\sq\lzn2101.txt回车1:load F:\sq\lzn2101.txt2:genr lny=log(y)3:genr lnx23=log(x2-x3)4:genr lnx5=log(x5)5:genr lnx123=log(x1/(x2-x3))6:genr lnx423=log(x4/(x2-x3))7:smpl 1983 19958:ls(p) lny c lnx23 lnx5 lnx123 lnx4239:ls(p) lny c lnx23 lnx5 lnx12310:ls(p) lny c lnx23 lnx123 lnx42311:ls(p) lny c lnx23 lnx12312:fit flny13:genr fy=exp(flny)14:genr ycjy=(y-fy)/y15:show lny flny y fy ycjy16:Smpl 1996 199617:Forcst fflny18:genr ffy=exp(fflny)19:genr ycjy1=(y-ffy)/y20:show lny fflny y ffy ycjy121:smpl 1983 199522:ls(p) lny c lnx23 lnx5 lnx12323:Smpl 1996 199624:Forcst ffflny25:genr fffy=exp(ffflny)26:genr ycjy2=(y-fffy)/y27:show y ffy fffy ycjy1 ycjy2 (2):在TXT状态下编辑打开一个文本文件,依次输入下列命令:load F:\sq\lzn2101.txtgenr lny=log(y)genr lnx23=log(x2-x3)genr lnx5=log(x5)genr lnx123=log(x1/(x2-x3))genr lnx423=log(x4/(x2-x3))smpl 1983 1995ls(p) lny c lnx23 lnx5 lnx123 lnx423ls(p) lny c lnx23 lnx5 lnx123ls(p) lny c lnx23 lnx123 lnx423ls(p) lny c lnx23 lnx123fit flnygenr fy=exp(flny)genr ycjy=(y-fy)/yshow lny flny y fy ycjySmpl 1996 1996Forcst fflnygenr ffy=exp(fflny)genr ycjy1=(y-ffy)/yshow lny fflny y ffy ycjy1smpl 1983 1995ls(p) lny c lnx23 lnx5 lnx123Smpl 1996 1996Forcst ffflnygenr fffy=exp(ffflny)genr ycjy2=(y-fffy)/yshow y ffy fffy ycjy1 ycjy2保存批处理文件:save f:\sq\lzn2101b.txt运行批处理文件:run f:\sq\lzn2101b.tx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