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关系型作文审题
- 格式:ppt
- 大小:44.00 KB
- 文档页数:14
审题立意“千古文章意为先。
”审题立意,是考场作文写作第一关,是写作教学第一难。
审题不严谨周密,作文就会不符合题意,立意不深刻高远,文章就会平庸肤浅,难得考官青睐。
所以,在写作教学中,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仔细审题,精心立意。
一、抓关键句法关键句常常有暗示材料中心的作用。
所以,有些作文材料中的关键性语句可以作为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
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即时训练1(2016·全国乙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
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请根据材料,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请找出这则材料的关键句:请确立文章的立意:【思路点拨】这一试题承袭了2015年全国卷Ⅱ的比较模式——对三个风采人物大李、老王、小刘的比较,平行罗列了“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并要求“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这是所谓标准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命题。
这道作文试题的引导语由两句话构成。
前一句是说语文学习、语文素养的重要性。
后一句是说中学生语文素养提升的三条途径。
关键句在于后者。
题干要求考生“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出发,比较上述三条途径,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考生应针对“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这三条途径进行比较分析,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体会来谈。
题干标明“明确文体”,没有限定文体,考生在文体选择上有充分的自由度,但文体要鲜明。
题干中有“比较上述三条途径”和“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的写作任务指令,考生立意时不可忽视,要对上述三者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进行必要的权衡、比较,从而形成自己的看法。
新材料作文一一因果关系型以果溯因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
比方,有很多事物就是以因果关系的联系形式存在的。
写材料作文审题时如果能材料中列举的现象或结果推究出造成所列现象或结果的本质愿因,往往能找到最正确的立意。
一、高考试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 分)4月29日,尚先生把手机落在了出租车上。
他随后拨打那部手机,对方接听后立即挂断。
他又发短信表示,愿意出2000元〃买〃回手机。
一小时后,尚先生收到回复,说要归还手机。
见面后才知道,捡手机的是一位年轻人。
尚先生要酬谢他,但对方交还手机后就转身离去了。
当天晚上,记者联系到那位年轻人,年轻人说:〃我本来无意归还,但看到手机里的照片和信息,发现机主刚刚给庐山地震灾区汇去一大笔捐款,很受感动。
我不能见利忘义,不能用贪心对待爱心。
我也要像尚先生那样多一些真诚和友善。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和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分析](2)年轻人种的胡杨几乎全被风刮倒了,有的甚至连根拔起。
[胡杨树](1)老人种的树,只是被风吹折了一些树枝,吹掉了一些树叶。
(2)年轻人种的胡杨几乎全被风刮倒了,有的甚至连根拔起。
第三步:分析这些句子隐藏的意思是什么,在此基础上进行立意。
[思考]为什么老人种的胡杨在沙尘暴后会无碍?为什么年轻人种的胡杨在沙尘后全被风刮倒?胡杨树如何才能抵挡沙尘暴?[确定立意]⑴在子女的教育、人才的培养方面,-定要有科学的方法、长远的眼光。
⑵一味关心保护有可能会贻误被关爱者的一生。
⑶逆境成才、顺境可能会使生命变得脆弱、要夯实基础。
范文展示:放手,让孩子自己走离开父母的怀抱,在遍布荆棘的世间飞翔,幼雕才会成长。
自然界各色动物都懂的道理,许多人却不懂。
殊不知,真正的成长,需要放手让孩子去历练。
林肯与十级台阶的故事想必许多,人都早有耳闻。
圆乎乎的小手,吃力地攀着台阶,脸涨得通红,年幼的他回头望望母亲,可是母亲只是笑笑,给了他一个鼓励的眼神。
关系类议论文导学案高二语文编写:李小静审稿:陈鹏日期:2009-10—29 序号:1【学习目标】(能力层级D级)1、能记住关系型作文话题要素之间的关系主要有哪些。
2、掌握审题技巧3、关系式话题或文题编写论点的一般方法。
【重点难点】1、审题,确定话题要素之间的关系。
2、确定论点【学法指导】1、认真阅读高考链接部分内容,掌握关系式作文话题、命题或材料作文论题的表现形式。
2、总结关系类议论文审题立意的方法,并完成“达标检测”。
【高考链接】关系型作文话题要素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1。
对立统一关系:就是各要素单一来看是对立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们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
也可称之为无此无彼式。
如2005年全国卷一:话题是《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
细加审题,便能领悟:话题的两个方面是对立统一的,同时又是互为因果联系的,彼此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可以运用所学的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来透析出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构建出符合话题的文章来。
2.是非取舍关系:即指关系型话题的诸要素之间是一是一非、一对一错的关系,对它们只能有所取舍选择。
也可称之为有此无彼式.如2005年全国卷三:以“铭记与忘记”为话题进行作文.细加审题,便能领悟:这道题目教育人们要用正确而科学的态度来对待历史和现实,教育人们要把关爱铭刻在心,让怨恨随风而去.倡导人与人之间相互包容,奏响创建和谐社会的主旋律。
取舍统一,彰显辨证,什么该记,什么该忘,要体现人文精神,反映时代主题。
3。
并非绝对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
也可称之为有此未必有彼式,或辩证关系式。
这种类型话题,概念之间存在着极其复杂的关系,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写作时要注意从物质、运动、实践等角度切入,抓住其中一个方面,写清概念之间的辩证关系。
如2003年的高考作文题“感情亲疏”与“认知的正误”之间,就有着复杂的辩证关系,简而言之可以分为:①正影响——感情越亲,对事物的认知就越准确,所谓“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最新高考语文作文审题立意训练题精选(附思路指导)作文审题类型1、命题作文[完全式、填充式(半命题)、倾向式(材料+题目)]2、材料作文(文字材料、图画材料)3、话题作文(联想想象型、比喻象征型、定向暗示型、关系型)三、审题应怎样切合题意呢“切合题意”是作文命题都每一忠告.忠告考生务必准确审题.审题的本质就是正确把握行文的方向.面对话题作文,考生就像站在十字路口,何去何从是首要问题.如果出发的方向错了.那无论行进中如何经营都无济于事。
为此我们提出三个切题具体要求:A、实扣:作文内容与作文题所供话题或材料有实际的本质的联系和契合,而不貌合神离.B、明扣:作文内容与作文题所供话题或材料有明显的相似语句.C、全扣:作文的标题、开头、主体段落、过渡、结尾等处处都应体现作文题的命题寓意.四、审题三忌:一忌无视材料或话题,另起炉灶;二忌游离话题,喧宾夺主;三忌主旨不明,云山雾罩。
一、材料作文材料作文的审题决定着立意,也就是说文章的立意取决于审题。
审题不清,那么立意就不准;立意不准,就会出现偏题、跑题现象。
“棋失一着,全盘皆输”就是这个道理。
审题时要注意点。
①整体性原则;②多角度原则;③明限制原则。
审题方法:找关键词句法,领会寓意。
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森林边住着一个猎人,他平日里总习惯带上自己那条忠实的猎狗到山上和林中打猎。
猎狗品种优良,追捕猎物时速度飞快,反应敏捷。
对于锁定的目标,几乎从未失手过。
猎人对此很满意,经常嘉奖它,更是对它特别信任。
有一次,主人用枪射击一只狐狸,但是不够准,让狐狸逃跑了。
于是猎狗朝着狐狸逃跑的方向猛追过去。
狐狸蹿进了森林,森林里树木丛生,道路弯曲,狐狸对路径非常熟悉。
但猎狗也不含糊,追捕的过程紧张迭起。
狐狸跑不过猎狗,眼看就要被追上了。
突然,狐狸一个大转身,蹿到了另一条小路,猎狗一不留神,身子撞到了路边的大树上,擦伤了皮,顿时感到有点疼痛。
“唉!我为什么要追得这么累?即使追不到狐狸,我也不会饿肚子呀!”刚刚有念头闪过,它的速度就已经慢下来了。
【高考作文】思辨类材料作文“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分析指导【原题呈现】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2025届广东六校第一次联考)现实中,人们既要正确评价自己,也要理性看待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这对于立身、处世有怎样的影响?如何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这是一道极简材料式的二元关系思辨作文题。
自我评价,是内心深处的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它基于自我认知、自我反思,是我们对自己能力、性格、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评价。
一个能够准确自我评价的人,往往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从而制定出合理的目标,规划出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
这种自知之明,是自信与谦逊的源泉,也是我们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定力、勇往直前的动力。
与自我评价相对应,他人评价则是我们了解自我、完善自我的另一面镜子。
它来自亲朋好友、同事同学、乃至陌生人的反馈与评价,能够为我们提供不同的视角和见解。
一个开放的心态,能够让我们从他人的评价中汲取营养,发现自己的盲点,弥补自身的不足。
同时,合理的他人评价还能增强我们的社会认同感,提升自信心,激励我们不断进步。
但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他人评价都是客观公正的。
有时,出于各种原因,他人可能会给出夸大其词或过于苛责的评价。
因此,在接纳他人评价时,我们需要保持一定的判断力,学会筛选和甄别,避免被片面的评价所误导。
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并非孤立存在的两个概念,而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一方面,自我评价是我们接纳他人评价的基础。
只有当我们对自己有了清晰的认识,才能更加客观地看待他人的评价,从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另一方面,他人评价又是我们完善自我评价的重要途径。
通过他人的反馈,我们可以发现自己未曾察觉的问题,进而调整自我评价的偏差,实现自我成长。
学案72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明确类型,抓住核心复习任务掌握单则材料与多则材料的审题立意方法,重点掌握关系型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方法。
知识图要审题立意原则应试写作取胜首在审题,通俗地说,必须先明白命题有什么要求,即知道“要我写什么”;其次则在立意,通俗地说,就是要知道应表达什么意思,即确定“我要写什么”。
审题是立意的起点与前提,立意是审题的结果与落脚,只有审题仔细,辨析清楚,才能立意切题,立论明确。
审题与立意都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1.审题三原则整体性原则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于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跑题等现象。
多向性原则一般来说,材料作文中的材料所蕴含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
筛选性原则因为从材料中获得的观点具有多样性,所以在进入写作时,对提炼出的观点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
筛选时要注意三点:①服从材料的整体;②观点比较新颖;③有理可讲,有话可说。
2.立意四原则准准确、鲜明。
立意准确就是准确提炼材料的主旨,做到“思想健康,中心明确”。
“思想健康”就是要体现时代正能量,抒发积极健康的感情。
稳理性、稳妥。
所持观点中肯,不走极端。
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来分析问题,行文缜密妥当。
深深刻、集中。
“深刻”指论证触及事物或问题的本质,能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能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或方法,观点具有启发性。
“集中”指作文围绕一个主题深入开掘,不旁敲侧击,不零乱分散。
新新颖、独到。
指观点、材料、论证过程新鲜有创意,有个性特点,能给人以新鲜的心灵感受与教益。
但“新”建立在写作者对社会、生活、事物所具有的独到、深刻的认识与理解之上,要行文有度,不可弄巧成拙。
活动一单则与多则材料的审题立意之法新材料作文由三部分组成:①所给材料(或单则,或多则);②写作导引;③写作要求(“三自”指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四不”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届高考模拟作文“AI时代,如何看待问题意识和人生的关系”导写及范文【原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 分)ChatGPT是一款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
“有问题尽管问!”是ChatGPT 与用户聊天的开场白,只要你输入问题,它就会生成一份“近乎完美”的回答。
ChatGPT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梳理问题的解题思路,是一个相当强大的“辅导老师”。
有研究者认为,向机器人提问也是一种学习的方式,但一些学生恰恰不知道“问什么”,尚未建立起真正的“问题意识”。
学生如果连“问什么”都不知道,那么就没法很好地使用“AI”这类工具。
上述材料也能在更广泛的人生领域给人以启示。
在人工智能浪潮不断袭来的时代,你如何看待“问题意识”和人生的关系?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
【审题指导】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这道题目提示部分以在人工智能浪潮不断袭来的时代任务的形式规定了论题"问题意识"与人生的关系。
材料分为两段,第一段呈现了ChatGPT 强大的功能,第二段展现了面对强大的学习工具,一些学生缺乏"问题意识",以致无法高效利用这一聊天机器人的尴尬处境,也暴露了我们教育过程中,其存在的重知识接受轻问题发现以致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
审题立意时,首先应当理清、点明关键问题:什么是"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对问题的敏感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观察、思考和分析的能力。
当我们遇到困难或挑战时,首先需要意识到自己面临的是一个问题,并着手思考能否解决问题。
要有人工智能的时代意识,在这个大背景下来谈"问题意识"与人生的关系,方为上策。
立意参考:1.以问题意识启发创新人生。
2.提出问题,比得到答案更重要3.AI时代,更须保持敏锐的问题发现能力。
【优秀范文】1从问题中来,回到问题中去“有问题尽管问!”这句话在我们的生活中最常听到谁对我们说呢?如果没有猜错的话,那应该是我们的老师了。
高考备考作文训练之审题立意烟台一中隋红莺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主题思想,也就是考生通过所写的内容来表达自己的意念和情趣等。
明人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道:“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
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古人以“帅”为喻,形象地说明了立意的重要性。
有人形象地将“题意”与文章中心的关系比做“囚笼的鸟”,你尽可以“横冲直撞”,但却是“戴着镣铐跳舞”;或比做“森林里的狮子”,尽可仰天长啸,但只能在森林里。
高考《考试说明》要求,作文须“符合题意”。
所谓“符合题意”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符合命题意图,对命题者所给的题目,要求考生能准确、全面地理解:准确,强调审题时要分清是非、优劣、高下、大小、可否等;全面,则强调审题时看清试题中各个部分的字面和深层的含义。
二则是文章与题目相符。
文章审题,力求做到不漏、不改、不误。
所谓“不漏”,即全面审题,不遗漏任何要求;所谓“不改”,即准确审题,不随意改变试题的要求;所谓“不误”,即正确审题,不误解题目的要求。
作文命题方式: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命意作文、看图作文。
我把命意作文和看图作文归入材料作文一类,命题和半命题归为一类,所以主要以命题作文、话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为主进行分析。
命题作文的审题立意命题作文是根据所出示题目进行写作的一种作文方式。
命题作文是我国传统的作文方式,它有利于直接体现命题者的意图,避免学生写作时有所偏离;有利于写作者思想迅速集中,在短时间内朝着一个目标思考;有利于作文批改和讲评;有利于密切配合阅读,巩固和发展阅读收获。
近几年的命题作文有了变化,不仅仅给出作文题目,还给出一段材料,对标题起了划定范围的作用。
考生可以参考这段材料,开拓思路,快速构思立意。
2011年之前,命题作文几乎与材料、话题三分天下,2011—2013年,曾大受青睐的命题作文渐被冷落:2011年命题作文有8篇,2012年则仅有江苏一家,2013年仅天津出了个半命题作文。
浙江《课堂内外•创新作文》编辑彭治旗浙江卷《行走在消逝中》2020年浙江高考作文题:行走在消逝中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还记得你的童年吗?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想的成熟,那些美丽的梦想、单纯的快乐似乎在一步步离我们远去。
苍茫的丛林间,玛雅文化湮没了;丝绸古道上,高昌古国消逝了。
人类在消逝中进步。
行走在消逝中,既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怅惘,也有“谁道人生无再少”的旷达…… 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以“行走在消逝中”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以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②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
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④不少于800个字。
⑤不得抄袭。
点评:2020年浙江高考作文试题是一个关系型的作文题目。
“行走”我们可以理解为“前进”、“发展”、“进步”等涵义,而“消逝”可以理解为“扬弃”、“放下”、“远离”等涵义。
二者联系起来看,极富思辩性。
人类社会从古到今,无论是思想观念,还是社会革新都会有一个发展与保存、重建与扬弃的矛盾,这些矛盾推动着人类的进步。
当然“消逝”有的是成长的需要,有的是历史的选择,有的是自然的更替,还有的是进步的结果。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有惆怅、失落和遗憾,也会有欢呼、惊喜和赞美。
破题的关键在于正确理解“行走”和“消逝”的关系,以及“行走”过程中我们对“消逝”的态度。
可以联系的材料有改朝换代、观念更新、成长心语等等。
2020年浙江高考作文题目开放了考生思维既可以表现自己思维的缜密,也可以联系自己生活谈论感受,命题很好地综合了思维性、生活性等特点。
试题评析今年浙江卷依然延续了前几年的话题作文形式,依然是给出几个提示性的材料进行自主写作,依然是包含了对考生心灵世界的追问及人文精神的思索,依然是行走在生活和文化的一个个交叉点上,在命题上较好地体现了延续性。
在去年作文的思辨性的基础上,今年作文重在考查学生关注生活,写出生活中的真情实感,写出自己的生命体验,同时还可对美好事物的消亡作出自己哲理性的思考,是哀伤沉湎还是豁达向前,是消极怀旧还是积极向新。
2024届新高考九省联考四篇作文点评及导写1、“交错带”导写【原题呈现】(河南、黑龙江、甘肃)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本试卷现代文阅读材料I提到自然带边缘交错地带较为敏感,当环境出现波动时,它们会最先发生改变,进而推动整个地区产生变化。
其实,历史发展、社会变迁、文化传承、科技创新乃至生活中的问题解决,都有类似的“交错带”。
请以“交错带”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这次七省适应性测试联考(河南、新疆也加入,实际上是九省联考)的作文题目(河南考区)有些出人意料,一改二元、三元关系型材料作文题或单纯材料型的作文题,给了一个读写结合+材料+话题型的作文题。
作文题看似简单,但“交错带”这个话题名词明显很陌生,写好这个作文有一定难度。
想必平时各个学校的高三学生并没有练习过这个话题,“反押题”思路在指导高考作文出题的方向。
那么该如何审题呢?先理解材料。
材料来自现代文阅读材料I,涉及的段落是——“成熟的游牧业依托的环境为广袤的草原,而它的萌生地却在农牧交错带。
农耕区与畜牧区是依人类经济生活方式而划分的基本区域,介于两者之间的则为农牧交错带。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在环境上具有敏感特征,每当全球或地区出现环境波动时,气温、降水等要素的改变首先发生在自然带的边缘,这些要素又会引起植被、土壤等相应变化,进而推动整个地区从一种自然带属性向另一种自然带属性转变。
由于农、牧业生产依托的环境不同,农牧交错带的敏感特征也会影响史前人类的经济生活方式,促使人们从一种生产类型转向另一种生产类型。
随着这一地区自然带属性的更移,人类首先打破原始农业“一统天下”的局面,在原始农业基础上萌生了畜牧业,然后渐次形成独立于农耕业的畜牧业。
”原文材料陈述了游牧业的萌生地带、原因,以及所带来的影响意义。
它对于写作只是引子。
关键是要理解作文引语材料的内容。
2023高考作文备考----材料作文“学、才、识”三元作文审题指导与例文导写【原题再现】(河北邯郸2023届统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学如弓弩,才如箭镞。
识以领之,方能中鹄。
”这是清代文学家袁枚《续诗品·尚识》中的名句,讲的是学、才、识三者之间的关系:学问就像弓弩,才能就像箭头,以见识引导弓箭发射,才能命中目标。
以上材料颇具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作文材料引用了清代文学家袁枚《续诗品·尚识》中的名句,并加以释意。
学问像弓弩,才能如箭头,学识引导箭头射出,才会命中靶心。
学、才、识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互为辅助构成有机整体的。
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三者缺一不可。
增加学识,提高眼界,才能使用好学问之弩,让才能之镞一箭中鹄。
拉弓射箭,射中目标有两个条件,一是箭的精准度,二是拉弓的力度。
学问像弓弩,学问越多,拉弓蓄力的就越多。
力量足了,才能拉稳弓弦。
而将力量加强是个长期锻炼的过程,学习积累就似拉弓蓄力,积淀越深,学习之弓也就拉得越满。
否则,弓箭无法弹出,自然无法击中目标。
有了足够的学问,力量汇集于一处,就是在箭头。
所以,才能像箭头,才能是由足够的学问积淀而成的。
而不管是学学问,还是才学,都要依靠厚实的见识来引导,才可以让学问与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
见识是引导,学识是基础,才能是学习的发挥。
只有当学习的弓弩弯如满月,才识的箭镞才能飞似流星。
其实,学问、才能和见识都是从“学”中来,要想有丰厚的积淀,首先得确定好目标。
有了目标后,最关键也是最基础的就是靠实力去实现它。
有的人学习不够,急于求成,如同弓弦没有拉满就把箭射出去,其结果是射出的箭虽多,但都软弱无力,无一中的。
有的人学得很踏实,拉弓很慢,但很讲究攒足力道,箭箭都能中的。
高考作文——三元思辨作文基本模式+练习+范文分类:现阶段的高中议论文分为三元关系、二元关系和一般任务型作文三种。
写法:无论是三元关系作文还是二元关系作文,都要求在行文中写出“关系”。
如果把这些“元”分别叫做A、B、C的话,那么每个分论点都不能只有“一元”。
这些“元”之间的关系,可以是递进、条件、因果、基础、进阶、良性循环关系等等。
也可以用前两个分论点写关系,第三个分论点用反例论证。
标题:“四四型”“五五型”或“三三三”型。
三元思辨作文基本模式:A+B+C策略一:三足鼎立一般三元话题如果为时间上的顺承关系,或循序渐进,一般不宜取舍。
这时候,我们可采用“三足鼎立”策略,即每一部分都应展开,篇幅相当。
若舍弃某个一元话题,则思维链条就会断裂。
【典型文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手、妙手、俗手”是围棋的三个术语。
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精妙下法;俗手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
对于初学者而言,应该从本手开始,本手的功夫扎实了,棋力才会提高。
一些初学者热衷于追求妙手,而忽视更为常用的本手。
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
一般来说,对本手理解深刻,才可能出现妙手;否则,难免下出俗手,水平也不易提升。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审题】本作文为三元关系类材料作文,审题没有难度,而且材料中已经把三者的关系说清楚了,所以写作时只需要有文采地梳理三者关系并论证即可。
【范文借鉴】A+B+C练本手,达妙手,弃俗手棋盘上有刀光剑影,棋子间有鼓角争鸣。
人生如棋,棋如人生。
在人生这盘大棋上,青萍之末有风起,微澜之间浪亦成。
若想下赢人生之棋,需弃俗手,练本手,方能达妙手。
苦练本手,心无旁骛,一剑光寒妙手出。
本手扎实,妙手生辉,厚积才能薄发,行稳才能致远。
反观那些“弃本手”的目光短浅者,俗手频出,终至湮没。
策略二:一体两翼不少三元话题,其实是一体两翼的关系,即其中的一个话题,或为目标、目的、结果,或是另外两者的交集;而其余二元话题,往往为并列关系,同为指向目标、目的、结果的途径或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