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场所采样技术
- 格式:ppt
- 大小:6.05 MB
- 文档页数:87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2004C52GBZ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 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Specifications of air samplingfor hazardous substances monitoring in the workplace发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GBZ 159-2004前言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与《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02)和《工作3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 2—2002)相配套,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将《车间空气中有毒物质监测采样规范》(WS 1-1996)和《作业场所空气中金属样品采集方法》(WS/T 16-1996)修改合并为一个规范;涵盖了有毒物质和粉尘监测的采样方法,适用于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和最高容许浓度的监测。
本标准的附录A、B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从2004年12月1日起实施,同时代替WS1-1996和WS/T16-1996。
本标准首次发布于1996年,本次是第一次修订。
本标准由全国职业卫生标准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徐伯洪、闫慧4芳和梁禄。
5GBZ 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有毒物质和粉尘)监测的采样方法和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有毒物质和粉尘)的空气样品采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1.戊烷、己烷和庚烷的热解吸-气相色谱法:现场采样按照GBZ 159执行。
短时间采样:在采样点,打开活性碳管两端,以200ml/min 流量采集15min空气样品。
长时间采样:在采样点,打开活性碳管两端,以50ml/min 流量采集2~8h 空气样品。
个体采样:打开活性碳管两端,佩戴在采样对象的前胸上部,尽量接近呼吸带,以50ml/min 流量采集2~8h 空气样品。
采样后,立即封闭活性碳管两端,置清洁的容器内运输和保存。
样品在室温下可保存8d,置冰箱内可保存更长时间。
2.辛烷溶剂解析-气相色谱法:现场采样按照GBZ 159执行。
短时间采样:在采样点,打开活性碳管两端,以300ml/min 流量采集15min 空气样品。
长时间采样:在采样点,打开活性碳管两端,以50ml/min 流量采集2~8h 空气样品。
个体采样:打开活性碳管两端,佩戴在采样对象的前胸上部,尽量接近呼吸带,以50ml/min 流量采集2~8h 空气样品。
采样后,立即封闭活性碳管两端,置清洁的容器内运输和保存。
样品在室温下可保存10d,置冰箱内可保存更长时间。
3.溶剂汽油和非甲烷总烃的热解吸-气相色谱法:现场采样按照GBZ 159执行。
短时间采样:在采样点,打开活性炭管两端,以100ml/min 流量采集15min 空气样品。
长时间采样:在采样点,打开活性炭管两端,以50ml/min 流量采集2~8h 空气样品。
个体采样:在采样点,打开活性炭管,佩戴在监测对象的前胸上部,进气口向上,尽量接近呼吸带以50ml /min 流量采集2~8h 空气样品。
采样后,封闭活性炭管两端,置清洁的容器内运输和保存。
在室温下样品至少可保存7d,低温下可延长保存时间。
4.石蜡烟的溶剂提取称量法:现场采样按照GBZ 159执行。
短时间采样:在采样点,将装好玻璃纤维滤纸的采样夹,以25L/min 流量采集15min 空气样品。
长时间采样:在采样点,将装好玻璃纤维滤纸的小型塑料采样夹,以2L /min 流量采集2~8h 空气样品。
工作场所照度采样标准
1.一般公共场所应用
为了保障人们能在适宜的光照下生活,我国制定了有关室内(包括公共场所)照度的卫生标准,运用照度计对各场所进行照度测量。
2.灯饰生产业,摄影业,舞台灯光布置等
照度计已经成功应用到多个方案中,如灯饰生产业,摄影业,舞台灯光布置等,不同型号照度计可满足不同的测量要求。
3.工厂生产流水线应用
在工厂,生产线上的照明度要求比较严格,连续工作会引起视觉疲劳,工作效率大打折扣,通常照度要求≥1000Lx,对于照明度要求比较高的场所可选择大量程的照度计,超大量程范围,可应对强光线照度测量。
4.照度计的应用非常广泛,还包括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应用,比如工厂、仓库、学校、办公室、家庭、路灯建设、实验室等等。
职业卫生现场采样方法职业卫生是指对工作环境中的物理、化学、生物、人因等有害因素进行评价、监测和控制,以保护职工健康的一门专业技术。
现场采样是职业卫生工作中重要的环节之一,通过现场采样可以获取工作环境中有害因素的浓度和暴露情况,为健康风险评估和控制提供依据。
以下是常用的职业卫生现场采样方法:1.空气采样方法:1.2固定式空气采样法:通过固定式气体采样装置和气体采样泵,将采样头固定在工作岗位上,连续采样一定时间,获得相对精确和客观的采样结果。
2.生物监测方法:2.1人体外分泌物分析:例如对尿液、血液、唾液等进行采样,分离出目标有害物质以及其代谢物,通过定量检测与标准比对,评估职工的暴露情况。
2.2皮肤接触物分析:通过采集职工手部、面部等皮肤接触处的样本,采用溶剂提取等方法得到接触物质的含量,以评估职工的接触暴露量。
2.3呼气气体分析:通过采集职工呼出的气体样本,分析其中含量比较高的目标有害物质,评估职工的暴露情况。
3.环境样品采样方法:3.1细颗粒物(PM2.5,PM10)采样:采用高效低压采样器采集空气中的颗粒物,通过称重或仪器分析确定颗粒物的浓度。
3.2化学因子采样:根据目标有害物质的特点,选择适当的采样方法,如吸附法、吸湿硫酸法、玻璃板法等,采集并分析目标有害物质的含量。
3.3声音测量:使用声学测量仪器,测量工作场所的噪声水平,以评估是否超过国家标准。
4.集中采样方法:4.1空间采样:采用面积采样器或泵的吸附头,在工作区域中连续采样一段时间,将采集的样品送往实验室化验分析。
4.2摸样法:使用湿纸巾、棉签等在工作台、设备表面擦拭,采集悬浮颗粒和沉积物以及目标有害物质,分析其浓度。
在进行职业卫生现场采样时,需要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操作,并确保采样器材、器械、试剂等具备质量合格证明。
采样前应充分了解工作环境、有害因素性质,合理选用采样方法和设备,并对采样头、装置等进行消毒和校准。
同时,还需要注意采样过程中的个人防护,比如佩戴防护服、手套、口罩等,避免受到有害物质的直接暴露。
C52GBZ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职业卫生标准GBZ 159-2004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Specifications of air samplingfor hazardous substances monitoring in the workplace发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发布GBZ 159-2004前言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与《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02)和《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 2—2002)相配套,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将《车间空气中有毒物质监测采样规范》(WS 1-1996)和《作业场所空气中金属样品采集方法》(WS/T 16-1996)修改合并为一个规范;涵盖了有毒物质和粉尘监测的采样方法,适用于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和最高容许浓度的监测。
本标准的附录A、B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从2004年12月1日起实施,同时代替WS1-1996和WS/T16-1996。
本标准首次发布于1996年,本次是第一次修订。
本标准由全国职业卫生标准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徐伯洪、闫慧芳和梁禄。
GBZ 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有毒物质和粉尘)监测的采样方法和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有毒物质和粉尘)的空气样品采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2004【发布单位】卫生部【标准号】GBZ159-2004【发布日期】2004-12-01【实施日期】2004-12-01【标题】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前言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与《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02)和《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 2—2002)相配套,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将《车间空气中有毒物质监测采样规范》(WS 1-1996)和《作业场所空气中金属样品采集方法》(WS/T 16-1996)修改合并为一个规范;涵盖了有毒物质和粉尘监测的采样方法,适用于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和最高容许浓度的监测。
本标准的附录A、B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从2004年12月1日起实施,同时代替WS1-1996和WS/T16-1996。
本标准首次发布于1996年,本次是第一次修订。
本标准由全国职业卫生标准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徐伯洪、闫慧芳和梁禄。
GBZ 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有毒物质和粉尘)监测的采样方法和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有毒物质和粉尘)的空气样品采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Z 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T 17061 作业场所空气采样仪器的技术规范3 术语本标准采用下列术语:3.1 工作场所(Workplace)指劳动者进行职业活动的全部地点。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GBZ159-2004【发布单位】卫生部【标准号】GBZ159-2004【发布日期】2004-12-01【实施日期】2004-12-01【标题】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前言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与《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 1—2002)和《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 2—2002)相配套,特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将《车间空气中有毒物质监测采样规范》(WS 1-1996)和《作业场所空气中金属样品采集方法》(WS/T 16-1996)修改合并为一个规范;涵盖了有毒物质和粉尘监测的采样方法,适用于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和最高容许浓度的监测。
本标准的附录A、B是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从2004年12月1日起实施,同时代替WS1-1996和WS/T16-1996。
本标准首次发布于1996年,本次是第一次修订。
本标准由全国职业卫生标准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批准。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徐伯洪、闫慧芳和梁禄。
GBZ 159-2004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的采样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有毒物质和粉尘)监测的采样方法和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有毒物质和粉尘)的空气样品采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Z 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T 17061 作业场所空气采样仪器的技术规范3 术语本标准采用下列术语:3.1 工作场所(Workplace)指劳动者进行职业活动的全部地点。
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个体采样记录为了保障员工的健康和安全,工作场所应该定期进行空气质量监测,尤其是对有害物质的监测。
个体采样是一种常用的监测方法,通过在员工呼吸区域内进行采样,可以获取员工接触到的有害物质的浓度信息。
下面是一份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个体采样的记录。
日期:2024年10月15日采样地点:生产车间采样人员:张三采样时间:8:00-12:00气象条件:温度22℃,湿度55%,风速2m/s采样设备:个人采样泵、滤纸、气管、个人空气质量监测仪采样方法:1.在员工的呼吸区域内设置采样泵,并采用活塞泵进行泵送。
2.将粒径为2.5微米的滤纸安装在采样泵的进气端,以过滤空气中的颗粒物。
3.将滤纸固定在气管上,并将气管安装在员工防护口罩的出气口处,确保采样的空气为员工呼出的空气。
采样记录:采样开始时间:8:00采样结束时间:12:00共计采样时长:4小时工作内容:生产车间内制作玻璃纤维产品,包括切割、喷涂和烘干等环节。
结果分析:根据个人空气质量监测仪的显示,采样期间,空气中的PM2.5浓度平均值为50μg/m³,最高峰值为75μg/m³。
这表明在生产车间内,员工呼吸到的空气中的颗粒物浓度较高,超过了国家标准规定的35μg/m³。
结论:本次个体采样结果显示,生产车间内空气中的PM2.5浓度超过了国家标准规定的35μg/m³,存在一定的健康风险。
高浓度的PM2.5颗粒物对员工的呼吸系统健康有一定影响,如引起过敏反应、咳嗽、气喘等。
建议:1.对生产车间内的空气质量进行持续监测,特别是颗粒物的浓度。
2.加强通风设施的维护和升级,确保车间空气的流通性和清洁性。
3.配备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如防护口罩、手套等,减少员工接触有害物质的风险。
4.定期组织员工进行健康检查和职业病筛查,对可能出现的健康问题进行早期发现和治疗。
5.对员工进行工作场所卫生和安全培训,提高员工对有害物质的认识和防护意识。
动火作业前的采样与分析动火作业前的采样与分析是为了保障工作场所的安全与卫生,防止发生火灾事故。
采样与分析的目的是检测工作场所中存在的可燃物质和火灾隐患,并根据检测结果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本文将就动火作业前的采样与分析进行详细的介绍。
采样是指在工作场所中收集可燃物质样品以进行检测。
采样可以通过现场采样、实验室采样、在线采样等方式进行。
现场采样是指在工作场所中直接采集样品,如土壤、气体、液体等。
实验室采样是指将现场采集的样品送至实验室进行检测,以获取更准确的结果。
在线采样是指通过工作场所中的监测设备进行连续采样,以实时监测可燃物质浓度的变化。
采样前需要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
首先,需要确定采样的地点和范围。
根据动火作业的实际情况,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采样点进行采样。
其次,需要确定采样的频率和时间。
根据工作场所的特点和需要,确定采样的频率和时间,以保证采样结果的准确性。
然后,需要选择适当的采样器具和方法。
根据采样的目的和要求,选择合适的采样器具和采样方法。
最后,需要进行采样计划的编制和审批。
根据采样的目的和要求,编制详细的采样计划,并提交给相关部门进行审批。
采样后需要进行样品的分析。
样品的分析可以通过化学分析、物理分析、生物分析等方式进行。
化学分析是指通过化学方法对样品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
物理分析是指通过物理手段对样品的物理性质进行研究和分析。
生物分析是指通过对样品中的生物指标进行检测,如细菌、病毒等。
分析结果可以反映工作场所中存在的可燃物质的种类和浓度,以及火灾隐患的程度。
根据采样和分析结果,可以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如果采样结果显示工作场所中存在较高浓度的可燃物质,需要及时采取控制措施,如增加通风设施、提高工作场所的安全等级等。
如果分析结果显示存在严重的火灾隐患,需要立即采取措施进行修缮和整改。
此外,还可以根据分析结果进行事故模拟和预测,以预测可能发生的火灾事故,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总之,动火作业前的采样与分析对于工作场所的安全与卫生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