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早期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4
李清照诗词鉴赏李清照诗词鉴赏《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写作背景:这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创作于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前后。
是一首追忆诗。
词中回忆起少时游玩的情形,那些场景在她的脑海中一再出现,对那些生活的怀念之情与日俱增,使得作者感到诗兴大发,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小令。
解读:“昨夜雨疏风骤”指的是昨宵雨小风大。
疏,通常指稀疏,雨疏是说雨点小。
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偏风雨来了,此时,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
这天晚上词人喝了很多酒。
何以见得?浓睡不消残酒。
说明词人睡了一个晚上加半响,而且睡得很香,都没有能够让她从醉酒中清醒过来;所以说:“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卷帘人”可能是指她家丫环,词人欲起床时,丫环进房把床账卷起来。
此时,词人问:“后花院的海棠花儿怎样”?这一问,把昨夜醉酒的原因全道出来了。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当丫环说:海棠依旧时,词人却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丫环她想一夜之间不可能有大的变化,故而回答海棠依旧。
可是她那里知道词人的心思呢?所以词人说,你说的不对,应是绿肥红瘦。
绿肥,是说海棠花的叶子经过雨水的浇灌之后,更加肥大,更加茂盛。
可别忘记,昨夜的风吹雨淋,海棠花就凋零了;所以说绿肥红瘦。
在词人眼里并不关心这些,她真正关心的是“红瘦”?为什么呢?因为红瘦看起来写海棠花,实为象征词人的青春,象征少nv对青春、对时光的憧景,这才是词人最为关心的。
也正因为如此,昨夜才喝了那么多酒。
她感慨自己青春年少未知还能延续几何?俗话说:红颜易衰,实际上对红颜易衰的坦忧,正是对青春年少珍惜的反映。
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因此说这首词表达的情思的绵密,是李清照的词跟男性的词最大的不同。
她从女性的角度,女性的意触,来写女性自已的心理,是男性很难触及到如此深细的。
李清照前后词风的不同特色李清照历来被公认为是中国古代成就最高的女词人,她的词不仅在女词人当中无人堪比,甚至与众多杰出男词人的词作相比也有过之而无不及,被称为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她的词作直面自己的生活,所以根据李清照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变化,她的词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但给人一种乐观开朗的基调,虽有淡淡的哀愁,却没有悲伤之感,显示出婉丽清新的风格;后期由于遭受到国破、家亡、夫死、流离颠沛的打击,于是把这种悲伤的苦痛、孤寂的情怀带到她的词作里,显示出凄丽沉郁的风格。
李清照的前期,主要是指她在少女、婚后的这一段时间。
李清照出身于一个书香味浓郁的士大夫家庭,其父李格非是宋代著名的学者和散文家。
其母王氏也善诗文。
李清照生活在这样一个宽松开朗、优雅、有书卷味的家庭环境之中,天真少女之身心得到相对自由的发展,使得她少女时期的词风婉秀俊逸。
她的一部分抒写少女心情的词较明显地表现出这时期的风格特色。
李清照前期词语言清新自然,欢快美满,偶尔有闲愁点缀。
如小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描绘了一幅夕阳、碧水、青草、藕花、鸥鹭动静结合、相映成趣的美景。
一群少女游玩归来,“争渡,争渡”,写出了少女的顽皮,将人物当时的心情写得活灵活现。
李清照早期的“闺阁词”,通过对大自然和人物情态的描述,抓住富有生活特征的细小事物,努力刻画出人物的情态和内心世界,情景交融、清新开朗、机柕天成。
有评论家认为她此时的作品题材狭义,没有深度和广度,试想一位养尊处优十六、七岁的少女,能有这样的才华,是多么的不容易,难怪王灼称赞:“在士大夫中已不多得”。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
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妇擅朋友之胜”。
她把整个身心都放在文学艺术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
她同赵明诚互相砥砺,进行词的创作,技法日臻成熟。
一年重阳节,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当官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李清照前期词作李清照存词47首。
她的诗和散文也都有较高成就,但却以词著称于世。
她的词以金兵攻占汴京为分界线,约可分为前后两个不同历史时期。
前期,她的词爽朗明快,善于描写自然景物,反映爱情生活,歌唱离情别意。
南渡以后,她备尝国破家亡与颠沛流离之苦,生活视野有所扩大,词的内容多为思旧怀乡或反映个人身世的今昔之感,对国家前途与民族命运的关怀也时有流露。
其过于凄苦哀伤之情调,是那个时代与家国苦难在歌词中艺术地体现。
“国家不幸诗人幸,话到沧桑句便工。
”应该说,最能体现李清照词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成就的作品出现于南渡之后。
然而,李清照卓越的艺术才华,在前期词作中同样有着熠熠闪光的表现。
词人之大胆真率的心灵描写和清丽自然、流转如珠的语言运用等艺术特色,也贯穿于前后期词作之中。
纵观李清照的前期词作,大致表现了她闺中少女的生活情怀、婚姻的甜蜜与夫妻的深情、对丈夫的别后相思等几方面内容。
一、少女烂漫情怀的表露少女李清照纯真、自由的个性,充分地展露在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中。
有了《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的叙述,就可以知道少女李清照外出游玩是比较随意、尽兴的。
家庭的诗书教育是一个方面,山水景物的陶冶成为李清照早期教育的另一个方面,这就培养了李清照对生活的热爱与极其敏捷独到的审美感受能力。
李清照总是欢欣鼓舞地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品赏美丽的景色风光,生活是如此的美好而灿烂。
《怨王孙》说:湖上风来波浩渺,秋已暮、红稀香少。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清露洗、苹花汀草。
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文人墨客向来有“悲秋”的传统,所谓“悲哉秋之为气也”。
面对秋天枯萎憔悴的花草,萧条冷落的景色,人生不如意之事就会涌上心头,多愁善感的文人不免就凄凄惨惨、唏嘘感涕、伤心不已。
宋代之前,只有极个别心胸开阔的诗人跳出“悲秋”的传统,以欣喜的眼光赏识着秋天的美景。
中唐诗人刘禹锡一生频遭挫折,却始终不改倔强刚硬的个性,他对秋天的景色就有另外一幅眼光,《秋词》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李清照的故事和经历一、引言李清照,中国宋代著名的女词人,她的作品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人生感悟,被后人传颂至今。
她的一生充满了波折与传奇,她的才华和勇气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本文将详细讲述李清照的生平、创作历程以及她对后世的影响。
二、李清照的生平1.早期生活:李清照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她的父亲李格非是一位著名的学者,母亲也出身于官宦世家。
在家庭的熏陶下,李清照早早就表现出了过人的才华。
2.中年遭遇:然而,李清照的命运并非一帆风顺。
在中年时,她遭遇了国破家亡的悲剧。
她的丈夫赵明诚在金兵入侵时弃城而逃,使得李清照身心受到极大的打击。
尽管如此,她依然坚持创作,以此抒发自己内心的痛苦。
3.晚年岁月:晚年的李清照生活更加艰难。
她在战乱中颠沛流离,财产和珍藏的书籍大部分散失。
然而,她依然以坚强的毅力,继续进行诗词创作,并整理丈夫赵明诚的遗作。
三、李清照的创作历程1.初期作品:李清照的初期作品多描写少女生活,清新脱俗,充满了青春气息。
这些作品反映了李清照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2.中期作品:随着年龄的增长和人生阅历的增加,李清照的作品逐渐转向对人生、爱情、离别等主题的探索。
她的词中充满了对生活的感悟和对人性的洞察。
3.晚期作品:在战乱时期,李清照的作品充满了对国家兴衰的感慨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
她的诗词中蕴含着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对人性的深刻理解。
四、李清照的影响1.文学价值:李清照的词作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她的作品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
她的词牌、韵律和创作手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女性意识:李清照的生平事迹展示了她的女性意识和对传统束缚的反抗。
她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幸福,她的故事激励了后世的女性勇敢地追求自由和平等。
3.爱国情怀:李清照的晚期作品充分展示了她的爱国情怀。
她的诗词中表达了对国家兴衰的关注和对人民疾苦的同情,这种深刻的民族情感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五、结论李清照作为宋代女词人,她的一生充满了波折与传奇。
李清照诗词知否指的是李清照早期作品《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全诗如下: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宋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翻译过来如下: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风却刮得急猛,沉沉的酣睡却不能把残存的酒力全部消尽。
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庭园里海棠花现在怎么样了?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
你可知道,你可知道,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起首两句,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
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
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
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
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
“试问”的结果——“却道海棠依旧。
”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
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
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
她想:“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像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
李清照一生经历李清照一生经历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李清照一生经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
她生于神宗元丰七年二月初五日(公元1084年3月13日),卒于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四月初十日(公元1155年5月12日)。
她出生于书香门第。
早期生活优裕。
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
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共同从事学术研究。
志趣相投,生活美满。
金兵入据中原后,流落南方,赵明诚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
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动乱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
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词。
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她的词分前期和后期。
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
如《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
后期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
如《声声慢·寻寻觅觅》。
她的人格像她的作品一样令人崇敬。
她既有巾帼之淑贤,更兼须眉之刚毅;既有常人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爱国情怀。
她不仅有卓越的才华,渊博的学识,而且有高远的理想,豪迈的抱负。
她在文学领域里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
在同代人中,她的诗歌、散文和词学理论都能高标一帜、卓尔不凡。
而她毕生用力最勤,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则是词的创作。
她的词作在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在词坛中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易安体”。
她不追求砌丽的藻饰,而是提炼富有表现力的“寻常语度八音律”,用白描的手法来表现对周围事物的敏锐感触,刻画细腻、微妙的心理活动,表达丰富多样的感情体验,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宋代诗人李清照个人介绍相信大家都听过李清照这位著名人物吧!如果你想了解这位诗人,那么你可千万别错过了这篇文章,赶紧和我一起来了解一些吧!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
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有《漱玉词》辑本。
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经典诗句1)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2)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3)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4)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5) 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6)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7)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8)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9)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人何处?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10) 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
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人物生平:颠离漂泊宋钦宗靖康二年、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李清照44岁。
金人大举南侵,俘获宋徽宗、钦宗父子北去,史称“靖康之变”,北宋朝廷崩溃。
五月,康王赵构即位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改元建炎,是为高宗,南宋开始。
是年三月赵明诚因母亲死于江宁(今南京市),南下奔丧。
李清照如梦令的意思李清照如梦令的意思 导语:《如梦令》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充分表现了对⼤⾃然和春天的热爱,以下是由⼩编为您整理的李清照《如梦令》的意思,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如梦令 昨夜⾬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注释 疏:指稀疏 卷帘⼈:有学者认为此指侍⼥。
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疏风骤:⾬点稀疏,晚风急猛 译⽂ 昨夜⾬点稀疏,晚风急猛,我虽然睡了⼀夜,仍有余醉未消。
试问卷帘的侍⼥:海棠花怎么样?她说海棠花依然如旧。
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赏析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
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然、对春天的热爱。
这是⼀⾸⼩令,内容也很简单。
它写的是春夜⾥⼤⾃然经历了⼀场风吹⾬打,词⼈预感到庭园中的花⽊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
因此,翌⽇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询问室外的变化,粗⼼的'“卷帘⼈”却答之以“海棠依旧”。
对此,词⼈禁不住连⽤两个“知否”与⼀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
“绿肥红瘦”⼀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
作者不是平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是⽴⾜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
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不过是作者内⼼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
正因为这⾸词有⼀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个从内⼼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艺术的再创造。
这⾸词之所以耐⼈咀嚼,其原因也正在这⾥。
其次,通过问答进⾏感情上的对⽐烘托。
这种写法,不仅语⾔精炼⽣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的真切感。
⼈物的⾝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别也都历历在⽬,词也由此⽽显得⽣动活泼。
三瘦词人李清照的三瘦诗句一、引言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许多伟大的文人墨客,其中李清照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三瘦词人之一。
她的词作风格独特,抒发了情感纤细、冷艳脱俗的特点。
本文将通过对李清照的三瘦诗句进行分析与解读,探索其作品背后的寓意与情感表达。
二、李清照简介李清照(1084年-1155年),字易安,号易安居士,东京(今河北省保定市)人。
她是宋代最重要的女性文学家之一,也是文学史上著名的三瘦词人。
她的词作流传至今,影响深远。
2.1 早年生活李清照生于北宋宣和年间,她来自一个文化世家,家庭境况良好。
在得到良好教育的同时,她也接触到了丰富多样的文化艺术。
2.2 丈夫晏殊李清照嫁给了晏殊(西北谷),并以此为题写下了《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三、三瘦诗句的背景与分析李清照的三瘦诗句包括《如梦令》、《声声慢》和《武陵春》。
这三首词在描写景物之间,都通过对人物与情感的表达,折射出了作者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3.1.1 诗句“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3.1.2 背景与意境《如梦令》是李清照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曲调风格优美动人。
诗中描述了一个雨夜之后的情景,通过描绘海棠花的凋谢,抒发了作者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沉重的感叹。
3.1.3 情感表达诗句中的“浓睡不消残酒”,表达了作者陷入痛苦中无法入眠的心情。
而“海棠依旧”的描述,则透露了作者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留恋与无奈。
最后一句“应是绿肥红瘦”,用凋谢的海棠花比喻人事易逝,抒发出对光阴流逝的痛感。
3.2 《声声慢》3.2.1 诗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3.2.2 背景与意境《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创作的一首词,通过描绘寒冷的冬日景象以及孤独的心情,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思念与痛苦。
李清照出嫁前的故事
李清照出嫁前的故事如下:
李清照少女时期生活情趣和心境是天真活泼的,她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生活。
她有时荡舟湖中,兴尽而返;有时则与友人一同出游,踏春赏花。
她善于领略大自然的美,并善于用清新自然的语言工笔细描,来抒发自己的感情。
李清照18岁时嫁给了赵明诚,两人曾度过了一年的新婚幸福生活,第二年就遭遇了党争株连,出现了李、赵两家的结怨。
这时候的李清照因为父亲李格非蒙冤,而遭到当权派公公赵挺之的坐视不管,伤心失望之极。
生活突变,使其对人情冷暖尤为敏感,在变化无常的政争中“打秋千”,她对当朝朝政的无奈、对自己的婚姻生活有了新的思考和忧虑。
李清照的简介李清照的简介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
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李清照的简介,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清照中文名称:李清照又名:易安居士李易安性别:女生卒年: 1084~1155?国别:中国正式发表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一剪梅生平简介宋代女词人。
自号易安居士。
济南章丘(今属山东)人。
父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京东路提点刑狱。
出自韩琦门下,又曾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学识渊博,尤用意于经学,在齐、鲁一带颇负盛名。
后被罢官。
平生著述较多,现仅存《洛阳名园记》一卷。
母王氏,是状元王拱辰孙女(《宋史·李格非传》),一说为汉国公王准孙女(庄绰《鸡肋编》),也知书善文。
生平李清照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作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李清照早年随父住在汴京、洛阳,受过较好的文化教养。
她工书,能文,兼通音律,“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王灼《碧鸡漫志》)。
在元符三年(1100)左右,写有《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受到当时人们的好评。
建中靖国元年(1101)18岁时,与吏部侍郎赵挺之幼子赵明诚结婚。
明诚当时21岁,在太学当学生,喜好收蓄前代石刻。
婚后不久,新党蔡京当政,赵挺之升任尚书右丞。
他们极力打击旧党。
李格非时为提点京东刑狱,竟因在党籍而被罢官。
李清照当时曾献诗给赵挺之试图救援其父,诗中有“炙手可热心可寒”的话,可见在她婚后李家曾经遭到政治上的不幸,她对赵挺之的行事是有所不满的。
约在崇宁二年(1103),赵明诚开始出仕,曾任鸿胪少卿。
他们夫妻志同道合,“有饭蔬衣练,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金石录后序》)。
经他们的搜求寻访,日积月累,其所藏蓄的亡诗逸史、古今名人书画和古器物,逐渐增多。
大观元年(1107),赵挺之死于京师,赵家随即也遭受了政治上的灾祸。
李清照简介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号易安居士,宋齐州章丘(今山东济南章丘西北)人,居济南。
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
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艺术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
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作品有《李易安集》《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后人辑有《漱玉集》《漱玉词》。
今有《李清照集》辑本。
人物生平家世背景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的家庭。
父亲李格非是济南章丘人[3] ,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号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1] ,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
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
现存于曲阜孔林思堂之东斋的北墙南起第一方石碣刻,上面写有:“提点刑狱、历下李格非,崇宁元年(1102年)正月二十八日率褐、过、迥、逅、远、迈,恭拜林冢下。
”母亲是状元王拱辰的孙女(一说宰相王珪长女),很有文学修养。
秉承家学李清照自幼生活在文学氛围十分浓厚的家庭里,耳濡目染,家学熏陶,加之聪慧颖悟,才华过人,所以“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王灼《碧鸡漫志》),曾受到当时的文坛名家、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字无咎)的大力称赞。
李清照的少年时代随父亲生活于汴京,优雅的生活环境,特别是京都的繁华景象,激发了李清照的创作热情,除了作诗之外,开始在词坛上崭露头角,写出了为后世广为传诵的著名词章《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此词一问世,便轰动了整个京师,“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尧山堂外纪》卷五十四)。
李清照读了著名的《读中兴颂碑》诗后,当即写出了令人拍案叫绝的和诗《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两首。
李清照最有名的十首诗赏析赏析:- 这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开篇就点明了时间(日暮)和事件(沉醉后找不到回家的路),“沉醉”二字写出了少女时期的李清照无忧无虑,尽情游玩的状态。
-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兴尽”承接上文的沉醉游玩,因为玩得尽兴所以回来得晚。
“误入”则有一种意外之美,把小船划进了荷花深处,描绘出一幅充满诗意的画面,荷叶田田、荷花盛开,小船在其中穿梭。
-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连续两个“争渡”,生动地表现出词人急于从藕花深处划出的心情,而“惊起一滩鸥鹭”则是这种慌乱状态下的结果,画面感极强,动静结合,充满了生活情趣。
赏析:- 首句“昨夜雨疏风骤”,简洁地交代了昨夜的天气状况,雨小风急。
这是一种铺垫,为下文的惜花之情埋下伏笔。
- “浓睡不消残酒”,词人因何而醉酒?或许是因为惜花,又或许是暮春时节的感伤。
“浓睡”之后“残酒”未消,可见饮酒之多。
-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这里通过主仆的问答来展开情节。
词人关心海棠花的状况,而侍女只是粗略地看一眼就回答“海棠依旧”,这体现出侍女的粗心和词人对花的细腻情感。
-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几句是全词的精华。
“知否”的重复,强调了词人对侍女回答的不满。
“绿肥红瘦”,用“绿”指代绿叶,“红”指代红花,“肥”和“瘦”分别形容绿叶的茂盛和红花的凋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暮春时节花朵凋零、绿叶繁茂的景象,同时也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美好事物消逝的惋惜之情。
赏析:- “红藕香残玉簟秋”,描绘出一幅初秋的画面。
红色的荷花已经凋谢,香气渐渐消散,精美的竹席也透出凉意。
“红藕”“玉簟”给人以美好的视觉感受,“香残”“秋”则烘托出一种凄凉的氛围。
-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词人轻轻解开绫罗裙裳,独自登上小船。
“轻解”“独上”表现出一种孤寂的状态,她为什么独自出行呢?可能是思念远方的丈夫。
-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早期词风李清照词风的变化李清照的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艺术地位,李清照的词风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期的词风格清新而自然,后期的词风格凄婉而深沉。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作为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其名声可谓家喻户晓,流芳百世。
一个“愁”字不仅贯穿了她的整首词,更笼罩了她的一生。
其前后期的词以南渡为界,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
前期词的风格是细腻婉转的,反映闺情相思,歌咏离愁别恨,充满了早期生活的欢乐和浪漫气息。
而后期词的风格却是沉郁忧伤的,多表现身世之苦,孤寂无聊的心情,情调低沉,令人动容。
一、前后期词风转变的原因(一)社会背景因素虽然李清照在文学史上评价为“南宋词人”,但她的确出生并生长在北宋,北宋的社会历史状况对她创作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宋朝的财政收入数量是惊人的,年财政收入最高曾达到16000万贯文,远远大于其他任何一个封建王朝。
如此庞大的财政收入并不靠加重对农民的剥削,而是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工商业极度繁荣,生产力水平提高的结果,百姓生活得并不坏,社会也比较祥和安定。
宋徽宗时期,张择端所绘制的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北宋京城汴梁及汴河两岸的繁华和热闹的景象足以彰显那时国泰民安的光景。
在这优越社会背景的照耀下,李清照所作的词自然是积极向上、爽朗明快的。
以《如梦令》为例:“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在这首词中,表现出一位活泼率真、热爱生活的女主人公形象,细腻地表现了她开朗、清纯、多情、善感的性格。
在这国泰民安的祥和氛围下,李清照的前期词作自然是积极向上的,即使是婉转而略带忧伤的词中也透出淡淡的喜悦之感。
而社会的动荡引发了李清照词风的转变。
金人的金戈铁马冲破了词人“浓睡不消残酒”的平静幸福的生活。
公元1127年是宋代政治变化巨大的一年,也是李清照生活命运的转折。
金军攻陷汴京,宋徽宗、宋钦宗被俘,赵构仓皇南逃,在临安建立了南宋小王朝,政局的巨大改变使李清照由前期闲适的书斋生活转变为后期颠沛流离的生涯,这种苦难的经历丰富了她的后期创作,并使之发出积极的光芒,这是她前期创作所不能比拟的。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1084年,李清照诞生于北宋齐州章丘(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市)明水镇。
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
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
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
18岁,与长她三岁的太学生赵明诚结婚。
赵是金石家。
前期生活安定优裕,词作多写闺阁之怨或是对出行丈夫的思念,如《渔家傲》‚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
共赏金樽沉绿蚁,莫辞醉,此话不予群花比‛。
1107年移居青州。
1127年金兵攻陷青州,李清照与丈夫南渡江宁《金石录后序》:‚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
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
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
‛行至镇江时,张遇陷镇江府,镇江守臣钱伯言弃城逃去。
建炎二年(1128年)春,始抵江宁府。
南渡后,词人的生活困顿。
1129年丈夫于农历八月十八日卒于建康,李清照为文祭之:‚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
‛谢伋:《四六谈麈》卷一绍兴元年(1131年)三月,赴越(今)浙江绍兴,在土民钟氏之家,一夕书画被盗。
当年与丈夫收集的金石古卷,全部散佚,令她饱受打击,其写作转为对现实的忧患,因此后期经历了国破家亡、暮年飘零后,感情基调转为凄怆沉郁,如《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绍兴二年(1132年),至杭州,再嫁张汝舟,婚姻并不幸福,数月后便离异。
李清照晚景颇为凄凉,朱彧《萍洲可谈》说她:‚不终晚节,流落以死,天独厚其才而啬其遇,惜哉。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亦载:‚然无检操,晚节流落江湖间以卒。
‛《碧鸡漫志》中说:‚赵死,再嫁某氏,讼而离之,晚节流荡无归。
‛,卒于1155年(此前另有1151年、1156年等不同说法)。
李清照早期的词精选十首1、《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点绛唇·蹴罢秋千》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客入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3、《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4、《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5、《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6、《声声慢·寻寻觅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7、《摊破浣溪沙·病起萧萧两鬓华》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
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
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
终日向人多酝藉,木犀花。
8、《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9、《武陵春·春晚》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10、《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李清照早期
李清照,出生在书香门第之家,自幼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她的父亲李格非是北宋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
因此,有如此良好的家庭背景及教育,她自小聪慧,多才多艺,能诗词,善书画,很早就受人注意。
有《史书》为证,“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小时候的聪颖为她长大后成为才华横溢的杰出女词人埋下伏笔。
然而,正是因为李清照出身于名门望族,生活于富于文化氛围的家庭,她可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贴近大自然,游山玩水,虽然多少带有贵族少女的闲情逸致,但她的生活情趣却不在声色犬马,生活理想却不是养尊处优,而是潜心写作,钻研学术,优游于浓郁的学术和艺术气氛中。
因而她的早期作品无不体现其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
如格调欢快明朗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鸳。
她在荷花开放的初秋,独自荡船出游,那游玩的快乐仿佛是沁人心脾清酒,一口口地轻啜着,竟不知不觉沉醉于天下名泉溪亭,酒醒之后,天色已晚,她归舟划桨却误入荷花深处,惊起一群歇息的水鸟。
也许,这是现在的我们看来不过是一个贪玩的小姑娘,然而在当时,李清照一个十五岁的女孩子,可以荡舟出游,比起后代偷偷游园的杜丽娘和孤独葬花的林黛玉,算是天大的幸事了。
也正是因为其出身,造就了李清照狂放不羁的性格。
甚至这种性
格在旧时代有些文人眼里,不相信会是一个大家闺秀,而把她当成苏轼和吕洞宾了。
这一误会即可以看做是对这首词的一中客观直率的评价,也是对“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苏.辛,非秦,柳。
”的一个有趣注脚。
由此看出,在李清照的早期,良好的家庭造就了她的气质与性格,壮阔的齐鲁山川,更为她提供了驰骋豪兴遐思的前提,孕育了她宽广的胸襟怀抱,及其热爱大自然,钟情山水的童心与志趣。
说到此,又不得不提及《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到了李清照稍微年长些时,少女的情窦初开的情怀已经按捺不住,正如此日,她独自在春天早晨的花园里荡秋千,涔涔香汗渗透薄薄罗衣,突然有人走来,娇羞的她慌忙逃走,却不小心落下金钗。
想见又不敢大明大白见客的她倚着门回头装作嗅青梅,偷偷瞧客人一眼。
这首诗把少女那娇羞的神色表现得淋漓尽致,热烈地表达她对爱情的追求与渴望,尤其是“和羞走”三字,把少女时期的她见到来客那种羞涩的心理展现出来,尤其是“走”,古意,跑,“疾走”也,那种羞涩和慌张的情态跃然纸上。
然而更妙的是“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二句,这把这位少女那种怕见又想见,想见又不敢大明大白的去见客的这种微妙的矛盾的纠结的羞涩的心理描绘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也感到好像回到少女时代一样,那种娇羞,矛盾的心情在心中
轻轻荡漾。
文末,她又用“嗅青梅”这一细节掩饰一下自己,以便偷偷看他几眼。
活灵活现地画出一个天真、妩媚多情的少女形象。
这词让欣赏过的时人都想了解一下作词的李清照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一个可爱的姑娘。
于是美女兼才女之名不胫而走,传遍了汴京。
这不,当时有一位太学生赵明诚,父亲赵挺之是吏部侍郎,可谓官宦世家,眼高于顶,迄未选定婚配对象,一日读到李清照的一阙「点绛唇」,便道:“安得娶此词女为妻,则了无遗憾矣!”寻寻觅觅,赵李两家终于缔结秦晋之好,时年李清照十八岁。
赵爱好金石之学,也有很高的文化修养,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结合,是封建社会中难得的美满姻缘。
双方不但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的家庭背景条件,而且爱好和志趣相一致。
婚后两人过着只羡鸳鸯不羡仙的甜蜜生活,绮窗画眉,绿荫对弈,觅词填句,互竞巧思,沉浸在无边的幸福之中。
然而,。
当明诚离开她时,这个不堪寂寞的少妇,不免黯然神伤,顾影自怜,便有了如《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
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样包含,思念的作品。
而这篇写的尤其含蓄凝重“无一字不秀雅”“令人再三吟咀而有余味”世人多用此来评价此词。
“薄雾,浓云”勾画出一中暗淡阴沉的天气,也烘染出一中沉郁的气氛。
她独坐在室内百无聊赖地看着香炉里瑞脑香袅袅地青烟,消磨着无尽的寂寞哀愁。
一个“销”字表明岁月漫长。
此时却是佳节又重阳,“又”表明与亲人离别已久。
古人云:“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良辰之时,丈夫不在身边。
夜班凉意透帐,寒气浸骨,然而她也心凉了。
下片更进一步抒怀,黄昏时节,独自把盏赏菊,已自神伤,而此时的菊花开得极盛极美,而"暗香盈袖"更形孤独难堪,暗指她无法排遣对丈夫的思念。
写出了黄昏后独酌的幽苦。
后三句,写西风乍起,卷帘而入,使人愁思更深,以黄花来比喻人因相思而憔悴,衬托出"莫道不消魂"的深意。
而一个"瘦"字,在整篇中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把"愁"字推向了最高峰。
这三句描绘形象生动,言情蕴藉,深情苦调,为千古名句。
此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倍道相思之苦和青春易逝的尖锐感受。
因此,赵明诚有人陆德夫曰:“只三句绝佳”由此可见,这首词多受时人重视和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