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基础要点概括
- 格式:doc
- 大小:62.08 KB
- 文档页数:34
病理学基础知识重点笔记一、绪论1.病理学的定义和任务: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
2.病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病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患病的人体,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及对机体的影响和转归。
3.病理学的学习方法:学习病理学需要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要结合临床实践,理解病理学知识与临床实践的联系和应用。
二、疾病概论1.疾病的概念:疾病是指人体在生物、心理、社会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生命活动发生异常改变,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并经历不同的病程和发展过程。
2.疾病的基本特征:疾病具有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和转归等基本特征。
3.疾病的分类与命名:疾病的分类与命名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标准,如病因、病变性质、病变部位等。
三、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1.适应的概念及类型:适应是指细胞和组织对于内、外环境中的持续性刺激和各种有害因子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
适应的类型包括萎缩、肥大、增生和化生。
2.损伤的概念及类型:损伤是指细胞和组织对于各种有害因子产生的非适应性应答反应,包括可逆性损伤和不可逆性损伤。
3.修复的概念及类型:修复是指细胞和组织对于损伤的修复过程,包括由损伤周围的同种细胞来修复,称为再生;或由纤维结缔组织来修复,称为纤维性修复。
四、局部血液循环障碍1.充血的概念及类型:充血是指器官或局部组织血管内血液含量增多的现象,包括动脉性充血和静脉性充血。
2.血栓形成的原因及类型: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循环过程中,在某些部位发生血液凝固或血液中某些有形成分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包括血栓的类型(血栓的主要成分)和血栓的结局。
3.栓塞的概念及类型:栓塞是指血液循环中,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包括血栓栓塞、脂肪栓塞、空气栓塞和细菌栓塞等。
4.梗死的原因及类型:梗死是指器官或局部组织由于血管阻塞、血流停滞导致缺氧而发生的坏死,包括贫血性梗死和出血性梗死。
病理学重点知识笔记
- 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起因、发展过程、病理变化以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学科。
- 病理学研究的内容包括疾病的形态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
- 病理学根据病变的性质可以分为结构病理学和化学病理学。
结构病理学研究病变组织的形态学特征,化学病理学则研究病变组织的生物化学变化。
- 病理学的主要任务是对疾病进行诊断和病变过程进行分析。
诊断包括疾病的病因、发展过程和病理类型的确定。
病变过程分析主要包括病变的发生、发展和转归。
- 常见的病理学方法包括组织学检查、细胞学检查、免疫组化、分子病理学等。
- 病理学研究不仅可以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还可以为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1
- 病理学在临床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进一步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病情的判断。
- 病理学还可以用于评估药物的疗效和疾病的预后,对于疾病的预测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2。
病理学知识点病理学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以及与身体结构和功能的关系。
通过对病理学的学习,医生可以更好地理解疾病的本质和病程,从而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疾病。
本文将介绍一些病理学的基本知识点。
一、病理学的基本概念1.1 病理学的定义病理学是研究疾病本质、发展过程以及与身体结构和功能的关系的科学。
它通过分析异常组织和器官的形态学、生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来揭示疾病的机制和病理生理过程。
1.2 病理学的分类病理学可以分为常规病理学、特殊病理学和实验病理学。
常规病理学主要针对病变的形态学特征进行分析,包括组织学和细胞学。
特殊病理学则是对特定器官和系统的病理学进行深入研究,例如心脏病理学、肿瘤病理学等。
实验病理学是将病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应用于实验动物模型中,以研究疾病的机制和治疗方法。
二、病理学的研究对象2.1 细胞病理学细胞病理学是病理学的基础,研究细胞发生异常的原因和过程。
通过对细胞核、细胞质和细胞器的观察,可以发现细胞内的病变和病理生理过程。
2.2 组织病理学组织病理学是研究器官和组织发生异常的病理学分支。
通过对组织标本的切片和染色,可以观察细胞形态学的改变和组织结构的异常,从而判断疾病的类型和程度。
2.3 分子病理学分子病理学是病理学的新兴领域,主要研究疾病与基因和蛋白质的关系。
通过对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等的研究,可以揭示疾病的分子机制和新的治疗靶点。
三、病理学的常见病变3.1 炎症炎症是病理学中常见的病变,是机体对损伤或感染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
炎症的病理特征包括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炎细胞浸润、组织水肿等。
3.2 肿瘤肿瘤是病理学中的重要内容,是组织或器官中由于细胞失控增殖而形成的一个新生物体。
肿瘤可以分为恶性肿瘤和良性肿瘤,前者具有浸润和转移的能力,后者则局限于原发部位。
3.3 代谢性疾病代谢性疾病是病理学中常见的病变,包括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
这些疾病常常与机体代谢功能障碍有关,导致一系列的组织和器官损伤。
病理学复习重点资料完美版在学习病理学时,了解和掌握重点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为您提供病理学复习的重点资料,帮助您更好地备考。
以下为详细内容:第一部分:细胞损伤与适应1. 细胞损伤的类型1.1 物理因素引起的细胞损伤(如创伤、烧伤)1.2 化学因素引起的细胞损伤(如药物、重金属中毒)1.3 生物因素引起的细胞损伤(如病毒、细菌感染)1.4 缺血缺氧引起的细胞损伤2. 细胞的适应性变化2.1 肥大与萎缩2.2 良性与恶性增生2.3 组织化与纤维化第二部分:炎症与免疫反应1. 炎症的病理生理过程1.1 血管反应与炎症介质释放1.2 炎症细胞的迁移和吞噬1.3 炎症细胞的趋化与激活1.4 炎症的局部与全身反应2. 免疫反应与炎症2.1 免疫系统的组成和功能2.2 免疫应答的类型和调节2.3 免疫反应与炎症的关系第三部分:肿瘤学1. 肿瘤的基本概念与分类1.1 良性与恶性肿瘤的区别1.2 原发性与继发性肿瘤的概念1.3 肿瘤的组织学分类2. 癌症的发生与发展2.1 癌症的基因突变和致癌机制 2.2 癌症的细胞周期与增殖2.3 癌症的侵袭与转移第四部分:循环系统病理学1. 心血管疾病与动脉硬化1.1 心血管系统的基本结构与功能1.2 动脉硬化的病理生理过程1.3 心肌梗死与冠心病的发生机制2. 心脏瓣膜病与心肌病2.1 心脏瓣膜病的分类和病理变化2.2 心肌病的类型与病理特点第五部分:消化系统病理学1. 消化系统的解剖与生理1.1 胃肠道的组织结构与功能1.2 胃溃疡与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生机制1.3 胃癌与肠癌的病理特点2. 肝脏疾病与肝硬化2.1 肝脏的解剖结构与功能2.2 肝炎、肝硬化及肝癌的发生机制第六部分:肾脏病理学1. 肾脏的结构与功能1.1 肾单位的组成与功能1.2 肾小球肾炎的分类与病理变化1.3 慢性肾脏病的发生机制2. 肾小管功能障碍与血管性肾病2.1 肾小管功能障碍的病理生理过程2.2 血管性肾病的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第七部分:神经系统病理学1. 神经系统的组织结构与功能1.1 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的结构与功能1.2 脑出血与脑梗死的发生机制1.3 脑肿瘤的病理特点2. 神经变性病与脊髓损伤2.1 神经变性病的分类与病理变化2.2 脊髓损伤的病理特点与临床表现总结:通过本篇完美版的病理学复习重点资料,我们了解到细胞损伤与适应、炎症与免疫反应、肿瘤学、循环系统病理学、消化系统病理学、肾脏病理学和神经系统病理学的基本知识。
医学病理学重点知识总结1. 引言医学病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的形态学特征、发生机制和演变规律的学科。
下面将对医学病理学的一些重点知识进行总结。
2. 病理标本处理- 标本收集:病理标本的收集要尽可能完成、全面、准确。
需要注意标本采集的时间、部位和方式。
- 标本固定:标本固定是为了保持组织的形态学结构和化学成分,常用的固定剂有福尔马林、乙醛等。
- 标本切片:标本固定后需要进行切片,一般使用石蜡包埋和切片机进行处理。
3. 疾病分类- 良性疾病:指组织或器官损害较轻,恶性细胞增生较少的疾病。
- 恶性疾病:指组织或器官严重损害,恶性细胞增生明显的疾病。
- 传染病:指由致病微生物或病原体引起的传播性疾病。
- 代谢性疾病:指由代谢异常引起的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
4. 病理检查方法- 组织学检查:通过显微镜观察和分析组织的形态学结构和细胞变化情况。
- 病理化学检查:通过染色和免疫组化等方法,检测组织中特定的蛋白质、酶等物质。
- 分子生物学检查:采用PCR、DNA测序等技术,检测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异常。
5. 常见疾病的病理特征- 心肌梗死:心肌组织缺血坏死,可见心肌细胞水肿、核染色质深染。
- 肺癌:肺组织中恶性细胞增生,可见瘤细胞的异型性和组织结构紊乱。
- 肝硬化:肝组织纤维化、结构紊乱,可见老样细胞增生和胆管增生。
- 骨折愈合:骨组织修复过程中,可见骨痂形成和骨细胞增殖。
结论医学病理学涉及疾病的形态学特征和变化,病理标本处理、疾病分类和病理检查方法都是研究疾病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通过对常见疾病的病理特征的了解,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病理学笔记重点整理
以下是关于病理学笔记的重点整理:
1.疾病定义: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原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与结局的科学。
2.疾病分类: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非感染性疾病包括肿瘤、炎症等。
3.细胞损伤:细胞损伤分为变性、坏死和凋亡三种类型,其中凋亡是一种程序性死亡过程。
4.炎症:炎症是机体对损伤因子产生的防御反应,表现为红肿热痛和机能障碍。
炎症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类型,慢性炎症可发展为肿瘤。
5.肿瘤:肿瘤是机体细胞异常增生形成的肿块,具有异常的形态、代谢和功能。
肿瘤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种类型,良性肿瘤通常不会转移,而恶性肿瘤则容易转移。
6.癌症:癌症是恶性肿瘤的一种类型,主要来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变。
癌症的病因包括遗传、环境、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
7.癌细胞特征:癌细胞具有三个特征,即无限增殖、形态结构异常和接触抑制丧失。
8.肿瘤分期与分级:肿瘤分期是指肿瘤的扩散程度,而分级则是指肿瘤恶性程度的评估。
9.免疫系统与疾病:免疫系统是机体防御外来病原体的重要机制,免疫系统异常可导致感染、自身免疫病和肿瘤等疾病的发生。
10.病理学诊断方法:病理学诊断主要依赖于病理组织学检查和分子病理学检查等方法,其中病理组织学检查是常规的诊断方法。
以上是关于病理学笔记的重点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病理易考知识点总结一、病理学基本概念1. 病理学的定义及其发展历史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本质、规律和病变过程的一门科学。
它起源于人类社会诞生之初,但是病理学科体系的初步确立要迟一些。
19世纪末20世纪初,病理学逐渐独立出来,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此期间,病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形成了现代病理学学科。
2. 病理学的研究对象病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变化规律。
它主要研究疾病的形态学、生理学、生化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变化。
通过对这些变化的研究,可以揭示疾病的本质和规律,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3. 病理学的分类及其特点病理学可以分为体液病理学和组织病理学两大类。
体液病理学主要研究体液中的病理改变,如疾病标志物等;组织病理学主要研究组织器官中的病理改变,如病变的形态学、生理学、生化学等。
病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形态学、生理学、生化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研究。
4. 病理学的临床意义病理学对于临床医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它可以揭示疾病的本质和规律,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通过对病理学知识的学习,可以掌握疾病的发展过程和病理变化规律,有助于提高医生的诊断能力和治疗水平。
二、炎症及炎症细胞1. 炎症的定义及发生机制炎症是生物体对损伤刺激的非特异性生理反应。
其发生机制主要包括血管变化、细胞因子释放、炎症细胞趋化和炎症细胞活化等多个环节。
2. 炎症类型及特点炎症可以分为急性炎症和慢性炎症两大类。
急性炎症以短暂、局部为特征,慢性炎症以慢性、进行性为特征。
炎症的主要表现为红、肿、热、痛、功能障碍等。
3. 炎症细胞的类型及功能炎症细胞主要包括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等。
它们在炎症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趋化、吞噬、杀菌和抗原呈递等。
4. 炎症的病理变化及临床意义炎症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血管扩张、外渗、血液增稠、组织损伤和修复等。
通过对炎症的学习,可以了解炎症的发生、发展和解决过程,对于临床医学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病理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病理学知识点归纳总结一、病理基础 1、病理学的概念:病理学是生物学的一门重要的分支,主要研究人体死亡和疾病的发生、发展、演变及变化的规律,以及某些疾病机理和病变组织形态学、组织学、生物化学等特点。
2、病理是指阐述解剖、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原理,并结合临床临床病例,研究不同类型疾病的发生、发展、演变和治疗措施等问题的科学。
3、病变是指病理学变化,是指病理细胞的变化,表现在细胞形态学、生化、免疫学等方面,是人体疾病发生发展、形成和治疗的重要标志。
4、病变的分类:①损伤病变(功能损伤病变、变性病变);②免疫病变(特异性病变、非特异性病变和免疫性病理学病变);③代谢病变(克隆性代谢病变、非临产代谢病变);④营养病变(缺铁贫血、缺碘性甲状腺肿);⑤缺氧病变(空泡性缺氧病变、缺血性缺氧病变);⑥炎症病变(浸润性炎症、肉芽肿性炎症、炎性细胞核变性病变);⑦衰老性病变(衰老性改变、衰老性变性病变)二、细胞病理学 1、细胞病理学:研究细胞在正常情况下和病变情况下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细胞及细胞分裂、细胞膜及其变性、细胞凋亡、细胞微核、细胞质和细胞器等的定位、形态变化、分布和内部结构。
2、细胞形态学:指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细胞大小、细胞色彩、细胞内外结构等特征,是病理学研究的基础性方法。
3、细胞凋亡:是一种特定类型的细胞死亡,是一种程序性的、自动的和无炎症性的细胞死亡过程,主要表现为细胞膜变性、细胞质变性和细胞内物质分解。
4、原发性病变:指病变的起源于本身,不依赖于外界的因素。
5、继发性病变:指病变的起源是由外界因素导致的,常见的有损伤、感染、营养不良、药物诱发和慢性疾病等所致。
三、免疫病理学 1、免疫病理学是指研究人体对外界刺激的免疫反应,以及在正常和病变情况下,抗原,抗体和细胞免疫机制的病理学研究。
2、特异性病变:指人体对外界抗原刺激的免疫反应,表现为细胞和抗体的产生,是最基本的免疫反应。
第一章、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损害与修复第一节、细胞和组织的适应性反响1、适应:是指细胞、组织、器官对连续性内外刺激产生的非损害性应答反响,表现为细胞、组织、器官经过改变自己的代谢、功能和形态结构,与改变了的内外环境间到达新的平衡,进而得以存活的过程,称为适应2、适应的主要表现:①萎缩②肥大③增生④化生萎缩: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减小称为萎缩,组织或器官的萎缩还可以够伴发细胞数量的减少。
〔注意与发育不良、未发育的差异〕1、分类:①生理性萎缩:多与年龄相关。
如青春期胸腺萎缩②病理性萎缩病理性萎缩的常有种类和举例类型举例营养不良性萎缩脑动脉粥样硬化→脑萎缩局部营养不良恶性肿瘤、长远饥饿→全身器官、组织萎全身营养不良缩压迫性萎缩肾盂积水→肾萎缩废用性萎缩下肢骨折固定后→下肢肌肉萎缩脊髓灰质炎→前角运动神经元损害→肌肉去神经性萎缩萎缩垂体功能减退→性腺、肾上腺等萎缩内分泌性萎缩损害性萎缩由于病毒、细菌等惹起3.病理变化:肉眼观:器官或组织体积减小,重量减少,颜色变深或呈褐色,质地变韧。
镜下观:细胞体积减小或兼有数量减少,间质增生,细胞浆内出现脂褐素。
肥大:由于实质细胞体积增大惹起组织和器官体积增大称为肥大,肥大的细胞内细胞器增加, 功能增强。
分类①生理性肥大:妊娠期雌、孕激素刺激子宫圆滑肌蛋白合成增加,举重运发动上肢骨骼肌的增粗肥大②病理性肥大:代偿性肥大 : 如高血压病时的左心室心肌肥大、一侧肾脏摘除,对侧肾脏肥大内分泌性〔激生性〕肥大: 如肢端肥大症增生:器官或组织的实质细胞数量增加称为增生,是细胞有丝分裂爽朗的结果。
分类生理性:①女性青春期乳腺②病理性:激素或生长因子过多,如乳腺增生病注:肥大与增生常常并存。
在细胞分裂增殖能力爽朗的组织,其肥大能够是细胞体积增大和细胞数量增加的共同结果;但对于细胞分裂增殖能力较低的组织,其组织器官的肥大仅因细胞肥大所致。
化生:是指由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种类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种类所取代的过程称为化生化生的形成是由拥有分裂增殖和多向分化能力的天真未分化细胞或干细胞转型分化的结果。
病理学知识点病理学是医学领域的重要学科,它主要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
病理学知识对于医学相关专业人员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些病理学的基本知识点。
1. 细胞增生与损伤细胞的增生和损伤是疾病的基本过程之一。
细胞增生可以是生理性的,也可以是病理性的。
正常的细胞增生与损伤平衡维持着机体的健康状态,而当细胞增生过度或受到损伤时,就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2. 细胞凋亡细胞凋亡是一种程序性的细胞死亡方式,它在维持机体平衡和调节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细胞凋亡与疾病的发生也密切相关。
一些疾病,如癌症,往往与细胞凋亡的异常紧密相关。
3. 炎症反应炎症反应是机体对损伤的一种非特异性防御反应,它表现为充血、组织纤维素渗出、局部组织增生等病理变化。
炎症反应在感染性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但也可能是疾病的主要病理基础。
4. 组织坏死组织坏死是指细胞或组织在重度损伤或缺血缺氧状态下失去功能、结构和形态的一种病理变化。
组织坏死常见的类型包括坏死、溶解、坏死液化、坏死凝固和干酪样坏死等。
5. 积聚与沉积积聚与沉积是指机体内某种物质在特定组织或器官中的沉积和堆积。
常见的物质包括脂质、糖类、蛋白质、铁、钙等。
某些疾病,如肝脏脂肪变性和动脉粥样硬化,就是由于某种物质的过度积聚和沉积所致。
6. 肿瘤学肿瘤学是病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研究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
肿瘤可以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种,恶性肿瘤通常具有侵袭和转移的能力,对机体造成较大的危害。
7. 病理诊断病理诊断是通过对组织标本的观察和分析,进而确定疾病的种类和性质的过程。
病理诊断对于疾病的治疗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是医学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总结:病理学知识点涉及了细胞增生与损伤、细胞凋亡、炎症反应、组织坏死、积聚与沉积、肿瘤学以及病理诊断等多个方面。
对于医学专业人员来说,理解并掌握这些知识点是非常重要的,它们可以帮助医生正确诊断疾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并对疾病的预后进行评估。
病理学基础要点概括第一章导论第一节病理学绪论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患病机体在形态结构上的病理变化,结局和规转的一门医学基础学科。
一、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1.医学教育地位2.临床诊治地位3.doctor’s doctor二、病理学的研究方法人体病理学诊断和研究方法:1.尸体解剖2.活体组织检查3.细胞学检查第三节疾病概论一、疾病的相关概念1.疾病:是在一定病因作用下,机体自稳态调节紊乱而导致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2.健康: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衰弱现象,而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一种完好状态。
二、疾病的共同规律1、损伤与抗损伤2、因果交替3、局部与整体三、死亡1、死亡:临床上传统判定死亡的标志是心跳、呼吸的永久性停止。
包括濒死期、临床死亡期、生物学死亡期三个阶段。
2、脑死亡: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性停止,是指全脑功能的永久性丧失。
其判断标准有:①无自主呼吸;②不可逆性昏迷或对外界的刺激完全失去反应;③脑干神经反射消失;④瞳孔散大、固定;⑤脑电波消失;⑥脑血管造影脑血液循环完全停止。
第二章细胞、组织的适应、损伤与修复第一节适应适应:是指细胞、组织和器官对机体内、外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刺激产生的非损伤性应答反应。
一、萎缩1、萎缩:是指发育正常的细胞、组织、器官体积的缩小。
2、萎缩分为生理性萎缩和病理性萎缩两种。
生理性萎缩:是指某些细胞、组织和器官发育到一定阶段时逐渐萎缩,称之为退化。
例如青春期后胸腺萎缩、老年性卵巢、子宫、睾丸萎缩等。
病理性萎缩:是指病理状态下发生的萎缩,可表现为全身性萎缩或局部性萎缩。
按发生原因可分为以下类型:(1)营养不良性萎缩(2)压迫性萎缩(3)失用性萎缩(4)去神经性萎缩(5)内分泌性萎缩二、肥大肥大:是指细胞、组织、器官体积的增大。
(一)类型及原因从性质上,肥大可分为生理性肥大和病理性肥大。
1、生理性肥大:是指生理状态下应激高兴奋状态,组织、器官代谢和功能增强发生的肥大。
①代偿性肥大(例如举重运动员上肢骨骼肌的增粗肥大)②内分泌性肥大(例如妊娠时的子宫肥大、哺乳期的乳腺肥大)2、病理性肥大:是指病理状态下引起组织、器官代谢和功能增强发生大肥大。
①代偿性肥大(例如高血压引起的左心室心肌肥大)②内分泌性肥大(例如甲状腺亢进时,引起的甲状腺肥大)(二)病理变化镜下观察:实质细胞体积增大,常伴有数量增多,细胞核肥大深染。
(三)影响及结局肥大的细胞代谢和功能增强,具有代偿意义。
但如果超过组织、器官的代偿限度时,则发生失代偿,如长期高血压左心室肥大,晚期出现心力衰竭。
三、化生1、化生:是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或组织由于受到刺激因素的作用,而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或组织的过程。
2、常见类型①鳞状上皮化生:被覆上皮受到化学刺激或慢性炎症损害而反复再生出现的化生,由原来的上皮转化为磷状上皮,简称磷化。
如吸烟者支气管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易发生鳞状上皮化生。
②肠上皮化生:是指腺上皮组织的化生,较常见。
如慢性萎缩性胃炎时,胃黏膜上皮转化为含帕内特细胞或杯状细胞的小肠或大肠型粘膜上皮,称为肠上皮化生。
第二节损伤一、变性变性:是指细胞或细胞间质受损伤后,由于代谢障碍,在细胞内或细胞间质出现异常物质或正常物质异常蓄积。
常见的变性有以下几种:(一)细胞水肿细胞水肿:是指细胞内水和钠离子过多积蓄,又称水样变。
常见于肝、肾、心等器官。
(二)脂肪变性1、脂肪变性:是指甘油三酯蓄积于非脂肪细胞的胞质中。
常见于肝细胞、心肌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等。
尤以肝细胞最为常见。
2、病理变化:心肌脂肪变性时,在左心室内膜下和乳头肌处出现平行的黄色条纹和正常的暗红色心肌相间排列,状若虎皮斑纹,称为虎斑心。
3、影响及结局如长期弥漫性脂肪肝时,肝细胞逐渐坏死、继发纤维化,最后发展为肝硬化。
(三)玻璃样变性1、玻璃性样变:是指细胞内或细胞间质中出现HE染色呈嗜伊红均质红染的半透明状的蛋白质蓄积,又称透明变性。
主要见于结缔组织、血管壁及部分细胞内。
2、细胞内玻璃样变性:酒精性肝病时,肝细胞中细胞中间丝前角蛋白变性,形成Mallory小体。
二、坏死坏死:是指活体内局部细胞、组织的死亡。
(一)基本病理变化细胞核的变化是细胞坏死的主要形态学标志,表现为:①核固缩②核碎裂③核溶解(二)类型坏死主要分为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和坏疽三个类型。
1、干酪样坏死:是有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凝固性坏死。
2、液化性坏死:脑组织坏死后形成半流体状物的软化灶,称为脑软化。
3、坏疽:是较大范围的组织坏死并继发腐败菌的感染,坏死组织呈黑色等特殊颜色改变。
坏疽分为干性坏疽、湿性坏疽和气性坏疽三种类型。
坏疽类型及其特征第三节损伤的修复一、修复的概述1、再生:机体同种细胞分裂增生以补充机体衰老的细胞或进行损伤的修复,成为再生。
2、细胞的再生能力机体细胞根据再生能力的强弱,分为三类:(1)不稳定细胞(2)稳定细胞(3)永久性细胞二、肉芽组织1、肉芽组织:是指新生的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组成的幼稚纤维结缔组织,并伴炎细胞浸润。
2、肉芽组织发挥功能主要有:①抗感染保护创面;②填补伤口及缺损;③计划或包裹坏死组织、血栓、血凝块及其他异物等。
三、创伤的愈合创伤愈合:是指有外力引起组织出现离断或缺损后的愈复过程,包括细胞再生、肉芽组织增生和瘢痕形成。
(一)皮肤创伤的愈合1、愈合的类型根据损伤程度及有无感染,皮肤创伤愈合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一期愈合:特点:①伤口缺损少、创缘整齐,对合严密,无感染;②伤口只有少量血凝块,炎症反应轻微;③愈合时间短;④形成线状瘢痕。
例如手术切口愈合。
(2)二期愈合:特点:①伤口缺损大、创缘不整齐,无法严密对合,或伴有感染、异物;②由于坏死组织多,局部炎症反应明显;③只有感染被控制、坏死组织被清除以后,再生才能开始;④愈合时间较长;⑤愈合留有明显瘢痕。
(二)骨折的愈合骨折愈合过程的四个阶段:1、血肿形成;2、纤维性骨痂形成;3、骨性骨痂形成;4、骨痂改建或再塑。
第三章局部血液循环障碍第一节充血和淤血一、充血充血:是指局部组织或器官的动脉输入血量增多。
三、淤血(一)淤血:是指局部组织或器官的静脉血液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
(二)重要器官淤血1、肺淤血:左心衰竭时,肺静脉回流受阻发生。
患者临床上表现为明显气促、缺氧、发绀,咳出大量粉红色泡沫痰等症状。
镜下观察:①肺泡壁毛细血管和小静脉广泛高度扩充,充满红细胞;②部分肺泡腔内见有多少不等的漏出液和漏出的红细胞;③部分肺泡腔内见心衰细胞,是指左心衰竭肺淤血时肺泡腔内出现的含有棕黄色含铁血黄素颗粒的巨噬细胞。
2、肝淤血:长期慢性肝淤血时,肝的表面及切面可见呈红(淤血区)黄(脂肪变性区)相间的状似槟榔切面的条纹,称为槟榔肝。
第三节血栓形成血栓形成:是指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内,血液凝固或血液中的某些有形成分析出凝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所形成的固体质块称为血栓。
(一)血栓形成的过程及形态有血小板黏附小堆开始,形成的血小板血栓是血栓形成的第一步。
(二)形态血栓的形态可分为四种:1、白色血栓:见于血栓起始部,延续性血栓头。
灰白色,质地坚硬。
主要由血小板和少量纤维蛋白构成,又称血小板血栓。
例如风湿性心内膜炎。
2、混合血栓:见于延续性血栓的体部,由白色血栓和红色血栓混合而成,灰白色和红褐色层状交替的结构,又称为层状血栓。
例如A瘤、心脏内球形血栓等。
3、红色血栓:延续性血栓的尾部,暗红色,有一定的弹性,质脆易碎。
镜下观察:凝固血液的改变,纤维蛋白及红细胞。
4、透明血栓:主要见于DIC时微循环的小血管内,肉眼不能识别,又称为微血栓。
镜下观察:由嗜酸性均质透明状的纤维蛋白构成,又称为纤维素性血栓。
第四节栓塞栓塞:是指循环的血液中出现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
一、栓子的运行途径栓子主要有三种运行途径:1、来自左心和体循环动脉系统的栓子;2、来自体循环静脉系统和右心的栓子;3、来自门静脉系统的栓子;二、栓塞的类型及结果血栓栓塞1、肺动脉栓塞肺动脉栓塞的栓子95%以上来自下肢深部静脉,尤其是腘动脉、股动脉和髂动脉,偶见来自于盆腔静脉或右心的附壁血栓。
2、体循环动脉系统栓塞引起血栓的血栓栓子80%来自左心,常见的是心肌梗死区心内膜上的附壁血栓和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时心瓣膜上的赘生物。
第五节梗死1、贫血性梗死的好发部位:实质性器官如心,肾,脑,脾等2、出血性梗死的好发部位:肺,肠等第四章炎症第一节炎症的概述一、炎症的基本病理变化渗出:是指炎症局部组织血管的液体成分、蛋白质和各种白细胞通过血管壁进入组织间隙、体腔、粘膜表面和体表的过程。
渗出液与漏出液的比较炎症的局部表现主要包括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
第二节急性炎症变质性炎浆液性炎症纤维蛋白性炎症一、炎症类型渗出性炎表面化脓和积脓化脓性炎症蜂窝织炎增生性炎脓肿出血性炎症二、急性炎症过程中的白细胞反应急性炎症反应过程中,白细胞参与了一系列复杂的反应,主要包括:①白细胞的渗出和趋化;②白细胞的激活、吞噬作用和免疫作用;③白细胞的损伤作用。
四、急性炎症的病理学类型(一)浆液性炎是指以大量浆液渗出为特征的炎症。
渗出物主要为清蛋白,其中有少量中性粒细胞和纤维素。
浆液性炎常发生与粘膜、浆膜、滑膜、皮肤和疏松结缔组织等。
(二)纤维素性炎纤维素性炎是指以大量纤维蛋白原渗出为特征的炎症。
1、粘膜的纤维素性炎发生时,在黏膜的表面,渗出的纤维素、白细胞、坏死的粘膜组织和病原菌等,形成一层灰白色的膜状物,称为假模,将此类炎症又称为假膜性炎。
如白喉、细菌性痢疾等。
2、肺的纤维素性炎常见于大叶性肺炎。
(三)化脓性炎化脓性炎是指以大量中性粒细胞渗出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坏死和脓液形成为特征的炎症。
化脓性炎的类型:(1)表面化脓和积脓(2)蜂窝织炎是指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症。
常见于皮下组织、肌肉和阑尾等。
(3)脓肿是指组织与气管内的局限性化脓性炎症。
常见于皮下和内脏等实质器官,如肺、肝、肾、脑等。
原因:脓肿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
第二节慢性炎症慢性肉芽肿性炎是指以肉芽肿形成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炎症,又称特异性慢性炎症。
肉芽肿是指在某些致炎因子的作用下,局部以巨噬细胞及其演化的细胞增生为主,形成的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
(将结核病时结核结节中的多核巨细胞称为Langhans巨细胞)第五章肿瘤一、肿瘤的概念肿瘤是指机体在各种致瘤因子的作用下,细胞异常增值所形成的新生物。
二、肿瘤的形态肿瘤的形状、大小、颜色、质地(软硬度)和数目等。
三、肿瘤的分化与异型性肿瘤的分化:肿瘤的组织在形态和功能上表现出的余某种正常组织的相似之处。
异型性:肿瘤组织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与其起源的正常组织之间的差异。
四、肿瘤的生长方式五、肿瘤的扩散扩散是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征之一,扩散方式包括直接蔓延和转移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