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概述
- 格式:ppt
- 大小:6.98 MB
- 文档页数:20
世界地理(一)——亚洲概述、东亚和日本、东南亚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经过10年的恢复,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进入高速增长时期,至今与美国、欧盟一起成为世界经济“三极”。
据此回答1~4题:1.就国内条件而言,促进日本经济高速发展的最基本因素是A.紧缩军事开支B.加速设备投资和更新C.拥有大量高素质的劳动力D.充分发挥岛国优势2.日本的工业向其国土南北两端发展的原因是A.南北两端有丰富的能源B.南北两端技术力量雄厚,交通便利C.南北两端农业水平高D.太平洋沿岸老工业区呈现“饱和状态”3.有关日本农业的正确叙述是①农民多采用大型农业机械②精耕细作,单产很高③侧重发展水利和生物技术④小麦、玉米是主要农作物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4.日本的气候表现为A.温带季风气候,大陆性特征明显B.亚热带季风气候,海洋性特征显著C.冬季寒冷,夏季炎热D.夏季日本海沿岸多雨,冬季太平洋沿岸多下图示意日本本州岛部分地区樱花初放日期。
据此完成5~7题。
5.导致该岛滨海地区樱花初放日期自南向北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B.太阳辐射C.土壤D.降水6.导致N地樱花初放日期比M地早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B.洋流C.土壤D.降水7.导致P地樱花初放日期比M、N地晚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B.洋流C.太阳辐射D.降水下图为亚洲某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读图回答8~10题。
8.据图示信息推断,甲、乙、丙、丁四城市中,人口数量最多的应是A.甲城市B.乙城市C.丙城市D.丁城市9.针对该国面临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应采取的主要防治措施是A.调整农作物熟制B.大面积营造水土保持林C.广泛建设人工水域D.实施林草结合的防风固沙工程10.下列结论的依据,所用图示信息正确的是A.河流稀少,有内流河,所以该国为内陆国B.中、东部城市分布较多,故该国中、东部为平原C.位于温带地区,导致该国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D.降水稀少且呈带状分布,使该国植被景观东西延伸、南北更替11.一艘货轮正在位于马来西亚的吉隆坡港装船外运,装船的货物可能是A.锡、天然橡胶、油棕B.锡、稻谷、石油C.锡、椰子、石油D.天然橡胶、油棕、稻谷读右图,据此回答12~14题:12.乙图中的丙国在甲图中的位置是A.①B.②C.③D.④13.正常年份,丁河河口附近海域表层海水的盐度最小值出现在A.2月份B.4月份C.8月份D.10月份14.从减少工程投资、减少施工难度的角度考虑,滇新(昆明——新加坡)铁路的修建不需经过A.越南B.老挝C.泰国D.马来西亚15.从中国乘船驶近①国附近时,人们都会感到海面风平浪静,其主要原因是A.受赤道低压带控制B.高楼林立,降低了风速C.受峡湾地形的影响D.附近陆地的植被覆盖率高某跨国纸业集团计划2009年在右图地区投资办厂。
东亚和日本教案教案一:了解东亚的地理和人文特色目标:通过学习东亚地理、历史和文化,使学生了解东亚地区的人文特色。
关键词:东亚、地理、人文特色、学习、历史、文化学习内容:1. 东亚地理概述:了解东亚的地理位置、边界、地形、气候等特点。
2. 著名景点和自然资源:介绍东亚的著名景点、自然资源和风景名胜。
3. 东亚的历史和文化:了解东亚的历史发展及其对文化的影响。
教学重点:1. 理解东亚地理环境对人的生活和文化发展的影响。
2. 熟悉东亚的历史和文化,了解其特色和重要事件。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东亚地图引起学生兴趣。
2. 学习:介绍东亚的地理特点、著名景点和自然资源。
3. 分组讨论:就东亚的历史和文化进行小组讨论,了解学生对东亚的看法和认识。
4. 汇报分享:每个小组选出代表,介绍他们的讨论结果。
5. 练习:为学生设计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6. 总结:带领学生总结今天所学内容,回答问题并给出评价。
教学方法:1. 多媒体展示:利用地图、图片等多媒体工具,使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东亚的地理和人文特色。
2. 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提问互动: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主动学习能力。
教学资源:1. 东亚地图、图片、影片等多媒体资源。
2. 东亚地理、历史和文化相关的书籍、资料。
评估方式:1. 练习题成绩评估:根据学生的练习题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2. 小组讨论和汇报评估:评估学生参与讨论和汇报的积极程度和内容质量。
教案二:日本文化的介绍和体验目标:通过学习日本的历史、文化和传统艺术,使学生了解日本的文化特色,培养跨文化交流意识。
关键词:日本、文化、艺术、历史、跨文化交流学习内容:1. 日本的地理和历史概述:介绍日本的地理位置、地形、历史发展等。
2. 日本传统艺术:介绍日本的传统艺术形式,如茶道、花道、武道等。
3. 日本文化和习俗:了解日本文化特色和传统习俗,如日本的服饰、饮食、礼仪等。
一、东北亚形势格局概述东亚是亚洲发展最快的地区,其经济总量和贸易总量大致占亚洲的90%左右"。
东北亚地区是世界上少有的多种矛盾集中、大国利益交汇的热点地区。
在该区域内,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蒙古等国在经济发展程度、社会制度和价值取向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加之与历史问题、民族矛盾、领土纠纷等错综复杂的矛盾交织在一起,虽然各国有加强合作的愿望,但克服上述矛盾并非易事。
六方会谈机制以和平对话,友好协商的方式解决冲突与矛盾,为东北亚各国和平共处提供了典范,打下了基础。
中国以负责任大国的身份发挥组织、参与、斡旋的积极作用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肯定。
其中美国对日本,朝鲜,韩国等的政策也往往会影响东北亚格局的稳定。
日本在最近两年中的一些动作大大加剧了东北亚局势的不稳定,对比日本大地震后日本政策的转变,借此来分析东北亚局势。
震前日本与东北亚:日本对外四处树敌,与中国争执于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与俄罗斯争执于北方四岛,与韩国争执于独岛。
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日本更是借朝鲜半岛危机,不断向周边国家展现其强硬姿态。
2010年末至2011年初,频繁举行日美军演,观摩韩美军演,参加日、韩、美三方会议,一时间核动力航母纵横东北亚海域,半岛局势剑拔弩张,东北亚区域大有干戈骤起之势。
然而,大地震发生后,日本全力救灾,注意力暂时转向国内,中、俄、美、韩纷纷施以援手,半岛危机暂时缓和。
加之北非利比亚战事突起,缓和了东北亚局势。
震后的日本及东北亚:一个自我意识更强、与美国渐有梳理、与中国嫌隙尚存的日本,一个出现新的政治板块变动的东北亚。
二、当前东北亚格局对中国的政治与安全的影响(一)国家政治利益1. 1997年,由中方起草被俄方认可的《关于世界多极化和建立国际新秩序的联合宣言》,明确地表述了中俄两国对当前国际关系态势和一系列国际问题的理论共识。
可见在推进东北亚地区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倡导的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建立地区新格局的主张己得到俄罗斯等国家的支持2.中国地缘政治的一个重要特点:中国与几个不同类型国家互为邻居。
亚洲文化和地域的多样性和共性一、概述亚洲,地球上最大的大陆之一,包括了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这些文化和传统是由长时间的历史和不同的地理环境所塑造的,同时也受到社会和政治变迁的影响。
因此,亚洲文化和地域表现出了多样性和共性。
二、东亚文化和地域多样性和共性东亚是亚洲文化和地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域。
中国、日本、朝鲜半岛和台湾地区是东亚文化的代表。
1.文化多样性中国的文化历史悠久,有五千年以上的历史,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中国的文化艺术是东亚地区的代表,如中国画、诗歌、雕刻和工艺品等。
与中国相邻的朝鲜和日本受到中国文化的强烈影响,在许多方面相似,但同时也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2.地域共性东亚的气候、地理和自然环境都有一些共性。
东亚的大部分地区都处于北半球,属温带季风气候,这意味着春季和秋季天气宜人,冬季和夏季则寒冷或潮湿。
这个分布区域也位于火山带上,因此,地震、火山喷发、海啸等自然灾害比其他地区更加频繁。
三、南亚文化和地域多样性和共性南亚包括了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尼泊尔和不丹等国家。
1.文化多样性南亚有众多文化,宗教、语言、艺术和食物都有各自的独特风格。
例如,印度是世界上最多元化的地区之一,它的宇宙观、哲学、语言和文学都有深厚的印度教、佛教和耆那教的影响。
食物也有很大的差异,如咖喱风味的印度菜、饭团的尼泊尔菜、烤肉的巴基斯坦菜等。
2.地域共性南亚拥有非常相似的自然环境,有着中国的地震、海啸、洪水等自然灾害和热带季风气候,这种气候特征是台风和极端气候事件的密集发生地。
四、东南亚文化和地域多样性和共性东南亚拥有成百上千个岛屿、多民族和宗教,其中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泰国、越南、菲律宾和新加坡等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
1.文化多样性东南亚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如巴厘岛的文化、越南的水上生活文化、菲律宾的舞蹈文化等。
东南亚的文化也被印度教、佛教、伊斯兰教等信仰所影响。
总结亚洲气候特性概述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陆之一,其广袤的土地和多样的地理条件导致了亚洲大陆气候的多样性。
从北至南,从东至西,亚洲的气候特征各不相同。
本文将总结亚洲各个地区的气候特性并探讨其原因。
东亚地区东亚地区包括中国东部、日本、朝鲜半岛等地。
此地区的气候呈现出四季分明的特点。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春季和秋季气温适宜,天气宜人。
这种季节性明显的气候特征主要是由于东亚地区的地形和季风的影响。
季风是由于季节性风向变化所引起的大气环流现象。
夏季季风带来了丰富的湿气和降雨,而冬季季风则带来了干燥和寒冷的气象条件。
西亚地区西亚地区包括中东地区和西南亚地区。
该地区的气候特征主要受到干旱气候的影响。
这个地区的大部分地区都位于干旱带,降水稀少,气候干燥。
高温是该地区气候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西亚地区的干旱气候主要由于两个因素造成。
首先,中亚高原的阻挡了大气中从大西洋流向内陆的湿气,导致降水量减少。
其次,高山脉,如喜马拉雅山脉和伊朗山脉,也阻挡了湿气从印度洋进入该地区。
中亚地区中亚地区包括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等国家。
这个地区的气候特征主要是干燥和大范围的温差。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非常寒冷。
中亚地区的大范围温差主要是由于该地区位于大陆内部,远离海洋的影响。
白天和夜晚的温度差异很大。
同时,中亚地区受到山脉的影响,有时会有较大范围的降雨或雪。
南亚地区南亚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国家。
这个地区的气候特征主要是炎热和潮湿。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干燥。
南亚地区的气候特征主要受到夏季季风的影响。
夏季季风带来了大量的湿气和降雨,导致高温和潮湿。
冬季则受到西风系统的影响,气温较为温暖。
东南亚地区东南亚地区包括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家。
这个地区的气候特征主要是炎热和多雨。
全年高温高湿,降雨充沛。
东南亚地区的气候主要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
首先,这个地区位于赤道附近,受到了赤道低压带的影响,降雨量较大。
第一节 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一、东亚[读图识记]1.五国及其首都;2.青藏高原、蒙古高原;3.日本海重要海港1、概述:⑴ 位置范围临海国:中国(首都北京)内陆国:蒙古(首都乌兰巴托)——第二大内陆国(第一为哈萨克斯坦)半岛国:朝鲜(首都平壤),韩国(首都首尔)岛国:日本(首都东京)⑵ 地形、河流地势西高东低(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注入太平洋):西部多高原山地,东部多平原丘陵海岸线曲折,多半岛(朝鲜半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岛屿(日本四岛、台湾岛等)⑶ 气候:①东部沿海地区季风气候显著东亚季风典型的原因、成因及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比较:最冷月均温>0℃、年降水量800mm 分布上;分布界线:秦岭—准河一线 为什么东亚季风气候显著? 主要是海陆位置引起的:背靠最大大陆,面临最大海洋 → 冬夏海陆温差大 → 冬季西伯利亚为高压、海洋为低压;夏季亚洲为低压、海洋为高压 → 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②西北内陆地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距海远,地形闭塞,地势高,不受或很少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的影响,降水少,气候干燥,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都很大,大陆性强烈,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地区、蒙古等地。
⑷沿海与内陆的差异:朝鲜半岛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
朝鲜森林、矿产丰富,经济不发达。
韩国以汽车、电子、服装为主,经济发达,是亚洲四小龙之一。
蒙古畜牧业为主。
日本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中国是工农业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
2、日本:[读图识记]1.四大岛、日本海、濑户内海、北方四岛;2.纬度(300N —450N );3.关东平原、富士山;4.东京、横滨、名古屋、大阪、神户、福山、北九州⑴ 自然地理特征①东亚岛国,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及一些小岛组成,形似一张弓,东京是搭箭的交点,似乎要射向太平洋范围②面积狭小,人口稠密,人口超亿的国家③海岸曲折,港湾优良——神户、横滨最大海港,东京是第三大港④境内多山,平原狭小——关东平原最大⑤火山之国,地震之邦——富士山最高,是活火山⑥季风显著,海洋性强:与亚洲大陆同纬度地区比较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
亚洲介绍语-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亚洲,作为地球上最大的一个大陆,拥有丰富的历史、多样的文化和庞大的人口。
它横跨东半球,在地理上连接着欧洲、非洲和大洋洲,因此被称为“世界的大陆”。
亚洲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孕育了无数辉煌灿烂的文化和伟大的文明。
亚洲的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拥有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
它的边界虽然不太明确,但通常被认为是乌拉尔山脉、里海、黑海、地中海、死海、红海、波斯湾、印度洋和太平洋。
这片土地上拥有广袤的河流、壮丽的高山、浩瀚的大漠、湍急的河流以及肥沃的平原,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地貌景观。
亚洲还拥有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和世界上最大的湖泊里海,自然景观的多样性使得亚洲成为了一个风景如画的大陆。
亚洲人口众多,占据着世界人口的约60。
这里生活着众多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
华夏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等在亚洲大地上熠熠生辉,丰富的文化遗产成为了亚洲的瑰宝。
亚洲也是世界上宗教信仰最为多元的地区之一,佛教、印度教、道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在这里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深入发展。
亚洲的经济发展迅速,正在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引擎。
中国、印度、日本、韩国等国家在全球经济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亚洲的经济结构也正在不断优化,以制造业、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同时,亚洲的地理位置和庞大的市场规模也吸引着世界各国的投资和合作。
总而言之,亚洲是一个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复杂多样的地理环境以及庞大而活跃的人口的大洲。
亚洲的地位在世界舞台上日益重要,无论是在文化、经济还是在地缘政治上,亚洲都扮演着不可忽视的角色。
亚洲的发展前景广阔,正日益成为引领世界未来的重要力量。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2. 正文2.1 亚洲地理与面积- 介绍亚洲的地理位置和边界- 解释亚洲占据的面积大小及其在世界地图上的重要性- 讨论亚洲的地形特征和自然资源分布情况2.2 亚洲人口与文化- 分析亚洲人口数量众多的原因和分布情况- 探讨亚洲的多元文化和民族多样性- 强调亚洲的宗教和语言多样性,以及对世界文化的影响2.3 亚洲经济与发展- 阐述亚洲作为全球经济发展重要引擎的地位- 分析亚洲各国的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 讨论亚洲在技术、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方面的进步和贡献3. 结论3.1 亚洲的重要性- 总结亚洲在地理、人口和经济方面的重要性- 强调亚洲在全球政治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3.2 亚洲的未来展望- 展望亚洲在全球发展中的前景和挑战- 探讨亚洲在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方面的责任和角色3.3 总结- 总结全文内容,强调亚洲的多维特点和重要性- 呼吁国际社会加强合作,推动亚洲乃至全球的共同繁荣和发展1.3 目的文章目的:本篇长文的目的在于全面介绍亚洲这个广袤的大陆,包括其地理与面积、人口与文化以及经济与发展等方面。
世界地理分区及主要国家的地理特征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西亚,北非,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欧洲西部,欧洲东部和北亚,北美,拉丁美洲,大洋洲,南极洲。
各区的位置、范围;主要国家及主要城市;主要区域特征。
日本,印度,埃及,德国,俄罗斯,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第一节东亚,东南亚,南亚,中亚一、东亚1、概述:⑴位置范围纬度位置:绝大部分在北温带海陆位置: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临海国:中国(首都北京)内陆国:蒙古(首都乌兰巴托)——第二大内陆国(第一为哈萨克斯坦)半岛国:朝鲜(首都平壤),韩国(首都首尔)岛国:日本(首都东京)⑵地形、河流地势西高东低(许多大河自西向东注入太平洋):西部多高原山地,东部多平原丘陵海岸线曲折,多半岛(朝鲜半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和岛屿(日本四岛、台湾岛等)⑶气候:①东部沿海地区季风气候显著东亚季风典型的原因、成因及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位置范围温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比较:最冷月均温>0℃、年降水量800mm分布上;分布界线:秦岭—准河一线为什么东亚季风气候显著?主要是海陆位置引起的:背靠最大大陆,面临最大海洋→冬夏海陆温差大→冬季西伯利亚为高压、海洋为低压;夏季亚洲为低压、海洋为高压→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②西北内陆地区的温带大陆性气候距海远,地形闭塞,地势高,不受或很少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的影响,降水少,气候干燥,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都很大,大陆性强烈,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主要分布于我国西北地区、蒙古等地。
⑷人口和经济人口分布: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平原,人口稠密人种:黄色人种民族:汉族、蒙古族、大和族、朝鲜族等⑸沿海与内陆的差异:自然环境方面、人口方面、经济方面东部沿海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平原多,耕地比重大,气候温暖湿润,利于农业发展,沿海港口多,交通便利,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历史悠久,科技文化水平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极其有利的条件,现已出现很多工农业发达的地区,是世界上主要的水稻、蚕丝、茶叶的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