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屈原(节选)》课文详解
- 格式:pdf
- 大小:19.44 KB
- 文档页数:3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屈原(节选)》课文详解预习须知一、写作背景《屈原》是郭沫若写于1942年的一部历史剧,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悍然发动“皖南事变”。
作者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历史剧《屈原》。
二、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屈原》《虎符》《棠棣之华》等历史剧,建国后发表了《蔡文姬》《武则天》等历史剧,著有《奴隶制时代》等书。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国殇shāng:为国牺牲的人。
文中指这些人死后变成的神灵。
诡谲jué:狡诈,狡黠。
文中指鬼鬼祟祟的样子。
哗huá众取宠:用言论行动迎合众人,以博得好感或拥护。
伫zhù立:长时间地站着。
睥pì睨nì: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镗tāng镗鞳tà鞳:拟声词。
原指钟鼓等的声音,文中形容波涛声。
稽qǐ首:古代一种跪拜礼,叩头至地。
瘦削xuē:形容身体或脸很瘦。
非fēi难nàn:指摘和责问。
景jǐng仰yǎng:佩服尊敬,仰慕。
二、主题概述剧本主要通过靳尚和郑詹尹的对话以及屈原被囚庙中对东皇太一、云中君等雕像的痛斥以及对风、雷、电的赞颂,表达了对昏庸腐朽的统治阶级的痛恨和不满,对自由与光明的礼赞和向往,塑造了伟大诗人屈原的光辉形象,表现了他义无反顾、正气凛然的斗争精神。
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从开头至“靳尚与二卫士由左首下场”):写靳尚和郑詹尹秉承南后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
第二部分(从“郑詹尹立在神殿中”至结束):写屈原的内心独白。
面对黑暗现实,诗人呼风唤雷,怒斥神祗,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四、思考探究1.阅读课文中的舞台说明,谈谈其作用。
舞台说明为舞台上屈原的动作、形象、外貌做了一个必要的交代,为读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做了铺垫。
《屈原(节选)》精品说课稿(部编版九年级下册)一. 教材分析《屈原》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我国古代著名文学家屈原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以屈原的生平为线索,通过描绘屈原的品德、才华和遭遇,展现了屈原忧国忧民、坚持真理的精神风貌。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在学习本文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到屈原的生平事迹,感受到屈原的爱国情怀,同时也能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对于古代历史和文化知识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阅读文言文时,可能会遇到一些生僻字词和句式,这对学生的阅读理解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此外,学生对于屈原的生平事迹和爱国精神可能了解不多,需要在教学中进行补充。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僻字词的含义和用法;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理解课文中所展现的屈原的爱国精神。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屈原的忧国忧民、坚持真理的精神风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道德品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僻字词的含义和用法;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理解课文中所展现的屈原的爱国精神。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体会作品的文学价值;联系屈原的生平遭遇,理解课文中所展现的屈原的坚持真理、忧国忧民的精神风貌。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阅读课文、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屈原的生平事迹和相关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采用图表、图片等形式,直观地展示课文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所展现的屈原的爱国精神。
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节选)》课文详细解析(部编本)1500字屈原(节选)是九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文学家屈原遭受政治迫害的故事。
以下是对这篇课文的详细解析。
《屈原(节选)》的主要内容是讲述屈原被诬陷和流放的故事。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期的楚国。
屈原是楚国的大臣,他深得楚王的喜爱。
然而,由于有心人的陷害,屈原被楚王误会而被贬为民。
屈原流放后感到十分伤心和痛苦,他对楚国深感忧虑,为之作出了许多伟大的文学作品,如《离骚》、《天问》等。
首先,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屈原被诬陷和流放的背景和原因。
楚国是当时的一个大国,处于战国时期的割据局面中。
屈原被楚王任命为大夫,他忠心耿耿地留在国都郢城,为楚国出谋划策,使楚国兴盛起来。
屈原的才学和智慧受到了楚王的高度赞赏,被任命为左徒,成为了楚王的亲近大臣。
然而,有人嫉妒他的才学和地位,便故意陷害屈原,编造了许多谣言和诽谤,使楚王产生了误会。
其次,这篇课文描写了屈原被流放后的心情和感受。
屈原流放到了遥远的郢都的东南边界,感到非常孤独和无助。
他忧虑着楚国的前途,心情十分沉重。
他思考楚国未来的发展,并在心中完成了许多诗篇。
他认为楚国应该团结一致,调查民情,了解百姓的疾苦和需求,使国家变得富强和稳定。
最后,这篇课文向我们展示了屈原的高尚品格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屈原并没有向诽谤和歧视低头,他坚定地信仰自己的志向和否定了谣言。
他以楚国的利益为出发点,忠诚于楚王和国家的离骚。
他悲愤于被流放的命运,但没有放弃,利用自己的才华和智慧为楚国再造辉煌的未来。
通过对《屈原(节选)》这篇课文的详细解析,我们可以看出,这篇文章不仅是一篇讲述屈原遭受政治迫害的故事,同时也是对屈原高尚品格和不屈不挠精神的赞美。
这篇课文不仅有助于增加学生对古代文化的了解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坚强的意志力也有很大的帮助。
因此,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应该认真对待,理解其中的含义和内涵,从中汲取力量,发掘自己的潜力和才华,并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做出贡献。
《屈原(节选)》课文详细解析屈原手足已戴刑具,颈上并系有长链,仍着其白日所着之玄衣,披发,在殿中徘徊。
因有脚镣,行步甚有限制,时而伫立睥睨,目中含有怒火。
手有举动时,必两手同时举出。
如无举动时,则拳曲于胸前。
屈原(向风及雷电)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在这暗无天日的时候,一切都睡着了,都沉在梦里,都死了的时候,正是应该你咆哮的时候,应该你尽力咆哮的时候!【品味】通过抒情主人公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主人公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之情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达了他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尽管你是怎样的咆哮,你也不能把他们从梦中叫醒,不能把死了的吹活转来,不能吹掉这比铁还沉重的眼前的黑暗,但你至少可以吹走一些灰尘,吹走一些沙石,至少可以吹动一些花草树木。
你可以使那洞庭湖,使那长江,使那东海,为你翻波涌浪,和你一同地大声咆哮啊!【品味】这是抒情主人公对风的呼唤,也是充满矛盾的内心独白,尽管他清楚地认识到风“不能吹掉这比铁还沉重的眼前的黑暗”,但他还是热切地呼唤与祈求风,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为光明的未来作一点贡献。
啊,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长江,我思念那东海,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波澜呀!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呀!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乐,是诗!啊,这宇宙中的伟大的诗!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你们在这黑暗中咆哮着的,闪耀着的一切的一切,你们都是诗,都是音乐,都是跳舞。
你们宇宙中伟大的艺人们呀,尽量发挥你们的力量吧。
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雷!你那轰隆隆的,是你车轮子滚动的声音?你把我载着拖到洞庭湖的边上去,拖到长江的边上去,拖到东海的边上去呀!我要看那滚滚的波涛,我要听那鞺鞺鞳鞳的咆哮,我要飘流到那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上去呀!我要和着你,和着你的声音,和着那茫茫的大海,—同跳进那没有边际的没有限制的自由里去!【品味】抒情主人公呼唤着轰隆隆的雷,把他载到“那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地方去,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他渴望平等、自由的新社会,这是对社会现实极端憎恶而企求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屈原(节选)》课文详细解析屈原手足已戴刑具,颈上并系有长链,仍着其白日所着之玄衣,披发,在殿中徘徊。
因有脚镣,行步甚有限制,时而伫立睥睨,目中含有怒火。
手有举动时,必两手同时举出。
如无举动时,则拳曲于胸前。
屈原(向风及雷电)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在这暗无天日的时候,一切都睡着了,都沉在梦里,都死了的时候,正是应该你咆哮的时候,应该你尽力咆哮的时候!【品味】通过抒情主人公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主人公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之情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达了他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尽管你是怎样的咆哮,你也不能把他们从梦中叫醒,不能把死了的吹活转来,不能吹掉这比铁还沉重的眼前的黑暗,但你至少可以吹走一些灰尘,吹走一些沙石,至少可以吹动一些花草树木。
你可以使那洞庭湖,使那长江,使那东海,为你翻波涌浪,和你一同地大声咆哮啊!【品味】这是抒情主人公对风的呼唤,也是充满矛盾的内心独白,尽管他清楚地认识到风“不能吹掉这比铁还沉重的眼前的黑暗”,但他还是热切地呼唤与祈求风,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为光明的未来作一点贡献。
啊,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长江,我思念那东海,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波澜呀!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呀!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乐,是诗!啊,这宇宙中的伟大的诗!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你们在这黑暗中咆哮着的,闪耀着的一切的一切,你们都是诗,都是音乐,都是跳舞。
你们宇宙中伟大的艺人们呀,尽量发挥你们的力量吧。
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雷!你那轰隆隆的,是你车轮子滚动的声音?你把我载着拖到洞庭湖的边上去,拖到长江的边上去,拖到东海的边上去呀!我要看那滚滚的波涛,我要听那鞺鞺鞳鞳的咆哮,我要飘流到那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上去呀!我要和着你,和着你的声音,和着那茫茫的大海,—同跳进那没有边际的没有限制的自由里去!【品味】抒情主人公呼唤着轰隆隆的雷,把他载到“那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地方去,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他渴望平等、自由的新社会,这是对社会现实极端憎恶而企求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节选)》课文详细解析(部编本)《屈原》是九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属于古代文化经典课程的核心内容。
以下是《屈原》课文的详细解析:第一段:注重课文的背景介绍,简单介绍了屈原的身份背景和屈原与楚国的关系。
第二段:1. “楚都郢都南郭外”:楚国的都城郢都位于南郭之外。
此句主要是为了引出下文的花香。
2. “荷花池塘”:课文运用细腻的描写手法,生动地描绘出荷花的繁盛景象。
第三段:该段主要是描写楚国的浩瀚江水和屈原的迷失之感,运用了比喻手法。
屈原对楚国的现状感到痛心,并有强烈的使命感。
第四段:该段为屈原写下《离骚》的心路历程,描述了屈原在心灵深处对祖国的热爱和渴望,同时也体现了屈原壮志未酬的遗憾与失落。
第五段:1. “悲歌当哭下摧残”:引申为悲歌当哭下血泪,抒发屈原对祖国衰败的悲痛之情。
2. “千古中凛然挺”:形容屈原坚定、刚毅,以及他作品的千古流传。
第六段:该段主要是描写屈原的作品和他的激动之情。
通过对草木芬芳的描写,表达屈原内心复杂的情感。
第七段:该段主要是描述楚国臣子对屈原的误解和排斥,以及屈原因为此而离职后的遭遇。
同时也可以看到屈原忠诚爱国的坚定态度。
第八段:通过屈原心灵的喟叹,表达了屈原被排挤、被误解的悲壮心情,并引导读者思考。
第九段:该段描述了屈原的结局,表达屈原对于祖国的痛心离去,呼吁读者斩断“无理之索”,追求正义。
第十段:该段为课文的总结,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作者对屈原忠诚爱国精神的崇敬。
以上是《屈原(节选)》课文的详细解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节选)》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屈原的生平和主要作品《离骚》的内容2. 归纳屈原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点3.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教学重点:1. 了解屈原的生平和主要作品《离骚》的内容2. 归纳屈原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点教学难点:1. 归纳屈原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点2.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教学准备:1. 课文《屈原(节选)》的教材和教辅资料2. 多媒体设备3. 学生课前阅读任务完成情况的调查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屈原的简要生平和主要作品《离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思考屈原的作品与人生经历的关系。
请学生们有序地阅读《屈原(节选)》,并在阅读过程中标注关键词、难点及脉络。
Step 3:分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讨论并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和理解。
同时,教师可在小组之间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提醒学生注意其中语言、情感和艺术特点。
Step 4:展示讨论结果(10分钟)随机抽取一个小组进行展示,并让其他小组进行评论和补充。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们的讨论内容进行点评和引导,加深学生对屈原思想和艺术特点的理解。
Step 5:思考题讨论(5分钟)通过思考题的提问,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屈原《离骚》的艺术特点和传达的主要思想,并与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
Step 6:辅导阅读(5分钟)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和理解困难,对课文进行适当解读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中较为复杂的词语、句子和艺术手法,并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
Step 7:总结归纳(5分钟)通过学生们的讨论和思考,教师进行总结归纳,概括屈原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点,并向学生们提供评价意见和鉴赏思路。
Step 8: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学生写一篇关于屈原《离骚》的阅读心得或写一篇短文介绍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同时,要求学生在下节课前预习下一篇课文。
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并对下节课的内容进行展望和纠正学生的问题。
九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 屈原(节选)》知识点梳理【文学常识】㈠作者资料。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文学家、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古文字学家。
主要作品有诗集《女神》《星空》,历史剧本《屈原》《棠棣之花》《虎符》。
㈡背景资料文章选自《屈原》第六卷。
《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此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
他说:“全中国进步人民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
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时的时代。
”全剧分为《橘颂》《受诬》《招魂》《被囚》《雷电颂》五幕。
作者塑造的伟大诗人屈原的“独立不移”“坚贞不屈”“光明磊落”等崇高品质,震撼了进步人民的灵魂。
㈢文体常识戏剧,是以语言、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艺术的总称。
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创作的脚本,即剧本。
戏剧按容量大小,可分为多幕剧、独幕剧和小品;按表现形式,可分为话剧、歌剧、诗剧、舞剧、戏曲等;按题材,可分为神话剧、历史剧、传奇剧、市民剧、社会剧、家庭剧、科学幻想剧等;按戏剧冲突的性质及效果,可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悲喜剧)。
【重点字词】㈠字音字形。
(34个)1.国殇.(sh āng );2.笙.(sh ēng );3.咆哮..(p áo xi ào );4.靳.(j ìn );5.诡谲..(gu ǐ ju é);6.俄顷.(q ǐng );7.瘦削.(xu ē);8.詹尹.(y ǐn );9.鞠躬;10.收揽.(l ǎn );11.愤愤不平;12.骚动;13.商於.(y ú);14.脚镣.手铐(li ào );15.哗.众取宠(hu á);16.闾.(l ǘ);17.徘徊..(p ái hu ái );18.睥睨(pìnì);19.发泄;20.镗.镗鞳.鞳(tāng tà);21.污秽.(huì);22.犀.利(xī);23.炫.目..(xuàn);24.景仰;25.稽.首(qǐ);26.迸.射(bèng);27.土偶木梗.(gěng);28.驰骋;29.播(léi tíng);34.拖泥带水。
课文朗读♬点击上方绿标听有声阅读,解放双眼思考探究参考答案一、戏剧冲突是曲折发展,逐步上升发展到高潮的。
对话内容是靳尚向郑詹尹授意密谋暗害屈原,接着是屈原的独白。
一方是邪恶势力密谋策划,一方是正义化身的呼告诅咒,预示着更激烈的直接冲突必将到来,达到了剧情的高潮部分。
二、“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世界的期望,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由与光明的热切追求。
三、示例:①东皇太一庙之正殿。
与第二幕明堂相似,四柱三间,唯无帘幕。
三间靠壁均有神像。
中室正中东皇太一与云中君并坐,其前左右二侧山鬼与国殇立侍,右首东君骑黄马,左首河伯乘龙,均斜向。
马首向左,龙首向右。
左室为一龙船,船首向右,湘君坐船中吹笙,湘夫人立船尾摇橹。
右室一片云彩之上现大司命与少司命。
左右二室后壁靠外侧均有门,左者开放,右者掩闭。
各室均有灯,光甚昏暗,室外雷电交加,时有大风咆哮。
舞台说明交代剧情发生的地点、道具、布景等。
说明当时的环境,烘托气氛,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②屈原手足已戴刑具,颈上并系有长链,仍着其白日所着之玄衣,披发,在殿中徘徊。
因有脚镣行步甚有限制,时而伫立睥睨,目中含有怒火。
手有举动时,必两手同时举出。
如无举动时,则拳曲于胸前。
舞台说明交代人物的表情、动作等,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
③靳尚带卫士二人,各蒙面,诡谲地由右侧登场。
俄顷,一瘦削而阴沉的老人,左手提灯,随卫士乙由左侧门入场。
靳尚除去面罩,向郑詹尹走去。
靳尚与二卫士由左首下场。
郑詹尹立在神殿中,沉默有间,最后下定了决心,向东君神像右侧门走入。
俄顷,将屈原带出。
屈原略略点头,郑詹尹走入左侧门。
舞台说明交代人物上下场,对推动、展开戏剧情节有一定的作用。
图文解读。
17 屈原(节选)一、说教材《屈原》(节选)是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五单元第一篇课文,文章体裁是戏剧,剧本形式是多幕剧,主要情节是南后把屈原关在庙中,并派靳尚秘密下令,让郑詹尹毒死他。
屈原带着忧国忧民的强烈情感,写出了震撼人心的《雷电颂》,主要形式是用对话和屈原的内心独白为主,并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充分表达情感,增强语句气势,表现了屈原痛恨黑暗、追求光明、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
作者想借屈原受陷后的抒情独白,表达对黑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强烈不满和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二、说目标新课标要求7—9学段的学生对戏剧只需大概了解,而戏剧主要的就是理清文中尖锐的矛盾冲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到戏剧动人的舞台魅力,并分析其人物形象。
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是:1.了解作者作品及屈原的事迹。
2.利用思维导图梳理戏剧知识。
3.采用多种形式的诵读,体会剧本炽热的语言及雷霆万钧的气势,并体会人物形象。
主要让学生通过对经典片段的诵读,初步感受戏剧语言特点,在诵读中对人物形象有大致的感知。
三、说教法(一)朗读法采用多种形式的诵读,让学生初步体会戏剧语言特点。
(二)构图法运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让学生直观了解戏剧常识。
四、说重难点利用思维导图梳理戏剧知识。
采用多种形式的诵读,体会剧本语言特点。
五、说教学过程(一)导入导入由“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九年级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文学功底,由屈原《离骚》中的这句话导入,自然而然引出文章主人公。
(二)屈原简介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了节约时间,我制作了屈原简介的微视频,对屈原有一个简单的介绍。
(三)戏剧常识我们学习的文学形式有诗歌、散文、小说,唯一没有接触的是戏剧,我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将戏剧做简单介绍,这样显得醒目。
同时也给学生贯穿了用思维导图梳理知识的方法。
(四)作者作者郭沫若,我们以前学习过他的《天上的街市》,所以学生大部分都知道,只需强调记忆即可。
(五)活动活动环节共设计了三个,活动一,初读课文,要求扫除生字词障碍;活动二,诵读经典台词,首先播放《屈原》精彩片段,让学生初步感受,然后快速浏览课文,找出《屈原》精彩片段相关段落。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屈原(节选)》课文详解
预习须知
一、写作背景
《屈原》是郭沫若写于1942年的一部历史剧,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
于敌手,国民党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悍然发动“皖南事变”。
作者面对这样的政治现
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历史剧《屈原》。
二、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屈原》《虎符》《棠棣之华》等历史剧,建国后发表了《蔡文姬》《武则天》等历史剧,著有《奴隶制时代》等书。
知识重点
一、字音词义
国殇shāng:为国牺牲的人。
文中指这些人死后变成的神灵。
诡谲jué:狡诈,狡黠。
文中指鬼鬼祟祟的样子。
哗huá众取宠:用言论行动迎合众人,以博得好感或拥护。
伫zhù立:长时间地站着。
睥pì睨nì: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镗tāng镗鞳tà鞳:拟声词。
原指钟鼓等的声音,文中形容波涛声。
稽qǐ首:古代一种跪拜礼,叩头至地。
瘦削xuē:形容身体或脸很瘦。
非fēi难nàn:指摘和责问。
景jǐng仰yǎng:佩服尊敬,仰慕。
二、主题概述
剧本主要通过靳尚和郑詹尹的对话以及屈原被囚庙中对东皇太一、云中君等雕像的痛斥以及对风、雷、电的赞颂,表达了对昏庸腐朽的统治阶级的痛恨和不满,对自由与光明的礼赞和向往,塑造了伟大诗人屈原的光辉形象,表现了他义无反顾、正气凛然的斗争精神。
三、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靳尚与二卫士由左首下场”):写靳尚和郑詹尹秉承南后旨意,
欲密谋毒死屈原。
第二部分(从“郑詹尹立在神殿中”至结束):写屈原的内心独白。
面对黑暗现实,诗
人呼风唤雷,怒斥神祗,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四、思考探究
1.阅读课文中的舞台说明,谈谈其作用。
舞台说明为舞台上屈原的动作、形象、外貌做了一个必要的交代,为读者理解下文的震天撼地的呼喊做了铺垫。
我们可以看到舞台上的屈原是一个坚持真理的爱国者,是一个受到奸佞残酷迫害的形象。
2.文中作者将很多的事物赋予了其他的含义。
请同学们归纳一下,作者究竟赋予了这些事物什么特殊的含义?
风、雷、电:象征人世间追求正义、光明的变革力量。
洞庭湖、东海、长江:象征人民群众。
无形的长剑:象征坚定的信念。
土偶木梗: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象征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
3.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请找出几处,指出其所用的修辞方法,并赏析其表达效果。
①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这几句运用了呼告、反复的修辞手法,强烈地表现了屈原对风的热切期盼和对黑暗势力
的痛恨。
②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
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
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
运用呼告、比喻、反复的修辞手法,热切地赞美电这种自然界的伟力,表达屈原想要冲破黑暗的急切而又果敢的决心。
③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
运用了呼告、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呼唤着在黑暗中咆哮着、闪耀着的伟大自然力来
毁灭这黑暗的社会,表达了必须彻底毁灭黑暗社会的决心,体现了他与黑暗势力决斗到底的浩然正气。
④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把你这云中君烧毁了吧!他们这些土偶木梗,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你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
通过反问、反复、比喻等手法的使用,深刻指出产生社会黑暗的根源——昏庸无能的统
治集团,欺民惑众,压迫人民。
表达作者鞭挞一切污秽、横扫一切邪恶的顽强战斗精神,与
黑暗势力决斗到底的浩然正气。
4.屈原的独白激情澎湃、气象雄浑,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①内心独白想象奇特,联想丰富,气势宏伟,表现作者浪漫主义的激情;②运用象征的
手法,将作者难以言表的情感表达得更加含蓄、深沉、凝练;③比喻、拟人、排比、夸张、
反复、呼告、反问等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增强了语句的气势和感情色彩;④多用短句,表
达激烈的情感,急促的语气,体现屈原忧国忧民、英勇无畏的伟大精神。
5.作品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屈原形象?屈原的形象有何象征意义?
屈原是一个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形象。
作者以屈原的形象体现和概括了中华民族的性格。
歌颂他所坚持的争取自由和反抗侵略的高风亮
节,歌颂他为捍卫真理与正义刚正不阿、奋不顾身的意志言行。
课后习题解答
第一题
对话内容是靳尚向郑詹尹授意密谋暗害屈原,接着是屈原的独白。
一方是邪恶势力密谋策划,一方是正义化身的呼告诅咒,预示着更激烈的直接冲突必将到来,达到了剧情的高潮部分。
第二题
“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摧
毁黑暗世界的期望,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由与光明的热切追求。
第三题
示例:①东皇太一庙之正殿。
与第二幕明堂相似,四柱三间,唯无帘幕。
三间靠壁均有
神像。
中室正中东皇太一与云中君并坐,其前左右二侧山鬼与国殇立侍,右首东君骑黄马,
左首河伯乘龙,均斜向。
马首向左,龙首向右。
左室为一龙船,船首向右,湘君坐船中吹笙,湘夫人立船尾摇橹。
右室一片云彩之上现大司命与少司命。
左右二室后壁靠外侧均有门,左者开放,右者掩闭。
各室均有灯,光甚昏暗,室外雷电交加,时有大风咆哮。
舞台说明交代剧情发生的地点、道具、布景等。
说明当时的环境,烘托气氛,为后文情
节的发展做铺垫。
②屈原手足已戴刑具,颈上并系有长链,仍着其白日所着之玄衣,披发,在殿中徘徊。
因有脚镣行步甚有限制,时而伫立睥睨,目中含有怒火。
手有举动时,必两手同时举出。
如
无举动时,则拳曲于胸前。
舞台说明交代人物的表情、动作等,刻画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第四题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