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系统总线
- 格式:ppt
- 大小:2.43 MB
- 文档页数:61
计算机系统总线是连接计算机内部各个部件的公共通道,也称为系统总线或主板总线。
它负责传输数据、地址和控制信号,是计算机系统中非常关键的部分之一。
计算机系统总线通常包含三种类型的线路:数据总线、地址总线和控制总线。
其中,数据总线用于传输数据,地址总线用于传输内存地址和I/O设备地址,控制总线用于传输控制信号,例如读写命令、中断请求等。
计算机系统总线的速度和带宽决定了计算机系统的性能。
随着计算机硬件的不断升级和更新,计算机系统总线的速度和带宽也在不断提升。
目前,计算机系统总线的标准包括PCI、AGP、USB、SATA、Ethernet等,它们分别用于不同类型的接口和设备。
除了速度和带宽之外,计算机系统总线还需要具备可靠性、兼容性和扩展性等特点。
因此,计算机系统总线的设计和开发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满足不同用户和应用场景的需求。
计算机总线第一篇:计算机总线的基础知识计算机总线指的是用于数据传输的一组电气信号线,是计算机内部各种硬件设备之间传输信息的通路。
计算机总线分为系统总线、输入输出总线和扩展总线三大类。
系统总线是连接计算机中央处理器(CPU)和随机存取存储器(RAM)之间的数据和控制信号传输线。
它由三类线路组成:数据线、地址线、控制线。
数据线用于传送数据,地址线用于传送RAM中存储单元的地址,控制线用于传送CPU对RAM的读写控制信号。
系统总线的传输速率是由CPU主频和总线位宽共同决定的,通常称作总线带宽。
输入输出总线是用于连接计算机输入输出设备和CPU的信号线路。
通过输入输出总线,计算机和打印机、鼠标、键盘等外设可以进行数据交换和数据控制。
扩展总线则是一种可供用户扩展计算机功能的总线。
在计算机体系结构中,扩展总线采用插卡的形式,用户可以通过插卡的方式扩展计算机的功能。
例如扩展显卡、声卡等。
总的来说,计算机总线是计算机内部各种硬件设备之间传输信息的通路。
它可以分为系统总线、输入输出总线和扩展总线三类,每一类总线都起着独特的作用。
在计算机的使用中,我们需要对计算机总线有相关的了解,以便更好地使用计算机。
第二篇:计算机总线的分类与功能计算机总线是计算机内部各种硬件设备之间传输信息的通路,分为系统总线、输入输出总线和扩展总线三类。
(1)系统总线系统总线是计算机内部各种硬件设备之间进行数据和控制信号传输的通路。
系统总线包含数据线、地址线和控制线这三类线路。
其中,数据线用于传送数据,地址线用于传送RAM中存储单元的地址,控制线用于传送CPU对RAM的读写控制信号。
系统总线的传输速率受CPU主频和总线位宽影响,通常称作总线带宽。
(2)输入输出总线输入输出总线是计算机内部连接各种输入输出设备和CPU 的信号线路。
通过输入输出总线,计算机可以和打印机、鼠标、键盘等外设进行数据交换和数据控制。
输入输出总线的传输速率取决于具体的接口标准和外设类型,如USB、PS/2等。
计算机系统第九章总线分析1. 引言总线是计算机系统中的一种重要的数据传输方式,它负责连接各个组件,实现数据传输和控制信号传递。
总线的设计和实现对计算机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都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对计算机系统第九章总线分析进行深入讨论。
2. 总线的定义和分类总线是计算机内部各个组件之间传输数据和控制信号的通道。
根据总线连接的设备的不同,可以将总线分为内部总线、外部总线和扩展总线。
•内部总线用于连接计算机内部的主要组件,如中央处理器(CPU)、内存和存储器等。
它们通过内部总线进行数据传输和信息交换。
•外部总线用于连接计算机系统与外部设备的数据和控制信号传输,如连接外部存储设备、输入输出设备等。
•扩展总线用于扩展计算机系统的功能和性能,可以连接扩展卡、外部设备等。
3. 总线的工作原理计算机系统中的总线由多根线组成,包括数据线、地址线、控制线等。
在总线上进行数据传输时,首先要由总线控制器发出控制信号,指示总线的使用权。
然后,源设备将数据和地址等信息放置到总线上,接收设备接收这些信息并进行相应的处理。
总线的工作原理可以简单描述为以下几个步骤: 1. 总线初始化:计算机系统启动时,总线进行初始化,设置相关参数和寄存器。
2. 总线请求:需要使用总线进行数据传输的设备会向总线控制器发出请求信号。
3. 总线占用:总线控制器收到请求信号后,会判断是否有其他设备正在使用总线,如果有则等待,否则通过控制信号占用总线。
4. 数据传输:源设备将需要传输的数据放置到总线上,接收设备通过控制信号获得这些数据,进行相应的处理。
5. 总线释放:完成数据传输后,源设备通过控制信号释放总线,总线控制器再次进入等待状态。
4. 总线性能指标总线的性能指标是评估其工作能力和传输能力的重要参数,常见的总线性能指标包括带宽、传输速率和时延等。
•带宽是指单位时间内传输的数据量,通常以字节为单位。
•传输速率是指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速度,通常以位/秒为单位。
系统总线的概念系统总线是计算机系统中的一种重要的通信方式,它是一种用于连接计算机内部各个部件的通信线路,可以实现不同部件之间的数据传输和控制信号传递。
系统总线的主要作用是提高计算机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使得各个部件之间可以高效地协同工作,从而实现计算机系统的高效运行。
系统总线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总线结构系统总线的结构通常分为三层: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传输层。
物理层是总线的物理连接部分,包括总线的接口、电缆、传输速率等;数据链路层是总线的数据传输部分,包括数据传输的协议、数据帧的格式、错误检测和纠正等;传输层是总线的控制部分,包括总线的控制信号、总线的仲裁机制、总线的时序控制等。
2. 总线协议系统总线的协议是指总线上各个部件之间进行通信所遵循的规则和约定。
总线协议通常包括数据传输的格式、数据传输的速率、数据传输的控制信号、总线的仲裁机制等。
常见的总线协议有PCI、USB、SATA等。
3. 总线控制总线控制是指控制总线上各个部件之间进行通信的过程。
总线控制通常包括总线的时序控制、总线的仲裁机制、总线的中断控制等。
总线控制的目的是保证总线上各个部件之间的通信顺序和正确性。
4. 总线性能总线性能是指系统总线的传输速率和传输带宽等性能指标。
总线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计算机系统的整体性能。
为了提高总线性能,可以采用增加总线带宽、提高总线传输速率、优化总线协议等方法。
总之,系统总线是计算机系统中的一种重要的通信方式,它可以实现不同部件之间的数据传输和控制信号传递,从而提高计算机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系统总线的结构、协议、控制和性能等方面都是系统总线的重要内容。
系统总线的分类系统总线是计算机内部各个硬件组件之间进行数据传输和通信的重要手段。
根据不同的标准和功能,系统总线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ISA总线ISA总线(Industry Standard Architecture)是一种较早的系统总线标准,它最早出现在IBM PC/AT机型上。
ISA总线采用了16位的数据路径,传输速率相对较低,仅为4.77 MHz。
ISA总线主要用于连接低速外设,如串口卡、并口卡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ISA总线已经逐渐被更为先进的总线所替代。
二、PCI总线PCI总线(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系统总线标准,它是由英特尔公司于1993年推出的。
PCI总线采用32位或64位的数据路径,传输速率较高,最高可达133 MHz。
PCI总线主要用于连接高速外设,如显卡、声卡、网卡等。
由于PCI总线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和扩展性,因此在现代计算机中被广泛应用。
三、AGP总线AGP总线(Accelerated Graphics Port)是一种专门用于图形显示的系统总线标准,它是由英特尔公司于1996年推出的。
AGP总线采用32位的数据路径,传输速率较高,最高可达266 MHz。
AGP总线的主要特点是为图形处理器提供了独立的高速通道,使得图形显示的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
四、PCI-X总线PCI-X总线(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 eXtended)是一种对PCI总线进行扩展的系统总线标准,它是由PCI-SIG组织于1998年推出的。
PCI-X总线采用64位或32位的数据路径,传输速率较高,最高可达1333 MHz。
PCI-X总线主要用于连接高速外设和扩展卡,如RAID卡、高性能网卡等。
由于PCI-X总线具有较大的带宽和较高的传输速率,因此在服务器等高性能计算机中得到广泛应用。
五、PCI Express总线PCI Express总线(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 Express)是一种较新的系统总线标准,它是由PCI-SIG组织于2004年推出的。
计算机组成原理——第三章系统总线3.1 总线的基本概念1. 为什么要⽤总线计算机系统五⼤部件之间的互连⽅式有两种:分散连接——各部件之间使⽤单独的连线总线连接——各部件连到⼀组公共信息传输线上早期的计算机⼤多采⽤分散连接⽅式,内部连线⼗分复杂,尤其当I/O与存储器交换信息时都需要经过运算器,使运算器停⽌运算,严重影响CPU的⼯作效率。
2. 什么是总线总线是连接各个部件的信息传输线,是各个部件共享的传输介质3. 总线上的信息传送串⾏并⾏3.2 总线的分类1. ⽚内总线芯⽚内部的总线CPU芯⽚内部寄存器之间寄存器与算逻单元ALU之间2. 系统总线计算机各部件(CPU、主存、I/O设备)之间的信息传输线按系统总线传输信息不同分为:数据总线——传输各功能部件之间的数据信息双向与机器字长、存储字长有关数据总线宽度——数据总线的位数地址总线——⽤来指出数据总线上的源数据或⽬的数据在主存单元的地址或I/O设备的地址单向(由CPU输出)与存储地址、I/O地址有关地址线位数(2n)与存储单元的个数(n)有关控制总线——⽤来发出各种控制信号的传输线出——中断请求、总线请求⼊——存储器读/写、总线允许、中断确认常见控制信号:时钟:⽤来同步各种操作复位:初始化所有部件总线请求:表⽰某部件需获得总线使⽤权总线允许:表⽰需要获得总线使⽤权的部件已获得了控制权中断请求:表⽰某部件提出中断申请中断响应:表⽰中断请求已被接收存储器写:将数据总线上的数据写⾄存储器的指定地址单元内存储器读:将指定存储单元中的数据读到数据总线上I/O读:从指定的I/O端⼝将数据读到数据总线上I/O写:将数据总线上的数据输出到指定的I/O端⼝内传输响应:表⽰数据已被接收,或已将数据送⾄数据总线上3. 通信总线⽤于计算机系统之间或计算机系统与其它系统(控制仪器、移动通信等)之间的通信通信⽅式:串⾏通信数据在单条1位宽的传输线上,⼀位⼀位地按顺序分时传送。
1.什么是微型计算机的系统总线?说明数据总线、地址总线、控制总线各自的作用。
【解答】系统总线是CPU与其它部件之间传送数据、地址和控制信息的公共通道。
(1)数据总线(DB):用来传送数据,主要实现CPU与内存储器或I/O设备之间、内存储器与I/O设备或外存储器之间的数据传送。
16位机有16条数据总线,32位机有32条。
数据总线是双向的。
(2)地址总线(AB):用来传送地址。
主要实现从CPU送地址至内存储器和I/O设备,或从外存储器传送地址至内存储器等。
地址总线的多少决定了系统直接寻址存储器的范围,如8086的地址总线有20条,可以寻找从00000H-FFFFFH共220=1M个存储单元,可以寻址64K个外设端口。
地址总线是单向的。
(3)控制总线(CB):用于传送控制信号、时序信号和状态信息等。
2.8086CPU具有20 条地址线,可直接寻址(220=)1MB 容量的内存空间,在访问I/O端口时,如果使用地址线16条,最多可寻址(216=)64K 个I/O端口。
3.8086CPU的数据外总线宽度为16 位,指令缓冲器为 6 个字节,选通存储器或I/O接口的信号是;8088CPU的数据外总线宽度为8 位,指令缓冲器为 4 个字节,选通存储器或I/O 接口的信号是。
4.解释逻辑地址、偏移地址、有效地址、物理地址的含义,8086存储器的物理地址是如何形成的?怎样进行计算?【解答】逻辑地址:表示为段地址:偏移地址书写程序时用到,一个存储单元可对应多个逻辑地址;偏移地址:是某一存储单元距离所在逻辑段的开始地址的字节个数。
有效地址:是指令中计算出的要访问的存储单元的偏移地址。
物理地址:是CPU访问存储器时用到的20位地址,是存储单元的唯一的编号。
物理地址计算公式:物理地址= 段地址×10H+有效地址(或偏移地址)5.已知堆栈段寄存器(SS)=2400H,堆栈指针(SP)=1200H,计算该堆栈栈顶的实际地址,并画出堆栈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