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9 李白 清平调三首之三.ppt
- 格式:ppt
- 大小:211.00 KB
- 文档页数:6
《清平调·其三》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清平调·其三》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清平调?其三》由李白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为翰林时所作。
有一次,唐明皇与杨贵妃在沉香亭观赏牡丹,因命李白作新乐章,李白奉旨作了这章。
作品原文清平调?其三作者:李白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作品注解名花:指牡丹花。
沉香亭:用沉香木建造的亭子。
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倾国:指绝代佳人得:使春风:代指君王作品韵译绝代佳人与红艳牡丹相得益彰,美人与名花长使君王带笑观看。
动人姿色似春风能消无限怨恨,在沉香亭北君王贵妃双依栏杆。
诗文解释高贵的'牡丹,倾国的美人,两相映照,使得各自愈加流光溢彩,更赢得了君王的欢心,他面带笑容时时瞻看。
而今这春风无限惆怅,它深深感到它已到了可告消解的时候了。
你看,君王正倚靠在沉香亭北边的栏杆上出神地望着名花和美人呢!作品评析这三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为翰林时所作。
有一次,唐明皇与杨贵妃在沉香亭观赏牡丹,因命李白作新乐章,李白奉旨作了这三章。
第三首,总承一、二两首,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揉合,融为一体:首句写名花与倾国相融;二句写君王的欢愉,“带笑看”三字,贯穿了三者,把牡丹、贵妃、明皇三位一体化了。
三、四句写君王在沉香亭依偎贵妃赏花,所有胸中忧恨全然消释。
人倚阑干、花在栏外,多么优雅,多么风流!全诗语言艳丽,句句金玉,字字流葩,人花交映,迷离恍惚。
无怪乎深为玄欣赏,贵妃喜爱。
赏花亦在赏人,花容玉面,相互映衬,因此才得君王带笑看。
诗人写花又在写人,物我交融,言在此而意在彼。
诗中语语浓艳,字字流葩,读这首诗,如觉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离,无须刻画,自然使人觉得这是牡丹,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别的。
英汉对照清平调(之三)李白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沈香亭北倚阑干。
A SONG OF PURE HAPPINESS IIILi BaiLovely now together, his lady and his flowersLighten for ever the Emperor's eye,As he listens to the sighing of the far spring windWhere she leans on a railing in the Aloe Pavilion.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诗歌鉴赏】李白《清平调?其三》原文及翻译赏析李白《清平调?其三》原文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李白《清平调?其三》注释、名花:牡丹花。
倾国:喻美色惊人,此指杨贵妃。
典出汉李延年《佳人歌》:“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2、解释:了解,体会。
释,一作“识”。
春风:指唐玄宗。
3、沉香:亭名,沉香木所筑。
李白《清平调?其三》翻译名花伴着绝色美人令人心欢,赢得君王满面带笑不停地看。
春风中消解了君王无限怅恨,在沉香亭北共同倚靠着栏杆。
李白《清平调?其三》赏析《清平调?其三》是唐末诗人李白的诗词作品,是一首七言绝句。
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或天宝三年(744年)春天的一日,唐玄宗和杨妃在宫中在沉香亭观赏牡丹花,伶人们正准备表演歌舞以助兴。
唐玄宗却说:“赏名花,对妃子,岂可用旧日乐词。
”因急召翰林待诏李白进宫写新乐章。
李白奉诏进宫,即在金花笺上作了这首诗。
这首诗总承一、二两首,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糅合,融为一体。
全诗构思精巧,辞藻艳丽,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描绘出人花交映、迷离恍惚的景象,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
从仙境古人返回到现实。
起首二句“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倾国”美人,当然指杨妃,诗到此处才正面点出,并用“两相欢”把牡丹和“倾国”合为一提,“带笑看”三字再来一统,使牡丹、杨妃、玄宗三位一体,融合在一起了。
由于第二句的“笑”,逗起了第三句的“解释春风无限恨”,春风两字即君王之代词,这一句,把牡丹美人动人的姿色写得情趣盎然,君王既带笑,当然无恨,烦恼都为之消释了。
末句点明玄宗杨妃赏花地点──“沉香亭北”。
花在阑外,人倚阑干,十分优雅风流。
此诗,语语浓艳,字字流葩,而最突出的是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如“云想衣裳花想容”,又似在写花光,又似在写人面。
“一枝红艳露凝香”,也都是人、物交融,言在此而意在彼。
读这三首诗,如觉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离,不待什么刻画,而自然使人觉得这是牡丹,这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别的。
李白写给杨贵妃的三首清平调一、李白与杨贵妃的缘起1.李白的背景与才华•李白,字太白,是唐朝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出生于贫寒之家,却拥有非凡的才华和诗歌天赋。
•他在诗歌创作中以豪放、奔放的风格著称,被誉为“诗仙”。
2.杨贵妃的美丽与才情•杨贵妃是唐玄宗的宠妃,被誉为“四大美女”之一。
•她继承了古代东方美的传统形象,被描述为美丽动人、妖娆多姿。
•杨贵妃与李白逐渐相识,并在李白的诗歌中成为了一种具象化的形象。
3.杨贵妃与李白的相遇•据史书记载,李白曾于开元年间(713-741年)担任宫廷侍御史。
•在宫廷中,李白与杨贵妃相识并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杨贵妃的美丽与李白的才华使得二人逐渐产生了爱情的火花。
二、《清平调》系列诗的创作背景1.《清平调》的创作背景•李白创作《清平调》系列诗的时间大约在公元749年左右。
•当时,唐朝正处于安定与繁荣的时期,国家富庶而文化发达。
•李白以此时景象为背景,创作了一系列表达对杨贵妃思念之情的诗歌。
2.诗歌体裁与主题•《清平调》系列诗以五言绝句的体裁进行创作。
•主题以李白对杨贵妃的深情表白和对人生的思考为主。
3.《清平调》系列诗的意义与影响•《清平调》系列诗以其优美的诗句和深刻的思想感染了无数读者。
•诗集中对爱情、人生和时光的思考与表达,融入了李白的个人心境和时代背景。
•这些诗歌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被誉为李白作品中的巅峰之作。
三、《清平调》系列诗的主要内容与风格1.《关山月》•这首诗中,李白表达了对杨贵妃的思念之情。
•他借用了关山月的意象,以来往月明之景来寄托对杨贵妃的思念之情。
•诗歌中融入了丰富的辞藻和意象,展现了李白的豪放风范和艺术才华。
2.《长恨歌》•这首诗是《清平调》系列中最有名的一首,也是最长的一篇。
•诗中李白表达了对杨贵妃悲痛的思绪和对逝去光阴的感慨。
•他以叙述的方式展现了杨贵妃的美丽以及他与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
3.《白日依山尽》•这首诗以行云流水的形式展示了李白对人生的思考。
《清平调其三》赏析《清平调其三》赏析赏析,是一个汉语词汇,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清平调其三》作者:李白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注解】:此篇无注释。
【韵译】:绝代佳人与红艳牡丹相得益彰,美人与名花长使君王带笑观看。
动人姿色似春风能消无限怨恨,在沉香亭北君王贵妃双依栏杆。
【评析】:这三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为翰林时所作。
有一次,唐明皇与杨贵妃在沉香亭观赏牡丹,因命李白作新乐章,李白奉旨作了这三章。
第三首,总承一、二两首,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揉合,融为一体:首句写名花与倾国相融;二句写君王的欢愉,“带笑看”三字,贯穿了三者,把牡丹、贵妃、明皇三位一体化了。
三、四句写君王在沉香亭依偎贵妃赏花,所有胸中忧恨全然消释。
人倚阑干、花在栏外,多么优雅,多么风流!全诗语言艳丽,句句金玉,字字流葩,人花交映,迷离恍惚。
无怪乎深为玄欣赏,贵妃喜爱。
《清平调(其三)》点评《唐诗直解》:四出媚态,不以刻意工,亦非刻意所能工。
《诗薮》:“明月自来还自去,更无人倚玉阑干”、“解释东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崔鲁、李白同咏玉环事,崔则意极精工,李则语由信笔,然不堪并论者,直是气象不同。
《唐诗解》:太白于极欢之际,加一“恨”字,意甚不浅。
《汇编唐诗十集》:唐云:三诗俱铄金石,此篇更胜。
字字得沉香亭真境。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同敬曰:“带笑”字下得有情,第三句描贵妃心事。
《唐诗摘钞》:释恨即从“带笑”来。
本无恨可释,而云然者,即《左传》(野太子申生):“君非姬氏(指鲡姬),居不安,食不饱”之意。
《增订唐诗摘钞》:婉腻动人,“解释”句情多韵多。
《古唐诗合解》:此章方写唐皇同妃子同赏木芍药。
《唐诗别裁》:本岂释天户之愁恨,托以“春风”,措词微婉。
清平调词三首赏析
嘿,同学们!今天咱们来聊聊《清平调词三首》赏析哈。
你们知道不,这《清平调词三首》那可老厉害了!就好像是李白给咱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美景的大门。
咱先说说第一首啊,“云想衣裳花想容”,哎呀妈呀,这写得多棒啊!李白这家伙把云和花跟人的衣裳和容貌联系起来,这想象力,简直绝了!我觉得他是不是做梦的时候想到的呀,哈哈。
可能他当时看着天上的云,就想,这云要是能做成衣服该多好看呀,然后又看到花儿,就想到那美人的脸了。
再看第二首,“一枝红艳露凝香”,哇,这画面感太强了吧!就好像我能看到那枝娇艳的花上挂着水珠,还散发着香气呢。
李白咋这么会形容呢,也许他特别喜欢花,所以才能写出这么美的句子来。
第三首也不得了哇,“名花倾国两相欢”,这说的不就是漂亮的花和美丽的人在一起,都特别开心嘛。
这让我想起我去花园的时候,看到那些漂亮的花,我也可高兴了呢。
哎呀,李白这三首诗写得太好了,我都不知道该咋夸了。
我觉得他肯定是个特别有才华的人,不然咋能写出这么美的诗来呢。
你们说是不是?不过呢,我有时候也会想,要是我也能像他那么厉害就好了,可我现在写作文还老发愁呢,嘿嘿。
反正呢,这《清平调词三首》真的值得我们好好去欣赏,去体会。
同
学们,你们也去读一读,感受一下李白的厉害吧!说不定你们读着读着,也能变得像李白那么有才华呢!你们信不信?。
牡丹(李⽩)清平调词三⾸诗其⼀云想⾐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群⽟⼭头见,会向瑶台⽉下逢。
[1]其⼆⼀枝红艳露凝⾹,云⾬巫⼭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2]其三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限恨,沉⾹亭北倚阑⼲。
[3]译其⼀见云之灿烂想其⾐裳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之容貌照⼈。
若不是在群⽟⼭头见到了她,就是在瑶池的⽉光下来相逢。
其⼆像枝红牡丹沐浴⾬露散芳⾹,有杨妃不再思慕神⼥空⾃伤。
请问汉宫佳丽谁能和她媲美,就算赵飞燕也要靠精⼼化妆。
其三名花伴着绝⾊美⼈令⼈⼼欢,赢得君王满⾯带笑不停地看。
春风中消解了君王⽆限怅恨,在沉⾹亭北共同倚靠着栏杆。
评:《唐诗摘钞》:三⾸皆咏妃⼦,⽽以“花”旁映之,其命意⾃有宾主。
或谓衬⾸咏⼈,次⾸咏花,三⾸合咏,⾮知诗者也。
太⽩七绝以⾃然为宗,语趣俱若天意为诗,偶然⽽已。
后⼈极⼒⽤意,愈不可到,固当推为天才。
《诗辩坻》:太⽩《清平调词》“云想⾐裳花想容”,⼆“想”字已落填词纤境“若⾮”,“会向”,居然滑调。
“⼀枝浓艳”、“君王带笑”,了⽆⾼趣,“⼩⽯”*之坦涂⽿。
此君七绝之豪,此三章殊不厌⼈意。
《古欢堂杂著》:少陵《秋兴⼋⾸》,青莲《清平词》三章,脍炙千古矣。
余三⼗年来读之,愈知其未易到。
《原诗》:李⽩天才⾃然,出类拔萃,然千古与杜甫齐名,则犹有间。
盖⽩之得此者,⾮以才得之,乃以⽓得之也。
……如⽩《清平调》三⾸,亦平平宫艳体⽿,然贵妃捧砚,⼒⼠脱靴,⽆论懦夫于此战栗趑趄万状,秦舞阳壮⼠不能不⾊变于秦皇殿上,则⽓未有不先馁者,宁睱见其才乎?观⽩挥洒万乘之前,⽆异长安市上醉眠时,此何如⽓也!《唐诗选胜直解》:《清平调》三⾸章法最妙。
第⼀⾸赋妃⼦之⾊,⼆⾸赋名花之丽,三⾸合名花、妃⼦夹写之,情境已尽于此,使⼈再续不得。
所以为妙。
李白清平调三首原文及注解李白清平调三首原文及注解清平调词三首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注释译文⑴清平调:唐大曲名,《乐府诗集》卷八十列于《近代曲辞》,后用为词牌。
⑵“云想”句:悬想之辞,谓贵妃之美。
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
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⑶槛:栏杆。
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⑷群玉:山名,神话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
因山中多玉石,故名。
⑸会:应。
瑶台:传说中西王母所居宫殿。
⑹一枝秾(nóng)艳:指牡丹花(木芍药)而言。
秾,一作“红”。
⑺巫山云雨:传说中三峡巫山神女与楚王欢会接受楚王宠爱的神话故事。
⑻可怜:犹可爱、可喜之意。
飞燕:即汉成帝皇后赵飞燕。
倚新妆:形容女子艳服华妆的姣好姿态。
倚,穿着、依凭。
⑼名花:牡丹花。
倾国:喻美色惊人,此指杨贵妃。
典出汉李延年《佳人歌》:“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⑽看(kān):此为韵脚,读平声。
⑾解释:解散、消解之意。
释,即消释、消散。
一作“识”。
春风:此指唐玄宗。
⑿沉香:亭名,沉香木所筑,在唐兴庆宫龙池东。
故址在今西安市兴庆公园内。
沉,一作“沈”。
阑干:即栏杆。
[2] [3] [4] [5]白话译文其一云想变作贵妃的衣裳,花想变为贵妃之容貌,贵妃之美,如沉香亭畔春风拂煦下的带露之牡丹。
若不是群玉仙山上才能见到的飘飘仙子,必定是只有在瑶台月下才能遇到的女神仙。
其二美丽得像一枝凝香带露的红牡丹,那朝为行云暮为行雨的巫山神女与之相比也只能是枉断肝肠。
借问那汉宫中谁能与她相比,就算赵飞燕,也只有凭藉着新妆才差可与之比方。
其三名花和绝色美人相与为欢,长使得君王满面带笑不停地看。
沉香亭北倚栏消魂之时,君王的无限春愁都随春风一扫而光.。
《清平调》三首鉴赏《清平调·其一》唐·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译文:你的容貌服饰是如此美艳动人,以至连白云和牡丹也要来为你妆扮,春风骀荡,轻拂栏杆,美丽的牡丹花在晶莹的露水中显得更加艳冶,你的美真像仙女一样。
如果不是在仙境群玉山见到你,那么也只有在西王母的瑶台才能欣赏你的容颜。
赏析:这首诗是一首美丽的赞歌,赞美了女子容颜的美丽和风姿的动人。
首句“云想衣裳花想容”中,诗人将女子的衣裳比作云朵,将她的容颜比作花朵,展现了她的华美和娇艳。
这种比喻形象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接着,“春风拂槛露华浓”一句,诗人用春风拂面和露水润泽来比喻女子的风姿和容颜更加迷人。
春风与露水的形象,既暗示了女子的青春与活力,又增加了诗意的清新与韵味。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两句,诗人进一步赞美女子的美丽如同仙女一般。
群玉山、瑶台月都是仙境中的景象,诗人将女子与之相提并论,表明她的容颜美丽动人,仿佛不属于人间凡尘。
整首诗以华丽的词藻、生动的比喻和仙境的比喻来赞美女子的美丽。
诗人的高超技巧和深邃想象力,使得这首诗成为了一首流传千古的美丽诗篇。
注释:1)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2)云想: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
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3)槛:栏杆;4)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5)若非会向:相当于不是就是的意思。
6)群玉:山名,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
全句形容贵妃貌美惊人,怀疑她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清平调·其二》唐·李白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译文:贵妃真是一枝带露牡丹,艳丽凝香,楚王神女巫山相会,枉然悲伤断肠。
请问汉宫得宠妃嫔,谁能和她相像?可爱无比的赵飞燕,还得依仗新妆!赏析:这首诗是一首充满浓郁美感的宫廷诗篇。
清平调词三首唐代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清平调词三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共三首七言乐府诗。
第一首从空间角度写,以牡丹花比杨贵妃的美艳;第二首从时间角度写,表现杨贵妃的受宠幸;第三首总承一、二两首,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糅合,融为一体。
全诗构思精巧,辞藻艳丽,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描绘出人花交映、迷离恍惚的景象,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
作品名称清平调词三首作者李白创作年代唐朝作品出处《全唐诗》作品体裁七言古诗作品原文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②。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③。
其二一枝秾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②。
其三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①。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干②。
[1]注释译文词句注释⑴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⑵“云想”句:见云之灿烂想其衣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美人之容貌照人。
实际上是以云喻衣,以花喻人。
⑶槛:栏杆;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色艳丽。
⑷“若非……会向……”:相当于“不是……就是……”的意思。
群玉:山名,传说中西王母所住之地。
全句形容贵妃貌美惊人,怀疑她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耀下的神女。
⑸红艳:红艳艳的牡丹花滴着露珠,好像凝结着袭人的香气。
红,一作“秾”。
⑹巫山云雨:传说中三峡巫山神女与楚王欢会接受楚王宠爱的神话故事。
⑺飞燕:赵飞燕。
倚新妆:形容女子艳服华妆的姣好姿态。
⑻名花:牡丹花。
倾国:喻美色惊人,此指杨贵妃。
典出汉李延年《佳人歌》:“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⑼解释:了解,体会。
释,一作“识”。
春风:指唐玄宗。
⑽沉香:亭名,沉香木所筑。
白话译文其一见云之灿烂想其衣裳之华艳,见花之艳丽想人之容貌照人。
若不是在群玉山头见到了她,就是在瑶池的月光下来相逢。
其二像枝红牡丹沐浴雨露散芳香,有杨妃不再思慕神女空自伤。
请问汉宫佳丽谁能和她媲美,就算赵飞燕也要靠精心化妆。
《清平调其三》李白唐诗注释翻译赏析作品简介:《清平调•其三》由李白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为翰林时所作。
有一次,唐明皇与杨贵妃在沉香亭观赏牡丹,因命李白作新乐章,李白奉旨作了这章。
作品原文:清平调•其三作者:李白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
作品注解:名花:指牡丹花。
沉香亭:用沉香木建造的亭子。
清平调:一种歌的曲调,“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之遗声。
倾国:指绝代佳人得:使春风:代指君王作品韵译:绝代佳人与红艳牡丹相得益彰,美人与名花长使君王带笑观看。
动人姿色似春风能消无限怨恨,在沉香亭北君王贵妃双依栏杆。
诗文解释:高贵的牡丹,倾国的美人,两相映照,使得各自愈加流光溢彩,更赢得了君王的欢心,他面带笑容时时瞻看。
而今这春风无限惆怅,它深深感到它已到了可告消解的时候了。
你看,君王正倚靠在沉香亭北边的栏杆上出神地望着名花和美人呢!作品评析:这三首诗是李白在长安为翰林时所作。
有一次,唐明皇与杨贵妃在沉香亭观赏牡丹,因命李白作新乐章,李白奉旨作了这三章。
第三首,总承一、二两首,把牡丹和杨贵妃与君王揉合,融为一体:首句写名花与倾国相融;二句写君王的欢愉,“带笑看”三字,贯穿了三者,把牡丹、贵妃、明皇三位一体化了。
三、四句写君王在沉香亭依偎贵妃赏花,所有胸中忧恨全然消释。
人倚阑干、花在栏外,多么优雅,多么风流!全诗语言艳丽,句句金玉,字字流葩,人花交映,迷离恍惚。
无怪乎深为玄欣赏,贵妃喜爱。
赏花亦在赏人,花容玉面,相互映衬,因此才得君王带笑看。
诗人写花又在写人,物我交融,言在此而意在彼。
诗中语语浓艳,字字流葩,读这首诗,如觉春风满纸,花光满眼,人面迷离,无须刻画,自然使人觉得这是牡丹,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别的。
英汉对照:清平调(之三)李白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沈香亭北倚阑干。
A SONG OF PURE HAPPINESS IIILi BaiLovely now together, his lady and his flowersLighten for ever the Emperor's eye,As he listens to the sighing of the far spring windWhere she leans on a railing in the Aloe Pavilion.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李白《清平调(三)》原文、注释、译文及解读【作者简介】李白(701—762,或谓699生,或谓763、764卒),字太白,自号青莲居士,故世称“李青莲”。
排行十二。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
他的出生地,众说纷纭,当以大致划定在西域为近是。
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
少年即博览群书,喜纵横术,击剑任侠,求仙学道。
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在安陆(今属湖北)与故相许圉师孙女结婚。
后移居任城(今山东济宁),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等隐于徂徕山,号“竹溪六逸”。
天宝元年(742),因玉真公主荐,玄宗诏入长安,供奉翰林,故世称“李供奉”、“李翰林”。
往见贺知章,贺奇其文才风骨,呼为“谪仙人”,故世称“李谪仙”。
与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等称为“饮中八仙”。
后遭谗谤,不被重用。
天宝三载赐金还山,在洛阳与杜甫相识,同游梁宋、齐鲁等地。
关于李白入长安的次数,学术界有一入、二入、三入三说,迄今尚未取得一致意见。
安史之乱爆发,参加永王李璘幕府。
后李璘兵败,李白获罪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途中遇赦,得以东归。
后卒于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家。
代宗时,诏授左拾遗,时李白已卒,故世又称“李拾遗”。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与杜甫并称为“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代表了我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
韩愈写诗赞曰:“李杜文章在,光芒万丈长。
”(《调张籍》)对后世影响至为深远。
他的诗现存约千首。
有《李太白集》传世。
【原文】清平调(三)名花倾国两相欢 [6] ,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 [7] ,沉香亭北倚阑干 [8] 。
【注释】[6]名花:此指玄宗与杨贵妃所赏牡丹花。
倾国:喻美人,此指杨贵妃。
[7]春风:喻指杨贵妃。
句谓:杨贵妃像和煦的春风,能消解玄宗的万般怅恨。
[8]沉香亭:以沉香木制成的亭子,在长安兴庆宫龙池东北。
【译文】名花和绝色美人交相辉映,总是让君王满面带笑看个不停。
李白写杨贵妃的三首诗《清平调词三首》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为杨玉环写的赞美之诗,是一套组诗作品,共三首七言乐府诗。
出自《全唐诗·卷二七杂曲歌辞·第一百零九首·清平调》。
据晚唐五代人的记载,这组诗共三首,是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作。
公元743年( 唐玄宗天宝二年)或公元744年(天宝三年)春日,唐玄宗和杨贵妃在宫中的沉香亭观赏牡丹花时召翰林待诏李白进宫写新乐章。
李白奉诏进宫,即在金花笺上作了这三首诗。
《清平调·其一》蟾宫阅苑,美人玉色,花光满眼,以牡丹花比杨贵妃的美艳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见到云就联想到贵妃华美艳丽的衣裳,见到花就联想到她艳丽的容貌,春风吹拂栏杆,震珠润泽花色更浓。
--如此天姿国色,不是群玉山头所见的飘飘仙子,就是瑶台殿前月光照辉下的神女《清平调·其二》以压低神女和飞燕,来抬高杨贵妃,借古喻今,亦是尊题之法枝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美丽得像一枝凝香带露的红牡丹,那朝为行云暮为行雨的巫山神女与之相比也只能是断肝肠--借问那汉宫中谁能与她相比,就算赵飞燕,也只有凭藉看新妆才差可与之比方《清平调·其三》回归现实。
“沈香亭北”,花在阑外,人倚阑干,十分优雅风流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名花和绝色美人相与为欢,长使得君工满面带笑不停地看。
--沉香亭北倚栏消魂之时,看王的无限春私都随春风一扫而光这三首诗,把牡丹和杨妃交互在一起写,花即是人,人即是花,把人面花光浑融一片,同蒙唐玄宗的恩泽。
全诗构思精巧,辞藻艳丽,将花与人浑融在一起写,描绘出人花交映、迷离恍惚的景象,显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功力。
《清平调三⾸》唐李⽩中国⼈讲爱情,最常见的模板是才⼦佳⼈,“窈窕淑⼥,君⼦好逑”是也。
其次是“劳动⼈民的爱情”,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搔头落⽔中”是也。
⾄于帝王之情,很多⼈就要“呵呵”了,皇帝或是三宫六院⽆⽌境,或是江⼭为重美⼈轻,有什么爱情可⾔呢?可正因为如此,若是哪个帝王表现出了“⼈味⼉”,敢爱敢恨,那就会格外引⼈注⽬,让诗⼈反复吟唱。
清平调(三⾸)李⽩云想⾐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群⽟⼭头见,会向瑶台⽉下逢。
⼀枝红艳露凝⾹,云⾬巫⼭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限恨,沉⾹亭北倚阑杆。
【注释】1、槛:栏杆。
2、露华浓:牡丹花沾着晶莹的露珠,更显得颜⾊艳丽。
3、飞燕:汉成帝宠妃赵飞燕。
4、倚新妆:形容⼥⼦艳服华妆的姣好姿态。
5、解释:消解。
所谓“清平调”,其实是汉乐府的两种曲调。
⼀个叫清调,⼀个叫平调。
两者都是丝⽵乐,所⽤乐器有笙、笛、筑、箎、节、琴、瑟、筝、琵琶等。
因为⽤的是乐府旧题,所以,李⽩这《清平调》三⾸,虽然看起来很像七⾔绝句,但其实应该是七⾔乐府。
这三⾸诗,对李⽩来说,其实是命题作⽂。
什么意思呢?李⽩不是因为写诗出名,在天宝元年(742)应召进⼊翰林院吗?所谓“仰天⼤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顿感扬眉吐⽓。
唐⽞宗对他也⾮常礼遇,号称“御⼿调羹,龙⼱拭吐”。
但是要知道,李⽩担任的职责不是翰林学⼠,⽽是翰林供奉。
所谓翰林学⼠,就是皇帝的秘书兼参谋,负责起草公⽂;翰林供奉则是陪皇帝玩⼉的清客。
具体来说,有棋供奉、画供奉,当然也有诗供奉,李⽩就是诗供奉。
真正的职责就是陪皇帝写诗,或者给皇帝写诗。
所以李⽩进了翰林院,就写些《宫中⾏乐词》之类的东西,算是他的本职⼯作。
这个⼯作挺荣耀,也挺轻松,但是,不符合李⽩的理想。
李⽩是⼀个有政治抱负的⼈,他⼊长安,是要“济苍⽣,安社稷”,怎么⽢⼼做⼀个天⼦弄⾂呢?李⽩本来就喜欢喝酒,这时候⼼情起起落落,就喝得更厉害了,也有点借酒消愁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