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册(人教版)配套教学学案:6.4 用数学
- 格式:docx
- 大小:17.82 KB
- 文档页数:3
教案:第4—6单元一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10以内的数字进行简单的计算。
2. 学生能够认识并熟练使用加法和减法运算符。
3. 学生能够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如加法和减法应用题。
4. 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培养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1. 第4单元: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2. 第5单元:认识加法和减法运算符3. 第6单元:解决简单的加法和减法问题教学步骤:第4单元: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 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
2. 讲解:向学生讲解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规则,如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减法的借位等。
3. 练习:让学生进行一些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应用:通过一些简单的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5单元:认识加法和减法运算符1. 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运算符的作用。
2. 讲解:向学生讲解加法和减法运算符的表示方法,如“ ”表示加法,“-”表示减法。
3. 练习:让学生进行一些加法和减法运算符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应用:通过一些简单的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6单元:解决简单的加法和减法问题1. 引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例,让学生理解解决加法和减法问题的重要性。
2. 讲解:向学生讲解解决加法和减法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如先确定问题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数,然后运用加法和减法运算符进行计算。
3. 练习:让学生进行一些解决加法和减法问题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应用:通过一些简单的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练习和作业,观察学生对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掌握情况。
2. 通过课堂讨论和提问,了解学生对加法和减法运算符的理解程度。
3. 通过课堂练习和应用题的解答,评估学生解决简单加法和减法问题的能力。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通过练习题和应用题的解答,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人教新课标)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用数学》教案设计
用数学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材第7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训练学生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能运用几和几之间有几个数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仪、PPT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基本口算练习。
1、数数,从9数到20;从20数到11。
二、新课
1、出示例6。
(1)出示:活泼可爱的小朋友在参观动物园。
他们拍着队伍在观看大熊猫,从图中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2)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3)怎么解决问题?先独立思考,小组交流。
2、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1)请各组代表发言。
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板书出每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2)如果学生没有出现画图的方法,教师可引导学生:
(3)我们可以来画一画,用自己喜欢的图形来代替,然后再数一数中间有几个人?
(4)学生反馈,教师板书方法。
4.小结
(1)让学生评议哪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好。
(2)教师结合解决问题的情况,肯定学生探索的解决方法。
三、独立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一)做P79的做一做。
1、认真观察图,图中有什么?。
4用数学
预习指南: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从不同的角度考虑,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求原来有多少,用现有的加上用去的即可。
温故知新1.口kǒu算suàn我wǒ能nénɡ行xínɡ。
8+2=10+7=9+2=3+9= 9+3= 4+8= 3+7= 8+9=
2+9= 4+7= 9+4= 3+8=
新课先知2.教材第97页例5。
方法一:从位置角度考虑,前排有( )人,后排有( )人,求一共有多少人,用( )法计算,列出算式是=(人)。
方法二:从性别角度考虑,男生有( )人,女生有( )人,求一共有多少人,用( )法计算,列出算式是=(人)。
3.教材第98页例6。
我们画图解决这个问题:
领走7个还剩5个
求原来有多少个,就是把这两部分合在一起,用( )法计算。
列出算式是=(个)。
预习
检验
4.一yí共ɡònɡ有yǒu多duō少shɑo只zhī鸡jī?
5.原yuán来lái有yǒu几jǐ只zhī羊
yánɡ?
=(只)
每日口算4+9=5+8=9+1+2=7+3+5=8+2+7=
6+6=9+5= 6+4+2= 8+4+2= 9+6+1=
参考答案
1. 101711121212101711111311
2. 78加7+8=15
96加9+6=15
3. 加7+5=12
4. 5+7=126+6=12
5. 4+9=13
每日口算:13131215171214121416。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4课时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4课时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运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通过图片和实际情境,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二是引导学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20以内的加减法,但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还不够强。
在本节课中,学生需要通过实际问题,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并能够灵活运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并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并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和实际情境,让学生理解加减法的意义。
2.游戏教学法:通过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加减法。
3.交流讨论法:引导学生相互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图片、实物、游戏道具等。
2.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实际情境和游戏环节。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实物,引导学生观察并发现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展示一幅水果图片,让学生数一数有多少个水果,然后提问:“如果再给你一个水果,一共有多少个?”引导学生思考加法的意义。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实际情境,让学生观察并发现问题。
例如,展示一幅公园场景,让学生观察图中有什么,然后提问:“如果有小朋友加入,一共有多少人?”引导学生思考加减法的意义。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通过实际操作解决问题。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6单元 11-20各数的认识】第4课时《用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读出数11-20。
2.能够认识并写出数11-20。
3.能够正确使用数11-20解决简单的问题。
4.能够在生活中灵活运用数11-20。
二、教学重点1.认识数11-20的读法和书写。
2.能够正确使用数11-20解决简单问题。
三、教学难点1.正确理解数11-20的意义和大小。
2.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11-20。
四、教学准备1.教具:有关数11-20的数学卡片。
2.教材: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
3.板书:书写数11-20的读法和书写形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歌曲或唱游等方式,让学生热烈、轻松地进入数学学习的氛围,并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
2. 学习内容1.引导学生认识数11-20,书写并读出这些数字。
2.通过举一些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数11-20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表示年龄、数量等。
3. 操练与训练1.让学生互相进行数11-20的问答练习,加深记忆。
2.小组活动:让学生自行编排小问题,使用数11-20进行应用解答。
4. 练习和拓展1.班级竞赛:设置数11-20的计算题,进行班级竞赛。
2.带着问题游校园:让学生结合校园实际情景,进行数11-20的拓展应用。
5. 总结通过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数11-20的知识。
六、板书设计书写数11-20的读法和书写形式。
七、课堂小结在本节课上,我们学习了数11-20的认识和应用。
通过各种练习和活动,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这些数字,为日后更深入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
八、课后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
2.在生活中观察并整理一些关于数11-20的实际例子。
以上就是本节课《用数学》的教学内容,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2012年新编)第六单元第4课时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运用简单的加法和减法解决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根据题目中的描述理解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教材、问题卡片、奖励小礼品等。
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并准备参与课堂活动。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短的引言引入本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第二步:示例演示(10分钟)教师以一个具体的问题为例,结合课本内容,向学生展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引导学生理解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关键。
第三步:小组合作(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些问题卡片,要求学生合作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讨论交流,帮助彼此理解问题,合作完成解题过程。
第四步:讲解总结(10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对解题过程中的关键点进行总结和讲解,指导学生归纳总结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第五步:练习巩固(10分钟)教师设计几道类似的问题,让学生个别完成并相互交流讨论,巩固学习成果,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
第六步: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相关练习作业,要求学生认真完成,并督促学生及时复习巩固本节课内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设计紧扣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通过导入、示例演示、小组合作、讲解总结、练习巩固等环节,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合作交流,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希朥能对教师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全新修订版教学设计(学案全)一年级数学上册老师的必备资料家长的帮教助手学生的课堂再现人教版目录第一单元 (6)第1单元准备课 (7)第1课时数一数 (7)第2课时比多少 (10)第一单元准备课 (13)第2单元位置 (15)第1课时上、下、前、后 (15)第2课时左、右 (17)第二单元位置 (21)第二单元位置 (22)第3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 (25)第1课时1~5的认识 (25)第2课时比大小 (27)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 (30)第3课时第几 (32)第4课时分与合 (35)第5课时加法 (38)第6课时5以内的加法 (41)第7课时减法 (44)第8课时5以内的减法 (47)第9课时练习课 (50)第三单元1~5的认识和加减法 (58)整理和复习 (63)第4单元认识图形(一) (66)第1课时认识图形 (66)第2课时图形的拼搭 (69)第四单元认识图形 (72)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 (73)第5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74)第1课时6、7的认识 (74)第2课时6、7的组成 (78)第3课时6、7的加减法 (80)第4课时练习课 (84)第五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86)第5课时用数学(1) (88)第6课时用数学(2) (91)第7课时8、9的认识 (94)第8课时8、9的组成 (98)第9课时8、9的加减法 (102)第10课时练习课 (105)第11课时用数学 (107)第12课时10的认识和组成 (111)第14课时练习课 (120)第15课时连加连减 (122)第16课时加减混合 (127)第17课时练习课 (131)第五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133)整理和复习 (138)第6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 (144)第1课时11~20各数的认识 (144)第2课时11~20各数的写法 (148)第3课时10加几、十几加几及相应的减法 (152)第4课时用数学 (155)第5课时练习课 (157)第六单元11-20各数的认识 (159)数学乐园 (164)第7单元认识钟表 (168)第1课时认识钟表 (168)第2课时练习课 (171)第七单元认识钟表 (173)第七单元认识钟表 (174)第8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 (175)第1课时9加几 (175)第2课时练习课 (178)第3课时8、7、6加几(1) (181)第4课时8、7、6加几(2) (184)第5课时练习课 (186)第6课时5、4、3、2加几的练习课 (192)第7课时用数学(1) (195)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 (198)第8课时用数学(2) (199)第9课时练习课 (203)整理和复习 (205)第八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 (208)第9单元总复习 (210)第1课时20以内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210)第2课时用数学 (214)第3课时认识钟表 (216)第4课时位置和图形 (218)。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全册配套
导学案(49份)
《总复习用数学》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用自己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3.让学生在交流中参与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重点:培养学生利用各种信息合理解决问题的意识。
难点:根据情境图的资源,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导学流程
一、导入
1、指名口算:
10-7 5-4 6-2 7-3 8-0 18-10
17-7 18-5 2+13 4+10 6+9 27-20
8+5 0+0 15+4 5-
5 5+7 20+9
2、填未知数:
(1)6+()=11 14-()=10
讨论:括号里应该放多少?你怎么想呢?点名回答。
(2)练习:
9+()=13 8+()=15 12-()=2
5-()=4 7-()=1 ()+7=14
学生做完后,问是怎样想的。
二、导学
1.出示该书第108页第10题。
(1)学生观察,你能提出两个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2)先同桌对话,再全班交流。
2、书上第108页第8题
三、导疑导疏
1、书上第109页第11题。
(1)分组讨论。
告诉我这幅画是关于什么的。
(2)引导学生看图,结合单词理解内容。
(3)根据问题公式计算,说说你是怎么算出来的?
(4)比如说日常生活中关于数学知识的一些问题?
2、思考题:学生先思考,分组讨论,互说想法,然后再指名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第一单元准备课本单元共包括两方面内容:“数一数”和“比多少”。
本单元知识注重对新入学小学生的教育,通过情景图、丰富的计数资源和比较资源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目的是引导学生对数学产生好奇心和新鲜感,逐步形成喜欢学习、乐于学习的氛围。
1.数一数该部分知识共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美丽的校园”情景图;二是从“美丽的校园”中抽取出的10以内的用集合圈呈现出的人或物;三是配合此部分内容的练习题。
借助丰富的情景图和计数资源对学生进行入学教育,认识1~10各数。
2.比多少该部分知识是学生认数、计算的准备性知识。
通过创设引人入胜的“小猪帮助小兔盖房子”的童话故事,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爱学、乐学。
其中还渗透了互相帮助、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教育。
通过情景图提供的丰富的“比较”资源帮助学生初步感受“同样多”“多”和“少”的含义,初步理解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情景图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以学生的探究活动为主要形式,教师对学生加强指导和引导。
在数数时,要一个一个地数,为避免重数或漏数,边数边用数或符号做上标记;在比多少中,为避免重数或漏数,主要是应用一一对应的方法。
通过数数和一一对应等方法来比较物体的多少,从中体会“同样多”“多”“少”的含义,培养比较事物的能力,在观察中初步建立数感,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采取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观察、数数、比较等数学学习活动都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
可以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数,再小组交流,最后全班交流。
在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互相启发,互相补充,注意培养学生认真听取他人意见、虚心向他人学习的好习惯。
第1课时 数 一 数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教材第2~5页内容及第8页练习一的第1、2小题。
内容简析按顺序数数,数出不同物体的个数。
教学目标1.能按一定顺序数出物体的数量,会认、读10以内的数。
2.初步掌握用不同的方法数数的过程。
第六单元复习与关联6.4应用提升【课题名称】第4课时应用提升【课型、课时】复习课1课时【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上册106页-107页。
【教学目标】1.对本学期所学习的20以内数、20以内加法及20以内不退位减法的相关算式进行整理,对所学计算方法进行回顾,掌握整理和复习的方法。
2.借助开放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有序地观察,从不同角度提出并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建构基本的解题模型。
3.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分析,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熟练口算20以内的加法和20以内的不退位减法。
教学难点:用不同视角观察问题,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解决问题。
【课前准备】1.教师:教具:20以内的进位加法卡片教学课件:《七彩课堂》课件2.学生:课前预习:标注完成《七彩课堂素养提升手册预习卡》【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教师:学习数学离不开数,这学期我们认识了哪些数?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各数。
教师:用你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些数。
预设:学生可能会1个1个地按顺序或倒序读数,2个2个或5个5个地读数,按单数、双数读数等。
教师:在这些数中找到一个数,你能用不同的方式表示这个数吗?预设:学生选择一个数,可能用小棒摆出来,也可能画图表示,还可能用计数器拨出来。
(教师追问:你能说说它的意思吗?指导学生说说它的意思和组成。
)二、综合应用1.课件出示教材第106页第1题第(1)~(5)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汇报。
预设:第(1)题:学生能清楚地知道一个数前面的数比它少1,后面的数比它多1。
第(2)题:指导学生准确数数,找到第几行,区分第几和几。
第(3)题: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第二行出示的“3、5、7、9、11”填出缺少的“2、4、6、8、10”;根据第三行出示的“4、6、8、10、12”填出缺少的“3、5、7、9、11”……学生可能有多种走法,要求学生一边读数一边画出路线。
第(4)题:把表中的11涂出来,发现斜行的左边都是比11小的数,斜行的右边都是比11大的数,每一斜行的数都相等。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六单元-《用数学》用数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教授学生解决两个数字之间数字个数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操作、表述,培养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和优化策略。
教学重点】使学生学会解决求两数之间数字个数的问题。
教学难点】使学生学会解决求两数之间数字个数的问题。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研究完11~20各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对解决问题的整理与训练。
它既是在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求整体、求部分的基础上研究的,又是后面灵活运用整体与部分关系的拓展和延伸,也是后面研究复杂排队问题的基础,在知识内容和研究方法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游戏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出示幻灯片2,让学生回忆放学排队的场景,引出排队中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1.出示幻灯片2,让学生观察情境图,引导他们思考问题。
2.小组交流,让学生讨论图上的小朋友在做什么,___和___的位置分别是多少,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出示幻灯片4.3.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4.小组交流,让学生讨论如何排队。
5.汇报操作结果,出示幻灯片5、6、7.引导学生明确数的时候不能数错,不能数10和15两个数。
强调题目要求数两人之间的人数,所以不能数10和15.6.讲解用列式解决的方法。
15-10-1=4,解释为什么要减1,减10又是什么意思。
三、巩固拓展1.请15个同学上台排队,并指定两人说说自己从左往右的位置,让台下同学闭眼猜测两名同学之间有几人。
出示幻灯片8.2.完成教材第79页“做一做”。
出示幻灯片9.四、课堂小结让学生自由发表想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出示幻灯片10.五、作业设计完成教材第80页练十八第5题。
出示幻灯片11. 板书设计】用数学数一数11、12、13、14画一画△△△△△△△△△○△△△△☆算一算15-10-1=4教学反思】。
全新修订版(学案)年级数学上册老师的必备资料家长的帮教助手学生的课堂再现人教版第六单元"〜20各数的认识(一)教学内容11-20各数的认识分两段编排:(1 )1仁20各数的认识;(2 )10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二)教学说明和教学建议(1 )"-20各数的认识11-20各数仍然是从数概念的几个方面:数数、数的顺序、比大小、序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来认识的。
教材安排了三个例题,例1 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从数数、数的组成、读数几个方面来认识; 例2教学数的顺序和比大小;例3教学写数(具体说明三个例题的是什么),序数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熟悉,没再安排例题,只在练习中巩固。
虽然仍然是从这些方面认识,但由于数的范围不同,数的特点也不同了,因此侧重点也不同了。
如数数,10以内是1个1个地数,11-20不仅要以“个”为单位数数,还要以“十”为单位数数。
"畀9计数的结果就是一个十和几个―,20是2个十。
所以这里数数要从认识计数单位“十”开始,由此了解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借助计数单位“十”认识11-20各数。
教材在认识11-20各数时,就是在认识计数单位“十”的基础上,借助计数单位十来认识11-20各数的。
◊结合数的组成按数位写数。
教材把用小棒计数的结果,先用计数器(是数位的具体化)表示出来再对照教学写数。
还通过11中两个1的对比,让学生体会位值的意义。
◊丰富数数的经验为了丰富数数的经验,本单元在练习中安排了2个2个、5个5个地数的习题(这也是生活中常用的数数方法b(2 )10加几、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例4教学十加几及相应的减法,主要是通过操作(摆小篌)利用数的组成进行计算。
一方面可以巩11-20各数的认识,同时也为后面学习进位加法做准备。
例5 ,教学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为以后学习多位数的进位加和退位减做准备。
这里通过在计数器拔珠计算,使学生看到,这里的加减法实际上是相同单位(个)在进行加减。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6.4 解决问题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我能读懂图意,并能捕捉信息,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2.我会借助已有的认知经验,通过尝试,探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3.我能和同伴认真合作交流。
【重点难点】学习重点:读图,捕捉信息,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学习难点:探究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学习过程】(一)自主探究1.仔细观察课本的主题图,你知道了什么?2.尝试着解答。
(二)合作交流1.跟你的同伴交流主题图,你们知道了什么?2.两人合作,交流解答思路。
3.你们的解答正确吗?(三)尝试应用1.同学们排队。
小刚排第2,小红排第5,他们之间有( )人。
2. 想一想,填一填。
我用数数的方法:第11、12、________,有( )只。
我用画图的方法:第10第17有( )只。
蚂蚁小聪和小美之间有( )只蚂蚁。
(四)拓展提高她今天做了几道题?(五)总结、评价为你今天的表现涂涂色吧!参考答案:自主探究1.我知道了小丽排第10,小宇排第15。
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2.我会数一数:11、12、13、14合作交流:1.我们知道了小丽排第10,小宇排第15。
小丽和小宇之间有几人?之间是既不包括小宇,也不包括小丽。
2.我们的方法是:(1)数一数:11、12、13、14(2)可以画一画尝试应用:1.同学们排队。
2、看立体图形,把各种立体图的个数填在()里。
长方体( 2 )个;正方体( 1 )个;圆柱体( 6 )个;球( 5 )个。
(四)拓展提高:动脑筋共有11个正方体。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第4课时用数学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学会运用简单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交流的能力,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3.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教学用数学的概念,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可以用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 通过实例,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进行表达、交流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一张购物清单,引导学生观察清单上的商品和价格,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总价。
2. 探究新知(1)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加法计算清单上的总价。
(2) 教师出示另一张购物清单,引导学生运用减法计算找零。
(3)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 实践应用(1) 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解答。
(2) 学生汇报解答过程和结果,教师给予评价和指导。
4. 总结延伸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明白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五、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2. 观察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与家长分享解决方法。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标题:用数学2. 板书内容:(1) 用数学的概念(2) 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七、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购物清单的实例,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实践应用”环节。
这个环节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过程。
这个环节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4课时解决问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4课时“解决问题”的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加减法的实际应用。
本课时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图片和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加减法的运算方法,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的运算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但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只会机械地运用加减法运算,缺乏对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因此,在教学本课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通过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问题的解决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找出问题的数量关系,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环节,提高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找出问题的数量关系,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找出问题的数量关系,并在实际操作中解决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操作教学法: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和理解问题的解决方法。
3.交流讨论法: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教学课件、图片、操作材料等。
2.学具准备:学生操作材料、文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讲故事情境,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如:“小猫和老鼠”的故事,小猫有3个鱼,老鼠有2个鱼,他们一共有多少个鱼?让学生回答,引出加减法的实际应用。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图片或者操作材料,呈现一个实际问题,如:“停车场里有3辆车,又来了2辆车,停车场里现在有多少辆车?”让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找出问题的数量关系。
用数学
一、亲历从生活中提炼诞生活知识的进程
二、熟练地进行看图列减法算式计算
3、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增进学生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乐趣。
初步感觉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课件
一、创设情境
同窗们,此刻是什么季节?那咱们就到郊外去秋游吧。
二、合作探讨(课件出示)
一、早上的太阳出来了,瞧,郊外的鲜花景色可真美啊,看远处还有几只可爱的梅花鹿呢。
课件出示梅花鹿图
一共有9只梅花鹿,跑了3只,分步出示。
请你看图说出图意,你从图中明白了什么?
你是如何算出图上还剩多少只梅花鹿?
求还剩几只,怎么计算?
你能独立列出算式吗?评判,你们以为谁说的好?
二、咱们再看看小河边,看,河里有几只鸭子呢?
课件出示鸭子图
生说图意
全班交流
独立列式计算 评判:你以为他说的有道理吗? 教学目标:重、难点:
课 题: 教 具:
教学过程:
同窗们都是伶俐的小孩,有漂亮的小鸟和小梅花鹿都在为你们跳舞呢。
四、做一做
一、梅花鹿图和蘑菇图
说出图意后独立列式
二、编题
小组内试着相互编题让其他同窗们来解答。
3、P58 2 3
4、口算竞赛或扑克牌游戏
作业设计:
一、口算
9-3=0+9=3+4=6+2=2+4=8-1=2+7=7-5=5+3=4+4=8-6=6-3=
咱们一共堆了8个沙堆,弄坏了3个,还剩几个?一共有8只小鸡,走了5只,还剩几只?。
全新修订版教学设计
(学案)
一年级数学上册
老师的必备资料
家长的帮教助手
学生的课堂再现
人教版
第6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第4课时用数学
【教学内容】:教材P79练习十八第5、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解决求两数之间数字个数的问题。
2.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和优化策略。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解决求两数之间数字个数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出课题
二、体验排队问题,看图体验交流信息
认真观察情境图,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小组交流一下: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小丽排第十,小雨排第几?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你有办法解决吗?和同组的同学说一说。
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1.独立操作
2.组交流:怎么排的?
3. 汇报操作结果。
问:用数数的方法时,重点要注意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数的时候不能数错,不能数10和15两个数。
强调:为什么不能数10和15?
引导学生说出,题目要求数两人之间的人数,所以不能数10和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