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民间刺绣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3
数字化技术在甘肃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与挑战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全球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也逐渐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甘肃省作为中国传统刺绣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拥有丰富的刺绣文化遗产资源。
传统的手工刺绣生产方式面临着许多问题,如生产效率低、技艺传承困难等。
如何将数字化技术与甘肃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实现刺绣产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研究背景和现实意义。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为甘肃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新的机遇。
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对刺绣作品的精确记录、三维展示和虚拟仿真,有效提高刺绣作品的保存价值和传播效果。
数字化技术还可以为刺绣技艺的研究者提供更加便捷的数据获取和分析手段,有助于挖掘和传承刺绣技艺的精髓。
数字化技术在甘肃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有助于推动传统手工艺产业的转型升级。
通过引入现代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可以使传统刺绣作品更具市场竞争力,满足现代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数字化技术还可以促进刺绣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拓展产业链条,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数字化技术在甘肃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对于弘扬民族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数字化技术的传播和推广,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甘肃刺绣这一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数字化技术还可以为刺绣技艺的传承提供新的途径,有助于培养一批批优秀的刺绣传承人,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A. 甘肃刺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述甘肃刺绣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代表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甘肃地区就是中国刺绣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尤其以兰州、天水、定西等地的刺绣技艺最为出名。
甘肃刺绣以其独特的风格、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题材,成为了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甘肃刺绣的主要特点是线条流畅、色彩鲜艳、图案独特、寓意吉祥。
家乡的变化范文“绣绣,绣花针,绣花的姑娘来买针。
有大针,有小针,最多还是绣花针。
”吾家庆阳,刺绣之乡,我从小听着这些歌谣长大。
这里有一池二洞水,三塔四城门,五街六十字,七井八涝池,还有庆阳民俗“五绝”:刺绣、剪纸、皮影、道情、民歌,“五绝”之中又以刺绣为绝中之绝。
一绣绣吉祥在老家乡村的农家小院或者炕头,经常可以看到一群妇女围坐在一起,一边谈笑,一边飞针走线地绣花串珠。
在她们的巧手里,十二生肖、龙凤呈祥、富贵平安等香包作品,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刺绣不拘一端,头巾、枕巾、鞋子、鞋垫、衣裤皆可绣,然香包又是刺绣之最。
香包千姿百态、造型各异,蕴含丰富,一个个精致的香包,能品味出嫁女娶妻,祝岁贺寿,驱魔除病,祈盼平安的诸般民趣和美丽传说。
“今个七,明个八,后个外孙周岁啦,我给乖乖送点啥?虎头枕、虎头鞋、虎头兜兜胸头压,神神鬼鬼吓跑啦!”小孩满月时,外婆要把事先做好的虎头枕、虎头鞋送到外孙家,虎头枕用来为孩子壮胆压邪、消灾解难。
小小香包,孕育了先民避害避恶、祈福迎祥、寄托未来的美好愿望。
而每到端午节,小孩子在胸前佩戴各种小香包,背上吊螃蟹或青蛙香包,以求健康平安;成年人佩带“三角”、“六角”、“八角”香包,相传那是勾芒的变型,是太阳神的象征,表示了原始先民对太阳神的崇拜和祈求神灵保佑一生吉祥的愿望。
二绣绣成长庆阳民歌唱:“____岁学针线,13进绣房。
进入绣房绣鸳鸯,百样故事都绣上。
”庆阳农家女子感情浓烈又心灵手巧。
从十三学绣到出嫁,从生儿育女到眉角含皱,女人们不停的绣,为兄弟绣,为自己绣,为父母绣,为儿孙绣。
庆阳的母亲留给孩子的是一个丰富多彩、斑斓多姿的童年。
她们边刺绣边给孩子讲故事,刺绣里有故事,故事藏在刺绣里。
蛇盘兔儿、老鼠偷油、老鼠偷绣鞋、娃娃牧虎、小兔子献寿桃,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天仙女散花,唐僧骑白龙马,孙悟空偷寿桃,武松打虎……无论本意如何,它们都是陇东以至全中国农村妇女们赋予自然万物的生命灵性,是家家户户的妈妈们献给儿童的幸福玩具宝库。
关于庆阳刺绣发展的若干思考摘要:甘肃庆阳是周祖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伴随着农耕文明的发展,各种民间艺术争妍斗奇,庆阳香包是这些为数众多的艺术种类中最耀眼,也最具艺术穿透力的品种,如何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承和发展庆阳香包的艺术精神,这将是我们急需解答的问题。
关键词:庆阳香包;传承发展;产业化中图分类号:j5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2-0033-02庆阳刺绣又简称为“陇绣”,是黄土高原民间工艺苑中一朵奇珍秀美的奇葩。
它历史悠久,技法独到,文化底蕴深厚,以古朴率真的风格独绝一世。
多少年来,勤劳质朴的刺绣人以针代笔,以锦作纸,在飞针引线间绘制着她们的生活,传递着她们的心声,表达着她们的审美情趣和思想观念。
庆阳偏居西北一隅,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由于地理环境的制约,使得庆阳刺绣一直处于“养在深闺人未知”的境地。
随着我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庆阳刺绣终于迎来了她的春天。
自2003年起,我国启动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成立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设立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
2005年3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又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
庆阳市政府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认真落实,积极响应,邀请各路专家,经过反复研讨,终于在2002年端午节举办了第一届“中国庆阳香包艺术节”。
首届香包节一炮打响,庆阳刺绣以“回眸一笑百媚生”之态,赢得了海内外游客的高度赞赏,香包节的成功举办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香包市场的活力,各县,乡,村纷纷注册庆阳民俗工艺开发中心。
市政府以“小香包,大产业,小香包,大市场”的思路积极引导,民众积极制作,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从而,庆阳刺绣迎来了她空前的辉煌时期。
庆阳刺绣,就其内容看,题材广泛但比较传统,主要是广大民众生活中接触到的或是民间流传下来的,如《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十二生肖》、《龙戏凤》、《鸳鸯戏莲》、《观音送子》、《莲生贵子》、《五谷丰登》、《连年有余》等,这些传统的题材是庆阳刺绣中常见的,即或是有所变化也是“陈瓶装旧酒”式的。
教学篇誗教学研究非遗文化与学科融合校本化实践研究———以庆阳非遗文化进中职美术教学课堂为例文|孙红霞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化,人们对中职美术学科教学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文化作为我国千百年来璀璨文明的结晶,不仅是提升中职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也是推进中职学校校本文化建设的重要方法,尤其是在当前我国大力推进文化建设的大环境中,将传统文化与中职美术学科教育进行融合,更是时代对中职学校教育工作所提出的特殊要求。
基于此,本文以庆阳市非遗传统文化为切入点,首先概括了相关概念,其次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美术学科进行融合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之后阐述非遗美术资源在中职美术教育中的应用价值,最后从四个方面对非遗传统文化应用于中职美术校本化实践的方法进行了讨论,仅供参考。
一、相关概念(一)地方传统艺术地方传统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不仅是地方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地方文化的真实写照。
其不仅紧密联系着当地人们的生活,还是一种具有鲜明乡土文化体征的一种“乡土艺术”。
(二)非遗传统文化非遗传统文化简单地说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展现出来的文化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将其视为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学科融合学科融合指的是在承认学科差异性的基础上,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交叉融合发展的实践活动,其既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也是产生创新性成果的重要途径。
(四)校本化校本化指的是学校通过自己的发展状况、创校理念、地区特色等方面所研究制定自己的教材,结合学校特色、党的重要指示、教育方针指导建立的相关体系。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职美术教育相融合的重要性(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需要随着全球一体化的逐渐深入,其虽然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全新的活力,但是其也对我国传统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越来越多外来文化的涌入,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影响。
流变中的民间艺术——庆阳香包刺绣的传承发展和存在问题◆张宏俸i摘要】庚阳民间香包刺绣是疲阳特色文化产业。
炭鹅香包刺绣具有独特视觉符号。
主要表现在符号的共性、符号完美性和符号戏尉性方面。
香包刺绣在传承与发展方面,文化馆与政府、专家学者的建议、商品经济的刺激起到了很大作用。
但是传承发展方面述存在着很多问题。
【关键{鼋】香包搪承发展特号不足一、甘肃庆阳民间香包刺绣介绍痰辍位于甘囊臻东部,地处焚海孛上游浚壤,瑟娃区域懿建瑾环境秘翕然麓{牟适宜古人爨繁衍生意,双而形藏远古多民族聚嚣瀚格局,这种先天的地理环境中蕴藏着明显的原始文化特征。
在进入文明丰土会后,家家户户的妇女从小接受褥包文化的熏陶。
最显著的特征是母传女,婆传媳,祖褫辈辇撼敲铥线活警佟评势女人。
德秀”豹标准之一,这稳警滚澍{睾香包鹃习俗,畿现出一种传承广泛的区域橼征,是香包畿漫长历史中举曾泯灭和消亡的錾本原因。
香包是历史与文化积累的层累复合物,各种历史积淀的文化,深深渗透在民俗意识里,形成独特地方特色的艺术品。
麓、痰羯香雹潮绣疆特豹撬燮符号中国民间艺术,在传承远古文化符号的基础上,积累构造了一个独纛的、率寓多彩的、灿烂绚丽的视觉符号系统。
缎过漫长历史的再创造随着神话传说的嬗变,到了今天民闻芝人的心中、手巾,凭智慧的藏觉和心象融合憨象,符号毪戆澎袋,簿号酶葫髓帮符号酶意濂,全都熬为一释对美熬知觉和对意味的知觉。
1.符号的共性凝淘艺术可以茨复使慝一个传统蜜象符学,以灌定爱俗犍仪鹈年爱一年豹第曰需要乡甏黹要共同酌象纭吉祥的符謦,表达一致鹩宿愿。
簸符弩的共性可以看出。
民间艺术符号怒历来所有劳动者共同创造的、共同使用的艺术载体。
民间慧术是共性大平个性,或者怒在共性中求个性。
2。
{毒号完美蠼、戏弱性淡阳民间刺绣审,无论是盘体的,或是平霹的,其形象、构图均给人究美整体的观感。
这怒由于民间慧人追求完整造型和“好肴”的审美观念所致。
f l;影象{享号豹竞整蓬熊一是所锈番镪的造型很完整;其二是符姆形式构造缯台充实丰满。
庆阳香包刺绣的文化和艺术价值作者:宋文靓来源:《雕塑》2014年第06期内容摘要:庆阳香包刺绣以其造型古朴、表现形式多样、色彩大胆醒目、审美观点独特,原始意蕴浓郁等特点区别于国内其他香包,被庆阳人们世代传承,除了具有生活实用的功能外,在当今社会庆阳香包绣制更是陇东民俗和华夏文明的承载。
关键词:庆阳;香包绣制;文化;艺术庆阳位于甘肃东部,即陇东地区,处于黄土高原中部陕甘宁三省的交界之处,是华夏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这一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孕育了很多民间艺术形式和民间艺术瑰宝。
庆阳民间艺术以被称为“庆阳四绝”的香包、剪纸、刺绣、皮影为代表,源远流长,独树一帜,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展示着一种古拙质朴的乡土气息和浓郁的原始意味。
一、庆阳与香包刺绣庆阳香包刺绣这门手工艺术,从狭义上讲,是指外表形似包状,表面绣以各种图案,内部填充了具有芳香气味的中草药,具有除潮驱邪作用的实体造型工艺品。
从广义上讲,既包括填充香料的实体造型香包,又包括没填充香料的各种绣品。
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人们一年有一半的时间与泥土为伴,除了务农以外,这里的女孩七八岁就学会了穿针引线,十岁左右开始扎鞋垫,十五六岁就开始做枕顶、肚兜等,给枯燥的农闲生活增添了情趣,使得这种民间手艺世代相传。
妇女们在香包绣制过程中往往寄托着自己的美好愿望,这些美好的夙愿、原生态的表达、生活化的构思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世代相传,时至今日越发显得历久弥新。
二、庆阳香包刺绣的文化价值1.民间节日、民俗活动的重要载体庆阳香包绣制是和陇东的人文环境、民俗活动息息相关的。
在端午节这天,这里的人们除了吃粽子、饮雄黄酒、插艾草等民俗活动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习俗就是戴香包,有属相香包、艾虎香包、五毒香包、线盘粽子;还有各种小动物、小瓜果造型的香包。
这些香包不仅烘托了节日气氛,更重要的是承载着人们求吉祈福的美好愿望。
在小孩子满月时,长辈给孩子准备的虎头帽、虎头枕、虎头鞋(图1),还有长命锁的绣品。
《庆阳刺绣》在初中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庆阳刺绣》在初中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引言:庆阳刺绣是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珍品之一,以其精湛的刺绣工艺和独特的设计风格而闻名。
然而,在当今社会,由于各种原因,很多传统手工艺正逐渐被遗忘。
为了保护和传承庆阳刺绣,将其融入初中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非常必要。
本文将探讨《庆阳刺绣》在初中校本课程中的融入,分析其教育意义,并提出相关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一、庆阳刺绣的特点和价值庆阳刺绣源于中国陕西省庆阳市,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它以精湛的手工技艺、细腻的刺绣线条和鲜艳的色彩,完美地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瑰丽多彩。
庆阳刺绣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多样的主题和风格:庆阳刺绣的设计主题丰富多样,可以包括自然景观、动植物、人物形象等。
它的风格有时典雅端庄,有时活泼明快,展现了中国绣娘的自由创作力和艺术才华。
2. 精湛的工艺技艺:庆阳刺绣以其精细的线条和巧妙的刺绣技艺而受到赞誉。
刺绣工艺对绣娘的手法和细心程度要求极高,凝聚了许多劳动和智慧。
3. 文化传承的价值:庆阳刺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刺绣风格和工艺技艺代表了古代中国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表现形式。
融入校本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对传统手工艺的尊重和兴趣。
二、庆阳刺绣在初中校本课程中的融入1. 教学内容的设计:将庆阳刺绣作为一门课程单独设置,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科要求,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包括庆阳刺绣的历史渊源、主要特点、刺绣工艺和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等。
2. 教学资源的准备:为教学活动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例如庆阳刺绣的图片、刺绣织物、工具等。
让学生亲身接触和体验庆阳刺绣的魅力,激发对刺绣艺术的兴趣和创作激情。
3. 创设情境与课程融合:通过庆阳刺绣的情境创设,将其与其他学科课程融合,增加学生对庆阳刺绣的了解。
例如,在艺术课程中教授庆阳刺绣的刺绣技法和线条表现,在地理课程中了解庆阳市的地理环境和庆阳刺绣与当地文化的联系等。
庆阳香包绣制----中国民间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按照剪纸的图样,在丝绸布料上用彩色的线绣出各种各样的图案,然后缝制成不同的造型,内芯填充上丝棉、香料,就做成一种小巧玲珑、精致漂亮的刺绣品。
这种刺绣品叫做香包,又叫荷包,庆阳民间称作耍活子,是庆阳的一种民间民俗物品。
庆阳香包是一种立体造型和平面刺绣兼容的纯手工艺制品,构型简单质朴,按制作技艺分有“绌绌”类、线盘类、立体刺绣类、平面刺绣类四大类型。
庆阳香包香包,古名香囊,又叫荷包,庆阳当地俗称“绌绌”、“绌儿”、“耍活”。
庆阳民间一直沿袭着巧女娴妇制做香包比手工,端午节赠送、佩戴香包祛邪纳福的传统习惯。
庆阳香包刺绣广泛分布于庆阳8县(区),渊源可追溯到黄帝时期的卫生风习“薰蒸法”和新石期时代的衣饰文明和稚拙工艺。
其工艺成熟于舜命禹制作衮服十二章的“衣绘而裳绣”时期,明清时期最为丰富,民国至解放后的60年代普及全市。
庆阳香包刺绣工艺是遗风千古的针工造型艺术,是立体造型艺术和平面刺绣相兼融的一种纯手工工艺,立体造型技艺和技能主要有三个类别:一是绌绌类。
二是线盘类。
三是立体类,分单面挂件、佩件、双面挂佩件、立体挂件和摆件。
庆阳香包(绌绌)构型简单质朴,但不失美观和多样;刺绣粗拙敦厚,有浮雕和蛮荒韵味,给人以原始生命的状美感。
造型五花八门,千姿百态,既是庆阳妇女世世代代对原始、传统手工技能的承袭,又是个人技能和智慧的再现。
多以人类童年时期的多神崇拜和原始图腾为主题,以远古历史纹饰为主要内容,以装饰功用为目的,兼以观赏和佩戴,式样以香包为主,有挂片、衣袖、桌裙、褂子、枕顶等多种类型。
[1]庆阳香包以其古拙质朴、富有原始文化遗存和手法奇特而区别于国内其他香包,赢得了社会各界和国内外专家的一致赞誉和肯定,著名民俗学家靳之林题词赞誉“正宁香包,全国第一”。
福寿娃娃据史书记载,香包,又称荷包,亦称香囊、佩帏、容臭,庆阳俗称"绌绌"或"耍活"。
庆阳五绝”--香包、刺绣、剪纸、皮影、道情。
有“陇东”之称的甘肃省庆阳市处陕甘宁三省交汇,辖人口260万,面积2.7万平方公里。
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以香包刺绣为代表的民间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灿烂多彩,底蕴丰厚。
从2000年开始,庆阳市以丰富的民间民俗文化传统为基础,已连续办了三届香包民俗文化节,第四界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将在6月2日--12日期间举行。
庆阳是笔者的家乡,这里的山水文化给笔者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
这里是我国最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地区,人文始祖轩辕皇帝曾在这里活动过,并与中医鼻祖岐伯论医,使庆阳成为岐黄故里。
远在夏代,周先祖率领族人来到庆阳“教民稼樯”,开创了华夏农耕文化的先河。
出土于庆城县的“环江翼龙”化石为世界所瞩目;出土于合水县的“黄河古象”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时代最早、个体最大、骨骼最完整的剑齿象化石;中国第一块旧石器也出土于这里的华池县,乞今为止,境内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千余处,有皇帝古冢、周祖陵、华夏公刘第一庙、战国秦长城、秦直道、北魏北石窟寺等历史遗迹及13000多件馆藏文物。
历史上庆阳名人辈出,东汉思想家王符、魏晋学者傅玄、明朝“前七子”领袖李梦阳等在中国思想史、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的光华;历史名臣狄仁杰、范仲淹也曾在庆阳任职,留下了至今为人们津津乐道的文治武功。
庆阳市又是革命老区,是我党在甘肃最早播下革命火种的地区。
1927年,庆阳就成立了党组织。
1934年,刘志丹、谢子长等在这里以南梁为中心,创建了陕甘宁边区苏维埃政府。
庆阳农林牧副产品资源丰富,素有“陇东粮仓“之称,特色产品种多、质量好,是全国最大的优质金针菜生产基地、白瓜子加工出口基地、杏产品加工基地和甘肃省著名的畜牧业生产基地、烤烟生产基地、苹果生产基地,其中白瓜子加工出口量占全国72%,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04年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百亿大关,粮食总产近百万吨,列甘肃省第一。
庆阳香包,是当地妇女巧手制做的手工艺品,它取材简单,任何花布料头都可,经过女性的奇思妙想,再加上精巧的手工,用彩线缝制成一个个令人惊叹的工艺品,再填以沁人肺腑香料,让人爱不释手。
庆阳民俗文化调研报告庆阳市位于中国甘肃省中部,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
庆阳的民俗文化丰富多样,蕴含着深厚的历史传统和地方特色。
本文将对庆阳的民俗文化进行调研,以探寻其独特之处。
庆阳的民俗文化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研究。
首先,庆阳的传统节日是了解其民俗文化的重要途径。
庆阳的传统节日丰富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庆阳灯会。
庆阳灯会是庆阳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庆阳市都会举办盛大的灯会活动。
这个传统活动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是庆阳市民乃至整个甘肃省的重要节日之一。
在庆阳灯会上,人们可以欣赏到各种各样的灯彩表演,如灯笼、灯花、灯舞等,这些灯彩不仅美丽炫目,更寓意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此外,庆阳的其他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也都有着独特的民俗文化。
庆阳的民俗艺术是了解其民俗文化的重要途径。
庆阳市有着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形式,如庆阳秧歌、庆阳刺绣、庆阳陶瓷等。
庆阳秧歌是庆阳市的传统舞蹈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庆阳秧歌的舞蹈动作优美而热情,歌曲激昂而富有感染力,通过舞蹈和歌曲的结合,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祝福。
庆阳刺绣是庆阳市的传统手工艺,以其精湛的刺绣技艺和独特的图案风格而闻名。
庆阳陶瓷是庆阳市的传统工艺,以其精美的造型和独特的釉色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这些民俗艺术形式不仅是庆阳人民的宝贵文化遗产,更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旅游资源。
庆阳的民俗风情也是了解其民俗文化的重要途径。
庆阳市有着独特的民俗风情,如民间婚俗、民间戏曲、民间美食等。
庆阳的民间婚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婚礼上的各种仪式和习俗体现了庆阳人民对婚姻和家庭的重视和祝福。
庆阳的民间戏曲是庆阳人民的精神寄托和娱乐方式,如庆阳秧歌戏、庆阳花鼓戏等。
庆阳的民间美食以其独特的口味和制作工艺而吸引人们的味蕾,如庆阳香酥鸡、庆阳莜面等。
通过对庆阳的民俗文化的调研,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庆阳的历史文化,同时也可以为庆阳的旅游业发展提供参考和支持。
庆阳民俗文化香包庆阳刺绣是一种做工精美的最具传统特色的民间手工艺术晶。
它凝聚着庆阳地区劳动妇女的勤劳和智慧,展示了她们巧夺天工的艺术创造力。
它以古朴、敦厚、粗犷的艺术风格,与中国江南秀丽细腻的苏绣、湘绣相映成趣。
庆阳刺绣给人以原始生命的壮美感,包含和浸透着古代哲学的神秘色彩,内容无所不包容,但多以人类童年期的多神崇拜和原始图腾为主题。
它与庆阳乡村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特色更是显而易见。
农村老汉旱烟锅上垂挂的绣花烟荷包,乡间孩童穿戴的描龙绣凤的花裹肚、花红叶绿的绣花帽,农家炕头刺绣精美的狮子枕、虎头枕、金鱼枕、猫娃枕,男女老少不可或缺的绣花鞋垫,以及农家给老人祝寿、嫁女、娶媳妇和生儿育女“做满月”的绣花寿帐、绣花鞋、绣花枕和“胖娃坐莲”、“丹凤朝阳”、“莲生桂子”等刺绣品,生活情趣盎然。
尤其是一年一度的农历五月初五端阳节,更是庆阳民间刺绣的大汇展。
这天,从乡村到城镇,千家万户的孩子们佩戴的或自绣或购买的各色各样的荷包(俗称香包),真可谓琳琅满目。
美不胜收,其中有惹人喜爱的胖娃娃、虎头姥有小巧精致的各种荷包和粽子、石榴、金鱼、老虎、狮子、蛇、青蛙、螃蟹等;有用各具情态的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组合而成的“十二生肖”挂件;还有用各种小香包精心组合的“八仙过海”、“鱼儿钻莲”、“猴儿啃梨”、“狮子滚绣球”、“鼠啃葡萄”等绣花图,给人以种种美的联想。
庆阳刺绣以彩色绸缎和彩色布块、彩色丝线为主要原料。
在绣荷包时,还将丁香、山艾、细辛、甘松、白芷等药粉掺入棉花团,包裹其中,再用彩色丝线刺绣,不仅色彩鲜艳,而-且香味浓郁。
许多刺绣晶,还要垂吊以红、绿、黄、青、蓝、紫各色丝线穗子,再缀以水银珠子、光片之类,看上去珠光宝气,赏心悦目。
刺绣针法上,有平绣、锁绣、补绣、纳绣、挑花等等。
刺绣过程中,还有剪绒、打结、锁边、圈金等工序。
庆阳民间刺绣不仅在国内颇有影响,而且受到国外友人的青睐。
由于庆阳刺绣等民间艺术的特殊吸引,1988年中国第五届民间工艺美术年会在西峰召开。
中国手工艺刺绣分类之五大名绣简介刺绣俗称“绣花”。
是以绣针引彩线(丝、绒、线),按设计刺绣可分为“半手工绣”和“纯手工刺绣”它是用针和线把人的设计和制作,添加在任何存在的织物上的一种艺术。
是用针和线“作画”,在织物上讲述故事。
刺绣是一种真正的艺术形式。
画家用画笔,雕塑家用泥土,雕刻家用金属,木刻家用木头来表达他们对美的追求。
刺绣也和它们一样可以表达人们的审美情趣。
刺绣是一项综合艺术,开始,人们用最基本的织物,结合它们的编织纹理来绣,后来,只要能被针和线穿过的东西都可以用来绣。
刺绣是一种在已经织好的织物上再创作的艺术,但它不仅仅是针线和颜色的增加,它更能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感觉,一种用织物、颜色和以多种针法形成的有一定的外形和意义的艺术。
刺绣可以用线、剪和印花布来创造出挂毯、花边、图画,主题,故事等。
五大名绣五大名绣指的是我国刺绣中的苏绣、湘绣、粤绣、蜀绣以及陇绣。
刺绣,古称针绣,是用绣针引彩线,按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上刺绣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的一种工艺。
刺绣作为一个地域广泛的手工艺品,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通过长期的积累和发展,都有其自身的特长和优势。
除了四大名绣,在我国还有京绣、鲁绣、汴绣、瓯绣、杭绣、汉绣、闽绣等地方名绣,而我国的少数民族如维吾尔、彝、傣、布依、哈萨克、瑶、苗、土家、景颇、侗、白、壮、蒙古、藏等也都有自己特色的民族刺绣。
四大名绣之称形成于十九世纪中叶,它的产生除了本身的艺术特点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绣品商业化的结果。
由于市场需求和刺绣产地的不同,刺绣工艺品作为一种商品开始形成了各自的地方特色。
而其中苏、蜀、粤、湘四个地方的刺绣产品销路尤广,影响尤大,故有“四大名绣”之称。
苏绣苏绣已有两千六百多年历史,在宋代已具相当规模,在苏州就出现有绣衣坊、绣花弄、滚绣坊、绣线巷等生产集中的坊巷。
明代苏绣已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影响较广。
清代为盛期,当时的皇室绣品,多出自苏绣艺人之手;民间刺绣更是丰富多彩。
庆阳民俗文化调研报告一、引言庆阳位于中国陕西省西部,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民俗文化的地区。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庆阳的民俗文化,包括传统节日、民间艺术、习俗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庆阳民俗文化的调研,可以更好地传承和保护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
二、传统节日1. 庆阳花会庆阳花会是庆阳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人们会聚集在庆阳市区的花会广场,观赏花灯、花车巡游和民间表演等活动。
庆阳花会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浓厚的民俗氛围吸引了众多游客。
2. 庆阳鼓楼节庆阳鼓楼节是庆阳地区的另一个重要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人们会聚集在庆阳市区的鼓楼广场,举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
其中包括舞狮、舞龙、击鼓等传统表演,以及民间手工艺品展示和美食品尝等。
3. 庆阳秧歌节庆阳秧歌节是庆阳地区的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人们会穿着传统服饰,载歌载舞,表演各种秧歌舞蹈。
庆阳秧歌以其独特的舞蹈形式和激情四溢的表演风格而闻名。
三、民间艺术1. 庆阳皮影戏庆阳皮影戏是庆阳地区的一项传统民间艺术。
它以剪纸艺术为基础,通过将剪纸人物投射在白色窗帘上来表演故事情节。
庆阳皮影戏的剪纸技艺精湛,故事情节生动有趣,深受人们的喜爱。
2. 庆阳陶艺庆阳陶艺是庆阳地区的一项传统民间艺术。
庆阳的陶艺制作历史悠久,技艺精湛。
庆阳的陶艺作品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美的细节而闻名,常被用于装饰和实用器皿。
3. 庆阳刺绣庆阳刺绣是庆阳地区的一项传统民间艺术。
庆阳的刺绣工艺精细,图案多样,色彩鲜艳。
庆阳的刺绣作品常常被用于装饰衣物、家居用品等。
四、民俗习俗1. 庆阳婚俗庆阳的婚俗习惯丰富多样。
在庆阳,结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家庭事件,婚礼通常会持续数天。
庆阳的婚礼仪式包括过门、敬茶、拜堂等环节,以及丰盛的婚宴和喜庆的婚庆活动。
2. 庆阳丧葬习俗庆阳的丧葬习俗注重尊重和纪念逝者。
在庆阳,人们通常会进行丧葬仪式,包括告别仪式、火化仪式和安葬仪式。
庆阳刺绣香包简介庆阳香包又称"绌绌",是庆阳的一种民间民俗物品。
按照剪纸的图样,在丝绸布料上用彩色的线绣出各种各样的图案,然后缝制成不同的造型,内芯填充上丝棉、香料,就做成一种小巧玲珑、精致漂亮的刺绣品。
这种刺绣品又叫荷包,庆阳民间称作耍活子。
吉祥如意,祝愿祈福,禳(rang)灾避邪,祛病保平安是庆阳香包祈祝这个大千世界的亘古主题。
庆阳的香包原本是供小孩佩戴的。
在山涧路旁、小溪河边上,你会看到一群群顽皮嬉戏的孩童,他们光着屁股,不着衣裳,但胸前都挂着一个花裹肚。
那红红的裹肚上,绣着各种各样的花鸟虫鱼,在太阳底下,红似火,艳似锦,好看极了。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是庆阳香包艺术的大博览。
这一天,小孩满身挂满香包,两肩之上,一边蹲着老虎,一边蹲着狮子,背上驮着青蛙、五毒,胸前挂满金瓜、绣球。
一个小孩,就是一个流动的广告牌,在向人们展示奶奶、妈妈们的刺绣手艺。
学生给老师送香包,姑娘给情哥投荷包,以表达敬仰、爱慕之情,这种习俗,相延数千年。
而在平时能看到的香包,则是老大爷腰间插的葫芦绣花烟包。
庆阳香包内容丰富,取材宽泛。
天地万物,山川日月,无所不包。
但农村妇女多喜欢用自己熟悉的小物件来表达她们的心愿。
家养的牛羊猪鸣犬,野生的狮虎猴鹿兔,水中的鱼龙龟蛇蟹,树上的桃杏梨瓜果等等,无所不包。
他们以此来表达祛邪防害的目的,除秽护身的希望。
一个个小香包,浸透着妇女们汗水,是她们爱心的结晶,是她们希望的化身。
庆阳香包的用料简单,一布一针一线加一珠而已。
布料多用丝绸或彩布,线絮全为五颜六色的彩线。
刺绣手法多样,有手绣、锁绣、补绣、纳绣、套绣等,在缝制中有剪样、锁边、打结、绣样、吊絮、穿珠等工艺。
其针工细密,绣中罕见。
庆阳香包以独特内涵、独特造型和独特手法,赢得了社会各界和国内外专家们的一致赞誉和肯定。
薄一波为庆阳香包题词“庆阳香包甲天下”。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民俗学专家靳之林先生多次来庆阳搜集研究庆阳香包,两次为正宁香包题词“正宁香包香天下”、“正宁香包全国第一”。
申报项目代码:09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书申报项目类别:民间手工技艺申报项目名称:庆阳香包刺绣工艺申报省、自治区、直辖市:甘肃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印制二〇〇五年九月一、基本信息属地甘肃省项目名称庆阳香包刺绣工艺申报者庆阳市文化出版局负责人黄武通讯地址甘肃省庆阳市文化出版局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北大街15号邮编电话0934—传真0934—电子信箱zuohong@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庆阳市位于甘肃省最东部,地处黄河中上游的黄土高原。
西北接壤宁夏省,东南与陕北、陕西关中毗邻,是陕甘宁三省的交会处。
总面积27119平方公里,辖环县、华池、庆城、镇原、合水、宁县、正宁7县和西峰区。
现有人口260万,多系汉族,有少数回族散居各县区。
庆阳市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周祖农耕文化的源头,夏商时代属于雍州之域,周代称北豳,是先周的创业之地,春秋时期,属于西戎北狄游牧之所,秦朝统一后,定为北地郡,后改置安定郡,隋代改为庆州,宋以后为庆阳府,2002年建立庆阳市,市委、市政府设在西峰区。
庆阳市地势南低北高,是一个山、川、塬、峁、岭、梁、沟壑错落相间的黄土高原区,海拔在885米与2082米之间,地跨北纬35°10′—37°20′与东经105°45′—108°45′。
属大陆性季风气候,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年降雨量500毫米。
市内有五条主要河流,十二块大塬,最具特色的董志塬海拔1400米,属全世界黄土层最厚、面积最大、保留最完整的“天下黄土第一塬”。
南北走向,面积阔达400多万亩次森林的子午岭山麓,属中国黄土高原面积最大、植被最好的水源涵养林。
地理环境从古至今适宜人类活动和农、牧、林、果业生产,地下石油、天然气、煤炭等矿藏名列全国前几位,是长庆油田的主产区,西峰油田所在地。
庆阳市所在区域和地理环境是数亿万年大自然的雕塑品,为地质学、古生物及人类学提供了宝贵资料,因为一亿年前晚珠罗纪环江翼龙化石从此出土。
庆阳民间刺绣
庆阳是我的家乡,这里的山水文化给我留下了难以忘怀的记忆。
庆阳刺绣是一种做工精美的最具传统特色的民间手工艺术品。
它凝聚着庆阳地区劳动妇女的勤劳和智慧,展示了她们巧夺天工的艺术创造力。
它以古朴、敦厚、粗扩的艺术风格,与中国江南秀丽细腻的苏绣,湘绣相映成趣。
庆阳香包,是当地妇女巧手制做的手工艺品,它取材简单,任何花布料头都可,经过女性的奇思妙想,再加上精巧的手工,用彩线缝制成一个个令人惊叹的工艺品,再填以沁人肺腑香料,让人爱不释手。
香包既是定情物,又是精神寄托,寓意祈求幸福。
一、庆阳刺绣的种类
庆阳刺绣的种类很多,大致有香包、枕头、鞋垫等。
(一)、香包
香包又叫荷包,所以叫香包,是因为在荷包里填充有香料。
最早的香包多是挂件软件,在单层的绸缎里填上棉花,裹入香料缝制而成,所以又叫“绌绌”,意谓将布用针线绌到一块。
其形状大抵是圆形,如桃、如心,即使十二生肖的造型,也是这样。
后来的样式便多起来了,做法上也由软件趋向硬件,即在多层布粘合而成的褙子上贴面刺绣,一般由对称的两面组成,中间填入棉花,缝合在一块。
挂件之外,也有了专门用来摆放的,或者由长辈直接缝到小孩衣服上,做虎踞龙盘状。
就造型而言,多是动物,大者如虎如狮,小者如蛙如蝎,意义大抵在于驱恶避邪。
庆阳香包中另有一类,不能算作刺绣,因为不用针工,而是用丝用线或用马尾扎制成的。
用丝线缠的,多呈菱角样,酷似我们食用的粽子。
另有古钱币样,花篮样等。
用马尾缠的叫“马尾笼笼”,小巧缜密,非常精致。
现在编织材料多了,花色品种更加繁复多样。
庆阳香包中的挂件都很重视用流苏,俗名叫穗子,先前都是自己制作,用丝线缠扎,现在一般买现成的。
流苏上又特别讲究用珠子,或者玻璃的,或者塑料的,都晶莹亮丽。
(二)、枕头
庆阳枕头大抵用蓝布做套,红绸粘顶。
枕顶也是用褙子做的,一般为方形,也有为矩形的。
上面的刺绣都非常讲究,用传统的刺绣方法,针脚细密、颜色艳丽。
所绣内容大多是花卉,如牡丹菊花,也有果蔬,如葡萄石榴等。
庆阳枕头也有用软布做套的,称为洋枕头。
一
般用白布,也绣花。
绣之外还有“掇”法,用一种专门的掇花针,线从针尖处穿过,不断地刺下拉上,在背面形成细密的小线圈。
全部掇完后,再用剪刀细细地剪平剪毛,绒绒的,象织毯一样,细密结实。
另有一种专门为孩子们做的猫娃枕,枕顶为方圆形,似猫脸,绣上眼睛鼻子嘴巴,再加上耳朵,神形毕肖。
虎头枕,枕顶为虎头样,也是有鼻有眼,形象逼真。
专为老人做的还有耳枕,枕顶为矩形,枕头呈扁形,中间是空的,形如古铜钱孔,大约是为着枕时舒服,不挤压耳朵。
(三)、鞋垫
鞋垫是近几十年才兴起来的。
平时自己铺垫外,主要用作姑娘们的陪嫁物或者送入。
陪嫁物也多是送人的。
大抵一个姑娘的嫁妆里,鞋垫总有二三十双。
一则作为新媳妇给婆家亲友的见面礼;二则也显示姑娘们的慧心巧手。
鞋垫的做法除传统的刺绣法外,还有布贴法、对针法。
布贴法即先用花色布头剪成图案,粘贴在鞋垫上,再沿图案边缘细密缝制;对针法较麻烦,要依照布纹来做,在平布布纹所显示的纵横小方格里绣十字,整体上拼成图案、文字或数字,如“福”、“喜”、“寿”字等。
要针脚匀称,须先数数抽线,使布纹上显示出大小相等的小方格,或者边做边数。
现在有一种布,直接显示出纹理,就方便多了。
二、庆阳刺绣的特点
庆阳刺绣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从刺绣的物件看,除前面所说的香包、枕头、鞋垫外,还有肚兜、门帘、被罩、炕围等。
从刺绣的内容来看,花、鸟、鱼、虫皆可入绣。
譬如香包:花有莲,鸟有凤,虫就更多了,蝉、蝎、蜈蚣、蚂蚱、蜻蜓,甚至屎壳螂。
现在更多了一种组合件,鱼戏莲、鸳鸯戏水、孔雀戏牡丹、龙凤呈祥、八仙过海、狮子滚绣球,真可谓琳琅满目五彩纷呈。
就刺绣的方法来看有实心绣、空心绣、藏针绣、绞针锁边、倒勾针等。
因为所用的方法不一样,显示的花色特点也就不一样,或繁饰富丽,或简洁明快,或整齐朴素。
此外,庆阳刺绣在注重装饰性的同时,很注重实用性,譬如鞋垫、枕套,大都绣在褙子做的贴面上,而且图案紧凑,针脚细密,多是来回走线,形成双面花,为的是结实耐用。
在软布上,则多用掇法,也是细密结实。
以致有时贴面的布料都破了,绣花依然完整鲜艳。
作为实用物品的,即如“针扎”,也应该算作香包类,只是不具有节日性,妇女们一年到头都戴,用以插针线。
针扎由两部分构成:盖和芯。
盖
大致一样,如人体上衣,小而窄,所以有人形容上衣小,就说象针扎盖。
芯一般为梨形、桃形,也有鸳鸯形的,芯上插针,用盖子一套,平时戴在身上,用起来方便顺手。
庆阳刺绣还有一个特点是拙朴,不论是材料的选用上,还是花色的搭配上,图案的绘制上,刺绣的方法上,都显得古拙朴素,不似湘绣蜀绣的轻巧空灵。
三、庆阳刺绣的意义
(一)表现了庆阳人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追求。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对生命意义和生活质量的追求。
我曾经在云南大理看到过白族人的古居,很感佩他们对于生活追求的质量,觉得我们的窑洞太过简陋寒伧。
但看庆阳刺绣,才知道庆阳人并不乏对于生活美的追求。
即如一只鞋垫,本来是垫在脚底下的,很难为人所注意,也要绣花儿朵儿,鲜艳夺目。
足见庆阳人对于生活要求的精致。
给去世的老人的物件中,也有枕头鞋垫,也一样的花儿朵儿。
(二)表现了庆阳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
陇东香包中的五毒图案,是为了避邪的。
十二生肖及狮虎等造型,是用来作为护身符的。
至于枕套和鞋垫上的石榴佛手等,大抵是象征多子多福多寿的,都有其文化内涵。
至于现在香包中那些大的挂件,如孔雀戏牡丹、鲤鱼跳龙门等,其文化意义就更不用说了。
这同时也表现了庆阳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反映了当代庆阳人的商品意识。
庆阳刺绣作为传统工艺品,本来只是自家做自家用,“自产自销”的。
现在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也走出了深闺,走向了市场,变成了商品,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不能不说是庆阳人商品意识的觉醒。
我们都知道,庆阳人受传统农耕文化的影响,重农轻商的观念根深蒂固,至今还可以看到许多人家的门楣上题有耕读之家的字样。
现在能把香包当作商品来生产加工,推销出售,不能不说是对传统观念的冲击和背叛,是值得予以充分肯定的。
此外,香包大概可以看作精神产品,据有关专家预言,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精神产品的价值会越来越高于物质生产的价值,因为人们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之后,就会转向对精神生活的需求。
因此,只要引导得法,庆阳香包会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