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杼弑其君
- 格式:ppt
- 大小:417.00 KB
- 文档页数:25
《左传》精华释读——齐崔杼弑其君光《左传》精华释读齐崔杼弑其君光⼀场因为宫廷淫荡导致的屠戮让齐庄公丧命,主谋乃执政⼤⾂崔杼,《春秋》称“齐崔杼弑其君光”,就为这七个字,三位太史付出了⽣命的代价,他们⽤鲜⾎和⽣命诠释了“秉笔直书”的真谛,这在世界历史上极为少见!宫廷⽃争表现为各个层⾯,其中男欢⼥爱苟且之事占据很⼤⽐重。
我们知道儒家⼀向维护并提倡纲常伦理,要⼈们包括天⼦诸侯都能恪守本分。
⼈们常说没有的总想有,有了的还盼望,作为皇帝诸侯是拥有三宫六院妃嫔众多,按我们⽼百姓的理解他们的性⽣活该为所欲为,乃⾄像秦始皇三⼗六年不得⼀见的宫⼥,都说明⽣活在最⾼层的君王是不存在性饥渴的。
但是,我们经常看到,⾄少在《左传》中频繁记载“私通”的情形,很多君王因此被弑,齐庄公被崔杼所弑,从⼀般意义上看责任不在崔杼,那是齐庄公偷鸡摸狗咎由⾃取,他占了崔杼⽼婆的便宜——尽管崔杼这位夫⼈棠姜(齐国棠公的妻⼦、东郭偃的姐姐)被崔杼搞到⼿也是费了周折,但⽆论如何都是齐庄公做得过分,不仅私通⼈家⽼婆还羞辱当事⼈,这让崔杼咽不下这⼝⽓,于是动了杀念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类似的事情怎么看?我以为没有什么⼤惊⼩怪的,君王也是⼈也会具备⼀般⼈的动物属性,⽽且爱美之⼼⼈皆有之帝王也不例外。
男⼈嘛,除了权⼒就是美⾊,这是过往⽆数英雄豪杰赴汤蹈⽕出⽣⼊死追求的核⼼利益,战争的起因与归宿皆与这两件事有关。
所以,我们看春秋时代,包括皇室内部做出的种种龌蹉勾当,表⾯上看是严重背离伦理道德的,但是如果我们还原到有⾎有⾁⼈性的初始层⾯,这⼀切都是可以理解的。
崔杼[zhù],姜姓,崔⽒,名杼,谥武,⼜称崔⼦、崔武⼦,春秋时齐国⼤夫。
灵公时曾率军伐郑、秦、鲁、莒等国。
灵公病危,迎⽴故太⼦吕光(庄公),杀太傅⾼厚,在齐执政⼏⼗年。
公元前548年,因庄公与其妻棠姜私通、并且将赐予⾃⼰的帽⼦赠与他⼈,便联合棠⽆咎杀庄公,⽴庄公弟杵[ch]⾅(景公)为君,⾃⼰为右相。
“崔杼弑其君”,见《春秋·襄公二十五年》(《史记·齐太公世家》也有记载)【经】二十有五年春,齐崔杼帅师伐我(鲁国)北鄙。
夏五月乙亥,齐崔杼弑其君光。
【左传】二十五年春,齐崔杼帅师伐我(鲁国)北鄙,以报孝伯之师也(1)。
公(鲁襄公)患之,使告于晋(2)。
孟公绰(3)曰:“崔子将有大志,不在病我,必速归,何患焉!其来也不寇,使民不严,异于他日。
”(4)齐师徒归(5)。
齐棠公之妻,东郭偃之姊也(6)。
东郭偃臣崔武子。
棠公死,偃御武子以吊焉(7)。
见棠姜而美之,使偃取之(8)。
偃曰:“男女辨姓,今君出自丁,臣出自桓,不可。
”(9)武子筮之,遇《困》(坎下兑上)之《大过》(巽下兑上)(10)。
史皆曰:“吉。
”示陈文子(11),文子曰:“夫从风(12),风陨,妻不可娶也(13)。
且其《繇》曰:‘困于石,据于蒺藜,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
’(14)困于石,往不济也(15)。
据于蒺藜,所恃伤也(16)。
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无所归也。
”(17)崔子曰:“嫠也何害?先夫当之矣。
”(18)遂取之。
庄公通焉,骤如崔氏(19)。
以崔子之冠赐人(赐给侍者),侍者曰:“不可。
”公曰:“不为崔子,其无冠乎?”(20)崔子因是,又以其间伐晋也,曰:“晋必将报。
”(21)欲弑公以说于晋,而不获间(22)。
公鞭侍人贾举而又近之,乃为崔子间公(23)。
夏五月,莒(ju)为且于之役故,莒子朝于齐(24)。
甲戌,飨诸北郭(25)。
崔子称疾,不视事(26)。
乙亥,公问崔子,遂从姜氏(27)。
姜入于室,与崔子自侧户出。
公拊楹而歌(28)。
侍人贾举止众从者,而入闭门(29)。
甲兴,公登台而请,弗许;请盟,弗许;请自刃于庙,勿许(30)。
皆曰:“君之臣杼疾病,不能听命。
近于公宫,陪臣干掫(zou)有淫者,不知二命。
”(31)公逾墙。
又射之,中股,反队,遂弑之(32)。
贾举、州绰、邴(bing)师、公孙敖、封具、铎(duo)父、襄伊、偻(lǚ)堙(yin)皆死。
【典故故事】崔杼弑其君出⾃崔⽒的历史故事崔杼弑其君公元前548年,齐国⼜出了乱⼦。
齐庄公被⼤夫崔杼杀了。
《春秋》的记载很简略,就是⼀句话:“夏五⽉⼄亥,齐崔杼弑其君”。
因为后来《左传》记录了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否则我们永远会有云雾之感。
这是⼜⼀起因为美⾊引发的动荡。
这⼀年的春天,齐国对鲁国发动军事⾏动,领兵元帅就是崔杼。
鲁襄公很担⼼,⽴刻禀告晋国,⼤约是希望晋国施以援⼿。
不过,鲁国的⼤夫孟公绰却不以为然,建议鲁襄公不要太担⼼。
为什么呢?孟公绰说:崔杼马上就会有重⼤⾏动,他的⼼病不是我们鲁国,⽽是齐国。
他⼀定急于赶回齐国,不会对鲁国形成危害。
果然,齐国的军队没有什么有⼒的⾏动就撤回去了。
崔杼是齐国的权⾂,他的⼼病到底是什么呢?这还得从头说起。
齐国的⼀个⼤夫叫棠公,他去世的时候崔杼前往吊唁,为崔杼驾车的是东郭偃,⽽东郭偃的姐姐就是棠公的夫⼈棠姜。
棠姜是个美⼈,崔杼⼀见钟情,⽴刻催促东郭偃为⾃⼰把棠姜娶来。
东郭偃不同意,说我们是同姓,同姓是不应该结婚的。
崔杼⼗分坚持,并且请⼈⼘卦,也很吉祥。
但是东郭偃认为卦象不吉祥,是克夫之象。
崔杼说,要克夫,那么棠公已经被克了。
反正,最后东郭偃拧不过崔杼,他姐姐还是进了崔杼的家。
崔杼强娶棠姜,好⽇⼦没过多久就出了⿇烦,齐庄公也看上了棠姜,最终通奸成功。
这⼀定是强迫的,崔杼⾯对国君如此,似乎也没有办法可想。
但是,齐庄公也太不客⽓了,棠姜跟他在⼀起的时间,甚⾄⽐跟崔杼的时间还多。
庄公经常光顾崔杼的家,谁都知道是来⼲什么的。
有⼀次,他还把崔杼的帽⼦赐给了别⼈,虽然随从劝他,他也⽆所谓。
庄公说:在崔杼的家⾥,把他的帽⼦赏赐给别⼈,⽐较⽅便,我⼜不是缺少帽⼦。
这话说得很不清楚,经过后⼈的解释才多少明⽩了,原来他的⾏为是想表现出对崔杼的不在乎。
崔杼本来还是容忍庄公的,现在看见庄公反⽽要不容⾃⼰,他真的愤怒了。
⽤我的⼈,⽤我的东西,还不把我当回事。
崔杼决定报复国君,但是没有什么机会。
《崔杼弑其君》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崔杼弑其君》的故事背景和情节。
2. 培养学生对古代历史的兴趣和认识。
3. 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二、教学内容1. 课文阅读:《崔杼弑其君》的故事。
2. 相关知识:崔杼的身份和地位,弑君的含义。
3. 讨论话题:弑君行为是否正当,对国家和人民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1. 理解《崔杼弑其君》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2. 掌握崔杼的身份和地位,理解弑君的含义。
3. 引导学生思考历史事件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四、教学难点1. 理解古代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2. 分析弑君行为背后的原因和动机。
3. 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汲取教训,提高思考能力。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和相关知识。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话题,促进思考和交流。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崔杼弑君行为的原因和后果。
教学步骤:1. 引入课题:简要介绍《崔杼弑其君》的故事背景。
2. 阅读课文:让学生阅读故事,理解情节和人物关系。
3. 讲解相关知识:详细讲解崔杼的身份和地位,解释弑君的含义。
4. 讨论话题:引导学生思考弑君行为是否正当,对国家和人民的影响。
5. 案例分析:分析崔杼弑君行为背后的原因和动机。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崔杼身份和地位的掌握情况。
3. 学生对弑君含义的理解和讨论参与度。
4. 学生对历史事件思考的深度和启示的领悟。
六、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文本:《崔杼弑其君》的故事。
2. 参考资料:关于崔杼和弑君的历史背景资料。
3. 教学工具:投影仪、白板、教学PPT等。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简要介绍崔杼弑君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3. 讲解分析:教师讲解崔杼的身份和地位,解释弑君的含义,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关系。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弑君行为是否正当,对国家和人民的影响。
5. 分享讨论: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组成员可进行补充或反驳。
[崔杼弑君]崔杼崔杼篇(1):崔杼弑其君原文和翻译《崔杼弑其君》选自《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下面是崔杼弑其君原文和翻译,崔杼为何杀君?一起来看看。
原文齐棠公之妻,东郭偃之姊也。
东郭偃臣崔武子。
棠公死,偃御武子以吊焉。
见棠姜而美之,遂取之。
庄公通焉,骤如崔氏。
以崔子之冠赐人,侍者曰:“不可。
”公曰:“不为崔子,其无冠乎?”崔子因是,又以其间伐晋也,曰:“晋必将报。
”欲弑公以说于晋,而不获间。
公鞭侍人贾举而又近之,乃为崔子间公。
夏五月,莒为且于之役故,莒子朝于齐。
甲戌,飨诸北郭。
崔子称疾,不视事。
乙亥,公问崔子,遂从姜氏。
姜入于室,与崔子自侧户出。
公拊楹而歌。
侍人贾举止众从者,而入闭门。
甲兴,公登台而请,弗许;请盟,弗许;请自刃于庙,勿许。
皆曰:“君之臣杼疾病,不能听命。
近于公宫,陪臣干崔杼篇(2):小学生简短成语故事成语是中国独有的语言资源,分享了几则小学生成语故事,一起来看看吧!欲盖弥彰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崔杼权倾朝野,名气很大。
棠邑大夫棠公逝世,崔杼前去吊唁,见棠公之妻棠姜姿容绝世,不禁心动神驰。
他不顾众人的一再反对,终于娶棠姜为妻。
齐庄公性喜渔色,他明知棠姜已是崔杼的妻子,仍勾引她,与她暗中来往。
崔杼知道此事,十分生气,便假装有病,不去朝堂理事。
齐庄公色胆包天,借探视崔杼之机和棠姜相会,表现出一副乐不可支的丑态。
崔杼见国君这样欺负他,忍无可忍,设计将他杀了,改立景公为国君,自己担任丞相之职。
齐国负责修写国史的人非常正直,要把这件事情公正地记录下来。
崔杼听说后,多次暗示史官,要他为自己避讳一二。
可是,耿直的史官还是写出了实情。
他写道:“崔杼杀了他的君主。
”在当时,弑君之罪可是十恶不赦的罪行,谁弑了君,必会被后世之人所谴责。
崔杼见史官竟然跟他对着干,又羞又恼,心想你不给我留情面,我就不给你留活路。
于是,凶狠的崔杼将那名史官杀死。
谁知道,继任的史官也是一个正直的人,还是秉笔直书,记录下崔杼的罪行。
原文:齐崔杼者,齐之相也,弑庄公,止太史无书君弑及贼,太史不听,遂书贼曰:“崔杼弑其君。
”崔子杀之,其弟又嗣书之,崔子又杀之,其弟又嗣复书之,乃舍之。
南吏氏是其族也,闻太史尽死,执简以往,将复书之,闻既书矣,乃还,君子曰:“古之良吏。
”楚昭王有士曰石奢,其为人也,公正而好义,王使为理。
于是廷有杀人者,石奢追之,则其父也,遂反于廷曰:“杀人者,仆之父也。
以父成政,不孝;不行君法,不忠。
弛罪废法而伏其辜,仆之所守也。
伏斧锧命在君。
”君曰:“追而不及,庸有罪乎?子其治事矣,”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也;不行君法,非忠也:以死罪生,非廉也。
君赦之,上之惠也;臣不敢失法,下之行也。
”遂不离斧锧,刎头而死于廷中。
君子闻之曰:“贞夫法哉!”诗曰:“彼已之子,邦之司直。
”石子之谓也。
申徒狄非其世,将自投于河,崔嘉闻而止之曰:“吾闻圣人仁士之于天地之间,民之父母也,今为濡足之故,不救溺人,可乎?”申徒狄曰:“不然。
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而亡天下:吴杀子胥,陈杀泄治而灭其国。
故亡国残家,非无圣智也,不用故也。
”遂负石沈于河。
君子闻之曰:“靡矣乎,如仁与智,吾未见也。
”诗曰:“天实为之,谓之何哉?”此之谓也。
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之有饥者蒙袂接履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饿者扬其目而视之曰:“子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此也。
”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曾子闻之曰:“微与,甚嗟也可去,甚谢也可食。
”参考译文:齐国的崔杼,是齐国的国相,杀了庄公。
他拦住太史,让他不要写国君被臣子杀死和自己作乱叛国的事,太史没有听从,于是记录叛乱的事为:“崔杼杀死了他的国君。
”崔子杀了太史,太史的弟弟又接着记录这件事,崔子又杀了他。
他们的弟弟又接着记录这件事,崔杼这才作罢此事。
南史氏是这些太史的家族,听说太史都死了,就拿着书简前去,将要再记录这件事,听说已经记录了,才回去。
君子说:“他们都是古代的优秀史官啊!”楚昭王有个士人叫石奢,他为人公平正直而且崇尚德义,楚昭王让他担任狱官。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崔杼为什么要弑君崔杼最后的下场是怎样的
导语:一直拥立齐庄公的崔杼,对齐庄公起了杀心。
想当初,齐庄公是他一手送上王位的,崔杼掌握了齐国的权力,齐庄公又对他如此信任,但是齐庄公的
一直拥立齐庄公的崔杼,对齐庄公起了杀心。
想当初,齐庄公是他一手送上王位的,崔杼掌握了齐国的权力,齐庄公又对他如此信任,但是齐庄公的做法却彻底让崔杼寒心了。
崔杼留名史册主要有两件事情,一件事君主给自己戴了个绿帽子,因为这件事,齐庄公小命就被丢掉了。
所以,在历史上崔杼的轶事似乎不是很光彩。
他一手将齐庄公扶植上了王位,有一手摧毁了自己的一生包括齐庄公。
崔杼,出生年月不详,崔子、崔武子都是他的名字,他是春秋时齐国的权臣,春秋时期,极其讲究门第和出身的时代,崔杼怎么说也算是一个贵族,他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齐国的政治,这样的才能进入齐国权力核心,并积极为齐国政治出谋划策。
对内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以外,对外为齐国攻伐各国诸侯。
齐灵公时,崔杼曾率军伐郑、秦、鲁、莒等国,极大地树立了齐国的威信。
《左传》记载,崔杼是齐国执政的大臣,据说还是齐丁公的后代,有了这样一层关系,在讲究门第和出身的春秋时期,崔杼就极其具有竞争力,加之他一手将齐庄公扶植上王位,靠着与君主不错的关系,而成为了齐国有权有势的人。
齐国的大臣棠公去世了,崔杼前往吊唁,在棠公家见到了美丽的棠姜。
”偶见家臣之姐寡妇姜氏“,偶然的邂逅,便让崔杼心心念念,便被她的美貌所惑,不顾同姓不能通婚之规定,不顾周围人的劝说,说什么也要娶这个女人,最后的确将棠姜娶回来了,也由此展开了一场悲剧。
崔杼因为娶到了棠姜这样一位美娇娘,心里高兴得不得了,对棠
生活常识分享。
《崔杼弑其君》教案:古代权力斗争的血腥故事。
一、故事背景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处于一个分裂割据的时期,各大诸侯势力纷争不断,不断寻求利益和权力的扩张。
崔杼是燕国首相,拥有一片非常广阔的封地,但是他却始终无法满足自己的野心。
在燕国君主相继去世的局势下,崔杼决定采取极端手段,夺取燕国的国王之位。
二、故事经过崔杼先是向燕国平民宣传自己有怀才不遇之感,希望能为国家出一份力。
燕国民心不稳,对崔杼的质疑和不满开始在各行各业中蔓延。
崔杼意识到,要想成功夺取王位,必须维持各个帮派之间的联合,在这个过程中,他决定借助铁血手段——杀死燕国王。
崔杼找到了燕国王,称自己对燕国的忠诚并得到王的信任。
崔杼告诉国王说,燕国内部存在着很多反对势力,如果想要稳定局势,便需要和他合作。
崔杼趁机利用自己的信任进入宫殿,将燕国王杀死,随后又将王室的所有贵族全部抓捕并屠杀。
最终,崔杼成功夺取了燕国的王位。
三、故事影响《崔杼弑其君》这个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的残酷和权力的嗜血。
然而,它也为中国古代政治领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崔杼弑其君》可视为一种腐败、专制政治的反面教材。
崔杼为了自己的野心不择手段,最终引发了国家的混乱和动荡。
这也警醒了今天的政策制定者,提醒他们不要过于为了所谓的利益,而不顾国家与人民的安危。
《崔杼弑其君》展现了当时诸侯国之间争斗不息的态势,以及国家愈演愈烈的政治山雨。
这个故事也呼吁各个民族应该团结起来,共同面对外敌侵略和内部分裂,同时也反映了历史课程中应该重点关注和引导学生理解多元文化的价值。
我们可以从这个故事中看出当时中国的政治制度问题。
在战国时期,帝制和封建制度已经失去了其应有的威信,陷入了严重的混乱之中。
《崔杼弑其君》揭示了当时的政治制度败坏,需要通过新的体制和法律来改善这个局势。
《崔杼弑其君》这个故事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它不仅展现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更为今天提供了许多有关权力斗争和政治制度方面的有益启示,它对于中华文化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复兴,不仅意义深远,而且具有历史的价值和现实的意义。
崔杼弑其君崔杼弑其君此言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或见于《古文观止》周文卷晏子不死君难襄公二十五年又史书《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鲁襄公二十五年,齐崔杼弑其君庄公,立其弟景公。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
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原文(《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有所删节的文字原文(有标点,参考自高中必修二教材)齐棠公之妻,东郭偃之姊也。
东郭偃臣崔武子。
棠公死,偃御武子以吊焉。
见棠姜而美之,遂取之。
庄公通焉,骤如崔氏,以崔子之冠赐人。
侍者曰:不可。
公曰:不为崔子,其无冠乎?崔子因是,又以其间伐晋也,曰:晋必将报。
欲弑公以说于晋,而不获间。
公鞭侍人贾举,而又近之,乃为崔子间公。
夏五月,莒子为且于之役故,莒子朝于齐。
甲戌,飨诸北郭,崔子称疾不视事。
乙亥,公问崔子,遂从姜氏。
姜入于室,与崔子自侧户出。
公拊楹而歌。
侍人贾举止众从者而入,闭门。
甲兴,公登台而请,弗许;请盟,弗许;请自刃於庙,弗许;皆曰:君之臣杼疾病,不能听命。
近于公宫,陪臣干掫有淫者,不知二命。
公逾墙,又射之,中股,反队,遂弑之。
晏子立於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
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
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
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
兴,三踊而出。
人谓崔子:必杀之!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叔孙宣伯之在齐也,叔孙还纳其女于灵公,嬖,生景公。
丁丑,崔杼立而相之,庆封为左相,盟国人于大宫,曰:所不与崔,庆者---晏子仰天叹曰:婴所不唯忠于君,利社稷者是与,有如上帝!乃歃。
崔杼弑其君的典故
据传,《左传》中记载了崔杼弑其君的典故。
崔杼是春秋时期晋国的重臣,他的儿子因一次失职被晋文公责罚,并被赶出了朝廷。
崔杼对此十分愤怒,决定用暴力反抗。
据说,在晋文公出巡时,崔杼趁机在路上袭击了他,并将他杀害。
这引起了国内外的轩然大波,其他国家开始对晋国展开军事进攻。
最终,晋国被迫向其他国家赔偿大量财物,以平息外交危机。
这个典故反映了封建时代严重的权力斗争和政治腐败问题,以及政治暴力的危害性。
同时,它也提醒了人们在处理政治纠纷时应该遵循道德原则,不要以武力解决问题。
《崔杼弑其君》原文和翻译《崔杼弑其君》原文和翻译《崔杼弑其君》选自《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崔杼弑其君》原文和翻译,一起来看看吧。
《崔杼弑其君》原文:齐棠公之妻,东郭偃之姊也。
东郭偃臣崔武子。
棠公死,偃御武子以吊焉。
见棠姜而美之,遂取之。
庄公通焉,骤如崔氏。
以崔子之冠赐人,侍者曰:“不可。
”公曰:“不为崔子,其无冠乎?”崔子因是,又以其间伐晋也,曰:“晋必将报。
”欲弑公以说于晋,而不获间。
公鞭侍人贾举而又近之,乃为崔子间公。
夏五月,莒为且于之役故,莒子朝于齐。
甲戌,飨诸北郭。
崔子称疾,不视事。
乙亥,公问崔子,遂从姜氏。
姜入于室,与崔子自侧户出。
公拊楹而歌。
侍人贾举止众从者,而入闭门。
甲兴,公登台而请,弗许;请盟,弗许;请自刃于庙,勿许。
皆曰:“君之臣杼疾病,不能听命。
近于公宫,陪臣干掫有淫者,不知二命。
”公逾墙。
又射之,中股,反队,遂弑之。
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
”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
”“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
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
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
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昵,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
兴,三踊而出。
人谓崔子:“必杀之!”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叔孙宣伯之在齐也,叔孙还纳其女于灵公。
嬖,生景公。
丁丑,崔杼立而相之。
庆封为左相。
盟国人于大宫,曰:“所不与崔、庆者。
”晏子仰天叹曰:“婴所不唯忠于君利社稷者是与,有如上帝。
”乃歃。
辛巳,公与大夫及莒子盟。
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
”崔子杀之。
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
其弟又书,乃舍之。
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
闻既书矣,乃还。
《崔杼弑其君》翻译:齐国棠公的妻子,是东郭偃的姐姐。
东郭偃是崔武子的家臣。
棠公死,东郭偃为崔武子驾车去吊唁。
左丘明《晏子不死君难》原文|译文|鉴赏《晏子不死君难》记叙了晏子在国君死难问题上的处理办法,充分体现了晏子这位有头脑有才干的政治家的风采。
文章三问三答,答中有反问,最后归结到“社稷”二字,波澜起伏,论旨鲜明。
下面一起学习这篇古文吧!《晏子不死君难》原文崔武子见棠姜而美之,遂取之。
庄公通焉。
崔子弑之。
晏子立于崔氏之门外。
其人曰:“死乎?”曰:“独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归乎?”曰:“君死,安归?君民者,岂以陵民?社稷是主。
臣君者,岂为其口实?社稷是养。
故君为社稷死,则死之;为社稷亡,则亡之。
若为己死,而为己亡,非其私暱,谁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将庸何归?”门启而入,枕尸股而哭。
兴,三踊而出。
人谓崔子:“必杀之。
”崔子曰:“民之望也,舍之得民。
”译文及注释译文崔武看见棠家遗孀就喜欢上她,便娶了她。
(齐国国王)庄公与她私通。
崔武杀了他。
晏子站在崔家的门外。
他家的佣人说:“(你打算)死吗?”(晏子)说:“(国王)只是我一人的君主吗,我干嘛死啊?”说:“走(离开齐国)吗?”(晏子)说:“我有什么罪吗,我为什么要逃亡?”说:“回家吗?”(晏子)说:“君主死了回哪呢?君主是民众的君主,难道是凌驾于民众之上的君主?君主的职责要主掌国家。
君主的臣子,岂是为了俸禄?臣子的职责要保护国家。
因此君主为国家社稷死就该随他死,为国家社稷逃亡就该随他逃亡。
如果是为他自己死为他自己逃亡,不是他的私密昵友,谁去担这份责啊?况且他人立了君主却要将他杀死,我怎么能随他去死,随他去逃亡呢?我将回什么地方啊?”(崔大夫家的)门打开(晏子)进入,(晏子)将(国王的)尸体放在腿上哭,(哭完后)站起来,一再顿足离去。
别人(还)说崔先生你一定要杀他(晏子)的。
崔先生说:“(他)是民众指望啊,放了他得民心。
”注释崔武子:齐卿,即崔杼。
棠姜:棠公的妻子。
棠公是齐国棠邑大夫。
取:同“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