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学课程介绍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1
沉积岩石学课程内容沉积岩石学是地球科学的一门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沉积物的形成、组成、结构、分类、分布和演化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是沉积岩石学课程的主要内容:1.沉积岩石学概述沉积岩石学是研究沉积物和沉积岩的学科,主要涉及沉积物的来源、搬运、沉积和成岩等过程。
在课程中,学生将了解沉积岩石学的历史背景、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沉积物的来源和搬运沉积物的来源和搬运是沉积岩石学的基础。
课程将介绍沉积物的主要来源,包括陆地和海洋来源的物质。
学生将学习如何识别和分类不同类型的沉积物,并了解它们在搬运过程中的变化和相互作用。
1.沉积作用和沉积环境沉积作用是沉积岩石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将介绍不同类型的沉积作用,包括机械沉积、化学沉积和生物沉积。
学生将学习如何根据沉积物的性质和特征判断其形成的沉积环境,如河流、湖泊、海洋等。
1.沉积岩的分类和命名沉积岩的分类和命名是沉积岩石学的基础。
课程将介绍沉积岩的主要类型和命名规则,包括碎屑岩、粘土岩、碳酸盐岩和其他沉积岩类型。
学生将学习如何根据沉积岩的组成、结构和颜色等特征对其进行分类和命名。
1.沉积岩的地球化学和物理特性沉积岩的地球化学和物理特性是沉积岩石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课程将介绍沉积岩的矿物组成、化学成分、结构和构造等方面的内容。
学生将学习如何分析这些特性,以了解沉积岩的形成过程和演化历史。
1.沉积地层学和古地理学沉积地层学和古地理学是沉积岩石学的两个重要分支。
课程将介绍地层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地层的划分、对比和年代测定等。
学生将学习如何根据地层学信息推断地球古地理环境和古气候条件。
1.沉积岩石学的应用沉积岩石学在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课程将介绍沉积岩石学在资源勘探、地质灾害预测、环境评估等方面的应用案例。
学生将了解如何运用沉积岩石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挑战。
1.实验和野外实习为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课程将安排实验和野外实习。
学生将通过实验和实习观察和分析不同类型的沉积岩和沉积物,以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沉积岩岩石学》课程笔记第一章:沉积岩岩石学概念1.1 沉积岩的定义和特征沉积岩是由母岩经过物理、化学和生物作用破碎、搬运、沉积并经过长时间的压实和胶结作用形成的岩石。
沉积岩具有以下特征:- 成分:主要由石英、长石、云母、粘土矿物等碎屑物质组成,也可含有有机质、碳酸盐等自生矿物。
- 结构:沉积岩具有独特的结构,如层理、波痕、泥裂等,反映了沉积环境和沉积过程。
- 构造:沉积岩的构造多样,包括水平层理、波状层理、交错层理等,是沉积环境和沉积作用的重要标志。
- 成岩作用:沉积岩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压实、胶结、重结晶等成岩作用,影响了其物理和化学性质。
1.2 沉积岩的分类根据沉积岩的组成和形成过程,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碎屑岩:由母岩破碎、搬运、沉积形成的岩石,如砂岩、砾岩等。
- 泥质岩:由细粒沉积物经长时间沉积、压实形成的岩石,如泥岩、页岩等。
- 化学岩:由化学沉积作用形成的岩石,如石灰岩、白云岩等。
- 生物岩:由生物残骸沉积形成的岩石,如礁灰岩、贝壳灰岩等。
1.3 沉积岩在地质历史中的重要性沉积岩在地质历史中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地层划分:沉积岩具有明显的层理和化石,是地质年代划分和地层对比的重要依据。
- 资源矿产:许多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和能源矿产(如煤、石油、天然气)都赋存于沉积岩中。
- 环境记录:沉积岩记录了地球历史上的古气候、古地理、生物演化等信息,对了解地球演变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 工程地质:沉积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影响工程建设和地基处理,对工程地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4 沉积岩研究方法研究沉积岩的方法主要包括:- 宏观观察:通过野外考察、露头观测等手段,研究沉积岩的宏观特征,如颜色、层理、构造等。
- 显微镜观察: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等仪器,观察沉积岩的微观特征,如矿物成分、结构、成岩作用等。
- 地球化学分析:通过对沉积岩样品进行元素和同位素分析,研究其物质来源、沉积环境和成岩过程。
沉积岩石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掌握沉积岩石的基本概念、分类及特征;2. 学生能够了解沉积岩石的形成过程、成岩作用及地质历史;3. 学生能够认识沉积岩石在石油、天然气勘探及地质工程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显微镜、岩石薄片等工具,对沉积岩石进行观察和分析;2. 学生能够运用地质图、剖面图等资料,解读沉积岩石的分布规律和地质环境;3. 学生能够运用沉积岩石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判断沉积环境、预测油气资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培养对沉积岩石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激发学习地质科学的热情;2. 学生能够认识沉积岩石在国民经济和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增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3. 学生能够通过沉积岩石学课程的学习,培养团队协作、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本课程针对高中年级学生,结合沉积岩石学的学科特点,以实际案例为引导,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课程目标具体、可衡量,旨在使学生掌握沉积岩石学的基本知识,提高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科学素养和环保意识。
为实现课程目标,教学过程中将注重启发式教学、小组合作和实践操作,确保学生能够达到预期的学习成果。
二、教学内容1. 沉积岩石基本概念与分类- 沉积岩石的定义、特征及分类依据;- 常见沉积岩石类型及其特点。
2. 沉积岩石的形成过程与成岩作用- 沉积物的来源、搬运、沉积过程;- 成岩作用类型及对沉积岩石性质的影响。
3. 沉积岩石的观察与分析方法- 显微镜观察、岩石薄片制作与鉴定;- 地质图、剖面图的解读与分析。
4. 沉积岩石的应用- 沉积环境判别与恢复;- 油气资源预测与评价。
5. 实践教学与案例分析- 实地考察沉积岩石露头;- 分析特定油气田沉积岩石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影响。
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制定,涵盖沉积岩石学的基本理论、观察分析方法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
教学大纲明确各部分内容的教学安排和进度,与教材章节相对应。
《沉积岩石学》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等奖)一、课程简介《沉积岩石学》属于地质资源类,矿产资源类,石油工程与石油地质类专业的主干课程。
沉积岩是地壳中的三大类岩石之一,石油、天然气、煤、油页岩等有机矿产和盐类矿产几乎全是沉积成因的。
铁矿的90%、铅锌矿的40%~50%、铜矿的25%~30%、锰矿和铅矿的绝大部分以及其他金属、非金属矿产,也都是沉积或沉积变质成岩的。
通过系统学习,使学生掌握沉积岩形成演化和分布特征以及识别方法、掌握主要沉积类型的沉积特征(相标志)、沉积序列和沉积模式以及沉积体与油气成藏要素之间的关系。
同时,为地层学、层序地层学、地球化学、石油地质学、储层地质学以及测井地质学、地震地层学学习和研究提供沉积学基础。
二、教学目标(一)本讲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1.发扬黄汲清“热爱祖国,艰苦朴素,大国工匠”的思政目标(思政),帮助学生掌握“陆相生油”理论,并引导学生关注地学界新动态。
(教学)2.“爱岗敬业”“社会担当”思维,(思政)帮助学生理解寻找有利生油相带的重要性”。
(教学)(二)案例如何体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1.结合当下疫情,在全民做好自我防护的过程中所应用到的“口罩”引出“熔喷布”的概念。
熔喷布是口罩最核心的材料,熔喷布主要以聚丙烯为主要原料,2020年3月8日,国务院国资委对外介绍,面对口罩核心材料熔喷布需求井喷,国务院国资委指导推动相关中央企业加快生产线建设、尽快投产达产,扩大熔喷布市场供给,为疫情防控提供保障。
截至3月6日24时,中央企业当日熔喷布产量达到约26吨。
聚丙烯则是从石油中提出的物质,引出这个案例,使学生不但知道石油是我们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能源,是我们生产生活的重要物资,同时在这次疫情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也有我们石油勘探者的一份力量。
突出学生对自己专业的认可度,使其更加的爱岗敬业,增加努力学习的决心。
2.在本次疫情中,中国不仅在短时间内满足了国内口罩的需求,还先后向韩国、日本、意大利、英国等世界多个国家捐献过口罩。
岩石学一、名词解释1、岩浆:在地球内部形成,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高温熔融体。
2、岩浆作用:从岩浆形成、运移到形成火成岩的全过程。
3、色率:岩浆岩中铁镁矿物含量的体积百分比。
4、脉岩:分布于深成侵入体内部或附近围岩中,充填在裂隙内,多呈脉状产出。
5、气孔和杏仁构造:当岩浆喷溢到地面,挥发份从中分离出来时,形成大量气泡,由于岩浆迅速冷却凝固,一部分气泡留在岩石中形成空洞;当气孔被矿物所充填时,为杏仁构造。
6、块状构造:组成岩石的矿物在整个岩石中分布均匀,无一定方向的排列。
7、枕状构造:海底溢出基性熔岩流的常见构造,形似枕头,一般顶面上凸,底面较平,自外向内由玻璃质变为显晶质。
8、柱状节理:地表喷出岩和熔结凝灰岩产生张裂隙,将岩石切割成规则的多边形柱状体。
9、堆晶结构:粗大的、相互联结的自形到半自形晶体间充填其它矿物的一种结构。
10、辉绿结构:基性浅成岩中,基性斜长石和辉石颗粒大小相近,自形程度好的斜长石呈板状,搭成三角形孔隙,其中充填他形的辉石颗粒。
11、辉长结构:基性深成岩中,基性斜长石和辉石的自行程度相近,均呈现半自形和他形。
12、花岗结构(半自形粒状结构):暗色矿物自形程度较好,长石次之,石英呈他形充填在不规则空隙中。
13、交织结构:基质中平行排列的斜长石中分布辉石、角闪石和磁铁矿等小颗粒。
14、玻晶交织结构(安山结构):基质由玻璃和斜长石微晶构成。
15、斑状结构:岩浆岩中矿物颗粒分为大小截然不同的两部分,大的称为斑晶,小的和不结晶的玻璃质称为基质。
16、间粒结构(粗玄结构):较自形的条状斜长石微晶构成的不规则空间内充填细小的辉石、橄榄石磁铁矿。
17、间隐结构:小板条状微晶斜长石组成的不规则空隙中充填隐晶质和玻璃质。
18、玄武岩:基性喷出岩。
主要由基性斜长石和辉石组成。
岩石均为暗色,一般为黑色,岩石多具斑状结构,气孔构造和杏仁构造。
19、金伯利岩:超基性浅成岩,金刚石母岩,以灰绿色居多,具有细粒结构、斑状结构,角砾状构造。
岩石力学课程简介
岩石力学是地质工程和地质学中的重要学科,它研究岩石在外力作用下的力学性质和行为规律。
岩石力学课程通常涵盖了岩石的力学参数、岩石的变形与破裂、岩石的应力分布、岩石的稳定性分析以及岩石工程中的应用等内容。
首先,岩石力学课程会介绍岩石的基本力学参数,如岩石的弹性模量、泊松比、抗压强度、抗拉强度等,这些参数对于岩石的力学特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课程会讨论岩石的变形与破裂规律,包括岩石的塑性变形、蠕变、破裂模式以及岩石的破裂韧度等内容。
这些知识对于理解岩石在地下工程中的行为至关重要。
另外,岩石力学课程也会涉及岩石的应力分布规律,包括岩体内部的应力状态、应力集中区域的形成原因以及应力分布对岩石稳定性的影响等内容。
了解岩石的应力分布有助于预测岩体的破坏和变形情况。
此外,岩石力学课程还会介绍岩石的稳定性分析方法,包括岩
体的稳定性评价、岩体失稳机制分析以及岩体支护设计等内容。
这些知识对于地下工程和岩土工程的设计和施工具有指导意义。
最后,岩石力学课程还会探讨岩石力学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包括岩石边坡稳定分析、隧道和地下室的支护设计、岩石基础的承载特性等内容。
这些知识对于工程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总的来说,岩石力学课程涵盖了岩石力学的基本理论和应用,对于地质工程、岩土工程以及地质灾害防治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希望这些信息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地质学专业课程简介地质学是一门研究地球的起源、演化和内部构造的学科。
地质学专业课程是地质学专业本科教育的核心内容,旨在培养学生对地球物质、地球表层和地球内部结构等方面的深入理解和研究能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地质学专业课程的内容。
1. 基础课程1.1 地球科学概论这门课程主要介绍了地球科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以及相关研究方法。
学生通过这门课程了解到地球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为后续深入学习打下基础。
1.2 矿物学与岩石学矿物学与岩石学是地质学中非常重要的两门基础课程。
矿物学主要研究自然界中各种矿物的形成、性质和分类等;岩石学则关注于岩石的成因、分类以及岩浆作用等。
通过这两门课程,学生可以了解地球上不同类型的矿物和岩石的特征,并能够进行鉴定和分类。
1.3 地质力学地质力学是研究地质体内部力学行为的学科。
这门课程主要介绍地壳构造、地震活动、岩石变形等方面的知识。
学生通过学习地质力学,可以了解地壳运动和变形的原因,掌握基本的构造分析方法。
1.4 地层学地层学是研究地球历史和演化过程中各个时期岩层组合及其含义的学科。
这门课程主要介绍了不同时期的岩层特征、化石记录以及地层对比等内容。
通过学习地层学,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地球上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它们对岩层和生物演化产生的影响。
2. 应用课程2.1 矿产资源与勘探这门课程主要介绍了各种矿产资源(如金属矿、非金属矿等)的产出与利用,以及相关勘探方法和技术。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可以了解到全球矿产资源的分布、开采技术以及可持续利用的策略。
2.2 地质灾害与防治地质灾害与防治是地质学中一个重要的应用领域。
这门课程主要介绍了各种地质灾害(如地震、泥石流、滑坡等)的成因、预测与防治方法。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可以了解到地质灾害对人类社会和环境造成的危害,并学习相关预防和应对措施。
2.3 水文地质学水文地质学是研究地下水形成、分布和运动规律的学科。
这门课程主要介绍了地下水资源的评价与利用,以及相关调查和监测技术。
矿物岩石学课程一、介绍矿物岩石学是地球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对象是地壳中的矿物和岩石。
本课程将深入探讨矿物的特性、分类和成因,以及岩石的形成、分类和特征。
通过学习矿物和岩石的基本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和地壳的组成。
二、矿物的特性和分类1. 矿物的定义和特性•矿物是具有一定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的自然产物,常见的矿物有石英、石灰石、长石等。
•矿物具有一些物理性质,如硬度、比重、颜色等,这些特性可以帮助我们识别不同的矿物。
2. 矿物的分类•矿物可根据其化学组成和晶体结构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方法有化学分类、晶体结构分类和外貌分类等。
三、矿物的成因1. 矿物的形成过程•矿物可以通过固态结晶、液态结晶和气态结晶等不同的过程形成,每种过程对应不同的成矿环境。
•固态结晶是最常见的矿物形成过程,它通常发生在地壳的高温高压条件下。
•液态结晶发生在熔岩和热水溶液中,这些矿物常常以矿脉的形式出现。
•气态结晶常发生在火山气体和热喷气中,产生出的矿物常以卤石的形式存在。
2. 矿物的成矿作用•成矿作用是指使矿物形成的地质过程。
地壳中的矿物大多是在成矿作用的影响下形成的。
•成矿作用可以通过热液作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方式来实现。
四、岩石的形成和分类1. 岩石的定义和特征•岩石是由一个或多个矿物组成的固体,通常包括矿物、玻璃、质地和结构等特征。
•岩石可以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2. 岩石的形成过程•火成岩形成于地壳内部的岩浆冷却和固化过程中,如花岗岩和玄武岩等。
•沉积岩形成于沉积作用下,主要包括砂岩、石灰岩和页岩等。
•变质岩形成于变质作用下,包括片麻岩、云母片岩和石英岩等。
3. 岩石的分类•岩石可按照其成因、组成和结构等方面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方法有岩石圈分异分类和岩石学分类等。
五、总结矿物岩石学课程是地球科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矿物和岩石的特性、分类和成因等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和地壳的组成。
岩石学路凤香教学大纲岩石学路凤香教学大纲岩石学是地质学中重要的一门学科,研究地球上的岩石的成因、组成、结构和性质等方面的知识。
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岩石学在地质学、地球科学以及资源勘探等领域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更好地教授和学习岩石学,我们制定了岩石学路凤香教学大纲。
一、引言岩石学是地质学的基础学科,它研究的是地球上的岩石,是了解地球内部构造和演化的重要途径。
本教学大纲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岩石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课程目标1. 掌握岩石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方法;2. 理解岩石的成因和演化过程;3. 学习岩石的物理、化学和力学性质;4. 培养学生的实地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5. 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课程内容1. 岩石学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岩石的定义和分类方法- 岩石的组成和结构特征- 岩石的形成和变质过程2. 岩石的成因和演化- 岩浆岩的形成和演化- 沉积岩的形成和演化- 变质岩的形成和演化- 岩石圈的演化和岩石循环3. 岩石的物理、化学和力学性质- 岩石的物理性质:密度、硬度、磁性等- 岩石的化学性质:成分、化学反应等- 岩石的力学性质:强度、变形等4. 实地观察和实验技能- 实地考察岩石的产状和构造- 实验室分析岩石的成分和性质- 利用岩石学方法解决地质问题5. 科学研究和问题解决能力- 学习岩石学的前沿研究成果- 运用岩石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四、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讲解岩石学的基本理论和知识点;2. 实验教学:进行岩石样品的野外观察和实验分析;3. 实地考察:带领学生进行岩石产状和构造的实地观察;4. 讨论研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研究项目;5. 案例分析:通过真实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报告等;2. 期中考试:考查学生对岩石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掌握;3. 期末考试:考查学生对岩石学整体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4. 实验报告:考查学生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能力;5. 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小型岩石学研究项目。
岩石学教材《岩石学》是一门研究岩石的组成、结构、性质、形成和变化的科学。
它既涉及地球科学的基础知识,又涵盖了矿物学、化学、地质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本经典的《岩石学》教材。
《岩石学》教材的编写通常以岩石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结构、产状、分布和成因等为基本内容,同时还会涉及岩石的分类、命名、鉴定和用途等方面。
在教材的组织上,通常以岩石学的基础知识为起点,依次介绍各类岩石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分布情况。
首先,教材会介绍岩石学的基础知识,包括岩石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等方面。
这部分内容会涉及矿物的种类、性质和鉴定方法,以及岩石的结构、构造和成因等基本概念。
此外,还会介绍岩石的分类和命名原则,为后续的章节打下基础。
接下来,教材会详细介绍各类岩石的特征、形成机制和分布情况。
这部分内容通常会占据教材的较大篇幅,因为岩石学是一门涉及面较广的学科,需要掌握的岩石种类繁多。
学生们需要了解不同类型岩石的特点、形成过程和分布情况,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科学。
在介绍各类岩石时,教材通常会以一种有逻辑性的方式进行编排。
例如,按照岩石的形成环境、地质年代或化学成分等因素进行分类,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各类岩石的特征和形成机制。
此外,教材还会通过插图、表格和实例等方式,生动形象地展示各类岩石的特征和分布情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除了介绍各类岩石的特征和形成机制外,教材还会涉及岩石的鉴定和用途等方面。
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实践中,他们需要掌握如何鉴定岩石的种类、性质和用途等方面。
教材通常会提供一些实用的鉴定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掌握如何鉴定不同类型岩石的技巧和方法。
总的来说,《岩石学》教材是一门综合性强的科学书籍,它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
学生们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可以掌握岩石学的基础知识、各类岩石的特征和形成机制、岩石的鉴定和用途等方面。
同时,他们还可以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实验技能和综合分析能力等方面的能力。
课程名称沉积岩石学英文名称Sedimentary petrology课程编号007279 总学时40 学分 2预修课程普通地质学、光性矿物学开课学期秋季大纲撰写人唐俊、丁强一、教学目标和基本要求岩石是地质作用的天然产物, 是地球科学最直接的观测对象, 记录了丰富的地质信息。
作为地球化学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 在结晶学、矿物学和火成岩学习的基础上,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进一步掌握沉积岩分类和定名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了解沉积岩形成方式和成岩机制, 为今后地球化学学习奠定基础。
二、课程简介沉积岩石学介绍沉积岩的成岩机制、主要特征,沉积岩的主要类型及其特征, 沉积环境和沉积相, 沉积作用和板块构造在空间上的联系以及沉积矿产在地史上的分布特征等。
三、教学重点、难点正确掌握常见沉积岩的分类和定名是本课程的教学重点,通过沉积岩反演重塑地质作用过程,建立沉积岩石学和地球化学之间的内在联系是教学的难点所在。
四、教材名称及主要参考书刘宝君, 1981, 沉积岩石学, 地质出版社。
理论课程教学大纲五、课程章节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4学时)1.1沉积岩的基本概念1.2沉积岩的分布1.3沉积岩石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1.4沉积岩石学和沉积学的发展趋势1.5沉积岩的基本特征第二章沉积岩的形成及演化(4学时)2.1母岩的风化作用2.2碎屑物质的搬运和沉积作用2.3溶解物质的搬运和沉积作用2.4沉积后作用及其阶段的划分第三章碎屑岩的成分(4学时)3.1碎屑成分3.2 变质作用方式3.3填隙物成分3.4化学成分第四章碎屑岩的结构及粒度分析(4学时)4.1碎屑颗粒的结构4.2胶结类型及颗粒支撑性质4.3粒度分析第五章碎屑岩的构造和颜色(4学时)5.1沉积构造的分类5.2层理、层面构造5.3变形构造5.4化学成因构造、生物成因构造5.5碎屑岩的颜色第六章陆源碎屑岩(4学时)6.1砾岩和角砾岩6.1.1一般特征6.1.2砾岩和角砾岩的分类6.1.3成因分类及主要成因类型6.2砂岩及粉砂岩6.2.1砂岩的一般特征6.2.2砂岩的分类6.2.3石英砂岩类6.2.4长石砂岩类6.2.5岩屑砂岩类6.2.6杂砂岩类6.2.7粉砂岩类6.2.8砂岩和粉砂岩的研究方法及其意义第七章粘土岩(4学时)7.1粘土岩概述7.2粘土岩的物质成分7.3粘土岩的结构、构造和颜色7.4粘土岩的分类及主要类型7.5粘土沉积物的沉积后变化第八章火山碎屑岩(4学时)8.1火山碎屑岩的成分8.2火山碎屑岩的结构、构造特征及颜色8.3 火山碎屑岩的分类及主要类型第九章碳酸盐岩(4学时)9.1概论9.2碳酸盐岩的成分9.3碳酸盐岩的结构组分9.4碳酸盐岩的构造第一节9.4碳酸盐岩的分类及主要类型第十章其他沉积岩类(4学时)10.1硅质岩10.2 蒸发岩10.3铁、锰、铝、磷、铜质沉积岩类。
《沉积岩石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目的与任务《沉积岩石学》课程共104学时,包括《沉积岩》部分64学时(含20学时实验课),《岩相古地理》部分40学时。
《沉积岩石学》是地质工程专业(石油地质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
通过系统学习,使学生掌握沉积岩形成演化和分布特征以及识别方法、使学生掌握主要沉积类型的沉积特征(相标志)、沉积序列和沉积模式以及沉积体与油气成藏要素之间的关系。
同时,为地层学、层序地层学、地球化学、石油地质学、储层地质学以及测井地质学、地震地层学学习和研究提供沉积学基础。
《沉积岩石学》课程的教学任务是,全面了解沉积岩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岩石产状和岩层之间的关系,根据沉积岩的原生沉积特点和时空分布规律,阐明沉积岩的物源、沉积岩的成分、沉积岩的结构和构造、沉积相的概念和分类;总结沉积岩形成的理论,包括风化、搬运、沉积及沉积后变化的理论,特别是研究沉积作用及沉积后作用所形成的物质组分和结构、构造特点,不同碎屑岩和碳酸盐岩沉积相的基本特征、沉积相模式、主要识别标志和与油气分布之间的关系、沉积岩形成的沉积环境、沉积砂体的时空分布,恢复沉积古地理面貌,预测沉积矿产的有利分布地区,搞清沉积物(岩)的成因与油气成藏要素之间的关系。
同时,掌握沉积岩和沉积相的综合研究方法。
二、课程基本要求(包括与相关课程之间的联系与分工)1、掌握沉积岩的形成理论及其分布规律理论知识。
2、掌握主要类型沉积岩的岩性特征,观察和描述方法,分类和命名原则,并初步掌握沉积岩的机械分析,染色分析,普通薄片等常规测试鉴定办法。
了解部分先进测试鉴定方法。
要求学生有矿物学、岩浆岩、变质岩基础知识,熟练掌握矿物、岩石的描述和鉴定方法。
3、掌握沉积相概念、不同沉积相类型沉积特征和沉积相模式以及不同沉积相类型的识别方法。
了解不同沉积相类型与油气富集之间的关系。
《沉积岩》部分共64学时,4学分,其中实验课占20学时。
通过学习,要求掌握沉积岩的物质成分、结构、构造、岩石产状和岩层之间的关系,为阐明沉积岩成因及分布规律提供依据;总结沉积岩形成的理论,包括风化、搬运、沉积及沉积后变化的理论,特别是研究沉积作用及沉积后作用所形成的物质组分和结构、构造特点,搞清沉积物(岩)的成因和油气生成及储集的关系,并兼顾某些沉积矿床的成岩和成矿机理;掌握主要类型沉积岩的岩性特征,观察和描述方法,分类和命名原则,并初步掌握沉积岩的机械分析,染色分析,油浸法等常规测试鉴定办法。
《岩石学》课程介绍
岩石学是一个庞大的教学体系,包括《火成岩岩石学》、《沉积岩石学》、《变质岩石学》等主干课程,主要对岩石特征、成因及其与矿产关系的研究。
这些研究涉及到到各种资源(如石油、天然气、金属和非金属矿产等)的开发与利用,绿色环境建设与污染(矿物环境属性的开发与应用)治理,玉石文化研究和宝玉石鉴定,纳米矿物及材料,岩矿空间信息分析,以及板块运动与岩石成因、岩石圈形成和演化过程的同位素和地球化学制约等。
岩石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主题学科,是众多相关地质类专业入门的专业基础课,让刚接触地质学的新生对岩石有个更深入的了解,能够熟悉常见的矿物、岩石标本,掌握常见的各种地质现象和地质作用的产物,学会课程的一些基本技能如:岩石标本的肉眼及显微镜的观察和鉴定,岩石的次生变化与共生关系等。
然而,针对不同专业特点,其培养目标和要求不同,相应的教学课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也不同,因此,必须思考制定不同专业本课程的培养方式。
另外,本课程研究对象的地域差异巨大,经历时间悠长,地质过程复杂,其特点是内容多、面广,尤其是概念多,对于初学者来说,比较枯燥,不易理解和掌握,但是其负担着为以后的地质类主干课程提供必要的地质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