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与信息管理技术复习
- 格式:pdf
- 大小:323.87 KB
- 文档页数:13
信息管理复习重点第⼀章信息与信息资源1、信息的层次(⼀)本体论层次事物运动的状态和状态改变的⽅式。
(⼆)主体论层次某主体关于某事物的认识论层次信息,是指该主体所感知的或该主题所表述的相应事物的运动状态及其变化⽅式,包括状态及其变化⽅式的形式、含义和效⽤。
2. 数据、信息与知识(区别与联系)——数据:反映事物运动状态的原始数字和事实。
有四种基本形式:数字、词汇、声⾳和图象。
数据是离散、互不关联的、没有明确⽬的的客观事实。
——信息:有意义的数据,是⼈依靠⾃⾝的认知能⼒对数据进⾏系统组织、整理和分析形成的。
——知识:是指有价值及效⽤的信息,或者揭⽰了事物的本质,或者能够⽤来解决某⼀问题。
3、信息的分类4、信息的特征(⼀)主要特征(理解每⼀个的含义)⼴泛性和普遍性可识别性和计量性可存储性和转换性传递性和相对中⽴性可处理性和再⽣性共享性和可开发性价值相对性和绝对性不完全性和不对称性时效性和滞后性(⽂献半衰期)有机性和差异性5、信息资源概念狭义信息资源:指信息本⾝。
即⼈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经过加⼯处理有序化并⼤量积累后的有⽤信息的集合。
⼴义信息资源:是信息活动中各种要素的总称,也就是泛指信息本⾝、技术、设备、资⾦和⼈等各种要素。
信息是核⼼资源;⽽技术、设备、资⾦和⼈等为⾮核⼼要素,属⽀持性资源。
6、信息资源的三要素信息,信息技术,⼈ 7、信息资源的特性独有特征:相对共享性,不可分性,不同⼀性,驾驭性,成本⼀致性 8、信息的度量1)基于数据量的信息度量 2)基于概率的信息度量基本原理:某个信息源发出的消息可能反映各种可能出现的结果。
设某⼀事件x ,其结果有多种不确定的可能性x1,x2,…xn ,其概率分别为P1,P2,…Pn ,当第i 种可能性出现时,消息中所包含的信息量为: Ii = -log Pi (I =1,2,3,4,。
,n )则该信息源发出的消息的信息量为:3)基于经验的信息度量主要⽅法:信息计量⽅法,社会调查⽅法,评估研究⽅法,层次分析⽅法 9、⼴义信息资源的测度⽤R 表⽰某⼀国家或地区的信息资源丰裕度,则有:R=R1+R2其中R1表⽰该国家或地区基本信息资源的⽣产能⼒,R2表⽰基本信息资源的发展潜⼒。
数据库复习资料1、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概念模型数据模型分成两个不同的层次(1) 概念模型也称信息模型,它是按用户的观点来对数据和信息建模。
(2) 数据模型主要包括网状模型、层次模型、关系模型等,它是按计算机系统的观点对数据建模。
概念模型的用途概念模型用于信息世界的建模是现实世界到机器世界的一个中间层次是数据库设计的有力工具数据库设计人员和用户之间进行交流的语言对概念模型的基本要求较强的语义表达能力,能够方便、直接地表达应用中的各种语义知识简单、清晰、易于用户理解。
概念模型是现实世界到机器世界的一个中间层次。
相关概念:实体、实体型、实体集、联系、码、属性等实体(Entity)客观存在并可相互区别的事物称为实体。
可以是具体的人、事、物或抽象的概念。
实体型(Entity Type)用实体名及其属性名集合来抽象和刻画同类实体称为实体型实体集(Entity Set)同型实体的集合称为实体集联系(Relationship)现实世界中事物内部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在信息世界中反映为实体内部的联系和实体之间的联系实体型间联系两个实体型一对一联系(1:1)三个实体型一对多联系(1:n)一个实体型多对多联系(m:n)码(Key)唯一标识实体的属性集称为码。
属性(Attribute)实体所具有的某一特性称为属性。
一个实体可以由若干个属性来刻画。
表示方法:E-R图数据模型:网状模型:网状模型是一个网络层次模型实际是网状模型的一个特例网状模型的条件允许一个以上的结点无父结点一个结点可以有多于一个的父结点优点能够更为直接地描述现实世界,如一个结点可以有多个双亲具有良好的性能,存取效率较高缺点结构比较复杂,而且随着应用环境的扩大,数据库的结构就变得越来越复杂,不利于最终用户掌握;DDL、DML语言复杂,用户不容易使用关系模型:优点1、建立在严格的数学概念的基础上2、概念单一。
数据结构简单、清晰,用户易懂易用。
实体和各类联系都用关系来表示。
心之所向,所向披靡1、通常,一个数据库的数据模型由数据结构、数据操作和数据的约束条件三部分组成。
其中,数据结构和数据的约束条件为数据的静态特性。
2、数据模型实际上是模型化数据和信息的工具。
根据模型应用的不同目的,可以将模型分为两大类:概念层数据模型(概念模型)从数据的语义视角来抽取模型,是按用户的观点来对数据和信息进行建模。
组织层数据模型(逻辑模型)从数据的组织层次来描述数据。
3、数据模型中的组织层数据模型从数据的组织方式来描述数据,目前主要包括四种组织层数据模型: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和对象-关系模型。
4、实体之间的联系可分为三种:一对一关系,一对多关系和多对多关系5、关系模型的操作对象是集合,也就是关系。
6、关系数据模型的数据操作主要包括四种:查询、插入、删除和修改数据。
7、关系模型的数据完整性约束包括: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和用户定义的完整性。
8、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分别为:外模式( ),模式()和内模式( )。
9、中提供的整数数据类型有:和10、要在表中存储一个小数数据,具体要求如下:小数位保留三位,整数位最大有10位,应该选用的数据类型为(13,3)或(13,3)。
11、要在要在表中存储个人爱好资料,该资料可以不填,最多可填200汉字,应该选用的数据类型为(400)来定义。
12、统一字符编码字符串类型每个字符占两个字节。
13、一个汉字节两个字节。
名词解释1、什么是数据库,作用是什么?答:1、存放数据的一个有组织,有结构的系统。
2、一个软件系统。
1、数据存储2、数据查询3、数据管理4、数据共享5、数据挖掘6、数据安全2、什么是数据库系统,作用是什么?答:本质上是一个用计算机存储数据的系统,一般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及相关实用工具)、应用程序、数据库管理员组成。
主要作用除保存数据外,还提供对数据进行各种管理和处理:安全管理、数据共享、数据查询。
3、什么是数据库管理系统,作用是什么?答:是一个专门用于实现对数据进行管理和维护的系统软件。
管理信息学复习要点第一章科学的信息定义:信息是对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的运动状态和变化的反映,是客观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表征,表现的是客观事物运动状态和变化的实质内容。
信息的特征客观性普遍性不完全性依附性价值性时效性可传递性可存储性可扩散性共享性可加工性有用性数据、信息和知识数据是客观记录、分类和存储,它不被用来传递任何特定意义。
可以是数值、字符(串)、图、声音、图像/图片等。
---语法信息信息是被组织起来、对接受者有特定意义的数据。
它可能是一些接受者知道的,也可能不知道但接受者自己能解释。
---语义信息知识通过对数据的加工、提取形成的有重要应用前景、能反映过去经验、具有价值性的数据。
---语用信息信息资源的三要素:信息生产者:是为某种目的生产信息的劳动者,包括原始信息生产者、信息加工者或信息再生产者。
信息:既是信息生产的原料,也是信息生产的产品,是信息生产者的劳动成果,对社会各种活动直接产生效用,是信息资源的目标要素。
信息技术:是能够延长或扩展人的信息能力的各种技术的总称,是对声音、图像、文字等数据和各种传感信号的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存储、传递和利用的技术。
信息技术作为生产工具,对信息收集、加工、存储与传递提供支持与保障。
在信息资源中,信息生产者是最关键的因素,因为信息和信息技术都离不开人的作用,信息是由人生产和消费的,信息技术也是由人创造和使用的。
信息资源的特征信息资源作为经济资源的一种,它具有经济资源的共同特征即需求性、稀缺性和对象的选择性。
信息资源作为一种独立存在的资源,它也有其自身特有的特征,如可共享性、无穷无尽性和驾驭性等。
信息科学信息科学是研究信息运动规律和应用方法的科学,是由信息论、控制论、计算机、人工智能和系统论相互渗透相互结合而成的一门新兴综合性学科。
其支柱为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
信息论是信息科学的前导,是一门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信息的度量、传递和交换规律的科学。
信息论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管理题型:一、选择题2X10分二、判断题2X10分三、名词解释4X5分四、简答题5X4分五、论述题10X2分1.信息的定义•本体论层次的信息: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的表现形式。
•认识论层次的信息:主体所感知或表述的事物存在的方式和运动状态。
2.信息管理的概念•信息管理(狭义)就是对信息本身的管理,即采用各种技术方法和手段(如分类、主题、代码、计算机处理等)对信息进行组织、控制、存贮、检索和规划等,并将其引向预定目标;•信息管理(广义)不单单是对信息的管理,而是对涉及信息活动的各种要素(信息、人、机器、机构等) 进行合理的组织和控制,以实现信息及有关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有效地满足社会的信息要求。
3.信息管理的对象信息管理的对象主要包括信息资源和信息活动。
•信息资源:狭义的信息资源等同于知识、资料和消息,即指信息本身的集合。
广义的信息资源是指信息、信息技术和信息人员的有机集合。
•信息活动:与信息的产生、记录、传播、收集、加工、处理、存储、检索、传递、吸收、分析、选择、评价、利用以及系统开发、技术更新、运行维护、管理决策等与信息行为有关的全部社会活动统称为信息活动。
即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
第二章信息交流1. 共时交流与历时交流⏹ 共时信息交流或横向信息交流的主要功能是克服交流的空间障碍,达到及时的信息共享;⏹ 历时信息交流或纵向信息交流的主要功能在于消除交流的时间障碍,填补过去和现在的鸿沟,将古代与现代联系起来,为继承和发展提供条件。
2.信息栈(1)定义:是信息从S向R流动过程中所经过的环节。
(2)信息栈的特征与职能根据信息栈W的功能特征将其分为时间栈和空间栈。
•时间栈主要实现信息的时间传递,有档案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文献中心等;•空间栈主要实现信息的远距离传递,有新闻、报纸、互联网、邮政系统、广播电视等。
3.社会代理(1)定义:是指信息交流双方(S或R)在信息交流过程中由于无法直接将信息传递给另一方(R或S),于是将信息交流行为转移到社会中的信息栈,由信息栈代理S或R来传递交流信息,从而完成信息交流。
1、现代信息管理:就是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经济、人文等手段,对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源及信息2、知识管理:是协助企业组织和个人,围绕各种来源的知识内容,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知识的生产、分享、应用以及创新,并在企业个人、组织、业务目标以及经济绩效等诸个方面形成知识优势和产生价值的过程。
3、基础技术:基础技术处于信息技术体系的最底层,主要指新材料、新能量技术等,信息技术在性能、水平等方面的提高有赖于这两类技术的进步。
4、支撑技术: 信息技术体系的第二层是支撑技术,主要是指机械技术、电子技术、激光技术、空间技术和生物技术等。
5、信息描述:是根据一定的描述规则和技术标准,对信息的外在特征和部分内容特征进行分析、选择、记录的过程。
6、信息揭示:是对信息的内容特征进行深层揭示并转换成主题标识,形成一个科学的逻辑的概念标识系统。
7、网络信息服务:指的是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机构和行业利用计算机、通讯和网络等现代技术从事信息采集、处理、存贮、传递和提供利用等一切活动,其目的是为了给用户提供所需的网络信息数据、产品和快捷的服务,让人们从繁重是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享受网络带来的省事,省心,省力。
8、信息检索服务:是根据用户有要求,由专门人员辅助或代替用户查找信息并将结果提供给用户的一种信息服务工作。
9、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以人为主导,利用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通信设备以及其他办公设备,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储存、更新和维护,以企业战略竞争、提高效益和效率为目的,支持企业高层决策、中层控制、基层运作的集成化的人机系统。
10、信息政策:信息政策是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根据需要制定的有关发展或管理信息事业的方针、原则和办法,它是调整国家信息实践活动并借以指导、推动整个信息事业发展的行动指南。
11、网络信息资源组织:是指对网上的各种概念、数据(包括声音、图像、软件等)、事实、文献等,通过分析、标引(分类的和语词的)、著录(信息特征的描述)、链接(把相关的信息加以联系)、排序、存储等手段,形成一个有序的、便于用户理解和查询的信息系统的过程。
812信息管理综合(含信息管理学基础、数据库原理)摘要:一、信息管理综合概述1.信息管理综合的定义2.信息管理综合的发展历程3.信息管理综合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二、信息管理学基础1.信息管理学的基本概念2.信息管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3.信息管理学的发展趋势三、数据库原理1.数据库的基本概念2.数据库系统的基本组成3.数据库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四、信息管理综合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1.我国信息管理综合的现状2.我国信息管理综合的发展战略3.我国信息管理综合的未来展望正文:信息管理综合是一门涉及信息管理、计算机科学、管理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交叉学科,旨在研究和解决信息资源的规划、管理、利用等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管理综合在我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信息管理学基础是信息管理综合的理论基础。
信息管理学主要研究信息资源的规划、组织、存储、检索、利用等方面的理论、方法和技术。
随着信息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信息管理学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门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的学科。
数据库原理是信息管理综合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据库是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存储在计算机内的、有组织的、可共享的数据集合。
数据库系统是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管理员和用户组成的,能够实现对数据库的统一管理和控制的系统。
数据库设计是数据库原理的重要应用,它是一种将现实世界中的数据模型转化为计算机可以处理的逻辑模型的过程。
在我国,信息管理综合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信息管理综合在政府、企业、学校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同时,我国信息管理综合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信息资源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够普及等。
因此,我国信息管理综合的发展战略应当是:提高信息资源的管理水平,推广信息技术的应用,培养信息管理综合人才,加强国际合作等。
总之,信息管理综合是一门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价值的学科,它在我国的发展有着广阔的前景。
数据库复习基本知识1、数据库的4个基本概念:数据(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数据库(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大量数据的集合。
数据库中的数据按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描述和存储,具有较小的冗余度、较高的数据独立性和易扩展性,并可为各种用户共享概括的讲,数据库数据具有永久存储、有组织和可共享三个基本特点)、数据管理系统(DBMS)和数据库系统(DBS)2、数据库系统的特点:数据结构化(数据库系统实现整体数据的结构化,这是数据库的主要特征这一,也是数据库系统与文件系统的本质区别)、数据的共享性高、冗余度低且易扩充(数据共享可以大大减少数据冗余,节约存储空间,数据共享还能够避免数据之间的不相容性与不一致性)、数据的独立性高(物理独立性和逻辑独立性)、数据由数据库管理系统统一管理和控制(必须具备的4各控制功能1、数据的安全性保护2、数据的完整性检查3、并发控制4、数据库恢复)3、数据库的定义:数据库是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组织、大量、共享的数据集合。
它可以提供各种用户共享,具有最小冗余度和较高的数据独立性。
数据库管理系统在数据库建立、运用和维护时对数据库进行统一控制,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并在多用户同时使用数据库时进行并发控制,在发生故障后对数据库进行恢复。
4、两大数据模型:1、概念模型(也称信息模型,主要用于数据库设计)2、数据模型(包括逻辑模型和物理模型逻辑模型主要用于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实现)数据模型应满足三方面的要求:1、能比较真实的模拟现实世界2、容易为人所理解3、便于在计算机上实现<5、概念模型:它是按用户的观点来对数据和信息建模,主要用于数据库设计,从现实世界到概念模型的转换是由数据库设计人员完成的。
6、数据模型:它是对现实世界数据特征的抽象。
是用来描述数据、组织数据和对数据进行操作的。
数据模型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和基础。
包括逻辑模型(主要包括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等。
它是按计算机系统的观点对数据建模,主要用于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实现)和物理模型(对数据最底层的抽象,它描述数据在系统内部的表示方式和存取方方法是面向计算机系统的)从概念模型到逻辑模型的转换可以有数据可设计人员完成,也可以用数据可设计工具协助设计人员完成;从逻辑模型到物理模型的转换主要由数据库管理系统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