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辅料
- 格式:doc
- 大小:3.58 MB
- 文档页数:2
辅料的概念主药以外的一切附加物料的总称,它必须具有较高的化学稳定性,不与主药起反应,不影响主药的释放、吸收和含量测定糊精对主药可起调节作用,可缓和或改变药物的性能,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增强疗效,或引药归经,或消减药物的不良气味,或影响主药的理化性质,便于调剂和制剂等酒硬脂酸镁微晶纤维素麦麸醋制剂用辅料炮制用辅料中药炮制中常用的辅料种类较多,一般可分为液体辅料和固体辅料二大类液体辅料——酒←黄酒:乙醇15%~20%,炙药用←白酒:乙醇50%~60%,浸药用←酒性大热、味甘、辛。
←作用:活血通络,祛风散寒,行药势,矫味矫臭←目的:助溶、矫味、引药上行、活血通络、祛风散寒、协同药力←常用酒炮制的饮片:黄芩、黄连、大黄、白芍、续断、当归、白花蛇、乌梢蛇等。
黄芩生用:苦寒,清热泻火解毒力强酒黄芩:借酒之力升腾及外行,入血分;缓和苦寒之性,免伤脾阳。
生白芍:味酸,长于平肝止痛、养血调经、敛阴止汗。
酒白芍:降低酸寒伐肝之性,入血分,善于调经止血,柔肝止痛。
生大黄:苦寒沉降,直达下焦,泻下峻烈酒大黄:苦寒泻下之性缓和,引药上行,善清上焦血分热毒黄芩白芍大黄液体辅料——醋←酢、醯、苦酒,习称米醋←《本草纲目》:“惟米醋二三年者入药”←陈醋用于药物炮制效果较好←乙酸4%-6%←醋:酸、苦、温。
引药入肝、理气、止血、行水、消肿、解毒、散淤止痛、矫味矫臭←目的:增强药效、矫味、解毒、杀菌防腐←常用醋炮制的饮片:延胡索、甘遂、商陆、大戟、芫花、莪术、香附、柴胡等。
生延胡索:止痛有效成分不易溶出醋延胡索:增强行气止痛的作用生商路:长于消肿止痛醋商路:毒性降低,峻泻作用缓和,以逐水消肿为主生莪术:行气止痛,破血祛瘀力强,为气中血药醋莪术:主入肝经血分,散瘀止痛作用增强延胡索商陆莪术液体辅料——蜂蜜←蜂蜜品种复杂←炼蜜炮制目的:与药物起协同作用,增强药物疗效,或起解毒、缓和药物作用、矫味矫臭等作用←《神农本草经》:“安五藏,益气补中,止痛解毒,除众病,和百药。
中药炮制学第一节概述中药必须经过炮制之后才能入药,这是中医用药的特点之一。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上述概念可在A型题和X型题中出现。
汉代所说的“角发”“燔治”即是最早的炭药——血余炭。
“口父咀”即是当时的切制饮片。
到刘宋时代,雷敩撰成《雷公炮炙论》,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其中有330味中药记有“修治”专项。
明代缪希雍撰的《炮炙大法》是我国第二部炮制专著,并将前人的炮制方法归纳为:雷公炮炙十七法。
清代张仲岩著《修事指南》为我国第三部炮制专著,其中多源于《证类本草》和《本草纲目》,张氏认为炮制在中医药学中非常重要,他说:“炮制不明,药性不确,则汤方无准而病症无验也”。
多出A 或B型题。
第二节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及其对药性的影响1.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中药炮制是中医长期临床用药经验的总结。
炮制工艺的确定应以临床需求为依据。
炮制工艺是否合理、方法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临床疗效。
中药的净制、切制、加热炮制与加辅料制均可影响临床疗效。
加热是中药炮制的重要手段,其中炒制、煅制应用广泛。
许多中药经炒制后,可杀酶保苷,如芥子,牛蒡子等;煅制常用于处理矿物药,动物甲壳及化石类药物,能使质脆易碎,而且作用也会发生变化。
如白矾煅后燥湿、收敛作用增强。
血余煅炭后能止血。
川乌、草乌加热煮制后,其毒性显著降低,保证了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中药经辅料制后,在性味、功效、作用趋向归经和毒副作用方面都会发生某些变化,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疗效。
多出X型题。
2.炮制对药性的影响炮制对药性的影响包括对性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的影响等。
(1)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一是通过“反制”纠正药物过偏之性,以缓和药性。
如栀子姜汁制后,能降低苦寒之性,以免伤中;二是通过“从制”,使药物的性味增强,增强疗效。
药剂学专业知识:片剂的辅料
对于药剂学来说,辅料几乎占据了半壁的江山。
所以,学好辅料的知识,对于学习药剂的内容是必不可缺的,今天帮大家整理药剂学专业知识-片剂的辅料。
1.定义
辅料是除了主药其他物质的统称。
1) 作用
2) 赋型
3) 使制备过程顺利
4) 提高药物的稳定性、疗效
5) 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6) 调节药物作用
7) 增加病人用药的适宜性
2.稀释剂(填充剂)
因此,凡主药剂量小于50毫克时需要加入一定剂量的稀释剂(亦称填充剂)。
(甘味精无糖一定糊)
对于填充剂来说,一定要掌握微晶纤维素可以直接压片,有干粘合剂之称。
通常会把它和微粉硅胶放在一起来考,而微粉硅胶是可以直接压片的润滑剂。
3.润湿剂和粘合剂
4.崩解剂
干淀粉
羧甲淀粉钠(CMS-Na,有效崩解剂);
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L-HPC,吸水迅速膨胀);
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CCMC-Na)
交联聚维酮(PVPP)
泡腾崩解剂(两淀粉,两交联,一低取,一泡腾)。
5.润滑剂
常用的润滑剂(广义)有:硬脂酸镁(MS)、微粉硅胶(价贵,可直接压片)、滑石粉、氢化植物油、聚乙二醇类(PEG)、十二烷基硫酸钠(月桂醇硫酸钠)等。
(微聚清华十二美)
【考题1】可作片剂的崩解剂的是A
A.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
B.预胶化淀粉甘露醇
C.聚乙二醇
D.聚乙烯吡咯烷酮
E.羧甲基淀粉钠
【考题2】直接压片常选用的助流剂是C
A.糖浆
B.微晶纤维素
C.微粉硅胶
D.PEG600
E.硬脂酸镁。
第四节女西服的结构制图与缝制工艺一、女西服的款式特点:三开身结构,前片分两部分,即前大片和腋下片。
前大片设腰省,左右两个嵌袋,方角袋盖。
后片有后中缝。
平驳头,平下摆,单排三粒扣。
圆装两片袖,有袖开衩,开衩处钉三粒扣。
女西服的款式变化很多,结构紧凑严谨、造型合体美观,是广大女性较喜爱的服装品种。
二、面料选择:女西服的面料可使用中等厚度的全毛、毛涤混纺、麻、棉、化学纤维等织物。
里料一般选用涤丝纺、尼丝纺等织物。
袋布既可选用里料,也可用全棉或涤棉布。
三、面辅料参考用量:1、面料:幅宽144CM,用量约150CM,估算式为衣长+袖长+20CM左右2、里料:幅宽144CM,用量约145CM,估算式为衣长+袖长+15CM左右3、辅料:有纺粘合衬适量,无纺粘合衬适量,垫肩1副,大纽扣3粒,小纽扣6粒四、成衣规格:(单位:CM)名称号/型衣长胸围肩宽袖长袖口宽165/88A 70 88+14=102 42 58 14 规格五、结构制图:结构制图的方法:可参照西装领外套的制图方法。
要点:1、侧胸省通过纸样折叠转移隐藏到公主线上。
2、凡后肩有肩公主线,就应在其上打肩省,前肩线长为后肩线长-1.5CM3、后片公主线与袖后起翘点对位(一)利用有侧腰省的女装原型进行绘制,让原型板的前后身腰围线落在同一水平线上。
(二)绘制后片:延长后中心线至衣长,绘制后片矩形。
1、后领宽水平加大1CM,以加大领围,方便内穿毛衫等。
2、肩点向上抬升1CM,向外水平加大1CM,增加小肩长,保证内穿毛衫合体。
3、腋下点向下降1.5CM,向外水平加大1.5CM,增大袖窿及加大胸围至所需要尺寸,此时胸围线下降了1.5CM,胸围半围加大了3CM。
4、后中心线在胸围线上内收0.5CM,在腰围线上内收1.5CM,在下摆围线上内收1.5CM。
5、设定后片侧缝:在腰围线上内收1.5CM。
6、设定后公主线和后肩分割线:在后袖窿弧线上取与后背宽线相切的点,在后肩线上3等分,并设肩省1.5CM,在后片腰围线上三等分点,连接这4点形成弧线至底摆,即形成后公主线和后片分割线。
教师姓名谷绒任课班级年月日星期课题名称(教材章节)第一章中国面点概述第一节面点及面点工艺学的内涵第二节中国面点发展简史及趋势第三节中国面点的基本特点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面点的含义,熟悉面点工艺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和方法。
2.了解中国面点的发展历史以及发展趋势。
3.掌握中国面点的四大基本特点。
教学重点1.面点的概念。
2.面点工艺学的研究内容。
3.中国面点的基本特点教学难点面点的内涵;面点的四大基本特征教学方法与手段理论教学、板书、讲授、举例等教学过程与主要内容自我介绍讲解课时分布及课堂及课后作业的要求第一节面点及面点工艺学的内涵一、通过让介绍介绍自己家乡的一些代表性的面点食品,引入面点的内涵二、面点工艺学的概念、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二节中国面点发展简史及趋势一、中国面点发展历史。
中国面点萌芽时期(6000多年前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面食技术的出现时期(战国)早期面点形成时期(商周时期);面点的发展还经历:先秦、汉代、魏晋南北朝、唐宋、明清、新中国成立五个时期。
二、面点的发展趋势。
中国特色的面点快餐,开发功能性面点和药膳面点,改革宴席结构。
第三节中国面点的基本特点特点:选料精细,花样繁多;讲究馅心,注重口味;技法多样,造型逼真。
课外作业1、面点的概念,介绍你熟悉的一道面点,包括:面点名称、主要原辅料、简述其制作方法、风味特点。
2、什么是面点工艺学,及其研究内容?阅读参考书目《面点工艺学》李文卿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课后体会教师姓名谷绒任课班级年月日星期课题名称(教材章节)第一章中国面点概述第四节中国面点的风味流派第五节面点的分类教学目的和要求1.熟悉面点的主要流派,掌握各个流派的特点、典型品种2.了解面点的分类方法及种类。
教学重点 1.面点的主要流派和特色。
2.面点的分类方法及种类。
教学难点不同流派的面点特色。
教学方法与手段理论教学、板书、讲授、举例等教学过程与主要内容第四节中国面点的风味流派1.京式面点特色:用料广、以麦面为主,品种多,制作精细,馅心具有北方独特风味;典型品种:抻面、北京独一处烧麦、天津的狗不理包子、仿膳肉末烧饼、艾窝窝等。
它以小麦粉,米粉,豆粉为基础原料,以水,糖,盐,酵母,蛋品。
乳制品以及各种改良剂,甜味剂,营养强化剂等为辅料。
第一节小麦粉1.小麦粉,又称面粉。
主要化学成分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粗纤维及维生素等。
2.面粉中蛋白质含量约占10%,根据不同规格的面粉而有所差异。
面粉加工精度越高,蛋白质种类越少,面筋蛋白质含量越高,面粉筋力,弹性,韧性越大。
而可塑性,延伸性越小。
3.面筋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小麦粉的所有蛋白质中,只有麦胶蛋白质和麦谷蛋白质能构成面筋。
4.面粉中的碳水化合物主要是淀粉,约占75%.由于面粉加工精度不同,不同面粉的碳水化合物含量有所差异。
5.脂肪含量高的面粉在贮藏过程中,在温湿季节易酸败变质。
6.小麦粉中的矿物质主要有钙/钠/钾/镁及铁等金属盐类,统称为灰分。
7.面粉中主要的维生素是维生素B和维生素E,维生素A含量很少,几乎不含维生素C和D。
8.低筋粉由软质的白小麦磨制而成,蛋白质含量低,小于10%.湿面筋小于24%,适宜制作糕点,蛋糕等。
9.中筋粉是介于高筋粉与低筋粉之间的一种具有中等筋力的面粉.适宜制作发酵型糕点,广式月饼,饼干等。
10.高筋粉由硬质的白小麦磨制而成,蛋白质含量高,大于12.2%湿面筋大于30%适宜制作面包,松酥类糕点等。
11.一粒小麦,分为胚芽,胚乳及皮三部分。
整粒小麦中胚芽占2.5%,胚乳占85%,胚乳是磨粉的主要成份。
12.一般所称的面粉是指小麦除掉表皮后生产出来的白色面粉,可应用在各种面包,蛋糕,饼干,是一切焙烤食品最基本材料。
13.全麦面粉则是整粒小麦在磨粉时,仅仅经过碾碎,而不经过除去表皮程序,是整粒小麦包含了表皮与胚芽全部磨成粉即称为全麦面粉。
14.我国面粉标准规定,面粉的含水量在13.5%-30%之间。
15.面粉加工精度越高,面粉的颜色越白,但维生素,矿物质含量少,营养价值越低。
16.贮藏温度过高,面粉容易霉变。
因此面粉最好贮藏在荫凉,通风,干燥的场所,最理想的贮藏环境温度应该是18-24度。
第四节辅料
一、里料
箱包里料主要是用来辅助产品造型,同时起
到保护面料的作用,当然,也为了美观的需
要。
主要品种有人造皮革和纺织物两大类。
在人造皮革产品中,主要选用那些手感比较
柔软、厚度较薄的品种,例如,具有泡沫感
的仿羊皮革、聚氯乙烯人造革等,具有很好
的成型性和清洁卫生性;而在纺织物中,
主要应用化学纤维面料中的人造丝织物,
由于其滑爽和光泽可以增加箱包产品的
美观性和造用性。
(图6—4—1)
二、填充材料
填充材料主要是用来辅助产品的造型,同
时赋予产品手感的丰满柔软性。
其中有两
种截然不同的材料应用。
一种是硬衬材
料,用于硬结构箱包的内衬设计,从而辅
助产品的成型,材料品种主要有纸板制
品、塑料制品、纤维板、钢板等,纸板制
品可分为草板纸、白板纸、钢板纸和纤维板纸几大类,根据其各自性能的不同在箱包产品中的应用也不同。
三、缝纫线
缝纫线是箱包制作的主要辅料之一,具有功能性和装饰性双重作用,虽然它的用量和成本所占的比例并不大,但占用工时的比重大,而且直接影响缝纫效率,缝制质量和外观效果。
缝纫线的种类繁多,按其所用纤维原料的不同,可分为天然纤维缝纫线和合成纤维缝纫线,天然纤维缝纫线包括棉线和丝线两大类。
(图6—4—2)
四、胶黏剂
由于箱包面料具有一定的厚度和韧性,不易产生弯折变形,因此,在箱包的生产制作过程中很多时候都需要使用胶黏剂来进行局部的加工固定,而且有时在箱体的制作中,也有很多部
缝制。
因此,胶黏剂是非常重要的辅助材料
之一。
适合于箱包制作的胶黏剂应具备以下条件。
①对箱包革的收缩性小,以免影响粘接部位
的平整度和外观质量。
②使用后粘接部位柔软度变化比较小,与通
身基本保持一致。
③胶黏剂毒性较小,而且刺激性气味小。
④溶剂挥发较快,不影响操作工序的进程。
⑤粘接强度符合产品设计和工艺要求。
五、金属制品
在箱包设计中,金属材料作为双重身份出现,
一种是它的使用功能,另一种则是它的装饰
功能。
根据用途的不同,可以将金属制品分
为:固定和连接单个部件用的配件、增加耐
磨损性的配件、为拎提方便设置的配件和装
饰用配件等几大类。
箱包用的配件多数采用
黑色或有色金属、塑料制成,有时也有用木
材或其他材料制成。
在金属配件的外部镀有
防锈或装饰涂层,也可以进行镀镍、镀铬、
镀铜、镀金等处理。
(图6—4—3)
六、开关材料
箱包的开关方式对于产品的整个设计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一般而言,箱包的开关方式有四种
形式,即:架子口开关、拉链开关、包盖开关、敞口和半敞口开关方式。
这四种开关方式应
用的开关材料有架子口、拉链、盖锁、皮带扣、锁框、按扣、磁扣、装饰扣等。
它们在结构、尺寸、形状、固定方式、封口方式等方面都各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