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景观生态学复习资料

景观生态学复习资料

景观生态学复习资料
景观生态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景观与景观生态学

名词解释:

景观:景观是由多个系统组成的异质性系统。

狭义:指几十平方米至几百平方米范围内,由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所组成的异质性地理单元。

广义:指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上的具有异质性或斑块性的空间单元。

景观要素:(也称景观单元)指组成景观最基本的、相对均质的土地生态要素或单元。

景观组分:把构成景观的不同生态系统类型。

岛屿面积效应:岛屿面积越大,则容纳生物种类越多。

复合种群:由空间上相互隔离,但又有功能联系(繁殖体或生物个体的交流)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亚种群组成的种群系统。

源种群:出生率高于死亡率且迁入率高于迁出率的种群。

汇种群:出生与死亡之间的平稳为负值时,幼体的出生无法补偿成体的死亡的种群。

简答题:

简述景观生态学与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差异。

答:景观生态学与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差异如下:

①将景观作为一个异质性系统来定义并进行研究,强调空间异质性是其特点之一。而生态系统生态学将生态系统作为一个相对同质系统来定义并加以研究。

②研究的主要兴趣在于景观镶嵌体的空间格局及过程;而生态系统生态学主要强调垂直格局,即物质和能量在生态系统垂直断面上的运动与分配。

③景观生态学考虑整个景观中所有生态系统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而生态系统生态学仅研究分散的岛状系统。

④生态系统生态学以自然系统的研究为主。除研究自然系统外,考虑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及其变化的影响。

⑤一些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种群(如鸟类和哺乳动物)只有在景观水平上在能得到合理的研究。

⑥景观生态学重视地貌过程、干扰以及各生态系统间的相互关系,着重研究地貌过程和干扰对景观空间格局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论述题:

简述景观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答:生态学上的景观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狭义的景观是指几十平方千米至几百平方千米范围内,由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所组成的异质性地理单元。广义的景观是指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上的、具有异质性或斑块性的空间单元。准确地理解景观的概念,必须把握景观的以下4个特征:①景观是由异质性的土地单元组成的镶嵌体,即生态系统的聚合;②景观由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生态系统组成;③景观是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区域之下的中等尺度的空间实体;④景观具有一定自然和文化特征,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第二章斑块

边缘效应:在景观要素边缘地带,由于环境的不同,可以发现不同的物种组成和丰富度。

景观结构:指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数量构成、多样性、空间关系及其影响机制。

干扰斑块:由基质或者先前的斑块中局部性干扰造成的小面积的斑块。

残存斑块:由于基质受到广泛干扰后残留下来的部分未受干扰的小面积区域。

1、斑块的起源基质及类型划分。

答:斑块的起源涉及干扰、环境异质性和人类活动。根据起源,至少现存四种类型的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干扰斑块、残存斑块、引入斑块。

2、根据物种对边缘的反应可将物种分为内部种和边缘种。

3、影响斑块起源的主要因素:环境异质性(环境资源斑块)、自然干扰(干扰斑块、残存斑块)、人类活动(引入斑块)。

4、干扰斑块与残存斑块的异同点。

答:相同点:1、都是自然或人工干扰的产物。2、都受到干扰的初期以及随后的演替过程中发生着物种、种群大小、灭绝和迁移的变化。3、都以相似性消失于基质或者先前的斑块中。4、都具有高的转化速率。

不同点:干扰的影响的范围不同。干扰斑块干扰的影响范围小,残存斑块干扰的影响范围大

第三章廊道

廊道:景观中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

景观连接度:景观空间结构单元之间连通性的生物学度量指标,包括功能连接度和结构连接度。

1、按廊道的结构和性质可将廊道分为那些类型?

答:按廊道的结构和性质可将廊道分为线状廊道、带状廊道、河流廊道。

2、廊道有哪些重要生态功能?

答:廊道有以下重要的生态功能:资源功能、通道功能、屏障功能、防护功能、美学功能。

3、城市廊道据功能划分为三种:绿色廊道、蓝色廊道、灰色廊道。

论述题:生态廊道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关键性问题。

答:不同类型的生态廊道在设计中都会涉及一些关键性问题,如数目、基质、宽度、连接度、构成、关键点(区)等。

(1)数目一般情况下,在满足基本功能要求的基础上,生态廊道的数目通常被认为越多越好。

(2)基质生态廊道是与周围土地发生联系的,因此考虑景观中生态廊道所处的基质也极其重要。对基质的研究应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弄清动物利用廊道的方式,第二,调查周围的土地利用方式,或是判断出从相邻地区流向生态廊道的污染物的类型与强度;第三,判别有生态廊道连接的大型生态斑块,这些斑块的位置将会影响到生态廊道的位置、内部特征及长度,进而影响到迁移物种的类型。

(3)宽度宽度对廊道生态功能的发挥有着重要的影响。太窄的廊道对敏感物种不利,同时降低廊道过滤污染物等功能。此外,廊道宽度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产生边缘效应的地区,进而影响廊道中物种的分布和迁移。边缘针对不同的生态过程有不同的响应宽度,从数十米到数百米不等。边缘效应虽然不能被消除,但是可以通过增加廊道的宽度来减小。

(4)连接度连接度是指生态廊道上各点的连接程度,对于物种迁移及河流保护都十分重要。对于野生动物来说,功能连接度会根据不同物种的需要发生变化。道路通常是影响生态廊道连接度的重要因素,同时,廊道上退化或受到破坏的片段也是降低连接度的因素。规划与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通过各种手段增加连接度。

(5)构成构成是指生态廊道的各组成要素及其配置。廊道功能的发挥与其构成要素有着重要关系。构成可以分为物种、

生境两个层次。生态廊道不仅应该有乡土物种组成,而且通常应该具有层次丰富的群落结构。除此之外,廊道边界范围内应该包括尽可能多的环境梯度类型,并与其相邻的生物栖息相连。

(6)关键点(区)关键点包括廊道中过去受到人类干扰以及将来的人类活动可能会对自然系统产生重大破坏的地点。当点的面积在所研究尺度上变得足够大时,就成了关键区。从某种意义上讲,关键点(区)也是生态廊道构成的一部分,只不过这些点(区)在廊道中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

此外,生态廊道设计中还涉及其他一些结构特征问题,如尺度、环境梯度、干扰路线、曲度、长度等。

第四章基质

孔隙度(也称其为孔性,基质孔隙度或景观孔隙度):是景观内具有闭合边界的斑块密度的量度,指单位面积上具有闭合边界的斑块数目。

生态交错带: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具有由特定时间、空间尺度以及相邻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程度所确定的特征。

景观边界:在特定的时空尺度下,相对均质的景观要素之间所存在的异质性过渡区域。

简答题:

简述基质概念及判断标准。

答:基质是景观中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优势度最高的景观要素。

判断景观基质的标准有三条:

①相对面积:景观中某一类要素明显比其他要素占有的面积大得多时,可以据此来判断这种景观要素就是基质。通常基质的面积超过现存的任何其他景观要素类型的总面积,或者说基质的面积应占总面积的50%以上。

②连通性:假若景观的某一要素(通常为线状或带状要素)连接得较为完好,并环绕所有其他现存景观要素时,可以认为这一要素是基质。

③动态控制:当相对面积和连通性两个因素难以对景观基质进行判别时,考察某种景观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控制作用尤为重要。基质对景观动态的控制程度较其他景观要素类型大。

论述题:试述景观边界的特征及主要功能。

答:景观边界是一个多功能的景观组分,具有鲜明的时空特征:

①异质性:景观边界具有相邻景观的部分特点,异质性高;边缘种更增加了景观边界的异质性。

②动态性:景观边界具有脆弱、敏感和不稳定等一系列动态特征。

③宏观性:景观可看作是一定景观尺度上的生态实体。

④尺度性:景观边界对观察尺度的反应敏感,在某一尺度上观察到的景观边界,会在较小或更大尺度上消失。

景观边界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通道或廊道:景观中许多流(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物种流等)是沿景观边界流动的,此时的边界相当于廊道。

②过滤器或屏障:穿越景观边界的流在质、量和速度上大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此时的边界相当于一个半透膜。

③源:由于景观边界两侧物质和能量水平的差异,从而导致生态流由景观边界向相邻景观单元的流动,起到源的作用。

④汇:景观边界可以聚集生态流。

⑤生境:景观边界有其特有的物种和环境特征,因此也成为很多物种的一种栖息地类型。

第五章景观形成要素与构形

粒级(度):景观组分规模大小的量变,主要用于空间测量,是一个与尺度密切相关的概念,粒级分为空间粒度和时间粒度。空间粒度是指最小可识别单位所代表的特征长度或面积或体积,时间粒度是指某一事件现象发生的频率或时间间隔。

1、景观是由哪些自然因素影响形成的?

答:景观是由气候、地貌、土壤、植被和自然干扰等因素影响形成的。

2、地貌因素按照地面的高度和形态可分为哪几类?

答:按照地面的高度和形态可将地貌划分为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五大类型。

3、植被地带性分布规律可划分为:水平地带性(经度地带性、纬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

第六章景观空间格局

景观格局:一般是指某特定尺度上景观的空间结构特征即空间格局,是大小和形式各异的景观要素在空间上的排列形式,或景观要素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等。

简述景观格局的类型。

答:景观空间格局有均匀格局、聚集格局、随机格局和组合格局四大类型。

第七章景观异质性

景观破碎化: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干扰所导致的景观由简单趋于复杂的过程。

景观多样性:景观在结构、功能、动态方面的多样性,反映景观的复杂性。

1、简述景观异质性与景观组分相对频率的关系。

答:景观的异质性随着景观组分在景观中相对频率的变化而变化,具体表现为:随着景观组分出现的相对频率的增加,其异质性相应地提高。当该景观组分的相对频率增加并超过某一临界值时,该景观组分在景观中占主导地位的概率随着其相对频率的继续增加而加大,其分布的不确定性开始下降,景观重新出现均质化的趋势,景观异质性开始降低。如果最终景观被该景观组分全部占据,景观又呈现为均质的系统。

2、景观异质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答:①景观异质性与遗传多样性:景观异质性增加,生境多样性将提高,种群多样性将更丰富,物种基因交流频繁,遗传多样性将增加,随着破碎化的进一步加剧,景观异质性有可能降低,生境孤立现象突出,遗传多样性降低,甚至随着生境的消失而消失。

②景观异质性与物种多样性:景观异质性越高,物种多样性越高。

③景观异质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景观异质性增加,生境多样性也随之增加,生态系统多样性也增加,当导致景观破碎化的生态过程丰富时,不会对生境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造成实质的影响。

3、景观破碎化特点及研究意义。

答:特点:破碎的斑块越小,种群密度降低程度越大,灭绝速率越大。

意义:通过对景观破碎化的分析,可以从一定角度对景观的稳定性和干扰,尤其是人类活动的干扰程度进行客观的评价,为景观管理和规划设计提供依据,此外,对生物和资源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第八章景观生态过程

名词解释:

景观生态过程:把物质和能量在景观要素内部及其之间的流动称为景观生态过程。

景观生态流:指物质、能量、物种及其他信息在景观各空间组分之间的流。

简答题:

1、简述景观生态过程的基本动力及景观生态之间的媒介物。

答:景观生态过程的基本动力是:扩散:物质沿浓度梯度的运动过程;质量流:物质沿能量梯度的移动过程;运动:物体通过消耗自身能量从一处向另一处的移动。

景观生态之间的媒介物有:风、水、飞翔动物、地面动物和人。

2、景观要素中的无机流有哪几种?

答:景观要素中的无机流包括:空气流、水流、养分流。

3、物质、能量在景观中的运动格局。

答:1、连续运动,即某一客体在两点没有停顿的运动过程。这种运动的速度不会降到0,尽管速度有时快,有时慢。2、间歇运动,即一客体在两点之间运动时要停一次或几次的运动过程。

4、植物在景观内基本散布形式。

答:1、植物分布区边界的变化:植物分布区的边界会由于环境的周期性变化而发生变动。

2、植物种的灭绝、适应或散布:长期的环境变化可使植物种类趋向灭绝。

3、植物种在新分布区传播:植物到达一个新的有适宜的生境的地区,如果缺少相应的限制因素,会发生广泛传播,并可能对当地物种的生存产生极大影响,形成生物入侵。

第九章景观功能

名词解释:

景观功能:指景观通过其生态学过程对自身内部及其他相关生命系统生存和发展所能提供的支撑作用。

景观阻力:能量流或物质流经过景观时受到景观结构特征的影响流速发生变化,这种影响景观生态流运动国策怀念感的因素统称为景观阻力。

景观引力场:把一个特定结点或斑块所产生的景观生态流的作用范围称为景观引力场。

简答题:

1、什么是景观的关键点?

答:1、具有重要内容或源地效应的部位,或者不同寻常的地物。2、变化较频繁的区域,特别是生态敏感区,以及那些一旦受到干扰就长时期得不到恢复的区域。3、各种形式流交会的地方。

2、简述景观与文化的关系。

答:1、人的景观感知、认识和准则影响景观并受景观的影响。2、文化习俗强烈地影响居住景观和自然景观。3、自然界的文化概念不同于科学的生态功能概念。4、景观外貌反映文化准则。

第十章景观动态变化

景观变化:研究景观在各种内外部驱动因素作用下其结构和功能随时间推移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征与规律,也称景观动态。景观稳定性:指景观保持原有状态及其受干扰后回归该状态的能力。

1、如何衡量景观的稳定性?

答:景观的稳定性可从四个方面来分析和衡量,即:①景观基本要素是否具有再生能力;②景观中的生物组分、能量和物质输入输出是否处于平衡状态;③景观空间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的高低,是否有助于保持景观生态系统功能的稳定性;

④人类活动的干扰影响是否超出了景观自然稳定性的承受能力。

2、简述景观变化的判断标准。

答:判断景观变化的标准是:①景观基质发生变化,一种新的景观要素成为景观基质;②几种景观要素类型所占景观面积百分比发生足够大的变化,引起景观内部空间格局的变化;③景观内产生一种新的景观要素类型,并达到一定覆盖范围。

3、景观变化空间过程有哪几种?

答:经管变化空间过程有五种,即穿孔、分割、破碎、收缩和磨蚀。

第十一章景观干扰

名词解释:

干扰:剧烈影响生态系统、群落或种群结构,并能改变资源和物理环境的相对离散性事件。

中度干扰假说:适度的干扰可以保持较高的物种多样性。

干扰频率假说:只有干扰发生的时间间隔比竞争排斥所需时间短时,才能维持种的丰富度。

简答题:

1、简述干扰的性质。

答:自然界的干扰是复杂的,表现出如下特性:

①干扰具有多重性;

②干扰具有生态影响的相对性;

③干扰具有明显的尺度性;

④干扰是对生态演替过程的再调节;

⑤干扰是自然生态系统中不协调的现象;

⑥干扰在时空尺度上具有广泛性。

2、生态入侵物种一般具有什么典型特征?

答:入侵种一般具有典型且普遍的特征。植物种的主要表现如下:1、生长发育快,成熟早。2、繁殖力强,营养繁殖体适应力强或果实和种子产量高。3、种子寿命长,种子活力维持时间长,种子一般具休眠特性,可以周期性的萌发。4、分布区广,兼具多种生态型。5、繁殖体具有长距离传播的机制。6、能产生生物毒素,以抑制其他植物生长。7、有的具有寄生习性。8、种子的形态性状类似作物,可以伴随作物传播。9、抗逆性强,生命力旺盛。10、光合速率高,生长快,生物量大,具竞争优势等。动物种主要表现如下:1、入侵种引起对当地土著种的非直接过度捕食。2、携带病原体协同入侵,导致土著种大规模死亡。3、繁殖力强,发育快,竞争力强,迅速占领大部分资源。

3、人类干扰活动下所造成的环境问题有哪些?

答:1、全球气候变暖。2、大气污染和酸雨危害。3、森林和其他天然植被减少。4、土地退化。5、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6、生物多样性降低。

4、干扰按其来源、机制、作用强度划分的类型有?

按来源划分: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

按其机制划分:物理干扰、化学干扰和生物干扰。

按其作用强度划分:轻度干扰、适度干扰、严重干扰和极度干扰。

第十二章景观尺度

名词解释:

尺度:是对某一研究对象或现象在空间或时间上的量度。在景观生态学研究中,尺度可分为空间尺度、时间尺度和组织尺度。尺度推绎:指利用某一尺度上所获得的信息和知识来推测其他尺度上特征的过程,或者通过在不同尺度上研究来讨论生态结构、过程、功能等景观生态学问题跨尺度特征的过程,即为跨尺度信息转换,也称尺度外推。

填空题:

1、在景观生态学研究中,尺度可分为空间尺度、时间尺度和组织尺度。

2、根据生态格局和过程发生的范围、频率以及环境干扰、生物反应和植被格局,尺度可以分为四个尺度等级,即小尺度、中尺度、大尺度和巨尺度。

3、小尺度或微观尺度域为1~500年的时间范围和1~1000000平方米的空间范围。

4、大尺度或宏观尺度域为10000~1000000年的时间范围和10000000000~1000000000000的空间范围。

5、按照尺度推绎的方向不同,可分为尺度上推和尺度下推;尺度推绎根据所依据的时空纬度不同,还可以分为空间尺度推绎和时间尺度推绎。

简答题

1、简述尺度推绎的特点。

答:尺度推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尺度推绎过程的尺度依赖性。

②尺度推绎模型的非线形。

③尺度推绎研究的复杂性。

第十三章景观生态分类

名词解释:

景观生态分类:根据景观的空间结构与生态功能特性来划分景观生态系统的类型。

主导因子:

景观生态图:根据景观生态分类结果,客观而概括地反映研究区景观生态类型的空间分布模式和面积比例关系而形成的图。填空题:

1、土地分类是将土地排列成一定类别或级别,其主导因子及分类途径有:属性分类途径、土地景观生态分类、土地能力分类。

2、根据人类对自然景观的干扰程度,把景观分为五类:自然景观、经营景观、耕作景观、城郊景观、城市景观。

3、城市景观的特点是:具有明显的人类主导性、生态脆弱性、景观破碎性。

4、目前最常见的景观生态图有:景观形态图和景观功能图。

简答题:

1、按人类影响强度所划分的生态分类及其特点。

答:1、自然景观:没有明显的人类影响。

2、经营景观:人类可以收获的林地和草地。

3、耕作景观:种植的农田及与之相伴的村庄、树篱、道路、水塘等形成的景观。

4、城郊景观:城镇和乡村地区,并交错分布有住宅区、商业中心、农田、人工植被和自然植被的地段。

5、城市景观:密集的建筑群,零星分布有人工管理的公园。

2、简述景观生态分类的基本原则。

答:景观生态分类的基本原则包括:综合性原则、主导因子原则、实用性原则、等级性原则。

3、简述人工景观的共同特征。

答:人工景观的共同特征表现为:空间布局规则化、经济效益显著、能量效率高、功能高度特化、转化效率大、追求景观的视觉多样性。

论述题:

试述景观生态分类的原则、一般步骤与方法。

答:景观生态分类的原则:综合性、主导性、实用性、等级性。

一般步骤是:①目标定位与资料收集②景观特征提取与分析③分类等级和主导因子确定④样点确定与野外调查⑤景观生态分类体系的建立⑥精度评价与结果校正⑦景观生态分类图制作。

方法是:1、目标定位与资料收集。2、景观特征提取与分析。3、分类等级和主导因子确定。4样点确定与野外调查。5、景观生态分类体系的建立。6、精度评价与结果校正。7、景观生态分类图制作。

第十四章景观生态评价

名词解释:

景观生态评价:是对景观属性的现状、生态功能及可能的利用方案进行综合判定的过程。

生态系统健康:是指一个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即在时间上具有维持其组织结构、自我调节和干扰后的恢复能力,可通过活力、组织结构和恢复力三个特征来定义。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的维持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及其效用。

生态足迹:生态足迹是通过核算人类生存所需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与该地区所能提供的实际土地面积相比较,判断该地区人类活动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范围之内。它通过测算研究区域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来测评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如果生态足迹大于生态承载力,形成生态赤字,则区域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反之,形成生态盈余,区域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

填空题:

1、景观生态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景观质量评价、景观开发利用评价、景观功能价值评价。

2、生态系统健康可以通过活力、组织结构和恢复力三个特征来定义。

3、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可分为四个层次:生态系统的生产、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生态系统的环境效益和生态系统的娱乐价值。

4、生态足迹法通过测算研究区域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来测评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如果生态足迹大于生态承载力,形成生态赤字,则区域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反之,形成生态盈余,区域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

1、景观生态评价的特点。

答:景观生态评价的特点是:⑴研究对象的特定性和针对性⑵评价标准的相对性和发展性⑶具有一定的时空尺度⑷评价指标的可调控性。

2、简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的要点。

答:1、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不应建立于单个物种的存在、缺失或某一状态为基础的标准上,不应仅停留在对物种大量的调查或统计的基础上,同时应有实验室的工作配合。

2、系统健康评价应该能反映人们对生态系统可能发生的相应变化的认识。虽然作为最佳的评价健康度量应该是简单的,可以序列化,有可分辨的变化状态。然而生态系统健康并不是必须为一个单一的数值,因为单一数值将多个维度压缩到了一个几何级数上、维度为0的程度。

3、系统健康评价的标准应该与在数量值上的变化相对应,即使几十年,发生的数量改变也不应该出现间断。健康度量应该具有统计学属性。

4、考虑到要以最少的观察次数获得数据,系统健康的度量应该与观察的次数不具相关性。

3、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主要体现在哪几方面?

答:主要体现在:生态系统的生产、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生态系统的环境效益、生态系统的娱乐价值。

第十五章景观生态规划与建设

填空:

1、景观生态规划的一般原则有:自然优先原则、整体优化原则、特色性原则、综合性原则。

2、城市景观的特点是:具有明显的人类主导性、生态脆弱性、景观破碎性。

3、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和建设总的目标是改善城市景观结构,提高城市结构功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促进城市景观的持续发展。具体目标是:安全性、健康性、便利性、舒适性。

4、生物多样性保护分为就地保护和迁移保护。

简答:

1、简述景观生态规划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答:景观生态规划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有:

2、简述自然保护区规划的功能分区的标准及含义。

答:自然保护区功能分区的标准即一个生物圈保护应由核心区、缓冲区和过渡区等三个功能区组成,相互之间形成圈层结构。核心区是自然保护区最为重要的区域,应是自然生态系统保存最好、珍惜濒危物种最为集中之地,是人类涉足最少的区域。建立缓冲区用于保护与核心区在生物、生态、景观上的一致性,可进行以资源保护为目的的科学活动和以恢复原始景观为目的的生态工程等,可以有限度地进行观赏型旅游和资源采集活动,但应禁止狩猎和经营性开发活动。过渡区位于缓冲区的外围,起自然保护区与周围地区联系的纽带作用,用于保存与核心区和缓冲区的一致性。

3、什么是景观生态规划?

答:景观生态规划是指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以区域景观生态系统整体优化为基本目标,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生态系统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模式。

4、简述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和建设的目标与原则。

答: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和建设总的目标是改善城市景观结构,提高城市结构功能,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促进城市景观的持续发展。具体目标如下:①安全性;②健康性;③便利性;④舒适性。

根据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内涵及目标,要做好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和建设,应遵循如下原则:①环境敏感区的保护原则;

②多样性原则;③持续性原则;④生态原则;⑤社会原则;⑥美学原则。

5、简述森林公园总体规划的原则与基本步骤。

答:森林公园总体规划原则如下:①森林公园建设以生态建设理论为指导,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遵循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②森林公元建设规划必须与旅游规模相适应,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进行适度建设,切实注重实效;③森林公园应以维护森林生态环境为主题,突出野趣和保健等多种功能,因地制宜,发挥自身优势,形成独特风格和地方特点;④统一布局,统筹安排建设项目,做好宏观控制。规划的基本步骤通常分为调查、分析和规划三个阶段。

6、什么是生态旅游?

答:在生态学的观点、理论指导下,享受、认识、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带有生态科教、生态科普色彩的一种特殊形式的专项旅游活动。

7、简述生态旅游基本内涵及其要素。

答:生态旅游的基本内涵是:①对象:自然区域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文化;②游客行为不对或尽量少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③注重当地居民的参与性,尊重他们应有权利,应该改善当地居民生活水平;④具有生态环境教育功能,应该能够提高或甚至改变游客环境观或生活方式。

生态旅游的四个要素是:①减少对环境影响;②增强对当地文化的尊重;③使当地居民受益;④满足参加者的娱乐要求。

8、简述湿地的特征。

答:湿地生态系统有别于其他生态系统的特征表现在四个方面:①过渡性;②多样性;③生产力富集性;④环境脆弱性。

第十六章景观生态学发展现状与趋势

简答题:

1、简述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主要流派及其侧重点。

答:景观生态学的重要流派有:欧洲的景观规划设计:重点对以人类经营的生态系统为主的景观最优规划与设计进行研究;美国的景观结构与功能:侧重研究景观生态学过程、功能及变化的研究特色;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土地生态分类:在强调土地的生态属性忽然功能的基础上,建立了较完整的土地分类、土地生产力评价和利用原则、方法和分类体系;前苏联的景观地球化:在景观区划与景观地球化学方面突出了自己的特色。

2、简述景观生态学的一些重要应用领域。

答:景观生态学的一些重要应用领域有:①生物多样性保护;②生态恢复与生态重建;③森林生态系统经营;④土地利用规划;⑤城市经管生态规划与建设。

景观生态学考试重点复习课程

景观生态学考试重点

景观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 1、景观: 概念:狭义——在几十千米至几百千米范围内,由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具有重复性格局的异质性地理单元。 广义——包括出现在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上的具有异质性或斑块性的空间单元。 美学概念: 地理学概念: 生态学概念: 2、景观有哪些基本特征?如何理解景观和景观要素之间联系与区别? 基本特征:空间异质性、功能一致性、地域性、可辨识性、可重复性等 ①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的异质性镶嵌;②地貌、植被、土地利用和人类居住格局的特别结构;③生态系统以上区域以下的组织层次;④综合人类活动与土地的区域系统;⑤一种风景,其美学价值由文化所决定;⑥遥感图像中的像元排列。 景观要素是景观的构成基本单元,强调的是均质性,而景观则强调异质性。在一定条件下其地位可以相互转化,二者的关系体现了景观现象的尺度效应。 景观景观要素 相同点都具有等级结构特征,可在不用的问题或等级尺度上处于不同的地位

整体景观的组成成分 不同点空间实体的整体性组成景观的空间单元的均质性 异质性地域单元从属性地域单元 1、景观生态学 概念:以景观为对象,重点研究其结构、功能、变化及其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的一门宏观生态学科。 研究对象和内容: ①景观结构:即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多样性及其空间关系; ②景观功能:即景观结构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作用,或景观结构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 ③景观动态:即指景观在结构和功能方面随时间的变化; ④景观规划和管理。 第二章 景观生态学 基本理论:系统论、等级系统理论、空间异质性理论、时空尺度、渗透理论、复合种群理论等。 基本原理:系统整体性原理、尺度性原理、结构镶嵌原理、文化性原理、多重价值原理等。 第三章

园林生态学复习重点

绪论 海克尔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在其生活过程中与环境的关系,尤其指动物与其他动物、植物之间互惠或互敌对的关系。 生态学发展简史: 1.生态学萌芽时期:16世纪以前,人类依赖自然生存,在长期与自然的交往及生产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有关植物和动物的知识,对自然地了解逐渐增多。人类在生产实践中不断积累的这些知识为生态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2.生态学建立时期:17-19世纪。十七世纪后,有关生态学的知识逐渐丰富。十九世纪末,生态学作为生物学的分支科学诞生。 3.生态学巩固时期:20世纪初-50年代。生态学进入到生态系统这一新阶段。 4.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后,科学发展,生产力提高,人类与环境矛盾日益突出,人类面临人口爆炸、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粮食不足、环境污染五大问题的挑战,人们意识到生态对保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生态学概念和主要研究内容:(概念)园林生态学是研究城市居民、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内容)1.城市地区特殊的生态环境条件与园林植物的相互作用关系。2.城市绿地生态系统改善城市环境的作用和标准。3.城市植被营建管护相关的植物群落生态学知识。4.城市景观生态规则以及城市的生态恢复与生态管理等。 第一章城市环境与生态因子 环境:是指生物个体或群体外的一切因素的总和。构成环境的各个因素称为环境因子。 生态因子:环境因子中,能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分布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作用的因子。生境:是指植物体或植物群落所居住的地方,是具体的特定地段上对植物起作用的生态因子的总和。 城市环境的特征(简答) (1)城市环境的高度人工化特征 (2)城市环境的空间(平面和立面)特征 (3)城市环境的地域层次特征:建筑空间、道路广场空间和绿地空地空间 (4)城市境污染特征:如“热岛效应”。 城市环境容量 1.环境容量:是指某一环境在自然生态结构和正常功能不受损害、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不下降的前提下,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2.环境污染:当污染物进入环境中的量超过环境对污染物的承受能力(环境容量时),环境就会恶化,对人体健康、动植物正常生长发育产生危害,该现象称为环境污染。 3.城市环境容量:是指环境对于城市规模及人的活动提出的限度。 生态因子的分类: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1. 综合性(生态环境是由许多生态因子组合起来的综合体,对植物起着综合的生态作用)2. 非等价性(对植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是非等价的,其中必有一个或几个因子起决定性作用,这个因子称主导因子)3. 不可替代性和互补性 4. 阶段性5. 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 最小因子定律:稳态条件下,植物生长所必需元素中,供给量最少(与需要量比相差最大)的元素决定着植物的产量。

景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景观生态学 一. 名词解释 1.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 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2.斑块:是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地表区域。 3.斑块化:是指斑块空间格局及其变异,通常表现在斑块大小,内容,密度,多样性,排列 状况,结构,和边界特征等方面。 4.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可以看作是线状或带状的斑块。 5.基质:景观中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如广阔的草原、沙漠等 6.景观异质性:景观要素及其属性在空间上的变异性,或者说景观异质性是景观要素及其属 性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 7.景观空间格局:一般指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景观斑块在空间上的配置 8.景观多样性: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和功能方面的多 样性和变异性,反映的是景观的复杂程度。 9.内缘比;斑块内部与外侧边缘带的面积之比 10..网络:网络通常由结点和连接廊道构成分布在基质上 11.干扰:系统中一个偶然发生的不可预知的事件,是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发生的现象(不 用背) 12.景观破碎化: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干扰所导致的景观由简单趋于复杂的过程,即景 观由单一、均质和连续的整体趋向于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镶嵌体的过程 13.景观连接度:是描述景观中廊道或基质在空间上如何连接和延续的一种测定指标。 14.生态流:景观中物质、能量和物种在景观要素之间的流动 15.meta种群:同种的局域种群在不同斑块上分布的总和 16.景观生态分类:根据生态系统内部水热状况的分异物质能与能量交换形式的差异以及反映 到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的差异,按照一定的原则、依据、指标,把一系列相互区别、各具特色的景观生态类型进行个体划分和类型归并,揭示景观的内部格局、分布规律、演替方向。(未知) 17.景观生态规划:指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一区域景观生态系统整体优化为目标,在景观生 态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生态系统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模式。 18.最佳的景观结构:含有细粒区域的粗粒景观最有利于获得大型斑块带来的生态效应,也有 利于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生境物种生存,并能提供比较全面的环境资源和条件,具备了粗粒和细粒的有点 二. 填空 19.景观要素的三种类型:斑块、廊道、基质 20.斑块的分类:干扰斑块、残存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引进斑块 21.廊道的类型:A)按起源可分为:环境资源廊道、干扰廊道、残存廊道、引进廊 道 B )按宽度分:线状廊道、带状廊道 C )按构成分:绿道、蓝道、灰道、暗道、明道、(必考) 22.廊道的功能:生境、通道、过滤、源和汇 23.基质的判断依据(标准):相对面积、连接度、动态控制 24.基质的特征:连接度、狭窄地带、孔隙度

景观生态学(终极版)

1.叙述景观生态学的主要内容及目前的研究重点。 主要内容: (1)景观生态学是研究空间的异质性和格局 a)定量地描述不同尺度下的景观格局形成的物理、生物过程和干扰过程; b)空间异质性如何影响到个体、种群和群落的空间分布; c)景观结构和功能随时间变化; d)人类对景观变化的影响以及如何管理景观。 (2)景观生态学是对空间异质性的研究和管理 a)景观镶嵌体的空间结构和组成; b)景观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如能流、物流); c)景观结构和功能随时间的变化; d)景观结构和功能的优化和管理。 目前研究的重点: ①干扰对景观格局和过程的影响和干扰在景观中的传播和扩散。 ②景观格局与景观过程的关系或景观格局的生态学和环境效应。 ③小尺度实验研究及其尺度外推。 ④景观动态模拟预测模型和景观规划设计辅助决策以及多尺度空间耦合模型。 ⑤景观格局优化。 ⑥景观的多重价值和作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与决策基础的景观社会经济研究。 ⑦人类在景观中的作用和景观规划设计。 热点地区:①流域系统;②湿地;③文化景观;④城乡过渡带;⑤滨海地区;⑥乡村景观 2.试比较美国景观生态学派与西欧景观生态学派的特点。(必考) 欧洲和北美在起源和发展上均有着显著的不同。一般而言,欧洲学派更具人文性和整体论的特点;北美学派更注重于以生物为中心的生态学内容和还原论为基础的方法论。 具体的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 首先,景观生态学在欧洲学派中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它与规划、管理和政府有着密切的和明确的关系;北美学派虽也有应用的方面,但它更大的兴趣在于景观格局和功能等基本问题上,并不是都结合到任何具体的应用方面。 其次,欧洲学派主要侧重于人类占优势的景观;而北美学派同时对研究原始状态的景观也有着浓厚的兴趣。 当然除此之外,他们之间也存在一些共同点,如北美景观生态学派同样意识到了人类对景观的作用和影响;欧洲学派也没有放弃对空间格局的重视。 3.为什么要研究景观格局?研究景观格局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景观格局一般指景观的空间格局(Spatial pattern),是大小、形状、属性不一的景观空间单元(斑块)在空间上的分布与组合规律。 研究意义: a)从看似无序的景观斑块镶嵌中,发现潜在的有意义的规律性,最终目的是为了确定产生和控制景观格局的因子和机制, 探讨格局效应。 b)确定产生和控制空间格局的因子及其作用机制; c)比较不同景观镶嵌体的特征和它们的变化; d)探讨空间格局的尺度性质; e)确定景观格局和功能过程的相互关系; f)为景观的合理管理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研究方法: a)用于景观要素特征分析的景观空间格局指数

景观生态学考试复习重点

景观生态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绪论 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第二章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1.等级理论 任何系统都属于一定的等级,并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尺度。等级结构是一个由若干单元组成的有序系统,对于任何等级的生物系统,它们都是由低一等级水平上的组分(亚系统)组成。同时本身又是高一等级水平上的组成成分。 2.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物种-面积”关系、均衡理论、聚合种群理论) (1)“物种—面积”关系:S = CAz (S:物种丰富度;A:物种存在的空间面积;C:物种的分布密度;z:一个统计指数,理论值为0.263,通常为0.18-0.35) (2)均衡理论:岛屿物种数目的多少,应当由“新物种”向区域中的迁入和“老物种” 的消亡或迁出之间的动态变化所决定,它们遵循着一种动态均衡的规律。当迁入率和灭绝率相等时,岛屿物种数达到动态的平衡状态,即物种的数目相对稳定。 (3)聚合种群理论:指在斑块生境中,空间上具有一定的距离,但彼此间通过扩散个体相互联系在一起的许多小种群或局部种群的集合,一般也称为一个种群的种群。 3.复合种群持续生存的必要条件 ①离散的局部繁殖种群。 ②所有的亚种群均有绝灭的风险。即使是最大的亚种群也有绝灭的可能。 ③亚种群有重建的可能。重建率随斑块间距离的增大而锐减,也与物种的迁移能力有关。 ④局域动态的非同步性。 4.渗透理论(临界阈现象,渗透阈值0.5928) (1)临界阈现象:某一事件或过程在影响因子或环境条件到达某一阈值而发生的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截然不同状态的过程。 (2)渗透阈值0.5928 5.源-汇系统理论(“源”种群与“汇”种群,源斑块与汇斑块) (1)所谓“源”种群是那些在条件较好的斑块生境中生存并具有较高增长率的局部种群。(2)所谓“汇”种群是指那些在条件较差的斑块生境中生存并具有负的种群增长率的局部种群。 (3)包含源种群的生境视为源斑块,而将汇种群所占据的生境作为汇斑块。物种总是从源斑块向汇斑块迁移。 6.尺度的定义和表达 (1)定义:指在所研究的生态系统的面积大小(空间尺度),或者指所研究的生态系统动态的时间间隔(即时间尺度)。 (2)表达:粒度和幅度 第三章景观结构 1.斑块(概念,起源)

景观生态学测试试题

景观生态学试题

————————————————————————————————作者:————————————————————————————————日期: 2

名词解释 景观: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美学价值。 生态学干扰:发生在一定地理位置,对生态系统结构造成直接损伤的、非连续性的物理事件。 斑块及斑块动态 斑块是在外貌上与周围环境或基质有所不同的一块非线形地表区域. 景观多样性 斑块性质的多样化, 景观异质性 斑块空间镶嵌的复杂性,或景观结构空间布局的非随机性和非均匀性。 景观结构 是不同层次水平或者相同层次水平景观生态系统在空间上的依次更替和组合,直观的显示景观生态系统纵向横向的镶嵌组合规律。包括景观的空间特征和非空间特征两部分内容。 尺度推绎 把某一尺度上所获得的信息和知识扩展到其他尺度上,或者通过在多尺度上的研究而探讨生态学结构和功能跨尺度特征的过程;简言之,尺度推绎即为跨尺度信息转换。 景观变化 也称景观动态。是指景观的结构和功能随时间而发生的变化。 景观指数 能够高度浓缩景观格局信息,反映其结构组成和空间配置某些方面特征的简单定量指标。 1.内缘比:指斑块内部与外侧边缘带的面积之比 2.景观格局:指某特定尺度上景观的空间结构特征,是大小和形状各异的景观要素在空间 上的排列形式,或景观要素的类型、数目以及空间分布与配置等。 3.景观异质性:指景观系统特征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不均匀性及复杂程度 4.复合种群:是由空间上彼此隔离,而在功能上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种群或局部种群组成的种群缀块系统。 5.生态流:观中的能量、养分和多数物种,都可以从一种景观要素迁移到另一种景观要素,表现为物质、能量、信息、物种等的流动过程。

景观生态学重点

Adobe Acrobat 7.0 Professional 景观生态学重点及参考答案 (特此感谢雷威、朱虹、汪峰、邓朝松、郑永锴总结参考答案,鼓掌!!!!) 1.名词解释 ①景观:在较大、中度尺度以及具有空间异质性的较小尺度的区域,都可视为景观;是一定的地表可见景象的综合;具美学方面的特征。 ④景观结构成分:在生态学性质和地理学中性质各异,而形态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相似的景观要素。 ⑦景观连接度:景观中各功能上和生态过程上的联系。一方面取决于景观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另一方面还要通过斑块之间生物种迁徙或其他生态过程进展的顺利程度来反映。 ①干扰斑块:由于局部干扰而形成的斑块。 ④残存斑块:大面积干扰后残存下来的局部未受干扰的自然或般自然斑块。 ⑥边缘效应:景观单元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中心部分显著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 ⑦景观孔隙度:单位面积的斑块数目。 ④生态交错带:指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区。 ⑤景观边界:指在特定时空尺度下,相对均质的景观之间所存在的异质性过渡区域。 ①景观格局:景观要素在景观空间内的配置和组合形式,是景观结构和景观生态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①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景观中存在某种潜在的生态系统空间格局,它由景观中的某些关键的局部,其所处方位和空间联系共同构成。 ①景观异质性:由景观要素的多样性和景观要素的空间相互关系共同决定的景观要素属性的变异程度。 ⑦空间异质性:由景观要素的数量和比例、形状、空间分布及景观要素之间的空间邻接关系所决定的空间不均匀性。 ③时间异质性:作为空间某一点不同时间景观结构和组分变化的量

变。 ④景观破碎化:景观中景观要素斑块的平均面积减小、斑块数量增加的变化。 ⑤景观多样性:特定区域中景观要素及其空间结构类型、格局、过程的变异性和复杂性。④中继站:在链路上某一地点,传输设备的集合。 ⑨景观生态流:物质、能量、物种和信息在景观中毗邻的生态系统之间的流动或运动。 ③景观阻力: ①干扰:阻断原有生物系统生态过程的非连续性事件。 ④中度干扰假说:中等程度的干扰频率能维持较高的物种多样性。 ①景观变化:景观变化的速率有快有慢,规模有大有小,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②景观稳定性⑥破碎化⑨转移矩阵 ①群丛 1.简答题 ③景观生态学形成与发展的理论基础主要有哪些? 答1)德国生物学和地理学家定义景观为:将地球圈、生物圈和智慧圈的人类建筑综合在一起的,供人类生存的总体空间可见体。 2)荷兰景观生态学家普遍认为,景观是由生物、非生物和人类活动的相互作用产生和维持的,作为地球表面可识别的一部分,包括其部分形态与功能关系的综合体。 3)美国景观生态学家和法国地理学家认为,景观是指由一组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异质性陆地区域,其空间尺度在数千米到数十千米范围。 4)①环境资源斑块的特性是什么? 答:1)由于自然环境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具有相对稳定性,环境资源斑块的持续时间较长,即斑块寿命较长,周转速率很低 2)斑块与木底之间的生态交错区可能很宽,常形成逐步变化的梯度⑦斑块边缘对能量、养分、物种有何影响? 答:1)能量流动或物质交换随着边缘的增加而增加。 2)大型斑块有利于敏感物种生存,为大型脊椎动物提供核心生境躲

景观生态学复习资料

景观生态学 一. 1.斑块:在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非线性地表区域。 分类干扰斑块残存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引入斑块 2.异质性:由不相关或不相似的组分构成的系统。 3.景观破碎化:由自然或人为干扰所致的景观有简单趋于复杂的过程。(考) 4.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它既可以呈隔离的条状,也可以与周围基质呈过渡性连续分布。 分为线状廊道、带状廊道、河流廊道。 5.景观格局总体变化 (1)景观的基质发生变化,一种新的景观要素类型成为景观基质; (2)几种景观要素类型在景观中所占的面积比例发生很大的变化,引起景观格局空间格局的改变; (3)景观内产生一种新的景观要素类型,并达到一定覆盖范围。 6.流的媒介物:风、水、飞行动物、地面动物、人. 7. 基质:景观中面积最大,连接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 判定标准相对面积、连接度、动态控制。 8.景观稳定性的时空尺度(考) 时间尺度:在一个生命周期的时间间隔内,观察到景观有基本特征的变化,则认为景观失去了稳定性;如果此期间景观仍保留原有的基本特征,则认为景观保持了稳定性或者说景观处于复合稳定状态。 空间尺度:景观复合稳定性的空间尺度与时间尺度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即大空间尺度上景观的变化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发生,而小尺度上景观的变化在短期内即可发生。 9.景观变化的作用力和机制(102页的图,考)(论述题) 10.景观变化的空间模式与空间过程的关系以及生态有利性分析(考) 景观变化的空间过程与空间模式有关。如穿孔过程多出现于散步模式中,在单核和多核模式中也会出现;分割和破碎化过程多出现在廊道模式中。所有的模式中都有缩小过程,在最后阶段出现消失过程。只有随机模式中才会同时出现这5种过程。 首先对大斑块来说,边缘模式最好。边缘模式对连接性有利。边缘模式中没有穿孔、分割或破碎化过程。其次是单核模式较好。散布模式是生态学上最差的一种模式,因为这种模式会过早地丧失所有的大斑块。廊道模式也有其生态局限性。生态上最好的景观变化模式

最新景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精选

景观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处于生态系 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2.斑块:是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地表区域。 3.斑块化:是指斑块空间格局及其变异,通常表现在斑块大小,内容,密度,多样性,排 列状况,结构,和边界特征等方面。 4.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可以看作是线状或带状的斑块。 5.基质:景观中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如广阔的草原、沙漠等 6.景观异质性:景观要素及其属性在空间上的变异性,或者说景观异质性是景观要素及其 属性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 7.景观空间格局:一般指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景观斑块在空间上的配置 8.景观多样性: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和功能方面的 多样性和变异性,反映的是景观的复杂程度。 9.内缘比; 斑块内部与外侧边缘带的面积之比 10..网络:网络通常由结点和连接廊道构成分布在基质上 11.干扰:系统中一个偶然发生的不可预知的事件,是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发生的现象(不 用背) 12.景观破碎化: 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干扰所导致的景观由简单趋于复杂的过程,即 景观由单一、均质和连续的整体趋向于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镶嵌体的过程 13.景观连接度:是描述景观中廊道或基质在空间上如何连接和延续的一种测定指标。 14.生态流:景观中物质、能量和物种在景观要素之间的流动 15.meta种群:同种的局域种群在不同斑块上分布的总和 16.景观生态分类:根据生态系统内部水热状况的分异物质能与能量交换形式的差异以及反 映到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的差异,按照一定的原则、依据、指标,把一系列相互区别、各具特色的景观生态类型进行个体划分和类型归并,揭示景观的内部格局、分布规律、演替方向。(未知) 17.景观生态规划:指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一区域景观生态系统整体优化为目标,在景观 生态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生态系统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模式。 18.最佳的景观结构:含有细粒区域的粗粒景观最有利于获得大型斑块带来的生态效应,也 有利于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生境物种生存,并能提供比较全面的环境资源和条件,具备了粗粒和细粒的有点 二.填空 19.景观要素的三种类型:斑块、廊道、基质 20.斑块的分类:干扰斑块、残存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引进斑块 21.廊道的类型:A)按起源可分为:环境资源廊道、干扰廊道、残存廊道、引进廊道 B)按宽度分:线状廊道、带状廊道 C)按构成分:绿道、蓝道、灰道、暗道、明道、(必考) 22.廊道的功能:生境、通道、过滤、源和汇 23.基质的判断依据(标准):相对面积、连接度、动态控制 24.基质的特征: 连接度、狭窄地带、孔隙度 25.景观异质性形成原因:环境资源的异质性、干扰、生态演替 26.Forman景观格局的分类:均匀分配格局、聚集型分布格局、线状分布格局、 平行格局、特定组合或空间联结

景观生态学复习

一、名词解释 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 环境容量:在长时期内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干扰:在不同空间和时间尺度上偶然发生的,不可预知的自然事件。它直接影响着生态系统的演变过程并具有破坏性。 群落演替:就是指某一地段上一种植物群落被另一种植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 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生态系统各部分的结构与功能处于相互适应与协调的动态平衡之中。 竞争排斥原理:两个对同一资源产生竞争的种,不能长期在一起共存,最后要导致一个种占优势,另一个种被淘汰,这种现象即为竞争排斥原理 温周期现象在自然条件下气温是呈周期性变化的,许多生物适应温度的某种节律性变化,并通过遗传成为其生物学特性。这一现象称为(植物的)温周期现象 植物种群:在环境相对均一的地段内,有规律地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各种植物种类的集合体。 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的成分和非生物的成分通过物质的循环和能量的流动互相作用,互相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他感作用:植物、微生物释放的化学物质对其他生物生长发育产生的影响。 最小面积:是指基本上能够表现出某群落类型植物种类(95%)的最小面积。: 光周期现象:在一天之中,白天和黑夜的相对长度称为光周期。 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中物种的数目及一些种密度增大的趋势被称为边缘效应。 生活型:植物对生活条件长期适应在外貌上反映出来的植物的生态类型,是不同物种对环境的趋同适应。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素。 光补偿点:植物同化器官中,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与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相等时的光照强度。食物链:不同生物之间通过食物关系而形成的链索式单向联系称为食物链。 自疏现象:当种群密度太高时,部分个体死亡,密度呈现出降低的现象 光污染:是指环境中光辐射超过各种生物正常生命活动所能承受的指数,从而影响人类和其他少物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景观生态学复习

1. 景观生态学:是以景观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变化,以及景观的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的一门宏观生态学科。包括四个方面:1.景观结构 2.景观功能 3.景观动态 4.景观规划与管理 2. 景观生态学的特点:1.整体观和系统观 2.异质性和尺度性 3.综合性和宏观性 4.目的性 和实践性 3. 时空尺度: 4.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 5. 干扰:是自然界中存在的普遍现象,是一种有意义的生态现象,它引起群落、生态系统、景观等生物层次的非平衡特性,并在其结构形成以及动态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6. 自然干扰:指在自然情况下发生的干扰,包括偶发性的破坏性事件和环境的波动 7. 人为干扰:指人类的生产活动、对资源的改造利用等过程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 8. 干扰的景观意义: 9. 斑块:是在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非线性地表区域,具有相对同质性,是构成景观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元。 10. 斑块类型:环境资源斑块干扰斑块残存斑块引入斑块 11. 斑块大小的意义:1.斑块大小与物种多样性 2.斑块大小与生境适宜性 3.斑块大小与边缘效应 12. 廊道起源的类型:干扰性、残留性、环境资源性、人为引入型 13. 廊道的功能:1.资源作用:廊道是某些物种的栖息地和生物源 2.通道作用:廊道是物种、物流、能流、信息流的通道 3.屏障功能:廊道是分隔地区的屏障或过滤器 4.防护作用:影响周围基质的环境 5.美学作用:金色长廊,曲径通幽 14. 本底:是景观中范围最大、连通性最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景观的性质,对景观的动态起着主导作用的景观要素。 15. 本底的判定标准:相对面积连通性动态控制作用 16. 景观异质性的概念:由景观要素的多样性和景观要素的空间相互关系共同决定的景观要素属性的变异程度。 17. 景观异质性类型:1.空间异质性 2.功能异质性 18. 景观异质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1.景观异质性导致生物多样性 2.景观异质性与生多 样性互相促进 3.森林破碎化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 19. 干扰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原理:1.干扰负效应说 2.干扰双重效应说 3.适度干扰说 20. 适度干扰说:认为中等强度的干扰有利于提高生物多样性,高强度和低强度干扰下的景 观生物多样性都比较低。 21. 景观多样性是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功能机制和 时间动态方面的多样性或变异性。 22. 景观格局的概念:是景观要素在景观空间内的配置和组合形式,是景观结构与景观生态 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23. 景观格局基本类型:1.规则式均匀格局 2.聚集格局 3.线状格局 4.平行格局 5.特定组合或空间连接 24. 景观结构类型:1.散布型 2.网络型 3.指状型 4.棋盘型 25. 景观过程的动力与运动机制:扩散、重力和运动 26. 媒介物:景观生态流在景观中的流动,主要依靠风、水、动物、重力、和人 27. 景观生态流:主要包括空气流、水流、养分流、动物流和植物流 28. 空气流(举例):山风、谷风在一定范围内,由于地貌形态与地面物质的不同,可形成 局地环流 29. 地表水流(举例):一些内陆河水流注入湖泊,形成新的景观要素 30. 动物的运动方式:巢区活动、散布、迁徙 31. 廊道对流的影响:1.作为某些物种的栖息地 2.物种沿廊道迁移的通道 3.分隔地区的屏障 或过滤器 4.影响周围本底的环境和生物源

基础生态学试题及答案1

单选题 1、在光与植物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植物对黑暗环境的特殊适应产生A:黄化现象 2、当光强度不足时,C02浓度的适当提高,则使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不致于降低,这种作用称为 C:补偿作用 3、氧气对水生动物来说,属于D:限制因子 4、地形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属于B:间接作用 5、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B:生境 6、根据生态因子作用大小与生物数量的相互关系,将生态因子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和D:非密度制约因子 7、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将其分为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和A:气候因子 8、生态学发展大致经历了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建立时期,巩固时期和C:现代生态学时期 9、臭氧层破坏属于 B:全球性环境问题 10、下列范围不属于生物圈的是C:大气圈的上层 11、全球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C:整个生物圈 12、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D:景观单元 13、种群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A:种群 14、当代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使生态学的研究日益从以生物为研究主体发展到B:以人类为研究主体 15、生态学作为一个科学名词,最早是由(A:E.Haeckel)提出并定义的 16、下列表述正确的是C: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17、中国植物群落分类中把多个群落联合为植被型的依据是B:建群种的生活型和生活条件 18、中国植物群落分类原则是D:群落学—生态学原则 19、森林砍伐形成的裸地,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的演替过程是 B:次生演替 20、顶极――格局假说的意思是C:随着环境因子的梯度变化呈连续变化 21、单顶极理论中的顶极群落最适应的生态条件是C:气候 22、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顶级群落的特征是B:稳定性高 23、群落演替速度特点是B:演替初始缓慢中间阶段快,末期演替停止 24、季相最显著的群落是 B:落叶阔叶林 25、下列关于生态位的概念,错误的是C:矮作物,深根浅根作物间作时,它们的生态位完全重叠 26、关于层片的论述,正确的是C:兴安落叶松群落是单优势林,其乔木层与层片是一致的 27 、以下有关分层现象的论述,错误的是B:植物地下根系分层由浅入深依次是乔木、灌木、草本和植被 28、关于群落镶嵌性的概念正确的论述是B:是同一群落内部水平结构的进一步分异现象 29、群落结构最复杂的是D:常绿阔叶林 30、关于优势度正确的概念是 A:群落各成员中,建群种的优势度最大 31、群落内部不具备的特点是D:气温增加 32、生物群落是 B:植物、动物、微生物有序、协调统一的群体 单选题:

景观生态学复习资料总结

景观生态学复习资料 一、1、景观:是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若干生态系统的聚合所组成 的异质性土地地域。 2、景观生态学:研究相关景观系统的相互作用、空间组织和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即研究由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组成的异质地表的结构、功能和动态。 3、景观连接度:对景观空间结构单元相互之间连续性的量度。 4、景观格局:景观要素在景观空间内的配置和组织形式,是景观结构与景观生态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 5、空间异质性(spatial heterogeneity)是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及其复杂性。这一名词在生态学领域应用广泛,其含义和用法亦有多种。具体地将,空间异质性一般可以理解为是空间缀块性(patchness)和梯度(gradient)的总和。 6、尺度:指研究对象时间和空间的细化水平。 7、斑块:斑块是一个在外观上与周围环境明显不同的非线性地表区域。 8、廊道:与本底有所区别的一条带状土地,可以看作是一个线状或带状的斑块. 9、本底:围广、连接度最高,并且在景观功能上起着优势作用的景观要素类型。景观中的背景地域。 10、生境岛屿或栖息地岛屿:自然界中任何孤立存在的环境类型,在保护生物学中,我们经常使用的名称为“生境岛屿”或“栖息地岛屿” 11、岛屿平衡理论:MacArthur和Wilson提出“岛屿平衡理论”(Equilibrium theory of island)认为一个岛屿上的物种数实际上是由迁入(immigration)和灭绝(extinction)两者的平衡决定的,而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的平衡,物种不断地灭绝或被相同的或不同的种类所替代。12、复合种群:即所有占据空间上非连续生境缀块的种群集合体,只要缀块之间存在个体或繁殖体交流,不管是否存在局部种群周转现象,都称为复合种群 13、生态流:生物物种与营养物质和其它物质、能量在景观组分间的流动被称为生态流(eco-flow),它们是景观中生态过程的具体体现。 14、景观结构:是指景观的组分构成及其空间分布形式。 二、1、景观生态学研究内容: 1>.景观结构不同景观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 2>.景观功能各种景观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能量流、物质流和物种流(例到物活动等)。 3>.景观变化景观的结构和功能上随时间的变化。 4>.景观管理通过分析景观特征,提出景观利用管理最优化方案。 2、景观中生态流移动的模式: 1)连续运动。流的主体在从源到汇移动的过程中,不存在运动速度为0的状况,既为连续运动。 2)间歇运动。流的主体从源到汇移动的过程中,其间出现过运动速度为0的状况,即流的主体在某地出现过停歇,既为间歇运动。 间歇运动又可以分为两种:①休息站式:即该物种在某地做短暂停留后再继续运动; ②暂住站式:指该物种不仅在某地停留休息,而且在该地成功地生长和繁殖,从而为物种的进一步扩散提供了新的种源。

景观生态学知识点

1、景观的美学概念,景观与英语中的风景(scenery)一词相当,与汉语中的“风景”、“景色”、“景致”的含义一致。都是视觉美学意义上的概念。 2、景观的地理学概念,地理学上将景观作为地球表面气候、土壤、地貌、生物各种成分的综合体,具有地表可见景象的综合与某个特定区域综合体的双重含义。 3、景观的生态学概念,景观是指由一组以类似方式重复出现的、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异质性区域。 4、景观的这三方面的含义有历史上的联系,从直观的美学观,到地理上的综合观,又到景观生态学上异质地域观逐步发展而来的。 5、对于园林规划设计工作者而言,首先应注意景观的美学价值,地理景观特征;其次,要重视景观格局形成的生态原因,科学深入的认识规划区的生态特征,在园林规划设计中,不仅要注意观赏上的美学要求,也要充分考虑到景观结构在生态学上的合理性。 景观地理学概念——洪堡德 景观生态学创始人——特罗尔 景观的基本特征 1、景观是由异质性的土地单元组成的镶嵌体,即生态系统的聚合。 2、景观由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生态系统组成 3、景观是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区域之下的中等尺度的空间实体 4、景观具有一定自然和文化特征 5、具有一定的气候和地貌特征 6、与一定的干扰状况的聚合相对应 渗透理论用以描述胶体和玻璃类物质的物理特性,并逐渐成为研究流体在聚合材料媒介中运动的理论基础 斑块的类型环境资源斑块、干扰斑块、残存斑块、引入斑块 按廊道的结构和性质划分线状廊道带状廊道河流廊道 廊道的功能资源功能通道功能屏障功能、防护功能美学功能 廊道的双重性质 1、廊道将景观不同部分隔离开。 2、廊道又将景观不同部分连接起来,这两方面的性质是矛盾的 基质的判定标准 1、相对面积通常基质的面积超过现存的任何其他景观要素类型的总面积,或者说基质的面积应占总面积的50%以上,在异质性很强的镶嵌景观中,可能任何一种要素的面积都在50%以下,这时就应考虑其他判别标准。 2、连通性假如景观的某一要素连接的较为完好,并环绕所有其他现存景观要素时,可以认为这一要素是基质。因此,基质是景观中连通性最好的景观要素。 3、动态控制当相对面积和连通性两个因素难以对景观基质进行判别时,考察某种景观对当地生态环境的控制作用尤为重要。动态控制是一个功能指标,即景观要素对景观动态的控制程度。 孔隙度是景观内具有闭合边界的斑块密度的量度,指单位面积上具有闭合边界的斑块数目景观边界是在特定时空尺度下相对均质的景观要素之间所存在的异质性过渡区域。 景观边界的特征异质性动态性宏观性尺度性 生态交错带是相邻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往往也是尺度较大的不同景观类型之间的边界地带,如沙漠边缘、海陆交错带、山地与平原的交错地带等。

景观生态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景观与景观生态学 名词解释: 景观:景观是由多个系统组成的异质性系统。 狭义:指几十平方米至几百平方米范围内,由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所组成的异质性地理单元。 广义:指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上的具有异质性或斑块性的空间单元。 景观要素:(也称景观单元)指组成景观最基本的、相对均质的土地生态要素或单元。 景观组分:把构成景观的不同生态系统类型。 岛屿面积效应:岛屿面积越大,则容纳生物种类越多。 复合种群:由空间上相互隔离,但又有功能联系(繁殖体或生物个体的交流)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亚种群组成的种群系统。 源种群:出生率高于死亡率且迁入率高于迁出率的种群。 汇种群:出生与死亡之间的平稳为负值时,幼体的出生无法补偿成体的死亡的种群。 简答题: 简述景观生态学与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差异。 答:景观生态学与生态系统生态学的差异如下: ①将景观作为一个异质性系统来定义并进行研究,强调空间异质性是其特点之一。而生态系统生态学将生态系统作为一个相对同质系统来定义并加以研究。 ②研究的主要兴趣在于景观镶嵌体的空间格局及过程;而生态系统生态学主要强调垂直格局,即物质和能量在生态系统垂直断面上的运动与分配。 ③景观生态学考虑整个景观中所有生态系统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而生态系统生态学仅研究分散的岛状系统。 ④生态系统生态学以自然系统的研究为主。除研究自然系统外,考虑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及其变化的影响。 ⑤一些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种群(如鸟类和哺乳动物)只有在景观水平上在能得到合理的研究。 ⑥景观生态学重视地貌过程、干扰以及各生态系统间的相互关系,着重研究地貌过程和干扰对景观空间格局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作用。 论述题: 简述景观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答:生态学上的景观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含义。狭义的景观是指几十平方千米至几百平方千米范围内,由不同生态系统类型所组成的异质性地理单元。广义的景观是指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上的、具有异质性或斑块性的空间单元。准确地理解景观的概念,必须把握景观的以下4个特征:①景观是由异质性的土地单元组成的镶嵌体,即生态系统的聚合;②景观由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生态系统组成;③景观是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区域之下的中等尺度的空间实体;④景观具有一定自然和文化特征,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第二章斑块 边缘效应:在景观要素边缘地带,由于环境的不同,可以发现不同的物种组成和丰富度。 景观结构:指景观组成单元的类型、数量构成、多样性、空间关系及其影响机制。 干扰斑块:由基质或者先前的斑块中局部性干扰造成的小面积的斑块。 残存斑块:由于基质受到广泛干扰后残留下来的部分未受干扰的小面积区域。 1、斑块的起源基质及类型划分。 答:斑块的起源涉及干扰、环境异质性和人类活动。根据起源,至少现存四种类型的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干扰斑块、残存斑块、引入斑块。 2、根据物种对边缘的反应可将物种分为内部种和边缘种。 3、影响斑块起源的主要因素:环境异质性(环境资源斑块)、自然干扰(干扰斑块、残存斑块)、人类活动(引入斑块)。 4、干扰斑块与残存斑块的异同点。 答:相同点:1、都是自然或人工干扰的产物。2、都受到干扰的初期以及随后的演替过程中发生着物种、种群大小、灭绝和迁移的变化。3、都以相似性消失于基质或者先前的斑块中。4、都具有高的转化速率。 不同点:干扰的影响的范围不同。干扰斑块干扰的影响范围小,残存斑块干扰的影响范围大 第三章廊道 廊道:景观中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 景观连接度:景观空间结构单元之间连通性的生物学度量指标,包括功能连接度和结构连接度。 1、按廊道的结构和性质可将廊道分为那些类型? 答:按廊道的结构和性质可将廊道分为线状廊道、带状廊道、河流廊道。 2、廊道有哪些重要生态功能? 答:廊道有以下重要的生态功能:资源功能、通道功能、屏障功能、防护功能、美学功能。 3、城市廊道据功能划分为三种:绿色廊道、蓝色廊道、灰色廊道。 论述题:生态廊道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关键性问题。 答:不同类型的生态廊道在设计中都会涉及一些关键性问题,如数目、基质、宽度、连接度、构成、关键点(区)等。 (1)数目一般情况下,在满足基本功能要求的基础上,生态廊道的数目通常被认为越多越好。 (2)基质生态廊道是与周围土地发生联系的,因此考虑景观中生态廊道所处的基质也极其重要。对基质的研究应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弄清动物利用廊道的方式,第二,调查周围的土地利用方式,或是判断出从相邻地区流向生态廊道的污染物的类型与强度;第三,判别有生态廊道连接的大型生态斑块,这些斑块的位置将会影响到生态廊道的位置、内部特征及长度,进而影响到迁移物种的类型。 (3)宽度宽度对廊道生态功能的发挥有着重要的影响。太窄的廊道对敏感物种不利,同时降低廊道过滤污染物等功能。此外,廊道宽度还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产生边缘效应的地区,进而影响廊道中物种的分布和迁移。边缘针对不同的生态过程有不同的响应宽度,从数十米到数百米不等。边缘效应虽然不能被消除,但是可以通过增加廊道的宽度来减小。 (4)连接度连接度是指生态廊道上各点的连接程度,对于物种迁移及河流保护都十分重要。对于野生动物来说,功能连接度会根据不同物种的需要发生变化。道路通常是影响生态廊道连接度的重要因素,同时,廊道上退化或受到破坏的片段也是降低连接度的因素。规划与设计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通过各种手段增加连接度。 (5)构成构成是指生态廊道的各组成要素及其配置。廊道功能的发挥与其构成要素有着重要关系。构成可以分为物种、

景观生态学重点总结

景观生态学重点总结: 景观的定义:在几十千米到几百千米范围内由不同生态系统组成的异质性地理单元。是土地的一部分,强调其美学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效益。(景观与土地,环境的区别和联系?)景观:土地的具体一部分,是土地的外延从属,更代表了一种较为精细的尺度涵义;强调美学价值、生态价值和社会效益;具有异质性;存在形式为实体。概括其特点可为以下七性:空间异质性、地域性、可辩识性、可重复性、功能一致性、尺度性和多功能性。 土地:侧重于社会经济属性,主要关注土地的肥力、产权关系、经济价值;均质性地块单元。 环境:环绕于人类周围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存在形式有实体和非实体形式。 两大学派:美国学派:来源于生态学。侧重对景观生态系统研究,把研究建立在现代科学和系统生态学基础上,侧重对景观的异质性,多样性,稳定性的研究。形成从空间格局分析,景观功能研究,动态监测等一系列方法。 欧洲学派:来源于地理学。主要应用景观生态学方法进行土地评价,利用和规划,形成了一套景观生态规划的理论和方法。 景观生态学:研究景观结构,功能,动态变化的学科。 第二章 斑块,廊道,基底模式(patch-corridor-matrix):是用来描述景观空间格局的基本模式。斑块:景观最小异质性单元。廊道: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基底:景观中范围最广,相对均质和连通性最强的部分。 景观结构(landscape structure):景观的组分构成和空间分布方式。 异质性(difference):在一个景观区域中,景观元素类型,组合及属性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变异程度。包括时间异质性和空间异质性。 尺度:研究对象时间和空间上的细化水平。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明确岛屿的概念:与外界有相对明显的界限;不受外界干扰;内部相对均质;与外界差异显著。阐述了岛屿上物种丰富度与面积的关系,遵循那个公式。物种丰富度取决于两个过程:1.物种迁入 2.物种绝灭,迁入率和灭绝率与岛屿面积,隔离程度和年龄有关。 距离效应:由于不同种物种在传播能力上和岛屿隔离程度上的差异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现象。 面积效应:岛屿面积越小,种群则越小,种群灭亡的概率也就越大。 异质种群(mata-population):空间上彼此隔离,而在功能上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亚种群或局部种群组成的种群缀块系统。 经典型大陆岛屿形缀块型非平衡态中间型或复合型种群 经典型:由很多生境和大小,形态相近的缀块组成。灭绝概率相同 大陆岛屿形:由少数很大的斑块和许多面积很小的斑块组成。大陆斑块经常起到库的作用。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