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硬化发生机制---1
- 格式:doc
- 大小:237.50 KB
- 文档页数:6
动脉硬化的研究与诊断动脉硬化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导致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临床上,动脉硬化是指动脉管壁变厚、变硬、钙化,管腔狭窄,增加血栓形成和斑块形成的风险。
动脉硬化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疾病,其发病机制包括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血小板聚集、炎症、氧化应激、细胞凋亡等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
动脉硬化的研究方向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动脉硬化具有遗传倾向。
遗传因素中,主要包括单核细胞趋化蛋白基因、肝X受体基因、C末端结合蛋白基因、人类基因组中调控转录因子基因等。
此外,身体的脂质代谢也是导致动脉硬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是保护血管健康的关键因素之一。
适度的运动和健康的饮食也是预防动脉硬化的有效手段。
动脉硬化的诊断方法动脉硬化的诊断依靠体格检查、血管造影和超声心动图等诊断手段。
其中超声心动图是最常用的诊断手段之一,它可以用来检查动脉管腔直径、壁厚、血管弹性等指标,通过超声波来观察血管内部情况、血流方向和速度等生命体征。
除此之外,顶点硬度和踝臂指数也可以用于动脉硬化的初筛。
动脉硬化的治疗方法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动脉硬化。
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等。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控制血压、降低胆固醇水平、抗血小板聚集、减轻炎症反应等,从而减缓动脉硬化的进程。
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血管狭窄达到一定程度的患者,包括血管成形术、支架植入和冠脉搭桥等。
此外,还需要改变饮食习惯、增加体育锻炼等生活方式改变,以促进血管健康。
总结动脉硬化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心血管疾病,研究动脉硬化的发病机制和诊断方法是预防和治疗动脉硬化的重要基础。
临床上,通过超声心动图、血管造影等手段可以有效检测动脉硬化的程度,而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变也是治疗动脉硬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动脉硬化检测数据解读-(1)什么是动脉硬化?动脉硬化是一种影响心脏和血管健康的疾病。
它是一种由于动脉壁内层脂质沉积过多,导致血管壁发生局部硬化和变形,最终影响了血液循环的病理过程,通俗来说就是血管变形、狭窄、堵塞,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从而引起血管疏通障碍,影响心血管健康。
如何检测动脉硬化?常用方法有以下几种:1. 生物电阻抗法(BIA)BIA检测是通过充放电流的方式测试细胞和组织电阻抗的变化情况,从而确定身体的组成,其中包括动脉硬化情况。
最近几年,生物电阻抗法(BIA)在科技发展以及市场需求的推动下,逐渐被引入到人体大数据健康监测中,成为了一种先进、快速、深入的人体成分检测方法。
2. 磁共振成像(MRI)MRI不仅能看到血管内外的情况,还能确定斑块的成分、厚度、大小、分布、部位和血管壁的状况等。
3. 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常用于检测颈部血管狭窄,尤其是颈动脉狭窄的筛查。
彩超检查进一步明确动脉狭窄的范围、程度和变形程度,还能观察到血管内斑块和血流的变化,判断动脉硬化程度。
动脉硬化的危害动脉硬化不仅会引起高血压、脑梗塞、冠心病、周围动脉病变等心血管疾病,还会引起许多延伸的疾病,如糖尿病、肥胖、代谢综合征等。
如何预防动脉硬化1. 合理饮食低盐饮食、低脂饮食、少吃糖分,多吃蔬菜和水果,少吃肉类等动物性食物。
2. 积极运动适度运动可以降低血压、降低血糖、降低胆固醇,并可以减轻情绪紧张和焦虑等不良情绪。
3. 提前筛查定期检查,尽早发现动脉硬化,使用早期治疗预防于未然。
动脉硬化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
多种方法可以检测动脉硬化、评估硬化程度。
预防动脉硬化的措施包括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身体锻炼,以及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和治疗动脉硬化,保护我们的健康。
atherosclerosis词根词缀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生机制复杂,与多种因素有关。
其名称中的词根和词缀也能够反映出其特点和病理变化。
本文将从词根和词缀的角度来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知识。
一、词根1. arterio-:表示动脉。
例如arteriosclerosis(动脉硬化)。
2. athero-:表示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粥样”(即过多的胆固醇等脂质物质在动脉内囤积形成的斑块)。
例如atherosclerosis(动脉粥样硬化)。
3. -sclerosis:表示硬化。
例如cardiosclerosis(心脏硬化)。
二、词缀1. -osis:表示病变、异常。
例如atherosclerosis(动脉粥样硬化)、osteoporosis(骨质疏松)。
2. -oma:表示肿瘤。
例如atheroma(动脉粥样肿瘤)。
3. -itis:表示炎症。
例如arteritis(动脉炎)。
通过这些词根和词缀的解析,我们可以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本质特点有更深入的了解。
它是一种由于胆固醇等脂质物质在动脉中积聚形成的疾病,其形成过程中伴随着血管壁的硬化、变薄等病理变化。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病,随着时间的推移,病变会逐渐加重,严重时可能导致血管阻塞、心血管事件等危害。
在临床上,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策略包括控制血脂、控制血压、戒烟限酒、保持健康的饮食和运动习惯等,可以有效地减少心血管危险因素,降低其发生率。
此外,一旦发现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及时的干预也是非常关键的。
例如,通过药物治疗、介入手术等方式,可以有效地减缓病变进展,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长期预后。
总之,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而且危害性较大的心血管疾病,其名称中的词根和词缀也反映了其病理特点和临床表现。
对于预防和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我们需要综合应用多种手段,以达到良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康复医学测试题库含答案1、轮椅座位高度的选择依据是( )。
A、坐位时足跟距腘窝的距离B、坐位时足跟距髌骨的距离C、坐位时足弓最高点距腘窝的距离D、坐位时足弓最高点距髌骨的距离E、坐位时足跟距胫骨平台的距离答案:A2、躯干、四肢浅感觉递增的交叉部位在( )。
A、脊髓外侧索内B、脊髓白质后连合C、延髓中央灰质腹侧D、椎体交叉E、脊髓白质前连合答案:E3、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不包括( )。
A、后天获得B、先天具有C、无特异性D、无记忆性E、作用快而弱答案:A4、构成细菌毒力的是( )。
A、基本结构B、特殊结构C、侵袭力和毒素D、分解代谢产物E、侵入机体的途径答案:C5、对于耳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外耳道的外1/3为软骨部,内2/3为骨部B、耳郭由纤维软骨及外覆的皮肤构成C、外耳道为外耳道口至鼓室之间的管道D、中耳包括鼓室、耳咽管、乳突三部分E、小儿咽鼓管较成人平、宽、短答案:C6、帕金森病的高发年龄为( )。
A、婴儿B、幼儿C、青年D、中年E、老年答案:E7、心、脑血管动脉硬化的危险因子是( )。
A、血清载脂蛋白AB、血清载脂蛋白B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D、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E、高密度脂蛋白答案:D8、患者女,35岁。
外伤后患肢垂腕,各指、掌指关节不能伸直,手背桡侧皮肤感觉麻木。
考虑损伤的神经是( )。
A、尺神经B、桡神经C、正中神经D、腋神经E、肌皮神经答案:B9、温水浴的水温范围是( )。
A、低于26℃B、26℃~33℃C、34℃~36℃D、37℃~38℃E、39℃以上答案:D10、对于肺通气功能评定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主观呼吸功能障碍程度评定通常采用6级制B、肺通气量指标包括最大通气量、静息通气量、用力呼气量等C、用力肺活量可以反映气道情况D、肺活量指充分吸气后缓慢而完全呼出的最大气量E、残气量占肺总量百分比>60%提示阻塞性肺气肿答案:E11、下列关于Barthel指数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
基质金属蛋白酶-1基质金属蛋白酶-1(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MMP-1),是一种在生物学中广泛存在的蛋白酶。
它属于金属依赖性蛋白酶家族,是一种外泌酶,可在细胞外基质中水解和降解一系列蛋白质,并参与细胞迁移、组织重塑等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的调控。
这使其成为治疗肿瘤、心血管疾病、炎症和组织修复具有潜在的药物靶点。
MMP-1基因位于人类染色体11q22.3-q23,由10个外显子编码出一种含585个氨基酸的酶。
它的基础结构包括一个信号肽、一个质量约为25 kDa的所谓的“前序”部分、一个质量约为16 kDa的“活性”主体和一个过渡肽带。
MMP-1是一种既氧化又还原的金属蛋白酶,其催化区域是由几个严格保守的氨基酸残基组成,包括Zn2+、Ca2+和水分子。
MMP-1的活性主体中的均匀耦合区域与其他细胞外矩阵金属蛋白酶相似,其中包括外泌反式肽酰-His-Pro-NH2,也称为接合剂。
MMP-1通常是由成纤维细胞、滑膜细胞、星状细胞、平滑肌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和肿瘤细胞等多种细胞类型合成和分泌的。
炎症和某些生长因子如TNF-α、IL-1、PDGF和TGF-β等可以从细胞和外部刺激中诱导MMP-1的表达和活性。
MMP-1在肿瘤细胞的浸润和转移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研究表明,MMP-1的基因表达与许多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有关,如乳腺癌、前列腺癌、结直肠癌、肺癌和口腔癌等。
MMP-1参与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包括组织重塑、细胞迁移、血管新生、细胞外基质降解和细胞外基质-细胞相互作用等。
它可降解基质蛋白质如胶原、η-纤维蛋白原和elastin等,这些基质蛋白是组织和器官刚性、弹性和可塑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心脏、肺和动脉病变中,MMP-1的活动促进了病理性心肺重构并导致肺气肿、动脉硬化和动脉瘤等疾病的发生。
此外,MMP-1的活性还参与了许多炎症性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理过程,如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溃疡性结肠炎、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和带状疱疹等。
动脉硬化发生机制学说动脉硬化是一种以动脉内中层增厚和粥样斑块形成为特征的疾病。
其发生机制涉及多种因素,包括代谢紊乱、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动脉硬化发生的机制。
1.脂代谢紊乱: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HDL)和低密度脂蛋白(LDL)的平衡是维持动脉内皮功能和稳定的重要因素。
当人体摄入过多的富含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食物时,会导致LDL水平升高,而HDL水平降低,从而破坏了脂质平衡,加速了动脉硬化的发展。
2.炎症反应:动脉内皮受损是动脉硬化形成的关键步骤之一、损伤后,单核细胞和炎症细胞聚集在受损区域,释放出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介导了炎症反应。
炎症反应会激活血小板和内皮细胞,促进粥样斑块的形成。
3. 氧化应激:氧化应激是动脉硬化发生的重要环节。
氧化应激是指氧化物质(如自由基)与抗氧化物质之间的失衡,导致细胞内氧化反应增加。
自由基与脂质分子相互作用,导致脂质过氧化反应的发生,生成具有高度活性的分子,如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的沉积和其对内皮细胞的毒性作用,会加速动脉粥样斑的形成。
4.细胞凋亡:细胞凋亡是控制细胞数量和体内平衡的重要机制。
在动脉硬化过程中,细胞凋亡发生增加,其中包括内皮细胞的凋亡和巨噬细胞的凋亡。
内皮细胞凋亡导致内皮功能紊乱,促进斑块形成;而巨噬细胞凋亡则会导致斑块的稳定性降低,容易发生破裂。
5.细胞增殖:细胞增殖是指细胞数量增加的过程。
在动脉内中层的平滑肌细胞增生与迁移是动脉硬化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损伤后,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迁移至内膜区,通过合成和分泌胶原蛋白等组织胶原类似物质,形成斑块。
综上所述,动脉硬化发生机制涉及多种因素,包括脂质代谢紊乱、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细胞凋亡和细胞增殖。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复杂的调控网络,最终导致动脉粥样斑块的生成和动脉硬化的发展。
了解这一发生机制有助于对动脉硬化的预防和治疗进行更精准的干预。
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机制心血管疾病是近些年来人类面临的一大健康问题,尤其是随着现代社会的高压、高速生活方式和不良饮食习惯的日益普及,更是成为了一个普遍存在的健康警示。
那么,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机制是什么呢?1. 血栓形成血栓是指血液中形成的一种可阻塞血管的凝块。
血栓的形成是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机制之一。
当血管内膜出现病变时,细胞内的凝血因子会被释放出来,这就会导致血小板的激活。
当血小板黏附在受损区域时,它们会释放出一种化学物质,称为血小板释放因子。
这些化学物质会进一步刺激血管内皮细胞和凝血因子,以引起更多的血小板和纤维蛋白聚集。
这种过程最终会导致血管内形成血栓。
2. 动脉硬化动脉硬化是指心血管疾病的另一种发生机制。
动脉硬化是由于脂肪沉积在动脉壁内,逐渐堆积形成所谓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从而引起血管内膜损伤。
如果斑块破裂或剥落,就会形成血栓,最终导致血管闭塞或狭窄。
动脉硬化还可以引起血管壁的增厚和钙化,尤其是在血管老化和高血压的情况下。
3. 高血压高血压是指血压长期处于高水平的情况。
高血压的发生机制主要与动脉硬化和血管收缩有关。
高血压导致了血管内的压力增加,从而引起血管壁的损伤和加厚,最终导致血管内径狭窄。
这会导致心脏需要更强大的能量来推动血液循环,而过度劳累的心脏可能会受到损害,这也是高血压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4. 抽烟抽烟也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烟草的主要成分尼古丁会使血管壁变得更加脆弱和易受损,同时导致血小板黏附并引起血栓形成。
香烟中的其他有害化学物质也会引起炎症反应,进一步加剧了动脉硬化和疾病的发生。
5.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另一个因素。
缺乏体育锻炼、饮食不均衡、过度贪食、心理压力过大等都会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
这些因素除了影响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的健康状态外,还可以影响血脂水平、血糖水平和中心脏指标等生理指标,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和其他慢性疾病的风险。
一、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过程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先决条件就是内皮损伤,因为动脉粥样硬化主要发生在血管内壁容易损伤的部位,比如说血管分叉的地方,在内壁损伤的同时,血液中的单核细胞与内皮细胞发生黏附。
发生黏附以后,它会穿透血管内皮细胞,也就是穿透内皮进到血管壁。
所谓的泡沫细胞,就是细胞里吞噬大量的组织成份,一般来讲,泡沫细胞有两种来源,一种是巨噬细胞源,当血液中的单核细胞进入到血管壁后转化为巨噬细胞。
泡沫细胞的另外一个来源是平滑肌细胞,主要来源于动脉壁中层,从图上可以很容易看到它的改变。
泡沫细胞形成的同时,平滑肌由中层向内膜下转移,同时发生增值效应,最后形成一个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
一般来讲,成熟的斑块含大量脂质、泡沫细胞、增殖的平滑肌细胞及基质成分,细胞外的基质成份主要是胶原及弹力蛋白等物质。
所谓泡沫细胞就是细胞里吞噬大量的组织成份,一般来讲,泡沫细胞有两种来源,那么肌源性泡沫细胞主要来源于动脉壁的哪一层呢?二、血浆脂蛋白在(一)LDL在AS发生过程中的作用1. LDL受体途径大量的实验都证实,低密度脂蛋白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主要因素。
因为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过程中沉积的脂质主要来源于低密度脂蛋白,所以它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因素。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由于LDL受体基因发生突变使LDL受体数量减少或损失而引起。
LDL受体基因的突变可能有几个地方,第一个地方就是内质网合成的部位;第二个就是转移的过程,LDL受体基因合成以后首先要转移到高尔基体;第三个就是跟细胞膜的结合时;第四个就是聚集的过程;最后一个是再循环的过程,也就是说,一个受体吞噬低密度脂蛋白以后,可以重新被利用。
以上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有可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2.清道夫受体途径清道夫受体最早发现是在体外,体外用125I标记的乙酰LDL(acLDL)。
研究结果表明,巨噬细胞上存在着特异性的acLDL受体,称为清道夫受体(SR)。
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有三种类型:A型、B型和C型。
其中跟动脉粥样硬化有关系的是A型和B型。
清道夫受体其中有一种类型就是A型,SR-A主要存在于不同组织和器官的巨噬细胞系上,在某些平滑肌细胞、成纤维细胞、人类肾小球细胞、中枢神经系统内的小胶质细胞上也有SR-A的表达。
A类清道夫受体有三种亚型,包括SR-AI、SR-AII和SR-AIII。
在AS病变区,SR-AI、SR-AII主要在巨噬细胞表达。
SR-AI和SR-AII不受细胞内胆固醇的下调作用,可导致泡沫细胞的形成。
在单核细胞向巨噬细胞的分化过程中,伴随SR-AI快速选择性升高,这种高水平表达维持到单核源巨噬细胞变成充满胆固醇脂质的泡沫细胞为止,而SR-AII无明显改变。
SR-AI型清道夫受体能在单核细胞向巨噬细胞转移过程中升高是因为很多的刺激,常见的刺激因子包含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Y干扰素(INF-Y)、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粒细胞集落到刺激因子(GM-CSF)。
这些细胞因子在受体增加过程中起着一个调节作用,它促进受体的表达。
CD36属于B型受体,CD36在内皮细胞、血小板、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均有表达,是摄取修饰LDL的主要受体。
A型和CD36都能够摄取经过修饰的低密度脂蛋白。
SR-A和CD36的不同之处在于:SR-A与OX-LDL结合的部位在载脂蛋白部分,CD36的结合部位在脂质部分;完全氧化的LDL主要通过SR-A途径,不完全氧化的LDL主要通过CD36途径被摄取和降解。
(3)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LDL)在AS发生中的作用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LDL)在AS发生中的作用,LDL含有多价不饱和脂肪酸,碳氢键的键能小,因此氢易被O2和OH-抽提,这是LDL氧化修饰的起始点。
已证实动脉壁中的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单核巨噬细胞都能氧化修饰LDL,这与细胞释放的自由有密切关系。
大量研究结果证明在体内有oxLDL的存在,在家兔和人的AS斑块中提取的蛋白质成份含有oxLDL。
应有免疫组化方法,利用抗oxLDL的抗体证实AS在的动脉壁中存在oxLDL,而正常动脉壁不存在。
在动物和人血清中已发现能与oxLDL反应的自身抗体,通过使用抗氧化剂阻止LDL的氧化修饰能减轻AS斑块形成。
ox-LDL致AS的机制: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方式就是,经过氧化修饰的低密度脂蛋白可以被巨噬细胞上的清道夫受体摄取,因为它是一种经过修饰以后的脂蛋白。
所以它能够促进大量的巨噬细胞转变为泡沫细胞,也是促进脂质的沉积。
第二,氧化型的低密度脂蛋白对内皮细胞能够产生毒性作用,导致内皮细胞的损伤。
而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先决条件就是内皮的损伤发生。
氧化型的低密度脂蛋白选择性作用于细胞增殖周期的S期,诱使内皮组织变性、坏死、脱落。
植物凝集素样OX-LDL受体-1(LOX-1)存在与内皮细胞,介导内皮细胞对OX-LDL的摄取。
低浓度OX-LDL 使内皮细胞LOX-1(mRNA和蛋白)表达增高,而天然的LDL无明显影响。
高浓度OX-LDL(100ug/ml)可降低内皮细胞LOX-1的表达,这可能与OX-LDL的细胞毒性有关。
植物凝集素样OX-LDL受体-1可通过下面一些途径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如可促使单核细胞对内皮细胞的粘附,并促使其向巨噬细胞转化;可以直接引起血小板的聚集,促进血栓的形成,因为很多斑块是在血栓形成的基础之上形成的;促使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和增殖,所谓迁移就是从动脉壁的中层向内皮下转移的一个过程。
(二)HDL在AS发生中的作用大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病理和药物研究及动物实验均表明HDL有抗AS作用。
HDL抗AS的作用机制为:1.胆固醇逆向转运(RCT):将多余胆固醇由肝外组织运至肝脏清除的过程称为胆固醇逆转运;而这个转运过程需要借助于高密度脂蛋白来完成。
(1)胆固醇自肝外细胞移出:细胞内的胆固醇向细胞外转移,主要有以下方式:第一,被动扩散,细胞膜和HDL之间的胆固醇根据浓度差双向流出;第二,SRB-I介导。
SRB-I主要存在于肝脏和类固醇激素生成组织,如肾上腺、卵巢和睾丸中。
SRBI不介导HDL颗粒的内吞和降解,而是使HDL颗粒中的胆固醇和胆固醇酯流出,进入目的细胞,而HDL剩余部分则再次进入循环。
SRB-I介导的胆固醇选择性摄取,当来自外周组织携带有胆固醇酯的HDL与肝脏以及类固醇生成组织细胞表面的SRBI特异结合后,HDL中的胆固醇酯被吸入细胞内。
SRB-I介导脂质从细胞中流出,在不能利用胆固醇的外周组织(如动脉内皮细胞),SRB-I的表达可促进细胞中游离胆固醇向HDL的转移。
第三,ATP结合盒转运子A1(ABCA1)介导:Tangier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主要表现为扁桃体肿大、周围神经病、肝脾肿大、冠心病。
这个病的发生就跟ABCA1转运体有关。
ABCA1是转运胆固醇的,把胆固醇从细胞内转移到细胞外,而Tangier病正好是这个转运体出了问题,所以很多细胞内胆固醇转运不出来,就导致相应的症状出现。
ABCA1介导巨噬细胞内游离胆固醇、磷脂主动流出,流向含脂质较少的HDL,上调ABCA1表达可提高血浆HDL水平。
人体50种组织中存在ABCA1mRNA,在胰、肝、肺、肾上腺和胎儿组织中ABCA1表达水平最高,而在肾、垂体、乳腺和骨髓中表达水平最低。
由于细胞内胆固醇流出障碍,含有大量胆固醇的巨噬细胞在扁桃体、肝、脾聚集,发生早发性冠心病。
(2)胆固醇的酯化和胆固醇酯的转运高密度脂蛋白接收胆固醇以后首先要酯化,就是胆固醇转变成胆固醇酯。
通过卵磷脂胆固醇乙基转移酶(LCAT)可以把胆固醇转化成胆固醇酯的方式储存下来。
高密度脂蛋白携带的胆固醇酯不是直接进行降解,它要把携带的胆固醇酯转移成另外一种脂蛋白,由另外一种脂蛋白来承担降解效应,所以胆固醇酯的转运是通过特定的蛋白,叫胆固醇酯转运蛋白(CETP)来进行。
CETP主要在肝、脾、小肠、脂肪组织、肾上腺、胎盘等表达,肝脏是血浆CETP的主要来源。
胆固醇饮食可诱导CETP的表达。
CETP与AS的关系:CETP促进AS发生,由于小鼠血浆中不含CETP,因此研究过度表达CETP基因的转基因鼠可揭示CETP的生理作用。
用高胆固醇饮食喂饲转基因小鼠和对照小鼠28周后,转基因小鼠体内形成AS斑块的面积是对照组的两倍。
抑制AS发生,缺乏CETP活性的小鼠对高胆固醇饮食具有抵抗能力,而有CETM活性的兔、猴和人类在同等饮食条件下则发生AS。
在日本存在一些高HDL血症家族,血浆CETF水平低于或缺如。
这些个体存在CETP基因的缺陷,位于第14内含子的首位发生了G(甘氨酸)-A(丙氨酸)突变,妨碍了正常转录时滑移,导致没有CETPmRNA和CETP蛋白的形成。
2.HDL抑制动脉平滑肌细胞的转化及增殖,LDL能刺激平滑肌细胞增殖,HDL能减少平滑肌细胞摄取LDL,从而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
3.HDL对动脉壁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体外实验表明,无HDL存在时,细胞生长慢慢且存活时间短;有HDL 存在时,细胞生长快且存活时间长。
4.HDL抑制血小板聚集,前列环素(PGI2)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释放,能抑制血小板聚集,HDL可增加PGI2的合成。
氧化型HDL在AS发生中的作用:从细胞中转运胆固醇能力显著降低;可促使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损伤血管内皮:将氧化型HDL与人主动脉内皮细胞共同孵育48h后,出现细胞萎缩、核固缩、核碎裂等凋亡现象;对LDL氧化修饰的抑制作用减弱:HDL可抑制LDL的氧化修饰,与其分子内含有的对氧磷酶(PON)有关。
三、内皮功能紊乱在(一)内皮功能变化对NO的影响内皮细胞通过分泌收缩因子和舒张因子来调节血管张力。
就血管收缩来讲,比如说内皮细胞可以产生内皮素、血管紧张素2,这都是收缩血管的因子。
舒张血管的因子有前列腺素,还有一氧化氮(NO)是现在比较强调的舒血管的物质。
NO除了能导致血管扩张外,还可防止血小板聚集,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及LDL的氧化修饰。
NO的生成过程如下:NO合酶精氨酸—————NO (NOS) NOS底物缺乏、NOS表达异常、NO破坏增加等因素均可导致NO减少。
喂饲胆固醇的兔动脉血管内皮NOS的表达增加,NO释放的量比基础水平增加2—3倍,但释放的NO活性明显减弱。
高脂血症时,动脉血管内皮氧自由基产生增多,这些氧自由基使NO氧化降解增加。
NO是一种舒血管的物质,它在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方面具有什么样的功能?NO减少以后会有什么病变发生?(二)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高脂血症使内皮细胞脱落,动脉中膜平滑肌细胞增殖,而受损内皮细胞一修复,平滑肌细胞的增殖便停止。
这个增殖效果是通过一个很重要的实验体现出来的,比如我们给动物喂高胆固醇饮食,制造一个高脂血症,高脂血症可以使内皮细胞发生脱落损伤,在内皮细胞发生损伤的同时,中膜的平滑肌细胞可以增殖,但是我们看到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如果受伤的内皮细胞一旦修复,平滑肌细胞的增殖就马上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