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
- 格式:doc
- 大小:1.12 MB
- 文档页数:24
中华传统文化国学知识
国学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中国人的文化识别符号,是中国传统学术和文化的综合。
它涵盖了古代文学、哲学、历史等多个领域,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
以下是一些基本的国学知识:
国学的定义: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涵盖了各历史时期文化精髓的学术: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
国学学派之分:国学门类宽泛复杂,无主从之分。
先秦诸子百家学说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没有主从关系,如果按时期所起作用而论,各家学说在各个时期都发挥着或显性或隐性作用,只是作用在的领域不同而已。
国学与传统文化:国学强调治学要循序渐进、实事求是。
一直到晚清,中国传统学人的治学,一定都是先由文字、音韵、训诂及目录、版本、校勘等“小学”科目入手,而后才治“史学”,再由“史学”而入“经学”。
国学的当代价值:国学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中国人的文化识别符号,是中国传统学术和文化的综合,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教化意识,闪耀着传承千载的理性光芒,既可以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又能够为修养身心、涵养德行带来很大帮助。
什么是“国学”“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
它包括中国古代的思想、哲学、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旁及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诸多方面。
“国学”这个名词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但是“西学东渐”改良之风正值炽。
张之洞、魏源等人为了与西学相对,提出“中学”这一概念,并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方面学习西方文明,同时又恢复两汉经学。
“五四“运动期间,陈独秀等发起新文化运动,将中国的落后挨打归罪于二千年来的封建制度,归罪于以孔子和四书五经,提出“打倒孔家店”等激进口号。
但胡适等人在运动后期则针对性地提出“整理国故”口号,主张“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口号,力图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出中西文明的有机结合点,为中国的新生寻找出路。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批判胡适洋奴买办哲学和资产阶级唯心史观,以及历次的文艺批判运动,“国学”作为一个口号或名词已基本消失。
只是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爱我中华”之风日炽和“中国崛起”口号之响起,尤其是“孔子学院”在海外的遍布和祭孔大典在国内的连续上演,“国学”方在海内外以前所未有的热度火起来。
但是“黄河之水天上来,挟泥沙俱下”。
一些文化投机者也看准这个“牛市”,将阴阳八卦、谶纬迷信、星相占卜、特异功能、巫婆神汉、建阴宅、拜神庙,乃至恢复繁体字,倡导小学生读经,都贴上振兴“国学”的标签。
关于中华文化的特征,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一书中将其概括为十四点,即:广土众民;偌大民族的同化融合;历史悠久,并世中莫与之比;明明白白有伟大力量,又的的确确指不出来其力量所在;历代不变的社会,停滞不进的文化;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家庭是中国人第一重要的生活;中国学术不向着科学迈进;民主、自由、平等一类要求不见提出,法制之不见形成;建国之基础以道德伦常礼教,而不以法律,道德气氛特重;以儒学为主体的多元文化是中国社会牢固的安定力,使得它经过无数次的大小变乱仍不解体;兵民合一,全国皆兵;孝的文化;“隐士”是中国的特产。
国学知识内容大全摘要:1.国学的定义和意义2.国学的内容分类3.国学的价值和作用4.国学知识在现代社会的应用正文:【国学的定义和意义】国学,又称“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积累的瑰宝。
它涵盖了哲学、历史、文学、艺术、道德、礼仪、法律等多个领域,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称。
国学知识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同时也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对于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传承优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国学的内容分类】国学的内容丰富多样,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经部:主要包括《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等五经,是研究我国古代哲学、政治、伦理、道德等方面的重要文献。
2.史部: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二十四史”,以及《资治通鉴》等历史著作,是研究我国历史的重要资料。
3.子部:包括诸子百家的著作,如《论语》、《孟子》、《道德经》、《庄子》等,是研究我国古代哲学、文化、道德等方面的重要文献。
4.集部:包括诗词、散文、小说等各种文学作品,如《楚辞》、《文选》、《全唐诗》、《红楼梦》等,是研究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宝库。
5.蒙学:包括《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启蒙教育读物,是传承优秀文化、培养道德观念的重要途径。
【国学的价值和作用】国学知识具有很高的价值和作用,对于个人和国家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1.提升文化素养:学习国学知识,可以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
2.增强民族自信心:了解国学知识,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激发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3.促进社会和谐:国学知识强调道德、礼仪、仁爱等价值观念,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增进人际关系具有积极作用。
4.指导人生道路:国学知识中包含了许多人生哲理,如《论语》、《道德经》等,可以指导人们的人生道路,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国学知识在现代社会的应用】虽然国学知识来源于古代,但它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1.教育领域:在现代教育中,国学知识被融入到课程设置中,如《论语》选读、《道德经》讲解等,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观念。
什么是国学“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
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者也,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
”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包含医学、戏剧、书画、星象数术等;按学科分,可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化、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可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可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从教育教育角度分可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
“国学”即中国之学,中华之学,是国家机器认可的学问,是一个民族赖以传承和沿袭的学问,是中国人的生活和文化。
国学中儒、道、释三家之学说,构成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四书》是儒家重要的经典,其中的“仁爱”“忠恕”之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不仅是中国人做人的根本,而且是全人类文明中最光辉,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正如《弟子规》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对儿童言语行动提出要求,教以应该怎样待人处事,核心思想是孝弟仁爱。
对人格的养成、养正有着重要的意义。
又如《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的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
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
它主张把“孝”贯穿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
与此同时,《孝经》还把道德规范与法律联系起来,认为“五行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孝”提出要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对传播和维护社会纲常、社会太平起了很大的作用。
“四书五经”是人们熟悉的一个词组,从某些方面来说已经成为简单描述中国文化的一个基本符号,《四书》、《五经》共同成为国人生活的基础柱石。
那么我们该如何学习《四书》《五经》呢?南宋朱熹认为:“先读《大学》,以定其规模;次读《论语》,以定其根本;次读《孟子》,以观其发越;次读《中庸》,以求古人之微妙处”,作为儒家学派的经书,《四书》不仅保存了儒家先哲的思想和智慧,也体现出早期儒学形成的嬗递轨迹。
国学内容大全
国学是指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它包括了中国的哲学、文学、历史、艺术等多个方面。
国学的核心内容可以从以下12个方面进行概述。
1.经学:经学是国学的核心,主要研究《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等经典文献。
这些文献被认为是儒家思想的基石,对后世的政治、哲学、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2.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强调仁爱、礼制、人伦道德和社会秩序。
3.道家思想:道家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清静无欲的哲学思想。
4.法家思想:法家主张法治,强调法律的重要性,代表人物有韩非子等。
5.佛教: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逐渐与中国文化融合,形成了汉传佛教的特色,如禅宗、净土宗等。
6.道教: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强调长生不老、神仙修炼和宗教仪式。
7.历史学:中国有着丰富的历史记载,包括编年体、纪传体等多种体裁,如《史记》、《资治通鉴》等。
8.文学: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多种形式,如《诗经》、
《楚辞》、唐诗宋词、四大名著等。
9.艺术学:包括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戏剧、建筑等艺术形式。
10.科学技术:包括古代的数学、天文、医药、农学、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和成就。
11.宗教与信仰:除了佛教、道教外,还包括祖先崇拜、儒家礼教等宗教信仰和仪式。
12.社会习俗与伦理:包括古代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内容。
国学的内容非常广泛,它不仅包括了学术研究,还包括了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实践和传统习俗。
国学的学习和研究对于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哲学和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国学知识大全国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哲学、文学、历史、艺术等方面的知识。
它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结晶,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的智慧结晶。
国学知识是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下面,我们将系统地介绍一些国学知识,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帮助。
1.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仁爱、礼仪、忠诚、孝道等价值观念。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儒家经典《论语》中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教诲,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修养。
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强调“道”和“无为而治”,主张顺应自然,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超脱。
道家经典《道德经》中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名言,强调超越言语和名实的对立,追求心灵的解脱。
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独特的哲学思想。
3.佛家思想。
佛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解脱”和“慈悲”,主张超脱世俗的烦恼,追求心灵的净化和解脱。
佛家经典《金刚经》中有“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的教诲,强调世界的虚幻和人生的短暂。
佛家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慈悲和解脱的精神。
4.文学经典。
中国传统文学经典包括《诗经》、《楚辞》、《论语》、《孟子》、《庄子》、《史记》等,这些经典作品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情感,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这些经典作品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传统文学注入了丰富的内涵和情感。
5.艺术传统。
中国传统艺术包括绘画、书法、音乐、舞蹈等,这些艺术形式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国传统艺术对世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丰富的艺术魅力。
总结。
国学知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文学经典、艺术传统等多个方面。
国学知识内容大全(实用版)目录一、国学的定义与意义二、国学的主要内容1.儒家经典2.道家经典3.佛家经典4.诸子百家5.诗词歌赋三、国学的价值与影响四、学习国学的意义和方法正文一、国学的定义与意义国学,又称“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文化体系。
它涵盖了哲学、道德、政治、经济、科技、艺术等诸多领域,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智慧和价值观。
国学不仅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国学的主要内容1.儒家经典儒家经典主要包括《四书五经》,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和《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这些经典主张仁爱、忠诚、礼仪、孝道等道德观念,对后世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道家经典道家经典以《道德经》、《庄子》等为代表,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强调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科技、文学等领域都有重要贡献。
3.佛家经典佛家经典包括《金刚经》、《心经》、《华严经》等,传入中国后与道家、儒家思想相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佛家强调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等观念,对古代中国人的心灵信仰产生了深刻影响。
4.诸子百家诸子百家是战国时期各种学派的总称,如墨家、法家、名家、兵家等。
各家学派各有所长,相互竞争,共同推动了古代中国思想文化的繁荣。
5.诗词歌赋古代中国的诗词歌赋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唐诗、宋词、元曲等。
这些文学作品展现了中华文化的优美与悠久,成为世界文学的瑰宝。
三、国学的价值与影响国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思想价值。
它既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文化的瑰宝。
学习国学,可以增进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和综合素质。
四、学习国学的意义和方法学习国学,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华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同时,国学中的智慧和道德观念,对于我们处理现实问题、提升个人品质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国学经典全文
摘要:
1.国学的概念与意义
2.国学经典的种类与价值
3.国学经典的传承与弘扬
4.国学经典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正文:
【国学的概念与意义】
国学,又称“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文化体系。
它涵盖了哲学、文学、艺术、道德、礼仪、法律等多个领域,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国学的核心价值观包括仁爱、忠诚、诚信、宽容、感恩等,这些价值观对于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具有重要意义。
【国学经典的种类与价值】
国学经典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论语》、《大学》、《中庸》、《道德经》、《庄子》、《孟子》等众多著作。
这些经典著作阐述了中华民族的道德观念、人生哲学、政治思想、教育理念等,对于启迪人们的智慧、提升道德修养具有重要的价值。
【国学经典的传承与弘扬】
国学经典的传承与弘扬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
自古以来,历代文人墨客都以传承和发扬国学经典为己任,通过教育、研究、传播等多种途
径,使国学经典深入人心。
如今,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国学经典在海内外越来越受到重视,成为世界各地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途径。
【国学经典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在现代社会,国学经典依然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还能够指导我们在家庭、社会、国家等方面做出正确的决策。
此外,国学经典还能够帮助我们提高人文素养、丰富内心世界,使我们在面对生活压力时能够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
总之,国学经典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对于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操、提高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价值。
什么是国学什么是国学?查阅全网不同平台对国学定义不同?最全面的是莫过于百科上所阐述的“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它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
中国历史上“国学”是指以“国子监”为首的官学,自“西学东渐”后相对西学而言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来源于百度百科简单而言:国学狭义上指的是:以先秦诸子和后世儒道二教及其衍生的学说,内容范畴包括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史、中国哲学。
国学广义上指的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
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并涵盖后期各朝代的各类文化学术。
内容包括中国古代的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
其中国学经典包括:经,史,子,集四大类。
“经”:《周易》、《尚书》、《周礼》、《礼记》、《孝经》、《春秋》、《诗经》、《论语》、《乐经》、《尔雅》等。
“史”:《史记》、《资治通鉴》、《三国志》、《汉书》、《后汉书》、《春秋左传》、《尚书》、《山海经》、《永乐大典》、《战国策》、《吴越春秋》、《晋书》、《通典》等。
“子”:《老子》、《孙子》、《孟子》、《墨子》、《列子》、《庄子》、《韩非子》、《荀子》、《管子》、《淮南子》等。
“集”:《李太白集》、《杜工部集》、《昭明文选》、《乐府诗集》、《柳河东集》、《王荆公集》等。
为什么要学习国学?国学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包罗万象,博大精深。
儒家“半部《论语》可治天下,《大学》“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包含了为人处世的行为标准。
道家的“清静无为”“知足常乐”可谓是养生长寿的不二法门,《道德经》更是世人修身养性的传世经典。
兵家、法家的用兵之道和治国之道,讲的则是君臣之礼权谋之术。
“一阴一阳之谓道”是易学的核心内容,阴阳相调、天地运转是自然发展的规律。
天地运转,化生万物,天地有正气,天地的德行是世人应当修习的道义准则。
国学知识内容大全摘要:一、国学简介1.国学的定义与内涵2.国学的起源与发展二、国学经典著作1.四书五经2.诸子百家3.诗词歌赋三、国学学科分类1.文学2.历史3.哲学4.艺术四、国学流派与学派1.儒家2.道家3.法家4.墨家5.阴阳家五、国学的价值与应用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2.人际交往与沟通3.道德伦理观念4.现代生活中的国学应用六、国学的传承与弘扬1.传统国学教育2.当代国学研究与传播3.国学的国际影响力正文:一、国学简介1.国学的定义与内涵国学,又称“中国传统文化”,是指我国五千年文明史中积累的丰富知识、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精华。
国学涵盖了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科学等多个领域,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民族特色。
2.国学的起源与发展国学起源于远古时期,历经夏、商、周、秦、汉等历史阶段的积淀,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
到了唐代,国学达到了繁荣的顶峰。
宋、元、明、清等朝代,国学继续发展,各类学术流派纷呈,产生了大量的经典著作。
二、国学经典著作1.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的代表,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书和《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五经。
这些著作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道德伦理观念和人生哲学。
2.诸子百家诸子百家是战国时期各种学派的总称,包括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
这些学派各抒己见,相互竞争,共同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
3.诗词歌赋诗词歌赋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展现了古代文人墨客的高尚品质和审美情趣。
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诗词歌赋不断发展,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国学学科分类1.文学国学中的文学主要包括诗词、散文、小说等,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
如唐诗、宋词、元曲等,都是文学领域的瑰宝。
2.历史历史学科涉及古代史、近现代史、地方史等方面。
国学中的历史著作有《史记》、《资治通鉴》等,为后人研究古代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什么是国学?当前,大家都在谈国学,但国学是什么?为什么要学国学?国学应该学些什么?国学应该怎么学?我们应该把这几个基本问题了解一下。
国学之名,始于清末。
其时欧美学术进入中国,号为“新学”或“西学”,与之相对,人们便把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为“旧学”或“国学”。
国学有三个概念:广义的国学是指中国古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中国古代历史、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
狭义的国学则是指中国古代学说,其代表是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等。
先秦诸子的思想从各个不同方面论述如何治理国家,对历朝历代统治者都有深远影响,慢慢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
而一般提到的国学,则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说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
而不论广义还是狭义的概念,先秦诸子思想和学说都是国学的主体,这一点毋庸置疑。
据此,我们可以做出如下总结:第一,国学是一种知识体系。
作为一个中国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自然应该有一种最起码的亲近感与敬畏心,都应自觉成为一名中国文化的传承者,对四书五经、《史记》、《汉书》、唐诗宋词这些内容应该有基本的了解。
第二,国学是一种思维智慧,是中国人的行为方式。
不管中国人有没有正式地把国学当做学问来学习,都是在国学的氛围里成长的,受到其熏陶。
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因此面对同样的事情,中国人和西方人可能会用不同的方式来处理。
譬如,遇上家庭中“红杏出墙”之类的变故,为骑士精神所哺育的普希金,会用决斗的方式与情敌做了断;而受《孙子兵法》《三十六计》文化熏陶的中国人,很可能会拜托黑社会老大去把情敌做掉。
最后,“国学”就是它的核心价值观,比如“和而不同”、“天人合一”,应该说,这些价值观层面的东西,才是国学最根本的。
总之,要清醒地认识国学。
国学是什么“国学”一词,古已有之。
现如今“国学”之意是指中华民族固有的文化与学术,是从古至今无数代人智慧与汗水的结晶,经受历史的锤炼打磨与自然的甄选淘汰,终成世界文化史上的瑰宝,受无数世人所瞩目与敬仰。
国学,一国所固有之学术也。
国学和文学数学的意思不同,并非是国家之学或者治国之学。
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术,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数术等等。
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
章太炎在其《国学概论》中称:国学之本体是经史非神话、经典诸子非宗教、历史非小说传奇;治国学之方法为辨书记的真伪、通小学、明地理、知古今人情的变迁及辨文学应用。
背景。
20世纪初叶,随着腐败的满清政权走向灭亡,中国延续了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也走到了尽头。
中国自从出了孔夫子,以后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一直把儒家学说奉为经典。
而科举制度,又把知识分子牢牢地束缚在做八股文的轨道上,脱离不了四书五经。
因此整个教育体系就是死读儒家经典,而与自然科学绝缘。
从鸦片战争到庚子年八国联军入侵,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使中国的四书五经不堪一击,西方的新潮理论让中国士大夫们的满腹经纶无从招架,从而迫使一部分知识分子睁开眼睛去看世界,去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于是就产生了所谓西学,又叫新学。
特别是五四时期的新文化运动,一部分激进的知识分子把中国的落后挨打归罪于二千年来的封建制度,归罪于以孔子和四书五经,归罪于三从四德,父子君臣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和封建礼教。
他们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提倡白话文,主张废除科举,废除跪拜等封建礼节,主张男女平等,婚姻自由,主张文字改革,主张废除私塾,开办新式学堂,等等。
先秦二代文学晁错《论贵粟疏》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东方朔《答客难》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公羊传《宋人及楚人平》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谷梁传《虞师晋师灭夏阳》国语《襄王不许请隧》国语《勾践灭吴》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国语《召公谏厉王弥谤》贾谊《吊屈原赋》老子《道德经》节选乐府诗集《长歌行》贾谊《过秦论》乐府诗集《江南可采莲》汉书《苏武传》国语《敬姜论劳逸》乐府诗集《上山采蘼芜》乐府诗集《上邪》乐府诗集《陌上桑》乐府诗集《十五从军征》乐府诗集《饮马长城窟行》乐府诗集《有所思》李延年《佳人歌》李斯《谏逐客书》列子《愚公移山》刘邦《大风歌》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刘彻《秋风辞》论语《为政》论语《学而》马援《戒兄子严敦书》孟子《孟子见梁襄王》孟子《齐桓晋文之事》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枚乘《七发》乐府诗集《孔雀东南飞》孟子《弈秋》墨翟《墨子·非命上》孟子《庄暴见孟子》屈原《卜居》屈原《九歌·国殇》屈原《九歌·湘夫人》屈原《九章·橘颂》诗经《邶风.静女》屈原《渔父》诗经《陈风·月出》诗经《豳风·七月》诗经《大雅·公刘》诗经《大雅·生民》诗经《秦风·无衣》诗经《秦风·蒹葭》诗经《王风·采葛》诗经《商颂.玄鸟》屈原《离骚》诗经《王风·黍离》诗经《卫风·氓》诗经《卫风·硕鼠》诗经《卫风·木瓜》诗经《小雅·采薇》诗经《小雅·鹿鸣》诗经《周南·关雎》诗经《周南·苤苢》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司马迁《史记·报任安书》司马迁《史记·鸿门宴》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序》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赞》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史记·荆轲传》司马相如《长门赋》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并序》宋玉《宋玉对楚王问》宋玉《神女赋》宋玉《九辩》项羽《垓下歌》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鲁共公择言》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荀子《劝学》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苏秦以连横说秦》张衡《归田赋》赵壹《刺世疾邪赋》战国策《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庄子《逍遥游》左传《曹刿论战》庄子《养生篇》左传《宫之奇谏假道》左传《介之推不言禄》左传《驹支不屈于晋》左传《晏子不死君难》左传《吕相绝秦》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张衡《四愁诗》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子产论政宽猛》左传《子鱼论战》魏晋南北朝文学鲍照《拟行路难》其六鲍照《芜城赋》北朝民歌《敕勒歌》北朝民歌《木兰诗》曹操《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曹操《蒿里行》曹操《短歌行》其一曹丕《燕歌行》其一曹丕《典论·论文》曹植《白马篇》曹植《七步诗》曹植《洛神赋》曹植《送应氏》曹丕《与吴质书》曹植《杂诗》之四曹植《与杨德祖书》陈琳《饮马长城窟行》干宝《干将莫邪》曹植《赠白马王彪》嵇康《赠兄秀才入军》江淹《别赋》江淹《恨赋》李密《陈情表》郦道元《三峡》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孔稚珪《北山移文》刘义庆《世说新语·过江诸人》刘义庆《世说新语·谢公围棋》刘伶《酒德颂》刘义庆《世说新语·子猷访戴》陆机《猛虎行》刘桢《赠从弟》南朝民歌《子夜四时歌》潘岳《悼亡诗》南朝民歌《西洲曲》阮籍《咏怀诗》其一潘岳《秋兴赋并序》阮籍《咏怀诗》三十三陆机《文赋》陶宏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陶宏景《答谢中书》陶渊明《读山海经》其十陶渊明《时运并序》其一陶渊明《归去来兮辞》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五柳先生传》《饮酒》其五陶渊明《桃花源记》陶渊明《闲情赋并序》陶渊明《咏荆轲》王粲《登楼赋》王粲《七哀诗》王羲之《兰亭集序》向秀《思旧赋并序》萧绎《采莲赋》谢灵运《登池上楼》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庾信《拟咏怀》其二十六庾信《哀江南赋序》庾信《拟咏怀》其七诸葛亮《诫子篇》诸葛亮《后出师表》左思《咏史》其二诸葛亮《出师表》唐诗白居易《草》白居易《宫词》白居易《买花》白居易《卖炭翁》白居易《暮江吟》白居易《长恨歌》白居易《钱塘湖春行》白居易《问刘十九》白居易《自河南经乱》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岑参《逢入京使》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寄左省杜拾遗》岑参《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常建《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宿王昌龄隐居》陈陶《陇西行》崔颢《长干行·其二》陈子昂《感遇其二》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崔颢《黄鹤楼》崔颢《长干行·其一》崔护《题都城南庄》崔颢《行经华阴》崔曙《九月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崔涂《除夜有怀》崔涂《孤雁》戴叔伦《江乡故人偶集客舍》杜甫《哀江头》杜甫《哀王孙》杜甫《八阵图》杜甫《别房太尉墓》杜甫《春宿左省》杜甫《兵车行》杜甫《春望》杜甫《登高》杜甫《丹青引赠曹霸将军》杜甫《绝句》杜甫《客至》杜甫《旅夜书怀》杜甫《丽人行》杜甫《梦李白·其二》杜甫《蜀相》杜甫《梦李白·其一》杜甫《宿府》杜甫《天末怀李白》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望岳》杜甫《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杜甫《咏怀古迹·其一》杜甫《咏怀古迹·其二》杜甫《咏怀古迹·其三》杜甫《咏怀古迹·其四》杜甫《咏怀古迹·其五》杜甫《野望》杜甫《月夜忆舍弟》杜甫《月夜》杜甫《至德二载》杜牧《泊秦淮》杜甫《赠卫八处士》杜牧《赤壁》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杜牧《旅宿》杜牧《过华清宫绝句》杜牧《清明》杜牧《遣怀》杜牧《金谷园》杜牧《山行》杜牧《秋夕》杜牧《赠别·其一》杜牧《赠别·其二》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杜秋娘《金缕衣》杜荀鹤《春宫怨》杜荀鹤《山中寡妇》高适《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韩翃《酬程近秋夜即事见赠》韩翃《寒食》顾况《宫词》高适《燕歌行·并序》韩翃《同题仙游观》韩偓《已凉》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韩愈《山石》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贺知章《回乡偶书》韩愈《石鼓歌》贾岛《寻隐者不遇》金昌绪《春怨》皇甫冉《春思》贾岛《忆江上吴处士》李白《长干行》李白《长相思·其一》李白《长相思·其二》李白《春思》李白《独坐敬亭山》李白《渡荆门送别》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关山月》李白《金陵酒肆留别》李白《静夜思》李白《将进酒》李白《清平调》其一李白《清平调》其二李白《清平调》其三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蜀道难》李白《送友人》李白《望庐山瀑布》李白《听蜀僧浚弹琴》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李白《行路难》李白《玉阶怨》李白《夜泊牛渚怀古》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怨情》李白《月下独酌》李白《赠孟浩然》李白《早发白帝城》李白《子夜吴歌》李端《听筝》李贺《李凭箜篌引》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李贺《南园》其一李贺《雁门太守行》李颀《古意》李颀《古从军行》李颀《琴歌》李颀《送魏万之京》李颀《送陈章甫》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李颀《听安万善吹筚篥歌》李商隐《北青萝》李商隐《蝉》李商隐《嫦娥》李商隐《筹笔驿》李商隐《风雨》李商隐《登乐游原》李商隐《春雨》李商隐《贾生》李商隐《寄令狐郎中》李商隐《凉思》李商隐《韩碑》李商隐《落花》李商隐《锦瑟》李商隐《隋宫》李商隐《为有》李商隐《无题》凤尾香罗薄几重李商隐《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李商隐《无题》重帏深下莫愁堂李商隐《无题》飒飒东风细雨来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瑶池》李益《江南曲》李商隐《无题》昨夜星晨昨夜风李商隐《夜雨寄北》李益《喜见外弟又言别》刘长卿《弹琴》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刘长卿《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刘长卿《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刘长卿《送灵澈》刘长卿《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刘长卿《送上人》刘长卿《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源中丞》刘长卿《新年作》刘方平《春怨》刘方平《月夜》刘脊虚《阙题》刘禹锡《春词》刘禹锡《酬乐天杨州初逢》刘希夷《代悲白头翁》刘禹锡《乌衣巷》刘禹锡《蜀先主庙》刘禹锡《竹枝词》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柳中庸《征人怨》柳宗元《晨诣超师院读禅经》柳宗元《江雪》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柳宗元《溪居》卢纶《塞下曲·其二》卢纶《塞下曲·其三》柳宗元《渔翁》卢纶《塞下曲·其一》卢纶《送李端》卢纶《晚次鄂州》卢纶《塞下曲·其四》卢照邻《长安古意》骆宾王《鹅》骆宾王《于易水送人》马戴《灞上秋居》骆宾王《在狱咏蝉·并序》马戴《楚江怀古》孟浩然《春晓》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孟浩然《留别王维》孟浩然《过故人庄》孟浩然《秦中感秋寄远上人》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孟浩然《宿建德江》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孟浩然《岁暮归南山》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孟浩然《夜归鹿门山歌》孟浩然《宴梅道士山房》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裴迪《送崔九》孟郊《列女操》孟郊《游子吟》钱起《谷口书斋寄杨补阙》綦毋潜《春泛若耶溪》钱起《送僧归日本》钱起《赠阙下裴舍人》权德舆《玉台体》秦韬玉《贫女》沈佺期《古意呈补阙乔知之》僧皎然《寻陆鸿渐不遇》沈佺期《杂诗》邱为《寻西山隐者不遇》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司空曙《贼平后送人北归》司空曙《喜见外弟卢纶见宿》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宋之问《渡汉江》唐玄宗《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王勃《山中》王昌龄《长信怨》王昌龄《出塞》王昌龄《春宫曲》王昌龄《闺怨》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塞下曲·其二》王昌龄《塞下曲·其一》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绩《野望》王昌龄《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王翰《凉州词》王驾《社日》王湾《次北固山下》王建《新嫁娘》王维《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王维《观猎》王维《归嵩山作》王维《过香积寺》王维《汉江临眺》王维《酬张少府》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积雨辋川庄作》王维《鹿柴》王维《老将行》王维《鸟鸣涧》王维《洛阳女儿行》王维《青溪》王维《使至塞上》王维《送别其二》王维《山居秋暝》王维《秋夜曲》王维《送綦毋潜落第还乡》王维《送梓州李使君》王维《送别其一》王维《桃源行》王维《渭城曲》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西施咏》王维《渭川田家》王维《相思》王维《杂诗》王维《赠郭给事》王维《辛夷坞》王维《终南别业》王维《竹里馆》王之涣《出塞》王维《终南山》王之涣《登鹳雀楼》王之涣《凉州词》韦应物《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韦应物《长安遇冯著》韦应物《滁州西涧》韦应物《东郊》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韦应物《寄李儋元锡》韦应物《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韦应物《秋夜寄邱员外》韦应物《夕次盱眙县》韦应物《送杨氏女》韦庄《台城》温庭筠《利州南渡》温庭筠《商山早行》韦庄《章台夜思》温庭筠《送人东游》温庭筠《苏武庙》温庭筠《瑶瑟怨》西鄙人《哥舒歌》无名氏《杂诗》许浑《早秋》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元结《石鱼湖上醉歌·并序》元结《贼退示官吏·并序》杨炯《从军行》元稹《离思·其一》元稹《遣悲怀·其二》元稹《遣悲怀·其三》元稹《遣悲怀·其一》张祜《何满子》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张祜《集灵台·其二》元稹《行宫》张祜《集灵台·其一》张祜《赠内人》张祜《题金陵渡》张藉《没蕃故人》张继《枫桥夜泊》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张九龄《感遇·其一》张九龄《望月怀远》张泌《寄人》张乔《书边事》张说《江南意》张说《湘州北亭》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张旭《山中留客》张旭《桃花溪》张九龄《感遇·其二》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郑畋《马嵬坡》朱庆余《宫词》祖咏《望蓟门》祖咏《终南望余雪》隋唐五代—词,散文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白居易《长相思》汴水流冯延巳《更漏子》雁孤飞冯延巳《蝶恋花》谁道闲情抛却久冯延巳《谒金门》风乍起杜牧《阿房宫赋》韩愈《进学解》韩愈《祭十二郎文》韩愈《师说》韩愈《送董生邵南序》韩愈《杂说四》韩愈《圬者王承福传》韩愈《杂说一》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李璟《浣溪纱》菡萏香销翠叶残李煜《捣练子令》深院静,小庭空韩愈《原道》李煜《长相思》一重山,两重山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李煜《浣溪沙》红日以高三丈透李煜《浪淘沙》往事只堪哀李煜《破阵子令》四十年来家国李煜《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寒李煜《临江仙》樱桃落尽春归去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李煜《望江南》闲梦远,南国正芳春李煜《望江南》多少恨李煜《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李煜《渔父》浪花有意千重雪李煜《望江南》闲梦远,南国正清秋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李煜《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刘禹锡《潇湘神》刘禹锡《陋室铭》李煜《虞美人》风回小院庭芜绿柳宗元《黔之驴》柳宗元《捕蛇者说》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柳宗元《桐叶封弟辨》柳宗元《小石城山记》柳宗元《小石潭记》柳宗元《愚溪诗序》柳宗元《袁家渴记》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皮日休《孔子庙碑》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王绩《五斗先生传》王绩《无心子传并序》韦应物《调笑》韦庄《女冠人》昨夜夜半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王绩《自撰墓志铭》温庭筠《梦江南》千万恨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温庭筠《梦江南》梳洗罢魏徵《谏太宗十思疏》杨广《无题》佚名《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王勃《滕王阁序》佚名《望江南》天上月张志和《渔歌子》周兴嗣《千字文》宋诗杂文陈草庵《中吕.山坡羊》伏低伏弱范成大《后催租行》黄庭坚《登快阁》陈师道《示三子》黄庭坚《寄黄几复》李清照《乌江》林逋《山园小梅》林升《题临安邸》林景熙《梦回》陆游《金错刀行》陆游《临安春雨初霁》陆游《关山月》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书愤》陆游《示儿》陆游《入蜀记》节记陆游《游山西村》欧阳修《伶官传序》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卖油翁》欧阳修《秋声赋》欧阳修《戏答元珍》欧阳修《泷冈阡表》欧阳修《五代史记一行传叙》秦观《泗州东城晚望》欧阳修《纵囚论》欧阳修《醉翁亭记》司马光《谏院题名记》苏轼《别石塔》苏轼《放鹤亭记》司马光《训俭示康》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苏轼《惠崇春江晚景》苏轼《后赤壁赋》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苏轼《教战守策》苏轼《留侯论》苏轼《前赤壁赋》苏轼《题西林壁》苏轼《琴诗》苏轼《石钟山记》苏舜钦《沧浪亭记》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苏洵《辨奸论》苏洵《送石昌言使北引》苏洵《六国》汪元量《湖州歌》其六苏辙《六国论》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王安石《北陂杏花》汪藻《春日》王安石《北山》王安石《读孟尝君传》王安石《泊船瓜洲》王安石《伤仲永》王安石《明妃曲》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王禹偁《山行》王禹偁《黄州新建小竹楼记》文天祥《过零丁洋》无名氏《中吕·朝天子》志感萧观音《回心院》其一杨万里《过宝应县新开湖》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杨万里《初入淮河》其一文天祥《正气歌并序》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小池》叶绍翁《游园不值》元好问《岐阳三首》其二元好问《论诗》其二十九曾巩《墨池记》元好问《送秦中诸人引》曾巩《赠黎安二生序》周敦颐《爱莲说》朱熹《白鹿洞书院学规》曾巩《战国策目录序》朱熹《观书有感》朱熹《春日》资治通鉴《孙权劝学》朱熹《百丈山记》宋词晁补之《摸鱼儿》买陂塘晁补之《洞仙歌》青烟幂处晁补之《水龙吟》问春何苦勿勿晁冲之《汉宫春·梅》潇洒江梅晁冲之《临江仙》忆昔西池池上饮晁端礼《绿头鸭》晚云收陈克《菩萨蛮》绿芜墙绕青苔院陈亮《点绛唇》一夜相思陈亮《贺新郎》老去凭谁说陈亮《念奴娇》危楼还望陈亮《水调歌头》不见南师久陈与义《临江仙》高咏楚词酬午日陈亮《水龙吟》闹花深处层楼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忆昔午桥桥上饮程垓《酷相思》月挂霜林寒欲坠程垓《摸鱼儿》掩凄凉戴复古《满江红》赤壁矶头戴复古《水调歌头》轮奂半天上戴复古《沁园春》一曲狂歌范成大《眼儿媚》酣酣日脚紫烟浮范成大《忆秦娥》楼阴缺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范仲淹《御街行》纷纷堕叶飘香砌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贺铸《六州歌头》少年侠气贺铸《浣溪沙》不信芳春厌老人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胡世将《念奴娇》神州沉陆黄裳《减字木兰花·竞渡》红旗高举黄庭坚《定风波》万里黔中一漏天贺铸《鹧鸪天》重过阊门万事非黄庭坚《南乡子》诸将说封侯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黄庭坚《念奴娇》断红霁雨黄庭坚《水调歌头》瑶草一何碧黄庭坚《鹧鸪天》黄菊枝头生晓寒姜夔《暗香》旧时月色姜夔《淡黄柳》空城晓角姜夔《长亭怨慢》渐吹尽姜夔《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松作》燕雁无心姜夔《念奴娇》闹红一舸姜夔《齐天乐》庚郎先自吟愁赋姜夔《疏影》苔枝缀玉姜夔《踏莎行》燕燕轻盈姜夔《鹧鸪天·元夕有所梦》肥水东流无尽蒋捷《贺新郎·兵后寓吴》深阁帘垂绣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蒋捷《霜天晓角》人影窗纱蒋捷《女冠子·元夕》蕙花香也蒋捷《一剪梅》一片春愁待酒浇蒋兴祖女《减字木兰花·题雄州》驿朝云横度蒋捷《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李处全《水调歌头》落日暝云含李纲《六么令》长江千里李光《水调歌头》兵气暗吴楚李纲《念奴娇》晚唐姑息李清照《蝶恋花》暖日晴风初破冻李清照《蝶恋花·上巳召亲族》永夜恹恹欢意少李清照《临江仙》庭院深深深几许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香冷金猊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念奴娇》萧条庭院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李清照《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李元膺《洞仙歌》雪云散尽李清照《永遇乐》落日溶金林逋《长相思》吴山青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李重元《忆王孙》萋萋芳草忆王孙刘辰翁《柳梢青·春感》铁马蒙毡刘过《沁园春·寄辛承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