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因素的定义及产生的原因
- 格式:docx
- 大小:33.25 KB
- 文档页数:7
危险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危险因素,这些危险因素可能来自自然界,也可能来自人类自身的行为。
了解这些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预防和应对,对于维护我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至关重要。
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是造成人类生命财产损失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地震、洪水、飓风、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常常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
比如,地震可能导致房屋倒塌,洪水可能造成山体滑坡等灾害。
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也是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排放到环境中,造成了空气、水和土壤的污染。
环境污染不仅损害了人类健康,还对生态系统造成了破坏,威胁着整个地球的生存。
交通事故
交通事故也是造成人员伤亡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随着车辆数量的增加和道路交通的混乱,交通事故时有发生。
酒驾、超速、疲劳驾驶等行为是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疾病传播
疾病传播是危险因素中的另一重要方面。
传染病如流感、艾滋病、结核病等可以通过空气、食物、水等途径传播,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威胁。
与此同时,非传染性疾病如心脏病、中风、癌症等也是造成人类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
不良生活方式
不良生活方式也是危险因素中的一大类。
吸烟、过度饮酒、缺乏运动、不平衡的饮食等不良生活习惯会增加患疾病的风险,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了解和认识危险因素,采取积极的预防和应对措施,是维护个人和社会安全的关键。
希望人们能够关注危险因素,保护自己的健康和安全,共同创造一个更加安全、健康的社会环境。
危险因素的定义及产生的原因危险因素的定义及产生的原因危险因素是指能够增加人体患病风险或导致健康问题的各种因素。
本文将分别从环境污染、不良的生活习惯、缺乏锻炼和运动、营养不良或过剩、不安全的性行为、酗酒或药物滥用、高风险行为、缺乏精神健康咨询、高龄或慢性疾病、忽视医疗建议等方面,详细阐述危险因素的定义及产生的原因。
1.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
环境污染会导致人体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方面的损害,甚至引发癌症等疾病。
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包括工业生产排放、生活垃圾处理不当、农业化肥和农药使用等。
2.不良的生活习惯不良的生活习惯包括吸烟、饮酒、不规律作息、过度饮食等。
这些习惯会导致身体机能下降、免疫力减弱,增加患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的风险。
不良的生活习惯产生的原因包括个人行为习惯、社会文化影响、生活压力等。
3.缺乏锻炼和运动缺乏锻炼和运动会导致身体机能下降、肥胖、心血管疾病等问题。
缺乏锻炼和运动产生的原因包括工作和生活压力过大、缺乏运动设施和场地等。
4.营养不良或过剩营养不良或过剩会导致身体发育不良、免疫力下降等问题。
营养不良或过剩产生的原因包括饮食结构不合理、偏食挑食等。
5.不安全的性行为不安全的性行为会导致性传播疾病和艾滋病等疾病。
不安全的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包括性教育缺失、避孕知识不足等。
6.酗酒或药物滥用酗酒或药物滥用会导致身体机能下降、免疫力减弱,增加患肝病、心脏病等疾病的风险。
酗酒或药物滥用产生的原因包括心理问题、社会文化影响等。
7.高风险行为高风险行为包括违法犯罪、参与高风险活动等。
高风险行为会导致身体伤害甚至死亡。
高风险行为产生的原因包括个人心理问题、社会环境影响等。
8.缺乏精神健康咨询缺乏精神健康咨询会导致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增加患抑郁症、焦虑症等疾病的风险。
缺乏精神健康咨询产生的原因包括社会认知不足、心理咨询资源不足等。
危险、有害因素及其辨识标准一、危险有害、因素的定义(1)危险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
(2)有害因素:是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
二、危险、有害因素产生的原因《安全评价》第三版中将危险、有害因素产生的原因划分为两个方面。
(1)存在危险有害本身具有的物质、能量;(2)危险有害物质、能量失去控制,危险有害物质、能量失去控制的主要体现:①人的不安全行为(13大类);②物的不安全状态(4大类);③管理缺陷(6类)。
任何物质都具有相应的能量,物质和能量是客观存在的,只有当物质、能量在外力条件或自身变化且失去控制造成一定的危险或伤害时才可以称为危险有害物质和能量。
导致危险有害物质、能量失去控制的三个方面多数说法比较笼统,例如:有分散注意力的行为;冒进信号;作业场所狭窄;作业场所杂乱;来自相关方风险管理的缺陷等。
相对与物质和能量来说,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外在条件;物的不安全状态既有可能是外部条件引起的,也有可能是其自身的变化引起的;管理的主角是我们人类自身,所以也应归结为外部条件。
外在条件很多,除了上面说的人的不安全行为之外,恶劣的自然条件是最重要的外在条件之一,地震、台风、洪水、雷击、温度、湿度、雾、冰雹、滑坡、泥石流、火山喷发等。
企业在建设初期一般都会对本地的自然条件作一定的调查和了解,但是现在社会发展的快节奏导致部分地区环境污染的加大,最终引发台风、洪水等导致事故的发生,2007年5月份我国因洪涝、山体滑坡和泥石流、旱灾和风雹等自然灾害死亡人数117人,失踪18人,直接经济损失86亿元人民币。
所以,人类不应该对自然灾害掉以轻心。
所以说,危险、有害因素产生的原因应该是物质、能量在外部条件或自身变化的情况下,失去控制造成伤害或事故的综合作用。
三、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目前,在我国安全评价工作中,对危险、有害因素的分类主要有3个标准,每个标准的具体分类情况详见表1。
危险因素的定义及产生的原因一、危险因素的定义危险因素通常是指那些会增加人们或物品受到伤害或威胁的因素。
危险因素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非自然的。
危险因素可以是物理性的、化学性的、生物性的,同时还可以是社会和心理性的。
危险因素可以在不同的环境中存在,例如在家庭、工作场所、学校、道路、购物中心、医疗机构和娱乐场所等。
如果没有做出措施,这些危险因素可能会给人们带来严重的后果。
二、危险因素产生的原因1. 自然的原因自然灾害是指那些由自然力量引起的灾难,如地震、火山爆发、洪水、龙卷风、暴风雨和干旱等。
自然灾害是危险因素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当这些灾害发生时,会对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
2.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指那些动机事业目的与它接触的危险因素,如为了追求利润而忽视安全规定,制造劣质产品,降低标准等。
如果不进行有效的监管,这些行为会导致事故的发生。
3. 技术因素技术因素是指那些由于技术原因引起的危险因素。
例如:工业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化学物质,机器设备的损坏和故障等。
如果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很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
4. 人为因素人为因素是事故中最常见的原因。
例如:酒驾、过度劳累、疏忽、玩忽职守、缺乏安全训练和无意识的行为等。
这些因素很容易导致事故的发生。
5.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包括那些由于社会结构或文化背景而引起的的危险因素。
例如:恶劣的社会环境、缺乏安全意识、人们的不良生活习惯等。
这些因素也会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等事故的发生。
三、结论危险因素无处不在,它们是我们生活中经常面临的威胁。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付出更多的关注和注意,确保我们本身和我们的财产得到更好的保护。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危险因素引起的伤害和损失。
危险、危害因素定义、分类一、什么是危害因素与危险1、劳动保护与职业安全卫生:两者是同一概念的两种不同命名定义:为了保护劳动者在劳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健康,在改善劳动条件、预防工伤事故及职业病、实现劳逸结合和在职工、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等方面所采取的各种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的总称。
2、伤亡事故:是指职工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急性中毒事故3、职业病:是指职工在生产环境中由于工业毒物,不良气象条件,生物因素,不合理的劳动组织以及一般卫生条件恶劣的职业性毒害而引起的疾病。
4、危险、危害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坏或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对物造成慢性损坏的因素(危险因素是指突发性和瞬间作用)、(危害因素强调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积累作用)。
二、危险、危害因素的分类一、按直接原因分类(一)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1. 设备、设施缺陷(如刚度不够)2. 防护缺陷(防护不当)3. 电危害(漏电)4. 噪声危害5. 振动危害6. 电磁辐射(X射线)7. 运动物危害(固体抛射物)8. 明火9. 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高温气体)10. 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低湿气体)11. 粉尘与气溶胶(有毒性粉尘)12. 作业环境不良(缺氧)13. 信号缺陷(无信号设施)14. 标志缺陷(无标志)15. 其他物理性危险和危害因素(二)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1. 易燃易爆性物质2. 自燃性物质3. 有毒物质4. 腐蚀性物质5. 其他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三)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1. 致病微生物2. 传染病煤介物3. 致害动物4. 致害植物5. 其他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四)心理、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1. 负荷超限2. 健康状况异常3. 从事禁忌作业4. 心里异常5. 辨识功能缺陷6. 其他(五)行为性危险、危害因素1. 指挥作用2. 操作失误3. 监护失误4. 其他错误5. 其他因素(六)其他危险、危害因素二、参照事故类别和职业病类别进行分类(一)参照GB6441-86《企业伤亡事故分类》分为16类1. 物体打击2. 车辆伤害3. 机械伤害4. 起重伤害5. 触电6. 淹溺7. 灼烫8. 火灾9. 高处坠落10. 坍塌11. 放炮12. 火药爆炸13. 化学性爆炸14. 物理性爆炸15. 中毒和窒息16. 其他伤害(二)参照卫生部、原劳动部、总工会颁发的《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分为1. 生产性粉尘2. 毒物3. 噪声与振动4. 高温5. 低温6. 辐射7. 其他危害因素三、危害辨识的主要内容危害辨识与危险评价过程中,应对如下方面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进行分析与评价:(一)厂址从厂址的工程地质、地形、自然灾害、周围环境、气象条件、资源交通、抢险救灾支持条件等方面进行分(二)厂区平面布局1. 总图:功能分区(生产、管理、辅助生产、生活区)布置;高温、有害物质、噪声、辐射、易燃、易爆、危险品设施布置、工艺流程布置、建筑物、构筑物、布置、风向、安全距离、卫生防距离等。
危险因素的定义及产生的原因1 危险因素的定义及产生的原因1.1 危险因素定义危险因素是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有害因素是能影响人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
通常可将危险因素统称为危险因素。
1.2 危险因素产生的原因尽管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但从本质上讲,危险因素之所以能造成有害的后果,最终归结为:存在能量、有害物质,能量、有害物质失去控制并导致能量的意外释放和有害物质意外作用(如泄露、挥发)。
因此,存在能量、有害物质和能量,有害物质失去控制,是危险因素和危害产生的根本原因。
(安全管理交流)能量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能给人类带来危害。
一切产生、供给能量的能源和能量的载体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是危险因素。
能量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机械能、光能、热能、电能等等。
对于电能给人类的好处,我们可如数家珍,但电给我们带来的电失火等灾害也是经常发生的事。
有害物质是指能损伤人体的生理机能和正常代谢功能、破坏设备和物品的物质等。
如有毒物质、腐蚀性物质、有害粉尘和窒息性气体等都是有害物质。
能量、有害物质失控则主要体现在设备故障(含缺陷)、人员失误和管理缺陷等三个方面。
2 危险因素的分类为便于进行危险分析与辨识,通常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和参照事故类别的方法对危险因素进行分类,现简介如下。
2.1 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根据GB/T 13861?992((生产过程危险因素分类与代码》的规定,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因素分为六大类:物理性因素危险因素、化学危险性因素、生物性危险因素、心理和生理性危险因素、行为性危险因素和其他危险因素。
第1类物理性危险因素(1)设备、设施缺陷(强度不够、刚度不够、稳定性差、密封不良、应力集中、外形缺陷、外露运动件、操纵器缺陷、制动器缺陷、控制器缺陷、设备设施其他缺陷等)。
(2)防护缺陷(无防护、防护装置和设施缺陷、防护不当、支撑不当、防护距离不够、其他防护缺陷等)。
(3)电危害(带电部位裸露、漏电、雷电、静电、电火花、其他危害等)。
危险有害因素辨识讲座一、基本定义危险有害因素:是指可对人造成伤亡、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甚至导致疾病的因索。
危险有害因素可拆分为危险因素和有害因素。
危险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索。
有害因素:是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
危险有害因素分类:生产过程的危险有害因素,分为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四大类。
危险源:存在危险有害因素的装置.、设备、设施和场所,就称做危险源。
二、危险有害因素产生的直接原因1、有害物质和能量的存在所有的危险有害因素,尽管有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但从本质上讲,之所以能造成危险和有害的后果,都可归结为客观存在的有害物质或超过临界值的能量。
有害物质是指能损伤人体的生理机能和正常代谢功能,或者能破坏设备和物品的物质。
比如,有毒物质、腐蚀性物质、有害粉尘和窒息性气体等都是有害物质。
能量就是做功的能力,能量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以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一切产生、供给能量的能源和能量的载体在一定条件下(超过临界值),都是危险有害因素。
比如,导致火灾、爆炸发生的化学物质、运动物体等都属于能量的范畴。
2、人、机、环境和管理的缺陷有害物质和能量的存在是发生事故的先决条件,有害物质和能量不存在就没有事故。
但存在有害物质和能量,并不一定就发生事故。
因为,通常见到的有害物质和能量,一般都有防护措施,事故是被屏蔽的。
有害物质和能量的防护或屏蔽措施,有着强大的天敌,这就是:人、机、环境和管理的缺陷。
防护或屏蔽措施与人、机、环境和管理缺陷进行斗争,前者胜,则有害物质和能量继续被屏蔽,仍处于安全状态;后者胜,则有害物质和能量失去控制,有害物质和能量释放出来危及人员和财产安全,处置不力将产生损失,出现事故。
3、环境因素环境因索是指生产作业环境中的危险有害因素。
环境的因素包括:室内作业场所环境不良、室外作业场地环境不良、地下(含水下)作业环境不良、其他作业环境不良。
危险、危害因素定义、分类危险、危害因素定义、分类一、危险因素定义危险因素是指能够对人体健康和安全造成潜在威胁的因素。
这些因素可能来自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如机械伤害、化学品的泄漏、病毒传播等。
危险因素可能会导致人身伤害、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等危害。
二、危害因素分类危害因素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分类方式:1.物理危害因素:包括噪音、振动、辐射、激光等。
这些因素可能会对人体的听觉、神经、免疫等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2.化学危害因素:包括有毒气体、有害化学物质等。
这些因素可能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如中毒、过敏等。
3.生物危害因素: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
这些因素可能会引发传染病的传播,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威胁。
4.其他危害因素:包括社会安全问题、心理压力等。
这些因素可能会对人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稳定产生影响。
三、预防措施为了减少和避免危险和危害因素对人体的影响,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1.加强个人防护:如佩戴防护眼镜、防护服等,以减少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对人体的伤害。
2.改善环境条件:如改善工作场所的通风、降低噪音等,以减少危害因素对人体的影响。
3.加强安全管理:如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安全培训等,以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
4.定期检查和维护:如定期检查机器设备、维护保养等,以减少故障和事故的发生。
5.合理安排工作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工作,合理安排休息时间,以减轻身体的疲劳和压力。
6.保持心理健康:注意自我调节和放松,避免长期处于紧张和焦虑的状态。
可以采取一些心理疏导方法,如冥想、瑜伽等,以缓解压力和焦虑情绪。
7.合理饮食和生活习惯:保持饮食均衡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充足的睡眠、适量的运动等,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
8.学习和遵守安全规定:了解并遵守各种安全规定和操作规程,避免因违反规定而导致的意外事故。
9.使用安全用品:在特定环境下,如高空作业、接触有害物质等,应使用必要的安全用品,如安全带、防护眼镜等,以保障人身安全。
危险、危害因素定义及分类
定义
危险因素指导致人或物受到伤害、损失或危险的原因或条件,可以
是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或社会因素。
危害因素则指已经对人或物造成了伤害、损失或危险的原因或条件。
分类
按照危险因素的来源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自然因素
指自然界中导致危险或者危害的因素,如地震、海啸、洪水、暴雨、山体滑坡等。
人为因素
指人类活动中所造成的危险或危害,包括了工业事故、交通事故、
建筑安全事故、火灾等。
工业事故
由于企业环保意识不够、设备维修不当、操作人员技术不过关等原
因导致的事故,如石化厂爆炸、核电站事故等。
交通事故
主要包括了机动车交通事故、铁路交通事故、航空交通事故、水上交通事故等。
建筑安全事故
建筑事故包括了建筑物坍塌、施工环境差、安全管理不细等。
火灾
火灾是指由于电路设备、电气线路、空气走廊等原因而导致的火灾事故,不断引发着人们对安全的思考。
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是指个人或者群体的行为所造成的危险或危害,包括了恐怖袭击、抢劫、绑架等。
恐怖袭击
恐怖袭击是指某些组织或个人使用暴力手段进行报复或达成其他目的的行为活动。
抢劫
抢劫是指以暴力、威胁等手段夺取财物的行为,具有不可预测性。
绑架
绑架是指强制将别人离开其原生活环境,通过勒索、索要赎金来获得经济利益的行为,具有长时间拖延性。
总结
以上便是危险、危害因素的定义和分类,不同种类的危险、危害因
素有着不同的防范策略,每种因素都需要我们提前预想,并微心细思。
要始终牢记,“预防为主,防范必须。
”。
一、什么是危害因素与危险1、劳动保护与职业安全卫生:两者是同一概念的两种不同命名定义:为了保护劳动者在劳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健康,在改善劳动条件、预防工伤事故及职业病、实现劳逸结合和在职工、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等方面所采取的各种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的总称。
2、伤亡事故:是指职工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急性中毒事故3、职业病:是指职工在生产环境中由于工业毒物,不良气象条件,生物因素,不合理的劳动组织以及一般卫生条件恶劣的职业性毒害而引起的疾病。
4、危险、危害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坏或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对物造成慢性损坏的因素(危险因素是指突发性和瞬间作用)、(危害因素强调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积累作用)。
二、危险、危害因素的分类一、按直接原因分类(一)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设备、设施缺陷(如刚度不够);防护缺陷(防护不当);电危害(漏电);噪声危害;振动危害;电磁辐射(X射线);运动物危害(固体抛射物);明火;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高温气体);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低湿气体);粉尘与气溶胶(有毒性粉尘);作业环境不良(缺氧);信号缺陷(无信号设施);标志缺陷(无标志);其他物理性危险和危害因素;(二)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易燃易爆性物质;自燃性物质;有毒物质;腐蚀性物质;其他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三)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致病微生物;传染病煤介物;致害动物;致害植物;其他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四)心理、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负荷超限;健康状况异常;从事禁忌作业;心里异常;辨识功能缺陷;其他(五)行为性危险、危害因素指挥作用;操作失误;监护失误;其他错误;其他因素;(六)其他危险、危害因素?二、参照事故类别和职业病类别进行分类(一)参照GB6441-86《企业伤亡事故分类》分为16类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放炮;火药爆炸;化学性爆炸;物理性爆炸;中毒和窒息;其他伤害;(二)参照卫生部、原劳动部、总工会颁发的《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分为生产性粉尘;毒物;噪声与振动;高温;低温;辐射;其他危害因素;?三、危害辨识的主要内容危害辨识与危险评价过程中,应对如下方面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进行分析与评价:(一)厂址从厂址的工程地质、地形、自然灾害、周围环境、气象条件、资源交通、抢险救灾支持条件等方面进行分(二)厂区平面布局总图:功能分区(生产、管理、辅助生产、生活区)布置;高温、有害物质、噪声、辐射、易燃、易爆、危险品设施布置、工艺流程布置、建筑物、构筑物、布置、风向、安全距离、卫生防距离等。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审核:___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________危险、危害因素定义、分类Deploy The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文件编号:KG-AO-7333-23 危险、危害因素定义、分类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进行具体的部署,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
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一、什么是危害因素与危险1、劳动保护与职业安全卫生:两者是同一概念的两种不同命名定义:为了保护劳动者在劳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健康,在改善劳动条件、预防工伤事故及职业病、实现劳逸结合和在职工、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等方面所采取的各种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的总称。
2、伤亡事故:是指职工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急性中毒事故3、职业病:是指职工在生产环境中由于工业毒物,不良气象条件,生物因素,不合理的劳动组织以及一般卫生条件恶劣的职业性毒害而引起的疾病。
4、危险、危害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坏或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对物造成慢性损坏的因素(危险因素是指突发性和瞬间作用)、(危害因素强调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积累作用)。
二、危险、危害因素的分类一、按直接原因分类(一)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1. 设备、设施缺陷(如刚度不够)2. 防护缺陷(防护不当)3. 电危害(漏电)4. 噪声危害5. 振动危害6. 电磁辐射(X射线)7. 运动物危害(固体抛射物)8. 明火9. 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高温气体)10. 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低湿气体)11. 粉尘与气溶胶(有毒性粉尘)12. 作业环境不良(缺氧)13. 信号缺陷(无信号设施)14. 标志缺陷(无标志)15. 其他物理性危险和危害因素(二)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1. 易燃易爆性物质2. 自燃性物质3. 有毒物质4. 腐蚀性物质5. 其他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三)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1. 致病微生物2. 传染病煤介物3. 致害动物4. 致害植物5. 其他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四)心理、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1. 负荷超限2. 健康状况异常3. 从事禁忌作业4. 心里异常5. 辨识功能缺陷6. 其他(五)行为性危险、危害因素1. 指挥作用2. 操作失误3. 监护失误4. 其他错误5. 其他因素(六)其他危险、危害因素二、参照事故类别和职业病类别进行分类(一)参照GB6441-86《企业伤亡事故分类》分为16类1. 物体打击2. 车辆伤害3. 机械伤害4. 起重伤害5. 触电6. 淹溺7. 灼烫8. 火灾9. 高处坠落10. 坍塌11. 放炮12. 火药爆炸13. 化学性爆炸14. 物理性爆炸15. 中毒和窒息16. 其他伤害(二)参照卫生部、原劳动部、总工会颁发的《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分为1. 生产性粉尘2. 毒物3. 噪声与振动4. 高温5. 低温6. 辐射7. 其他危害因素三、危害辨识的主要内容危害辨识与危险评价过程中,应对如下方面存在的危险、危害因素进行分析与评价:(一)厂址从厂址的工程地质、地形、自然灾害、周围环境、气象条件、资源交通、抢险救灾支持条件等方面进行分(二)厂区平面布局1. 总图:功能分区(生产、管理、辅助生产、生活区)布置;高温、有害物质、噪声、辐射、易燃、易爆、危险品设施布置、工艺流程布置、建筑物、构筑物、布置、风向、安全距离、卫生防距离等。
危险、危害因素定义、分类危险和危害因素是指那些可能会导致人们身体或健康受到伤害或损害的因素。
在生活中,人们往往会遇到很多危险和危害因素,例如工作环境中的化学物质、交通事故、恶劣的天气条件以及各种炮火等等。
这些因素都可能对人们产生严重的影响,导致身体的损伤或生命的丧失。
因此,了解危险和危害因素的定义和分类,可以更好地帮助人们预防避免这些不利因素的产生和危害。
危险因素的定义和分类危险因素是那些可能会导致人们身体或健康受到伤害或损害的因素。
危险因素可以分为生物学、化学、物理等多个不同的方面。
生物学因素生物学因素包括各类细菌、病毒、真菌、螨虫等微小生物,以及不同种类的植物。
这些生物可能会对人类身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例如引发过敏、传染性疾病等。
化学因素化学因素包括各类化学物品,例如工业生产中的重金属、气溶胶、光化学污染剂以及家居中的清洁剂、防腐剂等。
这些物质可能会通过皮肤、呼吸道等途径侵入人体,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物理因素包括各类不良的物理环境因素,例如高温、低温、放射线、声音、振动等。
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例如导致人们出现中暑、受伤等。
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包括各类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例如暴力、虐待、压力以及社会歧视等。
这些因素可能会对人们的心理与身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人们出现心理上的不适和身体上的反应。
危害因素的定义和分类危害因素是那些具有潜在危害的因素,可能导致人们身体或健康受到伤害或损害。
危害因素同样可以分为生物学、化学、物理等多个不同的方面。
生物学因素生物学因素包括各类养殖场或畜牧场中的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以及世界各地的害虫、疟蚊、虱子、跳蚤等。
这些生物可能会通过各种途径,例如空气、土壤、水源等,而对人类的身体和健康产生危害或影响。
化学因素化学因素包括各类农药、重金属、气溶胶、工业化学品等。
这些物质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具有潜在毒性或造成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与健康造成危害。
危险、有害因素的定义及产生的原因1危险、有害因素的定义(P40)危险因素:是指能够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
有害因素:是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
危险、有害因素主要指客观存在的危险有害物质或能量超过一定限值的设备、设施和场所等。
2危险、有害因素产生的原因(P40-43)事故的发生是由于存在危险有害物质、能量和危险有害物质、能量失去控制两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并导致危险有害物质的泄漏、散发和能量的意外释放。
因此,存在危险有害物质、能量和危险有害物质失去控制是危险、有害因素转换为事故的根本原因。
危险有害物质和能量失控主要体现在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管理缺陷等三个方面。
按照GB6441-19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中将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分为以下几方面:1、人的不安全行为:1)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未经许可开动、关停、移动机器,开动、关停机器时未给信号,开关未锁紧,造成意外转动、通电或泄漏等,忘记关闭设备、忽视警告标志、警告信号,操作错误(指按钮、阀门、搬手、把柄等的操作),奔跑作业,供料或送料速度过快,机械超速运转,违章驾驶机动车,酒后作业,客货混载,冲压机作业时,手伸进冲压模,工件紧固不牢,用压缩空气吹铁屑,其它)2)造成安全装置失效(拆除了安全装置;安全装置堵塞,失掉了作用;调整的错误造成安全装置失效;其它)3)使用不安全设备(临时使用不牢固的设施;使用无安全装置的设备;其它)4)手代替工具操作(用手代替手动工具;用手清除切屑;不用夹具固定、用手拿工件进行机加工)5)物体(指成品、半成品、材料、工具、切屑和生产用品等)存放不当6)冒险进入危险场所(冒险进入涵洞;接近漏料处(无安全设施);采伐、集材、运材、装车时,未离危险区;未经安全监察人员允许进入油罐或井中;未“敲帮问顶”开始作业;冒进信号;调车场超速上下车;易燃易爆场合明火;私自搭乘矿车;在绞车道行走;未及时了望7)攀、坐不安全位置(如平台护栏、汽车挡板、吊车吊钩)8)在起吊物下作业、停留9)机器运转时加油、修理、检查、调整、焊接、清扫等工作10)有分散注意力行为11)在必须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的作业或场合中,忽视其使用(未戴护目镜或面罩;未戴防护手套;未穿安全鞋;未戴安全帽;未佩戴呼吸护具;未佩戴安全带;未戴工作帽;其它)12)不安全装束(在有旋转零部件的设备旁作业穿过肥大服装;操纵带有旋转零部件的设备时戴手套;其它)13)对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处理错误2、物的不安全状态:1)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有缺陷(1)无防护(无防护罩、无安全保险装置、无报警装置、无安全标志、无护栏或护栏损坏、(电气)未接地、绝缘不良、局部通风机无消音系统、噪声大、危房内作业、未安装防止“跑车”的档车器或档车栏、其它)(2)防护不当(防护罩未在适当位置、防护装置调整不当、坑道掘进、隧道开凿支撑不当、防爆装置不当、采伐、集材作业安全距离不够、放炮作业隐蔽所有缺陷、电气装置带电部分裸露、其它)2)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1)设计不当,结构不合安全要求(通道门遮档视线、制动装置有缺欠、安全间距不够、拦车网有缺欠、工件有锋利毛刺、毛边、设施上有锋利倒梭、其它)(2)强度不够(机械强度不够、绝缘强度不够、起吊重物的绳索不合安全要求、其它)(3)设备在非正常状态下运行(设备带“病”运转、超负荷运转、其它)(4)维修、调整不良(设备失修、地面不平、保养不当、设备失灵、其它)3)个人防护用品用具——防护服、手套、护目镜及面罩、呼吸器官护具、听力护具、安全带、安全帽、安全鞋等缺少或有缺陷(无个人防护用品、用具、所用的防护用品、用具不符合安全要求)4)生产(施工)场地环境不良(1)照明光线不良(照度不足、作业场地烟雾尘弥漫视物不清、光线过强)(2)通风不良(无通风、通风系统效率低、风流短路、停电停风时放炮作业、瓦斯排放未达到安全浓度放炮作业、瓦斯超限、其它)(3)作业场所狭窄(4)作业场地杂乱(工具、制品、材料堆放不安全、采伐时,未开“安全道”、迎门树、坐殿树、搭挂树未作处理、其它)5)交通线路的配置不安全6)操作工序设计或配置不安全7)地面滑(地面有油或其它液体、冰雪覆盖、地面有其它易滑物)8)贮存方法不安全9)环境温度、湿度不当3、安全管理的缺陷可参考以下分类:(1)对物(含作业环境)性能控制的缺陷;(2)对人失误控制的缺陷;(3)工艺过程、作业程序的缺陷;(4)用人单位的缺陷;(5)对来自相关方(供应商、承包商等)的风险管理的缺陷;(6)违反安全人机工程原理。
危险危害因素:一、什么是危害因素与危险1、劳动保护与职业安全卫生:两者是同一概念的两种不同命名定义:为了保护劳动者在劳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健康,在改善劳动条件、预防工伤事故及职业病、实现劳逸结合和在职工、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等方面所采取的各种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的总称.2、伤亡事故:是指职工在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急性中毒事故3、职业病:是指职工在生产环境中由于工业毒物,不良气象条件,生物因素,不合理的劳动组织以及一般卫生条件恶劣的职业性毒害而引起的疾病。
4、危险、危害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坏或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对物造成慢性损坏的因素(危险因素是指突发性和瞬间作用)、(危害因素强调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的积累作用)。
二、危险、危害因素的分类一、按直接原因分类(一)物理性危险、危害因素:1. 设备、设施缺陷(如刚度不够)2。
防护缺陷(防护不当)3. 电危害(漏电)4. 噪声危害5. 振动危害6。
电磁辐射(X射线)7。
运动物危害(固体抛射物)8。
明火9. 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高温气体)10。
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低湿气体)11. 粉尘与气溶胶(有毒性粉尘)12。
作业环境不良(缺氧)13。
信号缺陷(无信号设施)14. 标志缺陷(无标志)15。
其他物理性危险和危害因素(二)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1. 易燃易爆性物质2。
自燃性物质3。
有毒物质4. 腐蚀性物质5. 其他化学性危险、危害因素(三)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1。
致病微生物2. 传染病煤介物3。
致害动物4。
致害植物5. 其他生物性危险、危害因素(四)心理、生理性危险、危害因素1. 负荷超限2。
健康状况异常3. 从事禁忌作业4. 心里异常5. 辨识功能缺陷6. 其他(五)行为性危险、危害因素1。
指挥作用2. 操作失误3. 监护失误4。
其他错误5。
其他因素(六)其他危险、危害因素二、参照事故类别和职业病类别进行分类(一)参照GB6441—86《企业伤亡事故分类》分为16类1。
危险、危害因素定义、分类危险和危害因素是指对人们或环境可能或实际产生的潜在或现实的威胁或伤害。
这些威胁和伤害可以来自内部或外部的因素,有时可能是隐形的,但通常可以警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警觉和避免风险。
以下是对危险和危害因素的定义和分类的详细说明。
一、危险因素危险因素是指可能导致损害或伤害的任何内部或外部环境因素。
危险因素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人为行为引起,另一类是自然或环境因素引起。
1. 人为行为危险因素人类的不良行为可能造成各种威胁或伤害,其中最严重的包括暴力、犯罪、恐怖主义和内战等行为。
其他常见的危险因素还包括交通事故、职业危害、家庭暴力和航空事故等。
2. 自然或环境危险因素这些因素通常是地质、气候和自然灾害等自然因素,包括地震、山崩、火山喷发、海啸、洪水、飓风、暴雨和沙尘暴等。
环境因素还可以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和垃圾处理不当等。
二、危害因素危害因素是指任何直接或间接对人或环境产生伤害或威胁的因素。
危害因素可以分为以下四类:1. 生物危害因素这些因素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病原体,以及动物和植物引起的伤害等。
2. 化学危害因素化学危害因素主要涉及各种有毒化学物质,包括化学品、有害废物、放射性物质以及化学气体和污染的空气和水等。
这些化学物质将对人类的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并会导致疾病发生。
3. 物理危害因素物理危害因素包括噪声、振动、电磁辐射、热、冷、紫外线辐射、辐射等任何可能导致损害或伤害的物理性质。
4. 社会和心理危害因素社会和心理危害因素可能会引起或加剧情感紧张和心理健康问题,包括精神疾病、压力和沮丧。
这些因素包括贫困、失业、种族歧视、家庭矛盾和暴力等。
危险因素的定义及产生
的原因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危险因素的定义及产生的原因1危险因素的定义及产生的原因
1.1危险因素定义
危险因素是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有害因素是能影响人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
通常可将危险因素统称为危险因素。
1.2危险因素产生的原因
能量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能给人类带来危害。
一切产生、供给能量的能源和能量的载体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是危险因素。
能量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机械能、光能、热能、电能等等。
对于电能给人类的好处,我们可如数家珍,但电给我们带来的电失火等灾害也是经常发生的事。
有害物质是指能损伤人体的生理机能和正常代谢功能、破坏设备和物品的物质等。
如有毒物质、腐蚀性物质、有害粉尘和窒息性气体等都是有害物质。
能量、有害物质失控则主要体现在设备故障(含缺陷)、人员失误和管理缺陷等三个方面。
2危险因素的分类
为便于进行危险分析与辨识,通常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和参照事故类别的方法对危险因素进行分类,现简介如下。
2.1按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进行分类
根据GB/T13861992((生产过程危险因素分类与代码》的规定,将生产过程中的危险因素分为六大类:物理性因素危险因素、化学危险性因素、生物性危险因素、心理和生理性危险因素、行为性危险因素和其他危险因素。
第1类物理性危险因素
(1)设备、设施缺陷(强度不够、刚度不够、稳定性差、密封不良、应力集中、外形缺陷、外露运动件、操纵器缺陷、制动器缺陷、控制器缺陷、设备设施其他缺陷等)。
(2)防护缺陷(无防护、防护装置和设施缺陷、防护不当、支撑不当、防护距离不够、其他防护缺陷等)。
(3)电危害(带电部位裸露、漏电、雷电、静电、电火花、其他危害等)。
(4)噪声危害(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流体动力性噪声、其他噪声等)。
(5)振动危害(机械性振动、电磁性振动、流体动力性振动、其他振动危害等)。
(6)电磁辐射(电离辐射包括X射线、γ射线、α粒子、β粒子、质子、中子、高能电子束等;非电离辐射包括紫外线、激光、射频辐射、超高压电场等)。
(7)运动物危害(固体抛射物,液体飞溅物,坠落物,反弹物,土、岩滑动,料堆(垛)滑动,飞流卷动,冲击,其他运动物危害等)。
(8)明火。
(9)能造成灼伤的低温物质(低温气体、高温液体、高温固体、其他高温物质等)。
(10)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低温气体、低温液体、低温固体、其他低温物质等)。
(11)粉尘与其溶胶(不包括爆炸性、有毒性粉尘与气溶胶)。
(12)作业环境不良(基础下沉,安全过道缺陷,采光照明不良,有害光照,缺氧,通风不良,空气质量不良,给、排水不良,涌水,强迫体位,气温过高,气温过低,气压过高,气压过低,高温高湿,自然灾害,其他作业环境不良等)。
(13)信号缺陷(无信号设施、信号选用不当、信号位置不当、信号不清、信号显示不准、其他信号缺陷等)。
(14)标志缺陷(无标志、标志不清楚、标志不规范、标志选用不当、标志位置缺陷、其他标志缺陷等)。
(15)其他物理性危险因素。
第2类化学性危险因素
(1)易燃易爆性物质(易燃易爆性气体、易燃易爆性液体、易燃易爆性固体、易燃易爆性粉尘与气溶胶、其他易燃易爆性物质等)。
(2)自燃性物质。
(3)有毒物质(有毒气体、有毒液体、有毒固体、有毒粉尘与气溶胶、其他有毒物质等)。
(4)腐蚀性物质(腐蚀性气体、腐蚀性液体、腐蚀性固体、其他腐蚀性物质等)。
(5)其他化学性危险因素。
第3类生物性危险因素
(1)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其他致病性微生物等)。
(2)传染病媒介物。
(3)致害动物。
(4)致害植物。
(5)其他生物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