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公开课)
- 格式:doc
- 大小:78.50 KB
- 文档页数:3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1.通过预学说出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的种类2.通过课堂探究能准确说出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特点3.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举例每种运输方式所对应运输对象的实例4. 能够说出细胞对大分子物质的转运方式及特点【学生活动一】小组合作对比归纳并记忆三种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以及实例。
(讨论时间9分钟)1、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有哪几种?2、两种被动运输的方式有什么异同?3、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的区别是什么?【学生展示】一、小分子或离子的跨膜运输(一)被动运输1、自由扩散往清水中滴一滴蓝墨水,清水很快变为蓝色,这就是扩散。
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叫做自由扩散。
不需要载体蛋白,也不需要消耗ATP,只能顺浓度梯度运输,如O2、CO2、甘油、乙醇等。
2、协助扩散葡萄糖不能通过无蛋白质的脂双层,却能通过细胞膜,是因为镶嵌在膜上的一些特有的蛋白质,能协助葡萄糖等物质顺梯度跨膜运输,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叫做协助扩散。
不需要消耗A TP。
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统称为被动运输。
(二)主动运输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
如Na+、K+、Ca2+的吸收。
二、大分子的跨膜运输方式胞吞和胞吐1、胞吞:当细胞摄取大分子时,首先是大分子附着在细胞膜表面,这部分细胞膜内陷形成小囊泡进入细胞内部,这种现象叫胞吞。
2、胞吐:细胞需要外排的大分子,先在细胞内形成囊泡,囊泡移动到细胞膜处,与细胞膜融合,将大分子排出细胞,这种现象叫胞吐。
【学生活动二】运用表格归纳总结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三种方式。
【精讲】下面几幅坐标图中所表示的分别是哪种物质运输方式?为什么?。
物质跨膜运输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三种主要的物质跨膜运输方式:被动运输、主动运输和胞吞胞吐。
3. 能够分析不同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实例,并理解其生物学意义。
二、教学内容1. 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被动运输:简单扩散和协助扩散。
3. 主动运输:需要能量和载体。
4. 胞吞胞吐:大分子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方式和实例。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实例,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促进学生思考和交流。
四、教学准备1. 教案、PPT和教学素材。
2. 教学视频或动画:展示物质跨膜运输的过程。
3. 实例材料:用于分析不同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实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入物质跨膜运输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和重要性,介绍三种主要的物质跨膜运输方式。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实例,让学生理解不同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特点。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让学生思考和交流物质跨膜运输的实际应用。
6.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物质跨膜运输概念和方式的理解程度。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对不同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作业批改:评估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其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拓展1. 介绍其他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如隧道蛋白、离子通道等。
2. 探讨物质跨膜运输在医学和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如药物输送、基因治疗等。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讲解了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和方式。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质跨膜运输知识。
3. 反思学生反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情况,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九、课后作业1. 复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和三种主要的跨膜运输方式。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包括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的原理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分析和实验设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生命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二、教学内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包括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的原理和特点。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消化道、呼吸道、血液循环等跨膜运输的生理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物质是如何跨越细胞膜的。
提出问题,为什么有些物质能够穿过细胞膜,而有些物质却不能穿过?2.概念讲解(15分钟)通过讲解,引导学生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基本概念和方式。
包括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的原理和特点。
3.案例分析(15分钟)以胆固醇跨越细胞膜为例,通过分析胆固醇在细胞膜中的转运过程,引导学生了解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的具体过程和区别。
同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细胞需要通过跨膜运输来获取所需物质。
4.实验设计(30分钟)分为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两个实验环节。
a.主动转运实验设计:学生将在两个容器中分别放入含有不同浓度的溶液,通过选择适当的实验条件、时间和浓度的变化,设计实验验证物质跨膜运输是需要能量的,并观察主动转运的动态过程。
b.被动转运实验设计:学生通过将不同大小颗粒溶质放入不同大小孔的膜中,观察溶质在膜中的穿透过程,设计实验验证溶质的跨膜运输是否受到被动力的驱动。
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有些溶质可以通过膜穿透,有些溶质却不能通过。
5.实验结果分析(15分钟)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总结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并归纳主动转运和被动转运的特点。
6.拓展应用(10分钟)通过给出一些生活中物质跨膜运输的例子,让学生思考细胞膜在生活中的作用。
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探究解释其他相关现象。
7.课堂小结(5分钟)复习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提出问题,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和巩固。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背景(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 3 节。
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胞膜具有控制细胞物质交换的功能,本章前两节也已经介绍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流动性)及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在此基础上,本节课继续探究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功能的方式和原理。
本节教材以问题探讨为引导,通过比较无蛋白质的脂双层膜与生物膜在控制物质进出上的差异,从而大胆对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提出猜想。
此外,本节的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和解读图表数据的能力;由于内容较抽象,可通过直观的动画展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还应注意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理解研究物质跨膜运输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中的“膜”指是生物膜(这里主要是指细胞膜),而在这之前的第三章第一节学生已了解了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本节就是更详细的介绍其功能之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功能总与结构相关,本章的前两节已学习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流动镶嵌模型”,知道生物膜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但学生仍存许多疑问:各种小分子、离子进入细胞时又有什么不同?细胞产生一些大分子(如分泌蛋白)又是如何出细胞膜的?教师根据学生这样的知识背景很容易把学生带进课堂。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
2、说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的异同点。
3、阐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生活的意义。
4、正确解读数据图表。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类比与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通过对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之间关系的讨论,感悟并认同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观点。
2、学生在尝试运用物理化学原理讨论物质进出细胞时,对生命的物质性以及自然科学之间的联系获得一定的感悟和体验。
3、通过分组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精神。
4、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等受教、平等学习、自由发言、友善互助、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三、教学重难点(一)重点物质进出细胞的几种方式。
物质跨膜运输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物质跨膜运输的类型和机制。
3. 让学生能够应用物质跨膜运输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内容1. 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和重要性2. 物质跨膜运输的类型: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3. 物质跨膜运输的机制:渗透作用、载体蛋白、能量消耗三、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类型和机制。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物质跨膜运输现象。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四、教学准备1. 准备PPT课件,包括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类型、机制及实例。
2. 准备相关案例资料,用于分析物质跨膜运输在生活中的应用。
3. 准备黑板,用于板书重点内容。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植物吸水,引出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
2. 讲解:讲解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类型和机制,边讲边展示PPT课件。
3. 案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物质跨膜运输现象,如人体吸氧、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等。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分享讨论成果。
5. 总结:总结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类型和机制,强调其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布置一道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应用题,让学生课后思考。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了物质跨膜运输的概念、类型和机制。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体会到物质跨膜运输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教学延伸1. 介绍物质跨膜运输在生物技术和医学领域的应用,如基因工程中的基因转染、药物输送等。
2. 探讨物质跨膜运输的研究进展,如纳米技术在物质跨膜运输中的应用。
七、教学活动1. 进行一个小实验,如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物质跨膜运输。
《物质的跨膜运输》教案(精选7篇)《物质的跨膜运输》教案 1教学目标本节课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第四章第三节内容。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课程标准中与本节内容相关的具体内容标准是:“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我理解这项要求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含义:1、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2)说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方式的异同点;(3)阐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生活的意义。
2、另外根据本节课的具体内容分析,本节课制定的技能方面的目标是:能够正确解读坐标数据图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强调积极思考,大胆提出问题、回答问题;(2)参与讨论与交流,学会合作;(3)培养科学的探究精神。
教材分析1、教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本模块的第2章和第3章的内容分别是细胞的物质组成和结构,本章和第5章的内容都属于细胞的功能。
第3章介绍了细胞膜的化学组成和细胞膜大致的功能,本章着重介绍细胞膜的控制物质进出这一重要功能,其中第一节主要说明细胞膜是选择通过性膜,而这种功能与膜的结构有关,这样进入本章的第二节内容,能进入膜的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否相同,这正是本节课要探讨的问题。
任何一个生命系统都是开放的系统,都与外界有物质的交换,可见这节内容对学生理解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有着重要意义。
另外,本节内容又与本模块第五章的第2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以及前面所学的“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有关联的地方,同时又是对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一个很好的例证。
2、教学重点(1)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2)图表数据的解读确定的依据:该重点是由本节所学内容的教学目标所决定的。
本节课的内容就是围绕物质进出细胞膜的几种方式展开的,因此应该将其确定为教学的重点。
另外根据《标准》所提倡的“落实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和“利用数学方法处理、解释数据”的观点,本节内容在对坐标图表分析上有较好的教学价值,因此我将“图表数据的解读”也作为了本节课的一项重点内容。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4.3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3节的内容。
本章前两节已经介绍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流动镶嵌模型)及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 本课是在了解前两节的知识基础之上,继续探究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功能的方式和原理。
本节教材以问题探讨为引导,通过比较无蛋白质的脂双层膜与生物膜在控制物质进出上的差异,从而大胆对物质跨膜运输的的方式提出猜想。
此外,本节的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解读图表数据的能力;由于内容较抽象,可通过直观的动画展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还应注意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理解研究物质跨膜运输的意义。
二、学生情况分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中的“膜”指是生物膜(这里主要是指细胞膜),而在这之前的第三章第一节学生已了解了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本节就是更详细的介绍其功能之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功能总与结构相关,本章的前两节已学习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流动镶嵌模型”,知道生物膜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但学生仍存许多疑问:各种小分子、离子进入细胞时又有什么不同细胞产生一些大分子(如分泌蛋白)又是如何出细胞膜的教师根据学生这样的知识背景很容易把学生带进课堂。
三、教学目标1、说明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及特点2、明确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的区别及对细胞生活的意义3、学会根据现象提出问题,分析原理,归纳概念的方法;4、提高学生对图表数据的解读能力,探索使用图表描述生理活动的方法;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重点:1、小分子物质和离子跨膜运输的方式: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
2、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胞吞和胞吐。
难点:主动运输五、教学思路依据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本教学设计按“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原则,以探究式教学方法为主线,四人一小组为单位,开展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在讨论、探究、交流中相互启迪,获得新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和理念:“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中的“膜”指是生物膜(这里主要是指细胞膜),而在这之前的第三章第一节学生已了解了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本节就是更详细的介绍其功能之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功能总与结构相关,本章的前两节已学习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流动镶嵌模型”,知道生物膜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但学生仍存许多疑问:各种小分子、离子进入细胞时又有什么不同细胞产生一些大分子(如分泌蛋白)又是如何出细胞膜的教师根据学生这样的知识背景很容易把学生带进课堂。
二、教材分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3节的内容。
本章前两节已经介绍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流动镶嵌模型)及功能特性(选择透过性),本课是在了解前两节的知识基础之上,继续探究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功能的方式和原理。
本节教材以问题探讨为引导,通过比较无蛋白质的脂双层膜与生物膜在控制物质进出上的差异,从而大胆对物质跨膜运输的的方式提出猜想。
此外,本节的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解读图表数据的能力;由于内容较抽象,可通过直观的动画展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还应注意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理解研究物质跨膜运输的意义。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说明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及特点2过程与方法学会根据现象提出问题,分析原理,归纳概念的方法;提高学生对图表数据的解读能力,探索使用图表描述生理活动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的区别及对细胞生活的意义四、教学的重难点重点:1、小分子物质和离子跨膜运输的方式: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
2、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胞吞和胞吐。
难点:主动运输五、突破重难点的教学策略依据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精神,本教学设计按“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的原则,以探究式教学方法为主线,四人一小组为单位,开展自主探究学习,让学生在讨论、探究、交流中相互启迪,获得新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生物教科书必修I 中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本章内容属于细胞的基本功能之一──物质的输入和输出。
学习内容主要有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胞吞及胞吐的主要特征和各自的区别。
任何一个生命系统都是开放的系统,都与外界有物质的交换。
所以本节的内容对学生理解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也为以后进一步的生物学习奠定基础知识。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1、知识基础:在本章前两节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胞膜的组成、功能以及物质跨膜运输的一些实例,但还未对物质跨膜运输的原理进行学习。
本节内容就是系统的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学生对其中涉及的知识已经有一些了解,所以本节内容对于高中学生并不难理解,因此可以用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学习,以此提高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
2、认知能力:高中生已达到一定分析处理问题的水平。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的类型及特点。
(2)阐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的意义。
(3)说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的异同点。
(4)正确解读坐标图与表格。
2、技能目标:(1)逐渐形成打破定势思维,实际问题实际解决的能力。
(2)逐渐形成运用类比和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的能力。
(3)逐渐形成运用表格的方式进行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生物膜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四、教学重点:1.小分子和离子跨膜运输的方式: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2.大分子跨膜运输的方式:胞吞和胞吐五、教学难点:三种跨膜运输方式的概念及区别;通过已知跨膜运输的特征推出跨膜运输的方式。
六、教学媒体:教科书、板书、 PPT课件(包含 flash动画)等。
七、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讲授法、引导法。
八、课时安排:1课时九、教学流程图以提问方式回顾镶嵌流动模型学生回答图片问题讨论学生积极讨论引导进入本节内容,回忆Flash/movie自由扩散/扩散试验初中扩散实验,提问学生答问,思考自由扩由葡萄糖跨膜运输讲散特征及定义协助扩散Flash到协作扩散总结协助扩散特征得出协助扩散定义,引导学生归纳总学结生被归动纳运被输动定运义输定义实例 --- 丽藻及搬物体的物主动运输引导学生总结主动运Flash理原理引入主动运输输的特征及定义试着总结特征图片定义主动运输、协助扩散和自由扩散通过所学及图片,填写PPT 上的表格,进一步巩固三种运输方式的区别讲授胞吞胞吐,带领大家复习梳理本节知识,并深化和拓展知识学生做 PPT 上进行指导分析的题目布置作业及评价十、教学流程教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学流程知上节课学习了镶嵌流动模型,那回顾上节课知识,联系上节课知识,识么我想请同学们回顾下: 1、膜主回答:温故知新,导出本回要由什么构成,其基本支架是什1、脂质和蛋白质,节课知识。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教学设计
高一生物胡燕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说明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说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的异同点。
简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生命活动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学会根据现象提出问题,分析原理,归纳概念和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会交流和合作,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①小分子物质和离子跨膜运输的方式: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
②大分子和颗粒性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胞吞和胞吐。
【教学难点】
主动运输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
高浓度到浓度高浓度到
低浓度
低浓度
高浓度
不需要需要需要
不需要不需要需要水、氧气、葡萄糖进葡萄糖、
【板书设计】
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小分子和离子的跨膜运输
二、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1、胞吞
2、胞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