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方证辨伪
- 格式:doc
- 大小:57.50 KB
- 文档页数:9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中古医籍考证(一)论文关键词:伤寒论神农本经汤液经法辅行诀论文摘要:在《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简称《辅行诀》)中所提到四部古籍,即《伤寒论》、《神农本经》、《桐君采药录》及《汤液经法》,并认为伊尹依《神农本经》和《桐君采药录》撰《汤液经法》,而张仲景又以《汤液经法》撰《伤寒论》,下面对这些古籍之间的关系进行考证。
一、《伤寒论》《辅行诀》曰:“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
关于张仲景的著作,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云:“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
近代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甚精,指事可施用。
”序中只说撰次仲景遗论,未写明叔和撰次仲景遗论的书名是《伤寒论》。
叔和亦着有《脉经》一部,书中大量采用仲景遗论,然在其序中亦未提及仲景书名,仅曰:“今撰集歧伯以来,逮于华伦,经论要决,合为十卷,百病根源,各以类例相从,声色证候,靡不该备。
其王、阮、傅、戴、吴、葛、吕、张,所传异同,咸悉载录。
”故叔和当时所撰次的仲景遗论是何书名,不得而知,是一本书,还是多本书,亦不清楚。
然从其后典籍零零星星的记录来看,直到唐初,典籍所载,均无《伤寒论》书名,有关张仲景著作的书名却有多种,如:陈延之《小品方》序载:“《张仲景辨伤寒并方》有九卷,而世上有不啻九卷,未测定几卷,今且以目录为正。
《张仲景杂方》有八卷。
”《隋书.卷三十四.志第二十九.经籍三.子》载:“《张仲景方》十五卷仲景,后汉人。
梁有《张仲景辨伤寒》十卷,《张仲景评病要方》一卷,亡。
《张仲景疗妇人方》二卷。
”唐·孙思邈撰《备急千金要方》时仍有“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之叹。
而至唐·王焘撰《外台秘要》(752年),始有《张仲景伤寒论》之名。
《唐会要》卷八十二医术亦有如下记载:“干元元年(758年)二月五日制。
自今已后。
有以医术入仕者。
同明经例处分。
至三年正月十日。
右金吾长史王淑奏。
医术请同明法选人。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整理说明《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为梁?华阳隐居陶弘景撰,原书写于帛绢之上,藏于敦煌千佛洞,1918年河北威县张偓南(1867-1919)于敦煌王道士处得此卷,后一直秘藏张氏家中,至其孙张大昌(1926-1995)时,原卷于1966年毁于文革,1965年春张大昌先生将首次《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抄录本交范志良先生抄录,张大昌先生原抄录本目前下落不明,范志良先生1965年抄本即为现存最早抄本,因此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今根据张大昌、钱超尘及张大昌先生诸弟子等编辑的《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传承集》中范志良1965年抄本内容整理成网络版,目的是方便大家交流学习,以期引起更多同道对《辅行诀》的关注、研究和应用。
现存范志良抄本为1965年据张大昌抄本竖行抄录而成。
长宽约为20.0cm X 13. 3cm,书封从左至右分别为:《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范志良抄”和“秘本”等3行毛笔字。
原抄件连书封及末页补抄为42页,每页11至13行,行约22字。
文末有“一九六五年二月初六夜抄完”12字。
此外,该抄本还另纸横排补抄有2页内容,其中一页为“药物化合”与“处方正范”中的部分内容;另一页为“启喉方(注文)”和“熨耳以通肾气(原文)”两方,与正文中“(原文)启喉以通肺气”及“(注文)灌耳方”相应。
原抄本有20条小字新增按语,与1988年出版的《敦煌古医籍考释》之按语语义同,阅读时需与抄本原文加以区别。
(范按:此按语是先师与范审核拟定,非按《考释》本化裁挪移。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传承集》中均做了标注,本网络版中均用“《传承集》注:”标示。
部分生僻字电脑字库中没有,均以造字图片代之,不另做注示;以下为抄本原文内容: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秘本范志良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梁?华阳隐居陶弘景撰隐居曰:凡学道辈,欲求永年,先须祛疾。
或有夙痼,或患时恙,一依五脏补泻法则,服药数剂,必使脏气平和,乃可进修内视之道。
不尔,五精不续,真一难守,不入真景也。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真伪考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真伪考中医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医药学的关键性内容之一,辅行诀在中医药的治疗方法中占有重要地位。
辅行诀是一种用药的技法,是中医药在临床实践中形成的一种独特治疗思路和实践方式。
辅行诀的实际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皮肤病、精神病、眼、耳、鼻、喉科到中西结合,涵盖面非常广泛。
但是在运用辅行诀时,我们必须要注意真伪,才能使治疗功效达到最佳效果。
辅行诀是中医药治疗中的一种常用方法,它是指辅助正行方剂或针灸治疗,以协同增强疗效的方法。
辅行诀包括脏腑用药法、相似用药法、反治用药法、加味用药法等。
在这些方法中,脏腑用药法是非常重要的一种。
脏腑用药法是指根据各个脏腑的功能及其所对应的经络特点,选用药物以调节和补充脏腑功能,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然而,要想将脏腑用药法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必须要考虑诸多因素。
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真伪考验,所谓真伪考验,是指在使用中草药时,必须以科学的方式辨别药物的真伪。
在脏腑用药法中,药物的真伪将直接影响对患者的治疗效果,同时也会影响临床医生的诊断判断。
因此,对于中草药的真伪,我们必须高度重视。
在辨别草药真伪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结合药材质量等级标准和药材品质评分标准进行辨识,或借助高科技手段,如HPLC指纹图谱技术等。
无论是通过标准手段还是高科技手段辨别药材的真伪,都需要从以下方面考虑:1.药材外观:色泽是否正常,無无杂色,形状是否规整,大小是否匀称等;2.药材气味:药材味道是否正常,浓稠度、毒性是否达标;3.药材口感:药材口感是否正常,温度是否达标;4.药材化学成分:药材成分是否符合规定标准;5.药材药效:药材是否具备相应的中药性能,是否达到治疗目的。
通过对药材的真伪考验,我们才能保证使用中草药的效果,防止使用假冒伪劣药物对患者造成伤害。
总之,辅行诀的脏腑用药法非常重要,但我们在使用药物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真伪问题,选择好的药材,才能将其发挥出最佳的治疗效果。
千古奥秘《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之组方讨论从《辅行诀》五脏病症方组方法则看,主要是以《素问·脏器法时论》记载的五脏补泻法则为组方的理论依据(虽然《脏器法时论》中的记载与《辅行诀》有较大出入,但从基本思想到语言风格都比较一致,且这种出入从理论体系的完备性及与方剂组成的契合程度看,应该是以《辅行诀》更为接近历史文献原貌),以《辅行诀》中记载的 25 味“诸药之精”为基本药物,在比较严格的味数、份量、煎煮法、服法等规定下完成组方。
笔者对其组方特点归纳为如下四点:(1)以味为纲,主治为目这是《辅行诀》最为基本的一大特点,是贯穿《辅行诀》五脏病症诸方的基本组方法则。
五味与五脏通过五行生克制化理论联系起来,不同的味对相应五脏的虚实病机产生不同的补泻作用。
更具体地说,即是以本脏之味补己之虚(如以辛补肝),以克己之味泻己之实(如酸泻肝),以己克之味缓本脏之急(如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在此基本原则之下衍生出五脏大小补泻诸方。
从现有文献看,这种组方法则在金元之前,尤其唐以前,乃是医学界重要的,甚至可能是主要的组方法则。
但是,我们也必须注意到,这种组方法则绝非简单的以五味对应五脏来代替一切,而是以此为纲领,在对相应药物的主治功效作具体分析的基础上组合成方。
也即在以味择药的同时,还要以功效择药,可以说是以味为纲,主治为目,纲举目张,乃成其方!以小泻肝汤为例:本方以枳实、芍药、生姜三味成方,主治“肝实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迫急(当有干呕)者” 。
我们可以分别从上述的纲目两个层面分析其涵义:以味为纲:枳实、芍药之酸属金,克泻肝木之实,生姜之辛属土,助遂肝木之性。
主治为目:从症状看,本证为一派木气郁滞,疏泄太过之象。
肝脉布胁肋抵少腹, 气郁脉中,迫于少腹,致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迫急,横逆犯胃,则当有干呕。
治当疏肝行气,和胃止呕。
枳实有行气降泻、破气除痞之功;芍药可平抑肝阳,柔肝解痉止痛。
此处以肝实为主要病机,以痛为主要症状,正是二药疏泄平逆,行气柔肝解痉主治之所长,同时和胃止呕也是生姜的主治功效之一。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解:辨肺脏病证文并方陶云:肺德在收。
故经云:“以酸补之,咸泻之;肺苦气上逆,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
”《医宗金鉴·三十五卷》曰:金亢太过,木受制矣,木之子火,承而制焉,则我畏我之所不胜,自然承受乃制,制则生化矣。
《难经·六十九难》曰:“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难经·七十五难》曰:“子能令母实,母能令子虚”。
辨肺脏病证候文并方肺虚则鼻息不利(肺阳虚,无力宣通);实则喘咳,凭胸仰息(邪盛,宣通壅塞)。
肺病者,必咳喘逆气,肩息(邪壅气逆),背痛,汗出憎风(肺主皮毛);虚则胸中痛(津不宣,痰饮阻闭),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咽干(燥、火)。
邪在肺,则皮肤痛,发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肺实邪盛)。
取之膺中外腧,背第三椎旁,以手按之快然,乃刺之,取缺盆以越之。
L!PC解析:肺以降为顺,收即敛降,故曰:肺德在收。
酸之脏体为心,肺金宣通津液全赖于心火温养,而酸性敛收,最合肺德,故以酸补之;咸为心之化味,肺之体味,咸之味软坚沉降趋下;肺实则邪盛,邪结壅塞,气逆不降,咸能软结破淤,降逆沉下,故以咸泻之。
肺宣通津液,主皮毛,司呼吸,肺体为阳,以通降为顺,与辛同性,故肺之化味为辛,肺苦气上逆,急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
小泻肺汤治咳喘上气,胸中迫满,不可卧者方葶苈子(熬黑,捣如泥)、大黄、芍药(各三两),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喘定止后服。
配伍特点:二咸一酸,二阴一阳,阴多阳少,泻其用也二咸(葶子,大黄)一酸(芍药)。
二泻一补小泻汤方结构。
邪结肺实,痰饮壅塞,肺逆不降,故咳喘上气,胸中迫满,不可卧。
葶苈子味辛寒,泻饮气痰结(初为饮结),破坚逐邪,最泻肺实,为君;大黄味苦寒,泻脾胃之邪结凝滞,(肺实则胃降失调,气郁邪滞,故以大黄涤荡肠胃)为臣;芍药体阴用阳,能曲升肝之清阳,升发阳气,故用之为佐小泻肺汤,治用火法后,比如艾灸、熏、烤、蒸这一类的,火克金就伤到肺了。
38 T raditiona l Ch i nese M edic i ne Journalx 基金项目 甘肃省中医药科研项目(N o :200607)*作者简介 李应存,男,敦煌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委员。
主要从事敦煌学、中医学及魏晋南北隋唐史研究;临床擅长内、妇、儿科。
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代表著作有5实用敦煌医学汇讲6、5敦煌佛儒道相关医书释要6等,目前正主持研究200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敦煌遗书中之佛书与传统医学研究0、2005年度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俄罗斯藏敦煌医药文献的整理与研究0等。
#作者单位 甘肃中医学院(730000)敦煌医学卷子5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6概况与医方释要xp 李应存*史正刚摘 要 敦煌卷子5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6是一部非常重要和珍贵的医书,自敦煌藏经洞出土后于民国初年被王圆箓卖给河北威县的张偓(w )南先生,遗憾的是在文革期间被毁,据5敦煌古医籍考释6等介绍,现流传者为张偓南之嫡孙张大昌的弟子抄本(甲本)及张大昌追忆本(乙本)。
今结合诸家之见,首先对其被毁及今抄本、撰著年代、抄写年代、内容与治病范围进行简要的介绍,其次为了便于临床使用,对该书中的55首医方分别按照方名、组成、原文证候、病机、方解等作了简明的释要。
关键词 敦煌医学卷子 5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6 概况 医方释要1 5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6的被毁及今抄本5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6无编号,历代未见著录,原卷子藏于敦煌藏经洞。
系河北威县的张偓(w )南先生在民国初年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发现者王圆箓手中购得,惜原卷子文革期间被毁。
1974年,由河北威县张大昌(字为靖)先生,以/赤脚医生0的名义将本书抄本寄赠给中国中医研究院的。
初未引起重视,后此件转交给马继兴先生,与此同时,中国中医研究院的王雪苔也对此书寄予了很大重视。
并专门就此直接去威县张大昌先生处作了详细调查,并进一步获见保存于其弟子处的另一抄本,抄本题/华阳隐居陶弘景撰0。
此书从多个方面和多方考证,此书绝非陶弘景所撰。
其二此书是否为敦煌文献都存疑。
其三,此书为伪书的可能性很大。
注释[编辑]
1.^《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序:“隐居曰:凡学道辈,欲求永年,先
须祛疾。
或有夙痼,或患时恙,一依五脏补泻法例,服药数剂,必使脏气平和,乃可进修内视之道。
不尔,五精不续,真一难守,不入真景也。
服药祛疾,虽系微事,亦初学之要领也。
诸凡杂病,服药汗吐后,邪气虽[难]平,精气被夺,致令五脏虚疲,当即据证服补汤数剂以补之。
不然,时日久旷,或变为损证,则生死转侧尔。
谨钭五脏虚实证候悉列于左,庶几识别无误焉。
”。
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妙用开五窍以救卒死中恶之方五首,充分论证人体局部和整体是辨证统一的,是中医药学整体观念指导下的天才创造和杰出贡献。
“点眼以通肝气。
治跌仆,既月腰挫闪,气血着滞,作痛一处,不可欠伸、动转方。
矾石烧赤,取凉冷,研为细粉。
每用少许,以酢蘸,点目大眦,痛在左则点右眦,痛在右则点左眦,当大痒,螫泪大出则愈。
对此段经文的理解:一、首先认识眼与肝的关系,即肝开窍于目,目又称精明,是视觉器官。
二、肝主筋,筋即筋膜,附着于骨而聚于关节,是连接关节、肌肉的一种组织。
基于上述两点认识,所以点眼以通肝气,缘于肝开窍于目之理,又肝主筋,所以点眼通畅肝气,即可治疗跌仆,既月腰挫闪,不可欠伸、转动,其机理为气血滞涩,经络不畅,不通则痛。
矾石味酸涩,性寒,归肺、肝、脾、大肠经,《本草纲目》曰:“矾石之用有四:吐利风热之痰涎,取其酸苦涌泄也;治诸血痛、脱肛、阴挺、疮疡,取其酸涩而收也;治痰饮、泄痢、崩带、风眼,取其收而燥湿也;治喉痹、痈疽、中蛊、蛇虫伤螫,取其解毒也。
”而这里点眼在于通调疏泄肝气,活血化瘀,通畅经络,疏达筋膜关节。
其治疗方法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即病生在左边可以通过调理右边来取效,病属于阳,可以着重治阴而获愈,“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灵枢·终始》)等等,都体现了整体观念的治疗原则。
所以经文点目大眦,肝与胆相表里,胆者,足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而终至目锐眦,故点此以通肝气也。
吹鼻以通肺气。
治诸凡卒死,息闭不通者,皆可用此法活之。
皂角刮去皮弦,用净肉,火上炙燥,如杏核大一块,细辛根等分,共为极细末。
每用苇管吹鼻中少许,得嚏则活也。
肺开窍于鼻,鼻为肺之窍。
鼻的嗅觉功能都是肺气的作用,所以肺气和、呼吸利,则嗅觉灵敏。
《灵枢·脉度》曰:“肺气通于鼻,肺和则鼻能知臭香矣。
”正由于肺开窍于鼻而与喉直接相通,所以外邪袭肺,多从鼻喉而入,肺的病变也多见鼻的证候,如鼻塞、流涕、喷嚏等。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方证辨伪中医药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之一,其中很多方剂和用药方法已经在现代医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中医药的使用过程中,常用到的药物就分为了辅、主、使、使末四种,其中辅药的作用是调和主药,故选用方式很重要。
本文将介绍辅行诀脏腑用药法的方法和注意事项,让大家能够更好地了解中药的应用方法。
1. 辅行诀辅行诀指的是根据药性特征,分类选药的方法。
中药辅药的选用要根据主药药性和所需功效,用辅药的药性和功效来协调主药,以达到增强主药疗效的目的。
辅药主要有六个方位:(1)宣通药:以辛、温、散等属性为主,常用的有薄荷、桂枝、甘草、秦艽等。
(2)攻下药:以苦、寒、润属性为主,常用的有大黄、芒硝、金银花、黄芩等。
(3)清热药:以苦、寒、清属性为主,常用的有石膏、葛根、连翘、黄连等。
(4)潜阳药:以苦、温、涩属性为主,常用的有附子、茯苓、丹皮、山楂等。
(5)固脱药:以酸、涩、收属性为主,常用的有五味子、诃子、龙骨、牡蛎等。
(6)攻散药:以辛、苦、温、凉属性为主,常用的有荆芥、陈皮、当归、白芷等。
选定合适的辅药,在运用中药治疗过程中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 脏腑用药法脏腑用药法是根据五脏六腑的不同属性,选用不同的中草药进行治疗。
本方法在中医药的临床应用中非常重要,因为不同的脏腑对于不同的疾病有着不同的影响。
(1)肝脏:肝主疏泄,苦药味入肝。
常用的肝药有逍遥子、柴胡、丹参、枳实等,可以改善肝经不通、肝郁脾虚等病。
(2)心脏:心主神明,苦药味入心。
常用的心药有夏枯草、天麻、丹参、元胡等,可以缓解心悸、哭泣、失眠寐等病。
(3)脾胃:脾主运糟粕,甘药味入脾。
常用的脾药有黄连、参芪、白术、山药等,可以治疗脾虚泄泻、脾虚气滞等病。
(4)肺脏:肺主呼吸,辛药味入肺。
常用的肺药有黄芪、川贝、西洋参、秦艽等,可以治疗肺虚气滞、鼻涕不爽、干咳等病。
(5)肾脏:肾主生殖,咸药味入肾。
常用的肾药有附子、杜仲、补骨脂、人参等,可以治疗肾虚腰酸、月经不调、前列腺增生等病。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五味的五行归属辨识梁永林李生财贾育新(甘肃中医学院,730000,甘肃兰州//第一作者男,1975年生,助教)摘要:在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相关论述启发下,探讨了中药五味的五行归属问题。
认为运用取象比类的方法将中药五味归属于五行,其配伍关系为味辛属木、味咸属火、味甘属土、味酸属金、味苦属水。
这种配伍关系较传统中医理论中按照推演络绎法进行五味的五行配属,更能反映药味的功效作用,能较好地解释临床用药的一些规律,对指导临床用药有较高的价值。
关键词:敦煌学;药性;五味;五行学说传统的中医理论应用推演络绎的五行归类方法,将中药的五味归属于五行,其配属关系为味酸属木、味苦属火、味甘属土、味辛属金、味咸属水。
这种归属方法源于《黄帝内经》中的相关论述。
笔者今考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味辛皆属木…味咸皆属火…味甘皆属土…味酸皆属金…味苦皆属水…”,兹不揣愚陋,运用取象比类的五行归类方法,探讨中药五味的五行归属问题,冀对读者有所裨益。
1对五行特性的认识及归类五行的一般方法五行学说是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之一。
原始的五行概念,来自于古人长期的生产实践活动中。
其认为木、火、土、金、水这五类物质是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也是自然界中最主要的五类物质,它们各有特性,但相互之间又密不可分。
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静止的,而是在不断的相生、相克中维持着协调平衡。
因此古人也就利用它们的特性及其相互关系来对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进行归类说明,这种直观朴素的认识,以后逐渐被抽象成理性概念,从而形成了五行学说。
古人以此认识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属性,阐释自然界中各种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
《尚书·洪范》所曰“水曰润下,火曰穑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稼墙”,是对五行特性的经典性概括。
据此,凡具有寒凉、趋下、滋润、闭藏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具有化物、炎上、温热、明亮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具有伸展、曲直、易动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具有收敛、发声、肃杀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具有载物、生化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隱居曰:凡學道輩,欲求永年,先須祛疾。
或有夙痼,或患時恙,一依五臟補瀉法例,服藥數劑,必使臟器平和,乃可進修內視之道。
不爾,五精不續,真一難守,不入真景也。
服藥祛疾,雖系微事,亦初學之要領也。
諸凡雜病,服藥汗吐下後,邪氣雖平,精氣被奪,致令五臟虛疲,當即據證服補湯數劑以補之。
不然,時日久曠,或變為損證,則生死轉側耳。
謹將五臟虛實證候悉列於左,庶幾識別無誤焉。
辨肝臟病證文並方肝虛則恐;實則怒。
肝病者,必兩脅下痛,痛引少腹。
虛則目䀮䀮無所見,耳有所聞,心澹澹然如人將捕之;氣逆則耳聾,頰腫。
治之取厥陰、少陽血者。
邪在肝,則兩脅中痛,中寒,惡血在內,則胻善瘈,節時腫。
取之行間以引脅下,補三裏以溫胃中,取耳間青脈以去其瘈。
陶雲:肝德在散,故經雲:以辛補之,酸瀉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適其性而衰之也。
小瀉肝湯。
治肝實,兩脅下痛,痛引少腹迫急,當有幹嘔者方。
枳實熬芍藥生薑各三兩右三味,以清漿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
不瘥,即重作服之。
大瀉肝湯。
治頭痛,目赤,多恚怒,脅下支滿而痛,痛連少腹迫急無奈方。
枳實熬芍藥甘草炙,各三兩黃芩大黃生薑切,各一兩右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溫分再服。
小補肝方。
治心中恐疑,時多惡夢,氣上沖心,越汗出,頭目眩暈者方。
桂枝幹薑五味子各三兩大棗十二枚,去核,一方作薯蕷,當從。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心中悸者,加桂枝一兩半;沖氣盛者,加五味子一兩半;頭苦眩者,加白術一兩半;幹嘔者,去大棗,加生薑一兩半;中滿者,去棗;心中如饑者,還用棗;咳逆頭苦痛者,加細辛一兩半;四肢冷、小便難者,加附子一枚,炮。
大補肝湯。
治肝氣虛,其人恐懼不安,氣自少腹上沖咽,呃聲不止,頭目苦眩,不能坐起,汗出,心悸,幹嘔不能食,脈弱而結者方。
桂枝幹薑五味子各三兩旋覆花代赭石燒,一方作牡丹皮,當從竹葉各一兩大棗十二枚,去核。
一方作薯蕷,當從右七味,以水一鬥,煮取四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方证辨伪辅行诀脏腑用药法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理论和实践基础,其核心在于根据脏腑关系和病机变化,对药物进行合理选配和应用。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方证辨伪,意味着在用药过程中,必须根据四诊要素、脉象、舌象等多种病证信息进行准确辨证,以避免不当、误用药物。
一、辅行诀脏腑用药法基本原理辅行诀脏腑用药法的基本原理是“以脏腑为本、以证为导、以方为用”。
所谓“以脏腑为本”,是指药物治疗应根据脏腑功能状态和病机变化选取相应的药物;“以证为导”,是指药物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和病证选择,确保药物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以方为用”,是指药物应根据方剂的应用方法和用量,坚持从简和个性化原则,保障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二、方证辨伪的现实意义方证辨伪作为辅行诀脏腑用药法的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在药物治疗中,药方应根据患者具体的病症和身体状况加以选择,可以更准确地调节脏腑功能和病机变化,提高治疗效果。
其次,通过准确辨证,可以有效避免不当用药造成的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保障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最后,方证辨伪对于推广和普及中医药学,促进其应用和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
三、方证辨伪的主要方法方证辨伪是辅行诀脏腑用药法的重要环节,其主要包括四个步骤:观察、问诊、望闻问切和辩证分析。
1、观察:通过患者面容、神情、色、形、态等表现,对患者身体状况和病情进行初步判断。
观察还可以结合其他诊断手段,如舌诊等,对患者身体状况进行全面分析。
2、问诊:通过询问患者症状、病史、生活习惯等方面的问题,综合分析患者病情和病机变化,以便进行下一步的诊断。
3、望闻问切:通过望舌、闻味、切脉等方式,进一步分析患者病情和病机变化,并判断脏腑功能状态和病证类型。
4、辩证分析:通过综合观察、问诊、望闻问切等多种病证信息,进行辩证分析,找出病因病理、辨别证候类型、确定治疗方案。
四、避免方证辨伪中的误区在方证辨伪过程中,可能存在一些误区和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首先,应避免过度泛化,忽视个体差异,以免出现不当用药和治愈不彻等不良后果。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图解上(2009-07-21 11:28:49)转载▼分类:本草方剂标签:辅行诀图解教育辅行诀书中原图汤液经法五味五行互含变化图式图释: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细辛为金,附子为水。
味咸皆属火,旋覆[花]为之主,大黄为木,泽泻为土,厚朴为金,硝石为水。
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甘草为木,大枣为火,麦冬为金,茯苓为水。
味酸皆属金,五味[子]为之主,枳实为木,豉为火,芍药为土,薯蓣为水。
味苦皆属水,地黄为之主,黄芩为木,黄连为火,白术为土,竹叶为金。
此二十五味,为诸药之精,多疗诸五脏六腑内损诸病,学者当深契焉。
经云:“主于补泻者为君,数量同于君而非主故为臣,从于佐监者为佐使。
”陶隐居曰:此图乃《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医道毕矣。
经释:肝德在散。
以辛补之,以酸泻之。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之也。
心德在耎。
以咸补之,苦泻之。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脾德在缓。
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肺德在收。
以酸补之,咸泻之;肺苦气上逆,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
肾德在坚。
以苦补之,甘泻之;肾甘燥,急食咸以润之,至津液生也。
五行相生相胜汤液经法图为理清《经法图》中五行与五味之配属关系,笔者把图内内圈中已知的“辛、咸、甘、酸、苦”之五味用直线连接起来后,即可知该图是表示五行之生克关系,而且是每一行的前、后、左、右关系为,右者:生我(母),左者:我生(子),前者:克我,后者:我克。
如是,则“用金体”栏之内圈所缺的是“酸”字。
求证:“用火体”栏中“咸”字与“用金体”栏中的“咸”字以直线相连,为火克金,克我之关系,栏中补入的“酸”字与“用木体”栏中的“酸字”用直线相连,为金克木,我克之关系,与其它栏目之五行制克关系相一致,因此,补入的“酸”字正确。
为能清楚地反映斯图之五行生克关系,笔者把图1填入五色绘成彩色《经法图》(图2)如下,完成破解斯图之第一步。
如何填补图内圈外之缺“□”字,第二步必须明白《经法图》之五行配属关系。
一本忽悠了中医界40年的伪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以下简称《辅行决》)是一九七三年由河北省威县南镇村赤脚医生张大昌献给中国中医研究院的一本所谓的“中医古籍”,张大昌自云《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是其祖父从敦煌一道士手中购得,为敦煌藏经洞所藏写本,珍藏家中,原卷子于文革中被毁,于是张大昌将他学生的“转抄本”与经他本人回忆所写成的“追忆本”寄到中国中医研究院,经部分专家鉴定后,1988年由马继兴收载于《敦煌古医籍考释》中公诸于世。
《辅行诀》公布后,即引起了中医界的关注,许多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普遍认为《辅行诀》是敦煌遗书,是陶弘景亲撰或为其弟子集陶说而成,张仲景《伤寒论》是依《汤液经法》而成。
代表人物有:马继兴、钱超尘、冯世纶、丛春雨、王淑民等。
钱超尘在“仲景论广《伊尹汤液》考”一文中更认为:“《辅行诀》以确切的资料证明《伤寒杂病论》是在《汤液经法》一书的基础上撰成。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在研究《伤寒杂病论》文献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一时间,《辅行诀》成了研究《伤寒论》的热点,各种不同的《辅行诀》版本也如雨后春笋般地从张大昌众多弟子处突然冒出,近来钱超尘等从张大昌众多弟子处收集了21种《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版本汇集成册出版,并将《辅行决脏腑用药法要》的书名改为《辅行诀五藏用药法要》。
由于上述专家学者的观点在中医界几成定论,以致许多研究中医史、伤寒论、方剂、陶弘景以及研究敦煌的论文及书籍都将《辅行诀》作为重要的文献资料加以引用。
更有许多人以“研究”《辅行诀》而获取硕、博士学位。
据不完全统计,二十多年来,公开出版的有关《辅行诀》研究以及将《辅行诀》作为文献引用的书籍和研究论文约有300多部或篇。
王雪苔先生在《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校注考证》一书中曾说:“《辅行诀》是不是出自敦煌千佛洞石室密藏的古卷子本,这是一个必须回答的带有很大根本性的问题。
如果确实有过古卷子本,那就表明在北宋初期之前已有此书传世,意义不可低估;如果不曾有过古卷子本,那就肯定是近代作伪,毫无价值可言。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点滴《辅行决脏腑用药法要》(以下简称《辅行决》),自1988年马继兴《敦煌古医籍考释》首次转载以来,引起了广大中医爱好者的幸趣,屡有转载。
此卷子曾在太老师张大昌先生家秘传三世,我虽不敏,毕竟有近水楼台之便,现不揣浅陋,略述如下。
一、《辅行决》问世的意义据马氏所载《辅行决》,可分为两部分,从卷首至阴阳二十五味药,为第一部分;二旦、四神及神仙救急方,为第二部分。
应说明的是,马氏所载《辅行决》是王雪苔先生1974年访问太老师时,因原卷毁于文革,据抄本及太老师的背诵录音整理而成。
由于种种原因,漏掉了金石药部分,此事引起了北京中医药大学钱超尘教授的注意,和我们一起,对《辅行决》正在进行重新整理,不久,大家就会见到这部分内容。
根据它在太老师60年代的亲笔秒本位置,紧接阴阳二十五味药之后,当为第二部分。
那么二旦、四神等就只能算第三部分了。
现分述于后。
(一)、第一部分的意义1、首次明确提出了内伤杂病五脏辩证的题纲。
《伤寒论》每篇各有题纲,颇受历代医家的重视本书五脏虚实证候(即题纲)对临床辩证起着大海航灯的作用。
如:“肝虚则恐,实则怒;心虚则悲不已,实则笑不休;脾虚则腹满、飧泻,实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肺虚则鼻息不利、少气,实则喘咳、凭胸仰息;肾虚则厥逆,实则腹满、泾溲不利”。
记得我们这些晚辈,初次接触太老师时,他总是把这些内容抄下来,让我们背诵。
可见太老师对题纲是多么重视。
2、五脏各具休味、用味、化味,以及五角图的出现,是包括《素问》《灵枢》在内,讲解五行、五味最系统、最规范、最实用、最权威的专著。
正如陶氏自言:“此图乃《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则医道毕矣“。
3、五角图休、用相合产生化味这一理论,是经方的精髓。
说明了经方的治疗作用,是不同药物的有机结合,是合理配伍后产生的化机,不似药物学单强调某一味药的作用。
难怪贤如孙真人也有“经方难精”之叹。
经方临床家也有“经方以不加减为贵”的经验。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药性探真---衣之镖《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药性探真》运用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脏气、药物法于四时的理念,取象比类的方法,对《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所有药物进行性能分析、归类,揭示了原著作者陶弘景对该书所用药物“五行互含属性”命名的思路和根据,即对药物性能分类细化,阐释药物同味不同功现象的理论。
全书涉及古代文史哲、地理、气象、生物等知识,展现了中医学术与多学科的关系,即使完全不懂“药物五行互含属性”的道理,看了这些古今中外对于药物药性的论述,也会大大丰富我们的知识。
作者简介衣之镖(1948一),河北威县固献村人。
l962年初中毕业,因家境不济而辍学,闲暇时自学《医学衷中参西录》,颇感兴趣,遂矢志从医。
l965年任本村半农半医,并得到当地名老中医姜炳勋先生指点;1974年拜原河北中医研究院通讯研究员张大昌先生为师;l976年在威县中医院工作,先后任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
1979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深造,并在北京中医学院旁听经典课。
临床善用经方治疗各类疾病,尤其至力于医易学说及师传《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的研究和实践。
现任威县中医院副主任医师,河北省中医药学会第二届张仲景学术思想研究会副主任。
著有《伤寒论阴阳图说》、《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研究》、《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校注讲疏》、《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临证心得录》。
目录第一章五脏补泻草木方例用药释义第一节肝木辛味门一、桂枝(木中木)二、姜(生姜木中火、干姜木中水)三、附子(木中土)四、细辛(木中金)第二节心火咸味门一、牡丹皮(火中火)二、大黄(火中土)三、葶苈子(火中金)四、泽泻(火中水)五、旋覆花(火中木)第三节脾土甘味门一、人参(土中土)二、甘草(生甘草土中金、炙甘草土中火)三、茯苓(土中水)四、薯蓣(土中木)第四节肺金酸味门一、麦门冬(金中金)二、枳实(金中水)三、芍药(金中木)四、山茱萸(金中火)……第二章虚劳五补方菜果谷畜类药释义第三章五脏补泻金石方例用药释义。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方证辨伪(之一)新西兰注册中医师公会罗鸿声按:近年来,一些学者和专家对《辅行决脏腑用药法要》(简称《辅行决》)进行了研究,普遍认为《辅行决》不是伪书,而且对张仲景《伤寒论》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代表人物有:马继兴、钱超尘、冯世纶、丛春雨、王淑民等,马继兴在《敦煌古医籍考释》:“现在通过敦煌出土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却发现了不少久已失传的古代…经方‟。
《法要》一书虽非梁•陶弘景原著,但系隋、唐时人传录陶氏佚文而成。
其时上距汉季未远,故所引录当时所见“经方”之文,多系北宋以后学者与医籍所未能得见者,因而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冯世纶在《中国汤液经方》第一章《伤寒杂病论溯源》写道:“汉晋许多名医都看到过《汤液经法》,陶弘景从《汤液经法》中检录60首,记录于《辅行诀》中,张仲景主要依此撰写《伤寒杂病论》。
《辅行诀》中许多方剂和其适应证都可以在《伤寒杂病论》中找到相应的方剂和适应证。
” 丛春雨在《敦煌中医药精萃发微》一书中写道:“该卷是敦煌中医药医经类著作中极具代表性之佳作,不仅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而且至今在临床上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钱超尘在仲景论广《伊尹汤液》考一文中写道:“《辅行诀》以确切的资料证明《伤寒杂病论》是在《汤液经法》一书的基础上撰成。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在研究《伤寒杂病论》文献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近来钱超尘先生等借张大昌的名义从张大昌众多弟子处收集了21种《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版本汇集成册出版。
并将《辅行决脏腑用药法要》的书名改为《辅行诀五藏用药法要》,由于这些学者的推波助澜,一时间,《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成了研究《伤寒论》的热点,上述学者和专家的观点在中医界几成定论,误导了许多学子。
然而,笔者花了四个多月认真研读《辅行决脏腑用药法要》,对其内容进行仔细的考证,却发现此书有许多可疑之处,是一本彻头彻尾的伪书,正如王雪苔先生所说“《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是不是出自敦煌千佛洞石室密藏的古卷子本,这是一个必须回答的带有很大根本性的问题。
如果确实有过古卷子本,那就表明在北宋初期之前已有此书传世,意义不可低估;如果不曾有过古卷子本,那就肯定是近代作伪,毫无价值可言。
”本着实事求是,正本清源的原则,将不定期的推出考证文章,供大家讨论。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中小补肾汤有云:“小补肾汤:治虚劳失精,骨蒸,赢瘦,脉快者方。
地黄竹叶甘草各三两泽泻一两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日三服。
小便血者,去泽泻,加地榆一分;若大便见血者,去泽泻,加伏龙肝如鸡子大;若遗精者,易生地黄为熟地黄二两;若小便冷,茎中痛,倍泽泻为二两;少腹苦迫急者,去泽泻,加牡丹皮一分;心烦者,加竹叶;若腹中热者,加栀子十四枚,打。
”在这一段文字中,有“地榆”“伏龙肝”“遗精”“熟地黄”“牡丹皮”等术语,还有“一分”计量单位。
因为上述研究者都肯定《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是敦煌遗书,而且为陶弘景所撰,其中的医方《汤液经法》所载,下面笔者就这些术语进行分析考证。
1、遗精:遗精乃中医病证:宋以前医家有“失精”“梦失精”“泄精”“精溢”等名称。
如《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篇云:“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
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又云:“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序录云“泄精”,《诸病源候论》称“精溢”,其中的虚劳病诸候篇云:“肾气虚弱,故精溢也。
见闻感触,则动肾气,肾藏精,今虚弱不能制于精,故因见闻而精溢出也”。
而“遗精”出一词,出宋•许叔微《普济本事方》,其膀胱疝气小肠精漏篇云:“治遗精梦漏,关锁不固,金锁丹。
”其后《丹溪心法》《医宗必读》《景岳全书》将遗精列为专篇进行论述。
故“遗精”一词乃南宋以后医家用语。
2、熟地黄:地黄出《神农本草经》,宋以前医家称“地黄”、“干地黄”、“生地黄”,未有称“熟地黄”者,考“熟地黄”之名出自宋代苏颂的《本草图经》,其文曰“熟干地黄最上。
出同州,光润而甘美。
南方不复识。
但以生地黄草烟熏使干黑,洗之煤尽,仍白也。
”因而“熟地黄”乃宋以后家所用。
3、牡丹皮:亦出《神农本草经》,宋以医家均称“牡丹”,考牡丹皮之名乃出自金•张元素《珍珠囊》。
4、地榆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谓其“主妇人乳痓痛,七伤,带下病,止痛,除恶肉,止汗,疗金疮。
”魏晋时期《名医别录》曰;“止脓血,诸瘦,恶疮,……除消渴,补绝伤,”“主内漏不止,血不足。
”故唐代以前本品主要用于妇科及外科疮疡及金疮;唐•《药性论》补充地榆之重要功用谓:“止血痢”。
至宋初《日华子本草》明确了本品在血证及痢疾方面的重要功用及主治,云:“止吐血,鼻洪,月经不止,血崩,产前后诸血疾,赤白痢并水泻,……止肠风”。
宋以后逐渐总结本品之功效为凉血止血,止痢,解毒敛疮。
因而,小补肾汤中“小便血者,去泽泻,加地榆一两”显然为宋代以后的用法。
5、伏龙肝:伏龙肝之名出《名医别录》。
6、“分”的计量单位:考汉代计量单位中唯有“铢、两、斤”而无“分”名,据《汉书•律历志》记载:“权者,铢、两、斤、钧、石也,所以称物平施知轻重也,……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亦云“古秤唯有铢两,而无分名。
今则以十黍为一铢,六铢为一分,四分成一两,十六两为一斤。
”“方有云分等者,非分两之分也,谓诸药斤两多少皆同耳。
先视病之大小轻重所须,乃以意裁之。
凡此之类,皆是丸散,丸散竟便依节度用之。
汤酒中,无分等也。
在《武威医简》中的医方有以“分”计量,然《武威医简》之“分”即份也,并非实际重量钱分的“分”,而是等份之意,为比例之“分”,在方中无分、两混用的现象,方中凡用两者,则均为两,用分则全为分。
张仲景《伤寒论》中也有方剂以“分”计量,如:三物小白散、十枣汤、瓜蒂散、半夏散、四逆散和牡蛎泽泻散等,但在方中并无分、两混用的现象。
唯宋本《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中的麻黄升麻汤有分、两同用,其文曰:“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喉咽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方九。
麻黄二两半,去节升麻一两一分当归一两一分知母十八铢黄芩十八铢萎蕤十八铢。
一作菖蒲芍药六铢天门冬六铢,去心桂枝六铢,去皮茯苓六铢甘草六铢,炙石膏六铢,碎,绵裹白术六铢干姜六铢。
右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
分温三服,相去如炊三斗米顷,令尽,汗出愈。
” 但对比孙思邈《千金翼方》卷十厥阴病状第三,则云:“伤寒六七日,其人大下后,脉沉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泻利不止,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方∶麻黄(去节)二两半、知母十八铢、葳蕤十八铢、黄芩十八铢、升麻一两六铢、当归一两六铢、芍药、桂枝、石膏(碎,绵裹)、干姜、白术、茯苓、麦冬(去心)、甘草(炙),各六铢。
上一十四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贰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一炊间当汗出愈。
”说明宋本为后人所改。
此外,《辅行诀》之小补脾汤中亦有“加茯苓一分”、“加人参一分”、“加干姜一分”;小补肺汤中有“加海蛤一分”、“加泽泻一分”;等语,方中则分、两混用,显然不是汉制。
马继兴先生在《敦煌古医籍考释》一书中均将“一分”改为“一两”,并解释为“甲本乙本皆作…一分‟。
按《本草经集注》四分成一两”,据本书通例,用量不当如此之少。
疑…分‟当为…两‟字之误,今改。
” 其实按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所说“六铢为一分”,上述汤方中的“一分”为六铢,在上述张仲景《伤寒论》的麻黄升麻汤中亦有六铢之量。
所以马继兴先生的更改是毫无依据的,他的解释也是一种臆断,如果只有一处是写“一分”,则有误写的可能,而《辅行诀》中用“分”计量者是多处,又在不同的方剂中,且甲本是按所谓的“原卷子”抄录,而乙本又是张大昌认真整理的,不可能两本都在同一处有误吧!假若小补脾汤、小补肺汤、小补肾汤等为《汤液经法》之方,则应写作“六铢”而不是“一分”,这说明《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五脏补泻汤方并不是《汤液经法》之方。
从以上分析可知,《辅行诀》所用术语多为南宋以后医家之语及药名,因而,《辅行诀》所载方不是《汤液经法》之方。
敦煌遗书写卷的抄写年代,大致在南北朝、隋、唐、五代之间,写本题款有纪年者近千件,其中年代最早者为西凉建初元年(公元405年)所写的《十诵比丘戒本》,最晚者为宋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的《敦煌王曹宗寿编造帙子入报恩寺记》,而《辅行诀》此段文字所用上述术语如“遗精”“熟地黄”“牡丹皮”均晚于敦煌遗书写卷的最后年限,此外,“地榆”的用法也是宋代以后的用法,故可以肯定《辅行诀》不是敦煌遗书写卷。
这方面的证据在《辅行诀》的五十一首医方中还有很多,以后笔者将会慢慢贴出。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方证辨伪(之二)新西兰注册中医师公会罗鸿声《辅行诀》云“弘景曰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明确说明二旦六神大小等汤出自《汤液经法》。
下面我们来分析六神中的大、小朱鸟汤:《辅行诀》:“小朱鸟汤:治天行热病,心气不足,内生烦热,坐卧不安,时下利纯血如鸡鸭肝者方。
鸡子黄二枚阿胶三锭黄连四两黄芩芍药各二两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连、芩、芍三物,取三升,去滓。
内胶,更上火,令烊尽。
取下待小冷,下鸡子黄,搅令相得。
温服七合,日三服。
”“大朱鸟汤:治天行热病,重下恶毒痢,痢下纯血,日数十行,赢瘦如柴,心中不安,腹中绞急,痛如刀刺者方。
鸡子黄二枚阿胶三锭黄连四两黄芩芍药各二两人参二两干姜二两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连、参、姜等五味,得四升讫,内醇苦酒二升,再煮至四升讫,去滓。
次内胶于内,更上火,令烊。
取下,待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即成。
每服一升,日三夜一服”小朱鸟汤中有“时下利纯血如鸡鸭肝者”之语,此一描述出自《诸病源候论》、《外台秘要》及《圣济总录》等书。
《诸病源候论》卷十七痢病诸候蛊注痢篇云:“此由岁时寒暑不调,则有湿毒之气伤人,随经脉血气,渐至于脏腑。
大肠虚者,毒气乘之,毒气挟热,与血相搏,则成血痢也。
毒气侵食于脏腑,如病蛊注之状,痢血杂脓,瘀黑有片如鸡肝,与血杂下是也。
”和《外台秘要》。
卷二十五蛊注痢篇云:“《古今录验》疗纯痢血如鹅鸭肝,并协蛊毒方。
” 《圣济总录》卷七十七云:“凡下痢脓血间杂瘀黑有片,如鸡鸭肝,与血俱下者,蛊痢也。
此由岁时寒暑不调,湿毒之气,袭人经脉,渐至藏府,毒气挟热,与血相搏,客于肠间,如病蛊注之状,故名蛊痢也。
” 蛊注痢与慢性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等相似。
大朱鸟汤有“恶毒痢,痢下纯血,……弱瘦如柴”之语。
考汉代,无“痢”之病名,《说文》亦无“痢”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