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智能化心电监测预警平台的建设和应用-301韩宝石共62页
- 格式:ppt
- 大小:5.16 MB
- 文档页数:62
智慧医疗综合监管平台方案目录第1 章系统总体设计1.1 设计目标1.2 设计思路1.3 总体结构设计1.3.1 逻辑架构1.3.2 物理架构1.4 方案特点1.4.1 高清技术的应用1.4.2 高效编码技术的应用1.4.3 智能技术的应用1.4.4 高效的存储方案1.4.5 系统扩展性、兼容性行强1.4.6 系统集成及开放性好1.4.7 多系统应急联动指挥第2 章智慧医疗综合监管平台2.1 平台设计概述2.2 平台整体架构设计2.2.1 平台整体架构2.2.2 功能模块构成2.2.3 核心管理模块2.2.4 服务功能模块2.2.5 扩展功能模块2.2.6 定制集成服务2.2.7 集成接口2.2.8 客户端2.3 平台子系统功能2.3.1 视频监控子系统功能2.3.2 报警管理子系统功能2.3.3 车辆管理子系统功能2.3.4 大屏控制子系统2.3.5 综合查询子系统2.3.6 应用维护子系统2.3.7 地理信息子系统2.3.8 智能巡检系统2.4 平台对接设计2.4.1 接入第三方设备2.4.2 与其他业务平台对接第3 章成功案例3.1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2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系统总体设计设计目标医院综合安防系统采用高清视频监控、智能图像分析、车牌识别、RFID/NFC 与报警管理等技术,实现整个院区的综合监管,实现全网调度、管理及智能化应用,为用户提供一套“高清化、网络化、智能化、高集成”的安防综合监管系统,满足用户在综合安防业务应用中日益迫切的需求。
本方案立足于建成统一的中心管理平台。
通过管理平台实现全网统一的安防资源管理,对视频监控、车辆管理、门禁管理、报警管理等系统进行统一管理,实现远程参数配置与远程控制等;通过管理平台实现全网统一的用户和权限管理,满足系统多用户的监控、管理需求。
本方案通过对院区进出人员、车辆、突发事件和规章制度的监管,实现医院院区安防业务的全方位“四维一体”安全管控。
远程医疗中央监护系统高明亮【期刊名称】《《山西电子技术》》【年(卷),期】2019(000)006【总页数】4页(P49-51,55)【关键词】实时监测; 远程医疗; 数据通信; 数据采集【作者】高明亮【作者单位】沈阳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辽宁沈阳11013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H789; TP2770 引言据不完全统计,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全球危害人们健康最主要疾病之一,心血管疾病发作时主要特点是:突发性、抢救有效时间短而且致死率极高。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突发心脏病且在发病时不能及时发现送往医院治疗,将直接导致发病人员死亡[1,2]。
多功能心电监护仪对于心率过缓、心律失常、心率过速等症状均有明显的监测作用,贯穿于重症患者整个心血管治疗的全周期。
传统的床头多功能心电监护仪,价格较为昂贵,并且体积庞大,只能放于床头不便于移动并且分散在医院各个病房当中,不仅不利于医护人员的实时检查,还会给患者造成困扰[3,4]。
因此,本文首先结合国内外现代远程医疗中央监护系统的设计思想,将电子和计算机等信息技术融入到医疗领域,最终设计一套智能化的远程医疗中央监护系统,该系统具有低功耗、低成本和工作稳定等优点。
由于设计过程中,系统预留出了一定的扩展接口,使得本系统具有可扩展性。
1 系统的总体设计思想本文设计了一套远程医疗中央监护系统,该系统能够帮助医护人员远程集中观察多名患者生命指征参数,不仅可以提高医院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而且还可以集中监护观察多名患者的生命指征参数,方便医生和护士随时了解各个住院患者的病情,能够及时给予药物治疗。
本系统选用一台计算机作为远程监护的中央站(上位机),若干个多功能监护设备作为系统的终端装置(下位机)。
下位机的主要作用是对被监护者的生命指征参数的数据采集,同时将采集过来的数据实时准确地传输到上位机中;上位机接收各终端设备传来的数据,并且存储与显示出来。
医生和护士通过集中观察上位机的数据信息,能够及时了解各个患者病情,并有效的调整治疗方案,该系统的上位机还可以向各个终端设备发送控制指令。
远程心电医疗行业解决方案ZHONG KAIDE -领先的多媒体系统提供商中国心电图会诊中心-全国权威心电专家团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201306KAID1B目录1. 概述 ........................................3 2. 需求分析 . ..............................3 3. 建设原则 . ..............................5 4. 建设目标 . ..............................6 5. 系统解决方案 .................................65.1 硬件部分 ................................65.1.1 硬件要求 .........................65.1.2 设备配置清单 .....................75.2 软件部分 ................................95.2.1 手术室工作站系统 ................. (10)5.2.2 手术观摩系统 ..................... .. (12)5.2.3 直播/ 点播系统 ................... .. (13)5.2.4 视频后台管理系统 ................. (14)5.3 系统的环境要求 .......................... (15)6. 系统应用模式 ................................. (15)6.1 远程医疗 ................................ . (15)6.2 手术示教研讨 ............................ (16)6.3 实时监控 ................................ . (16)6.4 数据会议 ................................ . (16)6.5 全国共享医疗资源 ............................................... (16)6.6 视频点播 ................................ . (17)6.7 远程培训 ................................ . (17)6.8 加强医院和病人之间的沟通 ................ (17)6.9 行业会议及对外交流 ...................... . (17)7. 核心设备介绍 ................................. .. (18)7.1MCU 媒体交换平台 ............................................... . (18)7.2 高清编解码器 . ...................... (19)7.3 标清编解码器 ............................ (21)7.4 高清摄像系统 ............................ (22)7.5 拾音话筒 ................................ . (23)7.6 远程设备 ................................ . (23)1.概述远程医疗是指通过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与多媒体技术,同医疗专业技术相结合,旨在提高诊断与医疗水平、降低医疗开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保健治病需求的一项全新医疗服务。
Popularizing the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to Construct Remote Medical Emergency System 作者: 王标[1] 潘丽[2] 王卫兵[1] 张建东[1] 陈一君[1] 汤峥嵘[2] 叶光明[1]
作者机构: [1]解放军第101医院,江苏无锡214044 [2]安徽医科大学无锡临床学院,江苏无锡214044
出版物刊名: 中国医院管理
页码: 67-68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2期
主题词: 物联网 射频识别 远程救护系统
摘要: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
在医疗行业中,借助于物联网技术可以持续改善医疗品质,提高患者的救治效率。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远程救护系统的研发,通过集成融合物联网技术和医疗保障技术.有效提升基地医院的远程卫勤保障能力。
智能心跳方案第1篇智能心跳方案一、背景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对健康问题的关注度逐渐提高。
为了满足人们对健康管理的需求,结合我国法律法规及行业政策,特制定本智能心跳方案,旨在通过高科技手段,实现对心跳信号的实时监测与分析,为用户提供精准、便捷的心脏健康服务。
二、目标1. 实现对用户心跳信号的实时采集、传输与存储。
2. 通过数据分析,为用户提供心脏健康评估及预警服务。
3. 结合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化健康管理建议。
4. 确保方案合法合规,保护用户隐私。
三、实施方案1. 设备选型选用符合国家医疗器械标准的智能心跳监测设备,设备需具备以下特点:a. 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b. 佩戴舒适,便于长时间使用;c. 低功耗,续航能力强;d. 支持数据无线传输。
2. 数据采集与传输a. 设备实时采集用户心跳信号,并通过蓝牙技术与用户手机进行连接;b. 用户手机将采集到的心跳数据发送至云端服务器;c. 云端服务器对数据进行存储、分析与处理。
3. 数据分析a. 采用先进的心跳信号处理算法,对心跳数据进行实时分析;b. 结合用户基本信息及历史数据,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心脏健康评估;c. 当检测到异常心跳信号时,及时向用户发送预警信息。
4. 健康管理建议a. 根据用户心脏健康评估结果,为用户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管理建议;b. 结合用户生活习惯,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运动、饮食、作息等方面的建议;c. 定期向用户推送心脏健康资讯,提高用户对心脏健康的关注度。
5. 用户隐私保护a. 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确保用户隐私安全;b. 对用户数据进行加密存储与传输,防止数据泄露;c. 未经用户同意,不得将用户数据用于商业用途;d. 用户有权随时查看、修改、删除自己的个人信息。
四、项目评估与优化1. 定期收集用户反馈,了解用户需求,优化产品功能;2. 对项目进行效果评估,确保方案实施达到预期目标;3. 根据行业发展趋势,及时更新技术,提高产品竞争力。
区域心电远程诊断中心项目建设计划书北京麦迪克斯科技有限公司2016.04目录第一章前言 0第二章项目计划 (1)一、建立专业远程诊断中心 (1)二、基层医院设备 (2)三、会诊中心诊断服务 (3)四、项目内容 (3)五、项目计划 (4)第三章项目效益 (4)一、创新方式平衡医疗资源与投入 (4)二、促进医疗模式变革 (5)三、提升基层医院诊疗水平 (5)四、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5)五、降低社会整体医疗成本 (6)第四章建设内容 (7)一、远程诊断中心平台建设 (7)二、远程诊断中心建设 (7)三、基层医院设备 (9)1、十二导心电工作站 (9)2、动态心电 (10)第五章结论 (11)第一章前言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政府工作报告表示, 将继续推进医药卫生等领域改基层医革。
改依然是改革的重点。
通过一系列政策进一步放开多点执业的限制,还提出建立分级诊疗制度。
与此同时,今年国家卫生计生委也强调大力推进分级诊疗工作。
现代医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医疗设备的技术进步,由于添置医疗设备需要资金投入,这就注定了很多医疗设备在短时间内在基层单位和边远艰苦地区广泛的普及,造成了高质量的医疗技术资源不断向一些先进地区、大城市和医学研究机构集中。
另一方面,我国医疗的现状是最为缺乏的合格医生资源大部集中在大中型医院,造成即使有了设备,但无人能准确诊断与使用的尴尬现状。
如何使基层医院快速普及先进的医疗设备,同时又能提供合格准确诊疗,是当前基层医疗改革中的核心矛盾。
本项目就是响应国家号召,以市场化手段优化资源配置,减轻相关医疗机构在财力、物力、资源方面的投入,切实提高基层医疗单位的诊疗能力与水平,真正为群众提供家门口的优质医疗服务第二章项目计划一、建立专业远程诊断中心北京市麦迪克斯科技有限公司是我国领先的医疗设备与信息系统的自主生产厂商,在全国具有广泛的应用。
该公司通过与众多省市级医院合作,建立针对心电、动态心电等检查项目的远程诊断中心,面向基层医疗单位提远程诊断服务以及面向中心医院提供平台服务。
SHNE-HRS动态心电图远程监测专家共识(完整版)一. 引言AECG远程监测通常用于评估与间歇性心律失常可能相关的症状,如晕厥、头晕、胸痛、心悸或气短。
此外,AECG用于评估患者对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起始、调整或停药的反应,并评估特定临床情况下的预后。
本文的目的是:①回顾当代AECG系统采集处理ECG信号的方法及结果解读;②综述AECG系统在心血管疾病管理中的合理应用;③提升标准,以提高AECG在临床实践中的准确性和适用性。
二. 动态心电监测的模式、技术和设备1.动态心电监测技术和系统体外AECG用于日常活动中检测、记录和标记心脏异常活动,将床旁静息的10 秒12 导联标准ECG的功能进行了延伸。
AECG无创,易于使用,相对便宜并且容易获得。
伴随着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针对医疗应用优化的安全智能蓝牙(4.2 版本)的出现,仪器的小型化正随着微电子电路的发展而迅速发展。
一些AECG设备还具有多个生物信号传感器,允许同时记录多导联的ECG以及呼吸频率、外周氧饱和度、体力活动、皮肤温度、动脉脉压和其它参数,以提供复杂疾病患者的综合评估。
这些传感器将AECG功能从简单的心电图扩展到动态的生命体征监测。
制造商和临床医生面临的挑战依然存在,在提供可靠性和功能性的同时,需要处理传输并安全地分析和存储大量数据。
在无症状患者和罕见异常情况下,AECG 设备可使用长达数周甚至数月的非常长的记录周期。
三极电极系统的耐受性差(特别是记录时间延长时)和皮肤的不良反应对患者的依从性构成挑战。
表1 总结了现代AECG监测装置的一些特性。
(1)连续单导或多导导线传输外部记录仪(动态心电监护仪)AECG记录仪通常是小型、轻量的设备(200~300gm),应用软导线电缆和标准湿凝胶电极连续记录心电图数据。
通过2 通道(两个独立的双极导联)、3 通道、12 通道或ESAI 导联形式进行记录。
传统动态心电记录仪仅可以记录24~48h,而新一代设备允许记录周期长达30d。
石亚君主任心电系列之二:远程心电监护的临床应用远程心电监护的临床应用石亚君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心血管疾病是危害人类生命最大的疾病之一,同时给世界各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全年心血管疾病医疗费用为1300亿元人民币;死亡原因主要是患者在院外突发急性心肌梗死或恶性心律失常,失去了早期诊断救治时间,导致病情恶化,甚至现场发生心脏猝死。
一个多世纪以来,无论是中国,还是工业发达国家,医疗模式---“等待”心血管病患者发病就诊,造成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死亡率、致残率持续上升。
那么如何早期发现社会人群的心脏事件,缩短就治时间?如何从社会人群海量心电数据中获得有临床价值的数据?成为我们需要关注的焦点。
21世纪心血管医疗模式的里程碑是远程移动监测技术与云平台技术的革命性发展。
已由原先的院内监护、Holter监测、事件触发监测发展为新型的远程心脏监护。
时间就是生命,早期发现干预,是降低死亡率、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在众多再灌注疗法的临床试验中, 时间延误是患者残疾、死亡、转归的重要预测因素。
发病后1 h内实现再灌注, 存活率提高50 %,3 h 内完成,存活率只能提高23 %。
多项大样本研究表明,通过iHolter手段管理心衰患者可使患者住院率下降36%,可以改善临床预后,提高患者依从性,以及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费用-效益比。
301医院远程心电监护应用现状2010年12月心内科全军率先引进iHolter检查项目。
截止2015年9月,共戴机11324人,其中24小时9886人次,48小时340人次,72小时1098人次。
解放军总医院阳性检出率在50%以上,其中ST段改变平均7.5%,室性心动过速4%,心房扑动和/或心房颤动均为5.4%。
以2013年为例,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的检出率如下表:远程心电监护可以实现:24h、48h、72h连续心电监测;实时监测、自动预警及主动索取心电信息;及时反馈;缩短院前急救时间和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
人工智能化的远程心电监测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完整版)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报道,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心血管病患病人数2.9亿,心血管死亡占所有疾病死亡的40%以上,居首位,高于肿瘤和其他疾病[1]。
其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严重的心律失常最值得关注,其发生突然,难以预测。
若能早期捕捉及检测到心电数据并提醒患者及时就诊,可以显著降低心血管死亡。
人工智能化的远程心电监测技术远程心电监测是利用通信、互联网等现代信息传输技术,将患者的心电图仪器记录到的心电数据实时采集、远距离传输到心电诊断中心,进行实时诊断分析,并对危急值进行自动报警。
随着科技水平发展,远程心电监测技术先后经历了电话传输心电监测系统、基于个人电脑的远程心电监测系统、基于互联网的远程心电监测系统、无线远程心电监测系统以及便携式心电监测系统[2]。
远程心电监测心电数据传输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数据传输速度快,保真度高。
基于上千万心电数据片段训练的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分析算法,可以准确识别每次心跳异常,实时预警。
AI 技术的参与,可使远程心电监测系统医疗服务效率大大提高。
提升监测敏感性与时效性,规避一定医疗纠纷;拓展了医疗服务边界,不受医院场地限制;同时降低了基层医生的技能需求。
然而,AI的准确性和特异性仍有待进一步完善,这也是近年来人工智能化远程心电监测的研究热点。
通过智能可穿戴设备联合AI,实现智能化远程心电监测终端和云端大数据平台,将移动可穿戴设备作为心电信号采集和传输的桥端,通过采集穿戴者心电信号并利用无线通讯技术将心电信号实时传输至心电诊断中心后,基于大数据训练的人工智能化心电诊断系统通过高效准确的大数据比对,从而实现无地域、无时间限制的全天候实时采集与监测。
此外,为保证AI 的准确性和特异性,可配备全职医生团队对预警心电信号进行分析,从而提供双重保障。
人工智能化远程心电监测在心血管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人工智能化远程心电监测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已越来越多,并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
远程心电监测平台技术指标本部分是项目设计和建设的技术依据,招标文件所列要求应视为保证系统工作所需的最低要求。
投标人在方案设计时应充分考虑每个子系统和总体系统正常运行所需要的详细设备清单及施工量,并有义务对招标文件中的遗漏或失误提出补充修改建议,这将作为投标方案的重要参考。
一、平台建设目标远程心电监测平台建设内容包括全院级心电系统规划、软件、集成、服务。
总体目标是建立涵盖全院及其区域医联体的心电信息系统,把全院的静息心电图数据,动态心电图数据整合在同一平台,在医院的信息管理平台上,实现静态心电的分散采集、集中诊断、分开打印、传输报告及远程会诊等,同时实现全院所有动态心电患者数据的远程异地实时监测,由心电平台统一提供监护预警及检测分析。
使全医院的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数据、报告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无纸化集中管理,优化现有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
二、平台设计要求(1)科学及标准性系统遵循 DICOM 3.0、HL7、IHE等国际标准及安全责任法规,符合卫生部《医院信息系统功能规范》,采用统一的HL7aECG/XML心电数据格式,实现心电数据标准的统一。
(2)实用性充分满足医院科室临床、教学、科研和管理的应用需求;具备心电设备连接、诊断报告工作站、临床医生工作站报告和图谱的调阅、科室内部管理统计监督等功能,能提供满足医院各部门的业务管理工作需要的数据,实现心电数据全院信息共享。
(3)经济性将传统的热敏纸打印改为激光打印,每份检查报告节省耗材约0.5元。
按照每月5万份心电报告计算,每月节约耗材约25000元,每年节约30万元。
心电系统的上线减少了过去由于信息不能共享造成的院内重复开单、重复检查、重复用药等问题,以更好的满足医院的日常工作。
(4)一致性系统承担心电数据整合任务,是全院信息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保证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的同时,与医院HIS实现良好对接,实现一方录入,多方使用,充分体现以HIS/ 电子病历为中心的心电信息存储与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