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低碳能源战略展望.pdf
- 格式:pdf
- 大小:1.61 MB
- 文档页数:50
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一、引言2050年是中国能源和碳排放领域面临重大转型和挑战的关键时期。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必须制定一系列全面的政策和举措来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和碳排放减少。
本报告将对2050年中国能源和碳排放的预测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以实现低碳经济的目标。
二、能源预测3.电动汽车普及:2050年中国将大规模普及电动汽车,并逐渐淘汰传统燃油汽车。
电动汽车的普及将大幅减少交通领域的碳排放,并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三、碳排放预测1.承诺减排目标: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国家,中国已经提出了自己的减排目标。
根据承诺,到2050年,中国将使单位GDP碳排放量比2005年水平降低60%-65%。
2.工业和能源行业减排:中国工业和能源行业是主要的碳排放源。
为了降低碳排放,2050年将通过技术创新和结构调整推动工业和能源行业的低碳化发展。
高效节能技术的应用和碳捕集和储存技术的推广将成为重点。
3.交通和建筑领域减排:由于人口增加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交通和建筑领域的碳排放在2050年将持续增加。
为了减少这些领域的碳排放,中国将推广清洁能源、低碳交通和绿色建筑等技术和措施。
四、政策建议1.加大可再生能源发展力度:政府应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支持力度,通过推广太阳能和风能等技术,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2.加强清洁煤技术研发:政府和企业应加强清洁煤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广煤炭气化和液化技术,以及碳捕集和储存技术。
3.推广电动汽车发展:政府应制定政策和措施,促进电动汽车的发展和普及,例如减少电动汽车的购买成本,并加大充电桩的建设力度。
4.加强碳排放监管:政府应加大对碳排放的监管力度,建立完善的碳排放监测体系,并制定相应的碳排放减少目标和措施。
五、结论2050年中国能源和碳排放的情况取决于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可再生能源发展、推广清洁煤技术、推动电动汽车发展和加强碳排放监管,中国能够实现低碳经济的目标,为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中国能源展望2030》报告发布近日,《中国能源展望2030》报告在北京发布。
这份报告是对中国能源发展未来的展望和规划,旨在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提供指导和参考。
报告指出,到2030年,中国将进一步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加快建设清洁低碳能源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推动能源生态可持续发展。
同时,报告还强调了加强能源创新与技术研发,加大清洁能源发展力度,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性。
根据报告预测,到2030年,中国的能源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
煤炭消费将持续下降,天然气和油气消费将逐步增加,可再生能源将快速发展。
清洁能源将占据主导地位,非化石能源将占据一半以上的比重。
报告还提出了一系列建设环境友好型能源生产基地、发展智能电网和能源储存技术、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等具体措施。
同时,报告还呼吁加强能源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提高能源安全风险应对能力。
这份报告的发布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有专家认为,这份报告的发布意味着中国正在加大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将推动中国能源产业的转型升级。
同时,报告的发布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共同推动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
然而,也有一些专家对报告的内容表示关注。
他们表示,报告中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预测可能过于乐观,需要进一步加大投资和科技创新力度才能实现。
同时,报告中对煤炭消费下降的预测也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技术突破。
总的来说,《中国能源展望2030》报告的发布是中国能源行业发展中的一件重要事件。
报告提出了清洁低碳能源发展的路径和措施,并为中国能源行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指导和参考。
它也为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借鉴。
然而,报告中的一些预测和目标仍面临一些挑战和争议,需要进一步的努力和实践来实现。
《中国长期低碳进步战略与转型路径探究》综合报告摘要:本报告对中国长期低碳进步战略与转型路径进行了综合探究,通过对中国国情、低碳进步观点以及国内外低碳进步阅历进行分析,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低碳进步战略,并探讨了转型路径的可行性和问题。
在此基础上,本报告还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旨在为中国的低碳进步提供指导和借鉴。
第一节:引言低碳进步已成为全球热议的话题之一,作为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中国对低碳进步具有极大的责任和挑战。
本文从国情出发,对中国的长期低碳进步战略进行探究。
第二节:国内外低碳进步阅历分析本节通过比较国内外低碳进步阅历,总结了低碳进步的成功案例和失败案例,并分析了其背后的原因。
其中,重点对欧洲的低碳进步阅历进行了探究和借鉴。
第三节:中国国情分析本节主要从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分析了中国国情对低碳进步的影响。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在确保经济社会进步的同时,需要解决巨大的环境挑战。
因此,中国应实行符合自身国情的低碳进步战略。
第四节:中国长期低碳进步战略的构建本节提出了中国长期低碳进步战略的构建框架。
起首,要树立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理念,形成全社会共建低碳进步的合力。
其次,要加强政策和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为低碳进步提供制度保障。
此外,要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绿色技术的应用和进步。
最后,要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和吸纳国际先进阅历。
第五节:低碳转型路径的可行性与问题本节对中国的低碳转型路径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并指出了可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低碳转型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需要综合思量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各方面因素。
第六节:政策建议本节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主要包括:加大对绿色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制定和完善低碳法律法规,推动低碳进步的实施;推动碳排放权来往市场的建设和进步;加强企业和大众的低碳意识和培训等。
第七节:结论本节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中国低碳进步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谋划,协同推进。
中国提出了八大战略和七条路径来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
具体如下:-八大战略:
-节约优先战略:秉持节能是第一能源理念,不断提升全社会用能效率。
-能源安全战略:做好化石能源兜底应急,妥善应对新能源供应不稳定,防范油气以及关键矿物对外依存风险。
-非化石能源替代战略:在新能源安全可靠逐步替代传统能源的基础上,不断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
-再电气化战略:以电能替代和发展电制原料燃料为重点,大力提升重点部门电气化水平。
-资源循环利用战略:加快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业务流程再造,实现资源多级循环利用。
-固碳战略:坚持生态吸碳与人工用碳相结合,增强生态系统固碳能力,推进碳移除技术研发。
-数字化战略:全面推动数字化降碳和碳管理,助力生产生活绿色变革。
-国际合作战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责任担当,更大力度深化国际合作。
-七条路径:
-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
-打造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推动发展模式根本转变。
-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完善政策机制。
-加强国际合作。
-提升全民生态文明意识。
这些战略和路径旨在引导中国重大关键技术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促进可持续发展。
中国能源展望2060》报告
首先,报告对中国能源供需形势进行了分析。
随着经济的持续
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对能源的需求将会持续增长。
报告指出,中国在能源供应方面将面临挑战,需要加大能源资源开
发力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障能源供应安全。
其次,报告关注能源结构调整。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可再生
能源技术的发展,中国将逐步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加大清
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推动能源结构向清洁低碳方向转变。
报告还对能源技术创新进行了展望。
未来几十年,中国将加大
对新能源技术的研发投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源生产和利
用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的转型升级。
此外,报告还强调了环境保护在能源发展中的重要性。
随着环
境问题日益突出,中国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动清洁生产,减少
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总的来说,《中国能源展望2060》报告对中国未来能源发展进
行了全面的展。
自2020年9月22日以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第三届巴黎和平论坛、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二次会晤和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利雅得峰会“守护地球”主题边会等多个国际重要场合上发表重要讲话,向国际社会郑重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同年12月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气候雄心峰会上通过视频发表题为《继往开来,开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的重要讲话,宣布中国国家自主贡献一系列新举措: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这是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国际动荡源和风险点显著增多的复杂局面下中国发出的最强音,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充分展示了中国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的雄心和决断,一扫此前美国宣布退出《巴黎协定》、多边进程踯躅不前的阴霾,受到了国际舆论的普遍赞誉,中国宣布提前达峰和碳中和愿景成为各大国际媒体的报道头条,被认为是过去十年最重要的气候新闻、全球气候治理史上的里程碑。
一、中国始终是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贡献者中国始终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积极承担符合自身发展阶段和国情的国际责任,实施了一系列政策行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2009年中国提出了到2020年的“国家适当减缓行动”(NAMAs),2015年提出了到2030年的“国家自主贡献”(NDCs)。
目前中国已经提前完成了2020年的气候行动目标,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重大贡献。
2019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了约48.1%,已超过对外承诺的2020年下降40%-45%的目标;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3%,比2005年提升7.9个百分点,也已超过对外承诺的2020年提高到15%左右的目标;2018年,中国森林面积达到33.1亿亩,森林蓄积量达到175.6亿立方米,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分别比2005年增加4110万公顷和45亿立方米,成为同期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低碳经济是一种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
我国作为世界上的大国,必须加快低碳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是,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来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改善环境质量,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具体来说,要加强能源技术研究与开发,大力发展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推广节能技术和能效标准,优化能源利用结构,推动能源产品生态化和循环利用,加强环保和生态建设。
为实现低碳经济,我们需要采取以下对策:1. 加强政策引导。
政府应该制定具体的低碳发展目标和规划,建立环保和能源管理制度,加大对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的扶持力度,提高污染治理和环保标准,建立长效激励机制,推广可行性和经济性较好的低碳产品和技术。
2. 提高节能环保意识。
政府、企业和公众都应该认识到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推广节能环保的理念和方式,营造低碳意识和全民参与的氛围,使低碳生活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化。
3. 加强能源结构调整。
实行能源多元化战略,加大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快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传统能源消费,同时建立清洁能源基地,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4.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积极开展能源技术创新和成果转换,研发和应用新型环保技术和产品,加强行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推行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向产业化转化,提高整个社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素质。
5. 深化国际合作。
积极参与全球能源和环境治理体系的建设和改革,支持和推动跨国和全球性的环保和低碳经济合作,加强与其他国家、地区在低碳经济领域的合作与交流,形成合力,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
综上所述,发展低碳经济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之一,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参与,加强合作,推动环保和经济的协同发展,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努力。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低碳经济是指通过降低温室气体排放、节能减排、增加碳汇储存等方式,实现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和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
本文将探讨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和对策。
一、加强政策引导政府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应加强政策引导,制定相关的法律和规章,设立相关的经济激励机制。
制定和完善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制度,建立碳排放税制度,加强对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政府还应推动建设低碳城市示范区,推动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低碳发展。
二、加大投资力度为了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我国应加大对节能环保产业的投资力度。
投资应重点关注清洁能源、清洁生产、节能技术等领域,发展绿色产业链,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还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推动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我国在低碳经济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三、优化能源结构我国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这导致我国的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量居高不下。
为了发展低碳经济,我国应加快能源结构调整的步伐,增加清洁能源比重。
优化能源利用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节能技术的应用,减少能源消耗和排放量。
四、推动绿色交通交通运输是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领域。
我国应推动绿色交通的发展,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提高公共交通的比重,推广绿色出行方式,减少道路拥堵和空气污染。
还应优化交通规划和设计,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减少交通能耗和环境污染。
五、加强国际合作大气污染和气候变化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国际合作来解决。
我国应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
参与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积极推动国际碳市场的建立,加强技术交流和合作。
还应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的援助,帮助其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推动全球低碳经济的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
我国应加强政策引导,加大投资力度,优化能源结构,推动绿色交通,加强国际合作等,全面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实现碳排放减缓的规划与目标1. 引言本文档旨在制定一份关于实现碳排放减缓的规划与目标的计划。
通过采取一系列简单的策略,我们将致力于减少碳排放并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
2. 目标设定我们的目标是在未来五年内实现碳排放减缓,以减少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具体目标如下:1. 将企业碳排放量减少至目前水平的50%。
2. 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使可再生能源占总能源消耗的比例提高到30%。
3. 提供员工培训,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节约能源的意识。
4. 与供应商合作,优先选择环保产品和材料。
3. 策略与措施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采取以下策略和措施:3.1 减少碳排放- 审查并改进现有的生产流程,以减少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 优化设备和机械的使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 推动使用低碳技术和清洁能源替代传统高碳排放的能源。
- 鼓励员工采取节能措施,如关灯、关闭电子设备等。
3.2 推广可再生能源- 安装太阳能电池板和风力发电设备,以便利用可再生能源。
- 鼓励员工使用个人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充电设备等。
- 合作并推广与可再生能源相关的科研项目。
3.3 培训与意识提升- 为员工提供定期的能源使用培训,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和节约能源的意识。
- 在员工内部宣传碳排放减缓的重要性,并鼓励员工在日常工作中采取环保措施。
3.4 优先选择环保产品和材料- 与供应商合作,优先选择环保产品和材料。
- 定期审查供应链,确保供应商符合环保要求。
4. 监测与评估为确保实现碳排放减缓的目标,我们将建立一个监测与评估机制:- 设立碳排放减缓专责团队,负责监测和评估碳排放减缓的进展。
- 定期收集和分析能源使用数据和碳排放数据,以评估目标的实现情况。
-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策略和措施,以确保目标的顺利实现。
5. 结论通过制定上述规划与目标,我们将致力于实现碳排放减缓,减少对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
我们相信通过采取简单的策略和措施,每个人都可以为环境保护作出贡献。
让我们共同努力,建立一个更可持续的未来。
碳中和目标及行动路线报告pdf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碳中和目标及行动路线报告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碳中和目标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碳中和目标指的是通过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使碳排放量与碳吸收量达到平衡,从而达到净零排放的目标。
为了实现碳中和,各国、企业和组织都在积极制定相应的行动计划和路线图。
一、碳中和的重要性1. 对环境的保护: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可以有效降低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减少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影响范围,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可持续性。
2. 对经济的推动:推进碳中和将促进能源生产和使用方式的转型,推动绿色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3. 对社会的改善:碳中和可以提高社会的整体环保意识和责任感,促进公民参与和社会倡导,构建更加和谐、健康的社会环境。
1. 制定具体目标:各国、企业和组织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碳中和的具体目标,并根据不同阶段和时间节点进行切实可行的分解和落实计划。
2. 推动政策法规:政府在碳中和方面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和引导力度,建立健全的碳排放管理制度,加强监管力度,制定相关激励和惩罚政策,推动碳中和的实施。
3. 加强技术创新:企业和科研机构需要加大对绿色技术和创新的投入,推动高效节能、清洁能源和碳捕捉等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实现碳减排和碳吸收的双重目标。
4. 强化社会参与:碳中和是全社会的责任和挑战,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共同参与,增强合作和共识,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共同努力。
三、碳中和的关键措施1. 加强碳排放管理:建立完善的碳排放核算和管理体系,监测和评估碳排放情况,制定碳减排计划和目标,推动碳中和的实现。
2. 促进清洁能源发展:加大对清洁能源的投资和支持力度,推动煤炭、石油等传统能源的替代,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和利用。
3. 推进低碳生产生活: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减少资源消耗和碳排放,提倡绿色出行、节能节水等低碳生活方式。
新形势下中国能源发展的战略思考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供给安全等挑战的背景下,能源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各国关注的焦点。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能源领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和机遇。
中国的能源消费量居世界前列,但同时也伴随着高碳排放和资源浪费等问题。
在新形势下,中国能源发展如何顺应时代潮流、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能源结构不合理,传统能源占比仍然较高,严重依赖进口能源的局面依然存在。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中国对能源的需求持续增长,亟需应对这一新形势下的挑战。
如何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成为了中国能源战略发展的核心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急需加快能源转型步伐,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能源发展战略,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只有这样,中国才能在新一轮全球能源变革中抢占先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字数:245】1.2 问题引出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中国的能源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传统能源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能源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制定有效的能源发展战略,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前,中国能源结构依然以煤炭为主,而且煤炭资源的供应依赖于进口。
这种单一能源结构不仅容易受到能源供应波动的影响,还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问题。
中国在可再生能源方面的发展相对滞后,未来能源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
如何加快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深化能源结构调整,成为中国能源发展的当务之急。
只有通过有效的战略思考和政策制定,才能实现中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更好地满足国内经济发展的需求,同时保护环境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问题引出】2. 正文2.1 当前能源形势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能源需求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
中国能源消耗规模已经居世界第一位,且仍在不断增长。
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的中国在煤炭消费量上仍处于较高水平,对环境造成的压力较大。
我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承担着巨大的环境责任。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也面临着严峻的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国政府积极推进低碳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态度和措施。
一、态度1. 坚决履行国际环境承诺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积极参与国际环境合作。
我国作为《巴黎协定》的签署方,承诺在203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努力降低碳排放强度,增加非化石能源占比,努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2. 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国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目标,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我国将绿色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大力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着力改善环境质量。
3. 倡导全球气候治理我国积极倡导全球气候治理,支持多边主义,促进国际合作。
我国举办了多次气候变化大会,积极推动国际气候谈判,为世界各国减排合作贡献了我国智慧和我国方案。
二、措施1. 落实能源战略,发展清洁能源我国积极转变能源发展方式,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推动可再生能源利用。
加快核能、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和利用,削减煤炭等高碳能源使用。
2. 推进工业绿色转型我国加大对工业企业的环境监管力度,推动企业实施绿色制造,减少排放和污染。
鼓励企业更新设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工业生产的绿色转型。
3. 加强城市生态建设我国大力推进生态城市建设,加强城市固体废弃物和污水处理,提高城市绿地覆盖率,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推广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建设生态友好型城市。
4. 加大碳排放监管力度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完善碳市场建设,实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加大对碳排放的监管力度。
鼓励企业实行自愿性减排,并实施碳排放核查和公开。
5. 加强气候变化应对科技研发我国政府加大对气候变化科技研发的投入,推动清洁技术创新,提高节能减排技术水平,为低碳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通过上述态度和措施,我国正在为推进低碳发展做出积极的努力。
我国的态度坚决、措施有力,展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中国的低碳能源战略展望Prospect of China’s Low-Carbon Prospect of China’s Low Carbon Energy Strategy杜祥琬Prof. Du XiangwanApril 17th, 2009 Beijing ·China April172009Beijing主要内容Main Contents一、环境与能源密切相关Ⅰ. Environment is closely linked with EnergyEnvironment is closely linked with Energy二、对中国低碳能源战略的思考Ⅱ. Deliberation on China’s Low-Carbon Energy Strategy三、结语Ⅲ. Closure一、环境与能源密切相关Ⅰ. Environment is closely linked with Energy 在中国的总能源中,煤的贡献目前超过70%,这是中国能源结构的特点y gyOf China’s total energy, coal contributes over 70% at present, which characterizes China’s energy structure;煤的采收和利用总效率约为10%,比世界先进水平低一倍左右;能源浪 煤的采收和利用总效率约为10%,比世界先进水平低倍左右;能源浪费大,单位GDP能耗高(中国GDP占世界总量6%,却消耗了世界31%的煤,7.5%的石油);The overall efficiency of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coal is app. The overall efficiency of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coal is app. 10%, which is about half the advanced international level. The energy waste is huge, and energy consumption per unit GDP is high(Chinese GDP is 6% of the world total, but China consumes 31% of (C ese G s 6%o t e o d tota ,but C a co su es 3%o the world’s coal and 7.5% of oil production);Ⅰ. Environment is closely linked with Energy排放已达55亿吨/年(虽然人均排放远低于一些发全国CO 2排放已达55亿吨/年(虽然人均排放远低于些发达国家),总GHG排放已居世界之首;The national CO 2emission has reached up to 5.5 bil tons/year (though the per capita emission is far lower than in some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the total GHG emission is already No. 1 of the world;SO 2、COD、NOx等污染物排放量中国居世界榜首(尽管近两年有所下降),SO 达2500万吨/年。
全国一亿以上人口呼吸2不到清洁空气;China has the highest emissions of SO 2, COD, NOx and other pollutants in the world (though decreases have been seen over the pollutants in the world (though decreases have been seen over the last couple of years), with SO 2emission up to 25 mil tons/year.More than 100 million people are not breathing clean air across the country;Ⅰ. Environment is closely linked with Energy近5年来,酸雨强度在南方和北方均有增加趋势,全国年均近5年来酸雨强度在南方和北方均有增加趋势全国年均酸雨数和酸雨量与总降水量的比值逐年上升。
Over the last five years, strength of acid rain has increased ingboth North and South of China. The average annual number and amount of acid rain to the total rainfall have climbed with year.酸雨频率<5%5%-10%10-25%25-50%50-75%>75%全国酸雨发生频率区域分布图Ⅰ. Environment is closely linked with Energy气候变暖趋势明显:据国家气象局公布的全国各城市1951 气候变暖趋势明显:据国家气象局公布的全国各城市1951-2000年平均气温的变化,无一例外呈明显上升态势。
The evidence of climate change and global warming: On theg ybasis of China’s Meteorological Data Service System on climate change during 1951-2000, the average annual temperature has showed obvious ascending trend in different cities in China with no exception.iⅠ. Environment is closely linked with Energy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举世瞩目。
但在经济快◆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成就举世瞩目但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能源需求总量增长过快。
本世纪的头几年,能源弹性系数达1.0左右,总能耗从2000年的13亿Tce达到2008弹耗年亿年的26亿Tce。
表明:经济增长方式是资源消耗型;◆In the past 30 years, China’s outstanding economic achievements has aroused great attention by the world. However, while the economy rises rapidly, the total energy demand of this country has been increasing excessively. The energy elasticity country has been increasing excessively The energy elasticity coefficient reached some 1.0 in the first years of this century, and the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increased from1.3bil Tce in2000to the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increased from 1.3 bil Tce in 2000 to 2.6 bil Tce in 2008, indicating an energy-consumptive type of economic growth;Ⅰ. Environment is closely linked with Energy中国的压缩性工业化进程带来了复合型环境问题◆中国的压缩性工业化进程带来了复合型环境问题,快速扩张的经济带来巨大的排放总量。
表明:经济增长方式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长方式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Compressed process of China’s industrialization brought about complex environmental issues. With fast expansion of economy l i t l i With f t i fcomes gigantic total emission, indicating an economic growth type at the sacrifice of environment.at the sacrifice of environment◆世界金融危机也给中国带来巨大影响,这对中国即是机遇,也是挑战。
是机遇也是挑战◆The worldwide financial crisis has huge impact upon China, which means both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China.which means both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ChinaⅠ. Environment is closely linked with Energy机遇:实体经济衰退,导致能源、资源、环境压力减退,为我实体经济衰退,导致能源资源环境压力减退,为我们提供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生产力,实现节能减排的机遇;金融危机重创了些生产低附加值产实现节能减排的机遇;金融危机重创了一些生产低附加值产品的外向型企业,为企业的转型、升级、创新带来机遇和动力。
Opportunities:Deterioration of real economy leads to decrease the pressure on energy, resource Deterioration of real economy leads to decrease the pressure on energy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allowing for a chance to transform our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tern, adjust industrial structure, wash out the backward productivity and make possible for energ sa ing and emission red ction The financial crisis inflicts possible for energy-saving and emission reduction. The financial crisis inflicts heavy losses on some export-oriented businesses with lower production added-value and offers an opportunity and motive to transform, upgrade and innovate.Ⅰ. Environment is closely linked with Energy:能否有效地转变粗放的发展方式不仅是个挑战,还需防挑战:能否有效地转变粗放的发展方式不仅是一个挑战,还需防止急于救市的措施(含投资),不顾环境追求增长带来恶果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