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试卷试题模拟实战语文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2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词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惊涛骇浪漫不经心恰如其分B. 奋不顾身妄自菲薄妄自尊大C. 蹉跎岁月一蹴而就脚踏实地D. 鸿篇巨著一丝不苟世外桃源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雾霾天气,我国政府采取了严格的措施,确保空气质量达到标准。
B.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使我对社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明确了自己的职业规划。
C. 她在比赛中表现出了极高的体育素养和良好的竞技状态,为我国赢得了荣誉。
D. 这篇文章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对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 下列各句中,使用比喻手法最恰当的一项是:A. 他对这个问题一知半解,就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
B. 这场雨下得很大,仿佛天河决口。
C. 他的演讲激情澎湃,就像一首优美的诗篇。
D. 这座城市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犹如雨后春笋。
4. 下列各句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A. 你这篇文章写得很好,但有些地方还需要修改。
B. 你的成绩进步很大,继续保持哦!C. 你这个想法太天真了,根本不可行。
D. 你看,这个问题很简单,你肯定能解决。
5. 下列各句中,句子成分残缺的一项是:A.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B. 在这次比赛中,他发挥出色,为我国赢得了荣誉。
C. 他虽然年纪小,但已经很有成就了。
D. 他的声音宏亮,像是在唱歌。
二、现代文阅读(每小题5分,共25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题目。
【甲】在科技的快速发展下,人工智能(AI)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智能语音助手到无人驾驶汽车,AI的应用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
然而,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AI伦理和安全性的担忧也日益加剧。
AI伦理问题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人工智能的决策过程是否公正?在AI决策过程中,是否存在着歧视或偏见?2. AI是否能够保护个人隐私?在收集和处理个人数据时,AI是否会侵犯用户的隐私?3. AI是否能够确保信息安全和网络安全?在网络安全领域,AI是否能够有效防范网络攻击?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 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AI伦理和安全标准。
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带答案(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网络文化安全是国家文化安全的最主要形态之一,是国家安全诸多变量中的最重要因素。
在AI(人工智能)出现之前,传统的网络文化监测主要通过计算机数据挖掘技术,运用特定的计算机程序搜集互联网上的信息,经过文本分析技术,提取文本中的关键信息,并与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匹配,来判断是否存在网络文化安全问题。
这种监测模式依赖于存有已知威胁和相关关键词的数据库,把抓取的数据与存有已知威胁和相关关键词的数据库进行对比,当找到匹配项时,系统会触发警报。
虽然这种方法对已知威胁有效,但对新的和未知的威胁并不适用。
此外,这种模式还可能会产生大量误报,一旦合法流量恰好与已知威胁具有相似的特征,就可能被标记为恶意信息,很多时候需要依赖于人工判断,由专职或兼职人员承担起网络文化安全问题的巡查与监测的责任,通过对重点网站、重点论坛进行日常监测,及时发现网络文化安全问题。
随着我国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网络空间的信息数量呈现爆发态势。
目前,我国网民数量位居世界第一,而且每年以千万级的数目增长。
网络空间公众意见数量与密度的爆发式增长,使得通过传统方法来监测网络文化安全的模式越来越难以为继。
当下,AI算法介入网络文化安全风险预警主要体现在借助数据挖掘、聚合与清洗,通过技术模型计算风险概率和发生路径,分析判断是否出现网络文化安全风险。
相比传统的网络文化预警方法,基于AI的解决方案在网络文化预警中具有明显优势。
人工智能不仅拥有精密的计算能力和强悍的算法,更可以24小时持续提供对网络信息的核查、定位、追踪、监管和治理,彻底改变了网络安全问题的处理方式。
例如在网络意识形态风险防控中,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全天候收集、整理、归类数据,并借助语义、语音和视觉识别技术对内容进行有效识别,通过数据模型深度分析,精准得出反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图像及视频的特征,从而在第一时间阻止日益隐喻化的反主流意识内容的扩散和传播。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随着中国的国家力量与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如何在谋求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同时,将自身发展所带来的成果惠及普通国民与全世界其他地区的人民。
已成为一项亟待取得突破的事业,而“讲好中国故事”就是推动这一事业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如何通过“讲好中国故事”来实现有效的共情传播和跨文化传播,将对国家形象的构建以及对外宣传工作的开展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
近些年来,无论是传统主流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
东方卫视出品的节目《这就是中国》,紧扣时代脉搏,积极传达民族自信的精神。
《上新了·故宫》以勃发创新的时代力量,让文物活起来。
CGTN(中国环球电视网)已经建成多语种电视频道,在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实现了节目制作与播出。
与传统媒体不同,新媒体弱化了传播者和接收者之间的界限,打破了媒介的壁垒。
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社交平台,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也成为讲述中国故事的舞台。
《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也纷纷开通了视频号,利用网络的便捷,提高及时性。
然而面对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讲好中国故事”也面临着被“污名化”“政治化”的挑战。
同时,传播技术不断进步,媒体融合全面推进,也为我们讲好中国故事的多维叙事提供了可能性与挑战性。
因此,提升媒体讲故事的能力,便被赋予了重要的价值甚至是历史意义。
尚克和艾贝尔森认为,故事解释着世界,人们所看到的世界只是我们的故事允许他们看到的世界。
当下的中国不乏好的故事,关键在于如何讲。
不同的媒体类型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叙事资质,不同媒体对不同故事类型或者叙事性模式有着特别的适用关系。
有的媒体强调“情境再现”,有的凸显“煽情陈述”,有的注重“理性分析”,有的体现“深度解剖”。
讲好中国故事,就需要利用媒体的这些特质,在叙事话语、叙事符号、叙事关系和叙事主体等方面进行重新建构。
高中语文实战模拟试题与解析一、选择题1.1 单选题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踌躇(chóu chú)B. 倾颓(qīng tuí)C. 解剖(pōu)D. 接踵而至(zhǒng)1.2 多选题下列句子中,使用了修辞手法的有:A. 他像一座山,矗立在我的心中。
B. 这本书的内容十分丰富。
C. 春风又绿江南岸。
D.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
二、填空题2.1 填词语将下列词语填入句子中,使句子完整、合理:1. 他做事总是_______(犹豫不决/当机立断),让机会白白流逝。
2. 看到她那_______(楚楚动人/其貌不扬)的外表,大家都被她吸引了。
3. 他的_______(虚怀若谷/骄傲自大)让他不断进步。
2.2 填诗句将下列诗句填入句子中,使句子完整、合理:1.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填入句子:每当春天来临,看到那_______,我就想起了故乡。
2.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填入句子:他有着_______的胸怀,对待人生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3.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填入句子:夜晚,看到那_______,我总会想起远方的朋友。
三、阅读理解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荷塘月色》荷塘月色真美啊!今晚,我独自漫步在荷塘边,欣赏这美丽的景色。
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了嫩黄色的小莲蓬。
蜻蜓在荷叶上休息,蜘蛛在荷叶间织网。
一阵风吹过,荷叶摇摇晃晃,荷花也跟着摇曳生姿。
【问题】1. 文章主要描写了什么景色?2. 文章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3. 从文章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情?四、作文题以“青春”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观点明确,结构清晰,论述充分。
【例文】青春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
它充满激情、活力和希望。
在我们的青春岁月里,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不断成长。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沉鱼落雁碧血丹心B. 恍若隔世瞬息万变C. 风驰电掣色厉内荏D. 精卫填海水滴石穿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电子产品层出不穷,但这也给人们的视力带来了严重的负担。
B. 通过这次参观,使我对我国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C.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组织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D. 她在比赛中表现出色,不仅赢得了观众的掌声,还得到了评委的一致好评。
3. 下列各句中,使用成语正确的一项是:A. 他在学术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堪称一代宗师。
B. 她貌美如花,才情出众,堪称女中豪杰。
C. 他的演讲生动有趣,引得听众哈哈大笑,掌声不断。
D. 她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是公认的道德楷模。
4. 下列各句中,句式变换正确的一项是:A. 原句:他写了一篇关于环保的论文。
改句:关于环保,他写了一篇论文。
B. 原句:这本书是他送给我的。
改句:这本书是他送给我的。
C. 原句:她每天早上都会去跑步。
改句:每天早上,她都会去跑步。
D. 原句:他已经完成了这个任务。
改句:这个任务,他已经完成了。
5. 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的笑容如阳光般温暖。
B. 她的眼睛像星星一样明亮。
C. 这座城市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
D. 他的声音如洪钟般响亮。
二、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3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10题。
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上,人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
面对困难,有人选择放弃,有人选择勇敢面对。
以下是一篇关于勇敢面对困难的文章。
勇敢面对困难人生就像一场马拉松,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奔跑。
在这场马拉松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
然而,勇敢面对困难,是我们走向成功的关键。
一、认识困难困难是人生的一部分,它无处不在。
困难可以是生活中的小事,也可以是工作中的难题。
认识困难,是勇敢面对困难的第一步。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2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这些字,我从来没有教过,以后也不要教了。
”在一次语文公开课上,一位语文老师这样说。
他的话引起了我的注意。
②作为一名语文老师,他似乎有意在回避那些他所说的“字”。
我很好奇,就问:“为什么回避这些字呢?”他说:“它们是常用字,但是不好教,学生也难学。
”③我追问:“为什么不好教,学生也难学?”他说:“因为它们不是常用字,所以学生不知道它的意思,不知道它的用法,不知道它的结构,不知道它的演变,不知道它的文化内涵,更不知道它的美感。
”④我听后,深感震惊。
我想,如果学生不知道一个字的意思、用法、结构、演变、文化内涵和美感,那么这个字对他们来说还有什么意义呢?⑤于是,我决定深入研究这些字。
我发现,这些字确实不好教,学生也难学。
但是,我并不认为这是我们应该回避的理由。
相反,我认为,这些字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努力去教授它们。
⑥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发现,教授这些字并不像我想象的那么困难。
关键在于,我们要引导学生去发现这些字的美感,去理解这些字的文化内涵。
⑦比如,“鬼”字,它由“人”和“儿”组成,表达了人类对神秘事物的恐惧。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鬼”字为什么由“人”和“儿”组成?它与人类对神秘事物的恐惧有什么关系?⑧再比如,“龙”字,它由“工”和“虫”组成,表达了人类对力量的崇拜。
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龙”字为什么由“工”和“虫”组成?它与人类对力量的崇拜有什么关系?⑨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不仅能够掌握这些字的意思、用法、结构、演变、文化内涵和美感,还能够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⑩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应该努力去教授这些字,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美的力量、文化的魅力。
(1)根据文章内容,下列对“不好教,学生也难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学生不知道这些字的意思、用法、结构、演变、文化内涵和美感。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翘首以盼惊心动魄草长莺飞B. 豁然开朗息息相关震耳欲聋C. 毛遂自荐悬梁刺股声东击西D. 气壮山河赏心悦目拔苗助长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由于天气变化无常,所以这次活动不得不推迟。
B.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决定给全体教师提供一次培训的机会。
C. 他的成绩虽然一直名列前茅,但并不骄傲自满。
D. 这个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所以请大家放心。
3. 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A. 他在比赛中一马当先,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
B. 她的书法作品在全国书法比赛中荣获了一等奖。
C. 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D. 这个计划已经上报给了领导,等待他们的审批。
4.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这个公园位于市中心,环境优美,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B. “这个周末,我们一起去爬山吧!”小王兴奋地说。
C. “你听说了吗?明天学校要举行运动会。
”老师问道。
D. 他正在读一本关于历史的书,书中详细介绍了古代文明。
5. 下列各句中,句式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他不仅成绩优异,而且多才多艺。
B. 老师要求我们按时完成作业,不得抄袭。
C. 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应该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袋。
D. 他看着远方,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二、现代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走进历史历史是一座巍峨的长城,见证了人类文明的兴衰;历史是一片浩瀚的星空,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走进历史,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汲取智慧,走向未来。
历史的长城,由无数英雄豪杰的奋斗组成。
他们或戎马倥偬,或文治武功,或坚守信念,或勇于创新,共同书写了人类文明的辉煌篇章。
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秦朝的强盛;汉武帝开疆拓土,使汉朝进入鼎盛时期;唐太宗贞观之治,使得唐朝成为世界强国;成吉思汗征服四方,建立了庞大的蒙古帝国。
2023年新高考卷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不竭动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
越是在这个时候,越是要有强大的战略定力,越是要有坚定的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中外文化沟通交流中,我们要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定力。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在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在不忘本来的基础上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我们才能在世界文化漱荡中始终站稳脚跟。
材料二:自诞生之日起,中国动画就深受中国传统美学的影响,追求“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成功塑造了诸多影响至今的典型形象。
作为中国第一部水墨动画片,上映于1961年的《小蝌蚪找妈妈》真正做到让齐白石的“画”动了起来。
该片借鉴中国山水画的技法,创造出一群栩栩如生的小蝌蚪形象,在中国动画史上,为南齐画家谢赫所言的“气韵生动”留下最初的注脚。
中国传统美学历来注重“观物取象、立象尽意”。
“凡画山水,意在笔先”,旨在说明形象表达的不只是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内在意蕴。
《大闹天宫》和《哪吒闹海》的民族风格表现为浓重、绚丽的格调。
在山川、石头、草木等景物以及宫殿建筑的造型设计上,华美的视觉造型和活泼的内在情绪融为一体,个性鲜明的人物性格与华丽鲜艳的神奇景色相得益彰,传统绘画的形式美感和装饰美学意味有机融合,呈现出一个灿烂丰富的意象世界,于情景交融中揭示作品的内在意蕴。
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带有参考答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5题。
揖让之礼作为人们交往中的重要礼节,充分体现了中国礼文化“主敬”“谦让”的特征,《说文解字》中“揖,攘也,从手,最声。
一曰手箸匈曰揖”,“攘”即为推,双手置于胸前向前推就叫作“揖”。
而“让”字最早书写为“禳”,古同“攘”,意为谦让。
揖让之礼承载的是儒家君子“谦卑”的德行,即便在“射礼”这种尚武的礼仪中也必不可少,“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论语·八佾》)。
古人对揖让之礼十分重视,认为这是诚敬之心在行为上的体现,是礼乐文明的重要体现,因而有“揖让而天下治者,礼乐之谓也”的说法。
揖让之礼始于何时已不可考,但据文献记载,周公“制礼作乐”中已包含作揖礼。
揖礼在古代有许多类型。
如《周礼》中记载了三种揖礼的形式:“诏王仪,南乡见诸侯,土揖庶姓,时揖异姓,天揖同姓。
”即推手时分别有微微往下推手、举手平臂向前推平、与眉齐平再行礼之别。
《周礼·夏官·司士》还记载:“孤卿特揖,大夫以其等旅揖,士旁三揖。
”古人行作揖礼时不仅要区别身份官职,还有吉凶之分。
《道德经》中记载了先秦时期“吉事尚左,凶事尚右”的观念。
揖礼常与其他礼仪搭配使用。
如周代“宾礼”的“士相见礼”中就有士人相互作揖的交往礼仪,以示尊重和谦卑。
不同历史时期,揖礼的名称和身体表达姿势有所不同。
广义而言,先秦时期的揖礼、唐宋时期的叉手礼、明清时期的拱手礼及清代流行的抱拳手势都可以称为揖礼。
尽管与其他礼仪一样,作揖礼最早也只用于贵族之间的交往,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礼下庶人”成为重要的社会教化目标。
随着礼文化的推广和下移,揖礼成了规范平民之间日常交往的一种礼仪。
2024年全国1卷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2024年全国1卷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订正、汲取教训、锲而不舍、撒手锏B. 修茸、一筹莫展、越俎代庖、狙击手C. 针砭、明察秋毫、咎由自取、口头禅D. 矍铄、言简意赅、气冲霄汉、洗脚婢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我们既要传承传统文化,又要与时俱进,以适应新的时代环境。
B. 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环境恶化导致生物灭绝,人类要善待大自然。
C. 有关部门高度重视人民的意见,以确保“禁烟令”的顺利实施。
D. 即使生活再艰辛,我也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因为我的梦想就是成为一个科学家。
3、下列作品中,属于鲁迅小说集《呐喊》的是:()A. 《孔乙己》B. 《背影》C. 《荷塘月色》D.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二、阅读理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
未几,夫恬上前,问所欲言。
王曰:“吾欲言南尚可斗太守恶其无状。
”恬曰:“前日恬罪甚重,郎中令劳赐如令,是恬与并得罪。
”夫恬曰:“死未晚也。
”恬闻天下之至苦也莫苦于狱吏而吏道也莫患于无文而止在促捕之众也幸而道不携犹破折锐首而折左股而话之犹无所羞而夫恬为上相与为朝廷之法而以贾竖受货为资而挛拘牵张于辞语者恶独安?窃见郡县之吏徒以阿坐为毕能郡之大者也吏安得不悉虎狼还以道为尚父且父之不德而咎若曹罪乃大矣陷乃公独痴牧羊而道苦索则何?”恬不为理,引首以塞其气。
相与营当引太守舍,驾不能过半涂,良市卒正言于从者曰:“可与杀牛茵茵也。
”而恬得兵甚备,因恬请曰:“窃闻恬为人臣,佞而无骨,畏强怀弱,以货自免。
骄君甚则贵而求逆,暴君甚则利而求逆。
恬不知为死计,而尚与贾竖受货。
”恬得死诚节矣!4、下列句子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前日/恬罪甚重B. 贾竖/受货为资/而挛拘牵张于辞语者/恶独安C. 引首以塞/其气D. 可与杀牛茵茵也5、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夫恬认为自己的罪行很重,所以觉得自己应该被处死。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畏首畏尾毫厘不爽B. 豁然开朗气喘吁吁C. 胸无点墨震耳欲聋D. 惊涛骇浪落落大方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B. 他的演讲既生动又感人,赢得了与会人员的热烈掌声。
C. 通过这次比赛,我深刻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D. 他们的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国际权威杂志上,受到了广泛关注。
3.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项是:A. 你这个想法太天真了,还是好好工作吧。
B. 这篇文章写得真好,你一定花了很多时间。
C. 你看,这个人怎么这么无礼?D. 你的成绩进步很大,继续保持。
4.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我听说,他最近要去国外深造。
”B. “请问,这是什么意思?”C. “我喜欢看电影,也喜欢听音乐。
”D. “他昨天晚上去了哪儿?”5. 下列各句中,修辞手法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的声音就像洪钟一样响亮。
”(比喻)B. “这个苹果真大,比脸还大。
”(夸张)C. “这个问题太复杂了,一时半会儿说不清楚。
”(反问)D. “他像一只猎豹一样迅速地跑过去。
”(拟人)6. 下列各句中,括号内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的演技越来越精湛,每次上台都能赢得(热烈)的掌声。
B. 这本书的内容(丰富)得让人爱不释手。
C. 他一直(坚持)自己的梦想,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D. 这个城市的风景(美丽)得让人流连忘返。
7.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他对这个问题研究得非常透彻。
(透彻:透彻了解)B. 他的脸色苍白,显然是生病了。
(苍白:脸色苍白)C. 他的声音低沉,让人听起来感到很舒服。
(低沉:声音低沉)D. 他的笑容灿烂,让人感到很温暖。
(灿烂:笑容灿烂)8. 下列各句中,句式变换正确的一项是:A. 原句:这本书很有趣,我一口气读完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词义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翩翩起舞(piān piān qǐ wǔ)B. 惟妙惟肖(wéi miào wéi xiào)C. 惊愕(jīng è)D. 比比皆是(bǐ bǐ jì shì)答案:C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B. 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我们不用担心了。
C. 我觉得他是个很有才华的人,他的作品深受大家喜爱。
D. 老师对他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这让他更加努力。
答案:C3. 下列句子中,修辞手法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月亮像一块银盘,高悬在夜空中。
B. 他的笑容像阳光一样温暖。
C. 他的声音如洪钟,震耳欲聋。
D. 他的眼睛像星星一样明亮。
答案:B4. 下列词语中,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 画蛇添足(huà shé tiān zú)B. 画龙点睛(huà lóng diǎn jīng)C. 指鹿为马(zhǐ lù wéi mǎ)D. 班门弄斧(bān mén nòng fǔ)答案:A5. 下列诗句中,意境优美的一项是:A.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B.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C.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D.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答案:B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6. 《红楼梦》的作者是__________。
答案:曹雪芹7. 《赤壁赋》的作者是__________。
答案:苏轼8. 《出师表》的作者是__________。
答案:诸葛亮9. 《背影》的作者是__________。
答案:朱自清10. 《春》的作者是__________。
答案:朱自清三、阅读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5分)1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题目。
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卷(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诗心” 与“匠心”在文学艺术的创作中,“诗心” 与“匠心” 常常被提及。
“诗心” 强调的是创作者内心的情感、灵感和想象力,而“匠心” 则侧重于创作过程中的技艺、精细和严谨。
二者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优秀文学艺术作品的基础。
“诗心” 是文学艺术创作的灵魂。
没有“诗心”,作品就会缺乏情感的深度和感染力。
创作者以一颗敏感而富有诗意的心去感受生活、体验世界,将自己的情感、思考和感悟融入作品之中。
从古代的诗人墨客到现代的作家艺术家,那些打动人心的作品无不是源于创作者内心深处的“诗心”。
例如,李白的诗歌充满了豪迈奔放的情感和奇幻瑰丽的想象,正是他那颗不羁的“诗心” 的体现。
然而,仅有“诗心” 是不够的,还需要“匠心” 来将其完美地呈现出来。
“匠心” 代表着创作者对技艺的精益求精和对细节的执着追求。
在文学创作中,作家需要运用精湛的语言技巧、巧妙的结构布局来展现自己的“诗心”;在绘画、雕塑等艺术领域,艺术家则要通过细腻的笔触、精准的造型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想法。
一部优秀的作品,往往是“诗心” 与“匠心” 的完美结合。
“诗心” 与“匠心” 的融合并非易事,需要创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磨练。
一方面,创作者要保持内心的敏感和诗意,不断激发自己的灵感和创造力;另一方面,又要刻苦钻研技艺,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
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既有情感深度又有艺术高度的作品。
总之,“诗心” 与“匠心” 是文学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
它们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着文学艺术的发展和进步。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诗心” 强调情感和想象力,“匠心” 侧重于技艺和严谨,二者相互独立。
B. 没有“诗心” 的作品缺乏情感深度和感染力,不会成为优秀的作品。
C.“匠心” 代表着对技艺的精益求精,在文学创作中主要体现为语言技巧和结构布局。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沉默寡言(yǎn)雅俗共赏(yǎ)B. 恣意妄为(zì)豁然开朗(huò)C. 遥不可及(jí)美轮美奂(huán)D. 炽热如火(chì)碧波荡漾(dàng)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许多过去无法解决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B. 在这次比赛中,他的表现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也受到了领导的表扬。
C. 为了实现我们的目标,我们必须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D. 他的论文在学术会议上引起了热烈的讨论,被认为是一篇有价值的作品。
3. 下列各句中,使用成语正确的一项是:A. 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堪称楷模。
B. 这个方案太复杂了,难以实施。
C. 她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是班级的骄傲。
D. 他的想法过于简单,没有考虑到实际情况。
4. 下列各句中,句式变换正确的一项是:A. 原句:他的成绩一直在班级中名列前茅。
变换后:他的成绩在班级中一直名列前茅。
B. 原句:我们要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变换后: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要发扬。
C. 原句:这本书是我最喜欢的。
变换后:我最喜欢的这本书。
D. 原句:他不仅成绩优秀,而且乐于助人。
变换后:他成绩优秀,而且乐于助人。
5.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他走进教室,发现同学们都在认真地学习。
(逗号)B. 我喜欢读《红楼梦》,尤其喜欢林黛玉这个角色。
(顿号)C. 这本书里有许多有趣的故事,让人百读不厌。
(分号)D. 他的发言非常精彩,赢得了大家的掌声和笑声。
(冒号)二、现代文阅读(每小题5分,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目。
【甲】在一个宁静的小山村,有一位名叫小明的男孩。
他从小失去了双亲,由奶奶抚养长大。
尽管生活艰辛,小明却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
他热爱学习,成绩优异,是村里的骄傲。
一天,小明听说城里有一所著名的中学,决定去那里求学。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 下列词语中,字形、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惊愕惊悚惊慌失措B. 恍若隔世恍若未觉恍若神游C. 情不自禁情意绵绵情深似海D. 赴汤蹈火赴汤蹈海赴汤蹈火答案:C2.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由于我国科研工作者不断努力,许多高精尖技术已经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B. 为了使大家了解这方面的知识,他专门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并向大家作了详细讲解。
C. 在我国,许多地方已经开始实施垃圾分类,这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
D. 这本书的内容丰富,文笔优美,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成为畅销书。
答案:C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破釜沉舟:比喻下定决心,不顾一切。
B. 跃然纸上:形容文字生动活泼,跃然欲出。
C. 风驰电掣:形容速度极快,如闪电一般。
D. 纸上谈兵: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答案:B4. 下列各句中,表达效果最佳的一项是:A. 小明虽然学习刻苦,但成绩仍然不理想。
B. 她在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让人刮目相看。
C. 这本书对历史事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引人入胜。
D. 他的发言引起了大家的共鸣,掌声经久不息。
答案:D5. 下列各句中,运用修辞手法不恰当的一项是:A. 山河破碎,家国沦陷,满目疮痍。
B. 星星点点的灯光,像眼睛一样,在黑暗中闪烁。
C. 他的一举一动,都透露出自信和从容。
D. 这座城市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祖国的版图上。
答案:B二、阅读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30分)(一)现代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在一个遥远的星球上,有一个名叫水星的国家。
水星的人民热爱和平,勤劳善良。
然而,有一天,水星国家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
②原来,水星国家的一部分人为了追求财富,过度开发自然资源,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洪水、旱灾、沙尘暴等各种自然灾害接踵而至,使得水星国家陷入困境。
③在这危难时刻,水星国王号召全体国民团结一心,共渡难关。
广东省佛山市重点中学2025届高考考前模拟语文试题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鹤①鹤归空有恨,云散本无心;鹤归蝉蜕总成尘,欲报明珠未得伸;犬因无主善,鹤为见人鸣;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月出溪路静,鹤鸣云树深;鹤笙鸾驾隔苍烟,天上那知更有天一一其实,他有一个隐秘的习惯:不管在哪里,一旦心慌意乱,他便要找出笔纸,下意识地写写画画,每逢此时,他写的,多半是那些他能想到的、关于鹤的句子。
②也许,他的身体里的确住着一只鹤。
许多次,他想象过那只鹤从自己的身体里破空而出,飞向了天际,再从天际里往下看,但见绿苇丛生,又见渚清沙白,它便忍不住唳叫,利箭一般,直直地插入云霄,而后搅动云团,腾越出来,一意低头,径直冲向苇丛,在其中厮磨,在其中翻滚,身下所碾压的,再无别的什么,只是巨大的、一直铺排到了天边的绿;过了一会,它被苇丛边的河水吸引,内心涌起令自己更加清洁的渴望,于是展翅入河,闪电般击穿波浪,波浪消散,一遁再遁,任它投入和疾驰,就像是,那河流早就在等待着它,因为它的清洁,那河流将变得更加清洁。
时间到了,好似是命定的召唤来临,它浮出水面,重新跃入天空,张开翅膀,是的,作为一只鹤,唯一的命定,即是飞翔,唯有飞翔,它才能飞越了山河,又扩大了山河。
③他在许多地方见过那只鹤,在火车车厢里,他往外看,那只鹤刚刚掠过车顶,飞入了满天的霞光和被霞光照耀的甘蔗林;在北京的石佛营,后半夜,天快亮的时候,路边小摊,酒冷火残,那只鹤在楼群与楼群之间翻飞,最后,径直朝着那小摊扑面飞来,却像是一块提前到来的鱼肚白;还有沈阳铁西区的废弃工厂,那只鹤在车间里飞,在烟囱边上飞,他眺望着它和辽阔而枯寂的厂区,竟然一阵眼热,似乎它只要飞下去,炉火便会重燃,机器便要重新轰鸣,一个赤膊流汗的年代便会重现在满目萧瑟里。
高考语文试卷试题模拟实战之.北京市朝阳区高三第一次统一练习语文试卷2009.4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第Ⅰ卷(共30分)一、(共15分,每小题3分)1.C(A蜂拥而至、与yù,B与日俱增、聒ɡuō,D优柔寡断、簸bǒ)2.A(①原形:本来的形状,原来的形态;原型:原始的类型或模型。
②始终:副词,表示从头到尾持续不变;一直:表示动作始终不间断,或状态始终不变。
③“历来”和“从来”意思相近,但“历来”后面不用否定式)3.B(A比喻由于缺乏主张,或为了讨好,事事模仿或追随别人,含贬义;B因人多容纳不了造成困难,甚至成了灾难;C形容雨过天晴时万物明净的景象,也比喻开阔的胸襟和心地;D比喻自己所在的地方有什么条件,就依靠什么条件生活)4.D(A句式杂糅,“围绕以……为主题”结构混乱;B不合逻辑,“危险”与“易燃、易爆”是包含关系,并列不当;C“体校教师……成为……枷锁”,搭配不当。
搭配不当)5.B(汤显祖,明代)二、(共15分,每小题3分)6.A(恤:顾虑、忧虑)7.B(A凭借、借助;表承接,于是、就。
B被。
C表目的,用来;率领D立即;表示让步,即使。
)8.C(这时,月氏与康居两国刚缔结婚姻关系不久,两国之间很亲密)9.D(①体现班超的政治远见;②是汉章帝的行为;③是李邑的行为;④体现班超的政治才能;⑤⑥体现班超的军事谋略)10.A(“班超便迫使李邑的妻子离去”理解有误,“遂去其妻”应是班超舍弃了自己的妻子)第Ⅱ卷(共120分)三、(共23分)11.(6分)何故礼之若此其甚也/善绻/得道之士也/得道之人∥不可骄也/尧论其德行达智而弗若/故北面而问焉/此之谓至公“/”为必断处,对1处得1分。
“∥”为可断可不断处,此处断句不得分,亦不减分;错误的断句,错一处减1分,减完6分为止。
12.(10分)①(3分)D(白词写的是秋天景色,刘词并非“回忆”)选错不得分。
②(2分)喜爱(或“赞美”)(1分)、眷恋(或“怀念”)(1分)(两个词的意义相同或相近只给1分)意思对即可。
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附含参考答案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名篇名句默写1.按要求填空。
(1)慎终如始,。
(《老子》四章)(2)携来百侣曾游,。
(《·长沙》)(3)苏洵《六国论》中的“思厥先祖父,,,以有尺寸之地”四句,描写了六国的祖辈创业的艰难。
二、语言文字运用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服饰是文化礼仪的载体,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读懂“新中式”热度背后的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在传承创新中赓续中华文脉,我们一定能让服饰之美绽放新光彩,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
①无形中加深着人们对中式美学的理解②越来越多的“国潮”服饰现身大街小巷、融入百姓生活③“国潮”服饰彰显传统与现代的结合④提升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A.③①②④ B.①④③② C.③②①④ D.①②③④3.为弘扬汉服文化,学校某社团拟举办“汉服秀”,小金草拟了一段汉服推介发言稿,发言稿中的画线处表达最恰当的一项是()大家好!即将粉墨登场[甲]的服饰是马面裙。
马面裙原是明清时期最具特色的服饰之一,改良后的马面裙百花齐放[乙],兼顾传统与时尚,深受年轻人的追捧。
时下穿着马面裙出游,总能引来旁人侧目而视[丙]。
中华传统服饰种类不一而足[丁],敬请各位期待接下来的精彩演出。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三、现代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当代中国社会环境下的传统文化变迁【摘要】【关键词】传统文化 ______ 社会学仁孝忠①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学者们普遍认为,现代化进程颠覆了传统中国所构建的文明秩序,即一个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传统文化体系。
围绕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之关系,学术史以及思想史的研究进行了诸多讨论,这里不再赘言。
本文主要围绕传统文化的核心构成要素,结合转型期中国社会的相关社会学经验研究,分析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基本模式。
高考语文试卷试题模拟实战之.北京市西城区2009年抽样测试高三语文试卷参考答案2009.4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A (B保—宝,“咤”读zhà。
C 记—计,“痹”读bì。
D 蹋—塌,“炫”读xuàn )2、B3、B ( 以儆效尤——用对一个坏人或一件坏事的严肃处理,来警告那些学做坏事的人。
恰合语境。
A在劫难逃——命中注定要遭受灾祸,逃也逃不脱。
劫,佛教所指大灾难。
现指坏事情一定要发生,要避免也避免不了。
C势如破竹——形容像劈开竹子一样,劈开上面以后,底下的都随着刀刃分开了,比喻节节胜利,毫无阻碍。
D令行禁止——有令必行,有禁必止,形容法纪严明,严格执行。
)4、D(A“谁能否认中国的经济不会受到”,反问句、“否认”“不会”,逻辑混乱。
B 结构残缺,“首映4天半”,缺主语。
搭配不当,“288万多”不能修饰“人群”。
C“提高……状况”搭配不当。
)5、C二、(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6.B(程,意思是“标准”“尺寸”。
)7.D(乃,都是副词“才”的意思,表示后一事是前一事的结果。
A 两个“于”都是介词。
第一个“于”表处所,意为“在”;第二个“于”表比较,意为“比”。
B 第一个“因”介词,意为“趁着”;第二个“因”是介词,意为“凭借”。
C两个“而”都是连词,第一个“而”表承接;第二个“而”表修饰。
)8.D(该句的意思是他离去以后,常常被人们怀念。
“见”表被动。
)9.C(②为处置累犯盗贼。
③为忠于职守。
⑥为从政特点。
三者都不是“直接表现”。
)10.A(“用石板护岸成功抵御洪水”,非滑州任上事,而是延州任上的事。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22分。
)11、(5分)陵云台楼观精巧|先称平众木轻重|然后造构|乃无锱铢相负揭|台虽高峻|常随风摇动|而终无倾倒之理|魏明帝登台|惧其势危|别以大材扶持之|楼即颓坏。
(共10处,两处1分。
)12、(10分)①(2分) D(“成了被遗忘的人”错。
高考语文试卷试题模拟实战之.
2009年天津市十二区县重点中学高三毕业班联考(一)
语文试卷答案
一、
1.D
2.B [“权限”指职权范围,“权利”指公民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
“撤销”意为“取消”,“撤回”指“使人回来”或“收回(文件等)”]
3.A [“身无长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
B. “心有余悸”与“贪污之初”矛盾;C.“从长计议”指慢慢儿地商量。
D.“拍手称快”指拍着手喊痛快(多指仇恨得到消除)]
4.C [ A项三重否定使表意错误,应删去最后一个“不”;B项表意不明,“演好戏”有“演/好戏”和“演好/戏”两种理解;D.“购房者”与“买房行动”搭配不当]
二、5.A [这是对普遍的“专利”意义的解释,范围过大。
]
6.D[这是产生基因资源被掠夺的原因]
7.B[将“或然”当做“必然”。
这只是人们的主观希望,不一定能实现。
]
8.C[备:完备、齐备]
9.D [两个“且”都是副词,“将、将要”。
A均作介词,前者表凭借,后者表原因。
B前者为助词在时间词后,补足音节;后者指示代词,“……的人”。
C均为连词,前者表承接,“于是、就”,后者表并列。
]
10.B [⑤⑥都是谈郭君,属“不生者”故排除。
]
11.A [楚庄王之忧是亡国之忧。
]
12.(1)翻译(8分)
①庄公的德行配得上做人们的君主,他的声威使诸侯顺服,还每天担惊害怕的,想要寻求贤能的人来辅佐他。
(3分)(意思对即可)
[“君人”(做人们的君主),“服”(使……顺服),“思索”(想要寻求)三处,一处1分。
]
②对他的车夫说:“我现在才知道我逃亡的原因。
”(2分)(意思对即可)
[“御”(车夫),“所以亡”(我逃亡的原因:补出省略成分)两处,一处1分。
]
③您喜欢听谄媚逢迎的话,不喜欢听真实的话。
我要是劝告您的话,恐怕在郭国灭亡以前就死了,因此我没有劝告您。
(3分)(意思对即可)
[“谀”(谄媚逢迎的话),“恶至言”(厌恶真实的话),“先郭亡”“是以”(译出省略句、宾语前置句)三处,一处1分]
(2)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
少时家贫,好读书/里中社/平为宰//分肉食甚均/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是肉矣。
[三处1分,满九处即可得3分。
/为必断处,//为可断可不断。
]
13.答案(6分)
(1)周诗描绘了一个陶醉于春天美景之中悠然漫步于郊野的隐逸者形象;赵诗描绘的是一
个在阵阵秋寒中带着哀愁只能倚仗在近郊漫步的老者形象。
(2)周诗写闲适的蝴蝶陶醉于东风野花之中,表现自己的惬意之情;赵诗埋怨秋风使万物包括人老去,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从中表现自己的感情。
14.(5分,一处1分)
(1)①楚天千里清秋;②因人之力而敝之;③李清照莫道不消魂人比黄花瘦
(2)①余独好修以为常②慨当以慷③柳永烟柳画桥参差十万人家
15.(2分)A (A项错在“某些暴民联合起来追捕现实生活中的人”)
16.(3分,写出3条即可,每条1分)
1)让“被人肉者”承受超出法律的惩罚。
2)教训一个丧失了人道主义情怀的女生。
3)声讨一个骗取感情的法国知名摄影师。
4)暴露“铜须门”、“虐猫案”等事件。
5)搜索客们借实施“道德正义”之名,曝光他人隐私。
17.(3分)(观点正确,言之成理即可)
18.(3分)答:①暗示情节,小说的情节虽不是很复杂,但都以琴声为背景,都与琴声有关;
②刻画人物,突出了他在乡亲们心目中的地位;③突出主题,他在灾难面前镇静沉着、勇于牺牲的精神深入人心。
(大意相同即可,内容要点要围绕情节、主题、人物等要素。
每点1分)
19.(6分)答:①平时,琴声陪伴乡亲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帮助乡亲们度过一天天的劳累;
②危急时,乡亲们从琴声中获得启示、信念、力量,灵魂得以净化,平静的应对,最终转危为安;③琴声帮助乡亲们认识到它不只是一个聋子,更是一个舍己救人的英雄。
(大意相同即可,内容要点要围绕情节的推进展开。
每点2分)
20.(5分)答:①他虽然是一个聋子,(1分)②但是执著地追求艺术,演奏技艺高超,对作品有独到的领悟能力,(2分)③在危急时刻能挺身而出,舍己救人。
(2分)(大意相同即可,内容要点要围绕身体、艺术、思想境界等展开。
)
21.(4分)答:(1)当人们的灵魂得以净化,境界得到提升以后,死亡也就变得不可怕了,生的希望也就在眼前。
(2分)(2)他虽然死了,但他永远活在乡亲们心中,是乡亲们心中永远的琴王。
(2分)(大意相同即可,内容要与语境和小说主题相合。
)
23. (3分)该漫画讽刺了只顾各自埋头干活,不看方向、不讲协作的高耗低效的工作方式。
(意思对即可)
24. (2分,全对得满分,否则0分)①④⑤⑥③②
25.依据2008年高考天津卷作文评分标准和2009年天津卷《考试说明》评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