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8.太阳、月球和地球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61.00 KB
- 文档页数:6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下册3.5(月球——地球的卫星)教案教学设计一、本科时所属单元内容及在单元中的位置本课时是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宇宙)的第—课时,本单元涉及到的内容是关于月球、月相的变化、日食和月食、太阳系以及星座的认识。
都是关于宇宙的内容而且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本节课的学习是从离地球最近的和人类了解比拟多的月球开始,激发学生对研究宇宙知识的兴趣和探究未知领域的欲望。
二、学情分析这局部知识应该是学生比拟感兴趣的,六年级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已有了肯定的认知,不但有了肯定的学习方法而且有了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校学生大多是来自农村的,知识面不是很广,搜集材料的网络或书籍比拟有限,很多内容要求老师呈现后学生分析接受。
三、设计特色简述由学生感兴趣的天文现象月食引入,说说有关的谜语、诗句,激发学生对认识月球的兴趣。
然后了解人类认识月球的方法,感受人类永不停息的探究精神和科学技术开展的重要性。
接着交流学生学生搜集到的知识与老师出示的内容相结合,一边交流一边学习,补充学生学生搜集内容。
其中让学生以解说员的身份以及如果你是宇航员将怎样做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培养学生整合信息的能力。
最后,让学生制作月球卡进行评比,到达教学目的。
四、(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法、体积大小、引力大小、外表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
过程与方法:能利用各种渠道搜集有关月球的资料。
知识与技能1、了解月球的根本情况2、了解人类探究月球的历史3、了解环形山的形成感情、态度、价值观:1、体会人类登月工程的伟大2、激发探究宇宙神秘的兴趣。
五、(教学重点)搜集整理月球的资料,依据资料的特征制作自己的“月球卡〞。
六、(教学难点)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商量和整理。
七、(教学打算)教师打算:有关月球信息的图片、录像资料、书籍等学生打算:课前搜集有关月球的信息八、教学过程:〔一〕导入1、课件出示月全食、月偏食的图片你了解这是哪种天文现象吗?你了解那些关于月亮的诗句和谜语?学生自由答复,教师相机引出课题并板书:地球的卫星——月球2、理解卫星的含义卫星是指在围绕行星轨道上运行的天然天体或人造天体。
教科版三年级下册小学科学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全套教案(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科学三下3.1《仰望天空》教案暗的部分是平原。
环形山主要是小天体频繁撞击月球形成的。
(5)月球昼夜温差大,没有空气和液态水,也没有生物。
3.太阳概述。
恒星----本身发光发热的天体行星----绕着恒星运转的天体卫星----绕着行星运转的天体太阳是一颗普通的恒星,自己能发光发热的天体,太阳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活动的能量源泉。
播放视频《太阳地球月亮的运动模拟》太阳是一个炽热气体组成的球体。
从里到外可分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太阳表面经常有变化,这就是太阳活动。
常见的太阳活动有太阳黑子、耀斑、日珥、太阳风等。
观看视频了解并认识太阳太阳的体积约是地球的130万倍,质量也比地球大的多。
太阳黑子就是太阳表面的黑斑,实际上是太阳表面温度较低而显得较暗的气体斑块,太阳黑子的大小和多少往往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探索二:简单比较太阳和月球的相同和不同。
观察几组关于太阳和月球的照片,你有什么发现?在维恩图上记下我们观察比较的结果。
探索三:模拟实验从地球上看,太阳和月亮为什么看上去大小差不多呢?我们通过模拟实验,来找一找原因。
实验材料:观察纸筒、大小不同的两个圆纸片。
播放视频《比较太阳和月球的不同》实验步骤:(1)选择合适的观察位置,保持观察纸筒的位置不变。
(2)在观察纸筒能观察到的范围内,选择小圆纸片的位置,并保持不变。
(3)移动大圆纸片,观察大圆纸片移到多远距离时,看上去和小圆纸片大小差不多。
实验现象:大圆纸片距离观察纸筒较远时,才能看上去和小圆纸片大小差不多。
实验分析:物体距离观察位置越近,看起来越大,自由描述发现。
学生回答距离远等原因观看视频学生在维恩图中已经写下很多自己了解的信息,他们积极地展示自己的“知识渊博”。
教师需组织好“科学分享会”,提醒学生,科学家们在工作时也会像这样分享和交换信息。
模拟实验是科学家探索宇宙的重要方式,该环节是学生首次接触模拟实验,教师需要和学生交流模拟材料所模拟的对象以及模拟实验证明猜想的过程,结合实验结果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模拟实验是在做什么,才教学反思这一节课的内容属于宏观世界内的知识,对三年教学反思级的学生而言比较抽象,他们缺乏一定的相关的知识基础和空间想象能力,给他们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目录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2)第一单元物体的运动 (13)1.运动和位置 (13)2.各种各样的运动 (16)3.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18)4.物体在斜面上运动 (20)5.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 (22)6.比较相同时间内运动的快慢 (24)7.我们的“过山车” (26)第二单元动物的一生 (29)1.迎接蚕宝宝的到来 (29)2.认识其他动物的卵 (31)3.蚕长大了 (33)4.蚕变了模样 (36)5.茧中钻出了蚕蛾 (38)6.蚕的一生 (41)7.动物的繁殖 (43)8.动物的一生 (45)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 (47)1.仰望天空 (47)2.阳光下物体的影子 (49)3.影子的秘密 (51)4.月相变化的规律 (53)5.月球—地球的卫星 (56)6.地球的形状 (58)7.地球—水的星球 (61)8.太阳、月球和地球 (63)三年级科学实验报告单 (66)新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一、学情分析通过两年多的科学学习,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学生的观察与描述能力有了明显的发展,在进行观察、记录、实验、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也得到培养。
受年龄的限制,学生的思维依旧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仍然比较弱,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仍然非常重要。
教师还要注重观察、记录方法的示范和引导,注重提供语言表达的范例。
学生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但还有不稳定的现象,自制力还不强,意志力较差,遇事很容易冲动,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
另外,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具有好奇、好动等特点,在活动过程中需要通过不断巡视来关注学生的观察体验进展,用学生喜欢的形式来促进学生更好地开展观察、体验等活动。
二、教材分析1.整体情况三年级下册教科书由“物体的运动”“动物的一生”和“太阳、地球和月球”三个单元组成。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3.8《太阳、月球和地球》教案一. 教材分析《太阳、月球和地球》这一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太阳、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关系,理解日月食的产生,以及掌握一些基础的天文知识。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对宇宙产生更浓厚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对天文知识有一定的好奇心,但他们的认知能力和科学素养还有待提高。
在导入阶段,教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太阳、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关系。
在呈现和操练阶段,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讲解和直观的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在巩固和拓展阶段,教师需要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的任务,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太阳、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关系。
2.让学生理解日月食的产生。
3.让学生掌握一些基础的天文知识。
4.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太阳、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关系。
2.日月食的产生。
3.天文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设疑,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太阳、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关系。
2.直观演示:教师通过模型、图片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3.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实践,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4.任务驱动:教师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的任务,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太阳、月球和地球的模型或图片。
2.准备关于日月食的PPT或视频。
3.准备一些天文知识的相关资料。
4.准备课堂用的实验器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太阳、月球和地球的模型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三个天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PPT或视频,向学生介绍太阳、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关系,以及日月食的产生。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模型或图片,分析太阳、月球和地球之间的运动关系。
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他们对日月食的理解。
4.巩固(5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关于太阳、月球和地球之间关系的问题,让学生回答。
《太阳、月球和地球》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是三年级下册“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的第8 课。
学生在本单元已经对太阳、月球和地球有了初步的认识,认识了三个星球的基本特征,也了解了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在第6 课,学生认识了地球的形状,在第7 课,知道了地球是水的星球,学生将在本课对地球有更深入的了解。
本课是单元小结课,从选用什么颜色来表示太阳、地球和月球的角度切入,学生会直观地认识到太阳、地球和月球的不同点。
学生将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制作主题颜色海报的形式,查阅更多关于地球的资料。
最后在展示和交流环节中,学生将互相学习,最终了解地球的更多知识,并对地球家园产生一些新的问题。
聚焦环节,大多数学生用红色表示太阳,用灰色表示月球,还有学生画出日珥和环形山,说明本单元的学习加深了他们对太阳和月球的理解。
探索环节的主要任务是制作主题海报和进行分享交流。
教材的思路是让学生从地球的颜色的角度去切入,了解关于地球更多的知识,比如红色,地球有火山,有红色土地,等等。
制作海报前,学生需要确定地球的主题色彩,可以是蓝色、白色、绿色,或者彩色,然后围绕这种颜色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制作成主题海报。
教材清晰地指导了资料的收集、整理和选用的方法。
教师根据情况对本课可以有不同的安排,如可以利用两个课时,一个课时指导资料的收集、整理选用方法,一个课时用来制作分享。
也可以将该活动做成一个单元评价,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在课外收集资料、制作海报,再组织评比等。
以书本的范本海报为例,该海报是绿色主题的,海报上的文字和图画都应该是介绍“地球之绿”的,例如地球的绿水青山、地球的草原、森林资源等。
制作海报提倡文字要简洁,图片尽量多。
小组制作主题海报后,进行集中展示分享,这样学生相互之间就能学习到更多关于地球的其他知识,拓宽学生关于地球的知识面。
研讨环节,学生展示海报、交流海报、获得新知识。
同时学生需要对比太阳、月球和地球的不同,提倡学生提出关于地球家园的新问题。
8.太阳、月球和地球【教学目标】1.用图画的形式描述太阳、月球和地球。
2.掌握搜集有关的太阳、月球和地球的方法。
3.掌握制作地球主题海报的方法与过程,在此活动中了解关于地球的新知识。
4.培养学生用多种方法探索知识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1.掌握搜集有关的太阳、月球和地球的方法。
2.掌握制作地球主题海报的方法与过程,在此活动中了解关于地球的新知识【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聚焦问题。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关于地球、月球和太阳的一些知识,同学们想一想,它们都是什么颜色呢?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1.给太阳和月球图涂上颜色并说明原因。
(1)教师出示太阳和月球的图片,引导学生画出它们并涂上颜色。
(2)学生观察图片,自主画出它们的图画。
(3)教师指名学生展示图画,分享上色的原因。
2.制作地球主题海报。
(1)课件出示完成的地球主题海报,指导学生观察。
(2)教师:你们制作过主题海报吗?想不想制作一幅自己的主题海报呢?(3)教师指导学生制作主题海报,明确步骤:收集和选用与地球有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确定资料来源、判断资料的科学性、比较材料、选用材料);确定地球海报的主题色彩;制作海报;展示和交流。
(4)指导学生完成随堂学部分。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1.关于太阳、月球和地球的不同特点。
(1)教师:我们现在已经学习了很多关于太阳、月球和地球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比较一下它们不同的特点。
(2)学生根据所学汇报,教师汇总后补充。
2.教师总结。
(1)相同点:都是球体、都有寿命、都会运动、都处在银河系……(2)不同点:颜色、表面地形、大小、质量、温度、运动方式、有无生命……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教师分组学生课后制作地球主题海报,明确学生记录在此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
【板书设计】太阳、月球和地球主体海报的制作:选择主题颜色→收集和选用资料→制作海报→展示和补充【教学反思】本节课在学习的过程中大量使用了多媒体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更直观的学习知识,但多媒体的大量使用也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的不集中,应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多加平衡。
三年级科学下册新教科版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三年级科学下册新教科版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第一课时,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了解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基本特征,建立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二年级时已经学习了《地球和天空》这一单元,对地球的基本特征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但是,对于太阳和月球的认识还比较模糊,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进一步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基本特征。
2.让学生建立太阳、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联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基本特征。
2.太阳、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联系。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验、小组合作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现问题,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六. 教学准备1.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图片。
2.实验材料:地球仪、月球仪、手电筒等。
3.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的名称,并让学生观察它们之间的区别。
2.呈现(5分钟)利用课件呈现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基本特征,让学生初步了解它们。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了解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特征。
实验一: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观察地球仪上被手电筒照射到的部分,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实验二:用手电筒照射月球仪,观察月球仪上被手电筒照射到的部分,让学生了解月球的自转和公转。
4.巩固(5分钟)利用课件呈现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图片,让学生说出它们的基本特征,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太阳、地球和月球之间有什么联系?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小结,让学生掌握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基本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第三单元太阳、地球和月亮1.仰望天空【教学目标】1.了解太阳和月球的基本知识。
2.简单比较太阳和月球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3.经历模拟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学会运用思辨的方法获得科学概念。
【教学重难点】1.简单比较太阳和月球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经历模拟实验,培养细致、认真的观察记录能力。
【教学准备】观察圆筒、大小不同的圆纸片、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教师导入:我们白天能看到耀眼的太阳,晚上可以看到明亮的月亮。
关于太阳和月球,你们知道什么?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究。
1.分享我们知道的关于太阳的知识。
(1)学生交流后汇报,教师板书。
(2)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太阳和月球的图片与相关资料。
(3)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得到太阳和月球的感性特征:①太阳、月球都很大,是球体。
②太阳和月球都离地球很远。
③太阳的温度很高。
④用涂黑的玻璃片观察太阳表面有黑斑。
⑤月球会发“光”。
⑥月球表面有明暗区域。
2.简单比较太阳和月球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1)教师提问:同学归纳了月球和太阳的特征,那么你们再来比较一下月球和太阳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学生汇报结果,教师引导学生用维恩图的形式记下我们观察比较的结果。
3.比较太阳和月球的大小。
(1)教师指导学生仿照课本P44展开模拟实验。
(2)实验中,教师明确实验需要注意的问题:在什么情况下,太阳和月亮一样大?在什么情况下,太阳和月亮大小相差很大?(3)学生开展模拟实验,记录现象并汇报结论。
(4)教师引导学生继续在维恩图中添加我们的比较。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1.总结太阳和月球的相同和不同。
(1)教师指名学生:通过我们的初步比较,你知道太阳和月球有哪些相同和不同?(2)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补充总结。
2.补充分享关于太阳和月球的更多知识。
(1)教师提问:关于太阳和月球,你们还想知道什么?(2)教师根据学生的意见,适当补充分享更多关于太阳和月球的知识。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8课太阳、月球和地球》教案一、教学分析:本节课是小学三年级下册科学课的第8课,主要介绍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特点和关系。
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学生可以理解太阳、地球和月球的不同特点,了解地球的丰富资源和多彩颜色。
同时,培养学生获取、加工、筛选和整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制定简单计划和分工合作的能力。
通过展示和交流观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社会环境意识。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太阳、地球和月球有不同的主题颜色。
2. 了解地球的资源丰富,颜色多样。
科学探究目标:1. 能够使用比较科学的方式获取、加工、筛选和整理信息。
2. 能够基于所学知识,制定简单的制作海报计划,包括海报主题和分工合作等。
科学态度目标:1. 乐于展示和交流自己的观点,善于学习他人优秀的做法和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 体验地球的资源丰富,适合人类居住。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1. 围绕某一主题收集相关资料,制作地球主题海报。
难点:1. 查找资料、筛选资料和呈现资料的具体方法。
四、学情分析:本节课的内容相对抽象,学生对太阳、地球和月球的认知有限。
但他们对颜色和资源的概念已有一定了解。
学生具备简单的信息获取和整理能力,可以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五、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展示太阳、地球和月球的特点,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2.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小组合作,共同收集、处理和呈现地球相关资料。
3. 实践探究法:引导学生动手制作地球主题海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六、教学准备:1.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2. 图片和视频资源: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图片和视频。
3. 学生参考资料:与地球相关的书籍、杂志和互联网资源。
4. 制作海报的材料:纸张、颜料、画笔等。
七、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讨论它们的特点和关系。
《太阳、地球和月球》单元复习【教材简析】太阳、地球和月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三个天体的正常运作是地球上一切物质正常运作的基础。
人类一直保持着对太阳、地球和月球的探索热情,3年级的学生也不例外。
在本单元,学生通过观察活动、模拟实验、制作海报等方式认识了三个天体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对人类日常生活的影响。
本单元共8课,前3课学生了解太阳和月球的基本特征以及基本的光影关系。
第4到第7课,学生对月球和地球的基本特征有了认识,同时逐步探索三者关系。
第8课,学生通过制作主题海报的形式,对地球展开深入探索。
但对于三个天体整体联系的梳理还不够。
因此,本课作为单元整理课,先引导学生梳理重点内容,然后小组合作绘制思维导图,帮助三年级学生初步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学情分析】经过一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太阳、月球和地球有了初步的认识,他们认识了三个星球的基本特征,也了解了它们的异同和对人类日常生活的影响,但是学生对三个星球还没有进行一个整体的梳理,知识点比较分散。
因此借助单元整理课,能让学生再次回忆整个单元的学习历程,通过小组合作绘制单元思维导图进一步巩固三个天体之间的联系,并产生继续探索宇宙的兴趣。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对所学内容的整体梳理,理解太阳、地球和月球的基本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对人类日常生活的影响。
[科学思维]回顾单元内容,通过交流、分析、比较等方法,构建太阳、地球和月球三者联系的思维导图。
[探究实践]围绕本单元有关太阳、地球和月球的重点问题进行讨论记录,能用文字、图画、语言等多种方式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
[责任态度]愿意和同学合作,能与同学分享观点,能利用思维导图有说服力地、完整地表达自己对于三个天体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复习本单元内容,整体梳理、回顾本单元学习内容。
[难点]通过梳理本单元的知识框架,理解知识间的联系,为知识的熟练运用打下基础,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等。
第三单元:太阳、地球、月球4.月相变化的规律教学目标1.一个月内,月相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2.认识到月相变化会对人们生产生活产生影响。
3.能通过观察月相、给月相图片排序、将月相图片装订成册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发现与描述月相变化规律,能对图片信息进行正确处理,能根据一定的事实,对自己的探究过程进行反思与调整。
4.对月相变化规律保持好奇心,保持观察月相的兴趣,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倾听别人观点的同时修正自己的认识,乐于征求小组组员意见,尝试多种方法调整月相图片排列顺序。
教学重点认识和了解一个月内,月相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长期坚持观察和记录月相;根据一个月的月相变化给月相图片排序。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月相变化的视频、月相变化小卡片等;学生准备:月相变化小卡片、小夹子、实验记录单等。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白天,我们只能看到圆圆的太阳照射出耀眼的光芒;而夜晚,我们却能看到月亮有圆缺,这是月亮和太阳的一个明显的不同。
在二年级的科学课上我们已经尝试过观察和绘制月相的变化情况,月相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吗?2.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许多月相变化的小卡片,接下来让我们一起通过几个小活动,总结和发现月相变化的规律吧!(板书课题)二、了解更多的月相1.首先,我们一起来玩一个小游戏吧!游戏规则:每个小组轮流派1名同学来接力画月相图,若某同学无法画出正确的月相,则这位同学需要背诵一首与月亮有关的古诗。
2.分组进行游戏。
教师解析:月相是指月球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
3.出示月相变化小卡片,请同学们观察小卡片,挑选出你曾经在夜晚看到过的和在夜晚从来都没有看到过的月相。
4.小组交流讨论自己的想法。
三、给月相排序1.使用刚才的小卡片,请同学们尝试给这些小卡片进行排序。
提问:我们应该按照什么顺序来排列?2.分组交流和讨论,给月相变化小卡片排序。
3.展示分享本小组的排列结果,并说出这样排列的依据。
4.对比交流各小组的月相排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小学科学单元作业设计一、单元信息二、单元分析本单元研究三个天体的本质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通过观察活动、模拟实验、制作海报等方式认识三个天体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了解它们对人类日常生活的影响,锻炼培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分享信息、交流信息的能力,强调建构科学模型。
三、单元学习与作业目标知道太阳是一颗恒星,太阳给地球带来光照和热量。
知道一天之中,在太阳光的照射下,物体的影子变化有一分一定的规律。
知道日晷是古代测量时间的仪器。
知道行进中的光被阻挡时,就形成了阻挡物的阴影。
知道月球是地球的卫星,表面有很多环形山。
知道月相变化有一定的规律。
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知道地球是一个液态水十分丰富的星球。
知道地球陆地表面有河流、湖泊等水体类型。
知道地球表面的海洋面积远大于陆地面积。
能通过观察比较图片的方式获取天体信息,并描述天体的外部特征。
能运用模拟实验的方式推理、论证实验猜想。
能使用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等方式记录模拟实验结果。
能在一天之中坚持观察和记录影子的变化情况,制作和使用简易日晷。
能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加工、筛选和整理资料。
能利用维恩图收集、整理、对比两个天体的信息特征。
能通过模拟实验收集事实证据,根据有说服力的事实证据调整自己的观点。
能意识到与其他星球相比较,地球是十分特别的星球,地球是我们的家园,我们要保护地球。
四、单元作业设计思路1.研读课程标准,理清教学内容,分析教学背景。
2.制订单元学习目标和作业目标。
3.作业设计基本流程:明确作业目标、选取情境素材、设定问题任务、设计评价标准和方式。
4.分层设计作业。
每课时均设计“基础性作业”(面向全体,体现课标,题量2-4大题,要求学生必做)和“发展性作业”(体现个性化,探究性、实践性,题量为2-6大题,要求学生有选择的完成)。
5.具体设计体系如下:五、课时作业仰望天空基础性作业()是地球的天然卫星。
A.月球B.太阳C.太阳和月球都是太阳和月球的相同点是()。
8.太阳、月球和地球
【教学目标】
1.用图画的形式描述太阳、月球和地球。
2.掌握搜集有关的太阳、月球和地球的方法。
3.掌握制作地球主题海报的方法与过程,在此活动中了解关于地球的新知识。
4.培养学生用多种方法探索知识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搜集有关的太阳、月球和地球的方法。
2.掌握制作地球主题海报的方法与过程,在此活动中了解关于地球的新知识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聚焦问题。
教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关于地球、月球和太阳的一些知识,同学们想一想,它们都是什么颜色呢?
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1.给太阳和月球图涂上颜色并说明原因。
(1)教师出示太阳和月球的图片,引导学生画出它们并涂上颜色。
(2)学生观察图片,自主画出它们的图画。
(3)教师指名学生展示图画,分享上色的原因。
2.制作地球主题海报。
(1)课件出示完成的地球主题海报,指导学生观察。
(2)教师:你们制作过主题海报吗?想不想制作一幅自己的主题海报呢?
(3)教师指导学生制作主题海报,明确步骤:收集和选用与地球有关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确定资料来源、判断资料的科学性、比较材料、选用材料);确定地球海报的主题色彩;制作海报;展示和交流。
(4)指导学生完成随堂学部分。
三、深入研讨,建构认识。
1.关于太阳、月球和地球的不同特点。
(1)教师:我们现在已经学习了很多关于太阳、月球和地球的知识,让我们一起来比
较一下它们不同的特点。
(2)学生根据所学汇报,教师汇总后补充。
2.教师总结。
(1)相同点:都是球体、都有寿命、都会运动、都处在银河系……
(2)不同点:颜色、表面地形、大小、质量、温度、运动方式、有无生命……
四、拓展应用,深化认识。
教师分组学生课后制作地球主题海报,明确学生记录在此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
【板书设计】
太阳、月球和地球
主体海报的制作:
选择主题颜色→收集和选用资料→制作海报→展示和补充
【教学反思】
本节课在学习的过程中大量使用了多媒体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更直观的学习知识,但多媒体的大量使用也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的不集中,应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多加平衡。
在认识天体上应多留空间给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知识探究兴趣。
关于本节课制作地球主题海报的活动,因为时间和教学条件限制,我并没有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完成,而是安排在课后让学生以小组和做的形式制作,是本节课的遗憾。
一、赠送部分科学习题,用不到请删除
1.蚕豆种子萌发时所需要的养料是由种子中的( )提供的。
A. 胚根
B. 子叶
C. 胚芽
【答案】B
【解析】【解答】蚕豆种子萌发时所需要的养料是由种子中的子叶提供的。
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分析】蚕豆种子的构造分种皮、胚芽、胚根、子叶等部分。
种皮起到保护种子的作用。
胚芽发育生长后变成植物的茎和叶,胚根发育生长后变成植物的根,子叶为种子发芽提供营养。
种子萌芽时通常是胚根先突破种皮向下生长,形成根,然后胚芽突破种皮向上生长,伸出土面形成茎和叶。
2.( )是种子贮藏营养物质的组织。
A. 胚芽
B. 胚根
C. 子叶
【答案】C
【解析】【解答】子叶是种子贮藏营养物质的组织,C选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分析】种子包括胚和种皮,其中胚是发育成新的生命的结构,子叶是贮藏营养物质的组织,种皮可以保护种子内部的结构。
3.一朵油菜花有( )个雄蕊。
A. 1
B. 4
C. 6
【答案】C
【解析】【解答】油菜是十字花科,有4个花瓣,另外还有4个萼片、6个雄蕊、1个雌蕊。
故答案为:C。
【分析】油菜和凤仙花一样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部分组成。
油菜花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组成。
4.黄豆长成茎和叶的是( )。
A. 种皮
B. 胚芽
C. 胚根
D. 子叶
【答案】B
【解析】【解答】种皮起到保护种子的作用。
胚芽发育生长后变成植物的茎和叶,胚根发育生长后变成植物的根,子叶为种子发芽提供营养。
故答案为:B。
【分析】黄豆种子的构造分种皮、胚芽、胚根、子叶等部分。
5.下列动物中,用胎生方式繁殖后代的是( )。
A. 牛
B. 鸡
C. 青蛙
【答案】A
【解析】【解答】A、牛属于胎生动物。
符合题意。
B、鸡属于卵生动物。
不符合题意。
C、青蛙属于卵生动物。
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分析】胎生动物胚胎发育的场所一般为输卵管和子宫,其中子宫是胚胎发育的主要场所;卵生动物胚胎发育的场所一般为卵内。
6.油菜花开花的季节是( )。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D. 冬天
【答案】A
【解析】【解答】油菜花约在每年三月、四月份的时候开始开花。
三、四月份为春季。
故答案为:A。
【分析】油菜和凤仙花一样由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部分组成。
7.我们吃的苹果叫()。
A. 种子
B. 果实
C. 都不是
【答案】B
【解析】【解答】我们吃的苹果属于果实,B选项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分析】被子植物的雌蕊经过传粉受精,由子房或花的其他部分参与发育而成的器官。
果实一般包括果皮和种子两部分。
一般植物的果实可以食用。
8.下列动物中,不属于卵生动物的是( )。
A. 蜜蜂
B. 鹅
C. 狗
【答案】C
【解析】【解答】狗是胎生动物,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蜜蜂、鸟是卵生动物,狗、羊是胎生动物。
9.可以孵出小鸡的是( )。
A. 刚买来的盒装鸡蛋
B. 煮熟的鸡蛋
C. 受精过的鸡蛋
【答案】C
【解析】【解答】受精过的鸡蛋才可以发育成鸡,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分析】鸡蛋由蛋壳、蛋壳膜、蛋白、蛋黄、胚和气室等部分组成。
蛋白壳和蛋白都具有保护卵细胞的作用,蛋白还能供给胚胎发育所需要的养料和水分。
蛋黄内储藏着胚胎发育的营养物质,气室内储藏着空气,供胚胎发育所需要的氧气。
10.想一想,种子的传播方式有哪些?这些传播方式与什么有关?
【答案】种子的传播方式一般包括有自体传播、动物传播、风传播和水传播四种。
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与自身的生长环境、种子和果实的特点相联系相适应。
【解析】【解答】种子的传播方式有自体传播、动物传播、风传播和水传播。
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与自身的生长环境、种子和果实自身的特点相联系相适应。
【分析】本题考查种子传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