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地球的卫星——月球
- 格式:ppt
- 大小:3.61 MB
- 文档页数:22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3.1地球的卫星—月球》教案一. 教材分析《地球的卫星—月球》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月球的基本特征,包括月球的形状、大小、表面特征等,并探索月球与地球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对月球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他们对宇宙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月球的具体特征和月球与地球的关系,他们可能了解不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方式,深入了解月球的特征和月球与地球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月球的基本特征,包括形状、大小、表面特征等,并探索月球与地球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宇宙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月球的基本特征和月球与地球的关系。
2.难点:月球表面特征的观察和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月球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月球的特征。
2.讨论法:分组讨论月球的特征和月球与地球的关系,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3.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究月球表面特征的形成原因。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月球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2.准备月球表面特征的模型或实物。
3.准备地球和月球的模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月球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月球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月球的基本特征,包括形状、大小、表面特征等,并解释月球与地球的关系。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月球的特征和月球与地球的关系,每组选择一个代表进行汇报。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巩固月球的特征和月球与地球的关系。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月球对地球的影响,如潮汐现象等。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月球的基本特征和月球与地球的关系。
六年级下科学说课-地球的卫星-月球教科版一、教材简析《地球的卫星—月球》是宇宙单元的起始课。
在茫茫宇宙无数天体中,月球只是一个小天体。
月球——地球的卫星,离地球最近,是天空中除太阳之外对地球影响最显著,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星球,是人们最为熟悉的天体,月球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不同。
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和了解始于月球,我们的《宇宙》单元教学也始于月球。
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有效增强学生对探究天文知识的兴趣,提升对我国空间探测技术发展的关注和民族自豪感的增强。
二、教学目标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结构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并掌握月球是地球的卫星,在运动方式、体积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诸多方面同地球的不同。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利用多种渠道(如:网络、书籍等)收集有关月球的信息。
2)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并理解有关的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知道对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尝试对信息的可信度进行判断。
2)知道科学进步是需要永无止境的科学探索的精神。
3)发展学生对宇宙天文探索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宇宙是神秘而抽象的。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的重难点:重点:让学生体验到人类对月球的探索历程。
难点:按照科学探究的要求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对信息进行有效加工和整理;制作“月球卡”。
四、课前准备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对月球有了初步的了解,但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并不全面和深入,对月球的认识仅限于只言片语,知识结构也是零散的。
在教学中,希望通过汇报与交流活动,将这些零散的认识汇集成对月球全面的了解。
因此,课前布置预习;搜集有关月球各方面的图文资料,制作“月球卡”,以便课堂上进行汇报交流;教师收集图片、视频资料等补充介绍,帮助学生归纳小结,加深学生对月球的认识。
五、教法、学法为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课程标准和学生特点,教学中将通过讨论、交流法对书本、网络、询问等多途径收集的信息进行加工;小组合作探究法对信息进行整理;多媒体教学法对信息进行补充;实践操作法通过制作月球卡巩固掌握的信息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