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_空间溢出与制造业成本效应
- 格式:pdf
- 大小:810.92 KB
- 文档页数:20
中国交通基础设施的资源再配置效应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其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一直是国内外的焦点。
近年来,中国在高速铁路、公路、水路、机场等方面的建设取得了显著的突破,为国内外贸易和人员往来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交通基础设施资源再配置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本文将从中国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现状出发,分析资源再配置效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结合实证案例进行深入探讨。
交通基础设施资源再配置是指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达到一定水平后,通过对现有资源的重新优化配置,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减少运输成本、降低环境污染、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在国外,交通基础设施的资源再配置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而我国在这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具体表现在: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我国部分地区存在着交通基础设施资源闲置和重复建设的现象,导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
运输成本较高:由于交通基础设施网络不完善,导致货物和人员的运输成本较高。
环境压力加大:一些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如公路建设导致的土地破坏、生态失衡等。
以中国高速铁路为例,近年来,中国高速铁路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通过资源再配置,高速铁路的建设和运营不仅提高了交通运输效率,缩短了旅行时间,还带动了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
同时,高速铁路的环保性能也得到了显著改善,减少了大气污染和噪音污染。
综合上述分析,中国交通基础设施的资源再配置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可以提高交通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为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资源再配置,建议采取以下措施:加强顶层设计:政府应加强对交通基础设施资源再配置的统筹规划,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引导和支持企业开展资源再配置工作。
推动科技创新:通过加强科技创新,研发和推广先进的交通运输技术和设备,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的运输能力和效率。
加强区域合作:加强区域间的交通合作,构建互联互通的交通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提高整个区域的交通运输效率。
2023 年第 6 期第 63 卷(总 306 期)No.6 2023Vol.63 General No.306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总目次索引□名家特稿贾岛奇思“入僻”的理路及其古、律之分………………………………葛晓音(1)重新认识赫尔德的人类学历史哲学………………………………刘小枫(1)重探汉代经学中的赋比兴说……张健(2)荀子的知识论与礼义观…………冯达文(4)“红龙计划”与清末革命的域外回响………………………………吴义雄(4)重思关系构成的“成人”的主体性…………[美]安乐哲著,董耀民译(5)□学术争鸣明代小说中的诗词曲“寄生”说辨义——与赵义山先生商榷……饶龙隼(1)理学作为哲学的身份辨疑——与赵汀阳先生商榷……曾海军(1)南宋环卫官再探——与林煌达先生《南宋环卫官的演变与发展》商榷………………束保成(3)文明对话视域中的人文科学研究——对汉学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的反思和批判…………………金惠敏(5)有限存在者是神圣存在者吗——与一种对“有限的神圣的存在者”的新理解商榷…………………舒远招(5)□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研究:企业社会责任[栏目主持人:戚聿东]新时代企业社会责任的创新与治理——专栏导语………………戚聿东(1)数字经济时代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认知与履践范式变革……戚聿东,徐凯歌(1)央地产业政策协同、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肖红军,阳镇,王欣(1)富而好德,何必曰利——论企业社会责任与经济绩效的权衡关系……………………刘乾,陈林(1)□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笔谈)“人民民主”:何以是人类民主进程中的一种新形态………………………徐俊忠(2)论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和文明自信………………………………陈金龙(2)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意蕴………李辉(2)以唯物辩证法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林进平(3)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过程中的城乡融合与区域协调发展………………吴重庆(3)□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主持人:彭浩然]医保治理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专题导语………………彭浩然(2)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与健康中国建设………………………………彭浩然(2)医疗卫生政策的试验性治理——中国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双轨制试点……………………和经纬,苏芮(2)□词学研究[栏目主持人:彭玉平]词体的本原与肌理——专栏导语………………彭玉平(2)论“诗骚传统”与花间词的精神向度………………………………郭艳华(2)姜白石“令”体词调歌曲“倚声”手法探微………………………………周韬(2)祭词词:清代词人的身份认同与词学演进………………………………傅宇斌(2)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205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 年第 6 期□中国文体学研究[栏目主持人:吴承学]寻找文体的独特逻辑——专栏导语……………吴承学(3)文体差序格局与别集编纂………张德建(3)赋序文体源流与功能论略——兼论赋序与赋首的差别………………………………张巍(3)汉代祠堂题记:一种独立的丧葬文体………………………………郗文倩(3)试论晚出《古文尚书》的训释文体………………………………刘杰阳(3)□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研究: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栏目主持人:杨子晖]经济高质量发展中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专栏导语……………杨子晖(3)福兮祸所伏?——基于上下行风险联动研究……………杨子晖,张平淼,陈雨恬(3)股权质押是否加剧了股市的系统性风险?——基于协偏度、协峰度和溢出网络的研究……周颖刚,陈嘉欣,程欣(3)金融科技媒体情绪与银行系统性风险……………………方意,王晏如(3)□新时代统一大市场建设研究[主持人:张光南]统一大市场建设的交通与金融支撑研究——专题导语……………张光南(4)机场基础设施、空间溢出效应与先进制造业降成本……………张光南,廖唐勇(4)中国农村金融机构的布局:特征、问题与建议……………………罗知,李琪辉(4)□财政金融协同下的地方政府债务治理[主持人:张莉]统筹发展与安全,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专题导语……………张莉(4)结构性去杠杆视角下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化………钟宁桦,连方舟,汪峰(4)地方政府债务对企业投融资期限结构的影响……………张莉,徐君蕊,黄伟(4)举债问责与隐性担保:来自城投债交易利差的证据……聂卓,王梓旭,毛捷(4)□“法国旧制度时期的日常与治理”专题[主持人:周立红]法国旧制度时期治理史的日常生活视野——专题导语……………周立红(5)流行病与15—17世纪法国城市治理体制的转变…………………………熊芳芳(5)从城市到国家:路易十四时代谷物管制的理念与实践……………………周立红(5)启蒙时代巴黎小人物的世界——阿莱特·法尔热的民众史研究………………………………庞冠群(5)□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栏目主持人:陈伟武]礼藏于器,诗礼兴邦——专栏导语……………陈伟武(6)《悬泉汉简》所记传舍厕具“清倨”考………………………………范常喜(6)论《丧服》《服传》的成书时代与古今文性质——兼说武威汉简《仪礼》的属性………………………………徐渊(6)清华简《参不韦》新见“符”字考释………………………………蔡一峰(6)□亚欧文化研究[栏目主持人:郭丽娜]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专栏导语……………郭丽娜(6)恐惧感与早期欧洲旅行文学…………………………………………[法]穆罗著,郭丽娜、孙凤译注(6)一种独特的哺乳动物——大熊猫的科学发现及相关文献的人类世研究意义…………………………………………[法]卡尼亚尔著,郭丽娜、洪日译(6)神话地理的理性化——《穆天子传》周穆王西行之旅的历史脉络与相关问题…………雷晋豪(6)从“克拉肯”(Kraken)到“巨型乌贼”——“邪恶章鱼”形象研究………………………………程方毅(6)206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年总目次索引□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研究:资本市场治理[栏目主持人:戴亦一]健全资本市场治理机制,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专栏导语……………戴亦一(6)机构投资者分心与企业创新——来自中国市场的证据…………………戴亦一,梁伟娟(6)外资股权监督与商业银行违规经营…………………张俊生,黄明明(6)经典审计质量度量指标在中国市场的有效性研究——基于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违反具体审计准则视角………曾亚敏,宋尧清(6)□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主物的文学:赋体分别与题材交互………………………………易闻晓(1)汉廷政事与经典书写——论《史记·三王世家》的撰写及影响………………………………王允亮(1)元代题名“诗学”相关著作及其诗学史意义………………………………武君(1)新见汪藻《世说叙录》遗文考论………………………………宁稼雨(4)黄爵滋诗学观念及其批评实践………………………………蒋寅(4)梅村体与定庵风:近百年旧体诗对清诗之接受………………………………马大勇(4)《东坡笠屐图》故事及其解读…………………………[新]衣若芬(5)从诗书互通看黄庭坚诗瘦硬体格之构成………………………………吴晟(5)论韩愈两度南贬之心性特征与诗风转变………………………………尚永亮(6)陆游诗歌“化身梅”范式的建立及后世影响………………………………李小荣(6)试笔:宋人“偶然欲书”情境下的文献生成………………………………李成晴(6)赋学文献考辨方法论………………………………踪凡(6)□外国文学研究被翻译掩盖的西方诗歌真相……王东风(5)论鲁滨孙的枪手形象……………陈建洪(5)□历史研究静嘉堂本和国图本:两种完整传世的宋刊本《陈书》递藏和版叶的比较………景蜀慧(1)宋金盟誓岁输“绿矾”解——兼论金初的尚色与德运……………………………邱靖嘉(1)郭实猎在暹罗的活动与他对清政府海禁的突破………………………………李骛哲(1)美国政府与庚子大沽之役………刘芳(1)谁增“权”字:宋仁宗继位初年丁谓、王曾政争发覆…………………………顾宏义(4)“皖南事变”后国统区的新闻统制与中国共产党的应对………………………何科(4)陈寅恪与近代“新宋学”之建立………………………………张凯(6)民初国体政体理论脉络下的“共和”争议………………………………邓华莹(6)英属新英格兰与英国在大西洋世界的贸易竞争………………………………王伟宏(6)□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论蒋介石、李济深决裂的因缘与影响………………………………沈成飞(2)近代内蒙古牧业生产用水及其变化——基于水草银征收与水井修凿的研究………………………………张博(2)□中国古代史研究互利与共生:北宋时期的杭州佛教与地方社会………………………………王菲菲(3)明前期广西编户人口流失的根源与后果………………………………任建敏(3)□中国哲学研究论早期中国思想中的“物”概念………………………………刘伟(1)曹植《髑髅说》及其生死观………孙明君(1)207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 年第 6 期失其真与不具存:王弼《老子注》对有为之治的反省………………………孟庆楠(1)政治视野下的民性:春秋时期人性论新探………………………………任蜜林(2)天人贯通:《周易》《春秋》交互诠释中的经义整合…………………………陈岘(2)解书不通,只要解心:王阳明的心学解经学………………………………陈乔见(2)天经·地义·人情:具体普遍性的结构………………………………陈赟(3)从政治德性到伦常德性…………李长春(3)合道化的存在:《庄子·大宗师》中的理想生活………………………………朱承(4)清中期以来的乾元太极论………………………………谷继明(4)恻隐与亲亲——仁孝何以一本?………赵金刚(5)教化与制法:郑玄《论语注》中的孔子形象………………………………刘增光(5)□西方哲学研究希波达摩斯式的谬误——亚里士多德对“科学主义”政治哲学的批评…………………董波(2)意志与立法:康德论“创作法则”………………………………刘凤娟(2)失去弹性的“之间”:埃克哈特与存在的离基………………………………雷思温(4)如何理解海德格尔哲学中的“无”?………………………………吴增定(4)先验哲学的“客体”概念绎解——以康德对莱布尼茨主义存在论的反思为线索……………谢裕伟(5)历史有无逻辑——基于《逻辑学》的黑格尔历史哲学再审视……………………庄振华(5)□“中希文明互鉴”专题苏格拉底与家庭——兼论中西文明比较的一个面相………………………………彭磊(3)从政治到哲学:《理想国》洞喻中的“返回悖论”………………………………王江涛(3)□“经史传统与中国智慧”专题正名、裁断与统系:东汉经学一统大势中的许慎经学………………………孟琢(6)名教的证成:袁宏与东晋玄学经史观………………………………李磊(6)康有为“六经五记”与近代经学转型………………………………黄燕强(6)□法学研究应对当代全球公共卫生治理困境的软法路径………………………………蔡伟(2)□社会学研究婚姻缔结、家庭财富积累与主观阶层认同的形成——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许弘智,王天夫(3)□企业研究东道国金融生态、空间溢出效应与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韦东明,韩永辉,王贤彬(2)独立董事政治关联与企业环境信息披露——来自中国工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申晨(2)□粤港澳大湾区研究粤港澳大湾区跨域协同治理创新模式研究——基于前海、横琴、南沙三个重大合作平台的比较……陈朋亲,毛艳华(5)□经济研究产业金融研究综述……………曾燕,任诗婷,杨雅婷(5)收入、社会地位与人们的社会信心——分配公平与权利公平视角………………………………徐淑一(5)□编后记……………………………(1—6)208。
收稿日期:2022 11 22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2134002);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1JZD029);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21M700576);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22CDJSKJC30)通讯作者简介:王丹,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建设可持续,项目绩效管理。
E mail:wangxiaodan@cqu.edu.cn。
新基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分析———基于空间面板模型的实证研究刘炳胜1, 郭慧文1, 王丹1, 陈思2(1.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重庆400044;2.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江苏南京211100)摘 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爆发的历史交汇时期,发展新基建是开辟新型发展路径、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和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现有研究大多定性分析新基建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尚未明确新基建投资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量化关系。
本文以2003—2019年中国大陆地区30个省区市(不含西藏)的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研究了各省区市新基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
研究结果表明:总体而言,新基建投资水平的提高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其他地区新基建投资水平的提高会抑制本地区经济增长,即新基建投资具有虹吸效应。
此外,在不同区域,新基建对经济增长表现出不同的作用规律。
本研究为新基建投资的布局及区域间平衡协调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数据支撑和发展思路。
关键词:新基建;区域经济增长;空间计量模型;空间溢出效应中图分类号:F1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7 0145(2023)02 0059 08doi:10.11847/fj.42.2.59AnalysisofSpatialSpilloverEffectofNewInfrastructureonRegionalEconomicDevelopment:AnEmpiricalStudyBasedonSpatialPanelModelLIUBing sheng1,GUOHui wen1,WANGDan1,CHENSi2(1.SchoolofPublicPolicyandAdministration,ChongqingUniversity,Chongqing400044,China;2.SchoolofCivilEngineering,SoutheastUniversity,Nanjing211100,China)Abstract:Atthehistoricalintersectionoftechnologicalrevolutionandindustrialtransformation,thedevelopmentofnewinfrastructureisanimportantdrivingforceforopeningupnewdevelopmentpaths,promotingtheconversionofoldandnewkineticenergy,andpromotinghigh qualityeconomicgrowth.Althoughpreviousstudieshavediscussedthetheoreti calmechanismthathownewinfrastructurepromoteseconomicdevelopment,thequantitativerelationshipbetweennewinfrastructureinvestmentandregionaleconomicgrowthisstillunclear.Takingthepaneldataof30provinces(excludingTibet)inmainlandChinafrom2003to2019astheresearchsample,thispaperusesaspatialeconometricmodeltoex aminetheimpactofnewinfrastructureinvestmentineachprovinceoneconomicgrowthanditsspatialspillovereffect.Theresultsshowthatingeneral,localimprovementofnewinfrastructureinvestmentplaysasignificantroleinpromotingeconomicgrowth,butthatinotherregionswillinhibitlocaleconomicgrowth,thatis,thenewinfrastructureinvestmenthasasiphoneffect.Inaddition,indifferentregions,newinfrastructurehasdifferenteffectsoneconomicgrowth.Thisstudyprovidescertaindatasupportanddevelopmentideasforthelayoutofnewinfrastructureinvestmentfromanempiri calperspective,soastofacilitatethebalancedandcoordinateddevelopmentbetweenregions.Keywords:newinfrastructure;regionaleconomicgrowth;spatialeconometricmodel;spatialspillovereffect1 引言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能够形成公共资本并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有着长期、稳定的促进作用,是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1]。
数字经济、空间溢出与区域绿色高质量发展一、数字经济的发展现状和趋势随着全球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增长、提高生产效率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引擎。
各国政府纷纷加大对数字经济的投入和支持,以期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数字经济的发展也取得了显著成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根据中国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发布的数据,2022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达到60万亿元人民币,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到40。
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为数字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技术领域,中国企业如阿里巴巴、腾讯、百度等在全球范围内具有较高的竞争力。
这些企业在技术研发、产业应用等方面的突破,为数字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数字经济的发展不仅体现在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改造上,还催生了一批新兴产业,如电子商务、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
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丰富了市场供给,还为社会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等,为数字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政府部门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推动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数字经济将继续保持高速发展态势,为实现区域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各地区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大数字经济发展的投入和支持力度,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1. 数字经济的概念和特点数据驱动:数字经济的核心是数据,数据成为生产要素之一,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通过对大量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挖掘,企业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优化产品设计、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成本。
创新驱动:数字经济强调技术创新,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创新。
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应用,推动了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2019《专业技术人员网络安全建设与网络社会治理》考试题库(90分以上)2019《专业技术人员网络安全建设与网络社会治理》考试题库一、单选题。
1.根据本课程,2013年增设的7个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不包括()。
A.成都B.郑州C.贵阳贵安D.重庆2.根据本课程,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相对第一代移动技术的优点不包括()A.提高了网络质量B.改善了话音质量和保密性C.网络延迟降低D.为用户提供了无缝的国际漫游3.根据本课程,対CDMA在室内速率能够达到()。
A.2MB.4MC.10MD.15M4.本讲中,CDMA2000使用地区或国家不包括()A-日本B.英国C.韩国D.北美5.本讲中,国际电信标准组织在全体会议上正式冻结5G非独立主网标准的时间()。
A.2015B.2016C.2017D.20186.根据本课程,4G时代的用户需求是()。
A.语音需求B.文本需求C.多媒体需求D.移动互联网需求7.根据本课程,为满足可持续发展不需要()。
A.改善网络龍效B.加大超密集网络部署的成本C.提供多样化的网络安全解决方案D.支持网络智能优化8.根据本课程,我国5G试验将分()步走。
A.两B.三C.四D.五9.本讲中,属于5G技术方案验证内容的有()。
A.大规模天线测试B.5G新空口的无线技术测试C.开展预商用设备的单站测试D.新型多址测试10.本讲中,连续广义覆盖场景王要挑战在于,龍够随时随地为用户提供()的用户体验。
A.50Mbps以上B.100Mbps以上C.500Mbps以上D.lGbps以上11.根据本课程,以下不属于网络应用的重要基础支撑的是()。
A.操作系统、B.数据库软件C.服务器D.手机12.本讲提到,惠普、戴尔、IBM.思科四大美国公司服务器产量占据全球服务器市场份额()以上。
A.20%B.90%C. 70%D.99%13.根据本课程,2002年,美国国防部向国会提交()报告,提出将网络中心战作为国防转型的指南,从平台中心战冋网络中心战转型。
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1. 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
京津冀地区作为中国北方经济最活跃的区域,涵盖了北京、天津和河北三个省份,这一区域的发展不仅对中国北方乃至全国的经济格局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对于理解和解决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空间相互作用和溢出效应具有重要价值。
本文首先对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的背景进行梳理,明确其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随后,本文将详细分析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包括经济增长、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等方面的空间互动。
文章还将探讨如何通过政策设计和区域合作机制优化,促进京津冀地区内部经济均衡发展,减少区域间发展差距,最终实现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协同发展。
本文的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丰富区域经济学理论,而且对于指导京津冀地区经济协同发展的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2. 文献综述空间溢出效应,作为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现象,近年来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特别是在京津冀地区,这一效应的研究更具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国内外两个角度,对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在空间溢出效应的研究上起步较早,理论体系和实证方法相对成熟。
他们普遍认为,空间溢出效应主要源于区域间经济活动的相互依赖和互动。
例如,新经济地理学派的代表人物克鲁格曼(Paul Krugman)在其著作中详细阐述了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集聚和扩散过程,指出这种过程会导致空间溢出效应的产生。
一些学者还从技术创新、资本流动、人口迁移等角度分析了空间溢出效应的形成机制。
国内学者在京津冀地区空间溢出效应的研究上,则更加注重与区域一体化、产业协同等议题的结合。
例如,有学者指出,京津冀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创新资源的共享以及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等方面。
同时,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该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愈发显著,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国内外学者在空间溢出效应的研究上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为本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基于空间溢出效应的分析一、本文概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基于空间溢出效应的分析》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空间溢出效应的影响及其机制。
文章首先界定了空间溢出效应的概念,并分析了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接着,文章回顾了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程,指出了当前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在此基础上,文章构建了一个理论框架,用于分析空间溢出效应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文章通过收集大量相关数据,运用空间计量经济学方法,实证分析了中国各区域之间经济活动的空间溢出效应。
研究结果显示,空间溢出效应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不仅促进了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和合作,还推动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
为了进一步揭示空间溢出效应的内在机制,文章还从政策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资源配置、技术创新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
研究发现,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于空间溢出效应,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章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旨在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加强区域合作、提升创新能力等措施,进一步发挥空间溢出效应在推动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文章也指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和重点,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空间溢出效应理论基础空间溢出效应,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是指某一地区的经济活动对邻近地区产生的非自愿性影响。
这种影响可能是正面的,比如知识溢出、技术扩散等带来的经济增长;也可能是负面的,如环境污染、资源过度消耗等导致的生态问题。
空间溢出效应的存在,使得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而是与周边地区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复杂系统。
在经济学理论中,空间溢出效应往往与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依赖性密切相关。
新经济地理学认为,空间溢出效应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和集聚经济形成的重要机制。
当一个地区的经济活动产生正的外部性时,会吸引其他地区的资源和要素向该地区集聚,从而推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
多篇《光明日报》理论版参考文章参考资料:巴蜀论文网::全面提升区域发展质量推进原中央苏区经济腾飞梅国平赵波(作者梅国平系江西师范大学校长;赵波系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教授)《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正式出台,使赣南等原中央苏区跃升为国家战略层面的投资洼地和发展高地,掀开了原中央苏区地区经济、社会和生保护与修复试点,加快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优化配置环境资源,壮大绿色生态经济,促进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加快新能源开发,支持发展风电、太阳能、生物质发电,提高清洁能源与非化石能源比重。
依托文化旅游资源,积极探索旅游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深化赣南与井冈山、闽西、粤东北的旅游合作,推动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历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二、加快“南北互动、内外联动”,构筑开放合作发展平台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是珠三角、厦漳泉地区的直接腹地和内地通向东南沿海的重要通道,处于海峡西岸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长株潭城市群的连接中心。
《意见》提出了建设综合交通枢纽、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推动面向沿海地区和台港澳地区开放合作、建设赣闽粤湘边际区域性金融中心的目标定位。
我们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多方合作,整合资源,实现区域发展战略对接,加速形成我省重要的战略高地和中部崛起的新增长极。
省内“南北互动”共同发展。
江西生产力呈现“北重南轻”的空间布局,南部地区集中了相对更多的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
江西原中央苏区所辖区域涉及赣州、抚州、吉安。
三市应加强互动合作,周边县市积极策应,在基础设施、现代产业发展、生态保护等方面搭建发展平台,统筹协调,快速推进。
《意见》的启动实施将消除连片贫困地区,缩小南北经济发展差距,促使全省经济发展均衡化,为实现全面小康创造基础性条件,成为我省南部兴起的一颗璀璨之星。
而《鄱阳湖生态经济规划》的全面实施,通过将南昌打造成为全省核心增长极,支持推进九江沿江开放开发,也必将成为龙头昂起、辐射赣鄱大地的北部之星。
“新丝绸之路”交通基础设施、空间溢出与经济增长基于多维要素空间面板数据模型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新丝绸之路”交通基础设施、空间溢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并基于多维要素空间面板数据模型进行深入分析。
新丝绸之路作为连接亚欧非三大洲的重要经济走廊,其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促进沿线国家的经济增长具有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多维要素的角度出发,研究新丝绸之路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效应,并分析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和路径。
本文将对新丝绸之路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现状进行概述,包括交通网络布局、关键节点建设以及物流效率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基础设施建设的分析,本文将揭示新丝绸之路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发展趋势。
本文将运用多维要素空间面板数据模型,对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效应进行量化分析。
该模型将综合考虑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分布、经济要素的空间流动以及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以揭示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其作用机制。
本文将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通过优化新丝绸之路交通基础设施的布局和提升物流效率,加强沿线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以促进经济增长和区域均衡发展。
本文还将探讨如何充分发挥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效应,推动沿线国家的经济一体化进程。
二、文献综述随着“新丝绸之路”倡议的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作为连接亚欧大陆的关键纽带,在促进沿线国家经济增长和区域一体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近年来,众多学者针对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形成了丰富的文献积累。
在交通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中,学者们普遍认为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一方面,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可以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而推动经济增长。
另一方面,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也会带来就业机会和产业升级,进一步推动经济增长。
例如,[]等()利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并指出交通基础设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呈现出区域差异。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空间技术溢出效应与经济增长一、概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和知识经济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特别是在中国,面对不利的国际经济环境以及工业增长的减速,生产性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核心,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力量。
从2000年到2011年,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占全国总就业比重由61增加到43,显示出其在国内经济结构中的重要地位。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作为一种空间经济现象,其形成和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在集聚的过程中,生产性服务业不仅通过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创新能力,而且通过空间技术溢出效应促进经济增长。
这种溢出效应表现为知识技术由生产性服务业核心区向地理距离较近的临近区域传播,以及由大城市流向中小城市的过程,对经济增长产生显著的正面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空间技术溢出效应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我们将构建理论模型,分析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利用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空间技术溢出效应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我们将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和溢出效应,推动经济增长。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空间技术溢出效应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而且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以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和经济增长。
1. 阐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空间技术溢出效应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空间技术溢出效应与经济增长》一文中,作者深入探讨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空间技术溢出效应与经济增长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了一个动态且复杂的互动机制。
生产性服务业,作为支撑制造业升级转型和创新驱动的关键部门,其集聚不仅增强了区域内的专业化分工与知识交流,还促进了技术、信息等无形资产的快速流动与扩散。
这种集聚现象,尤其是在城市群或特定区域的发展中,形成了高度密集的知识与服务中心,为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了肥沃土壤。
第25卷第6期2023年 12月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 o u r n a l o f S h e n y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V o l .25,N o .6D e c .2023文章编号:2095-5464(2023)06-0031-11收稿日期:20230405基金项目: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A H S K Y 2022D 093);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专项课题(2023C X Z 007)㊂作者简介:周 慧(1982),女,安徽淮北人,副教授,博士㊂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检验周 慧,孙 革(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安徽蚌埠 233030)摘 要:基于数字经济组成的视角,分析数字经济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理,采用2012 2019年30个省㊁市㊁自治区的面板数据,进行了空间溢出效应检验及收敛性分析㊂结果表明:数字经济能显著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的直接溢出效应显著为正,呈现出中部地区最大㊁西部次之㊁东部最小的特征;完善数字基础设施㊁发展数字产业和推进产业数字化能显著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均存在高质量发展的条件收敛,但中部和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对高质量发展的收敛速度调节作用不显著㊂关 键 词: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全要素生产率;空间溢出效应中图分类号:F 293.1 文献标志码:AT e s to fS p a t i a lS p i l l o v e r E f f e c to f D i g i t a lE c o n o m y o n H i g h -Q u a l i t y 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m e n t Z H O U H u i ,S U NG e(S c h o o l o fE c o n o m i c s ,A n h u iU n i v e r s i t y o fF i n a n c e a n dE c o n o m i c s ,B e n gb u233030,C h i n a )A b s t r ac t :B a s e do n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o fd i g i t a le c o n o m y c o m po s i t i o n ,t h ei n f l u e n c e m e c h a n i s mo f d i g i t a l e c o n o m y o nh i g h -q u a l i t y d e v e l o p m e n tw a s a n a l y z e d .U s i n g t h e p a n e ld a t ao f30p r o v i n c e s ,m u n i c i p a l i t i e sa n da u t o n o m o u sr e gi o n sf r o m 2012t o 2019,t h e s p a t i a l s p i l l o v e r e f f e c t t e s t a n d c o n v e r g e n c e a n a l ys i sw e r e c a r r i e do u t .T h e r e s u l t ss h o w e dt h a tt h ed i g i t a le c o n o m y c o u l d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 p r o m o t e h i g h -q u a l i t y 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t h ed i r e c ts p i l l o v e re f f e c to ft h ed i g i t a le c o n o m y wa s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p o s i t i v e ,s h o w i n g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t h e l a r g e s t i n t h e c e n t r a l r e gi o n ,t h e s e c o n d i n t h ew e s t a n d t h e s m a l l e s t i n t h e e a s t ;i m p r o v i n g d i g i t a l i n f r a s t r u c t u r e ,d e v e l o p i n g d i g i t a l i n d u s t r i e s a n d p r o m o t i n g i n d u s t r i a l d i g i t a l i z a t i o n c o u l d s i g n i f i c a n t l yp r o m o t eh i g h -q u a l i t y 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 ;t h e r ew a sac o n v e r g e n c eo f c o n d i t i o n s f o rh i g h -q u a l i t y d e v e l o p m e n t i nt h ew h o l ec o u n t r y a n di nt h ee a s t e r n ,c e n t r a la n d w e s t e r n r e g i o n s ,b u t t h ed i g i t a l e c o n o m y i nt h e c e n t r a l a n dw e s t e r nr e g i o n sd i dn o t p l a y a s i g n i f i c a n t r o l e i n r e g u l a t i n g t h e c o n v e r g e n c e s p e e d o f h i g h -q u a l i t y d e v e l o pm e n t .K e y w o r d s :d i g i t a le c o n o m y ;h i g h -q u a l i t y d e v e l o p m e n t ;t o t a lf a c t o r p r o d u c t i v i t y ;s p a t i a l s pi l l o v e r e f f e c t23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5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增长㊂但是在现阶段,受到劳动力供给短缺㊁资本投资回报率下降㊁出口受阻等因素的叠加冲击,传统投资驱动与要素驱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下滑,粗放型增长模式难以为继㊂纵观世界历史,历次工业革命均带来生产关系的深刻变革,实现了生产力的跨越式进步㊂当前是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历史机遇期,数字经济催生出 新技术经济 范式,通过质量变革㊁效率变革与动力变革,推动资源配置方式㊁生产组织方式与创新模式变革,对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影响㊂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与就业白皮书2021“显示,2005 2020年数字经济规模从2.6万亿元增长到39.2万亿元,G D P占比从14.2%提高到38.6%,数字经济处于高速扩张态势㊂随着 十四五 规划的不断推进,数字经济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 新引擎 ㊂当前数字经济得到初步释放,服务业数字化快速发展,但实体经济数字化应用仍相对不足,产业数字化转型水平㊁居民信息利用能力及数字基础设施完善程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我国数字经济的比较优势与发展潜能存在显著的区域异质性㊂数字经济发展速度快㊁辐射范围广㊁影响程度深,推动生产方式㊁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的深刻变革,成为重组要素资源㊁重塑经济结构㊁改善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㊂因此,在新一轮信息革命的机遇期,以及新旧动能转换与经济效率变革的关键期,探究数字经济对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㊂一、文献综述梳理现有文献发现,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主要基于以下两个角度: (1)要素配置角度㊂要素配置视角的研究焦点主要在于劳动力配置,即数字经济能否通过改善劳动力配置,进而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㊂学者从缓解信息不对称㊁市场分割,提升就业灵活化等角度出发[1],解释数字经济有助于优化劳动力配置㊂但居民信息利用能力存在差异,同时受制于区域经济水平㊁受教育水平㊁数字鸿沟等因素制约,数字经济的劳动力配置效应存在显著异质性[2]㊂刘军[3]纳入空间交互影响分析指出,数字经济会产生负向溢出影响,加剧周边地区劳动力错配㊂(2)技术进步角度㊂从宏观层面来看,一方面数字经济通过变革创新配置方式㊁改善创新要素错配㊁提高人力资本水平,进而促进技术进步与创新[46]㊂另一方面,王宏鸣等[7]认为传统教育模式无法满足数字经济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创新难以演化为关键性技术进步,数字经济无法通过改善创新要素错配进而促进技术进步㊂从微观层面来看,一方面陈剑等[8]认为企业数字化转型能通过消弭 产学研 隔阂㊁提高技术创新精度㊁形成数据驱动创新模式,促进技术进步;另一方面,刘然等[9]认为数字经济因其自我膨胀性,企业数字化转型极易引发数字垄断,邓洲[10]认为企业垄断的形成会阻碍其他企业主体创新效应发挥,而技术㊁劳动与资本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基础,强行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会引起 破坏式创新 ,数字化转型不足会阻碍生产技术突破[11]㊂综上所述,学界就数字经济能否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观点并不统一,研究的焦点在于能否改善劳动力错配㊁促进技术进步两个方面,其原因在于区域 数字鸿沟 与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差异会阻碍数字经济的配置效应发挥,而数字经济自我膨胀性会诱发数字经济发达区域产生 虹吸效应 ,同时可能诱发区域间发展的 马太效应 ㊂基于此,本研究的边际贡献在于:①对数字经济进行了组成分解,分析不同的数字阙值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②传统计量模型基于样本独立与同质的假设,忽视了样本相关与异质性的典型事实,本研究纳入空间交互影响,分析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③对是否存在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条件收敛性进行了识别,为缩小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提供经验证据㊂二、理论分析1.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理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进步㊁知识溢出与人力资本积累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所在,但 技术经济 范式理论指出,重大技术革命需要依靠其产生的 技术经济 范式激发创新潜能,而 技术经济 范式的形成需要新关键要素产生㊁新主导性通用技术形成与应用㊁新基础设施涌现㊁新兴产业爆发㊁新组织形式与制度变革五个条件,且相互联系㊂基于数字经济构成,分析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理㊂(1)数字基础设施通过提高人力资本水平㊁推动技术进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㊂数字基础设施具有较强的外部性与公共性,有助于知识㊁技术的广泛传播与使用,提高全社会人力资本水平与知识密度㊂数字基础设施有助于创新资源的集聚与整合,释放社会创新潜能,推动技术进步㊂(2)数字产业化有助于提高要素回报率㊁优化要素配置,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㊂根据梅特卡夫定律,数字产品的价值创造与网络连接用户数量密切相关,在既定要素投入下获取利润最大化㊂数字产业发展水平与数字技术水平密切相关,一方面,数字技术降低信息搜寻成本,缓解信息不对称,为劳动力配置开辟 数字通道 ,克服了传统就业渠道单一㊁连续性不足等弊端㊂另一方面,数字通信技术增强了资本的即时转移交付能力,拓宽了金融服务范围,有效解决领域错配㊁属性错配和阶段错配㊂此外,数字技术通过变革教育供给结构㊁管理方式㊁制度机制,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欠发达地区的人力资本水平及居民信息利用能力㊂(3)产业数字化通过提升效率㊁推动技术进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㊂数字技术有助于降低企业内部信息获取与沟通成本,提高企业内部信息传播效率及企业管理效率㊂产业数字化转型有效扩大组织边界,推动生产的社会分工,有效整合供应链资源,有助于消弭 产学研 隔阂,提高创新资源的成果转化速度,从而有效推动技术进步㊂2.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新经济地理学认为,知识溢出对技术创新的空间分布产生影响,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产生的空间溢出效应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数字基础设施有助于知识溢出㊂数字基础设施打破了知识溢出对地理空间的依赖,加强地区间交流的深度与广度㊂但数字基础设施的知识溢出效应,会因区域知识吸收能力差异,使得率先取得技术创新突破的地区产生 虹吸效应 ,进而扩大区域创新能力差距㊂(2)数字产业化促进要素跨区域流动㊂数字技术通过缓解信息不对称提高要素流动性,加速要素跨区域流动,促进跨区域要素整合,从而产生空间外溢㊂(3)产业数字化通过知识和技术溢出㊁促进要素跨区域流动,进而产生空间溢出效应㊂企业数字化转型拓展企业边界,使得先进生产模式㊁知识和技术,在社会协作生产中得到广泛传播,同时提高区域间企业的关联度,缓解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促使生产要素在不同区域企业之间充分流动㊂33第6期 周 慧等: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检验3.数字经济缩小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机制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与技术的广泛传播是实现经济收敛的两个关键因素㊂①数字经济显著提高要素流动性㊂数字经济能凭借数字基础设施实现不同时空主体之间的互联互通,为要素流动开辟 数字化通道 ㊂同时数字技术的技术优势,能显著降低信息不确定性,确保要素能向欠发达地区的高效率部门转移㊂②数字经济有力助推技术传播,一是数字基础设施能打破时空限制,有效促使知识与技术向欠发达区域下沉㊂二是数字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分工协作,欠发达地区能通过产业链,获取来自发达地区的技术援助㊂三是数字技术能实现关键生产技术的数据化保存与运用,有助于缺乏高端人才的欠发达地区也能在标准化生产流程中大规模运用关键生产技术㊂三、研究设计1.变量选取被解释变量:高质量发展采用全要素生产率(F f p)描述,利用D e a p2.1软件测得M a l m q u i s t指数,将基期T F P2012设为1,则T F P2013=T F P2012ˑM a l m q u i s t2013,后续年份T F P计算依次类推,其中劳动投入采用全社会从业人数进行表征,产出采用地区生产总值进行表征并以2012年为基期对其作平减处理,资本投入采用如下的永续存盘法估算:K i,t=I i,t/P i,t+K i,t-1ˑ(1-δ)(1)式中:I代表固定资产投资;P代表固定资产投资平减指数;K代表资本存量;δ为折旧率, i代表省份;t代表年份,同时借鉴周慧[12]研究中的处理方法,固定资产投资平减指数通过以2012年为基期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换算得到,基期资本存量通过以2012年为基期平减后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除以10%得到,折旧率设为9.6%㊂解释变量:数字经济,采用数字经济综合得分(d e)进行表征,学界对数字经济概念尚没有统一,本研究参照‘ 十四五 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对数字经济的界定,同时借鉴相关学者的做法,构建综合指标评价体系,见表1,采用熵值法对数字经济综合得分进行测度㊂表1数字经济的综合指标评价体系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指标属性权重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移动电话用户/万户正向0.0502长途光缆线路长度/k m正向0.0316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万个正向0.0557域名数/万个正向0.0468电信业务总量/亿元正向0.0278信息传输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就业人数/人正向0.0582信息传输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平均工资/元正向0.0374软件产业业务收入/万元正向0.0685信息传输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正向0.0612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研发经费/万元正向0.0483使用计算机的企业/个正向0.0595使用互联网的企业/个正向0.0592有网站的企业/个正向0.0673采用信息化管理的企业/个正向0.0617通过互联网开展有关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个正向0.0592通过互联网对本企业进行宣传和推广的企业/个正向0.0654有电子商务应用的企业数/个正向0.0593电子商务销售额/亿元正向0.0457电子商务采购额/亿元正向0.036943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5卷控制变量:参考已有研究结果,引入如下控制变量㊂政府作用(G o v ):采用地区政府财政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进行表征;外商直接投资(F d i ):采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占生产总值比重进行表征;金融发展(F i n ):采用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进行表征;基础设施(I n f ):采用人均城市道路面积进行表征㊂2.数据来源由于数字经济相关指标统计时间晚㊁年限少,为了遵循数据可得性与科学性,本文选取我国2012 2019年30个省市自治区数据㊂数字经济指标数据来源于‘中国第三产业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固定资产统计年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年鉴(软件篇)“‘中国统计年鉴“,其余指标数据均来源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部分缺失数据通过线性插值法补充,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表2㊂表2 变量描述性统计变量名称样本数均值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F f p2401.20530.17290.85301.7015D e 2401.18700.15651.00961.8889G o v 2400.25130.10270.11810.6284F d i 2400.05790.05620.00760.2708F i n 2401.69200.76210.76695.3133I n f2400.26400.43660.02775.87523.模型构建数字经济具有技术特性,不仅能促使要素跨区域流动,而且能产生知识溢出效应,此外为了使模型更具直观的经济意义,构建模型如下:l n F f p i t =α0+ρW l n F f p i t +β1l n D e i t +β2l n X i t +θ1W l n D e i t +θ2W l n X i t +μi +λt +εi t (2)式中:W 为空间权重矩阵;l n F f p ㊁l n D e 为省份i 在t 时刻经济高质量与数字经济综合得分;X 代表一系列控制变量;μi 与λt 表示个体与时间效应;εi t 为随机误差项,当θ=0时退化为S L M 模型,当θ=0且β=0时退化为S E M 模型㊂α0为常数项,ρ表示全要素生产年空间回归系数,β1表示数字经济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回归系数,β2表示控制变量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回归系数,θ1表示数字经济对全要素生产率的空间回归系数,θ2表示控制变量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回归系数㊂四、实证分析1.空间相关性分析经济地理矩阵和地理距离矩阵下的全域莫兰指数如表3所示,经济高质量发展在两种矩阵下,均通过5%以上的显著性水平检验,数字经济在经济地理矩阵下均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而在地理矩阵下大多数年份仍通过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表明两者均具有空间正相关性㊂采用局部莫兰指数对特定区域及周围区域之间的空间差异进行分析,以2014年和2019年为例,绘制全国范围数字经济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局部莫兰散点图㊂结果表明:在两种不同空间权重矩阵下,大部分观测值均分布在第一㊁三象限,表明数字经济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并非随机分布,而是呈现高水平集聚与低水平集聚特征,因此,本文采用空间53第6期 周 慧等: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检验计量模型进行回归分析较为合理㊂表3 数字经济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全域莫兰指数类别年份莫兰指数(W 1)莫兰指数(W 2)数字经济20120.3320***0.041020130.3700***0.066020140.3880***0.0920*20150.3940***0.1040*20160.3840***0.1060*20170.3660***0.0860*20180.3540***0.081020190.3450***0.0860*类别年份莫兰指数(W 1)莫兰指数(W 2)全要素生产率20130.2610***0.2810***20140.2860***0.3460***20150.2870***0.3120***20160.2050**0.3190***20170.1570**0.2940***20180.1720**0.2790***20190.3260***0.3410***注:***㊁**㊁*分别代表通过1%㊁5%㊁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下同;W 1㊁W 2分别代表经济地理矩阵㊁地理距离矩阵,下同㊂(a )2014年(b )2019年图1 2014年与2019年数字经济的局部莫兰散点图(W 2)(a )2014年(b )2019年图2 2014年与2019年数字经济的局部莫兰散点图(W 1)(a )2014年(b )2019年图3 2014年与2019年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局部莫兰散点图(W 2)63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25卷(a )2014年(b )2019年图4 2014年与2019年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局部莫兰散点图(W 3)2.空间计量模型选择L M 检验在邻接矩阵下,除R -L M L a g 外,其余指标均在5%水平下拒绝原假设㊂进一步通过L R 检验空间杜宾模型(S D M )是否退化为空间误差模型(S E M )或空间误差模型(S A R ),结果表明显著拒绝原假设,验证S D M 无法退化为S E M 或S A R ㊂H a u s m a n 检验结果表明,固定效应优于随机效应,而联合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在两种不同矩阵下均应选择双向固定的S D M 模型,见表4㊂表4 L M ㊁L R ㊁H a u s m a n 与联合显著性检验变量W 1统计值p 值W 2统计值p 值L 19.319***0.00205.805**0.0160R 11.2080.27201.6420.2000L 231.678***0.000027.074***0.0000R 223.567***0.000022.911***0.0000L 363.270***0.000070.990***0.0000变量W 1统计值p 值W 2统计值p 值L 440.610***0.000038.160***0.0000H 47.010***0.000032.550***0.0000L 5382.030***0.0000356.740***0.0000L 678.770***0.000036.570***0.0001注:L 1为L M L a g ,表示滞后期的L M 检验;R 1为R -L M L a g ,表示滞后期的L M 检验的稳健性;L 2为LM E r r o r ,表示L M 检验的误差项;R 2为R -L M E r r o r ,表示L M 检验误差项的稳健性;L 3为L R _s p a t i a l _l a g ,表示L R 检验的空间滞后项;L 4为LR _s p a t i a l _e r r o r ,表示L R 检验的空间误差项;H 为H a u s m a n 检验;L 5为L R _b o t h _t i m e ,表示L R 的时间效应;L 6为L R _b o t h _i n d ,表示L R 的个体效应检验㊂3.回归检验空间杜宾模型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均显著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从横向对比来看,中部地区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最大,西部次之,东部最小㊂全国及东中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回归系数为负,可能的原因在于通过外商投资形成的企业多为中低端企业,不仅缺乏技术密集型企业,也导致中低端企业陷入低效率的 同质化 竞争,抑制了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㊂与之相反,西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回归系数为正,其原因在于西部地区整体经济水平较低,产业结构相对落后,通过外商投资形成的中低端企业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进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㊂全国及东中部地区金融发展回归系数为负,该项指标无法准确地反映资本的配置效率,一方面,大量金融资金闲置降低了资本的配置效率;另一方面,金融机构为了确保资金的安全性与逐利性,非闲置资金多集中于房地产㊁制造业等加剧了资本错配,从而抑制经济高质量发展㊂与之相反,西部地区金融发展回归系数为正,其原因在于流向西部地区的信贷资金较少,73第6期 周 慧等: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检验83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5卷而促进西部地区金融发展,有助于改善区域资本错配,从而缓解西部地区资金不足的现实困境,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㊂全国及东中部地区道路基础设施回归系数为正,完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有助于提高生产要素流动性㊂与之相反,西部地区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回归系数为负,可能的原因在于西部地区是劳动力流出地区,伴随西部地区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加剧了劳动力向东中部地区转移,而劳动力流出又具有明显择优选择性特征,因此抑制了经济高质量发展㊂表5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杜宾回归结果(W1)变量全国东部中部西部l n D e0.6946***(5.78)0.3442**(2.50)0.9402***(3.58)0.5465**(2.34)l n G o v-0.4117***(-9.36)-0.3031***(-4.71)-0.6481***(-6.08)-0.6646***(-8.83) l n F d i-0.0232*(-1.7)-0.0634**(-2.26)-0.0347(-1.57)0.0047(0.33)l n F i n-0.1234***(-3.77)-0.1427***(-3.08)-0.2177***(-3.73)0.0311(0.52)l n I n f0.0131**(2.04)0.0015(0.16)0.0565***(3.64)-0.0212***(-2.61) W l n D e-0.3441(-1.25)-1.1274***(-4.13)-0.4995(-0.92)-2.3546***(-3.57) W l n G o v-0.2821**(-2.28)-0.0627(-0.46)-0.0345(-0.21)-0.4458**(-2.55) W l n F d i-0.0039(-0.15)-0.0745(-1.62)-0.0161(-0.39)0.0034(0.14)W l n F i n-0.0550(-0.78)0.0315(0.37)-0.1105(-1.52)0.0783(0.56)W l n I n f-0.0066(-0.35)-0.0226(-1.52)0.1030***(3.75)-0.0925***(-4.18) S10.0013***(10.95)0.0012***(7.13)0.0007***(5.59)0.0005***(6.48) l n L455.2544184.9588143.3872189.6197N240966480注:各变量下方的数值为Z统计值,S1为S i g m a2,表示方差,下同㊂表6报告了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数字经济的空间溢出效应分解结果,从系数方向来看,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直接效应均显著为正,而间接效应为负且不显著,表明本地区数字经济水平提高仅能促进本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而抑制周边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㊂一方面,本地区数字经济水平提高不仅为本地区提供大量高端就业岗位,而且会形成更好的发展前景,从而 虹吸 周边地区的人才;另一方面,数字经济会因其自身的自我膨胀性,产生垄断,导致周边地区的生产要素与技术向本地区流动㊂中部地区数字经济直接效应最大,西部次之,东部最小㊂与中部地区相比,西部人力资本水平较低,而信息利用能力作为现阶段主要的 数字鸿沟 ,导致西部地区个体从数字经济中的获益低于中部地区㊂表6数字经济的空间溢出效应分解(W1)区域直接效应间接效应总效应全国0.7015***(5.65)-0.3620(-1.48)0.3395*(1.70)东部0.4653***(3.30)-1.066***(-4.31)-0.6007***(-2.61)中部0.9622***(3.29)-0.5632(-1.16)0.3990(0.79)西部0.6479***(2.68)-2.2050***(-3.56)-1.5570**(-2.51)为进一步考察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长期作用,本文纳入空间交互影响,构建条件β收敛模型进一步检验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条件收敛性,相关回归结果见表7㊂由表7可得:①全国和东中西部地区均存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条件收敛,其收敛速度分别为0.8514㊁0.6828㊁0.2548与1.4619,东中部地区收敛速度低于全国水平,西部地区收敛速度高于全国水平,而横向比较来看,西部地区收敛速度最快㊁东部次之,而中部最慢;②全国与东部地区数字经济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发展数字经济有助于加快全国与东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收敛速度㊂与之相反,中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回归系数为负且并不显著㊂其原因在于:一是产业数字转型化不足阻碍了跨区域分工协作,制约了生产要素与技术的流动;二是东部地区的 虹吸效应 阻碍了数字经济的配置作用发挥,生产要素与技术不断向东部聚集,并未流向中西部地区的高收益部门;三是中西部地区人力资本水平偏低,居民从数字技术产生的知识溢出中获益低于东部地区㊂表7 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件收敛性的空间杜宾回归结果(W 1)变量全国东部中部西部β-0.5732***(-9.72)-0.4948***(-4.89)-0.2249***(-3.17)-0.7682***(-9.25)l n D e0.3700**(2.48)0.4743*(1.95)-0.2174(-0.85)-0.0918(-0.30)l n G o v -0.2691***(-6.12)-0.2104***(-3.17)-0.3133***(-4.74)-0.5460***(-5.82)l n F d i -0.0207(-1.61)-0.0407(-1.20)-0.0220*(-1.94)-0.0049(-0.34)l n F i n -0.1319***(-4.38)-0.0855(-1.61)-0.3312***(-8.36)0.0871(1.45)l n I n f0.0108(1.46)-0.0081(-0.57)0.0057(0.44)0.0230*(1.94)W β-0.1554(-0.98)0.4417**(2.15)-0.0598(-0.38)-0.2441(-1.08)W l n D e0.0486(0.13)-0.8134*(-1.68)-0.0191(-0.05)-3.2409***(-3.95)W l n G o v -0.1045(-0.86)0.1743(1.50)0.2296**(2.06)-0.7132***(-3.77)W l n F d i -0.0040(-0.16)0.0411(0.81)-0.0683***(-3.21)-0.0071(-0.32)W l n F i n -0.1551**(-2.24)0.0063(0.07)-0.2347***(-3.64)0.3305**(2.19)W l n I n f-0.0233(-1.10)-0.0369*(-1.72)0.0596**(2.05)-0.0316(-1.02)S 10.0010***(10.21)0.0014***(6.48)0.0001***(-1.69)0.0004***(5.79)l n L431.7286156.0006166.0980179.0755N 2108456704.稳健性检验为确保回归结果的可信度,将经济地理矩阵(W 1)替换为地理距离矩阵(W 2)进行稳健性检验㊂表8与表5对比可得:所有变量的系数方向均一致㊂核心解释变量数字经济的显著性水平虽有所下降,但依然通过10%的显著性水平检验㊂横向对比来看,中部地区数字经济的影响最大,西部次之,东部最小的结论依然成立㊂与经济地理矩阵相比,地理矩阵下数字经济的回归系数值更小,表明加强地区间经济交流,有助于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影响作用㊂表9与表6对比可得: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数字经济的直接效应系数值方向均保持一致㊂横向对比来看,中部地区数字经济的直接效应最大,西部次之,东部最小的结论依然成立㊂经济地理矩阵下直接效应的系数值大于地理距离矩阵㊂表8 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杜宾回归结果(W 2)变量全 国东 部中 部西 部l n D e 0.5687***(5.72)0.2468*(1.66)0.5911***(2.78)0.4698*(1.65)l n G o v -0.4088***(-9.09)-0.3249***(-4.3)-0.4225***(-4.86)-0.6347***(-6.59)l n F d i -0.0149(-1.1)-0.0585*(-1.73)-0.0221(-0.99)0.0116(0.71)l n F i n -0.1455***(-4.42)-0.2035***(-3.76)-0.1526***(-2.7)0.0578(0.92)l n I n f0.0103(1.53)0.0083(0.66)0.0412***(3.98)-0.0132(-1.38)W l n D e-0.3463(-1.31)-0.8776**(-2.24)-0.3691(-0.86)-0.4043(-0.49)W l n G o v 0.1881(1.48)0.0932(0.53)-0.2307(-1.27)-0.2406(-1.01)W l n F d i -0.0281(-0.77)-0.0276(-0.47)-0.0234(-0.42)-0.0651*(-1.84)W l n F i n -0.1500**(-1.98)-0.0150(-0.15)-0.1639**(-2.42)0.4658**(2.05)W l n I n f-0.0070(-0.31)-0.0303(-1.21)0.0854***(3.14)-0.0540*(-1.73)S 10.0014***(10.9)0.0016***(6.92)0.0005***(5.63)0.0006***(6.37)l n L451.5173173.8682153.5017182.7295N 24096648093第6期 周 慧等: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检验04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5卷表9数字经济的空间溢出效应分解(W2)区域变量直接效应间接效应总效应全国l n D e0.5633***(5.54)-0.2697(-0.88)0.2935(0.90)东部l n D e0.2698*(1.8)-0.8372**(-2.15)-0.5674(-1.23)中部l n D e0.5796**(2.44)-0.3384(-0.73)0.2411(0.38)西部l n D e0.4873*(1.66)-0.3717(-0.46)0.1156(0.13)表10报告了地理矩阵下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件收敛性的回归结果,由表10和表8对比可得: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依然均存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条件收敛性,同时西部地区收敛速度最快,东部次之,中部最慢的结论仍然成立㊂全国与东部地区数字经济的回归系数仍然显著为正,表明发展数字经济有助于改善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收敛速度㊂表10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条件收敛性系数(W2)变量全国东部中部西部β-0.5705***-0.5911***-0.4053***-0.6579***l0.84510.89430.51971.0727五、结论与建议研究分析了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溢出效应并进行了收敛性检验,主要研究结论包括:①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数字经济水平提高,均有利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但影响效果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中部地区数字经济的影响最大,西部次之,东部最小㊂此外,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数字经济直接效应均显著为正,也呈现中部地区最大,西部次之,东部最小的特征㊂②完善数字基础设施㊁发展数字产业和推进产业数字化均能显著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三者的直接效应也均显著为正㊂③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均存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条件收敛,但仅全国和东部地区数字经济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全国和东部地区数字经济水平提高有助于改善经济高质量收敛速度㊂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如下政策建议:①强化政府引领作用㊂数字基础设施具有先导性,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要注重提 质 保 量 ㊂目前我国已经实现网络全覆盖,加快5G网络建设,加速推动 算力 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出数字基础设施的 乘数效应 ㊂强化政府引领作用,数字基础设施具有公共产品属性,需要政府弥补市场失灵,聚焦民生领域和产业需求,做好数字基建的顶层设计㊂②大力发展数字产业㊂数字产品具有高附加值㊁低边际成本的特点,在环境资源约束趋紧的条件下,发展数字产业有助于实现集约化生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㊂数字技术作为数字经济的核心动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产业应用数字化技术提升效率的大小㊂不断提高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增长的贡献度,要聚焦关键性数字技术的突破,从而提升数字技术水平,强化数字赋能能力㊂③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㊂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够促进生产效率提升,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通过引进智能数控等数字硬件设备对生产流程进行数字化升级,提高生产效率,引进先进工业数字软件以提高 算力 水平,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与消弭效率损失㊂通过数字技术缓解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提高企业关联度,促进跨区域的分工协作形成,发挥各区域的比较优势㊂④因地制宜地制定数字经济发展政策㊂对东部地区而言,一方面发挥 龙头 示范作用,推进全国范围的产业分工协作,逐步将生产㊁制造等部门向低成本区域转移,保留研发等高。
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企业作为微观主体,其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如何,将会影响经济的发展。
然而影响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有很多。
在已有的文献研究中有涉及到税收、基础设施、融资约束、进出口贸易、政策体制、腐败、经济制度、文化、市场化以及进入退出行业等各个方面,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影响因素。
首先,是税收环境的影响。
税收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相关研究可追溯到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亚当•斯密,其在《国富论》中指出,税收通过征税降低投资者的预期收益率及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收入的减少对于投资和资本的积累都是阻碍因素从而影响经济增长。
罗秦认为税负轻重直接影响企业净利润,从而改变投资流向,一国税收管理与服务的水平亦直接影响企业纳税成本的高低。
何轩通过对我国30个省份的税收、创新活动及企业生产活动的数据分析表明高税率将抑制企业生产性活动水平,经济发达省的制度质量和生产性创业活动报酬都相对较高,有利于激发生产性活动,因而创新水平高、资源配置合理、企业生产率增长速度也相对较快,经济发展呈现良性循环。
宋丽颖通过CEG模拟得到企业税负变动将会直接影响企业要素效率且呈负相关关系,许可和王瑛也得到了类似结论。
在一些理论中,将税收设定为人们享用公共产品和劳务相应付出的代价,政府作为公共经济活动的中心,处理好“税收”这一“对价”,是企业发展良好运行所必要的外部条件。
其次,基础设施投资的影响。
基础设施投资不仅能影响宏观经济增长,也能在微观层面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及其要素投入结构,如发达的交通运输网络能降低运输成本和生产折旧。
张光南利用中国制造业面板数据,研究发现:基础设施空间溢出能显著降低本地制造业的生产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
交通基础设施作为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生产率的影响主要通过降低运输成本、促进信息共享、加快人力资源流动等途径产生。
以及张志和周浩基于微观数据说明中国公路、铁路、政府规模、城市化水平和进出口贸易(经济开放度)对全要素生产率都存在显著的正向溢出效应。
空间溢出效应、内循环畅通与出口产品质量升级1. 空间溢出效应对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影响空间溢出效应是指一个地区或国家的生产活动所带来的技术、知识和信息等外部性在国际间传播和扩散的现象。
这种现象对出口产品质量升级产生了重要影响。
空间溢出效应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的技术交流与合作,随着生产活动的全球化,各国之间的技术交流日益频繁,企业可以更容易地获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而提高自身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这对于出口产品的质量升级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空间溢出效应有助于提高出口产品的创新能力,在全球范围内,各国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企业需要不断创新,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空间溢出效应使得企业能够更好地吸收和借鉴国际先进技术,从而推动产品创新和技术进步。
空间溢出效应有助于优化出口产业结构,在全球产业链分工日益细化的背景下,各国可以根据自身优势发展不同的产业领域。
空间溢出效应使得各国能够更加明确自己的产业定位,有针对性地引进和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从而提高出口产品的整体质量水平。
空间溢出效应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过度依赖外部技术和信息可能导致国内产业的技术空心化,降低自主创新能力。
空间溢出效应可能导致国内劳动力市场的不稳定,影响就业和社会稳定。
在利用空间溢出效应推动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过程中,各国政府需要加强对产业政策的调控,确保产业结构调整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1.1 空间溢出效应的概念与分类根据溢出方向,空间溢出效应可以分为正向空间溢出和负向空间溢出。
正向空间溢出是指一个地区的产业活动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提高周边地区的生产效率和经济增长速度。
负向空间溢出则是指一个地区的产业活动对周边地区产生负面影响,如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
根据溢出程度,空间溢出效应可以分为局部性空间溢出和全局性空间溢出。
局部性空间溢出是指一个地区的产业活动主要影响到周边较小范围的地区。
全局性空间溢出则是指一个地区的产业活动对整个地理区域产生广泛的影响。
基建拉动经济的原理
基建(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经济的原理是通过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促进经济活动的发展,从而推动经济增长的一种经济政策。
一、投资带动需求:基建项目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项目的建设、运营及后续维护等各个环节。
这些资金投入将会带动大量需求,涉及到建筑材料、工程机械、劳动力等,从而刺激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创造就业机会:基建项目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包括设计与规划、施工、运营等多个工序,因此基建项目的实施能够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帮助提高就业率,减少社会中的闲置劳动力。
三、促进内需增长:基建项目的实施不仅能够刺激建筑业、工程机械制造业等相关行业的需求,也会对其他行业产生溢出效应。
基础设施的完善使得各行各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更加便利,给其他行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从而带动了内需的增长。
四、提升产能与效率:基建项目的实施能够进一步提升国家的产能水平和增强经济的竞争力。
例如,改善交通基础设施,能够提高物流效率,降低运输成本,使得各地资源和产品的流动更加便利,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五、实施政策稳定器:基建项目的实施还可以作为一种宏观经济调控的手段。
当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或者需求不足时,政府可以通过加大基建投资力度,刺激经济增长,稳定经济运行。
需要注意的是,基建建设需要出现良好的规划和科学的决策,以确保资金的合理使用和项目的实施。
同时,在推动基建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需要关注环境保护、社会公平等方面的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新疆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新疆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新疆地区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日益完善。
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不仅为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空间溢出效应。
本文将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探讨新疆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溢出效应,以期更好地了解其对地区发展带来的影响。
首先,从经济方面来看,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对新疆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积极而显著的推动作用。
一方面,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加速了物质要素的流动,提高了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
新疆地区作为西部地区的门户,交通的便利性对外贸易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新疆的外贸规模不断扩大,贸易结构不断优化,外向型经济水平得到明显提升。
另一方面,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也为资源开发和产业升级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新疆地区拥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资源,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使得这些资源能够迅速、高效地运送到其他地区,促进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同时,交通基础设施也提供了更好的投资环境和市场机会,吸引了更多的外来资本和企业进驻新疆地区,推动了新疆地区产业的升级和转型。
其次,从社会方面来看,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为新疆地区的社会交往和民众生活带来了诸多改善。
一方面,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缩短了人们的时间和空间距离,提高了社会交往的便利度。
人们可以更方便地跨越省市之间进行商务活动、交流交往,有利于社会资源市场化配置,促进了地区间的合作与交流。
另一方面,交通的便利性对民众生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比如,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使得农产品能够更快捷、高效地运输到市场,农民收益得到提高;同时,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也改善了人们的出行条件,方便了居民的日常出行、旅游度假等方方面面。
最后,从环境方面来看,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也对新疆地区的环境状况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一方面,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会对周边的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