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2东晋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2
国家公祭日主题班会教案内容【精选10篇】国家公祭日班会教案篇一一、活动主题勿忘国耻圆梦中华二、活动目的:通过开展本次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活动中了解中国人民过去的屈辱历史,让学生懂得在向全世界传递中华民族对于人权和文明的态度,向全世界表达我们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决心与责任。
三、活动时间20__年12月四、活动准备:1、让同学们收集有关国家公祭日的新闻。
2、选定及训练好班会主持。
3、请同学们收集公祭日知识,并预先准备朗读自己找到的资料。
4、老师准备几个有关屈辱历史的知识,用来引发学生的兴趣。
5、准备好有关公祭日的录像活动过程:L.班主任宣布公祭日主题班会开始,并介绍本次班会的主题。
2、主持人介绍本次公祭日班会的形式及主要程序。
同学们,国家公祭日的设立,是缅怀过去,更是扶慰民心、顺应民意的措施,同时国家公祭日的设立,也是中国与世界更好地在沟通,在向全世界传递中华民族对于人权和文明的态度,在向全世界表达我们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决心与责任。
就如欧洲一年一度纪念奥斯威辛集中营死难者一样,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是中国的,也是全世界的。
3、畅谈公祭日知识(每组派代表汇报所搜集关于公祭日资料)· 第一组代表——公祭日是什么· 第二组代表——公祭日的意义· 第三组代表——美国珍珠港事件· 第四组代表——公祭日对我们的影响· 第五组代表——《永久和平赋》为和平· 第六组代表——各国情况· 第七组代表——中国抗日战争事件4、视频:《南京大屠杀》5、主持人宣布班会结束6、班主任总结国家公祭日是群众路线的生动体现,体现的是对群众的尊重,是对生命的敬畏。
而以国家公祭日的形式奠祭,也表明抽象的国家已经拟人化,国家的意志、信念和情感,正与普通人情相融,因此,国家公祭日的设立,也表明国家政治的世俗化、平民化,体现了政治文明的进步。
国家公祭日主题班会篇二一、活动目的二、活动主题:历史不容忘却!未来我们掌握!三、活动时间:201x年12月8日-12月14日四、活动形式:(一)了解南京大屠杀利用网络和书籍收集“南京大屠杀”的材料,利用各种途径向同学们讲解“南京大屠杀”的历史。
东西晋建立灭亡教案东晋建立灭亡教案东晋建立于公元31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在这段时期内,东晋经历了许多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东晋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最终在公元420年灭亡。
本文将探讨东晋建立和灭亡的教训。
东晋建立的背景是三国时期的动荡局势。
在这个时期,中国分裂成了三个国家:魏、蜀、吴。
经过数年的战争,魏国最终统一了中国,建立了晋朝。
然而,由于统治者的腐败和内部的矛盾,晋朝很快就陷入了混乱和动荡之中。
为了重振国家,东晋的统治者采取了许多改革措施。
他们试图加强中央集权,改善官员选拔制度,推行农田改革,以及加强对外交和军事的控制。
然而,这些改革措施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相反,它们往往导致了更多的内部矛盾和社会动荡。
东晋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统治者的腐败和无能。
在东晋的统治者中,有许多人只顾自己的私利,而忽视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他们贪污腐化,荒废政务,导致了国家的财政和政治的崩溃。
与此同时,东晋的统治者还缺乏有效的领导能力,无法有效地应对国内外的挑战和危机。
另一个导致东晋灭亡的原因是社会的动荡和分裂。
在东晋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许多矛盾和冲突。
贵族和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而各种地方势力之间的纷争也加剧了国家的分裂。
这些社会矛盾和分裂最终导致了东晋的灭亡。
东晋的建立和灭亡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教训。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统治者的腐败和无能是导致国家灭亡的重要原因。
为了避免东晋的命运,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加强领导能力的培养和选拔。
其次,我们需要重视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加强对社会矛盾的调解和解决,避免社会的动荡和分裂。
总之,东晋建立和灭亡的教训告诉我们,只有通过改革和创新,建立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加强领导能力的培养和选拔,以及重视社会的稳定和和谐,我们才能避免东晋的命运,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西晋和东晋·教案示例之三教案示例之三第23课西晋和东晋教材分析从265年到420年,历时150多年的两晋是三国和南北朝之间的一段历史。
280年西晋结束分裂,统一中国。
但仅维系30多年,又出现了山河破碎,群雄并立的局面。
软弱、腐朽的东晋只偏安东南一隅,一任北方各族竞相厮杀、争战,不敢北顾。
国家分裂,统治残暴,经济凋敝,人民困苦,构成这一时期突出的历史特点;而各族人民彼此学习,相互融合,在艰难中推动历史发展,则是这一历史时期的另一侧面。
教学目的1.基础知识:西晋的统一;少数民族内迁和西晋灭亡;十六国和东晋建立;前秦统一北方和淝水之战。
2.思想政治教育:①两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
通常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我国的历史是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创造的。
②通过学习淝水之战,使学生认识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败的重要因素。
③统治阶级的腐朽是人民痛苦、国家灾难的根源。
3.能力培养:通过对淝水之战胜负双方情况的分析,使学生掌握比较、综合、概括的方法,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西晋的统一和淝水之战。
难点:内迁各族和淝水之战胜败原因的分析。
教学方法以讲为主的综合式教学法。
教学过程一、西晋的短期统一(280~316年)1.司马氏控制曹魏政权(提问:三国时期的曹魏由何人、何时建立?学生答。
)曹丕建魏,得到大将司马懿的支持。
司马氏逐渐控制了魏国军政大权。
司马懿出身名门望族,青少年时期就有人夸赞他是“非常之器”。
曹操忌他智谋过人,未加以重用。
曹丕称帝以后司马懿成了朝廷重臣。
丕死,他与曹魏宗室曹真受命辅佐魏明帝曹睿。
这期间,他在平定辽东,抗拒蜀、吴的战争中逐渐掌握了军事大权,成为魏国最有权势的大臣。
明帝死,他又与曹真的儿子曹爽共受遗诏,辅佐年仅8岁的小皇帝曹芳。
曹爽见司马懿权势一天天增大,就设计夺了他的军权,老谋深算的司马懿见势不妙,托病不出,用假象欺骗曹爽。
(一学生读“李胜访司马懿”和“高平陵事变”的小字。
东晋与南朝优质课教学设计一、引言教学设计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科学地组织和安排教师的教学活动,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优质课教学设计是指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水平,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
东晋和南朝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两个时期,这两个时期的文化和教育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东晋和南朝这两个时期展开优质课教学设计的设计思路与实施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东晋和南朝这两个时期的历史文化,了解其重要性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提升其历史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民族自信。
三、教学内容1. 东晋和南朝的历史背景:介绍东晋和南朝的形成与发展,解释其历史背景和重大事件。
2. 东晋和南朝的政治、经济与社会:详细讲解东晋和南朝的政治体制、经济状况和社会结构,重点分析其特点与变化。
3. 东晋和南朝的文化与教育:探讨东晋和南朝的文化传承和教育发展,包括文学艺术、宗教信仰和学校教育等方面。
4. 东晋和南朝的科技与发明:介绍东晋和南朝的科技成就和发明,强调其对中国古代科技的贡献。
四、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丰富的图表、地图、视频等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 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互相交流和讨论知识点,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3. 探究式学习法:通过提出问题、调查资料、分析比较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和发现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
4. 案例教学法:结合具体的历史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展示一段有关东晋和南朝的历史视频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有关问题。
2. 知识讲解:通过多媒体资源,详细讲解东晋和南朝的历史背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内容,引导学生逐步了解这两个时期的重要性和特点。
教案:初中历史——东晋战争教学目标:1. 了解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理解东晋时期的历史背景。
2. 掌握东晋时期的主要战争,包括淝水之战、赤壁之战等。
3. 理解东晋战争对我国历史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 东晋时期的战争事件。
2. 东晋战争对我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难点:1. 如何理解东晋战争中的淝水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事件。
2. 如何培养学生对东晋战争的爱国情怀。
教学准备:1. 历史教材。
2. 相关历史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2. 提问:同学们知道东晋吗?东晋是一个怎样的朝代?二、新课内容展示(20分钟)1. 讲解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让学生了解东晋时期的历史背景。
2. 通过PPT展示东晋时期的主要战争,包括淝水之战、赤壁之战等,讲解战争的过程和结果。
3. 分析东晋战争对我国历史的影响,如促进民族交融、推动国家统一等。
三、课堂讨论(10分钟)1.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东晋战争中的淝水之战、赤壁之战等战争事件,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2. 分组分享讨论成果,总结出东晋战争对我国历史的意义。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东晋战争的主要事件和对我国历史的影响。
2. 引导学生思考: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发扬东晋时期的爱国主义精神?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绘制东晋战争的时间轴,梳理战争事件的发展顺序。
2. 撰写一篇关于东晋战争的小论文,分析战争对我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了解东晋时期的战争事件,理解战争对我国历史的影响,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通过生动的语言、形象的画面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优秀教案欢迎下载课题教学对象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项目二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任务一上下五千年二、走进历代王朝(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职一年级授课时间 1 课时使用教材《旅游文学生化》本节内容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旅游文化》项目二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任务一上下五千年。
上一个教学内容是任务一上下五千年二、上下五千年学习内容分(二)秦汉时期,下一个教学内容是任务一上下五析千年二、走进历代王朝(四)隋唐时期。
本节内容处于任务一上下五千年二、走进历代王朝中间,学生在学习秦汉史实之后再学习本内容,由浅入深地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江南地区的开发,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文化艺术成就。
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所反映的中国分裂割据的局面,难点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对少数民族和汉族双方的影响,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江南地区的开发的背景和有利因素、结果和影响。
教学对象为中职一年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但他们实践操作能力、协作学习能力较弱;他们对于纯理论的知识缺少学习兴趣,同时又希望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知识目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江南地区的开发,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文化艺术成就。
能力目标学会通过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来获取知识。
情感目标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陶冶情操。
教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学法自主探究,协作学习,角色扮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回忆上节课所讲秦汉□检验学生环节一:时期的史实,以“天下大☆认真听讲,积极思考。
预习的效激趣导入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果,掌握学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生对本节内○介绍“暴走大事件”节容的了解程目,以“暴走大事件番外度,以便教篇第 1 期——三国两晋南师更好地开北朝”为题,导入新课的展教学活学习,介绍本节课学习目动,同时还标暨本期内容提要:可以吸引学你方唱罢我登台——政生的注意权更替力,活跃课我们都是一家人——民堂氛围。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教案一、内容概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其中遭遇了革命、争斗、朝代的更迭,社会的文化的消亡和复兴,各种宗教的来来走走,种种政策的诞生和消亡等等,在这段时期中,中国经历了明显的变化,也促进了新中国实施改革开放的进程。
二、主要知识点1.三国时期:三国时期是217年劫罗逊之后,由建宁国、楚国、齐国三国鼎立的时期。
其中,楚国领洛阳一带,齐国在成都,吴国建在鞍山。
楚国的汉文化和统治理念在朝野影响广泛,是三国中最强的国家;齐国以科技发展而著名,创立了国家大学,开创了战国时代的学术思想;吴国受魏国文化影响较多,进行农林繁荣艺术的发展等,使中国文化繁荣兴盛。
2.两晋时期:两晋时期主要是指西晋和东晋时期,西晋建立在南郡,东晋定都洛阳,两朝时期,王朝诞生了很多伟大的思想家,他们将儒、佛和道的思想完美统一,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多元一体”的思想,他们通过思想、言论的斗争,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发展,实现了中国文明的高度发展。
3.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时期主要是指南北朝王朝的发展时期,它也可以看作是晋朝灭亡后,到魏周朝取代秦朝所发生的历史过程。
南朝是在南方泰始皇帝领导下,建立“宋”朝而发展起来的,南朝政权先后建立了宋朝、范朝、齐朝、梁朝、陈朝等;北朝是在北方由全真教主陆机带头,成立定武帝国,后来被战国大霸曹魏所取代,之后又取代秦朝,建立魏、蜀、吴三国的时代。
三、本节课重要内容1.概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2.分析这段时期,各国的强弱,以及国家的发展;3.总结这段时期的文化,政治影响,以及政策的变迁;4.结合现实,分析如何加深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四、学习活动1.让学生通过研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史料,结合现实,总结其启示。
2.让学生小组讨论,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经济及社会文化发展变化,讨论其启示。
3.学生模拟辩论,分别代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人物,讨论其观点及政治行为的优缺点,利弊调查。
东西晋建立灭亡教案教案标题:东西晋建立灭亡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东西晋的历史背景和建立灭亡的原因。
2. 掌握东西晋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东西晋的建立和灭亡过程。
2. 东晋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3. 西晋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教学难点:1. 分析东西晋建立和灭亡的原因。
2. 理解东晋和西晋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化。
教学准备:1. 教学投影仪和幻灯片。
2. 东西晋历史资料和图片。
3. 学生练习册和作业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使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东西晋的历史背景,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提问学生对东西晋的了解程度,激发学生思考。
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介绍东晋的建立和政治特点,包括刘裕的起义和称帝,东晋的政治体制和统治者。
2. 介绍西晋的建立和政治特点,包括司马炎的起义和称帝,西晋的政治体制和统治者。
3. 分析东西晋建立和灭亡的原因,包括内外因素的影响。
三、小组讨论(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东西晋的建立和灭亡原因展开讨论。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来汇报讨论结果。
四、概念澄清(10分钟)解答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澄清相关概念,确保学生对东西晋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有清晰的认识。
五、案例分析(15分钟)提供一些具体的历史案例,让学生分析东西晋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化。
例如,学生可以分析东晋时期的文学繁荣和西晋时期的政治腐败。
六、总结(5分钟)总结东西晋的建立和灭亡过程,强调其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鼓励学生思考东西晋的历史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七、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东西晋建立和灭亡的文章,包括对原因的分析和个人观点。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东西晋时期的重要人物,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2. 鼓励学生阅读相关历史资料和书籍,扩展对东西晋时期的了解。
教学评估:1. 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深度。
初中历史东晋战争教案
1. 了解东晋时期的战争情况,掌握主要战争事件及其影响;
2. 理解东晋时期的政治和军事发展;
3. 认识东晋时期的社会状况和文化特点。
二、教学重点
1. 东晋时期的主要战争事件;
2. 东晋时期的政治和军事发展。
三、教学难点
1. 探讨东晋时期的战争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2. 思考东晋为何会频发战争。
四、教学准备
1. 课件、图片等教学辅助资料;
2. 相关历史书籍。
五、教学步骤
1. 导入(5分钟)
介绍东晋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出东晋战争的重要性。
2. 讲解东晋时期的战争事件(15分钟)
讲解东晋时期的主要战争事件,包括五胡乱华、桓温北伐、谢安北伐等。
解释战争的起因、过程和结果。
3. 探讨战争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15分钟)
让学生分组讨论东晋战争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展示他们的研究成果。
4. 思考东晋战争频发的原因(10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东晋频繁发生战争的原因,让他们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来分析。
5. 总结(5分钟)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东晋战争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启示。
六、教学反思
通过讲解东晋战争的教案,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东晋时期的战争情况,认识到战争对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并提高对历史的综合认识和理解能力。
东晋的兴亡初中历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东晋的兴起和衰亡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 能够描述东晋时期的社会制度、文化发展和外交政策;
3. 能够评价东晋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二、教学重点
1. 东晋的兴起和衰亡;
2. 东晋的社会制度和文化发展;
3. 东晋的外交政策和地位评价。
三、教学难点
1. 东晋为什么会衰亡;
2. 东晋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了解东晋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特点;
2. 学习:介绍东晋的兴起和衰亡原因,讲解东晋社会制度、文化发展和外交政策;
3. 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东晋为什么会衰亡,以及东晋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4.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反思东晋的历史意义。
五、作业
1. 写一篇文章,谈谈东晋的兴亡原因和影响;
2. 根据课堂内容,完成相应的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
东晋的兴亡
兴起原因:内乱、外患
衰亡原因:统治腐败、民族侵袭
社会制度:封建制度
文化发展:玄学盛行
外交政策:割据一方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东晋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加深对中国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东晋兴亡的原因和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批判思维能力。
初中历史东晋战争教案反思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东晋时期的战争背景和历史意义;2. 了解东晋时期的主要战争及其影响;3. 掌握东晋时期的军事战争技术和战争策略;4. 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 东晋时期的主要战争及其影响;2. 东晋时期的军事战争技术和战争策略。
三、教学难点1. 学生如何理解战争对于一个朝代的影响;2. 学生如何掌握东晋时期的军事战争技术和战争策略。
四、教学方法1. 讲授相结合的教学方法;2. 小组讨论和展示的教学方法;3. 观看历史电影和纪录片的教学方法。
五、教学流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幅东晋时期的战争画像或视频片段引出课题,激发学生对东晋战争的兴趣。
2. 学习过程:(1)讲解东晋时期的战争背景和历史意义,引导学生了解东晋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状况;(2)介绍东晋时期的主要战争及其影响,包括五胡乱华、永嘉之乱等战争;(3)探讨东晋时期的军事战争技术和战争策略,如水战、火攻、城防等;(4)学生分组讨论东晋时期的战争对朝代的影响,展示自己的观点和研究成果;(5)观看相关历史电影或纪录片,加深对东晋战争历史的认识。
3. 总结: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总结,梳理所学内容,深化对东晋战争历史的理解。
4. 作业:布置相关阅读和研究任务,鼓励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东晋战争史,拓展历史知识面。
六、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对东晋战争历史的兴趣比较高,通过展示图片和讲解,引起了学生的关注。
但在小组讨论环节中,部分学生表现得较为passiveness,没有积极参与讨论和展示。
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关注学生的思维激发和互动,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另外,可以借助多媒体资源,如历史电影和纪录片,帮助学生更加生动地了解东晋战争历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同时,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以提升教学效果。
第四单元第一课第2课时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东晋、十六国、南朝的简单概念;②掌握淝水之战、江南地区经济开发的状况。
2.过程与方法分组探究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一方面有利于积极性的调动,另一方面用“问题解决”的方法引导自主学习相关历史知识,自主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探究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的过程中,认识到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认识到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
【教学重点】淝水之战、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学难点】江南经济开发的主要原因。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知导入忆江南作者:白居易 (唐)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丽的江南美景,那同学们一定非常好奇,江南地区是怎样得到开发的?经济重心何时南移的?这一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有关这方面的问题。
二、新课学习一、东晋南朝政局1.东晋的建立公元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
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定都建康(南京),史称“东晋”。
>>> 多媒体课件播放晋元帝司马睿什么是士族?三国时期,魏国评定人才高低,分作九品,作为政府选用官吏的依据。
后来,评定品级,首先看门第,名门大地主大官僚的子弟,总是被评为上品。
这样一部分大地主把持了中央或地方重要官职,世世代代做大官,叫作“士族”。
“士族”以外的地主,叫作“庶族”。
东晋士族势力很大,皇帝都得依靠士族支持。
东晋时主要的四大士族:山东琅邪王氏、河南陈郡谢氏、河南颍川庾氏、安徽谯国桓氏西晋灭亡以后,南方建立了东晋政权,北方的政治局面又是怎样的呢?北方政局严重战乱:内迁各族和中原汉族先后建立了十六个政权,统称为“十六国”。
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前秦,国王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相,励精图治,势力强大起来,统一了黄河流域。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是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江南地区的开发过程及其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于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这个时期的历史背景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认识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民族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2.难点:江南地区的开发过程及其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这个时期的历史背景的认识。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问题,提高学生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2.教学资源:与本节课相关的故事、图片、地图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地图,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江南地区的地理位置,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对这个时期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教材,结合呈现的内容,分析江南地区的开发过程及其对我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知识与能力:了解东晋、南朝政权更替历史,知道东晋、南朝统治对南方经济发展的影响知道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及表现过程与方法::利用魏晋南北朝地图了解朝代更替历史,提高读图、识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南北人民共同开发江南,认识人民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平、安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认识维护和平的重要性出示材料:(江南)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nòu)。
……无积聚而多贫。
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史记》中的记载反映了什么现象?江南经济落后而在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之中却是另一番景象。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在画家的笔下是这样的。
可见在西汉时江南地区相对落后,而到了唐朝以后江南已经很好了,那么江南地区什么时候发展起来的,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去了解江南地区的开发。
进入第一环节:政治江南首先大家阅读教材,找出这一时期江南地区的政权有哪些?分别有东晋和南朝的政权阅读教材找出并记忆东晋建立者:司马睿起止时间:317年——420年都城:建康(今南京)政权特点:(1)王与马,共天下。
贵族与王权相互依附(2)北伐失败,局部统一,偏安江南,政局稳定南朝朝代:宋、齐、梁、陈都城都在建康政权特点:(1)王朝更替频繁;持续开发江南(2)南朝梁将武装叛乱,南北实力对比中,南朝处于明显劣势。
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二环节经济江南,了解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情况。
出示材料:“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
”----《晋书·食货志》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从材料可知,到了东晋时江南地区在这一时期经济有了很大发展,百姓安居乐业。
荆州扬州安乐、安定、人民富裕。
那么这一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看书说出。